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阿爾文號是哪個船廠建造的
Ⅰ 阿爾文號在土耳其黑海海域沉沒,通常遭遇海難的人為何很少有生還的可能
1月18日的報道稱,一艘俄羅斯貨船在土耳其沿岸因庫姆地區發生爆炸並沉沒。黑海傳來的這一聲巨響,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土耳其立刻派遣搜救人員參與救援工作。由於擔心俄羅斯黑海艦隊會有不理智的舉動,所以美國特意警告俄羅斯黑海艦隊要保持冷靜,不要輕舉妄動。
Ⅱ 土耳其沉船事故已發現3名遇難者屍體,為何沉船後難有生還者
土耳其沉船事故已發現3名遇難者屍體,由於事故發生在環境復雜、地域遼闊的海上,不僅許多現代科技無法運用增加了搜救難度,而且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導致了沉船後難有生還者。
1月17日一艘懸掛俄羅斯國旗的貨船,在土耳其北部巴爾滕省黑海沿海沉沒,這艘沉沒的輪船名為"阿爾文"號,船上有15名船員被困在三艘救生艇上等待救援。由於天氣惡劣,救援行動非常困難。目前只有5名被困船員獲救,另有3名船員遇難。救援行動還在進行當中,事故發生原因也還在調查。
Ⅲ 瓦良格號到底是國家買的還是中國的其他公司買的 到底是軍用還是建成和基復號一樣的游樂場
前蘇聯瓦良格號航母
「瓦 良 格」號是蘇聯建造的第二艘真正的航母,但隨著蘇聯解體,它與「明斯克」、「基輔」號一樣,被賣給了中國。盡管「瓦 良 格」號航母流落異鄉已四年之久,但它一刻都沒有離開俄羅斯人的視野。本文即為俄羅斯《起飛》雜志社主編安德烈.福明首次披露「瓦 良 格」號的撰文。在美麗與孤獨、無奈與追求的交替掙扎之後,「瓦 良 格」開啟了另一扇希望之門。盡管多少有些類似舞曲的突然切換,舞者不免或相互踩腳,或別扭,或沖撞。不過,較之於優雅的慢三,探戈還有更多的熱情、剛勁與奔放。
◆建造始末
1985年12月4日,「瓦 良 格」號航母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造船台安家落戶。這是繼按照1143.5設計方案剛剛完成建造和下水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之後,在造船台上實施建造的第二艘航母。
1982年5月7日,經過反復醞釀和討論,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做出了按照1143.5設計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的決定。9月,「定單105」(1143.5設計方案的工廠編號)第一艘航母首先在黑海造船廠造船台開始建造。第二年,決定建造「定單106」第二艘航母。在建造之前,「定單105」原准備以蘇聯拉脫維亞加盟共和國首府里加命名,但這一命名方案很快被否決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姓,後又以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的姓命名。
「定單106」排水量為55000噸,艦長302米,艦寬35.4米,飛行甲板長70.5米,吃水10.5米,採用了4台蒸汽輪機。與」定單105」不同,」定單106」裝備了改進型艦載電子設備。
1988年11月25日,「定單106」下水。隨後,根據蘇聯政府的決定,黑海造船廠開始按照1143.7設計方案建造「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編號為「定單107」。1143.7方案採用了核動力裝置,增加了外形尺寸和排水量,除在艦首安裝滑躍式起飛甲板外,還計劃安裝兩部燃氣彈射裝置。
1990年7月,「定單106」航母被命名為「瓦 良 格」號,以紀念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沉沒的「瓦 良 格」號裝甲艦。截止1991年11月,「定單106」航母的建造率已達68%。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瓦 良 格」和「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的建造工作全部停止。
◆尋找買家
隨著蘇聯解體和烏克蘭獨立,「瓦 良 格」號航母變成了烏克蘭的財產,但依然在俄羅斯海軍戰斗編成之內。若要完成「瓦 良 格」號剩餘的32%建造工作,至少需要2億美元資金支持。對於捉襟見肘的烏克蘭來說,根本沒有能力拿出這筆開支。
「瓦 良 格」號被長時間遺棄在尼古拉耶夫市的岸邊,期間,俄羅斯也曾與烏克蘭方面商談「瓦 良 格」號航母的贖買問題。但談判結果均以失敗而告終。主要原因是,烏克蘭向俄羅斯提出了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天價。在烏克蘭眼裡,「瓦 良 格」號航母價格遠遠超過了自身價值,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國防潛力。
據蘇聯聖彼得堡涅夫斯基設計局的設計師們透露,20世紀90年代中期,「瓦 良 格」號也有過被拯救的機會。當時烏克蘭計算,如果要解體「瓦 良 格」需投2.5億美元,而出售解體後的廢鋼鐵卻只能得到500萬美元。因此,烏克蘭沒有再向俄羅斯提出無法接受的天價。這時,「瓦 良 格」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俄羅斯的手中,但談判再次決裂。
1995年,「瓦 良 格」號正式退出俄羅斯海軍的編成,並以償還債務為由送給了烏克蘭。烏克蘭迅速地找到了出售「瓦 良 格」的潛在對象—中國。但美國進行了粗暴干涉:若向中國出售,必須將艦載武器裝備全部拆除;否則,將採取經濟制裁。在美國的壓力下,「瓦 良 格」的艦載武器裝備被拆卸一空。除保留上層建築外,幾乎成了一個空殼子。
1999年,烏克蘭終於與澳門一家「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協議,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旅遊有限責任公司購買「瓦 良 格」號航母的理由是,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
◆在埃維拉島擱淺
1999年,在下水11年和停建8年之後,「瓦 良 格」號航母准備移居中國。啟航前根據買方要求,在艦首的明顯位置標明即將落戶的新港名稱。因此,在「瓦 良 格」的名字旁邊,出現了英文「聖文」字樣(聖文是位於加勒比海聖文森特島和格林納丁斯群島的首府)。同時,烏克蘭與中國方面為其擬定了穿越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地中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的航線。然而,當准備啟航時,從土耳其傳來了禁止「瓦 良 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電報。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俄羅斯海軍在黑海作戰力量的削弱,土耳其不顧國際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開始強化了對過往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國外船隻的限制,尤其是對俄羅斯海軍艦艇的限制。
土耳其以船體過大、影響博斯普魯斯海峽其它船隻正常航行為理由,拒絕「 瓦 良 格」通過。明眼人很清楚真實背景:土耳其受到了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的政治壓力。為盡快加入北約,土耳其必須拿出實際行動來,以滿足北約提出的各種要求。於是,中國與土耳其開始了長達一年半之久的談判。
在談判過程中,土耳其認為即使中國答應遵守事先規定的20條海上防範措施,「瓦 良 格」號對海峽內的其它船隻的威脅程度只能減少60%-70%。為確保該航母順利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土耳其海事部門將命令所有船隻停航,使用7艘拖船和消防救生船為其提供保障。土耳其還要求所有保障船隻,必須安裝由土耳其提供的通信設備,航行時打開船上所有的照明設備,對所有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擔保。對於土耳其的苛刻要求,中國答應每年為土耳其安排200萬名旅遊者,作為補償。但這一條件遭到土耳其的拒絕。在中國答應交付10億美元保證金的前提下,才允許「瓦 良 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2001年11月1日,「瓦 良 格」號航母順利通過了長32千米、寬650-3300米、深30-120米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在穿越連接歐亞長達2800米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時,16名領航員和250名水手(專家)參加了「瓦 良 格」號航母的護航工作。
在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後,「瓦 良 格」號航母順利地穿越了達達尼爾海峽,11月3日進入愛琴海。在愛琴海,「瓦 良 格」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風暴。由於風暴很大,它與3艘拖船連接的拖纜相繼被刮斷。「瓦 良 格」號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橫沖直撞。當時,「瓦 良 格」號航母上有3名俄羅斯籍水手、3名烏克蘭籍水手和1名菲律賓籍水手。水手們竭盡全力拯救「瓦 良 格」號航母。由於人手少,加上海風過大,「瓦 良 格」號航母在希臘埃維拉島淺灘擱淺。
希臘海事救護直升機迅速趕來,將7名水手救走。這時,「瓦 良 格」號航母實際上已經變成無人看守的「空巢」。最後3艘拖船和1艘希臘船隻用拖纜固定住「瓦 良 格」號,終於控制住了航母。
7名水手重新回到「瓦 良 格」航母上,於是它繼續向東航行。從地中海穿越直布羅陀,進入大西洋,再從西環繞非洲大陸。2001年12月11日,「瓦 良 格」號航母駛過非洲的好望角,穿越整個印度洋。2002年2月5日,「瓦 良 格」號航母駛入馬六甲海峽,隨後進入中國的南海。經過627個晝夜,2002年3月4日,「瓦 良 格」號航母終於抵達航行的終點-中國大連港口。為使「瓦 良 格」號航母完成這次不平凡的航程,中國共計大約花費了3000萬美元。
Ⅳ 瓦良格號是哪個國家的
瓦良格號是前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二號艦,由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建造。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原為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1985年12月4日開工,1988年11月下水,由於蘇聯解體,其後期建造工程被迫中斷,並被劃歸為烏克蘭擁有。
1998年,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買下瓦良格號,後被中國軍方購得在大連造船廠進行修繕改裝。
2011年7月27日,中國國防部首次證實,目前正在改造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台,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2011年8月10日首次進行出海航行試驗。2012年9月23日正式交付海軍,准備入役。
蘇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佔有東歐的大部分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蒙古、朝鮮、中國等國接壤。
蘇聯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及與美國並列的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
Ⅳ 中國有哪些有名的船廠
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連船舶重工),是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控股的國內規模最大、建造產品最齊全、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現代化船舶總裝廠。大船重工為我國國防和海軍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建國以來共建造了44個型號、820艘艦船,是我國水面艦船研製生產實力最強、為海軍建造艦船最多的船廠。共和國第一艘炮艇、第一艘導彈潛艇、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第一艘油水補給船等都是由大船重工建造的,被譽為「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
2.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國船舶(證券代碼:600150)"的全資子公司。十年來,公司始終堅持科學發展,沿著市場化、國際化、現代化的目標穩步向前邁進,不斷用數據書寫著企業發展的新篇章。如今,公司規劃佔地總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年造船能力700萬載重噸以上,造船總量和經濟效益連續多年穩居國內造船企業首位,被譽為"中國第一船廠"。
3.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下屬五大造船中心之一。公司是既造軍用船舶、民用船舶,又造大馬力船用柴油機和大型鋼結構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公司總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主要生產區域分布在上海東部的黃浦江兩岸,佔地面積135萬平方米,碼頭岸線2800米;擁有360X92米大型干船塢1座,600噸龍門吊2台,12萬噸級浮船塢、12萬噸級和7萬噸級船台各1座,2萬噸級以下船台3座。公司為國內外船東建造過各類大中型集裝箱船、LNG船、LPG船、化學品船、滾裝船、浮式儲油輪、成品油輪、原油輪、散貨輪、客船、特種工作船、軍艦和軍輔船等共計3000多艘。船品除滿足國內用戶需要外,還遠銷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船東的好評。公司目前已具備年造船生產能力200萬噸。公司建造的南浦大橋、京城大廈、大慶電視塔、上海證券大廈和乾式30萬立方米煤氣罐一大批標志性的大型鋼結構工程,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
4.江蘇新世紀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江蘇新世紀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開創了全國地方船廠建造萬噸輪的先河,到目前為止,已先後為丹麥、巴哈馬、英國、德國、義大利、馬紹爾群島、土耳其、希臘、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建造了入ABS、RINA、LR、NK、GL、DNV、BV等船級社的73400噸成品油輪、52300噸散貨輪、35000噸大湖型散貨輪等各類船舶近50艘。公司主要產品為73000噸油輪、114000噸級油輪、163000噸級油輪、176000噸級散貨輪、115000噸級散貨輪、80000噸級散貨輪、30000噸級散貨輪、4000~6000TEU集裝箱船。
5.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渤船重工),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所屬骨幹企業之一,前身為遼寧渤海造船廠,2001年7月18日經債轉股更名為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共同投資組建。是我國集造船、修船、鋼結構加工、大型水電設備製造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和國家級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研製基地。
6.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6月7日,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經成立於1954年的廣州造船廠改制設立,同年在香港(0317)和上海(600685)上市,是中國首家造船上市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屬下華南地區重要的現代化造船核心企業。公司享有自行進出口權。至今,公司先後榮獲「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品牌500強」等榮譽稱號。
7.江蘇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
江蘇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產品以50000DWT級以下干散貨船、3000TEU以下集裝箱船等船舶為主。公司已通過中國船級社ISO9001:2000版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產品質量得到了CCS、LR、GL、ABS、BV、NK、DNV等主要船級社及來自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挪威、義大利和東南亞國家船東的好評。公司造船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已躋身中國造船企業前列。
8.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所屬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軍工造船企業。它創建於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歷經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江南船塢、海軍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廠。1996年改制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9.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
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區域分布在上海市黃浦江西岸及長江口崇明島南岸,佔地總面積約163萬平方米,碼頭岸線總長約2750米。公司主要造船設施由7萬噸級船台一座,8萬噸級干船塢、3.5萬噸級干船塢各一座及5.3萬平方米船體加工車間和鋼板預處理流水線,主要修船設施有10萬噸級浮船塢、4萬噸級浮船塢各一座。公司擁有完備的造修船配套設施,並具有上海市鋼結構、網架工程施工一級資質證書。公司研發、設計技術實力雄厚,擁有與中國船舶工業第十一研究所聯合開發的船舶製造三維設計系統SB3DS等10餘項高端自主知識產權專利。
10武昌造船廠
武昌造船廠,於2009年2月28日改制為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制駛入市場,簡稱"武船",隸屬於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武船"始建於1934年6月6日,當時名為"武昌機廠",1937年改為"湖北省航業局修船廠",抗戰期間內遷四川改為"湖北省萬縣機械廠",1947年在文昌門設立武昌分廠,解放後成立"江漢船舶機械公司",1953年改為"武昌造船廠",2009年2月改制為"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和以造船為主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企業。
Ⅵ 明思克號航空母艦是由哪個造船廠建造的
明思克號航空母艦由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屬「基輔」級中型航母,排水量42000T,集航母和巡洋艦的功能於一身。1972年12月28日開工,1975年9月30日下水,1978年9月27日完工。隸屬太平洋艦隊。
1981—82年在Vladivostock進行大修。1989年後基本不能使用。1995年賣給韓國,准備拆毀。1998年8月被中國一家公司買進,改裝後落戶深圳市的沙頭角,用於參觀娛樂,成為軍事主題公園。
「明思克號」——幾經輾轉落戶深圳
1995年,財政最緊張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作出驚人之舉——將該艦隊噸位最大的兩艘航空母艦明思克號與新羅西斯克號當廢鐵賣給韓國大宇重工集團,代價為1300萬美元,而這兩艘主力艦的服役期還沒到一半。這樁交易的前提是韓國必須把它們拆解成2平方米左右的鋼板並且不能用於軍事目的。
明思克號航空母艦是蘇聯基輔級中型航母的第二艘,1978年服役並於1979年被調到太平洋艦隊。當時明思克號相當風光,它的到來使蘇聯結束了在遠東沒有大型主力艦的歷史。尤其是明思克號的母港設在海參崴,離日本只有200多海里,在冷戰的80年代,日本對明思克號如芒在背。
明思克號航母排水量為40500噸,採用4台汽輪機,航速32節,續航力達4000~13500海里,全艦成員超過2000人。艦上攜帶12架雅克38垂直起降戰斗機和19架卡27反潛直升機,前者可以奪取局部制空權,能夠配掛AA-8、AS-17等空戰和對地/海攻擊武器,性能與我們常說的英國海鷂飛機相當;後者則全力打擊美國的核潛艇,以保障航母及艦隊的安全。
Ⅶ 昆侖山號是哪個船廠製造的
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建造
Ⅷ 瓦良格中國給土耳其10億美元的保證金要回來了嗎
希臘為瓦爾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擔保,為中國免除了10億的保證金。
保險問題土耳其要求由於「瓦良格」號通過海峽,造成的精神上、物質上損失,都應該由中方來負責。提出來一個保額為10億美金為期兩年不可撤消的保函問題,土耳其說這是政治問題,因此它不接受中國保險公司保函,它要求中國銀行直接和土耳其銀行做保函。
在極短的時間里,中國備妥了土耳其當局要求的多項安全措施,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馬利的希臘級拖船,同一級域國家擔保,負責可能涉及的賠償問題,避免了十億美元的巨額保金,中國在「瓦良格」號上裝設了小型雷達、全球衛星定位系統、VHR無線電通訊設備、電子羅盤及發電機等航行安全設施。土耳其政府對此表示滿意。
(8)土耳其阿爾文號是哪個船廠建造的擴展閱讀:
1999年,中國購買了瓦良格號,於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2005年4月26日,開始由中國海軍繼續建造改進。解放軍的目標是對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艦進行更改製造,及將其用於科研、實驗及訓練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遼寧號,交付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2013年11月,遼寧艦從青島赴中國南海展開為期47天的海上綜合演練,期間中國海軍以遼寧號航空母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斗群,戰斗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亦標志著遼寧號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斗群能力。
Ⅸ 泰坦尼克號是哪個國家建造的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號開始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全部工程於次年的3月31日完成。泰坦尼克號由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廠長威廉·皮列里(William Pirrie)、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以及總經理亞歷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設計。白星航運公司常務董事布魯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設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見。但他為了使泰坦尼克號的頂層甲板更為寬敞,將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數量從原先的48艘削減為20艘,另外,為了使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更為奢華,他在得知這艘巨輪能承受4間灌滿海水的底艙而不下沉後降低了船身中段的隔水板高度。泰坦尼克號的建造資金來自摩根(J. P. Morgan)和他的國際商業海運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郵船。泰坦尼克號全長約269.06米(882.75英尺),寬28.19米(92.5英尺),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4米(60英尺),注冊噸位46328噸(凈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比她
氣勢雄偉的夢幻之船
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多出1600噸)。4個碩大無比的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用於排出煤煙。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和通風。船上有891名船員,可以運載2200名以上乘客。
但是白星公司的興趣不在追求速度這方面。在當時,泰坦尼克號的奢華和精緻堪稱空前。船上配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升降機和一個壁球室。頭等艙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細的木質鑲板裝飾,配有高級傢具以及其他各種高級裝飾,並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陽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館為頭等艙乘客提供各種高級點心。泰坦尼克號的二等艙甚至是三等艙的居住環境和休息室都同樣高檔,甚至可以和當時許多客輪的頭等艙相比。三台電梯專門為頭等艙乘客服務;作為革新,二等艙乘客也有一台電梯使用,不過,三等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泰坦尼克號的麵包師比格斯回憶說:「……再不會有像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庄嚴號、伊麗莎白王後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號。……不錯,就像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大餐廳,奧林匹克號甚至連地毯都沒有。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然後就是傢具,重得你都抬不動。還有那些護牆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說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號使得所有建造與設計她的人都受到誘惑。這種誘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後,越來越膾炙人口。用《造船家》雜志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傢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里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
船上最為奢華之處是頭等艙的大樓梯,位於第一和第二煙囪之間。配有橡木鑲板以及鍍金欄桿的大樓梯一直延伸到E層甲板,頂部是由熟鐵支架支撐的玻璃穹頂,使自然光灑滿大樓梯。樓梯頂部的牆上鑲有一盞鍾,鍾兩側雕刻著象徵高貴和榮譽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煙囪之間還有一個相對樸素的類似樓梯。詹姆斯·卡梅隆在他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奧林匹克號和泰坦尼克號盡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細節部位並不一樣。在經過奧林匹克號首航的觀察發現,A甲板的乘客會被水霧淋到,貫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這兩處缺陷都在泰坦尼克號上得到了改進,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裝為頭等艙豪華套房的私人專用露台。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跨越全船。16個水密(不進水的)隔艙防止她沉沒。奇怪的是,這些水密隔艙並沒有延伸得很高。頭兩道水密隔牆與最後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間的八道牆則只設到了低一層的E甲板。雖然如此,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她仍然能夠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當時的人們再也設想不出更糟糕的情況了,所以《造船專家》(The Shipbuilder)雜志認為其「根本不可能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機械原理和動力來源
泰坦尼克號以煤為燃料產生蒸汽推動蒸汽機工作,船上有25台雙端鍋爐和4台單端鍋爐,它們的動力來自159台煤炭熔爐,它們24小時源源不斷的為泰坦尼克號提供維持強大動力的蒸汽,動力系統由3套主機組成,其中2套為4汽缸往復式蒸汽機,另外1套為蒸汽輪機。主機功率超過51000馬力,因此泰坦尼克號的最大時速可以達到23節。
處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號完成了裝潢工作,處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奧林匹克號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與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相撞)耽擱了泰坦尼克號的最後收工。她的處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還要在4月1日進行海上試航。一切圓滿。泰坦尼克號於3日抵達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號錨地,等待10號那天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作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於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罷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點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遲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所以從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郵船煤艙里搜刮干凈了所有的煤塊。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碼頭,「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啟程駛往新世界。船長叫約翰·愛德華·史密斯(Join·Adward·Smith)。碼頭上擠滿了乘客、來送行的家屬、行李搬運工和海關的檢查人員。上午11點,一號煙囪噴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鍋爐中的25台開始依次生火。中午12點整,泰坦尼克號在拖船的拉動下慢慢離開了碼頭。兩個外側螺旋槳開始攪動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號依次駛過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嚴號(不是後來德國賠償的那艘)、費城號、聖劉易斯號、海洋號和紐約號郵船,鳴笛向它們致意。這艘46000噸的大船似乎對其它船隻很有吸引力。當它即將起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在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泰坦尼克號的拖船伏爾甘號把紐約號的船身頂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郵船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泰坦尼克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份多為計劃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泰坦尼克號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泰坦尼克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
當天晚7點,泰坦尼克號抵達法國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貨物搭乘「游牧」號和「交通」號兩艘專用擺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號,包括美國富翁阿斯特和瑪格麗特·布朗夫人——後來被報紙稱作「永不沉沒的尊貴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號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一批對新世界充滿憧憬和希望的愛爾蘭移民登上了船。一個乘客在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後來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絕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裡價值連城。
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號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節。盡管認為卡納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藍飄帶來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船上的電報員菲利普忙著替頭等艙乘客們拍發昂貴的私人電報,大多是報平安的和股票買賣交割的指令。
冰海沉船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甚至一點風都沒有。如果有的話,船員會發現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點點磷光。泰坦尼克號以22.3節的速度在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這一年因為是暖冬,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遠。但是,泰坦尼克號的船員忘記帶上望遠鏡,瞭望員不得不用肉眼觀測。23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遠處有「兩張桌子大小」的一塊黑影,以很快的速度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台的警鍾,抓起電話:「正前方有冰山!」。接電話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邊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個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號和冰山發生死亡之吻。
這次碰撞的結果,後來為人們所熟知。但當時船上的乘客和船員們卻反應不一。頭等艙和二等艙一些
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陣輕微的金屬刮擦聲驚醒了。船身輕微震動了一下。有人以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為是觸礁了,還有人以為是螺旋槳發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劇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過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塊掉到了船艙里。底層統艙的移民乘客更是心驚肉跳地發現,冰冷刺骨的海水正從不知道的什麼地方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一些乘客披上外套來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閃爍,氣溫則低達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號的窗戶里發出溫暖的淡黃色燈光。四根高大的黃黑兩色煙囪中冒著白色的蒸汽煙霧。突然,有三根突然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嘶叫聲。懂得蒸汽機的乘客知道,這是船上的鍋爐安全閥門在釋放掉多餘的過熱高壓蒸汽。沉沒過程請看泰坦尼克號沉沒詳細過程。 許多乘客雖然逃離了船身,但因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時一起被吸進海內,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溫而死。不少乘客的屍體未能尋回,他們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艙內活活淹死。
落入水中的人們很快就失去了知覺。等待他們的是迅速的體溫喪失,神經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們也被凍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憑借堅強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緊緊扒住翻覆的2號救生艇。一直到3點30分,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亞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點鍾,卡帕西亞號的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繫上救援纜繩。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卡帕西亞號的船長和牧師在大餐廳主持了一次悼念儀式。8點50分,掉頭返回紐約。
4月18日,卡帕西亞號抵達紐約港。經過自由女神像時,上萬人在曼哈頓島的巴特雷海岸觀看。在54號碼頭,大約3萬人佇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號上的倖存者。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震驚程度,不亞於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弔唁電報。
海難後果影響和比較
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美好夢想達到頂峰時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掌握世界的強大自信心。她的沉沒,向人泰坦尼克號(6張)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運的不可預測。到泰坦尼克號沉沒那天為止,西方世界的人們已經享受了100年的安穩和太平。科技穩定地進步,工業迅速地發展,人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驚醒了這一切。這艘「永不沉沒的輪船」——埃菲爾鐵塔之後最大的人工鋼鐵構造物,工業時代的偉大成就,因為對自然的威力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處女航中就沉沒了。泰坦尼克號將永遠讓人們牢記人類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價。人們永遠也忘不了這幅畫面:泰坦尼克號在海底昂著頭,殘破和污跡也掩蓋不了她的高貴。這就是她的歸宿。歷史就這樣演變成了傳奇。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與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長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9月1日,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電影「泰坦尼克」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沉沒。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時,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載人數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還為這種「對乘客安全高度負責」的額外配置沒有引起公眾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制訂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規。對救生艇的要求很簡單:必須能容納下船上的所有人員。各大海運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來進行改造工作。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它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據專家分析,困在船尾的人在船隻沉入海底後十分鍾左右因為水壓導致船尾內爆,或立即被海水或船身壓死,或窒息致死。
不過,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雖然在西方世界影響巨大,但從罹難的人數角度並不是世界海難史上的最大海難,世界最大海難是1945年的德國籍游輪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死亡人數9600多人,是目前罹難人數最多的世界最大海難!
Ⅹ 世界上的載人潛水器下潛最深是多少
世界上的載人潛水器下潛最深是10929米,2012年3月26日,加拿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戰者號潛水艇抵達太平洋下約1.1萬米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成為全球第二批到達該處的人類、第一位隻身潛入萬米深海底的挑戰者。
此前深潛的世界記錄由「的里雅斯特號」創造。1960年1月,「的里雅斯特」號首次潛入世界上最深的深淵—馬里亞納海溝,下潛深度10916米,它也因此成為世界載人下潛最深的一艘潛水器。
此外,2020年11月10日,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10)土耳其阿爾文號是哪個船廠建造的擴展閱讀:
馬里亞納海溝位於即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北起硫黃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被稱為「地球第四極」,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其最深處接近11000米。
在人類探索海洋的過程中,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深潛設備。除上述深潛器外,其他著名的深潛裝置還有:
「阿爾文號」,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深海考察工具 ,服務於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服役50多年來,它已下潛超過5000次,堪稱潛水器中的勞模。1977年,「阿爾文號」發現了海底熱液及其生物群,讓人類對海洋和生命起源有了新的思考。
「和平1號」「和平2號」,由芬蘭建造,屬於俄羅斯科學院,屬於6000米級潛水器,帶有12套檢測深海環境參數和海底地貌的設備,最大特點就是能源比較充足,可以在水下待17小時~20小時。電影《泰坦尼克號》裡面很多鏡頭就是「和平1」號和「和平2」號探測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