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vs伊朗怎麼沒有比賽視頻
⑴ 請問哪位大神有2020東京奧運會女排資格賽歐洲區決賽 土耳其VS德國這場比賽的視頻!
2020東京奧運會女排資格賽世界組B組比賽結束,朱婷得到全場最高的20分,中國女排以3-0的比分戰勝土耳其,以三戰全勝的成績排名第一,比分分別是25-18 25-12 25-18
⑵ 伊朗隊不算是強隊,世界盃快到了為何沒人敢和伊朗隊熱身
困窘下的伊朗足球:世界盃快到了,沒人敢和他們熱身。
賈漢巴什以21球奪得荷甲金靴。
除此之外,還有在比利時甲級聯賽攻入16球,並列獲得最佳射手的雷扎伊。而在奧林匹亞科斯踢球的安薩里法德,則是排名今年希臘超級聯賽的射手榜第二位。
當然,伊朗隊還有阿茲蒙,有著「伊朗梅西」之稱的他,將在俄羅斯迎來自己的世界盃首秀。
早在2015年亞洲杯,當時年僅20歲的他就已經橫空出世。隨後又代表羅斯托夫在歐冠中攻破過馬競和拜仁的球門。今年他23歲,正是適合青年才俊嶄露頭角的年齡。
不過,伊朗隊本次在世界盃的分組抽簽並不算好,同組的三個對手分別是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豪強在列,伊朗隊想要出線,或許真的只能期盼奇跡。
但至少,他們可以有一個更現實一點的目標:取得一場勝利。此前,伊朗隊共4次參加世界盃,只在1998年面對美國隊取得過一勝。
來源:鳳凰網資訊
⑶ 土耳其和伊朗爆發戰爭哪個會失敗
單打獨斗的話,土耳其打不過伊朗。
但是土耳其後面有北約,一個打架一幫子全上,也夠伊朗應付的。
伊朗如果被北約欺負太慘的話,中俄可能會插手,這就有點世界大戰的節奏了。
⑷ 土耳其對伊朗的戰爭是如何開始的
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⑸ 土耳其公開賽決賽時間
應該是2022年3月份。
土耳其公開賽決賽時間,應該是2022年3月份,建議你最好上網查詢一下,更加妥當,或者咨詢相關專業人士。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西臨愛琴海,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
⑹ 伊朗—土耳其戰爭是怎麼樣發生的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
但是,到17至18世紀時常備步兵的作用上升到主要地位,這是由於西歐經驗傳到了這些國家。步兵裝備有熱兵器並按正規原則編成。炮兵作為一個兵種在土耳其出現的較伊朗為早。
在納迪爾的軍隊中有許多戰象,交戰時用它們沖擊敵人戰斗隊形的中央,為步兵開路。在運用熱兵器之前,交戰勝負通常取決於大批騎兵的沖擊,旨在包圍敵人,隨後將被圍之敵擊潰。騎兵能保證突然而迅速地打擊敵人。
隨著正規步兵和炮兵的出現,騎兵成為戰斗隊形的基礎,它能夠掩護翼側並對敵突擊。部隊作戰採用疏開隊形,而到17至18世紀時則採用線式戰斗隊形。對擊潰之敵一般不予追擊。奪取要塞主要靠長期圍攻。
在伊土戰爭中,總的說來軍事學術發展極其緩慢,這是由於兩國軍隊中存在著大量非正規的、不同種族的、用各式各樣的武器裝備起來的封建騎兵和封建步兵組成的民軍。
⑺ 土耳其和伊朗那個軍事實力強
土耳其的紙面軍力更強 兩國地理位置的特殊情況不太可能採取海戰 所以兩國海軍不太可能直面交戰 就陸軍來說 土耳其由於親美政策 可以從北約美國購買新式武器裝備 其裝備的豹式坦克要比伊朗裝備的蘇式t72強很多 並且由於武器禁運的緣故 伊朗武器近些年一直缺乏更新 空軍力量更是日漸衰落
只有少量早期型號米格29戰機跟f14 由於禁運導致許多戰機維護不了 因此可供作戰的少之又少 相反土耳其空軍有三代戰機f16 並且將來可能裝備f35 實力將更加出色 綜上 土耳其軍力貌似更牛叉
⑻ 為何土耳其世俗化成功,而伊朗卻失敗了
為何土耳其世俗化成功,而伊朗卻失敗了?土耳其和伊朗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國家,他們有很多不同之處,其實大家對於土耳其和伊朗歷史情況,以及民族具體性質,完全不是很明白,所以才會有混淆在一起,下面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朋友們就能夠明白裡面的不同:
三、土耳其和伊朗在政治道路上不一樣,因此會有不同結果:
土耳其和伊朗完全不一樣的政治理念,也是世俗化在土耳其成功的原因,因為土耳其政治上,比較親西方陣營,伊朗更接近阿拉伯民族,雖然伊朗也不是阿拉伯族群,可是他們更伊斯蘭化。
⑼ 02世界盃伊朗為何沒有入選
因為伊朗在2002世界盃亞歐附加賽中兩回合總比分1-2輸給了愛爾蘭,所以失去了晉級2002年世界盃決賽圈的資格。
2002年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小組賽、第二階段十強賽和第三階段的附加賽,共有2.5個出現名額。
第二階段十強賽,兩個小組的第一名,獲得2個出現名額,最終被中國隊和沙特隊獲得;兩個小組的第二名,將晉級第三階段的附加賽,最終被伊朗隊和阿聯酋獲得。
第三階段附加賽,伊朗與阿聯酋進行主客場兩回合比賽,勝者獲得0.5個出現名額,最終伊朗主場1-0阿聯酋;客場3-0阿聯酋,兩回合總比分4-0戰勝阿聯酋,獲得了亞洲區的0.5個出現名額。
最後,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的0.5個名額要與歐洲區的0.5個名額進行主客場兩回合比賽,決出1個晉級世界盃決賽圈的名額,比賽由亞洲的伊朗對歐洲的愛爾蘭,最終愛爾蘭主場2-0戰勝伊朗;客場0-1輸給伊朗,兩回合總比分2-1戰勝伊朗,獲得了2002世界盃決賽圈的參賽資格,而伊朗則在最後失去了參加世界盃決賽圈的資格。
⑽ 巴林和伊朗比賽找不到直播呢
17:00 足球 亞洲杯 小組賽 伊朗 VS 巴林 CCTV5 新浪直播 樂視直播 PPTV直播 北京體育 勁爆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