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全境博物館門票是什麼

土耳其全境博物館門票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06 18:15:25

1. 有關荷蘭的資料

有關荷蘭的資料:

荷蘭在1648年以前先後受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1568年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1581年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省是尼德蘭聯省共和國中最大、最富裕且最有權力的省份,中文譯名「荷蘭」就來自「Holland」一詞。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後,西班牙正式承認其獨立。17世紀時國力達到鼎盛,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被譽為海上馬車夫。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和比利時合並為尼德蘭聯合王國,1831年比利時獨立,1848年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風景名勝: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首都,也是荷蘭最大的城市,黃金時代的原貌多有保留,幾乎是一座活的博物館。美麗的運河交織出「水都」風光,林立的博物館囊括荷蘭所有知名畫家的作品。

阿姆斯特丹的工商業發達,也是西歐著名的海港,城區大部分低於海平面1~5米,稱的上是一座水下城市,全靠堅固的堤壩和抽水機,才使得城市免遭海水淹沒。

過去的建築物幾乎都以木樁打基,全城有幾百萬根塗著黑色柏油的木樁打入地下14~16米的深處,如王宮就建在13659根木樁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荷蘭

2. 現在還有「埃及」這個國家嗎

截至2019年7月2日,世界上仍存在埃及這個國家。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二戰後,埃及於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國,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

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數派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蘭教什葉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2)土耳其全境博物館門票是什麼擴展閱讀:

埃及礦產豐富:

主要資源是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已探明的儲量為:石油44.5億桶(2013年1月),天然氣2.186萬億立方米(2012年1月),磷酸鹽約70億噸,鐵礦6000萬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和滑石等。

2015年,埃及近海海域發現迄今地中海范圍內最大天然氣田,潛在天然氣蘊藏量為8500億立方米。埃及的石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位居非洲國家第五位和第四位,是非洲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平均原油日產量達71.15萬桶,天然氣日產量達1.68億立方米,國內消耗的天然氣數量占天然氣總產量的70%,其餘30%供出口。埃及電力供應以火電為主,佔86.9%。全國電網覆蓋率達99.3%,世界排名第28位。

3. 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前二十名有哪些馬爾地夫排第幾世界上的國中之國有哪些

1.馬爾地夫排最小國第9位
2.世界上的國中之國:
聖馬利諾
賴索托 (位於南非共和國境內)
梵蒂岡
摩納哥
3.很快加拿大的魁北克就回成為國中之國啦,已經通過憲法

4.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前二十名
(從下往上數)

單位:萬平方千米

1 俄羅斯 1,707.5
2 加拿大 997.1
3 中國 960.1
4 美國 936.4
5 巴西 854.7
6 澳大利亞 774.1
7 印度 328.8
8 阿根廷 278.0
9 哈薩克 271.7
10 蘇丹 250.6
11 阿爾及利亞 238.2
12 剛果(金) 234.5
13 沙烏地阿拉伯 215.0
14 墨西哥 195.8
15 印度尼西亞 190.5
16 利比亞 176.0
17 伊朗 163.3
18 蒙古 156.7
19 秘魯 128.5
20 查德 128.4
21 尼日 126.7
22 安哥拉 124.7
23 馬里 124.0
24 南非 122.1
25 哥倫比亞 113.9
26 衣索比亞 110.4
27 玻利維亞 109.9
28 茅利塔尼亞 102.6
29 埃及 100.1
30 坦尚尼亞 94.5
31 奈及利亞 92.4
32 委內瑞拉 91.2
33 納米比亞 82.4
34 莫三比克 80.2
35 巴基斯坦 79.6
36 土耳其 77.5
37 智利 75.7
38 尚比亞 75.3
39 緬甸 67.7
40 阿富汗 65.2
41 索馬里 63.8
42 中非 62.3
43 烏克蘭 60.4
44 馬達加斯加 58.7
45 波札那 58.2
46 肯亞 58.0
47 法國 55.2
48 葉門 52.8
49 泰國 51.3
50 西班牙 50.6
51 土庫曼 48.8
52 喀嘜隆 47.5
53 巴布亞紐幾內亞 46.3
54 瑞典 45.0
55 烏茲別克 44.7
56 摩洛哥 44.7
57 伊拉克 43.8
58 巴拉圭 40.7
59 辛巴威 39.1
60 日本 37.8
61 德國 35.7
62 剛果(布) 34.2
63 芬蘭 33.8
64 越南 33.2
65 馬來西亞 33.0
66 挪威 32.4
67 波蘭 32.3
68 象牙海岸 32.2
69 義大利 30.1
70 菲律賓 30.0
71 厄瓜多 28.4
72 布吉納法索 27.4
73 紐西蘭 27.1
74 加彭 26.8
75 幾內亞 24.6
76 英國 24.5
77 烏干達 24.1
78 迦納 23.9
79 羅馬尼亞 23.8
80 寮國 23.7
81 蓋亞那 21.5
82 阿曼 21.2
83 白俄羅斯 20.8
84 吉爾吉斯 19.9
85 塞內加爾 19.7
86 敘利亞 18.5
87 柬埔寨 18.1
88 烏拉圭 17.7
89 突尼西亞 16.4
90 蘇利南 16.3
91 尼泊爾 14.7
92 孟加拉 14.4
93 塔吉克 14.3
94 希臘 13.2
95 尼加拉瓜 13.0
96 朝鮮 12.1
97 馬拉維 11.8
98 貝南 11.3
99 宏都拉斯 11.2
100 賴比瑞亞 11.1
101 古巴 11.1
102 保加利亞 11.1
103 瓜地馬拉 10.9
104 冰島 10.3
105 南斯拉夫 10.2
106 韓國 9.9
107 匈牙利 9.3
108 葡萄牙 9.2
109 約旦 8.9
110 亞塞拜然 8.7
111 阿聯酋 8.4
112 奧地利 8.4
113 捷克共和國 7.9
114 巴拿馬 7.6
115 塞拉里昂 7.2
116 愛爾蘭 7.0
117 喬治亞 6.9
118 斯里蘭卡 6.6
119 拉脫維亞 6.5
120 立陶宛 6.5
121 多哥 5.7
122 克羅埃西亞 5.7
123 哥斯大黎加 5.1
124 斯洛伐克 4.9
125 多米尼加 4.9
126 不丹 4.7
127 愛沙尼亞 4.5
128 丹麥 4.3
129 荷蘭 4.1
130 瑞士 4.1
131 幾內亞比索 3.6
132 比利時-盧森堡 3.3
133 亞美尼亞 3.0
134 賴索托 3.0
135 阿爾巴尼亞 2.9
136 索羅門群島 2.9
137 蒲隆地 2.8
138 赤道幾內亞 2.8
139 海地 2.8
140 盧安達 2.6
141 吉布地 2.3
142 貝里斯 2.3
143 以色列 2.1
144 薩爾瓦多 2.1
145 斯洛維尼亞 2.0
146 新喀里多尼亞 1.9
147 科威特 1.8
148 斐濟 1.8
149 史瓦濟蘭 1.7
150 東帝汶 1.5
151 巴哈馬 1.4
152 萬那杜 1.2
153 卡達 1.1
154 甘比亞 1.1
155 牙買加 1.1
156 黎巴嫩 1.0
157 塞普勒斯 0.9
158 波多黎各 0.9
159 汶萊 0.6
160 維德角 0.4
161 薩摩亞 0.3
162 葛摩 0.2
163 模里西斯 0.2
164 香港 0.1
165 新加坡 0.1
166 塞席爾 0.1
167 關島 0.1
168 巴林 0.1
169 湯加 0.1
170 安地卡及巴布達 0.04
171 巴貝多 0.04
172 格瑞那達 0.03
173 馬爾他 0.03
No.10 馬爾他

馬爾他,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上,古稱馬萊特,意為避風之地。面積316平方千米,人口38萬。首都瓦萊塔。主要為馬爾他族,以馬爾他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天主教為國教。全境由5個島嶼組成,其中以馬爾他島最大。屬地中海氣候。國內缺乏淡水,無森林和永久性河流湖泊。旅遊業是其經濟支柱。

No.9 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是位於印度洋上的島國。意為花環群島、宮殿之島。面積298平方千米,是亞洲最小的國家。人口27萬,均為馬爾地夫族。官方語言為迪維希語。首都馬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全境由19組環礁以及2000多個珊瑚島組成。屬熱帶氣候。終年炎熱。漁業、旅遊業、航運業為三大經濟支柱。馬爾地夫風光旖旎,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

No.8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中的背風群島北部。主要由聖基茨、尼維斯、桑布雷羅島組成。面積267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十個國家中唯一的美洲國家。人口4萬,多為黑種人。英語為官方語言。首都巴斯特爾。居民多信奉基督教。聖基茨島上多火山。國內氣候溫和多雨,利於甘蔗生長,谷製糖業是國民經濟主要支柱。

No.7 馬紹爾群島

馬紹爾群島,位於大洋洲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最東部。面積181平方千米。人口5萬,多為密克羅尼西亞人。首都馬朱羅。馬紹爾語為官方語言。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全境由12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各個島嶼內幾乎都有瀉湖,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經濟以漁業、種植業和旅遊業為支柱產業。比基尼島和埃尼威托克環礁上有美國早期的核試驗基地。

No.6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德語意為發亮的石頭。地處歐洲中部。面積16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首都瓦杜茲。居民主要是日耳曼人。德語為官方語言。天主教為國教。全國運輸僅有公路。工業、郵票業、旅遊業發達。這里沒有大城市,政府小,沒有軍隊、海關和國防。列支敦斯登沒有自己的貨幣,通用瑞士法郎。有郵票王國的美譽。從1912年至今,已發行了紀念郵票8000多種。

No.5 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位於亞平寧半島東北部,國土被義大利環抱。有國中國之稱。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2.6萬,主要為聖馬利諾人。首都聖馬利諾。義大利語為官方語言。居民多信奉天主教。以仙客來為國花。境內多山地、丘陵。屬地中海氣候。自然資源匱乏,工業和第三產業發達。聖馬利諾有「郵票王國」之稱。

No.4 吐瓦魯

吐瓦魯,是位於中太平洋南部,國際日期變更線西側,由9個環形小珊瑚島組成的大洋洲國家。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1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少但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首都富納富提。居民屬波利尼西亞人種,多信奉基督教。境內無河流,屬熱帶海洋性氣候。資源貧乏,農業落後,幾乎無工業。但漁業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No.3 諾魯

諾魯,面積21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也是大洋洲最小的國家。位於太平洋中西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南端。人口1.1萬,多為諾魯人,諾魯語為官方語言。行政管理中心亞倫。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境內沒有高山,地表是由鳥糞積累而成的磷酸鹽岩。屬熱帶榆雨林氣候。其磷酸鹽品位位居世界首位。有「磷酸鹽之國」的譽稱。憑借出口豐富的磷酸鹽,諾魯成為南太平洋最富有的珊瑚島國。為解決磷酸鹽資源消耗殆盡後的國民問題,諾魯政府在馬朱羅島和西薩摩亞經營旅館,並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修建了一座52層的諾魯大廈,到時便舉國搬遷至此。

No.2 摩納哥

摩納哥,位於法國東南,是一個建築在阿爾卑斯山脈伸入地中海懸崖上的國家。面積1.95平方千米,主要由摩納哥和蒙特卡洛兩個小城組成。人口3.5萬,以法國人為主。法語為官方語言。首都摩納哥。多信奉天主教,以石竹為國花。摩納哥是世界上豪門巨賈和旅遊者公認的天堂。蒙特卡洛擁有聞名天下的賭場。摩納哥的銀行以其良好的信譽和保密程度飲譽全球。

NO.1 梵蒂岡

梵蒂岡,位於羅馬城西北角,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0.44平方千米。人口1380人,主要為義大利人。以義大利語、拉丁語為官方語言。首都梵蒂岡城是世界天主教會領導中心。全國由聖彼得廣場、聖彼得教堂、梵蒂岡宮、博物館、公園和幾條街道組成 。在境外的羅馬城擁有卡斯特爾哥多爾福夏宮,是教皇的避暑地。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無工農業,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等,在國外有大量地產和投資。1929年,義大利和教皇簽訂協議,宣布梵蒂岡為政教合一的獨立國家。

4. 有沒有密魯這個國家

國名:秘魯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Peru,La República del Perú),「秘魯」在印第安語中是「玉米之倉」的意思。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兩側為紅色,白色長方形中間有國徽圖案。白色象徵自由、民主、和平與幸福;紅色象徵人民在獨立戰爭中取得的勝利,也表示人民對烈士的懷念。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隻南美駱馬,為該國國獸,代表國家的動物資源,也是秘魯民族的象徵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雞納樹,代表該國的植物資源;下半部為一隻象徵豐饒的羊角,代表該國的自然資源和礦藏。盾徽上端為一個綠枝葉環;兩側各有兩面秘魯國旗。

國花: 向日葵

國樹:金雞納樹

國獸:駱馬

獨立日:7月28日(1821年)

國慶日:7月28日(1821年)

國家政要:總統 阿蘭·加西亞(Alan Garcia),2006年6月當選,7月宣誓就職。

安第斯山脈中的馬丘比丘古城遺跡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印加古城之一,1983年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自然地理:面積為1285216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西部,北與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接壤,東同巴西毗連,南與智利交界,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2254公里。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山地佔全國面積的1/3。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乾旱地帶,有斷續分布的平原;中部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亞馬孫河發源地;東部為亞馬孫林區。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為秘魯最高點。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和普圖馬約河。秘魯西部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乾燥而溫和,年平均氣溫12-32℃;中部氣溫變化大,年平均氣溫1—14℃;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5℃。首都平均氣溫15—25℃。年平均降水量,西部不足50毫米,中部不足250毫米,東部在2000毫米以上。

人口:2722萬(2005年)。其中印第安人佔41%,印歐混血種人佔36%,白人佔19%,其他種族佔4%。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利馬(lima),人口781. 67萬(2005年)。

行政區域:全國劃分為24個省和1個直屬區(卡亞俄區)。各省名稱如下:亞馬孫省、安卡什省、阿普里馬克省、阿雷基帕省、阿亞庫喬省、卡哈馬卡省、庫斯科省、萬卡維利卡省、瓦努科省、伊卡省、胡寧省、拉利伯塔德省、蘭巴耶克省、利馬省、洛雷托省、馬德雷·德迪奧斯省、莫克瓜省、帕斯科省、皮烏拉省、普諾省、聖馬丁省、塔克納省、通貝斯省、烏卡亞利省。

利馬街頭女交警(2004年7月)。
利馬市從1999年開始選用女交警,到現在該市交警幾乎全部改由
女性擔任。

簡史:古代境內居住著印第安人。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以庫斯科城為首府,在高原地區建立了「印加帝國」。15-16世紀初形成美洲的古代文明之一—印加文明。1533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35年建立利馬城,1544年成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1835年玻利維亞和秘魯合並,稱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邦聯瓦解。1854年廢除奴隸制。1879—1883年,秘魯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爭奪硝石產地的「太平洋戰爭」。秘魯戰敗後,智利奪取了世界最大的硝石產地塔拉帕卡省,並控制了秘魯的塔克納、阿利卡兩省。1929年雙方經過和平談判,秘魯收回塔克納省。1933年與哥倫比亞發生邊界戰爭,秘戰敗。1948年10月奧德利亞發動軍事政變上台。1963年6月人民行動黨貝朗德·特里當選總統。1968年10月3日貝拉斯科陸軍中將發動政變後出任總統。1975年8月29日莫拉萊斯將軍接管政權,1977年宣布「還政於民」。 秘魯費利佩城堡 皇家費利佩城堡——秘魯歷史的見證 秘魯高原古都庫斯科 秘魯將每年3月30日定為「傭人節」

政治:現行憲法於1993年12月31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統可連任一屆,隔屆可再當選;增設第一、二副總統、國會兩院改為一院制;對恐怖分子可處極刑等。2000年11月,秘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不得連任。議會稱國會。一院制。國會擁有立法和監督職能。議員由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可連選連任。

身穿民族服裝的秘魯
姑娘跳起傳統舞蹈

經濟:秘魯為傳統農礦業國,經濟屬拉美中等水平。礦產豐富,石油自給有餘。秘礦業資源豐富,是世界12大礦產國之一。主要有銅、鉛、鋅、銀、鐵和石油等。鉍、釩儲量居世界首位,銅占第三位,銀、鋅占第四位。目前石油探明儲量為4億桶,天然氣71000億立方英尺。森林覆蓋率為58%,面積達7710萬公頃,在南美洲僅次於巴西。水力和海洋資源極為豐富。秘工業以加工和裝配業為主。秘還是世界主要魚粉、魚油生產國。秘魯是印加文化的發祥地,旅遊資源豐富。主要的旅遊景點有利馬大廣場、托雷塔格萊宮、黃金博物館、庫斯科城、馬楚-皮楚遺址等。 貨幣:索爾

利馬唐人街入口處的中國牌樓。利馬唐人街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市中心繁華地段的帕魯羅街,是該國最大的華人聚居地

新聞出版:全國共有各種報紙及刊物20餘種,其中在利馬發行11種,主要有《商報》、《快報》、《共和國報》、《秘魯人報》和《太陽報》。主要政論期刊有《假面具》周刊、《請聽》和《是》。秘魯新聞社和安第斯新聞社為官方通訊社。全國共有廣播電台1107家,除一家國家電台外,其餘均為私人電台。影響較大的電台有:國家電台、聖羅莎電台、秘魯節目電台、團結電台和聯合電台等。全國共有電視台74家,其中57家為發送台,17家為轉播台。電視七台為國家台,其餘均為商業性電視台。

外交:奉行民主、積極和獨立的外交政策,優先任務是:鞏固民主、人權、民主安全、地區一體化、貿易和投資、關心秘魯旅外僑民、部內改組和新的對外文化政策。秘主張遵循國際法、聯合國憲章和泛美體系的准則,推動國際和平與安全,尊重作為普遍性價值的人權。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重視發展同周邊及其它拉美國家關系,積極參與地區一體化進程。加強同美國、加拿大和歐盟等工業化國家以及亞太國家的關系。主張在反毒、反恐、反腐和掃除貧困等領域加強國際合作。

與中國關系:1971年11月2日,秘魯與中國建交。2005年6月,托萊多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5. 俄羅斯在屬於哪個洲

俄羅斯屬於歐洲。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俄羅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

(5)土耳其全境博物館門票是什麼擴展閱讀:

俄羅斯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的黑龍江省、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接壤)。海岸線長37653公里。

面積1709.82萬平方公里(占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3%,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水域面積佔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為9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南北寬為4000公里,跨越4個氣候帶。

6. 求初中地理重點復習和中考復習真題(課內基礎,課外開放性思維)

初中地理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碼:1234

簡介:初中地理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學科、諸葛)合集。

7. 詳細介紹下土耳其

風俗習慣:
1.土耳其雖是伊斯蘭教國家,但作息時間與西方無異,除進入清真寺須脫鞋及肅靜外,國內氣氛非常自由,與其他中東地區伊斯蘭國家迥異。
2.土耳其人好客,亦禮貌周到,小禮物頗能增進初識朋友間的友誼。中層階級以上的土耳其人,大都自認為歐洲人。
3.土耳其英文並不普遍,除觀光旅館、飯店或商店外,洽商公務最好有翻譯同行。
4.土耳其人至今仍極崇敬其國父凱末爾將軍,不論公司行號、政府機關均懸掛有凱末爾的相片。
5.土耳其人在自家門口掛幾頭大蒜,認為會給他們帶來幸福和吉祥。
小費:一流飯店及餐廳的帳單已加算15%的服務費,但習慣上仍支付5%-10%的小費;給機場飯店搬運行李的小費每件約1新里拉;旅館房間服務員每天給1-2新里拉小費;計程車司機可不給小費。
電源規格: 220伏,50赫茲;插頭為二孔圓插頭,歐洲大陸標准。
氣候、服裝:氣候方面,地域間有很大差別。高原地帶的寒暑之差非常顯著,冬天降到零下30℃,相反夏天卻超過40℃;人口稠密的愛琴海沿岸,夏天氣溫會上升,但因北風吹襲,較為舒適,冬天也比較溫暖。旅行旺季一般在5-9月月。一般來說,地中海、黑海沿岸為地中海型氣候,溫和宜人。安納托利亞高原地區乾燥,寒暑差異比較大。在土耳其境內做商務旅行,四季服裝皆須攜帶。

國籍規定:現行土耳其國籍法於1964年生效。其中重要的規定有:
(l)在賦予原始國籍上採取血統主義與出生地主義相結合的原則。第一條規定:「土耳其籍父親或母親在土境內或境外所生的子女自出生之日起即為土公民。」第四條規定:「在土出生而不能隨父母獲得國籍者,自出生之日起即為土公民。」
(2)默認雙重國籍,表現在並不籠統規定加入土籍者需脫離外籍和加入外籍者需脫離土籍。但持有雙重國籍者如果「在土境外不間斷居留七年以上未進行證明其與土保持聯系及保留土籍之正式聯系」,將喪失土籍。土耳其在德國有200 多萬移民,其中多擁有土德雙重國籍。
(3)國籍的加入或退出採取自願申請和政府機關審批相結合的原則。第二十一條規定:「要求退出土籍或加入外籍者,在土境內應向當地最高行政長官或土境外的領事館提出申請,由該機關將所需的案宗遞交內政部」。

治安狀況:士耳其社會穩定,社會治安良好。但在伊斯坦布爾這種國際大都市流動人口多、成分復雜,旅行時要注意防盜竊。土耳其東南部地區有少量暴力恐怖活動發生。
醫療條件:土耳其醫療衛生條件較好,各城市均有健全的醫院和急救設施,治療方式以西醫為主。沒有流行性傳染病。具體的醫療保險信息可咨詢專業人士。
交通安全和外出旅行注意事項:土耳其交通事故率較高,外出旅行最好選擇大型運輸公司的交通工具,以確保安全。
自然災害情況:土耳其北部沿海地區位於地震帶,屬地震多發地區。

土耳其風俗

婚 浴
土耳其是穆斯林國家,伊斯蘭教允許一夫多妻制。凱末爾革命後,法律禁止一夫多妻制。現在是一夫多妻與一夫一妻並存。對正式的、非宗教的結婚儀式不重視,而由教長主持的穆斯林儀式的婚禮則相當隆重。

農村和小城鎮買賣婚姻仍然存在。搶來的婚姻屢見不鮮,往往是男青年把自己的意中人搶走藏起來。被搶的姑娘會被人們看作不潔的女人。等到姑娘的父親成為外公時,兩家的關系也就和解了。在土耳其,還有一種「勞役婚姻」,即家境貧困的男青年由於拿不起結婚聘金,常去當「入贅女婿」,在未來的岳父家服二、三年勞役後,再行結婚。土耳其還存在著一種兩家互相交換新娘的婚俗。男青年家有已到結婚年齡的妹妹,他所看中的姑娘又有兄弟,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實行換婚,在土耳其農村也流行弟弟娶兄長遺霜為妻的婚俗。因為寡婦再嫁是得不到聘金的,而且也避免寡婦外嫁帶走家中的土地、牲畜和財產。在土耳其,有些地方婚禮要持續好幾天,另一些地方,結婚儀式又非常簡單文雅。前者主要是在農村一些地方。

駱 駝 斗

在土耳其駱駝格鬥每年要舉行兩次,都是在雄駱發情的季節,格鬥前,除了用餅喂駱駝外,還要用兌上酒精的水給它們喝。還不能讓它接近異性,使其在斗前完全處於瘋狂壯態。格鬥開始前將一隻雌駝帶入場內,將要參加格鬥的雄駝都想擺脫束縛沖向雌駝。然而雌駝卻又被帶出場外。使雄駝越發暴怒。在此情況下,兩頭雄駝相遇,分外眼紅,於是互相拚命踢撞,直到一頭雄駝把另一頭雄駝踩在腳下,不能起來為止。每逢駱駝格鬥季節,境內熱鬧非凡。

土耳其浴風俗

在蒸汽浴罩的浴室里,用毛巾圍在腰間,躺在大理石的平台上,讓身體出汗。之後會有服務員進行按摩,然後到另一房間,戴上粗毛的手套,擦洗全身的污垢。這就是歷史悠久的土耳其浴,遊客一定要體驗。男女浴室各有男女服務員為您服務。~~

8. 荷蘭針對在土耳其公民發布旅遊警告是怎麼回事

在3月13日,在與土耳其外交關系緊張之際,荷蘭外交部13日發布旅遊警訊,稱土耳其全境「皆有恐怖攻擊的高風險」,提醒在土耳其的荷蘭公民不要前往土耳其與敘利亞和伊拉克邊境旅遊。



荷蘭政府11日拒絕讓土外長恰武什奧盧的班機在阿姆斯特丹降落,並將同一天抵達鹿特丹的土家庭和社會政策部長薩揚驅逐出境。

土總統埃爾多安對此強烈不滿,怒批荷蘭是「納粹殘余」,大批土耳其人也在土耳其駐鹿特丹領館外舉行抗議活動。

9. 蘇美爾地區的第一個霸主是誰

統一蘇美爾地區的第一個霸主,也就是後來的阿卡得國王 薩爾貢一世。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薩爾貢一世(阿卡德),是古代阿卡德王朝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常備軍的君主。他是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最早的統一者,古代近東地區最偉大的君主之一。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是巴比倫,亞述文字的先驅。
基本資料

薩爾貢大帝

英文名:SargonI

頭銜:蘇美爾-阿卡德之王

統治時期:B.C.2371-B.C.2316

主要戰爭:征服蘇美爾帝國

主要戰役:遠征小亞細亞

歷史地位:薩爾貢和他的閃米特聯軍對蘇美爾人的征服是有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對定居的農業文明的大規模入侵,在以後的4000多年裡,類似的入侵在世界各地還發生了許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這些入侵構成的。

個人簡介

平民出身的國王薩爾貢大帝(?~約公元前2316年)古代西亞阿卡德國王,又稱薩爾貢大王。出身於平民,傳說是個棄嬰,非婚的私生子。少年時隨養父從事園丁工作,後來到了基什王國,在國王身邊當臣僕。約在公元前2371年,溫馬人入侵基什國,國王烏爾薩巴巴抵抗失誤,他乘機奪得了政權,即以阿卡德城為首都建立了阿卡德王國。

薩爾貢大帝掌權後,致力於鞏固國內統治和對外擴張。他為此組建了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支常備軍。這支約有5400人的軍隊經過嚴格的挑選和訓練,人人精於搏擊,長於射箭,平時擔任王宮的警衛任務,戰時充當王國作戰部隊的中堅和骨幹。薩爾貢在位期間,利用自己手中的精銳之師,進行了多次擴張侵略戰爭。在東方,他征服了埃蘭一些城邦,一度佔領蘇薩城,在南方,打敗了以溫馬國國王盧加爾札吉西為首的50個王公的聯軍,俘虜了溫馬國王,攻佔了烏魯克,進而征服了整個蘇美爾地區;在北方,曾經制服幼發拉底河中游的馬里和敘利亞地區古國埃布拉,打通了通往地中海沿岸的商路,統一了兩河流域的中、南部地區。此後,他還揮師西進,深入到了小亞細亞的南部和中部,不斷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薩爾貢大帝執政55年,通過南征北戰,在西亞兩河流域創建了第一個統一的大國。他在進行軍事征服的同時,也頗注重國內建設,曾大力發展經濟、文化和農業灌溉技術,給當時比較先進的兩河流域地區帶來了新的進步。由於戰功卓著,政績斐然,國家統一和繁榮,他自封為「沙魯金」(意為「真正的王」),自稱是「天下四方之王」。他創立的阿卡德王國雖然只存在100多年,但在古代西亞的歷史上卻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軍事組織更開創了國家常備軍建設的先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建立王國

薩爾貢大帝公元前24世紀阿卡德帝國的開創者,傑出的軍事統帥。 他出生於兩河流域的基什城邦,是閃米特人的私生子,其母親地位低下。薩爾貢一出世,就被其母親拋棄在河邊,由一個汲水工撿到,並撫養成人。薩爾貢年青時做過園丁,後來被推薦給基什城邦的國王,成為其臣僚。由此可見薩爾貢在當時確實才能出眾,以其低賤的出身,仍能受到眾人的推舉和國王的賞識。

這一時期兩河流域的主要居民是蘇美爾人,蘇美爾人北部也居住著一些閃米特人。蘇美爾人是人類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到公元前24世紀,形成了幾十個城市國家(城邦)。其中較大的城邦如拉格什,包括婦女及奴隸有人口15萬,各城邦的公民人數從幾千人到數萬人不等。其軍隊以步兵為主,也有分為重裝兵和輕裝兵的,軍隊的基本編制為隊,每隊最多時有20-30人,以公民的職業編組並命名,如拉格什軍隊有農人隊、牧人隊等。普通城邦每次投入戰役一般只有幾百人。

這一時期兩河流域各城邦已經進入列國爭霸的時代,基什一度成為北方的霸主。但在南方的溫瑪城邦出現了一位傑出人物——盧伽爾(國王)扎吉西(Lugal-Zaggisi)。盧伽爾扎吉西英勇善戰,帶領溫瑪軍隊先後征服了蘇美爾各城邦,並向北打敗了基什,成為兩河流域的霸主,初步統一了兩河流域。但盧伽爾扎吉西的霸權在政治上還不成熟,或者說是他的條件還不成熟,只建立起了邦聯式的國家聯盟,而不是真正的帝國。不過他的征服戰爭給了薩爾貢以機會。

薩爾貢乘基什在戰爭中失敗,人民對國王失去信心的時機,於公元前2371年篡奪了基什的王位。薩爾貢懂得軍隊的重要性,在即位後組建起一支5400人的常備軍。這在當時是重大舉措,是他在日後統一兩河流域的基本力量。這里除了薩爾貢過人的組織能力外,他曾擔任基什的大臣,熟悉基什的政治、軍事、經濟情況也是一個因素,而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基什本身就是強國,歷代積累下來的雄厚國力才是薩爾貢真正的基礎。

薩爾貢在這個歷史關頭,盧伽爾扎吉西正與最後一個不屈服的大國拉格什激戰,雙方戰況激烈,拉格什的不少「隊」都只剩下了幾個人,還出現了各種職業的人混編的「隊」,可見其損失的慘重。在此情況下,盧伽爾扎吉西沒有力量前去鎮壓薩爾貢,於是雙方展開談判。實力雄厚而又雄心勃勃的薩爾貢當然不會甘居人下,結果談判破裂。薩爾貢揮師南下進攻蘇美爾各城邦。

這時,盧伽爾扎吉西率領的溫瑪、烏魯克聯軍已經攻陷拉格什城,但拉格什城邦並沒有屈服。盧伽爾扎吉西只好率領他的大軍離開拉格什,前去迎擊南下的薩爾貢。盧伽爾扎吉西聚集了50個蘇美爾城邦的聯軍,人數估計至少在一、兩萬以上,與薩爾貢的5千多人的軍隊展開激戰。薩爾貢殲滅了蘇美爾聯軍,俘虜了盧伽爾扎吉西,並將其作為祭品獻給了恩利爾神。薩爾貢在兵力處於劣勢,戰鬥力和武器相當的情況下,大勝蘇美爾聯軍,其軍事才能確實傑出。而且其選擇對方陷於戰爭僵持局面時出兵,在戰略上也恰倒好處。但也應該看到,薩爾貢的軍隊指揮統一、裝備統一、訓練有素,而盧伽爾扎吉西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其成分復雜,素質參差不齊,而其主力又在拉格什連年征戰,已成疲憊之師。之後,薩爾貢率領大軍繼續南下,深入蘇美爾腹地,經多年征戰,先後征服了烏爾、烏魯克、拉格什等城邦,直抵波斯灣,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帝國。

薩爾貢在基什附近修建了阿卡德城,作為其首都。從此,薩爾貢建立的帝國被稱為阿卡德帝國,薩爾貢這一支閃米特人被稱為阿卡德人。薩爾貢建立阿卡德帝國後,改革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委任總督統治其征服地區,又興修河渠,統一度量衡,發展經濟。

薩爾貢在阿卡德帝國建立後,繼續對外軍事擴張,向東進攻埃蘭,向西征服了今敘利亞和土耳其東部地區,有可能曾抵達地中海。他自稱「天下四方之王」,又稱為沙魯金(Sarrukin,「真正的王」)。薩爾貢大約死於公元前2316年,史稱薩爾貢大帝或阿卡德的薩爾貢。

如果說人民創造了歷史,那麼英雄人物則改變了歷史。兩河流域的第一個帝國按歷史發展趨勢本應由蘇美爾人來創建,因為蘇美爾人在各方面都領先於閃米特人,而且盧伽爾扎吉西也基本上做到了。但薩爾貢的出現卻改變了這一切,使這場由南向北的統一變成了由北向南,使較落後的閃米特人統治了先進的蘇美爾人。在這個意義上,薩爾貢確實是當時最突出的人物。

執政業績

薩爾貢大帝(Sargon),阿卡德人領袖,公元前2371年-公元前2316年蘇美地區的征服者。他驍勇善戰,大破蘇美爾人的矛兵,一躍成為兩河流域下游全部的主人,並逐漸伸展其勢力於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帝國,阿卡德王國,定都阿卡德城(不是巴比倫城。其具體地址,現在仍未發現)。並建立中央集權制,即全國只有一張嘴。以10日行程為界線劃分區域,分派自己的親信作為總督來掌管各區域。

奪取政權

薩爾貢出身於平民,最初在基什王國的國王身邊當臣僕。大約於公元前2371年,溫馬人入侵基什王國,國王烏爾薩巴巴無法抵抗,他乘機奪取政權,並建立了阿卡德王國,以阿卡德城為首都。

對外征服

薩爾貢所建立的阿卡德王國(約前2371年~約公元前2230年)的主要人種是閃語族的阿卡德人,大約處於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南部,社會體制是奴隸制。於薩爾貢在位期間(約公元前2371年~約公元前2316年),成立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支常備軍,約有5400人,並且不斷向外擴張。向東征服部份埃蘭的城邦,向西則一度征服馬里和埃布拉,開通前往地中海沿岸貿易的商路。此後,他繼續西進,深入小亞細亞的南部和中部,將王國的疆域擴張至頂峰。

國內經濟

薩爾貢亦甚為注重國內建設,大力發展經濟、文化和農業灌溉技術,使兩河流域的經濟更進一步,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經濟體。

青銅頭像

阿卡德的薩爾貢,薩爾貢大帝(SargonofAkkad,SargontheGreat)青銅頭像,青銅,約創作於公元前2300年,現收藏於伊拉克巴格達博物館。

公元前2400年,在西亞的兩河領域出現了一個由閃米特人建立的強大王國——阿卡德,其傑出的領袖薩爾貢大帝以強大的軍事行動在北方建立了統一的王朝,經濟上迅速達到了繁榮。於是,薩爾貢大帝就成為人們藝術表現的焦點,留下了許多贊頌他的藝術作品,這尊青銅頭像就是這一類美術品的典型之作。

這尊頭像出土於尼尼微,創作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據認為是薩爾貢大帝的頭像。他的臉部呈深黃色,造型威嚴、莊重,顯示了這位國王的剛毅、堅強和自信,但沒有早期國王雕像可怖的神態。

國王的頭發為黑色,編得如同皇冠一般。雕像的眼睛中本來嵌有珍貴的寶石,但現已遺失,成了兩個空洞。雕像的面部雕刻簡練而逼真,並留有蘇美爾藝術的痕跡,須發的裝飾手法獨特而有力,是同類作品中的傑作。整個頭像表情端莊,富於個性,充滿生氣,是埃及法老的雕像中從未出現過的。這尊雕像經過心設計,鑄造得十分精細,充分顯示了古代高超的鑄銅技術。

個人生平

許多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薩爾貢」僅僅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語言中用以表示「合法國王」的一個稱號,但是近年的考古發現證實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曾起過很大的影響。通過對美索布達米亞出土的大量早期楔形文字的研究,我們對這個遠古的傳奇人物了解得越來越多。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們在這方面的研究仍在繼續,與此同時爭論卻從未間斷過,即使是最近的出版物中也對很多基本的情況存在著非常極端的分歧,在這篇短文中將盡可能採用最近和最權威的資料,同時也把幾個主要的、尚未達成共識的不同見解展示給讀者,然而就在此文寫作的時候有了新的發現從而推翻某些內容的可能性始終是存在的。

在人類歷史中,薩爾貢是第一位閃米特人英雄。盡管他生活的年代離我們十分久遠,但是仍可以得知十分確切的年代,他活躍的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4世紀中葉,死於那個世紀的最後幾年。對於他掌權的時間,阿諾德·湯因比給出了B.C.2371-B.C.2316的精確數字,一般認為這個數字即使有誤差,也不會超過前後20年左右的范圍。但至今仍有一些人堅持早前的理論,認為這個日期應該向前推移4個世紀,其來源是公元前6世紀的一位巴比倫國王,迦勒底帝國(第二巴比倫帝國)的末代君主那波尼德,雖然在政治和軍事上毫無建樹,卻是一位出色的學者,經他考證,薩爾貢大帝統一兩河流域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750年,研究的結果被記載在當時的碑文上。遠古的美索布達米亞平原並不像現在的伊拉克那樣乾旱、炎熱和貧瘠,這里曾經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方,人類最早耕種的地區和文明發源地。但從戰略上看,廣闊平原的四周幾乎沒有可供防守的天然屏障,這種地形使原住人口無法抵禦入侵。事實上史前時代開始直到中世紀,周圍各種族就像雨水匯集到低窪地一樣不斷流入這塊谷地,並迅速的混雜在一起。

最早在底格里斯-幼發拉底兩河流域的沖擊平原上定居下來的是蘇美爾人,他們早在薩爾貢之前許多個世紀就掌握了高度發達的文明。蘇美爾人並不是這一地區常見的閃米特族,也許他們是在文明出現以前從北方的山區中沖出來,占據了這片土地,他們分散在沿岸開荒耕種,逐漸建立起眾多以廟宇城市為中心的獨立社區,發展出了最早的農業文明。就是他們發明了最早的楔形文字,以後來到這一地區的古代民族,無一不全盤接收這種用小棍刻畫在泥板上的蘇美爾文字,只是偶爾做些修改。我們所知的薩爾貢的故事全都是以這種或那種蘇美爾文字的變體記述的。

以現在的標准看來,蘇美爾人的社會結構相當的鬆散,盡管他們在很大范圍上保持了統一的語言文字、宗教習慣和文化,但並沒有因此形成政治上的統一體,而是分成數十個個小國家,每個小國都以一座城市為中心,有些城邦擁有數萬人口。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廟宇、主神、僧侶體系和神王。這些城邦國家之間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爭吵,有時是因為宗教原因——蘇美爾人十分虔誠,但似乎並不狂熱;更多的時候卻是為了爭奪有限的水資源控制權——這直接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紛亂的戰爭持續了幾百年之久,直到以兩個城邦國家烏瑪和烏魯克為根據地的蘇美爾人國王盧伽爾扎吉西在公元前2371年左右終於吞並了所有的蘇美爾城邦建立起兩河流域的第一個大帝國。盡管有關這些較早年代的資料不足使人們曾以為薩爾貢是第一位統一兩河流域的君主,但現在我們已經能夠證實在他之前蘇美爾文明已經有過了一個統一的階段,而且盧伽爾扎吉西所建立帝國的疆域已經遠遠擴展到兩條大河的上游,但是這個帝國持續的時間很短,不久就被薩爾貢所取代,在這一過程中兩個王朝曾經短暫的並存過一個時期。

從我們得到的記載看來,薩爾貢的出生紀錄充滿了神話色彩:薩爾貢的母親是處女,生下他以後,母親就把他放在罐里,用瀝青封口,然後放在河裡漂走。他被河神阿齊救起養大,成為園丁,後來女神伊施塔使他成為國王。這段故事令人想起很多後來的英雄傳說,如果否定這些傳說之間存在傳承或抄襲的聯系,那麼難免會使人得到某種不可靠的推論,涉及許多古代文明都有相當數量的新生嬰兒被漂到河水裡遺棄。

撇開神話不談,薩爾貢顯然是出身於居住在定居的蘇美爾人疆域鄰近的眾多閃米特游牧部落中的一支。這些邊境外的閃米特人最初都是些沒有什麼文化的野蠻人,但是作為蘇美爾人的鄰居已經很多年了,有不少部落跟蘇美爾人打過交道:實物貿易、納貢、搶劫、戰斗,必然對這些平原城市中的財富和文化印象深刻,而且逐步接受了蘇美爾文明的影響。

薩爾貢早年似乎曾作為某種形式的官員統治過基什,此後他設法把蘇美爾人西邊的一些游牧部落置於自己的領導下,組成了一個閃米特人的聯盟。就在盧伽爾扎吉西統一蘇美爾全境的時候,薩爾貢在阿卡德建立了自己的城邦,然後帶領被稱為「阿卡德人」的這群閃米特人從沖積平原上游的有利戰略位置出發,逐步佔領了盧伽爾扎吉西蘇美爾帝國全境,並繼續向西北方向擴張到地中海,建立起一個遼闊的蘇美爾-阿卡德帝國。遺憾的是我們對他這些軍事活動的歷程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沒有任何關於戰役的資料,甚至戰爭中使用的兵種和武器也必須依靠推測。

有理由猜測薩爾貢本人就是這些軍事行動的指揮官,因為幾乎所有的游牧部落首領,不管是哪個種族、什麼語系,都是直接統帥軍隊的將領。游牧民簡單的生活方式和尚武精神意味著每個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家族就構成了基層軍事單位,因此軍隊統帥和部族的領導之間沒有職責上的差別。

軍事發展

從較早的石刻中可以看到蘇美爾人軍隊的戰術是某種類似馬其頓方陣的密集步兵方陣,部隊裝備著巨大的盾牌、頭盔和長矛,或許是後兩者是金屬製成,因為美索布達米亞是最早知道使用銅的地區之一,在一個更早年代的墓葬中也出土過銅盔和銅矛。前排士兵的盾牌組成緊密的盾牆,後排的矛尖越過盾牆上方或間隙顯露出來。這種方陣只可能是由大量訓練有素的步兵組成,才能在接敵和追擊過程保持隊形。薩爾貢在征服蘇美爾人時主要就是對付這種軍隊,他自己的軍隊大概也是採取類似的形式,但裝備可能更精良一些,因為他的根據地阿卡德更接近西部的產銅區。可以肯定雙方都沒有鐵器和馬匹,那些東西要等到多年以後才由赫梯人帶來。同一墓葬中出土的著名鑲嵌雕刻「烏爾旗幟」上可以看到蘇美爾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四輪戰車,不過行動起來一定相當笨拙,固定的前軸肯定不便於轉彎,車輪是實心的沒有輻條,拉車的是矮小的中亞野驢。

戰車上搭載2人,一人駕車,御者身後的士兵手持短兵器,可能是投擲用的短矛,車上也放置了一列類似的短矛。很難想像這樣速度慢、轉彎不靈活又缺乏長距離攻擊武器的戰車,即使為數不少,能對上述的堅固步兵方陣造成多大威脅。他們似乎也沒有弓箭,盡管一般認為這一發明先於制陶並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傳播到所有的人類族群,但在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留下的文字和雕刻中完全見不到任何形式的弓箭,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沖擊谷地缺乏製造質地優良的弓身和弓弦材料。投擲短矛可能就是他們的主要遠程火力,後來北非和近東許多民族的輕步兵經常裝備的投石器也沒有出現過,大概是因為谷地里難以找到石頭。事實上蘇美爾人很少能獲得粘土以外的任何材料,金屬、石料和木材都必須付出昂貴代價從遠方進口。他們的絕大多數用品都是用粘土製成然後加以晾乾和培燒固定成型,包括巨大的粘土磚建築、記載文字的泥板、幾乎全部的器皿和農具。

有關「5400人脫產常備軍」的提法引起很多人的興趣。這種說法的來源應該是對出土泥版文獻的翻譯,有這樣一段記載:「每天都有5400名士兵在他的宮殿(直譯:面前)吃飯」。據此一些學者認為這表明薩爾貢有一支5400名士兵組成的常備軍,由他本人出資供養,並且和他的關系很親密,果真如此的話薩爾貢就是靠這支軍隊完成他的征服。然而另外還有一些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每天出現的並不是相同的5400人,這暗示軍隊的規模遠超出這個數目;另一些人則認為「5400」只是象徵性數字,僅僅代表人數很多,正如我們知道的,蘇美爾人使用60進制,所以「5400」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整數加上它自身的一半,正如一個半小時里有5400秒。我們比較相信後一種解釋,即需要對直譯文字的進一步翻譯才能理解它的含義。如果完全按照字面的意義去理解這段銘文,就會產生一些不十分可靠的結論,涉及薩爾貢宮殿里有一個體育場那麼大的大廳,而且每天被殘羹剩飯搞得一團糟,他還必須有一個其大無比的廚房和數百伙夫不停的勞作其中;由於考古學家們還沒有發現阿卡德城的遺址,我們還不能說薩爾貢肯定沒有建造這些東西,然而如果他早年的職業不是園丁而是廚師,熱衷於經營首屈一指的餐廳這種說法會更令人信服。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句,有人認為有關園丁的職業生涯也需要從象徵意義方向理解,表示某種類似總督的受委託管理職位,而不是說他真的需要到花園里去剪枝挖土。

關於「脫產常備軍」的話題更有趣一些。首先必須說明的是我們對阿卡德的軍制一無所知,沒有可靠的史料供參考,對這個話題加以討論的最好結果也只是一番臆測。一種說法是引證前面提到的銘文,認為薩爾貢的軍隊,或者說軍隊的核心部分,是由他本人直接供養的;這無疑意味著一支僱傭軍。以僱傭軍為主要軍事力量的古代國家並不少見,羅馬帝國和拜占庭的晚期是典型的例子,但阿卡德歷史中似乎並未見到僱傭軍所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因此有理由相信薩爾貢採用了更穩固的制度。按照一般理解,脫產常備軍表示全體士兵以軍事訓練為主要日常事務,不直接參加生產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軍隊大多數是脫產的常備軍(古代中國戰國以後是比較顯著的例外)。一種組織形式是僱傭軍;更多的是社會中有一整個階層是職業軍事人員,總是由附屬於他們的下層階級勞動者——有時是佃農有時是奴隸——在他們的產業上工作,這樣的軍事階層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文化中都起到過重要影響。考慮到阿卡德人是入侵一個成熟古代文明的游牧民族,比較可能的情況是這支軍隊的成員自己有一定的財產,依靠奴隸在征服所獲得的土地上勞動供養,奴隸的主要來源則是被阿卡德人征服的其他民族,泥板文獻中可以找到大量關於奴隸交易的記錄,有時一次的交易量多達數千人。在阿卡德人到來之前,蘇美爾人自己也很可能採用這種軍事制度,由此才會出現作為軍事階層首領的國王與祭司階層之間的諸多沖突。

征服者薩爾貢和阿卡德人立即被蘇美爾文明徵服了,他們幾乎全盤接受了下來,包括蘇美爾的文字、宗教和經商熱情,薩爾貢本人及其繼承人成為蘇美爾和蘇美爾文明的保護者。史詩《好戰的國王》講述了薩爾貢為了援助一些在小亞細亞經商時受到當地土著虐待的阿卡德商人,進行了一次驚人的打擊,親率遠征軍越過無名山口侵入小亞細亞中心地帶。考慮到托羅斯山脈即使在薩拉丁時代也是巨大的障礙,如果薩爾貢真的實施了傳說中的這次遠征,那麼確實是值得稱道的戰略機動,但是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支持這一點:現已出土的文書證明,阿卡德商人們在公元前12到9世紀才在那裡建立貿易站。

薩爾貢死於公元前2316年左右,此後他建立的王朝只延續了不到100年,其間的一個繼承人納里姆辛在軍事上相當有能力,他發動了一次遠征試圖解決東北方向扎格羅斯高原上的蠻族構成的威脅。遠征的確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是地理條件的制約使他不可能獲得可以防守的邊界,沒過多久東北方向的庫提人和西南方向的阿莫里特人——二者都是閃米特人的分支——就從兩個方向湧入谷地。到大約公元前2230年,薩爾貢王朝被庫提人推翻了。

薩爾貢和他的閃米特聯軍對蘇美爾人的征服是有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對定居的農業文明的大規模入侵,在以後的4000多年裡,類似的入侵在世界各地還發生了許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這些入侵構成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