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插手戰爭
㈠ 為什麼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土耳其都介入
一方面是地緣政治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宗教信仰的關系,說白了還是地緣政治的關系
㈡ 土耳其為何要對敘利亞庫爾德人發動軍事進攻
土耳其要打擊庫爾德武裝,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庫爾德武裝中有一些分支已經滲透到土耳其,而而且被土耳其認定為頭號打擊目標,為了保持國內的安全穩定,土耳其只能想辦法對庫爾德武裝進行軍事進攻,徹底地解決這些對土耳其有威脅的組織。
同時土耳其也想利用軍事行動在敘利亞北部推進建立「安全區」,讓仍身居土耳其的部分敘利亞難民返回自己的國家。自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有300多萬的敘利亞難民逃往鄰國土耳其,而土耳其東部庫爾德人區原本就是發展不利、社會不太穩定的地區。加之過去這兩年土耳其金融和經濟的大幅波動,大量敘利亞難民的存在也是土耳其政府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題。
㈢ 為什麼,土耳其派遣數百名敘利亞武裝分子參加阿亞戰爭
土耳其的國家戰略就是成為“四海之地”,即成為裏海、黑海、地中海、波斯灣中間地區的能源產區石油管線進入歐洲的樞紐,這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一個是亞塞拜然,一個就是卡達。
亞塞拜然佔有最大份額的裏海原油份額,且地形深入裏海中心,沒有亞塞拜然同意,裏海石油儲藏就不可能開采出來。同時,亞塞拜然與土耳其一樣都是突厥系國家,土耳其在亞塞拜然建立軍事基地,就是為了保住亞塞拜然在裏海開發中的核心地位。
納卡沖突爆發以後,土耳其除了親自上陣外,還同時派遣敘利亞土系反對派武裝從阿芙琳前往納卡地區,據路透社報道,這些派往亞塞拜然的敘利亞激進分子月薪為1,500至2,000美元,武裝分子表示,土耳其派他們前往亞塞拜然的任務是保護石油設施。
現在美國支持的帕希尼揚政府參與納卡爭端,不僅直接損害亞塞拜然國家安全,也直接損害土耳其能源利益,故而土耳其反應最大。正是由於保住納卡就等於保住了亞塞拜然,所以土空軍不惜親自出動F16戰機擊落亞美尼亞戰機原因就在這里,這些都與土耳其“四海之地”戰略有關。
㈣ 土耳其進軍庫爾德武裝,為何世界各國大都反對呢
因為土耳其攻打庫爾德武裝部隊可能讓中東的恐怖主義死灰復燃,而且現在中東的局勢隨著美軍的撤退和俄羅斯的接手就已經平穩許多了,這個時候土耳其來插手可能讓中東人回到那個水生火熱的戰爭時代,這也是完全不符合人道主義的。
現在土耳其對庫爾德武裝部隊進行殘酷的打擊就是狠狠的打了老美的臉面,而且因為土耳其的介入現在敘利亞的形勢又變的更加復雜了,反對武裝和伊斯蘭教的恐怖分子極有可能死灰復燃。所以,目前敘利亞的形勢在某種關繫上來說是非常微妙的:美國、俄羅斯與法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持對立立場,但由於土耳其派出軍隊去打擊庫爾德人,對於雙方來說都沒有好處。
㈤ 土耳其為什麼要參加一戰
在一戰爆發以前,土耳其雖然在國力上不如那些世界強國,但它最起碼還是一個世界大國。但是在一戰結束以後,土耳其遭到了一系列的嚴重製裁,以至於喪失了全國70%的。其實土耳其原本可以宣布中立,可是它最終在1914年11月對協約國陣營宣戰。那麼,土耳其為何會加入同盟國集團呢?
在一戰爆發的初期,德國在東西兩線都取得了勝利,土耳其誤認為戰爭將會在半年內結束。土耳其與沙俄存在領土爭端,它試圖藉助德國的力量對付沙俄,等沙俄戰敗以後,自己好收復一些土地。1914年11月,土耳其正式對協約國參戰。在此之前,土耳其的主要對手就是沙俄,兩國海軍在黑海反復鏖戰。戰局的發展很讓人意外,德國速戰速決的戰法失敗,戰爭演變成了消耗戰,這對德國來說很不利。時間進入1916年以後,雖然德國取得了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戰略上仍處於被動狀態。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二年,在法國的凡爾賽舉行戰後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如何處置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的問題,正是在這次會議中,土耳其喪失了70%的領土。
㈥ 土耳其為什麼發生軍事政變
主要是世俗社會和伊斯蘭主義之間的爭斗。
1960年至2016年間,土耳其軍隊發動了5次軍事政變,平均每十年一次。1960年4月27日,土耳其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傑馬勒·古爾塞勒將軍發動政變,推翻時任曼德列斯政權,並出任臨時總統、總理兼國防部長。1961年10月大選後,軍人政權還政於民。1971年3月12日,因不滿土耳其各種激進組織出現,土耳其軍方向蘇奈總統和國民議會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求建立「一個強大的可信賴的政府」。當天,1965年開始執政的德米雷爾正義黨政府被迫辭職,史稱「備忘錄政變」。1980年4月,土耳其選舉期間,由於左右勢力勢均力敵,選舉曠日持久,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同年9月12日,土耳其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科南·埃夫倫發動武裝政變,宣布解散議會和內閣,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接管國家權力。埃夫倫將軍自任國家元首,建立軍政府。後來的1997年6月18日,在軍方的強大壓力下,宗教色彩濃厚的總理埃爾巴坎辭去職務。2016年7月16日,土耳其爆發了第六次軍事政變。
根據土耳其政變軍方發表的聲明,他們此次政變是為了恢復民主與自由。當然這只是對外宣傳的說辭,或者說表面原因。究其根本,土軍方發動政變恐怕還是要歸根到世俗力量與伊斯蘭之間的交鋒上來。
現代土耳其脫胎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時期,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其採取政教合一的政體,民眾接受的是伊斯蘭化的教育。伊斯蘭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土耳其有著深厚的伊斯蘭文化傳統。
一戰後,凱末爾領導的革命獲得了勝利,土耳其共和國誕生。革命勝利後凱末爾採取了一系列世俗化的措施。取消了政教合一制度,實行政教分離;以資產階級世俗法律代替伊斯蘭教法,撤銷伊斯蘭法庭;撤銷伊斯蘭長老委員會,設立宗教事務委員會,由政府管理宗教活動;改革伊斯蘭化的教育制度,改以西式教育等。凱末爾的世俗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土耳其也成為伊斯蘭世界中,世俗化最徹底的一個國家。
凱末爾的世俗化改革勢必要觸及伊斯蘭勢力的利益,伊斯蘭勢力一直沒有放棄重拾影響。伊斯蘭勢力與世俗化力量一直都在交鋒,但總體而言,世俗力量一直占據優勢。作為世俗化力量象徵的土耳其軍隊一直都是世俗化成果的堅定捍衛者。1960年、1971年和1997年,土耳其軍方曾多次發動政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擊伊斯蘭主義的抬頭。
1961年,土耳其通過了《土耳其軍隊內部服務法》,其後1982年又修改了憲法。兩者都賦予了土耳其軍隊在國家危難之際極大的許可權。
土耳其軍方此次政變,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滿埃爾多安的伊斯蘭主義傾向。埃爾多安在還未當任國家領導人時,就曾表露出強烈的伊斯蘭主義傾向。1998年,他還因朗誦鼓吹原教旨主義的禁詩被判處四個月的監禁。2003年上台執政後,他採取了一些不利於世俗化的措施,導致土耳其國內日益伊斯蘭化。埃爾多安上台後,大肆建造清真寺,從2002年至今大約建造了17000座。在教育改革方面,他採取了偏向於宗教學校的政策,10年間,宗教學校的學生翻了10倍。
除此以外,埃爾多安失敗的周邊外交政策也有可能是此次政變的原因之一。2002年,埃爾多安上台後,積極推動「零問題」外交。土耳其通過這一政策改善了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地區影響力得到了提升,與此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有力的周邊環境。土耳其經濟在此期間高速發展,躋身為「新鑽國家」,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實力的增強,土耳其燃起了重做大國的雄心壯志。不斷插手周邊事務,導致與周邊國家交惡。土耳其的「零問題」外交也變成「零朋友」外交。此外,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先是放任不管,後又惹火燒身,導致土耳其國內安全惡化。一系列政策的失誤,引發了民眾的不滿。
最後,埃爾多安加速集權進程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埃爾多安於2003年11月受命組閣,正式執掌政權。作為一個強勢的政治人物,此後的土耳其政壇打上了深刻的埃爾多安個人色彩。顯然,埃爾多安也是一個迷戀權力的人。2007年埃爾多安獲得連任。當年,土耳其通過全民公決修改了憲法,將議會選舉總統制改為直選。此事也被看作是埃爾多安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作安排。2014年,埃爾多安在卸任總理後,成功當選土耳其第一任直選總統。土耳其實行的議會制,總統本是虛位的,沒有實權。但是埃爾多安,不甘於做一個沒有實權的總統,他試圖想推動土耳其成為一個總統制國家,但是這涉及到修改憲法。從目前正發黨在議會所佔席位來看,通過議會修憲顯然是不可能的,埃爾多安也只能另謀他法。
㈦ 土耳其利比亞「八竿子打不著」,為何土耳其要插足利比亞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土耳其之所以要插足利比亞,歸根到底,是為了土耳其的國家利益。土耳其和利比亞不在同一個大洲,相隔很遠,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土耳其在利比亞有著巨大的利益。這巨大的利益,足以促使土耳其派出軍隊,插足利比亞,就算得罪其他大國也在所不惜。
這么巨大的利益,土耳其肯定不甘心就這樣失去。於是土耳其國會投票通過,允許埃爾多安出兵利比亞,幫助利比亞當局,以保障土耳其在利比亞的權益。在國際關系中,國家利益永遠是在第一位的。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很多國家都會無所不用其極。
㈧ 土耳其擊落亞美尼亞裝備的蘇25,為何土耳其要插手針對亞美尼亞呢
俗話說的好,狗中哈士奇,國中土耳其。作為黑海地區的一個地區性強國。土耳其的軍事實力算不上頂尖水平,但是搞事的心一直沒有放下。甚至一度想要搞一個泛突厥聯盟。在前幾年,土耳其陸軍搞了一個成立2700多年的宣傳視頻。好傢伙,生產隊的驢都不敢這么吹。要這么算的話,我們暫且不算大秦帝國的虎師,從夏朝開始算。我國陸軍的建軍歷史要從公元前2070年算起。將近4100年的歷史,土耳其2700年的還真沒法看。
總管土耳其近幾年的發展史,因為購買S400得罪了美國。因為想要把S400出售給美國換取F-35得罪了俄羅斯,在地中海上用火控雷達瞄準法國軍艦,得罪了法國,瓦良格過海峽的時候,坐地起價,得罪了我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得罪了四個。沒得罪英國是因為雙方實在是沒有接觸,不然很有可能連英國一起得罪了。原來也有敢這么乾的人,一個是卡扎菲,一個是薩達姆。如今這兩個人墳頭草都好幾米高了。所以土耳其如果繼續保持這種左右都得罪的外交政策,那麼某一天真的被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的某一個暴打一頓,也不是沒有可能。雖然土耳其作為一個地區性強國,但是不論是面對俄羅斯還是美國,依舊改變不了被吊打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