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兵力是多少
Ⅰ 奧斯曼帝國的海軍是怎樣組建起來的其戰鬥力如何為何不是俄軍對手
俄土戰爭(Russo-Turkish Wars)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俄土戰爭。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編輯本段]戰爭背景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十三世紀被蒙古入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俄國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編輯本段]戰爭年代列表
第一次俄土戰爭 (1676年-1681年)
第二次俄土戰爭 (1686年-1700年)
第三次俄土戰爭 (1710年-1713年)參見大北方戰爭
第四次俄土戰爭 (1735年-1739年)
第五次俄土戰爭 (1768年-1774年)
第六次俄土戰爭 (1787年-1792年)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06年-1812年)
第八次俄土戰爭 (1828年-1829年)
第九次俄土戰爭 (1853年-1856年)參見克里米亞戰爭
第十次俄土戰爭 (1877年-1878年)
第十一次俄土戰爭 (1914年-1918年)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詳細介紹
17~19世紀俄國為向黑海和巴爾乾地區擴張而同土耳其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初期戰爭主要限於俄土兩國之間,戰區集中在巴爾干、克里木、高加索等地、當時中國的土爾扈特部也曾加入戰爭。19世紀後,引起歐洲一些國家干預。俄土戰爭多次發生,其中重要的有10次:
第一次俄土戰爭(1676~1681)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爾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蓋特曼多羅申科的支持,企圖統治整個右岸烏克蘭。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蓋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蓋特曼。1676年,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佔領了蓋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為防止這一事態,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指揮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攻克該城,俘獲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1677、1678)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仍在繼續進行。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1681),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聯合作戰,是戰勝土耳其韃靼軍的重要原因。
根據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攫取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包括基輔)。1672年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P.D.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土耳其戰敗。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第二次俄土戰爭(1686~1700)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的斗爭的繼續。這次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對克里木的遠征(1687、1689)和對亞速的遠征(1695—1696)。
1686年俄國加入由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軍在V.V.戈利岑公爵統帥下,對克里木進行了兩次遠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其它盟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1700)。這次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屬俄國。根據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約》,亞速劃歸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第三次俄土戰爭(1710~1711)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內(見北方戰爭)。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最終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
第四次俄土戰爭(1735~1739)
俄國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勝後,於1735年向土耳其宣戰,目的是奪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島。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戰爭之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攻佔彼列科普,然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由於瘟疫流行,糧秣和飲水不足,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俄軍拉西將軍指揮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1737)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克奧恰科夫。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戰屢敗。為了接應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使戰爭發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1739)中擊潰土軍。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並入俄國。俄國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盟國奧地利又退出戰爭,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1739)。根據1739年 9月俄土《貝爾格萊德和約》,亞速再次歸俄國所有。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復雜水障礙(錫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瓊加爾渡口)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
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
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侵略俄國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由俄國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是俄國取得黑海出海口斗爭的繼續。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奧兩國支持下對俄宣戰。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8—9萬人)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約3.5萬人)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帶應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7—8萬人)侵入烏克蘭領土。俄軍第2集團軍將其擊退,前出到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土耳其軍作戰,在對霍京的兩次進攻失利後,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軍由於缺少給養,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佔領該城;第2集團軍(由帕寧將軍指揮)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
在1770年的戰爭中,第1集團軍在里亞巴亞墓地附近及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河畔擊潰了土耳其軍(參見卡古爾河戰役)。俄國分艦隊在愛琴海的出現,促進了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在切什梅海戰(1770)中,俄國分艦隊擊潰了土耳其艦隊,從而保障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制海權,並完成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9月,俄軍攻佔了賓傑里要塞,7—11月,相繼奪取了伊茲梅爾、基利亞、布拉伊洛夫和阿克爾曼(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1771年,第1集團軍在多瑙河區艦隊的協同下,於2月佔領了久爾久(朱爾朱),3月封鎖了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要塞。多爾戈魯科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在亞速海區艦隊的協同下,於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並佔領了克里木。
奧軍推進到俄國邊境之後,俄第一集團軍(約4.5萬人)轉入積極防禦。該集團軍分3個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戰,從6月到10月多次擊退土軍優勢兵力(12萬人)對多瑙河左岸的進攻。俄國艦隊在地中海的勝利,促進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義的爆發。俄國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迫使土耳其於1772年5月30日在久爾久同俄國簽訂停戰協定。11月12日,俄國又同克里木汗薩希布—格來締結條約,規定克里木脫離土耳其,成為俄國的保護國(1783年克里木汗國完全歸屬俄國)。
1773年的戰事是在巴爾干戰區進行的。6月,魯緬采夫集團軍渡過多瑙河,包圍了錫利斯特拉要塞。5—6月,蘇沃洛夫將軍的一支部隊多次成功地襲擊(搜索)了圖爾圖凱。但由於兵力不足,魯緬采夫集團軍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軍攻打瓦爾納和舒姆拉(舒門),均未獲戰果。
1774年6月,魯緬采夫率俄軍5.2萬人強渡多瑙河。6月20日,俄軍(蘇沃洛夫一個軍和卡緬斯基將軍一個軍,近2.5萬人)在科茲盧賈附近擊潰土軍4萬人。薩爾特科夫的部隊(1萬人)在圖爾圖凱附近擊潰土軍1.5萬人。魯緬采夫所部封鎖了舒姆拉、魯什丘克(魯塞)和錫利斯特拉諸要塞,其先頭部隊越過了巴爾干。在這種形勢下,俄土雙方於7月24日簽訂了小凱納爾賈和約(1774)。和約確認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保障俄國自由進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戰略協同、強渡大的水障礙(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錫瓦什湖)、山地進攻、奪取要塞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在此次戰爭中魯緬采夫創建了利曼槳船區艦隊(見多瑙河區艦隊),用以配合陸軍完成戰斗任務。戰斗過程中,被廣泛採用的不是線式戰斗隊形,而是新的疏開式戰斗隊形——師、團方陣,以及與步兵(獵騎兵)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隊。軍隊的實戰經驗寫入了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所著教範和守則。
根據1774年7月俄土《庫楚克-凱納爾吉和約》,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的地區和刻赤海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國宣告「獨立」,並於1783年並入俄國版圖。
第六次俄土戰爭(1787~1792)
1787—1792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推行復仇計劃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屬地,授權土耳其檢查通過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戰列艦19艘、巡航艦16艘、輕巡航炮艦5艘)對俄開戰。俄軍統帥部展開了兩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8.2萬人,由波將金元帥指揮)和烏克蘭集團軍(3.7萬人,由魯緬采夫元帥指揮),以及克里木軍和庫班軍,此外,還有黑海艦隊(軍艦24艘,由海軍少將沃伊諾維奇指揮)。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兵(5千人)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的急劇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局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率軍2.6萬人開赴摩爾達維亞作戰。戰局進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奧恰科夫要塞攻堅戰中,艦隊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戰局中,烏克蘭集團軍(後聯合為南方集團軍,由波將金指揮)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等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蘇沃洛夫將軍指揮的5000俄軍和一個奧地利軍(1.2萬人,由科布爾格斯基親王指揮)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巴夏的一個軍(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2.5萬人)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戰,擊潰了土耳其宰相優素福的十萬大軍。但波將金卻未乘勝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僅限於佔領賓傑里、哈吉別伊(今敖德薩)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捕船隊在土耳其艦隊交通線上採取行動。1790年戰局中,波將金又是集中主力圍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統帥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爾巴夏率部4萬人開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取庫班,並准備在克里木登陸。俄軍黑海艦隊在海軍少將(自1790年3月起)烏沙科夫指揮下,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接連實施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9月8—9日堅德拉島一戰,俄國艦隊再次獲勝。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巴夏一個軍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致使俄國的處境惡化。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發動了進攻。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強大攻勢一舉攻克土耳其堅固設防的伊茲梅爾要塞(參見伊茲梅爾戰役)。在1791年的戰局中俄軍取得了巨大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所部強渡多瑙河,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一個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列普寧元帥指揮)在默欽戰役(1791)中重創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納帕。俄軍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以及8月11日烏沙科夫在卡利亞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1792)的簽訂。
1787—1792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在戰略和戰術上協同作戰的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縱隊與散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和圍攻要塞的戰法得到了發展。對於俄軍的先進經驗,蘇沃洛夫在《致勝的科學》這一軍事著作中作了總結。
1792年1月,俄土簽定《雅西和約》,土耳其承認俄國兼並克里木和喬治亞。這次戰爭俄國作了充分准備,實現了稱霸黑海的野心,獲得了黑海不凍的出海口。
第七次俄土戰爭(1806~1812)
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是土耳其在拿破崙一世的支持下發動的。土耳其企圖用戰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1805—1807)、伊朗(1804—1813)進行激戰。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換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公國大公。對此,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派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4萬人、150門火炮)進駐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轉到了俄國方面。12月30日,英國站到了俄國一邊,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
自1807年2月,謝尼亞文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達達尼爾海戰(1807)和阿索斯海戰(1807)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在巴爾乾和高加索兩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解體後,1807年8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又戰火重燃。在高加索戰區,俄軍與亞塞拜然民軍和喬治亞民軍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1809)和蘇呼米卡列(蘇呼米)(1810),並攻佔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1811)。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將軍指揮),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相繼奪取了伊薩克恰、圖爾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同年2月任命)的指揮下,佔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拉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10萬人)失敗。9月,魯什丘克要塞和久爾久要塞的守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洛維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該城。
1811年初,由於俄國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多瑙河集團軍之一部調往西部邊境。俄軍兵力幾乎減少一半(4.6萬人、218門火炮),由庫圖佐夫指揮(1811年3月起)。庫圖佐夫運用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魯什丘克戰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齊亞戰役中大破土軍,迫使其投降,打贏了這場戰爭。接著,庫圖佐夫又巧妙地運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上簽字。和約確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並入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拿破崙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
經過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俄軍在陸海軍的戰略協同作戰方面,以及在奪取要塞、包圍敵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經驗,豐富了俄國的軍事學術。俄國目的是奪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主戰場在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土耳其戰敗。根據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約》,俄國攫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把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
]第八次俄土戰爭(1828~1829)
1828—1829年的俄士戰爭是歐洲列強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地的斗爭所引起的。當時,奧斯曼帝國嚴重的國內危機由於希臘民族解放革命戰爭(1821—1829)而進一步加深。俄、英、法聯合艦隊為保衛希臘自治權而在納瓦里諾海戰(1827)中擊敗土埃聯合艦隊之後,土耳其蘇丹獲悉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便撕毀了俄土兩國以前締結的所有協定,並於1827年12月宣布對俄進行「神聖戰爭」。1828年4月26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俄國將維特根施泰因元帥的集團軍9.5萬人調到多瑙河戰區,迎戰海珊巴夏的15萬軍隊;將帕斯克維奇將軍的軍(2.5萬人)調到高加索戰區廠迎戰5萬土耳其軍。
維特根施泰因集團軍於5月7日越過國境,經過一個月的戰斗,佔領了多瑙河各公國,強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軍從陸上和海上發起聯合攻擊,攻下瓦爾納。帕斯克維奇軍越過國境之後,於7月5日攻佔卡爾斯要塞。7—8月間,高加索軍各部隊在地方民軍的支援下佔領了阿爾達甘、阿哈爾齊赫、波季和巴亞澤特諸要塞。在1829年戰局中,雙方戰斗激烈,力爭主動。6月11日,季比奇將軍指揮的俄軍(1.8萬人)在庫列夫恰附近的戰役中擊潰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軍,並於6月30日佔領錫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萬人越過巴爾乾地區,向阿德里安堡(埃迪爾內)挺進。8月20日,該城守軍投降。俄軍繼續向南發展進攻,伊斯坦布爾(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軍於7月9日攻佔埃爾祖魯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軍在兩戰區獲勝,主力逼近伊斯坦布爾,艦隊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帶游弋,這些情況迫使土耳其政府於9月2(14)日簽訂了阿德里安堡和約(1829)。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對於改進軍隊的指揮工作,對於陸海協同動作的組織都發生了影響,同時,積累了奪取要塞和進行野戰的經驗。戰役的諸要素得到了發展。
經過多次俄土戰爭,俄國保住了南烏克蘭、克里木、比薩拉比亞及高加索的部分領土,並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樹立了自己的地位。俄國利用希臘獨立戰爭,進一步南下,再次蹂躪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後經保加利亞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據1829年9月俄土《亞得里亞堡條約》,俄國獲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島嶼和黑海東岸,土耳其承認喬治亞、伊梅列季亞、明格列利亞並入俄國。
[編輯本段]第九次俄土戰爭(1853~1856)
即克里木戰爭(又譯克里米亞戰爭,詳見該詞條)。1853年俄國借口「聖地」問題,發動的對土戰爭。根據1856年《巴黎和約》,俄國把比薩拉比亞南部歸還摩爾多瓦,實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國艦隊通過海峽。
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
這是一場奧斯曼土耳其與俄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源自於俄國希望打開通往地中海的通路,並且解放生活在巴爾干半島,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使他們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
1877年,俄國利用巴爾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亞軍隊的支援下,連克索非亞和亞得里亞堡,兵臨君士坦丁堡。由於英國干涉,俄國未能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海峽。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一個由俄國「保護」的龐大的保加利亞公國。英奧兩國反對該和約。有關各國在1878年6~7月召開了柏林會議,重訂和約。根據柏林和約,俄國重新獲得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保加利亞及塞爾維亞在戰後脫離了土耳其的控制,兩國視這次獨立為第二次建國。這場戰爭也為羅馬尼亞王國完全獨立提供了機會,盡管羅馬尼亞從未像其它巴爾干國家那樣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他們仍將此戰視為羅馬尼亞獨立戰爭
戰爭最後結局
俄國擴大了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
Ⅱ 上世紀五十年代,土耳其軍隊的作戰實力怎麼樣能超過希臘嗎
實力不咋地,但是還是要比希臘強不少的。土耳其最輝煌的時候是中世紀時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了東羅馬,整個歐洲都在蘇丹的鐵蹄下顫抖,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深受其害,即使有匈雅提這樣的名將也無濟於事。但在近現代,土耳其就開始衰敗了,最慘的時候和清朝差不多,被毛子英法德欺負得凄慘無比,最後歐洲部分的土地完全丟失。凱末爾上台後國勢才慢慢恢復,但永遠也回不到最輝煌的時候了。還有,我覺得和希臘這種小國去比軍隊很悲哀,土耳其再淪落也不至於比希臘差。
Ⅲ 十八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軍隊構成介紹 包括親兵和各種雇傭兵
一,奧斯曼帝國軍隊構成介紹
1、18世紀新軍Nizam-ı Cedid 成立,這是一支正規的現代化部隊,但1807年就被解散了。這支部隊和你之前問的埃及問題很有因緣。拿破崙在埃及勢如破竹般的進攻給蘇丹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所以他組建了這支部隊,據說這支部隊無論在組成、裝備、兵員素質上都能夠匹敵歐洲軍隊,問題是解散的太快了。
2、1826年親兵被解散,隨即組建了Asakir-i Mansure-i Muhammediye這支現代化部隊並且延續到帝國毀滅
二、軍隊的組成
1、卡普庫魯騎兵
由奧斯曼帝國中央維護的經營重騎兵,一共六個分隊,除了第六分隊外其他五個分隊會從五個方向向敵人發動沖鋒。
2、西帕希騎兵
封建采邑制貴族騎兵,這支部隊由貴族和各個省份維護,和親兵構成了帝國主力。雖然落後於時代但仍然威猛無比,快馬彎刀的組合在奧地利東進的時候殺的奧地利騎兵聞風喪膽,逼得奧地利驃騎兵們重新換上四分之三甲,並且被迫用炮兵和步兵來保護他們的騎兵部隊。
3、蘇丹親兵,十八世紀早期被解散。
4、德里輕騎兵
在土耳其語里德里是不要命的意思。這些輕騎兵在克里米亞、喬治亞地區和沙俄哥薩克交戰,像奧地利人一樣,哥薩克也發自內心的害怕這些快馬彎刀的可怕騎兵。
三、奧斯曼大致上的幾個部分就這些,硬要說的話巴巴裏海盜也是他的馬前卒,奧斯曼艦隊中的一支部隊就是這些無法無天禍害了整個地中海的突尼西亞海盜集團。
Ⅳ 土耳其陸軍的實力如何
土耳其是一個領土橫跨亞歐大陸的國家,雖然土耳其大部分領土都在亞洲境內,但是土耳其一直自稱自己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國家。土耳其的領土面積7達到了8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超過8000萬,是北約加盟國中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比較多的國家。因為土耳其是北約國家,土耳其軍隊的主要裝備都是進口自美國和其他北約加盟國。
當然在現代化戰爭中,各兵種之間需要協調作戰,僅僅依靠陸上力量已經無法打贏現代化戰爭。在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同樣擁有一支強大而龐大的陸軍力量,結果在美軍的空襲之下,薩達姆的陸軍力量絲毫沒有還手之力。土耳其的空軍力量也比較強大,土耳其空軍裝備了大量的三代戰斗機,還裝備了部分的F35戰斗機,整體空中力量在中東地區僅次於以色列。
土耳其軍隊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方是他的建軍歷史,土耳其陸軍號稱建軍2200多年,而土耳其軍隊的“創始人”,竟然是我國古代匈奴的冒頓單於。因為土耳其一直沒有放棄奧斯曼帝國的夢想,近年來土耳其在中東地區同北約國家存在很多利益沖突。由於土耳其長期依賴北約國家提供裝備,在同北越國家徹底翻臉之後,未來土耳其軍隊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可能會大大減緩。
Ⅳ 奧斯曼帝國全盛時版圖有多大
奧斯曼帝國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
蘇萊曼一世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遼闊的疆土(約450萬平方公里)和1400萬人口,而這時的西班牙僅有500萬人,英格蘭僅有250萬居民。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在全盛時期擁有50萬以上的人口(1600年),比任何歐洲城市都大。
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全國共分為31個省,250個縣,而土地全歸以蘇丹為首的帝國中央政府所有,以服兵役為條件授予軍事地主階層使用。
(5)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兵力是多少擴展閱讀: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奧斯曼帝國在維也納戰敗對有關各方都有重大影響。這次戰敗之後,奧斯曼帝國連續四年遭遇挫折,接二連三的軍事失敗使帝國陷入更加迅速的衰落。
1683年的維也納之圍。
1683年9月12日,奧斯曼帝國軍隊圍困維也納的兩個月後。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率領的波蘭-奧地利-德意志軍隊打敗了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隊。這場戰役阻止了奧斯曼帝國攻入歐洲的行動,並維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權。
維也納之戰加速奧斯曼帝國衰落:
當卡拉索別斯基和洛林公爵查理當做拯救者。數天後,皇帝利奧波德來到維也納,人們對他就沒那麼熱情了。慶祝活動結束時,索別斯基說:「我來了,我看見了,上帝征服了。」聯軍現在准備推進他們的優勢。
奧斯曼帝國在維也納戰敗對有關各方都有重大影響。這次戰敗之後,奧斯曼帝國連續四年遭遇挫折,接二連三的軍事失敗使帝國陷入更加迅速的衰落。奧斯曼人的宿敵威尼斯人覺察到奧斯曼帝國的虛弱,於1684年加入神聖同盟。
他們進攻土耳其人在摩里亞半島的要塞,並沿達爾馬提亞海岸進行軍事征討。威尼斯在那裡的成功使它敢於嘗試獲取更大的戰果——雅典。威尼斯人一直夢想著將希臘南部並入他們的商業帝國。為保住雅典,奧斯曼帝國軍隊投入了巨大兵力參加戰斗,但一個事件使有利戰局轉向威尼斯人一方。
奧斯曼軍隊決定將古老的帕特農神廟(Parthenon)作為火葯庫,但一枚打偏的威尼斯炮彈擊中該建築,引爆了火葯庫,導致神廟的頂部和側邊被炸毀。由於缺少火葯,奧斯曼軍隊不得不暫時撤退,這使得威尼斯人得以在一段時間內佔領雅典。
Ⅵ 擁有蜥炮、蛇炮、巨型臼炮的土耳其是如何拿下羅德島的
蘇萊曼一世的怒吼:必須滅掉那幫海盜!
發起沖鋒的奧斯曼軍隊
雖然騎士團扛住了一波波的進攻,不過一旦城牆出現漏洞,就意味著離失敗不遠了。到10月初,來自英國的騎士非死即傷,損失慘重。西班牙人防區的城牆也被突破,土耳其人在突破口站穩了腳跟……
沒有援兵,城內火葯消耗殆盡,士兵傷亡不斷,騎士團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能寄希望於雨季來臨,蘇萊曼一世主動撤退。結果,連綿的大雨沒有對蘇萊曼一世產生影響,他甚至專門修建了住所,要長期耗下去。
最後的結果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因為戰事陷入僵局,雙方主動接觸,騎士團願意有條件的投降。12月20日,雙方終於達成協議,騎士團承認了失敗。之後,倖存的180名騎士們登上了船隻,離開了羅德島。
最後說一句,奧斯曼軍隊的攻城水平,在當時絕對算是頂尖的了。最起碼,工兵隨便死……
Ⅶ 奧斯曼帝國在一戰時兵力有多少,參加過什麼戰役
曾經輝煌一時令歐洲人聞之色變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前已經淪為「歐洲的附庸」。其腐朽的政體和日漸衰敗的國力已經難以同工業革命後「筋強骨壯」的歐洲國家一較高下。1908年7月土耳其裔改革派組成的青年土耳其黨武裝起事奪得政權。該黨上台後將君主獨裁製改為君主立憲制,同時對帝國的各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雖然未觸及帝國統治的根基,但該黨的改革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1914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年土耳其黨似乎又看到了重振帝國的機會,在權衡了各方利弊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入了同盟國一方。這樣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就多了一個戰爭夥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部分領土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的東端,正好處於俄國的南面。因此,這時俄軍不僅要在東線和德、奧匈軍隊作戰,還得抽出兵力來對付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915年1月,俄軍總司令請求英國出兵進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他的理由很充分:五個月前,俄軍為了減少英、法在西線的壓力,在東線用幾十萬兵力進攻德國,現在輪到英國來報答俄國了。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竭力主張報答俄國的支持,進攻土耳其以便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切斷德、奧匈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聯系。最終英國政府決定答應俄國的請求,採取這一軍事行動,並且要求法國協同作戰。2月19日,由18艘英國主力戰艦、四艘法國戰列艦以及各種輔助船組成的聯合艦隊駛入達達尼爾海峽。指揮這支艦隊的是英國海軍上將卡登,他准備在海峽歐洲一邊的加利波力半島登陸。 加利波力半島有90多公里長,6~20公里寬。半島上荒蕪多山,只有一條泥土公路縱貫全島。俯視達達尼爾海峽的許多山脊和陡坡為土軍提供了優良的防禦陣地。但是擁有15英寸口徑大炮的聯合艦隊,藉助猛烈的炮火很快打啞了土軍的炮台。艦隊隨即派出突擊部隊登陸,當突擊部隊向海峽旁的山峰攀登時,卻遭到了炮火的襲擊。原來,土軍有堅固的防禦陣地隱蔽在懸崖後面,艦隊向土軍陣地盲目的開火,以致沒有獲得什麼戰果,到3月3日登陸部隊被擊退。 卡登海軍上將原以為只要他的艦隊在達達尼爾海峽一出現,土軍的鬥志就會消失,因此根本沒有制訂具體的作戰計劃。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結果遭到了失敗,使他大為懊喪。卡登吸取了教訓,決定改變方式指揮第二次進攻。這次,他准備把重型艦只駛進達達尼爾海峽,沿著這條水道轟擊土軍在半島沿岸設置的炮群。由於他突然生病,因此臨時把指揮權移交給德羅貝克海軍上將。德羅貝克首先掃除了土軍在海峽內設置的水雷,3月18日他確認海峽內沒有水雷了,才下令軍艦駛進海峽。所有軍艦最後都安全的駛過了布雷區,進入了狹窄的達達尼爾海峽,這條水道不過60多公里長,在付出了損失一艘法國軍艦和600名官兵的代價後,德羅貝克在當天下午4時把土軍的岸炮幾乎全部摧毀。然而在退出達達尼爾海峽的過程中隨著幾聲巨響,3艘行駛中的英國軍艦迅速沉入海底。「水雷,是水雷!狡猾的土耳其人,混蛋的掃雷人員!」德羅貝克鐵青著臉喊道,隨後又有3艘英國軍艦被水雷炸裂,只能勉強航行。原來,在英法艦隊進入海峽後,一隻土耳其小船又放下了一排新的水雷,它的位置就是聯合艦隊原先經過的地方。德羅貝克當然不可能知道,以致吃了大虧! 由於兩次進攻均未能取得成效,英國決定起用漢密爾頓將軍來指揮加利波力半島戰役。交給他的部隊約78000餘人,大部分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軍隊,還有法國一個師和印度的一支部隊。漢密爾頓在倫敦受命時,對加利波力半島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他手頭的全部資料,只是一本土耳其的陸軍操典,一張不完善的作戰區域地圖,以及一冊剛剛從書店買來的君士坦丁堡旅遊指南(用旅遊指南打仗?真是「奇才」啊!==!)。他命令把部隊集合在加利波力半島西南的一個島嶼上,於4月23日用船隻載運士兵渡海。兩天後,部隊抵達加利波力半島,隨即開始了對半島的冒險進攻。防守加利波力半島的是土耳其的第五集團軍。這支84000人的部隊,是由德國將軍贊德爾斯指揮。在英、法聯合艦隊撤離達達尼爾海峽以後,他抓緊時間組織防禦把幾個師駐守在預料敵軍登陸的地方。漢密爾頓對怎樣登陸並沒有周密的打算,只是把登陸地點劃定在半島南端兩邊的20英里內。至於灘頭陣地的選擇,由現場指揮官自行決定。 澳、新軍的指揮官深信,夜間登陸可以將風險降至最低程度,所以讓士兵在黑暗中上岸。在付出了一些人員損失後,到第二天,已有16000名澳、新軍登陸。但他們受到高地炮火的猛烈壓制,只能呆在較低的斜坡和山脊上。有四五天時間,雙方就這樣對峙著,誰也驅趕不了誰。5月1日,土軍第五集團軍向灘頭陣地發動反攻。經過三天激戰,漢密爾頓的部隊死傷1/3,但第五集團軍也仍然只是控制著高地,無法趕走已經登陸的澳、新軍隊。到5月底,狹小的戰場上布滿了雙方的8000具屍體,空氣中充滿了惡臭。在醫務人員的敦促下,澳、新軍指揮官與土軍商定,雙方實行九小時的安葬休戰。8月初,英國又派來了10萬援軍,在加利波力半島西北的蘇夫拉灣登陸。土軍經不起強大兵力的沖擊,從海灘撤退到高地待援。英軍向高地繼續進攻,就在土軍防線快支持不住時,土耳其第19師師長凱末爾(後來的「土耳其國父」)挺身而出對手下的部隊說:「我不是要你們去戰斗,我是要你們去送死;你們死了,會有新的士兵來接替你們,我死了,會有新的指揮官來接替我!」在其強硬的命令下,土軍在進行了殘酷的肉搏戰後擊退了英軍的進攻!為土耳其第五集團軍贏得了時間,調來了大批援軍。當英軍再次向高地發動進攻時,面臨的是加強了的土軍。結果,英軍遭到了在半島南端的同樣命運,在一個月內傷亡了4萬人以上。不久,漢密爾頓被解除了指揮權。11月間,加利波力半島上空響起了隆隆的雷聲,緊接著下了24小時的傾盆大雨,然後又颳起了暴風雪,地上積雪兩英尺。暴雨使溝壑和溪谷成為咆哮的奔流,沖下了數以噸計的泥漿。英軍指揮部對這種惡劣的氣候毫無准備,沒有準備額外的保暖衣物。許多士兵淹死或凍死在塹壕里,5000多人患了凍瘡。 英國陸軍部這才決定結束在加利波力半島的戰役,下令12月19日起開始撤退。撤退的時間足足用了20天。撤退的路上鋪了沙袋,幾乎聽不到腳步聲。盡管進攻加利波力半島的戰役失敗了,但撤退卻是成功的。在部隊完全撤離半島後,土軍還蒙在鼓裡,繼續向空無一人的英軍塹壕開槍放炮。 1915年約有50萬協約國士兵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傷亡人數在一半以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參戰的也有50萬人,其中半數遭到傷亡。雖然雙方的傷亡人數相當,但土軍成功的阻止了英國的戰略企圖,其國內的媒體也大肆報道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不過土軍的主力也傷亡殆盡。另外由於加利波力半島戰役的失利,力主發動這次戰役的海軍大臣丘吉爾被調離內閣,到法國去服役。直到1917年,他才重新得寵,再度被任命為海軍大臣。
Ⅷ 奧斯曼帝國最強的時候有多強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土耳其語:Osmanlı İmparatorluğu,1299—1922年)為土耳其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帝國極盛時在亞歐非三大洲擁有廣闊的屬地,領有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大部分領土。西至阿爾及利亞北部;東抵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一度到達裏海;北及今之奧地利,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烏克蘭南部;南達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
奧斯曼帝國建立於1281年,滅亡於1922年。奧斯曼蘇丹是遜尼派伊斯蘭世界的領袖。16世紀日趨鼎盛,成為世界強國。其領土在17世紀達最高峰。其海軍更一度取得了地中海地區的優勢。但奧斯曼帝國於17世紀趨於衰落,在與俄國、奧地利、英國等西方強國作戰中敗下陣來,淪為「歐洲病夫」,失去了其廣大的領土。
Ⅸ 伊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主要兵種有哪些
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Ⅹ 一戰奧斯曼帝國軍力
未知有多少兵力,反正1915年參加了加里波利之戰,但是動用了第5集團軍,有8.4萬人,大獲全勝;1917年3月和4月還在加沙與英軍作戰,擊敗了十倍於己的英軍。10月英軍再攻,佔領了加沙以東的比爾謝巴,12月土軍敗退,英軍攻佔了耶路撒冷;1918年9月19日英軍再攻,在30日打下了大馬士革城,土第4集團軍投降;接著英軍相繼佔領貝魯特、的黎波里、阿勒頗,抓了7萬多俘虜。10月30日,奧斯曼土耳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