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一個師多少人
① 1920年3月,協約國軍隊佔領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蘇丹充當傀儡,屠殺本國人民。
這次戰役里參戰的只有希臘軍隊,沒有其他協約國軍隊。希臘軍隊的戰鬥力和土耳其人半斤對八兩,甚至還不如。
當時協約國希望進行和平調解,而被希臘拒絕了,所以協約國根本沒有支持希臘和土耳其的戰爭,希臘人完全是孤軍作戰。
戰場是靠近土耳其新首都安卡拉,你可以找找地圖就知道希臘人已經深入敵境多遠了,深入敵境,後勤不足,補給線長,長期不得休整,再碰上兵力占絕對優勢的土耳其精銳軍隊,不敗就見鬼了。希臘軍隊只有10萬人,發起反攻的土耳其軍隊有22個師,幾乎兩倍於希臘人。
② 土耳其軍隊在朝鮮戰場上表現怎樣
就那麼區區一個旅,碰到志願軍,一觸即潰。
但是,志願軍重點打擊對象是南韓的軍隊。南韓的「國軍」一見到志願軍,不敢抵抗,撒腿就跑散了。見葉雨蒙先生的【黑雪】、【黑雨】、【漢江血】三部曲。
③ 奧斯曼帝國在一戰時兵力有多少,參加過什麼戰役
曾經輝煌一時令歐洲人聞之色變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前已經淪為「歐洲的附庸」。其腐朽的政體和日漸衰敗的國力已經難以同工業革命後「筋強骨壯」的歐洲國家一較高下。1908年7月土耳其裔改革派組成的青年土耳其黨武裝起事奪得政權。該黨上台後將君主獨裁製改為君主立憲制,同時對帝國的各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雖然未觸及帝國統治的根基,但該黨的改革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1914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年土耳其黨似乎又看到了重振帝國的機會,在權衡了各方利弊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入了同盟國一方。這樣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就多了一個戰爭夥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部分領土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的東端,正好處於俄國的南面。因此,這時俄軍不僅要在東線和德、奧匈軍隊作戰,還得抽出兵力來對付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915年1月,俄軍總司令請求英國出兵進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他的理由很充分:五個月前,俄軍為了減少英、法在西線的壓力,在東線用幾十萬兵力進攻德國,現在輪到英國來報答俄國了。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竭力主張報答俄國的支持,進攻土耳其以便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切斷德、奧匈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聯系。最終英國政府決定答應俄國的請求,採取這一軍事行動,並且要求法國協同作戰。2月19日,由18艘英國主力戰艦、四艘法國戰列艦以及各種輔助船組成的聯合艦隊駛入達達尼爾海峽。指揮這支艦隊的是英國海軍上將卡登,他准備在海峽歐洲一邊的加利波力半島登陸。 加利波力半島有90多公里長,6~20公里寬。半島上荒蕪多山,只有一條泥土公路縱貫全島。俯視達達尼爾海峽的許多山脊和陡坡為土軍提供了優良的防禦陣地。但是擁有15英寸口徑大炮的聯合艦隊,藉助猛烈的炮火很快打啞了土軍的炮台。艦隊隨即派出突擊部隊登陸,當突擊部隊向海峽旁的山峰攀登時,卻遭到了炮火的襲擊。原來,土軍有堅固的防禦陣地隱蔽在懸崖後面,艦隊向土軍陣地盲目的開火,以致沒有獲得什麼戰果,到3月3日登陸部隊被擊退。 卡登海軍上將原以為只要他的艦隊在達達尼爾海峽一出現,土軍的鬥志就會消失,因此根本沒有制訂具體的作戰計劃。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結果遭到了失敗,使他大為懊喪。卡登吸取了教訓,決定改變方式指揮第二次進攻。這次,他准備把重型艦只駛進達達尼爾海峽,沿著這條水道轟擊土軍在半島沿岸設置的炮群。由於他突然生病,因此臨時把指揮權移交給德羅貝克海軍上將。德羅貝克首先掃除了土軍在海峽內設置的水雷,3月18日他確認海峽內沒有水雷了,才下令軍艦駛進海峽。所有軍艦最後都安全的駛過了布雷區,進入了狹窄的達達尼爾海峽,這條水道不過60多公里長,在付出了損失一艘法國軍艦和600名官兵的代價後,德羅貝克在當天下午4時把土軍的岸炮幾乎全部摧毀。然而在退出達達尼爾海峽的過程中隨著幾聲巨響,3艘行駛中的英國軍艦迅速沉入海底。「水雷,是水雷!狡猾的土耳其人,混蛋的掃雷人員!」德羅貝克鐵青著臉喊道,隨後又有3艘英國軍艦被水雷炸裂,只能勉強航行。原來,在英法艦隊進入海峽後,一隻土耳其小船又放下了一排新的水雷,它的位置就是聯合艦隊原先經過的地方。德羅貝克當然不可能知道,以致吃了大虧! 由於兩次進攻均未能取得成效,英國決定起用漢密爾頓將軍來指揮加利波力半島戰役。交給他的部隊約78000餘人,大部分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軍隊,還有法國一個師和印度的一支部隊。漢密爾頓在倫敦受命時,對加利波力半島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他手頭的全部資料,只是一本土耳其的陸軍操典,一張不完善的作戰區域地圖,以及一冊剛剛從書店買來的君士坦丁堡旅遊指南(用旅遊指南打仗?真是「奇才」啊!==!)。他命令把部隊集合在加利波力半島西南的一個島嶼上,於4月23日用船隻載運士兵渡海。兩天後,部隊抵達加利波力半島,隨即開始了對半島的冒險進攻。防守加利波力半島的是土耳其的第五集團軍。這支84000人的部隊,是由德國將軍贊德爾斯指揮。在英、法聯合艦隊撤離達達尼爾海峽以後,他抓緊時間組織防禦把幾個師駐守在預料敵軍登陸的地方。漢密爾頓對怎樣登陸並沒有周密的打算,只是把登陸地點劃定在半島南端兩邊的20英里內。至於灘頭陣地的選擇,由現場指揮官自行決定。 澳、新軍的指揮官深信,夜間登陸可以將風險降至最低程度,所以讓士兵在黑暗中上岸。在付出了一些人員損失後,到第二天,已有16000名澳、新軍登陸。但他們受到高地炮火的猛烈壓制,只能呆在較低的斜坡和山脊上。有四五天時間,雙方就這樣對峙著,誰也驅趕不了誰。5月1日,土軍第五集團軍向灘頭陣地發動反攻。經過三天激戰,漢密爾頓的部隊死傷1/3,但第五集團軍也仍然只是控制著高地,無法趕走已經登陸的澳、新軍隊。到5月底,狹小的戰場上布滿了雙方的8000具屍體,空氣中充滿了惡臭。在醫務人員的敦促下,澳、新軍指揮官與土軍商定,雙方實行九小時的安葬休戰。8月初,英國又派來了10萬援軍,在加利波力半島西北的蘇夫拉灣登陸。土軍經不起強大兵力的沖擊,從海灘撤退到高地待援。英軍向高地繼續進攻,就在土軍防線快支持不住時,土耳其第19師師長凱末爾(後來的「土耳其國父」)挺身而出對手下的部隊說:「我不是要你們去戰斗,我是要你們去送死;你們死了,會有新的士兵來接替你們,我死了,會有新的指揮官來接替我!」在其強硬的命令下,土軍在進行了殘酷的肉搏戰後擊退了英軍的進攻!為土耳其第五集團軍贏得了時間,調來了大批援軍。當英軍再次向高地發動進攻時,面臨的是加強了的土軍。結果,英軍遭到了在半島南端的同樣命運,在一個月內傷亡了4萬人以上。不久,漢密爾頓被解除了指揮權。11月間,加利波力半島上空響起了隆隆的雷聲,緊接著下了24小時的傾盆大雨,然後又颳起了暴風雪,地上積雪兩英尺。暴雨使溝壑和溪谷成為咆哮的奔流,沖下了數以噸計的泥漿。英軍指揮部對這種惡劣的氣候毫無准備,沒有準備額外的保暖衣物。許多士兵淹死或凍死在塹壕里,5000多人患了凍瘡。 英國陸軍部這才決定結束在加利波力半島的戰役,下令12月19日起開始撤退。撤退的時間足足用了20天。撤退的路上鋪了沙袋,幾乎聽不到腳步聲。盡管進攻加利波力半島的戰役失敗了,但撤退卻是成功的。在部隊完全撤離半島後,土軍還蒙在鼓裡,繼續向空無一人的英軍塹壕開槍放炮。 1915年約有50萬協約國士兵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傷亡人數在一半以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參戰的也有50萬人,其中半數遭到傷亡。雖然雙方的傷亡人數相當,但土軍成功的阻止了英國的戰略企圖,其國內的媒體也大肆報道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不過土軍的主力也傷亡殆盡。另外由於加利波力半島戰役的失利,力主發動這次戰役的海軍大臣丘吉爾被調離內閣,到法國去服役。直到1917年,他才重新得寵,再度被任命為海軍大臣。
④ 土耳其的軍事實力如何
很強。土耳其被稱為北約的二哥。
土耳其武裝部隊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要講綜合實力,土耳其肯定超過以色列,如果拋開美國干預調停的因素,兩個國家單挑死磕,土耳其肯定能夠笑到最後,畢竟,土耳其有十倍於以色列的人口和數十倍於以色列的國土縱深。而且作為號稱北約第二軍事強國的土耳其,其陸軍裝備並不比以色列差,相對以色列還具有規模優勢。
⑤ 達達尼爾海峽之戰的經歷
1914年,日後的英國首相當時英國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下了一招臭棋,他以一戰爆發為由把兩艘土耳其人已經付清全款的超無畏艦在交付當天「徵用」走了。雖然英法兩國曾經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幫助土耳其抵抗過死敵俄國,但如今這三個國家都在協約國陣營,土耳其蘇丹正犯愁是要摻和這場群架還是當圍觀群眾的時候英國人卻來了這么一出背信棄義的鬧劇--兩艘價值七百七十萬英鎊的超無畏艦是土耳其舉國上下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搞來撐門面表達發奮圖強理想的形象工程,英國人這么干讓土耳其人的臉丟到太平洋去了。同年八月,德國的地中海分艦隊被英國人追得走投無路,一腦袋躲進伊斯坦布爾,而後精明德國人居然順水推舟把包括戈本號戰列巡洋艦在內的數艘軍艦連人帶船送給了土耳其海軍,徹底把蘇丹的芳心打動了。土耳其人後來不但加入了同盟國陣營,更是大方地把相當一部分的軍隊指揮權交給了德國人。可以說,正是丘吉爾先生和德國人一起把土耳其推進了同盟國陣營。1914年10月,土耳其封鎖了協約國通過達達尼爾的航線,跟英國人徹底翻臉。為了兩艘超無畏艦把擁兵百萬的土耳其推到對手的陣營,海軍大臣丘吉爾先生的智商是需要不少人重新認識的。
估計在土耳其倒向同盟國之前,丘吉爾就考慮要拿土耳其人開刀了---徵用土耳其的寶貝軍艦正是為了給自己的計劃找個好借口。他在1914年9月就向首相提交了從海路進攻土耳其的計劃,建議奪取加里波利半島,而後殺進馬爾馬拉海,直接威脅伊斯坦布爾,或者叫做君士坦丁堡--這個名字更合基督子民們的胃口。但當時整個英國只有他一個人對土耳其有這么濃厚的興趣,其他的英國人都把目光盯在西線和德國的鏖戰中。直到另一頭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發來求援信--這個俄國的末代沙皇是個很徹底的敗家仔,戰爭一爆發,他便響應英法的召喚向德國發動進攻,卻忘記掂量自己有多少斤兩,第一批出發的俄軍甚至有拿著冷兵器的。結果體制和裝備都處於劣勢的俄國人被新銳的德國陸軍在坦能堡一頓胖揍之後領著追兵把戰火燒到境內來了。同時,俄國在高加索和土耳其也打了起來。兩線作戰的沙皇撐不住了,寫信要求協約國對自己「英勇」進攻德國的舉動給予「報答」,信里飢不擇食地說明這種報答是「某種對付別處土耳其軍的牽制行動,海軍的或陸軍的都可以。」
英國人是有求必應的,尤其是這種引狼入室的要求,丘吉爾本來被束之高閣的計劃被迅速付諸實施。這個計劃的關鍵就在於加里波利半島,它猶如一隻土耳其人從東北方向伸進愛琴海的靴子,從鞋底開始到小腿部分與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形成了細長的達達尼爾海峽,最窄的「鞋跟」部分僅有不到兩公里寬,通過達達尼爾海峽之後便進入了土耳其的內海馬爾馬拉海,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就建在馬爾馬拉海和黑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上。一旦加里波利半島失手,伊斯坦布爾就將暴露在英法海軍的艦炮射程之內。英國人這份熱情高漲的計劃終於把沙皇從飢不擇食的狀態中拉了回來,斷然拒絕了丘吉爾提出的南北夾攻土耳其的建議---伊斯坦布爾又名君士坦丁堡,信奉東正教的沙皇們歷來自稱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是第三羅馬,君士坦丁堡可是東正教徒們嫡出正溯的聖地,讓新教徒或者天主教徒染指君士坦丁堡都將是對「第三羅馬」最大的侮辱。撇開宗教單從地緣政治上考慮,與其讓如日中天的英國人分享君士坦丁堡日後威脅自己富饒的南方,俄國人不如讓老邁的奧斯曼帝國繼續在這里苟延殘喘。
即使北邊的俄國人按兵不動,丘吉爾仍然堅持要單干。但這個固執的英國人只是個政客,他只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看到了加里波利的價值,至於如何奪取它,他是一竅不通的。更可悲的是前面講到過---除了丘吉爾,之前英國人對這里沒有興趣,包括英國的將軍們。雖然對達達尼爾海峽和加里波利半島的情況兩眼一抹黑,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豋上將依然覺得只要協約國的海軍力量一出現在加里波利,土耳其人將不戰自潰。
在卡豋上將的指揮下,由11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6艘驅逐艦、7艘潛艇、一艘飛機運輸艦組成的英法聯合艦隊在2月19日就殺到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炮擊這里的土軍炮台,並派了數量有限的步兵上岸毀壞了部分土軍撤離後留下的岸炮。雖然第一天的進攻沒有遇到太多的抵抗,但由於沒有派飛機校對目標,布置在縱深區域的土軍堡壘並沒有被摧毀,在卡豋准備進一步擴大戰果的時候遇到了麻煩,土耳其人鼓起勇氣反擊了。
第一個倒霉的是最前沿的掃雷漁船,或許是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讓這些人腦袋不清醒,這些英國漁民駕駛拖網漁船徑直殺向了海峽的蜂腰處--土耳其人重兵防守的恰納卡萊。結果可想而知--英國漁夫們的自殺式裸奔受到了土耳其大炮的熱烈歡迎。而後埋伏在半島沿岸制高點的土耳其士兵突然開火,前面上岸的英國登陸部隊恰好正在攀岩毫無還手之力,很快就被擊潰退回海上。土耳其人並不準備束手就擒,況且他們身後還有德國人---由德國顧問團指揮的土耳其第一、第二集團軍已經開赴海峽兩側,而海峽里則按照德國顧問的計劃密密麻麻地布置了十道由300多顆水雷組成的封鎖線---在達達尼爾海峽這種狹長水道中水雷是最有效的非對稱武器。
卡豋上將在發現大英帝國的米字旗沒能起到他想像中那種讓土耳其人望風而逃的威力之後立刻就病倒了,據記載是因為「長時間緊張」。丘吉爾先生一定沒有想到這位大英帝國的海軍上將體質這么差,但上將不行了就換中將上,約翰.羅德貝克中將接過了指揮權。很快,不到一個星期,事實就證明卡豋上將病得是多麼急流勇退且恰到好處。3月18日,羅德貝克同志把艦隊開進達達尼爾海峽繼續和土軍用大炮對轟。一開始順利得不得了,因為有飛機進行火力校對,僅一個早上沿岸的土軍炮群就被打啞了,畢竟這些幾萬噸的大傢伙不是吃素的,為首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擁有十五英寸(381毫米)的主炮,沒有任何土軍堡壘能受得了這種怪物的轟擊。然而到了下午情況忽然急轉直下,英法艦隊不知不覺跑進了土軍的雷區,雖然之前掃雷艇清理過這一帶,但一條土軍小木船在前一天又來這裡布了一批水雷。更不幸的是走在艦隊前面的掃雷漁船在遭到土軍炮擊之後竟然自己掉頭跑了,估計是前些天在雷區受的驚嚇太大,英國漁夫不準備再為那些躲在厚鋼板後面皇家海軍當替死鬼。法國人率先中標,老式戰列艦布韋號在返航的時候觸雷,難以理解的是它觸雷後並沒有停下來,而是邊開邊沉,最後帶著艦長和六百餘名船員一起沉沒了。之後觸雷的是英國人的不屈號和不可抗拒號,達達尼爾海峽艦隊的旗艦不屈號戰列巡洋艦觸雷後撤出戰場擱淺在博茲加島附近,老式戰列艦不可抗拒號則在沉沒前拉了一個同伴墊背,同為老式戰列艦的海洋號在試圖去拖帶它時觸發了第四枚水雷,兩艦則相繼沉沒。人們都沒有料到布韋號、不可抗拒號和海洋號三艘前無畏艦在水雷面前居然如此外強中干。相反不屈號戰列巡洋艦倒是體現出了比較強悍的生存能力。但不管怎麼說,用幾萬噸鋼鐵數百萬英鎊打造的高科技大傢伙被這么幾顆猥瑣而便宜的老式水雷弄得如此狼狽,大英帝國的臉丟大了,為了避免剩下的面子也跟著沉到海里去,羅德貝克趕緊下令倖存的艦只撤回愛琴海。
不過倔強的英國人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發現單純依靠海軍無法奪取海峽之後決定海陸一起上,搞一次陸海軍聯合戰役。但從加里波利半島的什麼位置登陸?英國陸軍部沒想好,他們任命的登陸部隊統帥伊恩.漢密爾頓爵士是個著名的詩人,在詩歌方面造詣頗高,詩人一接到任命就激情四射地行動起來,他沖進書店買了一本君士坦丁堡的旅遊指南,跟一本1912年的土耳其陸軍操典一起放進包里就走馬上任了。和手忙腳亂的詩人將軍一樣,他的部隊也是陸軍部七拼八湊來的,七萬八千名來自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的士兵陸續抵達戰區,其中以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的軍隊被稱為澳新軍團。這兩個英聯邦國家的軍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得非常驍勇,比本土的英國陸軍厲害多了。如果沒有這些勇敢的士兵,英國人會輸得更加難看。
協約國艦隊休整和集結登陸部隊用了四十八天,期間隔海相望的希臘主動找上門來,表示願意出動三個師協助英法進攻加里波利。這份熱情立刻招致沙皇俄國的強烈反對,沙皇不但自己不肯出兵策應加里波利的英法聯軍,而且絕不容許希臘染指土耳其。說來也在理,希臘這么一個幾十年前剛剛脫離奧斯曼土耳其獨立的東正教小國萬一真跟著英法混成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沙皇做為「東正教的庇護者」面子往哪擱?為了沙皇的面子,兵力本來就不足的聯軍還是回絕了希臘的熱情,不過他們依然相信少了希臘這點兵力並不影響自己摧枯拉朽般地奪取眼前這個小小的半島。
這段時間里土耳其人在德國人的指導下有充裕的時間來布置它的防禦體系。為了此次戰役土耳其組建了擁有八萬四千人的第五集團軍,並將原來的第一集團軍駐扎在半島區域內的兵力也劃歸第五集團軍,全部由德國名將奧托.利曼.馮.桑德斯指揮,桑德斯敏銳地判明了協約國的進攻方向,利用加里波利半島多山的復雜地形挖掘了大量的壕溝工事,並增強了炮兵火力。而此時英國人卻連一張加里波利准確的地形圖都還沒搞到。
鑒於本方對戰場地形極度不熟悉這個客觀現實,詩人將軍漢密爾頓異想天開地布置了一個充分發放前線官兵主觀能動性的的登陸計劃,他只大致安排了登陸方向—澳新軍團從北路、英軍從南路、法國部隊則佯攻海峽另一側,具體登陸場由前線指揮官「自由選擇」。於是數萬登陸部隊在只有大致方向不知道登陸地點和登陸時間的情況下被派了出去。北路澳新軍團的指揮官威廉.伯德伍德爵士認為夜間發動進攻能夠起到奇襲的效果,而南路的亨特.維斯頓將軍卻覺得白天進攻比較有利於艦隊的火力支援。在無線電已經普及的1915年,這兩位指揮官卻在相隔僅有幾十公里的兩個地方各自為戰,在沒有通知友軍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始登陸。4月25日,澳新軍團在位於加里波利半島的鞋尖位置賽迪爾巴希爾登陸,由於夜間光線嚴重不足,大批登陸部隊在還沒有到達海灘前就開始迷路抓瞎,土耳其人這個晚上卻沒有打瞌睡。伯德伍德爵士即興選擇的登陸場居然是一塊兩側都是懸崖的狹窄絕地,登陸兵力無法展開,大批人員和物資被限制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狹長灘頭。土耳其人居高臨下的炮擊從澳新軍團登上海灘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盟軍的偷襲變成了強攻,澳新軍團擁擠的灘頭陣地成了一塊巨大的活靶子,每一發土軍炮彈都能捲起不少士兵的血肉。天亮前整個登陸場已經堆滿了屍體和傷兵,所幸的是海上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英法艦隊在天亮之後壓制了土耳其人的炮火,緩解了澳新軍團的困境,一些傷兵得以撤離灘頭,同時也給土耳其人造成了一定的傷亡。到黃昏時分,雙方的死傷人數就超過了五千人,其中澳新軍團的傷亡佔了其中的一半。之後這塊登陸場成為了整個加里波利戰斗最慘烈的地方,上萬澳新軍團將士埋骨於此。英勇的士兵和慘烈的傷亡讓兩國人民難以忘懷,十年之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都把登陸的這一天定為法定假日,稱為「澳新軍團日」。
到了第二天,已經有一萬六千多澳新軍團的官兵登陸,但由於土耳其人占據了制高點,聯軍沒有能力擴大登陸場,反而是得到增援的土耳其人加強了炮擊力度,登陸部隊只能就地尋找山洞和彈坑來躲避炮火,傷亡人數不斷上升,戰線卻推進得極慢。當面的土耳其軍隊是由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指揮的第19師,凱末爾應該是很多中國人唯一認識的土耳其人,他因後來領導了凱末爾革命被稱為「現代土耳其之父」,如今土耳其但凡有閱兵或者遊行,第一個抬出來的就是他的畫像。凱末爾當時雖然已經參加了反政府組織,卻沒有在國家被入侵的時候倒打一耙,反而在抵抗侵略的戰爭中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他的第19師在後面的幾天里與澳新軍團開始了以不斷死人為代價的僵持,雙方一邊用大炮對轟一邊努力挖掘工事,傷亡數字不斷攀升。由於土軍占據了有利地形,雖然火力遠不如有艦炮支援的澳新軍團,但傷亡卻和對手差不多,基本上一個換一個。這個結果對於聯軍而言是徹底的失敗,當年的八旗兵在八里橋如果能跟英法聯軍取得這樣的交換比,別說圓明園不會被燒,指不定到1915年都滿清能混成列強了。
5月5日,桑德斯覺得在炮彈橫飛的沙灘上已經趴了十天的聯軍應該精神崩潰了,於是命令土軍發動反攻,但沒有想到這些來自南半球的牛仔們在挨了十天炮擊之後依然精神抖擻,脫離防禦工事的土耳其軍隊顯然不是澳新軍團的對手,反攻的土耳其人被迅速擊潰,但澳新軍團在第二天乘勝追擊的時候又被躲回工事的土耳其人擋了回來,雙方不得不回到幾天前的狀態。
海上的戰斗也很熱鬧,這里的主角是德國潛艇U21號,它在愛琴海兩天之內搞掉了兩艘英國戰列艦。這條潛艇是德國海軍歷史上的一段傳奇,它之前曾經闖進大英帝國的內海愛爾蘭海一連擊沉三艘商船之後旁若無人地開到海岸邊上,用艇上的艦炮轟擊岸邊的一個英軍機場,大膽程度讓交戰雙方都大跌眼鏡。5月25日U21長途奔襲4000多海里,在夜裡偷偷溜進位於希臘角的協約國海軍錨地,等到天亮才升起潛望鏡挑了艘最大的英國戰列艦凱旋號下手,僅用一條魚雷就把凱旋號擊沉。而後U21居然沒有見好就收,反而潛行到沉沒的凱旋號旁邊坐底等候,英國人的巡邏艇、驅逐艦在錨地折騰了一天都沒有找到它。待到第二天U21又浮上來挑了另外一艘戰列艦尊嚴號發射了艇尾的魚雷,把尊嚴號也擊沉了,至此U21才趁亂離開。在英軍重重警戒的海軍錨地,U21用兩天時間兩條魚雷擊沉了兩艘英國戰列艦後全身而退,徹底羞辱了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U21的艇長奧托.豪森也成為了德國海軍的偶像。當然,英國潛艇也曾經有過戰績,在達達尼爾分艦隊到達土耳其之前的1914年12月,英國潛艇B11曾經成功穿越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土軍封鎖線,擊沉了土耳其人的古董鐵甲艦馬蘇迪號,不過從軍艦價值上看,馬蘇迪號已經下水40多年了,十艘馬蘇迪號也比不上一艘凱旋號戰列艦。
在遭受U21重創之後,英國海軍終於承受不了這樣巨大的艦船損失。之前的5月12日巨人號戰列艦被土耳其魚雷艇偷襲得手,再加上U21的戰績,協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共損失了六艘戰列艦。而後來跟德國公海艦隊的大決戰日德蘭海戰也才損失了三艘戰列巡洋艦和三艘巡洋艦。5月底,海軍這些大傢伙們徹底沒了繼續呆在達達尼爾的勇氣,撇下還在灘頭苦戰的陸軍灰溜溜地離開了。也在這個月,海軍大臣丘吉爾下台。
雖然丘吉爾下台後自願下放到法國前線體驗生活,但其實丘吉爾先生最應該去的是他魂牽夢繞的加里波利,在那裡,他倡導這場「海陸軍聯合」奇襲登陸並沒有隨著他的下台而結束,而是演變成和西線一樣的戰壕戰,雙方的步兵連續數月在堆滿屍體的爛泥里毫無意義地反復廝殺,所有的進攻和反擊在到達對方的戰壕跟前時都是乏力的。雖然8月份英軍在蘇弗拉灣開辟了一個新的登陸場,但仍只得到了一條無法推進的戰線和一連串新的傷亡數字。很難理解協約國為什麼在艦隊撤離之後不但堅持將登陸部隊留在半島上繼續傷亡,而且還不斷向半島加派軍隊。任何人都清楚:離開了艦炮的火力支援,協約國奪取半島的希望比原來更渺茫了。戰壕中的士兵已經明白這是一場沒有希望的消耗戰,僵持期間雙方逐漸變得不那麼以命相搏,很多距離僅有幾十米的戰壕時常心照不宣地停火數天,甚至還互相朝對方的戰壕內投擲香煙和牛肉罐頭等補給品表達友誼。但地中海乾熱的夏天讓遠道而來的協約國軍隊苦不堪言,痢疾等傳染病開始迅速在戰壕中傳播起來,而艦隊的離開也削弱了灘頭陣地的醫療救治力量,戰場上發生了大量的非戰斗減員。隨之而來的秋冬季節則是長時間的暴風雨天氣,充沛的雨水甚至沖塌了雙方的臨時工事,數百名士兵被塌方的戰壕活埋。僵持的戰線和惡劣的氣候讓加里波利半島變成了一個不斷吞噬生命和物資黑洞。在1915年結束之前,陸續登陸的50餘萬協約國軍隊傷亡了59%,而土耳其方面則有25萬人傷亡。
到了1915年底,所有的跡象都表明丘吉爾先生的戰略意圖已經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了。協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的笨拙表現先是把旁邊的保加利亞惡心到德國那邊去,而後德國和保加利亞在巴爾乾的聯手又把做為協約國前進基地的希臘搞得意亂情迷,也有了倒向德國的苗頭。擔心後院起火的協約國被迫撤離戰場。詩人將軍漢密爾頓對從這個原本應該讓他獲得史詩般勝利的戰場中撤離顯得非常不滿,他認為「撤離將會損失一半以上的部隊」。很明顯,漢密爾頓准備轟轟烈烈敲鑼打鼓地「體面撤退」。所幸陸軍部派了查爾斯.門羅將軍來接替他指揮部隊撤離。近代史告訴我們,英國人在撤退方面的天賦是無人可以企及的,從12月19日開始,在門羅將軍的指揮下,21天的撤離行動有條不紊無聲無息人員傷亡極少,土耳其人在幾天後還在向空無一人的協約國陣地開炮開槍和扔手榴彈,全然不知對手已經坐船遠去。這些應付了事的炮彈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下半年半島上的戰斗是多麼乏味無聊和缺乏目的性,以致土耳其人在開火前根本不想知道准心裡有沒有敵人。
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船協約國士兵離開加里波利半島,這場傷亡總數超過50萬的無謂屠殺終於結束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它結束得比一戰早得多。
整個事件都是丘吉爾海軍大臣拙劣的表演啊,損失了2個國家+6條戰列艦+25萬大軍......德國人只是送出去2跳軍艦給了盟友做「軍援」而已!
⑥ 土耳其軍力軍情
主要統計
面積77.945萬平方千米。人口6613萬人(其中,13~17歲男326.6萬人,女318萬人;18~22歲男325.4萬人,女309萬人;23~32歲男609,8萬人,女576.5萬人)。國內生產總值79814萬億土耳其里拉,合1860億美元(1999年)。國防費4742萬億土耳其里拉,合77億美元(2000年國防預算)。原煤5507.3萬噸(1995年)。鋼鐵1400萬噸(1998年)。原油360萬噸(1998年)。天然氣2.01億立方米<1995年)。發電量817.34億度(1995年)。糧食3318.2萬噸(1998年)。海運能力,商船(載重100噸以上)880艘、總載重量711.43萬噸(1998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機場26處、客運量123.05億人千米、貨運量2.142億噸千米(1998年)。
國防體制
總統為武裝力量統帥。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有總統、總理、總參謀長,國防部長、內政部長、外交部長和憲兵司令,由總統任主席,基本任務是制訂戰爭動員計劃、議決國家軍事政策和其他有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武裝力量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最高軍事委員會,由總理、總參謀長和陸、海、空軍司令以及憲兵司令組成,任務是討論和決定武裝部隊各級軍官任免和調動、晉升和退休、國防費用的計劃和分配、軍隊編制和軍法軍紀等問題。國防部為政府中一個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構,設部長、副部長等,部長由總理任命的文職官員擔任,任務是負責武裝部隊的徵兵。武器裝備、後勤補給、軍工生產等工作。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為總參謀部,總參謀長由總統根據總理提名在擔任過陸、海、空軍司令的上將中任命,任期4年。總統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
領導人物
總統兼武裝力量統帥阿赫邁特·內季代特·塞澤爾(2000年5月上任)。國防部長薩巴哈廷,恰克瑪克奧盧(1999年8月上任)。總參謀長侯塞因·科夫勒克奧盧上將(1998年8月上任)。陸軍司令黑爾米·顧茲科克上將(2000年8月上任)。海軍司令伊爾哈米·埃爾迪爾上將(1999年8月上任)。空軍司令埃爾金傑拉辛上將(1999年8月上任)。
武裝力量
兵力 現役部隊60.97萬人。
陸軍
約49.5萬人。編有4個集團軍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主戰坦克:4205輛,其中M-48A5T1型和M-48A5T2型2876輛,M-60A3型658輛,M-60Al型274輛,「豹」式IAI型170輛,「豹」式lA3型227輛。
裝甲偵察車:若干輛。
步兵戰車:650輛。
裝甲輸送車:3643輛(AAPC型830輛,M-113型2813輛)。
牽引炮:105毫米若干門,155毫米517門,203毫米162門。
自行炮:105毫米391門,155毫米222門,175毫米36門,203毫米219門。
火箭炮:60門(107毫米48門,227毫米12門)。
迫擊炮:2021門(107毫米1264門,120毫米757門),另有81毫米迫擊炮3792門。
反坦克導彈:943具(「眼鏡蛇」186具,「陶」式365具,「米蘭」392具)。
無坐力炮:57毫米923門,75毫米617門,106毫米2329門,高炮1664門(20毫米439門,35毫米120門,40毫米1105門)。
地空導彈:「毒刺」108部,「紅眼睛」789部。此外,還裝備有各型飛機168架,武裝直升機37架,運輸直升機262架。
海軍
5.46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海岸營部隊1050人),編為5個海岸基地司令部。
常規潛艇:14艘。
護衛艦:22艘。
導彈快艇:21艘。
巡邏艇:28艘。
布雷艦艇:1艘。
反水雷艦艇:23艘。
登陸艦:8艘。
登陸艇:59艘。
輔助艦船:27艘。
海軍航空兵
裝備有用於反潛作戰的直升機16架(其中13架為AB-212型武裝直升機),教練機7架。
海軍陸戰隊
1個團,3100人。
空軍
6.01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3個教練機中隊,6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505架。
戰斗機和攻擊戰斗機:F-16C型210架,F-16D型30架,F/NF-5A和F/NF-5B型87架,F-4E型139架。
偵察機:RF-4E型39架。
空中加油機:KC-135R型2架。
運輸機:C-130B和C-130E型13架,KC-135R型2架,C-160D型19架,CN-235型50架(其中部分可用於電子戰)。
要員專機:2架。
教練機:SF-260D型38架,T-33型34架,T-37型60架,T-38型70架,T-41型28架。
直升機:UH-1H型20架,AS-532型20架。
地空導彈:「奈基」92部,「輕劍」86部。
預備役部隊
37.87萬人(41歲以下),其中陸軍25.87萬人、海軍5.5萬人、空軍6.5萬人。
准軍事部隊
22.02萬人。憲兵和國民警衛隊21.8萬人(其中預備役5萬人),裝備裝甲輸送車560輛、飛機2-3架、直升機56架。海岸警衛隊0.22萬人,裝備近岸巡邏艇64艘、運輸機2架。
兵役制度
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18個月。
軍銜
軍官分3等11級,即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駐外兵力
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6萬人。裝備坦克386輛、裝甲輸送車476輛、牽引炮102門、自行炮60門、迫擊炮450門、高炮48門、飛機3架、直升機4架、近岸巡邏艇1艘。
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兵力:駐波斯尼亞1300人,駐東帝汶2人(軍事觀察員),駐喬治亞5人(軍事觀察員),駐伊拉克和科威特邊境6人(軍事觀察員),駐義大利4架F-16C型戰斗機,駐南斯拉夫科索沃維和部隊約950人。
外國駐軍
駐有北約盟軍東南聯合司令部和第6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軍人160人,飛機6架(「美洲虎」GR-3A和GR-3B型6架、VC-10型2架)。美國2040人,其中海軍240人(包括陸戰隊220人),空軍1800人;空軍駐有1個飛行聯隊,裝備飛機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0和HH-60。
軍隊節日
建軍節8月30日
⑦ 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和哪些國家的軍隊交過手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聯軍」在仁川登陸,正式插手朝戰。
那麼,「聯軍」到底有多少個國家?土耳其為何表現最積極?
麥克阿瑟指揮「仁川登陸」
一、不能簡單地把「聯軍」看作烏合之眾
派出作戰部隊的「聯軍」來自16國:美、英、土耳其、加拿大、澳、菲律賓、紐西蘭、泰國、衣索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
參戰兵力,美國30多萬,英國1.4萬,加拿大6100多人,土耳其居5400多人,澳大利亞1400多人,菲律賓1200多人,其餘大多是營、連、排規模的「打醬油」級別,而南非派了25架飛機。
韓軍不屬於「聯軍」,但受「聯軍」指揮。另有5個國家派出了醫療隊:義大利、挪威、瑞典、丹麥、印度。麥克阿瑟當「總督」的日本,則是「聯軍」的物資采購和供應基地。
英、美從1941年就關系密切,1946年成為「鐵桿盟友」。1948年後,又拉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組成「五眼情報聯盟」。但是參戰最積極的,卻不是美國這幾個盟友。
在戰俘營中彈奏樂器的土耳其戰俘
二、與俄羅斯苦大仇深的土耳其參戰積極
歷史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曾威風八面,但在朝戰之前大約200年裡,「星月軍團」與「北極熊」爆發了12次戰爭,平均不到17年就有一次,可以說是標準的「世仇」。
正是在強鄰「惠顧」之下,土耳其越來越小,俄羅斯則不斷壯大。
二戰結束後,土耳其一心想加入「北約」對抗蘇聯,參戰目的只有一個:投名狀!
「土耳其第一旅」旅長塔辛·亞茲齊准將,在一戰就曾指揮一個師與英軍作戰。為了能參加朝戰,一大把年紀還自降一級。兵力有三個步兵營、一個野戰炮兵營(3個連18門105毫米榴彈炮),以及摩化工兵連、防空連、卡車運輸連、通訊排、反坦克排等,共5400多人,士兵大都來自東部山區。
1950年11月18日,土耳其旅登陸釜山,被編入庫爾特的美軍9軍團,緊隨25步兵師從開城北上。但是一個卡車運輸連只能運送一個營,其餘徒步行軍,遠遠落在大隊後面。
土耳其旅旅長塔辛•亞茲齊准將
三、初戰烏龍助攻,打敗一支「志願軍」?
土耳其旅似乎不受歡迎:土耳其人吃硬麵包,泡濃稠的甜咖啡,美軍要專門給他們配備食品;特立獨行的裝束,兇悍的外表,鋒利的彎刀,迷住了很多記者,卻嚇跑了其他夥伴。
1950年11月25日,志願軍38軍、42軍向德川進攻,迅速擊潰「聯軍」韓國第2軍團,第7師、第8師大部被殲。38軍迅速向價川突進。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急調土耳其旅,乘卡車緊急奔赴嘎日嶺、瓦院一線,構築阻擊線。11月26日,土耳其旅在軍隅里附近窪原,遭遇一支「中國軍隊」!
土耳其人二話不說,直接開槍抽刀一頓「暴揍」,對方除斃傷幾十人之外,還有100多人被俘,土耳其旅也損傷幾十人。可是事後發現,「戰俘」不是中國人,而是被志願軍38軍擊潰的韓軍第2軍團6師和7師,從德川潰退到此,誰料禍從天降,撞到急於建功的土耳其旅刀口上。
土耳其旅在朝戰中
四、志願軍38軍342團:對陣土耳其旅連戰連勝
11月27日晚,土耳其1個步兵營和1個摩托化工兵連先期抵達嘎日嶺瓦院村。
志願軍38軍114師342團3營隨後趕到,正碰到土旅第一步兵營在路邊生火取暖。342團團長孫洪道率3營8連迂迴山上包抄,政委王丕禮率第7連從正面出其不意沖鋒,和土旅步兵拼刺刀。
近千人的土耳其第一營,被斃傷300多人,俘虜20多人,志願軍僅傷亡7人。
11月28日,志願軍342團1營營長曹玉海率2連突入陽站,擊毀17門榴彈炮。斃傷俘700餘人,繳獲汽車110多輛,堵住土軍後路。土耳其旅殘部和美軍第2步兵師陷入三麵包圍。在軍隅里的旅長亞茲齊准將下令全線後撤,土旅丟掉車輛,越過荒山野嶺西逃,有一批士兵逃出了包圍圈。
1997年奧地利《軍事史》雜志文章說,第二次戰役,土耳其旅傷亡3514人,其中陣亡741人,受傷2068人,失蹤163人,被俘244人,非戰斗傷亡298人。損失達65%,基本喪失戰鬥力。
美國軍史學家稱「用一個阿司匹林葯瓶的軟木塞,去堵一個啤酒桶的桶口」。但土耳其旅「飛蛾撲火」式的行動,掩護了美軍撤退,志願軍評價土旅:「戰術比美軍靈活,韌勁很像當年的日軍。」
被志願軍俘虜的土耳其旅官兵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高台山阻擊戰,志願軍60軍181師541團用血肉之軀,阻擋住了土耳其旅及坦克的輪番進攻。彭富禮戰斗組斃敵100多人,本人獲特等功,2人獲一等功。
1951年秋,土耳其旅與志願軍47軍多次爆發戰斗。1953年5月金城戰役,志願軍46軍與英軍和土耳其旅爆發了慘烈的戰斗,志願軍打退了土耳其旅23次反擊,自身也付了傷亡。
資料顯示,「土耳其旅」兵力不足英軍1/4,但土耳其旅損失僅次於美、英,位列「聯軍」第三位。
有趣的是,在伊斯坦布爾的博物館,陳列著一面青天白日旗,據說是他們在朝戰中的「戰利品」。聯想到2018年在敘利亞「左右互博」兩旅自殘,不知這是土耳其旅何時何地的「繳獲」?
⑧ 土耳其軍隊在朝鮮戰場很厲害嗎
菜得很
鮮戰爭是美國與新成立的
的首次合作。共有22國向
派遣軍隊或醫療部隊,16個國家派出了軍隊。土耳其就是首批主要參戰國之一,派出了一個旅。 由亞茲吉准將統率的土耳其第一旅是一個團作戰部隊,有三個步兵營,還有支援炮兵和工程兵。在整個
期間,它是惟一一支配屬於美軍某個師的旅一級的聯合國聯合國部隊。 1950年10月17日,土耳其第一旅共5000餘名士兵(包括聯絡組和先遣組)在南朝鮮的釜山登陸,接著前往位於大丘城外新啟用的聯合國接待中心。土軍士兵大都來自土耳其東部山區的小鎮和村莊。這不僅是他們第一次離開祖國,也是第一次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村莊,第一次和非
打交道。 土軍指揮官亞茲吉將軍是位上了年紀的准將,曾於1916年在加利波利指揮土軍的一個師與英軍作戰,在土軍內備受尊敬。為了能夠到朝鮮指揮軍隊,他自願降了一級。 土軍來到
,激起了公眾的廣泛注意。他們兇悍的外表.飄動的胡須以及佩帶的大刀,使希望一睹他們雄姿的
美夢成真。因為盡管土軍士兵自
之後沒有打過大仗;但他們的粗野強硬卻是聞名遐中國軍隊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成功調動了大量部隊。他們靠牲畜和背扛運送供給,不受簡陋公路的限制。他們沒有卡車或其他機械化裝備可以享受,在陸地上徒步跋涉,因而享有更大的機動性。而另一方面,
卻拘泥於基礎路面,非要靠改善現有的公路來運送部隊和裝備。工兵連打前陣,竭力設法使公路能夠讓坦克和車輛通過。 對聯合國和美國極為不利的另一個差異在於對交通線、二戰思維和戰術的依賴和固守上。中國軍隊要求士兵隨身背上至少6天所需的全部食品。他們的干糧是壓縮的熟米飯和豆腐以及其他食用時同樣不需要加工或加熱的食品。後來發現的中國士兵的日記里講到,由於這些極為有限的口糧,飢餓陣陣襲來。然而,同樣是在使
束手無策的刺骨寒風里和惡劣地形上,他們卻實現了自己的作戰目標。 中國軍隊通常在夜間行軍,平均每天至少18英里,連續行軍約18天。白天,他們就隱蔽在崎嶇的山地。只有偵察小分隊可在白天活動。這種禁令極為嚴格,任何人違反隱蔽命令,軍官都有權將其擊斃。中國軍隊的許多運動戰術都與一個半世紀之前
所使用的戰術有相似之處。 出擊不利 11月19日,美軍第二十五師於早上六點離開開城,是夜兩點左右宿營在礦業城鎮軍隅里。次日,未配備卡車、基本上是個步兵部隊的土耳其旅被派遣編入軍隅里的第九軍後備隊。21日,該旅接到命令與美軍二十五師一同北上。22日,他們完成了在指定區域壓制北朝鮮巡邏隊的任務。 在與美國同伴一同前進時,土耳其旅被命令與第九軍右翼的美軍第二師建立聯系,並掩護該師的右翼和後方。這時;該旅得到消息,在德川西北部有中國軍隊的一個團,但關於中國軍隊和駐守德川的南朝鮮軍的詳細情況並沒有告訴他們,怕影響他們的士氣。 11月26日,中國軍隊向美第一軍和第九軍發起猛烈反擊,氣勢駭人。土耳其士兵受命保護
的右翼。該旅第一營被用派來的卡車運送到軍隅里以東15英里、距德川約一半路程的瓦院。由於派來的車輛不夠多,卸下一營之後,才能再返回來接二營,於是,土耳其旅的一些部隊便開始步行。各種各樣的命令、與前令相反的命令以及亂七八糟的傳令使得整個局面亂作一團,難以明辨。 土耳其旅受命封鎖公路,並奪取雲興里。後來,在解釋當時的混亂局面時,亞茲吉寫道「根本沒有時間把我部運送到雲興里,並在天黑之前將其部署到位。另外,美軍推測我們的敵人應該在新興里,但實際上,他們距離美軍要求我們防守的戰線太近了。我部在到達指定位置之前受到突然襲擊的可能性太大了。」 正如亞茲吉明確指出的,土耳其旅處境不妙。他們不得不向東南撤退。這一撤退進一步暴露了土耳其旅自己的東翼以及美第二師的東翼。亞茲吉命令部下緊接著向東北方向的瓦院運動。土耳其旅此時已經與美軍失去了聯系。因此,亞茲吉擔負起指揮任務。部隊到達瓦院後,在沒有坦克掩護的情況下,亞茲吉命令土軍徒步向德川發起了進攻。 美軍第二師的空中偵察發現成千上萬的
正在朝德川方向運動,判定那就是他們將要攻打的地方。但實際上,中國在整條戰線上發起了反攻。 不管怎樣土耳其旅已經實現了一個目標,他們牽制住了敵人。 中國軍隊數次要奪取土耳其旅的陣地,傷亡較大;每次進攻都被土耳其旅擊退。 土耳其旅被孤立在零度以下的氣溫里。夜裡,中國軍隊使用鼓號、口哨、長笛.牧羊笛和鈸製造出陣陣雜訊,又喊又說又笑地對他們進行了連續密集的干擾。 逡巡潰退 原本採取攻勢的聯合國軍此刻變成了全軍潰退。勢不可擋的中國軍隊不斷地變換戰術和攻打方向。軍部與土耳其旅的通信恢復了。由於語言不通,有些命令搞明白了,但大多數則沒有。該旅接到命令,與美軍第三十八團會合,掩護該團的側翼;並奪取一條向西撤退的路線。但在撤退的慌亂之中,文電信息被錯傳延誤,雜亂無章,因此,當這條至關重要的指令傳到時,已經晚了兩個小時。部隊只好在一片混亂中,在擁擠不堪的公路上慌忙掉頭。 在向瓦院回撤途中,土耳其旅再次遭到了對方火力的猛烈攻擊。該旅還沒能來得及重新集結防禦,中國軍隊就已經來到了。他們對這支凌亂無序的縱隊發起猛烈進攻,土軍九連不得不再次掉轉頭攻擊,掩護大部隊撤退。十連受命負責該旅的全面警戒。 爾。他們在戰斗中更喜歡進攻,而且不給對手留絲毫餘地。大多數土軍士兵都年紀輕輕,隨身攜帶一把匕首。對美軍和其他聯合國部隊的土兵來說,這匕首就像是一把大刀。聯合國的其他部隊都不佩帶這種刀,實際上,除了常規武器之外,他們沒有任何別的武器。在赤膊戰中,土耳其士兵能夠嫻熟地運用大刀,很具危險性,這使其他盟軍都對他們敬而遠之。 交戰雙方 這支拼湊起來的五花八門的聯合國部隊主要由美國人組成,領導這支部隊的美第八集團軍司令
將軍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們發起強大攻勢,力爭早日結束戰爭。麥克阿瑟放出話來,要換下兩個師,讓 孩子們回家過聖誕節。他的許諾推動了向鴨綠江挺進的錯誤想法。 來自北方的刺骨寒風肆虐著北朝鮮陡峭無情的山區和變化莫測的山谷。40年來最寒冷的嚴冬籠罩了這塊大地。凍僵了的士兵苦痛不堪,圍著 50加侖空油桶里臨時點起的火堆,想要暖和一點兒。醫療隊開始處理第一批凍傷病員。在朝鮮,士兵們真正領略到了「地凍天寒」。要想使車輛和裝備里的油管不結冰,必須把酒精與汽油混合在一起。血漿也得加熱90分鍾後才能使用。晚上,水溶性的葯品凍成了冰塊,士兵靴子里積聚的汗水也凍成了冰塊。北朝鮮地形惡劣,狹長的山谷呈V型,山脊又高又陡,又沒有一條清晰可辨的公路,寒冷掃掠著前進的隊伍,這一切都是釀成後來這場戰爭悲劇的因素。 美陸軍第七師以及其他部隊對在高寒地區作戰毫無准備。作戰部隊中幾乎無一配發毛皮風雪大衣。但是,他們接到的命令卻是繼續前進。11月21日,上邊下令他們渡河,還跟他們說,河水只有腳脖兒深;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頭天晚上,這條河上游的大壩被打開了,河水流泄下來。士兵們艱難地涉入冰冷刺骨、齊腰深的水裡,水面上還漂浮著許多冰塊。他們嘗試了幾次,都沒能成功。後來,渡河的命令取消了。共有18名士兵患上了嚴重的凍傷,不得不砍掉他們身上已經凍成冰疙瘩的軍裝。 在堅持繼續前進的過程中,隨著朝鮮半島漸漸變寬,沃克的隊伍也拉得越來越開。他們越往北走,所要控制的地盤就越大。他的戰斗序列包括由美軍第二十四師、英軍第二十六旅和南朝鮮第一師組成的美第一軍;由美軍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和土耳其第一旅組成的美第九軍;南朝鮮第六、第七和第八師以及陸軍預備役的第一騎兵師。 沃克用兵非常謹慎。情報機構也竭力去獲取一些有關中國軍隊的兵力及其動向的切合實際的評估。在西線,在沃克的第九軍前方集結的是中國第四野戰軍的第八兵團,包括 18個步兵師,至少 18萬的兵力。在東線,與美第一軍對峙的是中國第三野戰軍的第九兵團,有 12個步兵師,約 12萬人。中國軍隊總兵力約 30萬,另外還有北朝鮮人民軍的 12個師、約 6.5萬的兵力。在聯合國軍後方作戰的約4萬游擊隊也使這支隊伍的力量更加壯大。 九連負責保護十連和十一連的側翼。中國軍隊放鬆了對十連的包圍;但對九連和十一連繼續實施包圍。11月28日十時左右,中國軍隊成功突破,大舉進攻九連陣地。該連被徹底打垮,連長及其眾多手下戰死。 中國軍隊的增援部隊想要包圍整個土耳其旅。不過,亞茲吉在對戰場局勢進行分析之後,採取措施來保護他的側翼,以免被全麵包圍。中國軍隊勢如破竹,突然停止了進攻,這樣土耳其旅又陷入了他們布設的圈套。中國軍隊的伏擊對土耳其旅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11月30日,該旅戰鬥力被摧毀。他們從美第九軍得到的惟一援助就是一個坦克排和運輸卡車,再加上該旅的火炮,使該旅部分力量得以倖存。 以失敗告終 撤回瓦院的土軍主力11月27日被團團包圍,他們的大刀與中國軍隊的刺刀之間展開了白刃戰,約 400人受傷。土耳其旅在瓦院一直堅持到當天下午,而後向西南方的另一個陣地撤退。在遭到中國軍隊的再次迂迴包抄之後,他們又向軍隅里撤退。部隊損失了大部分車輛。當倖存下來的士兵再也沒有其他的逃脫辦法時,就都匆匆爬進了山裡。此時,中國軍隊已經控制了所有的公路。土耳其旅繼續進行了阻滯戰斗,想要為其剩餘的部隊爭取時間來重新編隊,並組織一次多少像樣的防禦,但都沒有奏效。 在二師司令部,有關土耳其旅及其實際行動的消息越來越難以獲得。派往土耳其旅陣地的坦克一次次被擋了回來。混亂導致了驚人事件不斷出現,美軍士兵乾脆放棄了陣地和裝備,甚至連武器也丟掉了。中國軍隊好像遍地都是,同時又到處找不到影子。他們的動向很少能夠得到證實。即便是確認了,也常常是錯誤的。比如有消息說,中國軍隊就在前面,結果他們卻從後面發起了進攻。土耳其旅決定撤消戰地指揮所,因此往後開始的完全是一場新式又古老的戰爭。 在聯合國軍的進攻和中國軍隊的反攻過程中,土耳其第一旅傷亡3514人,其中741人戰死;2068人受傷,163人失蹤,244人被俘。另外,還有非戰斗傷亡298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土耳其的第一場真正戰爭中,由美軍顧問武裝和訓練的土耳其旅在惡劣的條件下,雖然表現得勇敢卓越,但對他們的要求或期望恐怕也只能如此了。請採納
⑨ 土耳其的軍事實力有多強
武裝力量
兵力 現役部隊60.97萬人。
陸軍
約49.5萬人。編有4個集團軍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主戰坦克:4205輛,其中M-48A5T1型和M-48A5T2型2876輛,M-60A3型658輛,M-60Al型274輛,「豹」式IAI型170輛,「豹」式lA3型227輛。
裝甲偵察車:若干輛。
步兵戰車:650輛。
裝甲輸送車:3643輛(AAPC型830輛,M-113型2813輛)。
牽引炮:105毫米若干門,155毫米517門,203毫米162門。
自行炮:105毫米391門,155毫米222門,175毫米36門,203毫米219門。
火箭炮:60門(107毫米48門,227毫米12門)。
迫擊炮:2021門(107毫米1264門,120毫米757門),另有81毫米迫擊炮3792門。
反坦克導彈:943具(「眼鏡蛇」186具,「陶」式365具,「米蘭」392具)。
無坐力炮:57毫米923門,75毫米617門,106毫米2329門,高炮1664門(20毫米439門,35毫米120門,40毫米1105門)。
地空導彈:「毒刺」108部,「紅眼睛」789部。此外,還裝備有各型飛機168架,武裝直升機37架,運輸直升機262架。
海軍
5.46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海岸營部隊1050人),編為5個海岸基地司令部。
常規潛艇:14艘。
護衛艦:22艘。
導彈快艇:21艘。
巡邏艇:28艘。
布雷艦艇:1艘。
反水雷艦艇:23艘。
登陸艦:8艘。
登陸艇:59艘。
輔助艦船:27艘。
海軍航空兵
裝備有用於反潛作戰的直升機16架(其中13架為AB-212型武裝直升機),教練機7架。
海軍陸戰隊
1個團,3100人。
空軍
6.01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3個教練機中隊,6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505架。
戰斗機和攻擊戰斗機:F-16C型210架,F-16D型30架,F/NF-5A和F/NF-5B型87架,F-4E型139架。
偵察機:RF-4E型39架。
空中加油機:KC-135R型2架。
運輸機:C-130B和C-130E型13架,KC-135R型2架,C-160D型19架,CN-235型50架(其中部分可用於電子戰)。
要員專機:2架。
教練機:SF-260D型38架,T-33型34架,T-37型60架,T-38型70架,T-41型28架。
直升機:UH-1H型20架,AS-532型20架。
地空導彈:「奈基」92部,「輕劍」86部。
預備役部隊
37.87萬人(41歲以下),其中陸軍25.87萬人、海軍5.5萬人、空軍6.5萬人。
准軍事部隊
22.02萬人。憲兵和國民警衛隊21.8萬人(其中預備役5萬人),裝備裝甲輸送車560輛、飛機2-3架、直升機56架。海岸警衛隊0.22萬人,裝備近岸巡邏艇64艘、運輸機2架。
兵役制度
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18個月。
軍銜
軍官分3等11級,即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駐外兵力
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6萬人。裝備坦克386輛、裝甲輸送車476輛、牽引炮102門、自行炮60門、迫擊炮450門、高炮48門、飛機3架、直升機4架、近岸巡邏艇1艘。
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兵力:駐波斯尼亞1300人,駐東帝汶2人(軍事觀察員),駐喬治亞5人(軍事觀察員),駐伊拉克和科威特邊境6人(軍事觀察員),駐義大利4架F-16C型戰斗機,駐南斯拉夫科索沃維和部隊約950人。
外國駐軍
駐有北約盟軍東南聯合司令部和第6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軍人160人,飛機6架(「美洲虎」GR-3A和GR-3B型6架、VC-10型2架)。美國2040人,其中海軍240人(包括陸戰隊220人),空軍1800人;空軍駐有1個飛行聯隊,裝備飛機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0和HH-60。
軍隊節日
建軍節8月30日
⑩ 土耳其的軍事
包括陸軍,海軍(包括海軍航空兵和海軍步兵),和空軍。 憲兵和海岸警衛隊平時受內務部指揮,但戰時他們服從陸軍和海軍的指揮,在此期間,他們同時有內部軍事法庭和軍事職能。
土耳其軍隊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於美國軍隊,有五個分支超過一百萬的軍警人員的綜合實力。土耳其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不包括以色列)。
1921年1月凱末爾創建「國民軍」。1952年加入北約。實行軍隊職業化措施,壓編指揮機關人員,技術軍人文職化,實行軍官和技術軍人合同制等。
國防體制:總統為武裝力量統帥。總統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由總統任主席。武裝力量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最高軍事委員會,由總理、總參謀長和陸、海、空軍司令以及憲兵司令組成。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構。總參謀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預備役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正規軍分陸、海、空3個軍種。
兵役制度: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18個月。
軍銜:軍官分3等11級: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總兵力:現役部隊63.9萬人。
陸軍:52.5萬人。編有4個集團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海軍:5.1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主要編成為:海軍司令部(駐安卡拉);艦隊司令部(駐格爾居克);東北地中海司令部(駐安卡拉);北部地區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司令部(伊斯坦布爾);南部地區和愛琴海司令部(伊茲密爾);黑海司令部(埃雷斯);地中海司令部(梅爾辛);1個海軍陸戰團,3100人。
空軍:6.3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作戰飛機440架。
駐外兵力: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3萬人。裝備有坦克282輛、裝甲輸送車250輛、牽引火炮170門、自行火炮26門、迫擊炮307門、高射炮84門、飛機3架、直升機4架。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兵力:在波斯尼亞駐有約1300人,在伊拉克和科威特駐有7人(軍事觀察員),在義大利駐有18架F—16C型戰斗機。
外國駐軍:駐有北約盟軍東南歐陸軍司令部和第6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空軍約230人,飛機7架(「旋風」6架、VC—10型1架)。美軍1442人,其他陸軍22人、海軍20人、空軍1400人,編有1個飛行聯隊,機型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0、HH—60。
軍隊節日:建軍節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