土耳其為什麼讓希臘獨立
⑴ 什麼是希臘獨立戰爭
1821~1830年的希臘獨立戰爭希臘獨立戰爭發生於19世紀20~30年代,歷時九年,這是一場反殖民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以希臘獨立、奧斯曼帝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也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對希臘近400年的軍事封建統治,在希臘社會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希臘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廣大人民飽受痛苦和磨難。土耳其封建主殘酷壓迫希臘人民,強迫他們履行各種封建義務,激起廣大希臘人民的強烈反抗。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統治集團內部昏庸無能,封建軍事專制制度嚴重製約希臘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土耳其境內暴動、反叛活動此起彼伏,這一切都給希臘獨立戰爭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戰爭第一階段(1821年3月~1822年1月),希臘全民奮起,其中農民和新興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主要力量。1821年3月4日,僑居俄國的希臘「友誼社」總負責人依普希蘭狄斯越過俄國國界,率領起義軍在羅馬尼亞的雅西號召希臘人民起義。3月23日,起義波及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各區。4月7日,斯佩采島宣布起義,支援伯羅奔尼撒半島起義。4月22日,普薩拉宣布起義;28日,伊德拉島起義軍民控制科林斯地區。5月7日,阿提卡地區的武裝村民沖進雅典,迫使土軍退守科林斯城。至此,起義軍幾乎席捲整個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和愛琴海許多島嶼。6月,依普希蘭狄斯率起義軍進入希臘時,在德拉戈尚與土軍交戰,被土軍打敗,依普希蘭狄斯逃亡奧地利,不久被捕。7月,戰斗日趨激烈。10月5日,希臘軍民攻佔特里波利斯城。起義軍不久幾乎全部解放伯羅奔尼撒半島。1822年1月,起義軍在厄皮道爾召開首屆國民議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國民政府。
戰爭第二階段(1822年6月~1827年6月),起義軍暫時失挫。土耳其政府不甘心失敗。面對希臘人民的勝利,開始對起義軍血腥鎮壓。開俄斯島軍民10萬人,一次就被土耳其軍隊血洗2.3萬人,4.7萬人被出賣當奴隸。1822年6月,土耳其軍隊對伯羅奔尼撒半島發動大規模反攻。土軍出動近3萬人,未遇抵抗,就到達科林斯衛城。隨後,向南深入伯羅奔尼撒內地,遭農民起義軍的伏擊,傷亡很大,潰不成軍,除少數逃脫外,全部被殲。
在海上,希臘小船敢於同裝有大炮的土艦作戰。一名水兵駕駛一艘著火的船沖進土艦停泊場,燒毀1艘軍艦,其餘土艦全部逃入達達尼爾海峽。
希臘軍民的勝利嚴重挫傷了土軍的士氣,士兵害怕送命。拒絕參戰,土軍陷入一片混亂。然而,希臘起義軍領導集團內部發生分裂,軍政首腦忙於權力之爭,貽誤了有利戰機。起義軍未能乘土軍混亂之際,擴大戰果,解放中、北部地區,以贏得獨立戰爭的勝利。1824年4月,希臘召開第二屆國民議會,科羅克特洛尼斯被解除總司令職務。以科為代表的「民主派」不服,拒絕承認政府。希臘出現兩個政府並存的局面。伯羅奔尼撒的封建勢力乘機聯合「民主派」,反對「新歐派」。經過兩次激烈的武裝沖突,「民主派」遭失敗,科羅克特洛尼斯本人被捕。希臘內部戰爭結束,起義軍力量蒙受重大損失。
1824年7月,土耳其統治者與其藩臣埃及統治者簽訂協定,共同鎮壓希臘人民起義。1825年2月,埃及陸海軍9萬大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登陸。希臘軍隊雖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攔埃軍的進攻。希臘政府迫於社會輿論壓力,解放科羅克特洛尼斯,再次委任其為總司令,但是,戰局已難扭轉,埃軍佔領特里波利斯及半島絕大部分地區。1825年5月,土埃軍近4萬人聯合圍攻希臘西部重鎮——米索隆基市。經11個月的圍攻和封鎖,守城軍民頑強戰斗,寧死不屈。1826年4月22日,守城軍民英勇突圍,僅有300多居民生還。
1827年6月,科林斯地區以北的希臘國土落入土耳其軍之手。自由希臘僅保留伯羅奔尼撒一部分國土和愛琴海上的若干島嶼。但是希臘人民的斗爭並沒有結束。
戰爭第三階段(1827~1829年),戰爭國際化。由於希臘獨立戰爭曲折的發展歷程,世界輿論加大,對歐洲大國利益的影響加深,促使俄、英、法等國的關注,尤其是沙俄政府。早在1825年,俄國政府為鞏固俄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就認為必須支援希臘人的獨立戰爭。俄國一旦佔領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無論在貿易和政治方面,無疑都是對英國實力的一個沉重打擊。英國政府是絕對不會同意的,也不願意讓俄國單獨進行干預。於是,英國先與俄國達成某些讓步,以此牽制俄國的行動。1826年4月4日,兩國在彼得堡簽訂關於聯合調處希土停戰和希向土納貢獲取自治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英俄兩國都不在希臘謀取特權。
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國內斗爭的嚴峻形勢,希臘政府內部兩派斗爭暫時緩解。1827年4月,在特萊辛召開第三屆國民議會,各派達成妥協,一致選舉卡波狄斯特里亞為總統。該總統曾任職於俄國政府,他的當選進一步證明俄國對希臘政治的影響,從而加速了歐洲列強對希臘戰爭的干涉。
1827年7月6日,英、法兩國與俄國在倫敦簽訂三國協約,重申1826年彼得堡議定書的條款,並補充規定,要求希土雙方立即停火,否則三國將共同採取強制措施制止希臘戰爭。土耳其當局駁斥倫敦協約的一切條件,拒絕停止軍事行動。1827年10月20日,英、法、俄三國艦隊與埃土艦隊在納瓦里諾海灣進行交戰。經4小時激烈海戰,埃土聯合艦隊遭重創。1828年4月,俄土戰爭相繼爆發,俄軍穿過巴爾干半島,進入馬里查河谷,攻佔阿德里安堡。1829年,土耳其被迫與俄國簽訂《阿德里安堡條約》,接受俄、英、法三國倫敦協約。
希臘起義軍利用俄土戰爭之際,先後解放了部分國土。1829年5月14日,解放米索隆基市;9月,起義軍在別特拉與土軍交戰,大獲全勝。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於1830年2月3日新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⑵ 土耳其和希臘的矛盾
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糾葛由來已久。11世紀時,塞爾柱突厥人進攻希臘所屬的拜占庭帝國,希臘人和突厥人開始交惡。14-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沖突達到高潮。1453年,拜占庭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被奧斯曼土耳其攻佔,拜占庭帝國滅亡。希臘大部分領土被突厥人統治。
希臘人具有悠久的古代文明,而突厥人是落後的游牧民族。因此,突厥人統治時期被希臘人視作黑暗時代。希臘人的反抗也從未停止。在奧斯曼帝國與威尼斯人、俄羅斯人作戰時,希臘人總是暗中支持突厥人的對手。
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希臘人的獨立訴求得到英國、法國、俄國的支持。1827年,希臘人在在納瓦里諾(Navarino)海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1830年,土耳其接受英法俄簽署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彼時,眾多希臘語地區如塞普勒斯等仍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而希臘人的理想是恢復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因此,在後來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土戰爭、歷次巴爾干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希臘都站在奧斯曼帝國的對立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參戰目標是獲得伊斯坦布爾、伊茲密爾等地。英法則承諾將希臘族為主體的塞普勒斯歸還希臘。1918年奧斯曼帝國崩潰,希臘軍隊佔領了伊茲密爾等地,但是很快被土耳其共和國軍隊驅逐出去。
1930年,希臘和土耳其簽署協議,希臘放棄對土耳其的領土訴求。1934年,希臘和土耳其與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簽署《巴爾干協定》,承諾相互提供援助,並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1941年,希臘遭遇災荒,土耳其是第一個提供援助的國家。
二戰結束後,希臘和土耳其均成為美國盟國。1952年,兩國同時加入北約。1954年,希臘、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簽署新的《巴爾干協議》,相互支持共同防禦蘇聯。但是好景不長,從20世紀50年代起,希土關系就因為塞普勒斯問題顯著惡化。
當時,塞普勒斯的希臘人強烈要求和希臘合並,這引發塞普勒斯土耳其族的不滿。兩國針對對方族裔的攻擊開始出現,雙邊關系惡化。最終,希臘停止了和土耳其的所有合作,《巴爾干協定》也名存實亡。1960年,英國允許塞普勒斯獨立,希臘和土耳其均在島上駐軍,保護各自族裔居民。同年,塞普勒斯共和國成立,希土兩族組成聯合政府。但是1963年,兩族發生武裝沖突,聯合政府崩潰。1974年,土族的北塞普勒斯宣布獨立建國,由此造成塞普勒斯的南北分立局面。時至今日,塞普勒斯問題一直是希臘和土耳其關系的「痛點」。
⑶ 在土耳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中,希臘為什麼最先獨立
當時有沙俄背後支持希臘獨立。
希臘獨立戰爭,是希臘反抗奧斯曼帝國的一場獨立戰爭。19世紀初,希臘人民要求擺脫土耳其軍事專制制度的束縛,建立自己的國家。1821年3月希臘本土爆發起義,並迅速發展到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克里特島、愛琴海諸島嶼、盧麥里以及馬其頓等地。9月起義軍控制伯羅奔尼撒半島。1822年1月1日第一屆國民大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希臘執行委員會。
這場戰爭結束了土耳其對希臘近400年的軍事專制統治,是希臘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希臘獨立戰爭不僅為希臘贏得了獨立,而且促進巴爾干其他地區民族解放斗爭,加速土耳其的瓦解和崩潰。
⑷ 求科普,土耳其門口的島嶼為什麼大部分歸希臘
愛琴海上島嶼星羅棋布,但基本全是希臘領土,甚至離土耳其近在咫尺的土耳其沿岸一系列島嶼,也都屬於遠在海的另一頭的希臘所有。
1 希臘獨立戰爭,獲得了愛琴海一部的半數島嶼。1830年4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迫接受了英、法、俄等國的調停,正式承認希臘獨立。新生的希臘促進了巴爾干其他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瓦解和崩潰。這一時期的希臘,幾乎是同土耳其平分了愛琴海諸島。
2 一戰前的巴爾干戰爭,希臘獲得了愛琴海大部分島嶼。1912年3月至8月,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門的內哥羅等國,為徹底解放巴爾干而組成了反土耳其同盟。10月,戰爭爆發,土耳其旋即戰敗,喪權失地。1913年雙方訂立和平條約,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幾乎喪失殆盡,僅保有伊斯坦布爾及其周邊的狹小地帶。而分布在廣袤愛琴海上的如明珠一般的眾多島嶼,則盡入希臘腰包。
3 二戰後,在意土戰爭中,義大利獲得羅得島及整個多德卡尼斯群島,被劃歸希臘。
⑸ 希臘獨立戰爭的意義
希臘獨立戰爭是一次民族大起義,是一場反殖反封建的革命,最終以希臘人民的勝利、土耳其的失敗而結束。 希臘獨立戰爭的勝利,為希臘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使巴爾干半島其他國家的人民受到了鼓舞,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對歐洲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⑹ 土耳其政府哪一年承認希臘獨立
希臘起義軍利用俄土戰爭之際,先後解放了部分國土。1829年5月14日,解放米索隆基市;9月,起義軍在別特拉與土軍交戰,大獲全勝。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於1830年2月3日新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⑺ 土耳其為什麼在希臘獨占愛琴海島嶼後,很不服氣
說起愛琴海,大家聯想到的是浪漫、美妙的愛情,和自己愛的人來到愛琴海沐浴海風,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
愛琴海地處地中海東部,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蒸發旺盛,確實適合度假旅行。
然而,當今國際版圖上的愛琴海,卻是暗流洶涌的一片海域。從地圖上看到出來,希臘將愛琴海幾乎所有的島嶼劃入自己領土,國界線已然畫到鄰國土耳其家門口了。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出現在一張帶有地圖的照片中,該地圖描繪了愛琴海的近一半以及直到克里特島東海岸的地區都屬於土耳其。這張圖暴露出土耳其當局對愛琴海的野心
愛琴海海域的石油資源很豐富,土耳其和希臘本土石油資源有限,對於愛琴海的石油資源兩國都是寸桶必爭。領空問題也困擾著土耳其,飛機不小心就會飛過界,情況嚴重了很有可能爆發戰爭。
愛琴海諸島的問題一直是土耳其和希臘的主要矛盾點,土耳其認為島嶼劃分太不公平了,心裡不服,希臘覺得這些島嶼是自己通過合法途徑爭取過來的,讓步就等於出賣自己的主權,危害國家利益,絕不會作出讓步,兩國又存在各自的隱患和顧慮,沒有一方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來解決糾紛,愛琴海島嶼爭端問題也只能一直這么拖著。
不過了,他們爭他們的,我們玩兒我們的,退一萬步來說,愛琴海是屬於全世界人民的,對於各國旅客來說,一趟愛琴海之旅是浪漫愜意的旅行。
這就是美好愜意與不和諧交織的愛琴海,和平終將是世界的主旋律,愛琴海諸島的爭端也會有解決的那天,無論它屬於希臘或是土耳其,美麗的愛琴海會一直是人類景觀史上的一座瑰寶,有天你也會去到那裡,沉浸在愛琴海的美好。
⑻ 希臘獨立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希臘獨立戰爭。希臘獨立戰爭發生於19世紀20~30年代,歷時九年,這是一場反殖民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以希臘獨立、奧斯曼帝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也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對希臘近400年的軍事封建統治,在希臘社會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希臘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廣大人民飽受痛苦和磨難。土耳其封建主殘酷壓迫希臘人民,強迫他們履行各種封建義務,激起廣大希臘人民的強烈反抗。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統治集團內部昏庸無能,封建軍事專制制度嚴重製約希臘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土耳其境內暴動、反叛活動此起彼伏,這一切都給希臘獨立戰爭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戰爭第一階段(1821年3月~1822年1月),希臘全民奮起,其中農民和新興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主要力量。1821年3月4日,僑居俄國的希臘「友誼社」總負責人依普希蘭狄斯越過俄國國界,率領起義軍在羅馬尼亞的雅西號召希臘人民起義。3月23日,起義波及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各區。4月7日,斯佩采島宣布起義,支援伯羅奔尼撒半島起義。4月22日,普薩拉宣布起義;28日,伊德拉島起義軍民控制科林斯地區。5月7日,阿提卡地區的武裝村民沖進雅典,迫使土軍退守科林斯城。至此,起義軍幾乎席捲整個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和愛琴海許多島嶼。6月,依普希蘭狄斯率起義軍進入希臘時,在德拉戈尚與土軍交戰,被土軍打敗,依普希蘭狄斯逃亡奧地利,不久被捕。7月,戰斗日趨激烈。10月5日,希臘軍民攻佔特里波利斯城。起義軍不久幾乎全部解放伯羅奔尼撒半島。1822年1月,起義軍在厄皮道爾召開首屆國民議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國民政府。戰爭第二階段(1822年6月~1827年6月),起義軍暫時失挫。土耳其政府不甘心失敗。面對希臘人民的勝利,開始對起義軍血腥鎮壓。開俄斯島軍民10萬人,一次就被土耳其軍隊血洗2.3萬人,4.7萬人被出賣當奴隸。1822年6月,土耳其軍隊對伯羅奔尼撒半島發動大規模反攻。土軍出動近3萬人,未遇抵抗,就到達科林斯衛城。隨後,向南深入伯羅奔尼撒內地,遭農民起義軍的伏擊,傷亡很大,潰不成軍,除少數逃脫外,全部被殲。
在海上,希臘小船敢於同裝有大炮的土艦作戰。一名水兵駕駛一艘著火的船沖進土艦停泊場,燒毀1艘軍艦,其餘土艦全部逃入達達尼爾海峽。
希臘軍民的勝利嚴重挫傷了土軍的士氣,士兵害怕送命。拒絕參戰,土軍陷入一片混亂。然而,希臘起義軍領導集團內部發生分裂,軍政首腦忙於權力之爭,貽誤了有利戰機。起義軍未能乘土軍混亂之際,擴大戰果,解放中、北部地區,以贏得獨立戰爭的勝利。1824年4月,希臘召開第二屆國民議會,科羅克特洛尼斯被解除總司令職務。以科為代表的「民主派」不服,拒絕承認政府。希臘出現兩個政府並存的局面。伯羅奔尼撒的封建勢力乘機聯合「民主派」,反對「新歐派」。經過兩次激烈的武裝沖突,「民主派」遭失敗,科羅克特洛尼斯本人被捕。希臘內部戰爭結束,起義軍力量蒙受重大損失。
1824年7月,土耳其統治者與其藩臣埃及統治者簽訂協定,共同鎮壓希臘人民起義。1825年2月,埃及陸海軍9萬大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登陸。希臘軍隊雖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攔埃軍的進攻。希臘政府迫於社會輿論壓力,解放科羅克特洛尼斯,再次委任其為總司令,但是,戰局已難扭轉,埃軍佔領特里波利斯及半島絕大部分地區。1825年5月,土埃軍近4萬人聯合圍攻希臘西部重鎮——米索隆基市。經11個月的圍攻和封鎖,守城軍民頑強戰斗,寧死不屈。1826年4月22日,守城軍民英勇突圍,僅有300多居民生還。
1827年6月,科林斯地區以北的希臘國土落入土耳其軍之手。自由希臘僅保留伯羅奔尼撒一部分國土和愛琴海上的若干島嶼。但是希臘人民的斗爭並沒有結束。
戰爭第三階段(1827~1829年),戰爭國際化。由於希臘獨立戰爭曲折的發展歷程,世界輿論加大,對歐洲大國利益的影響加深,促使俄、英、法等國的關注,尤其是沙俄政府。早在1825年,俄國政府為鞏固俄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就認為必須支援希臘人的獨立戰爭。俄國一旦佔領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無論在貿易和政治方面,無疑都是對英國實力的一個沉重打擊。英國政府是絕對不會同意的,也不願意讓俄國單獨進行干預。於是,英國先與俄國達成某些讓步,以此牽制俄國的行動。1826年4月4日,兩國在彼得堡簽訂關於聯合調處希土停戰和希向土納貢獲取自治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英俄兩國都不在希臘謀取特權。
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國內斗爭的嚴峻形勢,希臘政府內部兩派斗爭暫時緩解。1827年4月,在特萊辛召開第三屆國民議會,各派達成妥協,一致選舉卡波狄斯特里亞為總統。該總統曾任職於俄國政府,他的當選進一步證明俄國對希臘政治的影響,從而加速了歐洲列強對希臘戰爭的干涉。
1827年7月6日,英、法兩國與俄國在倫敦簽訂三國協約,重申1826年彼得堡議定書的條款,並補充規定,要求希土雙方立即停火,否則三國將共同採取強制措施制止希臘戰爭。土耳其當局駁斥倫敦協約的一切條件,拒絕停止軍事行動。1827年10月20日,英、法、俄三國艦隊與埃土艦隊在納瓦里諾海灣進行交戰。經4小時激烈海戰,埃土聯合艦隊遭重創。1828年4月,俄土戰爭相繼爆發,俄軍穿過巴爾干半島,進入馬里查河谷,攻佔阿德里安堡。1829年,土耳其被迫與俄國簽訂《阿德里安堡條約》,接受俄、英、法三國倫敦協約。
希臘起義軍利用俄土戰爭之際,先後解放了部分國土。1829年5月14日,解放米索隆基市;9月,起義軍在別特拉與土軍交戰,大獲全勝。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於1830年2月3日新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⑼ 希臘獨立戰爭是怎麼回事
19世紀20年代,希臘人民開展了一場反抗土耳其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對希臘近400年的軍事封建統治,是希臘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希臘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廣大人民飽受痛苦和磨難。土耳其封建主殘酷壓迫希臘人民,強迫他們履行各種封建義務,激起廣大希臘人民的強烈反抗。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統治集團內部昏庸無能,封建軍事專制制度嚴重製約希臘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土耳其境內暴動、反叛活動此起彼伏,這一切都給希臘獨立戰爭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戰爭第一階段(1821年3月—1822年1月),希臘全民奮起,其中農民和新興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主要力量。1821年3月4日,僑居俄國的希臘「友誼社」總負責人依普希蘭狄斯越過俄國國界,率領起義軍在羅馬尼亞的雅西號召希臘人民起義。3月23日,起義波及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各區。4月7日,斯佩采島宣布起義,支援伯羅奔尼撒半島起義。4月22日,普薩拉宣布起義;28日,伊德拉島起義軍民控制科林斯地區。5月7日,阿提卡地區的武裝村民沖進雅典,迫使土軍退守科林斯城。至此,起義軍幾乎席捲整個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和愛琴海許多島嶼。6月,依普希蘭狄斯率起義軍進入希臘時,在德拉戈尚與土軍交戰,被土軍打敗,依普希蘭狄斯逃亡奧地利,不久被捕。7月,戰斗日趨激烈。10月5日,希臘軍民攻佔特里波利斯城。起義軍不久幾乎全部解放伯羅奔尼撒半島。1822年1月,起義軍在厄皮道爾召開首屆國民議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國民政府。
戰爭第二階段(1822年6月—1827年6月),起義軍暫時失挫。土耳其政府不甘心失敗,面對希臘人民的勝利,開始對起義軍血腥鎮壓。開俄斯島軍民10萬人,一次就被土耳其軍隊血洗2.3萬人,4.7萬人被出賣當奴隸。1822年6月,土耳其軍隊對伯羅奔尼撒半島發動大規模反攻。土軍出動近3萬人,未遇抵抗,就到達科林斯衛城。隨後,向南深入伯羅奔尼撒內地,遭農民起義軍的伏擊,傷亡很大,潰不成軍,除少數逃脫外,全部被殲。
在海上,希臘小船敢於與裝有大炮的土艦作戰。一水兵駕駛一艘著火的船沖進土艦停泊場,燒毀1艘軍艦,其餘土艦全部逃入達達尼爾海峽。
希臘軍民的勝利嚴重挫傷了土軍的士氣,士兵害怕送命,拒絕參戰,土軍陷入一片混亂。然而,希臘起義軍領導集團內部發生分裂,軍政首腦忙於權力之爭,貽誤了有利戰機。起義軍未能乘土軍混亂之際,擴大戰果,解放中、北部地區,以贏得獨立戰爭的勝利。1824年4月,希臘召開第二屆國民議會,科羅克特洛尼斯被解除總司令職務。以科為代表的「民主派」不服,拒絕承認政府。希臘出現兩個政府並存的局面。伯羅奔尼撒的封建勢力乘機聯合「民主派」,反對「親歐派」。經過兩次激烈的武裝沖突,「民主派」遭失敗,科羅克特洛尼斯本人被捕。希臘內部戰爭結束,起義軍力量蒙受重大損失。
1824年7月,土耳其統治者與其藩臣埃及統治者簽訂協定,共同鎮壓希臘人民起義。1825年2月,埃及陸海軍9萬大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登陸。希臘軍隊雖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擋埃軍的進攻。希臘政府迫於社會輿論壓力,釋放科羅克特洛尼斯,再次委任其為總司令,但是,戰局已難扭轉,埃軍佔領特里波利斯及半島絕大部分地區。1825年5月,土埃軍近4萬人聯合圍攻希臘西部重鎮——米索隆基市。經11個月的圍攻和封鎖,守城軍民頑強戰斗,寧死不屈。1826年4月22日,守城軍民英勇突圍,僅有300多居民生還。
1827年6月,科林斯地區以北的希臘國土落入土耳其軍之手。自由希臘僅保留伯羅奔尼撒一部分國土和愛琴海上的若干島嶼。但是希臘人民的斗爭並沒有結束。
戰爭第三階段(1827—1829年),戰爭國際化。由於希臘獨立戰爭曲折的發展歷程,世界輿論加大,對歐洲大國利益的影響加深,促使俄、英、法等國的關注,尤其是沙俄政府。早在1825年,俄國政府為鞏固俄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就認為必須支援希臘人的獨立戰爭。俄國一旦佔領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無論在貿易和政治方面,無疑都是對英國實力的一個沉重打擊。英國政府是絕對不會同意的,也不願意讓俄國單獨進行干預。於是,英國先與俄國達成某些讓步,以此牽制俄國的行動。1826年4月4日,兩國在彼得堡簽訂關於聯合調處希土停戰和希向土納貢獲取自治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英俄兩國都不在希臘謀取特權。
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國內斗爭的嚴峻形勢,希臘政府內部兩派斗爭暫時緩解。1827年4月,在特萊辛召開第三屆國民議會,各派達成妥協,一致選舉卡波狄斯特里亞為總統。該總統曾任職於俄國政府,他的當選進一步證明俄國對希臘政治的影響,從而加速了歐洲列強對希臘戰爭的干涉。
1827年7月6日,英、法兩國與俄國在倫敦簽訂三國協約,重申1826年彼得堡議定書的條款,並補充規定,要求希土雙方立即停火,否則三國將共同採取強制措施制止希臘戰爭。土耳其當局駁斥倫敦協約的一切條件,拒絕停止軍事行動。1827年10月20日,英、法、俄三國艦隊與埃土艦隊在納瓦里諾海灣進行交戰。經4小時激烈海戰,埃土聯合艦隊遭重創。1828年4月,俄土戰爭相繼爆發,俄軍穿過巴爾干半島,進入馬里查河谷,攻佔阿德里安堡。1829年,土耳其被迫與俄國簽訂《阿德里安堡條約》,接受俄、英、法三國倫敦協約。
希臘起義軍利用俄土戰爭之際,先後解放了部分國土。1829年5月14日,解放米索隆基市;9月,起義軍在別特拉與土軍交戰,大獲全勝。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於1830年2月3日簽訂的新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希臘獨立戰爭是一次民族大起義,是一場反殖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最終以希臘人民的勝利、奧斯曼帝國的失敗而結束。
這場希臘獨立戰爭幾乎席捲全國各地,不僅有陸上交戰,而且有海戰。戰爭歷時八年半之久,作戰雙方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戰爭過程中,起義軍隊伍不斷壯大,全希臘各階層的愛國人士幾乎都積極投入戰斗。起義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熟悉地形的優勢,運用運動戰和游擊戰相結合的戰術,採用伏擊或奇襲戰法,大量消耗土軍有生力量。在戰爭初期,起義軍以陸戰為主,後期,特別是英法俄三國向土宣戰後,海戰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為最後的勝利提供了保證。
希臘獨立戰爭經歷了曲折而又艱難的歷程。勝利的取得,首先是希臘人民浴血奮戰的結果,其次,有利的國際環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戰爭始終得到歐洲進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隨著戰事的發展和變化,歐洲列強出於各自的目的參與戰爭,客觀上牽制了土軍力量,削弱了土軍的戰鬥力,為希臘人民爭取獨立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希臘獨立戰爭的勝利,為希臘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使巴爾干半島其他國家的人民受到了鼓舞,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對歐洲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⑽ 希臘和土耳其是世仇嗎為什麼
是的。
希臘和土耳其,這是一對著名的冤家,到現在已經有千年歷史了。
拜占庭帝國不必多說,只用說他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而且除了開始官方用語為拉丁語外後來一直都是希臘語,今天的希臘和土耳其都曾是拜占庭帝國的土地。
1071年,東方的塞爾柱帝國在曼奇科特擊敗了拜占庭帝國的軍隊,塞爾柱移民湧入安那托利亞高原,一度跑到愛琴海沿岸。當時的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正是在這個壓力下請教皇召集了十字軍。在十字軍和拜占庭軍隊的打擊下,這些塞爾柱人最終佔領了安那托利亞高原,除了沿海地區。此後雙方持續了數百年的沖突,但雙方誰都無法消滅誰。
但是羅姆蘇丹國並沒有打敗拜占庭,反而先一步分裂。在羅姆蘇丹的遺體上,出現了一批小的土耳其部落,比如卡拉曼坎達爾之類的,還有主角,奧斯曼。奧斯曼部落經歷了與其他土耳其部落的兼並,還成功跨過愛琴海。最後在1453年,當時的奧斯曼蘇丹進攻拜占庭帝國最後的堡壘-君士坦丁堡。圍城戰結束後,拜占庭帝國從歷史上消失,希臘人從此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直到今日,君士坦丁堡任然被稱作伊斯坦布爾,而索菲亞大教堂還是一個清真寺。
希臘人在土耳其人的手下生活了將近四百年,由於宗教的差異,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越來越少。但是在民族主義最興盛的19世紀,希臘人還是發出了他們的怒吼。奧斯曼帝國對這些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由於土耳其核心地區大部分曾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地區,這些地方的希臘人即使經歷了數百年,任然有不少希臘人保持東正教信仰。在1822年希臘終獲獨立之後,這些希臘人開始蠢蠢欲動,當年三月,一隊武裝希臘士兵登陸希俄斯島,獲得了當地不少島民的支持。然而奧斯曼突然對此島進行襲擊,希俄斯島的叛亂迅速被鎮壓。然而這些土耳其人並沒有停止,他們舉起了手中的屠刀。大約45000希臘人被殺,50000人被當做奴隸,23000人被驅逐,而島上僅留下了將近2000人。希俄斯島只是土耳其對希臘屠殺的縮影,在不少希臘人聚集的地方,屠殺都或多或少地發生著。
但希臘的獨立還是激勵著其他被土耳其人統治的民族,比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他們聯合起來在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這些國家組建了巴爾干同盟,隨後巴爾干同盟向奧斯曼宣戰。戰爭之後奧斯曼喪失了幾乎所有的亞洲領土,僅保留東色雷斯地區。此後由於分贓不均,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希臘從保加利亞獲得了西色雷斯。希臘人似乎距離偉大復興只有一步之遙,而奧斯曼帝國在一戰戰敗使得這一步再次縮短。然而事與願違,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戰勝了希臘士兵,希臘不得不承認土耳其的主權,希臘人也沒能收復君士坦丁堡。之後,希臘與土耳其進行人口交換,徹底失去了偉大復興的理想,即便如此,希臘土耳其的仇恨,至今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