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歸還中國少文物是什麼
『壹』 我們自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被掠奪到國外的國寶為什麼不能收回啊
這都是一些歷史問題,也可以說是政治問題,如果你堅持要要回來的話會影響我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因為這些寶物很多都轉手了好多次,好多人花了很多錢才買到,他們已經把他視為自己的財產,你堅持要走那是不可能的,你總不能在去他家裡搶回來吧?就象鴉片戰爭時俄國割占我們的領土比河南省還要大的多,中國現在為什麼連提都不敢提呢?總的來說還是國家實力不夠強大!!!想想當年我們被小日本欺負成什麼 樣子!!!!TMD想起就來氣,現在日本的右翼還很猖狂,根本不承認錯誤,教科書上把侵略中國說是改造!?他娘的,現在好多日本小孩根本不知道侵略過中國,更不要說他們在中國做的那些豬狗不如的事了。所以我現在根本不買日貨,希望看到這個帖子的人也不要在買日貨了
下邊是我找到的資料你看下。記得給我弄成標准答案啊
2003年1月十餘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齊集京城,對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等19家歐美博物館、研究所上月9日聯合發表的一項聲明表示強烈譴責和抗議。在那項《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中,這些收藏了大量被劫掠來的他國、他民族文物的歐美博物館聲稱,反對將藝術品、包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文物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
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在海外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就有精品中國文物不下上百萬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橫遭侵略凌辱的近代以來被巧取豪奪走的。
歐美博物館發聲明反對歸還
中國專家集會抗議駁斥
2002年12月9日,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歐美19家博物館、研究所發表《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以下簡稱《聲明》)。《聲明》中雖然也表示「國際博物館聯盟確信應該堅決不鼓勵文物、藝術品和少數民族作品的非法交易。」但同時卻聲稱:「對以前獲得的這些物品,應該按照不同的價值和敏感來對待,應該反映出先前的時代特點。這些有紀念意義的作品在幾十年前甚至幾個世紀以前就被存放於歐美的博物館里,是在與現在不同的條件下獲得的。長期以來,這些獲得的物品———不管是通過購買還是禮品交換等方式,已經成為保管這些物品的博物館的一部分,並且延伸為收藏這些物品的國家的一部分。」《聲明》最後說:「歸還早已屬於博物館藏品的這些作品的呼聲一直是這些年來博物館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盡管需要一事一議,區別對待,但我們應該承認,博物館不僅是為一個國家的人民服務的,而是為各國人民服務的。……限制博物館對不同和多元作品的收藏,就是對所有參觀者的不尊重。」
雖然用詞委婉,但《聲明》中拒絕將文物藝術品歸還原屬國的態度還是十分鮮明的。而且《聲明》故意模糊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它們收藏的大量文物藝術品是在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
今年1月21日,王世襄、李學勤、羅哲文等十餘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學者在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組織下,齊聚北京保利大廈,對歐美博物館的上述聲明進行了抗議和駁斥。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表示,是誰的東西還是要還給誰。自鴉片戰爭以來,大量中國珍貴文物通過不正當方式流散海外,這是歷史事實。如果通過這個聲明,就此關閉文物回歸的大門,於情於理,都很難讓人接受。
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說,中國傳世珍貴文物,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但決不因此而允許暗偷明搶,巧取豪奪。像雲岡、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敦煌壁畫、圓明園國寶等,都屬於從我國掠奪走的文物,應該要求無償歸還。
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認為,大量文物流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文明古國收迴文物的要求不是從現在才開始。30年以來希臘一直在要求返還文物。流失文物是老問題,第三世界國家反應尤為強烈。我們中國作為文物流失大國,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聲音。一個國家勢單力薄,第三世界國家可以通過民間搞聯合。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數量巨大,情況千差萬別。專家們認為,對流失文物,要區別對待。有的流失出去,是歷史上贈送給人家的。但被搶掠去的文物,必須索要回來,身首異處的要完整起來。
謝辰生先生認為,文物流失分兩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大量文物流失,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歷史問題。另一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很多文物因盜墓、走私而流失,主要是經濟問題。
謝辰生認為,在搶救的前提下,應劃清合法的與非法的界限。非法流失的文物,一定要通過法律手段來索回,如用經濟手段,反而會刺激流失,好事辦成壞事。
參加聚會的專家們還紛紛表示,搶救國寶、保護文物,是順民意、得民心的義舉,要有堅定的信念,一代人做不完,要世世代代做下去。這是關乎民族精神、振興中華的長期的事業。
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還專門就此發表了公開信,表示:「《聲明》首次表示反對將藝術品,包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文物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相抵觸,與正義公理相違背,是對曾遭受侵害國家和民族正義權利的踐踏。……藝術品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不反對中國的文物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但只能共享,不能共有。中國有許多藝術品通過正當貿易、禮尚往來等方式流傳到國外。它們擺在世界許多博物館中供人們觀賞、研究,這令中國人深感欣慰和自豪。但這與戰爭中通過不道德、非正義乃至非法途徑而流失的文物,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博物館展出的是靠非法掠奪而來的、甚至殘缺不全的藝術品,則是藝術的不幸,是對人類文明的褻瀆。」
海外中國文物知多少
中華文明歷五千年經久不衰,構成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華彩樂章。以書畫典籍、工藝珍品等文物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中國留給世界的寶貴藝術財富和文化遺產。而今,它們宛若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世界各地的各類博物館、藝術館以及私人收藏中。據不完全統計,僅在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就有精品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
據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祖世龍先生介紹,中國文物大致是通過五種渠道流落海外的:
一、正常的貿易或饋贈,例如瓷器是中國古代大宗出口產品,自唐、五代開始便與絲、茶等商品一起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
二、由移居海外的華僑帶出。
三、在戰爭中被劫掠的。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帝國主義侵略,每一次都被掠走大量文物。
四、被非法發掘、偷盜。
五、被以低價騙取。
祖世龍說,對於以上情況,應作具體分析,凡在正常往來中留存國外的中國文物,當不在追究之列,而對被劫掠、偷盜、騙取之文物,應該訴諸國際法律追索討還。同在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趙宏先生介紹說,中國國寶主要流向了英、法、俄、美、日等近代帝國主義國家。在大英博物館,提供展出的中國文物雖然只是他們所佔有中國文物總數的九牛之一毛,但已擺滿整整一個大廳,敦煌壁畫赫然在目。在法國國立圖書館和集美博物館,所藏中國敦煌文物舉世無匹。曾經在中國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王朝文物資料,幾乎全被俄羅斯掠走。美國憑借槍炮和大筆的美元,也佔有了大量中國古代精品文物,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上經常將中國文物天價拍出。日本為了獲取目前所知形制最大、號稱「寶鼎第一」的西周重器大盂鼎,曾殺人放火、破牆毀門、掘地三尺卻終未得逞。1945年抗戰結束時,據中國政府粗略統計,日本搶奪的中國文物逾360萬件又1870箱。
近代中國被劫掠文物為何難以歸還?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與國際接軌,加入多個文物保護國際公約,並依據這些國際公約,堅持追索歷史上被盜及非法出口的中國文物的嚴正立場,採取外交與法律手段,成功追索回多批流失文物。
然而我們也看到,目前追索回國的文物主要是近年來因非法走私而流失的。而對於戰亂時期的近代中國流失的大批國寶,仍然難以依據國際公約加以追索。
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祖世龍先生介紹說,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規定,任何因戰爭原因而被搶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該歸還,而且沒有任何時間限制。這里所說的「沒有任何時間限制」,一是不論戰爭何時發生,二是可以在任何時間提出歸還要求。不過,這一原則雖然得到了國際間的基本認同,但目前還沒有「條文化」。雖然國際公約規定被掠奪的文物應歸還原屬國,但一些西方國家———同時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幾個國家,至今未在這些公約上簽字。實際上,公約對這些國家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另外,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國家博物館主觀上並不希望歸還其收藏的中國流失文物,甚至對參觀、拍照都嚴格限制,使得政府出面交涉異常困難。
原屬國要求歸還文物呼聲不斷高漲
事實上,文物被掠奪並不是中國一個國家遭受的厄運,自17世紀以後的殖民時期,被殖民化國家的文物幾乎是無一例外地遭到掠奪。比如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是由法國考古隊在伊朗的蘇薩發現並運走的,現存放於盧浮宮博物館。在北非和西亞,拿破崙東征的結果使大量的埃及古物被盜往法國。1800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甚至策劃了把帕台農神廟和希臘神話的雕塑品運往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一些新興獨立國家開始意識到,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有助於增強民族意識,啟發自豪感,產生感召力,因此,要求「歸還」或「償還」被掠走的民族文物呼聲日益高漲,一些與此有關的國際條約陸續簽訂。1981年,聯合國曾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各國博物館和公私收藏全部或部分地把收藏在庫中的非法文物歸還給原屬國。由此可見,通過歸還被無禮剝奪的文物來重建破損的文化遺產,已經是主要國際組織承認和接受的道義原則。
然而,由於前面提到的原因,實現這一原則在現實中還有重重的困難。比如,埃爾金大理石雕塑原來置於希臘的帕台農神廟中,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藝術品。19世紀早期,英國人埃爾金通過賄賂有關官員,將其帶回英國並出售給英國政府,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83年,希臘政府正式要求歸還石雕,卻遭到英國政府拒絕,至今未獲解決。
然而,歷史在前進,文明在不斷進步。近30年來,也出現了許多歸還原屬國文物的事例。比如,1977年比利時把幾千件文物歸還給扎伊爾;同年荷蘭把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雕像在內的大批文物歸還給印尼;1997年,失竊20餘年的一批邁錫尼珍貴文物被從美國運回雅典;2000年,英國將一尊距今約3000多年的埃及王後頭像歸還給埃及等等。
中國文物流失幾次重大事件
中國近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自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中華民族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和掠奪,大批國寶級文物慘遭明搶暗奪,長期流落異國他鄉。其中幾個歷史事件更是中國文物流失的高峰。
圓明園罹難
1860年,英法聯軍搶掠、焚燒了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大火三日不絕。圓明園自康熙以來歷代帝王所藏的純金、鍍銀、玉雕、銅鑄佛像達10萬尊以上,自此悉失;圓明園文源閣所藏《四庫全書》收典籍3503種,計79337卷,自此悉失;圓明園所藏商周青銅器、歷代瓷器精品、古籍孤本、名人書畫等等逾千逾萬,無以勝計,自此悉失。法國拿破崙三世皇帝在楓丹白露宮專門建造中國文物館,用以收藏圓明園國寶;大英博物館收藏了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人摹本),還有一件乾隆年間從權臣和家抄出的長3尺、高2尺的白玉馬……
八國聯軍入京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包括《永樂大典》在內無數宮廷所藏的珍貴文物和古籍遭列強洗劫。經此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
敦煌遭劫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甬道北壁後沉睡了幾百年的藏經洞被莫高窟主持王道士雇來清理沙土的楊姓伙計無意中發現。消息輾轉流傳,最早前來掠走敦煌遺書的是俄國人奧勃魯切夫,1905年10月,他僅以6包劣質石蠟為餌,就從王道士手中換得藏經洞珍貴寫本五大包。1907年3月,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打著要把「聖僧玄奘」從印度帶來的佛經送回原處的鬼話,以約200兩銀子盜走精美的佛經和絹畫上千件,共29箱。此後,斯坦因又第二次來到敦煌,以500兩銀子從王道士手中換取了570多個名貴手卷。後來的法國人伯希和更憑借其卓越的漢學知識,在敦煌翻閱了整整三個星期,以500兩銀子的代價,將藏經洞中的精華悉數盜走,計約6000餘卷,10大木箱。直到此時的1909年,中國學術界、清朝政府才知道了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重大發現。而後直到1923年秋,美國人華爾納還將莫高窟12幅精美壁畫剝去,同時搶走一尊最為優美的唐代彩塑。
甲骨流失
1899年,清代金石學者王懿榮因患病從菜市口達仁堂中葯鋪買來龍骨,發現骨背上依稀刻有文字,古澀難辨,大驚之下,甲骨文因此發現。 殷墟甲骨為中國殷商後期的王室檔案,內容幾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時代的方方面面。但自出土之日起,殷墟甲骨即慘遭流失,被以各種名目搜購、席捲。目前所知殷墟甲骨約20萬片,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遍及日、美、英等12個國家。
溥儀「監守自盜」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將六大箱共1200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這批文物珍品隨他輾轉北京、天津、長春等地,時間長達22年,途中被不時變賣。其間,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圖卷》從天津流出,轉手日本人,二戰後為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與唐朝名家韓�的《五牛圖》齊名,也自天津流出,據說現在為日本某法學教授秘藏。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匆匆出逃,存於長春「小白樓」中的剩餘文物精品又遭兵匪哄搶。這些遺散的國寶,當時被古玩界稱為「東北貨」,赫赫有名,有很多通過各種渠道流出中國,僅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就藏有17件。其中,北宋郭熙《樹色平遠圖》藏美國;米芾《吳江舟中詩》藏美國;南宋江參《林巒積翠圖》藏美國;北宋宋徽宗《金英秋禽圖》藏英國……
孫殿英「盜墓」
1928年,軍閥孫殿英率部野蠻盜掘了清東陵乾隆和慈禧陵,墓中所聚國寶被洗劫一空,絕大部分被孫殿英用於購買軍火而散失異域他鄉,損失浩大,至今無法估算。
「北京人」頭骨丟失
1929年12月2日,在位於北京西南50公里處的周口店,25歲的裴文中發掘到了沉睡地下50萬年的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此後,又有兩顆頭骨出土。抗戰中,1941年,存放於北京協和醫院的「北京人」頭骨的安全受到威脅,經交涉,決定將「北京人」頭骨運往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暫存。12月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押送裝有「北京人」頭骨的箱子,准備在秦皇島登上「哈里遜總統號」郵輪。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哈里遜總統號」在開往秦皇島途中被日軍截用,並在長江擱淺,「北京人」頭骨自此下落不明,成為一個歷史謎團。
『貳』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這些古錢幣是在中國侵略搶奪後帶去的嗎
其實這些古錢幣並不是在中國侵略搶奪之後被人帶去埃及,而是在海關入境的時候,被檢查出來的走私錢幣。而之所以他們會歸還這些古錢幣,還與2010年中國跟埃及簽署的《關於保護和返還從原屬國非法販運被盜文化財產的協定》有關,他們是按照協定,依約歸還非法走私販賣到國外的中國古錢幣的。
追迴流失文物,任重而道遠。其實在海外還有很多的流失文物,雖然我們一直都在追索,但是不少國家並不配合。不過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並沒有放棄努力,一直都在克服困難,也算小有成就,陸續追迴流失文物。像上圖中,就是2020年追回的在英國流失了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中的一部分。
相信隨著我們國力的強盛,越來越多的文物還會被追回。
『叄』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還有哪些國家向中國交還過文物
11月17日,埃及在開羅國家博物館舉行了古錢幣的交易儀式,由埃及的旅遊和文化部長哈立德·阿納尼移交31枚中國古錢幣。這不僅代表著中國、埃及兩國的友誼,也代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除了埃及之外,瑞典、英國、義大利等眾多國家都向中國歸還過文物。
當然,歸還文物的國家不止這幾個,尤其是近幾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動歸還文化,這不僅是國際形勢的變化,也說明了祖國的強盛。
『肆』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國寶級古錢幣價值多少
都已經到達了國寶級那就是無價之寶!雖然還是物品但它存在的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如果真的能夠用金錢來衡量來定價,中國會放這些古錢幣在國外流落這么多年?早就給買回來收藏展覽了,就是因為無價才需要和對方國家洽談歸還的事宜。
最後:真希望那些曾經被人拿走的中國文物最終都能夠回來,如此一來這些文物也算是落葉歸根(也不知道形容的對不對)。
『伍』 我國晚清被搶奪盜取到國外的文物有哪些
「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250年之藏品展」已於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前往中國辦展。與中國公眾見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從被喻為「人類搖籃」的坦尚尼亞奧多維遺址挖掘到的200多萬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達碑石,有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拉斐爾、戈雅和倫勃朗的畫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同時期及日本、韓國、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獨沒有被大英博物館視為「最重要收藏」的中國文物。
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並成為該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據該館有關人士對記者介紹,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參觀完中國廳後,可知該館的介紹並非妄言。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製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綉、書畫、琺琅雕塑、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讓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然而,這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遊客是無緣謀面的。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於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道,南京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 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在中國廳中央牆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多以萬計,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廳內卻難覓蹤跡。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區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中國現存僅三分之一,致使學術界有「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之嗟嘆。或許是因為斯坦因的「貢獻」巨大,大英博物館專門將存放中國古畫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此外,國寶級的中國波羅密佛經的最早版本、宋羅漢三彩像、宋明名畫,45卷《永樂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據說如果加上1973年並入大英圖書館的部分,該館收藏的中國書刊有6萬多種。
藏品展出的政策和現實
根據大英博物館的統計,該館擁有七百萬件文物,每年接待500萬名參觀者,其中有多少人到中國廳參觀很難統計。但只要去參觀就不難發現,中國館的參觀者有相當一部分是華人,尤其是近年來到英國的中國團組越來越多,參觀大英博物館中國廳成為團組在倫敦必不可少的活動。其他國家的遊客也有,往往只是在這個位於博物館盡頭的中國廳匆匆一瞥。
記者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館參觀是2004年10月,至今來過4次,每來一次情趣就減少一次,因為廳內的展品基本上沒有更換過。據介紹,因為英國政府撥款減少,加上遊客減少,該館財力緊張,從1992年以來,中國廳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換過。財力吃緊還導致職位減少,而與中國文物有關的職位首當其沖。財力吃緊也致使該館無力開展中國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這些狀況都是有悖於該館的辦館政策的,即展品必須經常更換,讓庫存文物與公眾見面,以確保展館吸引回頭遊客。大英博物館財力吃緊由一件事情就可見一斑:1990年由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捐助200萬英鎊,把舊的中國陳列室擴建、改造,才有了現在這個有空調恆溫陳列保護設備的新中國展廳,否則,價值連城的中國文物也許照樣放在老舊的藏室里任憑蟲吃鼠咬。
大英博物館3月份首次到中國辦展,中國老百姓可以一睹其久負盛名的藏品,了卻一樁心願。盡管藏品向所有公眾開放是大英博物館秉承的三大原則之一,但對一個普通中國人來說,到倫敦參觀大英博物館在費用和簽證等方面都困難重重。遺憾的是,此次他們不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詳的中國文化珍品。
其實,這只是拉開了大英博物館到中國展出藏品的帷幕。去年9月,大英博物館以及收藏有大量中國文物的阿爾伯特—維多利亞博物館就宣布與中國簽約建立博物館協作項目。大英博物館計劃將世界各國的收藏品送往中國展覽,中國將重要文物送到英國展覽。這次北京展之後,大英博物館還將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亞述帝國與藝術:大英博物館館藏古亞述藝術珍寶」展,2007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英國與世界」展覽,並將出版收藏的中國畫。
大英博物館給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對藝術、自然歷史和科學的理解和認同。由於財力等緣故,大英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活動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打了折扣。隨著近年來中國國力的提升,英國對中國的關注日勝一日,開展對華文化交流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勢頭。此次大英博物館首次到中國舉辦展覽的一個細節是,展覽得到了近年來大力拓展在華業務的某英國銀行的贊助,這種企業樹立市場形象的公共關系技巧無可厚非,不過解讀止於此是不夠的。
原址保護原則與文物回歸的可能性
很多中國參觀者看著那些祖先的傑作會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時歸故里?這次「世界文明珍寶展」的消息公布後,人們在問:為什麼不包括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也不包括瓷器和所有權有爭議的藏品?
據報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在回答媒體相關提問時指出:「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國的文物,也因此和許多國家一直在打官司,可能人家也有顧慮吧。」但英國衛報3月3日報道,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格里格說,中英兩國政府是鼓勵文化交流的,英國也未對展品的選擇設立任何限制,「我們會特別高興把這些藏品借給他們,但他們並沒有向我們提出要求,我們的理解是他們有比我們更好的中國藝術品。」
這並非是各說各話。關注文物的人都知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提出了「原址保護」原則。針對這個公約,2002年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館發表了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反對把包括戰爭中用掠奪等非正常手段獲得的文物和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對這個宣言表示反對,認為這種將文化「環球化」的做法其實是帝國主義的餘孽,那些流落異國的文物都沒有經由現今人們所認同的合法渠道。
中國文物保護專家對此也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譴責這個宣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原址保護」 原則抵觸,與正義公理相違背,踐踏了曾經遭受侵害的國家與民族的正義權利。他們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世界上47家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 164萬件,流失在各國私人手中的中國文物大概是這個數字的10倍。這些文物中的大多數是在戰爭中流失國外的。他們提出用分類索還的方法,即從合法買賣中流失的文物應由國家出資購回,被掠奪走的文物則應無償歸還。
土耳其、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和希臘都要求大英博物館送還他們認為屬於自己國家的文物。盡管大英博物館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壓力,但他們仍然堅持這些文物應該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這些文物。這種文物所有權紛爭的典型例子是該館收藏的56塊雅典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帶的歸屬問題,這是近年來所有文物歸屬權爭議中最著名的案例。
該文物是帕特農神廟的部分雕刻與建築殘件,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當時的英國駐希臘大使洛德·埃爾金伯爵在1810年將這些文物運回大英博物館,1816年起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並永久展出,故又稱「埃爾金大理石雕」。1829年,希臘第一次向大英博物館提出歸還這些神廟雕刻的要求,此後歷屆政府一再向英國政府和大英博物館施加外交壓力,但均無果而終。雅典申辦2004年奧運會成功後,希臘政府和民間團體「英國歸還大理石雕委員會」進一步向大英博物館施加強大的政治和輿論壓力,並提出以貴重文物交換借展的解決辦法,但大英博物館一如既往地斷然拒絕。麥克格里格館長表示,埃爾金大理石雕永遠不會歸還給希臘,也不會借給希臘展覽,它留在目前的地方最好,有更寬廣的歷史含義。他希望希臘能接受一個藉助計算機技術的復製品。他說:「大英博物館是人類偉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可以保存世界所有文化成就。」
自豪與羞恥相交織的復雜感受
這些年英國媒體偶爾也有關於中國文物的報道。除了中國文物在倫敦的拍賣行受到追捧的現象外,還有文物被盜毀的報道。如2004年10月4日,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貝特博物館收藏的9件中國文物失竊事件,價值約達6 萬英鎊,其中包括一個製作於公元前1000年的用於祭祀的小罐子。2004年10月29日大英博物館15件中國文物失竊,均為製作於公元700年至公元 1400年間的珠寶飾物,大英博物館發言人稱「顯然都是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2006年1月,一名男子在劍橋博物館參觀時自踩鞋帶絆倒,將擺放在樓梯窗檯一套價值10萬英鎊的中國瓷瓶撞碎,這套產於17世紀晚期或18世紀早期的瓷瓶一直是該館的著名展品。
要在英國看中國文物,最好還是去大英博物館。其門類齊全的藏品使中國參觀者除了感到震撼外,往往還伴生出復雜的感受。一位參觀過大英博物館的中國人曾寫道,參觀這里「使人想起圓明園那場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國『冒險家』劫掠的車轍和兩百年來中華瑰寶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在大英博物館建館250周年時,英國廣播公司中文部舉辦了一個網上聽眾反饋節目,在內容各異的諸多留言中,有一位聽眾的留言可謂具有代表性:我去大英博物館看過,裡面整整一個展廳都是中國的東西,我看了之後有兩個感覺:一是為我們中國曾經擁有如此珍貴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為我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羞恥,因為這都是我們中國的東西。
其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等輝煌文明的遺物,何嘗又不是有著類似的命運。敦煌的「王道士」因為泄露了藏經洞而備受國人怪罪,記者在大英博物館里卻彷彿看到「王道士」的影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獨為中國特產。魯迅曾說,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遺物(大意),單單怪罪「王道士」對反思保護文化遺產是遠遠不夠的。現在,大英博物館要到中國舉辦世界文明珍寶展,對我們如何才能保護好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輝煌遺產不是一次很好的啟示嗎?
來源: 《光明日報》
『陸』 2021年中國將推動敦煌流失文物數字化回歸,數字化回歸是一個什麼概念
現年是聞名遐爾的加沙藏經洞發覺120周年,首個由中方挑大樑的回歸品種正在張羅內中,旨在不竭後浪推前浪邊塞的蘭文物和文書的數字化回歸。120年前,自數萬卷太古文獻及紙本水彩畫始見天日起,亞運村學在世風范圍內高效朝令夕改一門萬國顯學,但由於豁達出土文物無影無蹤遠處等歷史青紅皂白,中原敦煌學研究曾遠在落後狀態。由此百中老年開拓進取,中華敦煌學鑽研已佔用了萬國話語權和監護權。
直到2020年底,中華世界遺產總數落得55處,與義大利並列世道首先。根據,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京華法線、西夏陵、萬里茶道等種類的申遺做事正有序助長。
『柒』 專家發現的那個埋在土裡,手戴三千年前「龍鐲」的小男孩,他是誰
在土耳其東部凡湖東岸,有一處名叫“凡城”的城市,它的境內有座古聖普提普城堡。2017年,有考古學家在那裡發現一處三千年前的墓葬,墓主人是一名3歲左右的小男孩。頗為神秘的是,小男孩手上還戴著一對“龍首手鐲”。
在三千年前就能戴著這么精美的手鐲,想必小男孩的身份一定不簡單。要想搞清楚小男孩的身份,就必須了解凡城遺址歷史上一個名叫“烏拉爾圖”的古老王朝。
據考古人員記錄,這個手帶龍首手鐲的男孩出去時,不僅陪葬有眾多的珠寶。在他頭部還有一個瓦盆,盆里應該放有一些食物。但是由於時間太久,這些食物都化作了碳組織。
結合陪葬規格和骨結構年齡,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這個孩子的身份應該就是當年烏拉爾圖王國貴族成員。因為某種原因不幸夭折,但是貴族身份註定他要擁有豪華的葬禮。
深愛著他的父母,為他戴上華麗的珠寶,同時在他頭前放置了一盆他愛吃的食物,希望他在天堂同樣可以幸福快樂。
『捌』 八國聯軍還回來我國文物多少!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中國大約有160餘萬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被世界各地的200餘家博物館收藏,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日本僅在侵華期間掠奪的中國文物就達360餘萬件。流失海外的3萬片珍貴的甲骨文片,日本就有約1.3萬片。
據記載,戰後日本歸還部分戰爭時期掠奪的中國文物多達近16萬車給中國,其中,珍貴文物就有2000餘件。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大肆掠奪,許多珍貴的文物流入英、法、美等國,成為各國博物館引以自豪的經典收藏。
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國珍貴文物的數量,實在無法統計,估計應該在1600萬件以上,大約有30萬件以上的皇宮國寶流失宮外。
他們掠奪的文物,主要是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掠奪北京以及盜竊龍門石窟、敦煌藏經洞等地珍貴藏品,包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離騷經》和著名的洛陽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浮雕等等。」 圓明園盛時文物不少於150萬件。
『玖』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還有哪些文物流落埃及
埃及交還了31枚中國古錢幣,其實還有一些瓷器或者是畫卷流落在埃及,不過自己還未尋得,除了埃及之外還有很多國家也歸還了文物。中國具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文化,在那期間出現了很多的文物,即使每朝每代都會多多少少留下來一些珍貴的東西,但是由於戰爭和變遷,導致了這些文物流失到國外。特別是在清朝的時候八國聯軍燒毀了圓明園,偷走了我國許多珍貴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地將其尋回,畢竟屬於我國的東西,就應該讓他放在中國的土地上,不應該被別國拿走,那就是赤裸裸的盜竊。除了埃及交還了古錢幣之外,還有很多的國家也交還了文物,接下來將會從不同的角度給大家好好講解一下。
從各個國家歸還文物的事情上可以看出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別的國家尊重我們,足以說明我們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了。
『拾』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為啥埃及會向中國歸還文物呢
一、埃及和中國都是公約的締約國,需要遵守公約條例。埃及第二次歸還我國31枚古錢幣,全國人民都振奮起來,文化能回歸祖國懷抱,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可是你們想過沒有,為啥埃及政府這么好心?不單單幫我們攔截,還幫我們送回來,這是什麼神仙關系呢?
至於西周時期的流通貨幣,根本就沒有固定的形狀,比如什麼散銅塊、銅錠,無法跟“無文銅貝”相對比,故而稱之為量貨幣。總之,古錢幣的文化價值非常高,考古學家以此研究當時文化、經濟、政治,意義非常深遠。
三、最後:古錢幣代表中國文化一種,它的回歸,相信能給考古學家帶來新的發現,讓我們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