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有多少艘軍艦
❶ 二戰土耳其海軍有哪些軍艦
土耳其有首發大中鋒--戰列巡洋艦(原德國戈本號)塞利姆蘇丹號(後改名嚴厲號,直到71年才拆解),還有替補大中鋒圖爾吉特雷斯號戰列艦(原德國勃蘭登堡級前無畏艦魏森堡號),1910年出售給奧斯曼土耳其海軍,但是於1938年解體。
巡洋艦:阿布杜拉哈米德二世號,1908年改名哈米迪耶號,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1903年建造的防護巡洋艦,1918年改為訓練艦,48年破爛的哈米迪耶號被解體。
阿布杜拉馬吉德號,1903年改為梅奇蒂埃號,美國威廉克朗普船廠1901年建造,一戰中被沙俄繳獲,後又被德國奪回歸還土耳其,27年進行現代化改進,飽經風霜後於47年退役解體。
驅逐艦:阿達特佩級2艘(阿達特佩號、科察特佩號),義大利1931年為土耳其建造,1800噸,32節,4門120MM炮,6具533MM魚雷,2艦於50年退役
提那茲特佩級2艘(提那茲特佩號、扎菲爾號),義大利1931年為土耳其建造,阿達特佩級的微小改進型,2艦於57年退役
德米爾黑薩爾級2艘(德米爾黑薩爾號、蘇爾坦黑薩爾號),英國41年建造的I級驅逐艦,土耳其原定購4艘,英國扣下2艘自用,無常號戰沉,天使號45年歸還土耳其
魚雷艇:海鷗級3艘(海鷗、隼、海雕),31年義大利建造
魚雷艇海鷗號
❷ 土耳其地理位置重要性
主要是因為土耳其擁有土耳其海峽:
航運價值:土耳其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溝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喬治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峽區屬地中海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海流緩慢,灘礁亦少,航運條件優越,故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年通過船舶約4萬艘、軍艦幾百艘,總噸位達4億噸左右(不包括軍艦)。
軍事價值:土耳其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將是兵家必爭之地。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列強為爭得海峽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斗爭。其中俄國為此曾幾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英法軍隊也曾佔領過海峽地區。1936年,有關國家召開了土耳其海峽問題的國際會議,並達成協議。它規定了各國的船舶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也可以通過,唯航空母艦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過則有一定限制。現在,蘇聯解體,華約不復存在,北約積極東擴,土耳其加盟北約,成為北約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日益突現,它對世界列強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獨聯體(主要是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海峽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戰略屏障。它關繫到美國和北約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會對其等閑視之。因此,土耳其海峽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
❸ 奧斯曼帝國的海軍是怎樣組建起來的其戰鬥力如何為何不是俄軍對手
俄土戰爭(Russo-Turkish Wars)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俄土戰爭。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編輯本段]戰爭背景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十三世紀被蒙古入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俄國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編輯本段]戰爭年代列表
第一次俄土戰爭 (1676年-1681年)
第二次俄土戰爭 (1686年-1700年)
第三次俄土戰爭 (1710年-1713年)參見大北方戰爭
第四次俄土戰爭 (1735年-1739年)
第五次俄土戰爭 (1768年-1774年)
第六次俄土戰爭 (1787年-1792年)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06年-1812年)
第八次俄土戰爭 (1828年-1829年)
第九次俄土戰爭 (1853年-1856年)參見克里米亞戰爭
第十次俄土戰爭 (1877年-1878年)
第十一次俄土戰爭 (1914年-1918年)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詳細介紹
17~19世紀俄國為向黑海和巴爾乾地區擴張而同土耳其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初期戰爭主要限於俄土兩國之間,戰區集中在巴爾干、克里木、高加索等地、當時中國的土爾扈特部也曾加入戰爭。19世紀後,引起歐洲一些國家干預。俄土戰爭多次發生,其中重要的有10次:
第一次俄土戰爭(1676~1681)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爾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蓋特曼多羅申科的支持,企圖統治整個右岸烏克蘭。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蓋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蓋特曼。1676年,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佔領了蓋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為防止這一事態,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指揮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攻克該城,俘獲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1677、1678)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仍在繼續進行。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1681),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聯合作戰,是戰勝土耳其韃靼軍的重要原因。
根據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攫取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包括基輔)。1672年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P.D.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土耳其戰敗。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第二次俄土戰爭(1686~1700)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的斗爭的繼續。這次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對克里木的遠征(1687、1689)和對亞速的遠征(1695—1696)。
1686年俄國加入由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軍在V.V.戈利岑公爵統帥下,對克里木進行了兩次遠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其它盟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1700)。這次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屬俄國。根據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約》,亞速劃歸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第三次俄土戰爭(1710~1711)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內(見北方戰爭)。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最終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
第四次俄土戰爭(1735~1739)
俄國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勝後,於1735年向土耳其宣戰,目的是奪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島。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戰爭之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攻佔彼列科普,然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由於瘟疫流行,糧秣和飲水不足,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俄軍拉西將軍指揮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1737)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克奧恰科夫。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戰屢敗。為了接應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使戰爭發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1739)中擊潰土軍。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並入俄國。俄國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盟國奧地利又退出戰爭,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1739)。根據1739年 9月俄土《貝爾格萊德和約》,亞速再次歸俄國所有。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復雜水障礙(錫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瓊加爾渡口)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
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
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侵略俄國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由俄國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是俄國取得黑海出海口斗爭的繼續。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奧兩國支持下對俄宣戰。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8—9萬人)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約3.5萬人)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帶應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7—8萬人)侵入烏克蘭領土。俄軍第2集團軍將其擊退,前出到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土耳其軍作戰,在對霍京的兩次進攻失利後,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軍由於缺少給養,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佔領該城;第2集團軍(由帕寧將軍指揮)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
在1770年的戰爭中,第1集團軍在里亞巴亞墓地附近及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河畔擊潰了土耳其軍(參見卡古爾河戰役)。俄國分艦隊在愛琴海的出現,促進了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在切什梅海戰(1770)中,俄國分艦隊擊潰了土耳其艦隊,從而保障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制海權,並完成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9月,俄軍攻佔了賓傑里要塞,7—11月,相繼奪取了伊茲梅爾、基利亞、布拉伊洛夫和阿克爾曼(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1771年,第1集團軍在多瑙河區艦隊的協同下,於2月佔領了久爾久(朱爾朱),3月封鎖了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要塞。多爾戈魯科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在亞速海區艦隊的協同下,於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並佔領了克里木。
奧軍推進到俄國邊境之後,俄第一集團軍(約4.5萬人)轉入積極防禦。該集團軍分3個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戰,從6月到10月多次擊退土軍優勢兵力(12萬人)對多瑙河左岸的進攻。俄國艦隊在地中海的勝利,促進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義的爆發。俄國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迫使土耳其於1772年5月30日在久爾久同俄國簽訂停戰協定。11月12日,俄國又同克里木汗薩希布—格來締結條約,規定克里木脫離土耳其,成為俄國的保護國(1783年克里木汗國完全歸屬俄國)。
1773年的戰事是在巴爾干戰區進行的。6月,魯緬采夫集團軍渡過多瑙河,包圍了錫利斯特拉要塞。5—6月,蘇沃洛夫將軍的一支部隊多次成功地襲擊(搜索)了圖爾圖凱。但由於兵力不足,魯緬采夫集團軍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軍攻打瓦爾納和舒姆拉(舒門),均未獲戰果。
1774年6月,魯緬采夫率俄軍5.2萬人強渡多瑙河。6月20日,俄軍(蘇沃洛夫一個軍和卡緬斯基將軍一個軍,近2.5萬人)在科茲盧賈附近擊潰土軍4萬人。薩爾特科夫的部隊(1萬人)在圖爾圖凱附近擊潰土軍1.5萬人。魯緬采夫所部封鎖了舒姆拉、魯什丘克(魯塞)和錫利斯特拉諸要塞,其先頭部隊越過了巴爾干。在這種形勢下,俄土雙方於7月24日簽訂了小凱納爾賈和約(1774)。和約確認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保障俄國自由進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戰略協同、強渡大的水障礙(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錫瓦什湖)、山地進攻、奪取要塞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在此次戰爭中魯緬采夫創建了利曼槳船區艦隊(見多瑙河區艦隊),用以配合陸軍完成戰斗任務。戰斗過程中,被廣泛採用的不是線式戰斗隊形,而是新的疏開式戰斗隊形——師、團方陣,以及與步兵(獵騎兵)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隊。軍隊的實戰經驗寫入了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所著教範和守則。
根據1774年7月俄土《庫楚克-凱納爾吉和約》,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的地區和刻赤海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國宣告「獨立」,並於1783年並入俄國版圖。
第六次俄土戰爭(1787~1792)
1787—1792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推行復仇計劃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屬地,授權土耳其檢查通過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戰列艦19艘、巡航艦16艘、輕巡航炮艦5艘)對俄開戰。俄軍統帥部展開了兩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8.2萬人,由波將金元帥指揮)和烏克蘭集團軍(3.7萬人,由魯緬采夫元帥指揮),以及克里木軍和庫班軍,此外,還有黑海艦隊(軍艦24艘,由海軍少將沃伊諾維奇指揮)。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兵(5千人)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的急劇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局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率軍2.6萬人開赴摩爾達維亞作戰。戰局進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奧恰科夫要塞攻堅戰中,艦隊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戰局中,烏克蘭集團軍(後聯合為南方集團軍,由波將金指揮)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等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蘇沃洛夫將軍指揮的5000俄軍和一個奧地利軍(1.2萬人,由科布爾格斯基親王指揮)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巴夏的一個軍(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2.5萬人)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戰,擊潰了土耳其宰相優素福的十萬大軍。但波將金卻未乘勝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僅限於佔領賓傑里、哈吉別伊(今敖德薩)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捕船隊在土耳其艦隊交通線上採取行動。1790年戰局中,波將金又是集中主力圍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統帥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爾巴夏率部4萬人開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取庫班,並准備在克里木登陸。俄軍黑海艦隊在海軍少將(自1790年3月起)烏沙科夫指揮下,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接連實施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9月8—9日堅德拉島一戰,俄國艦隊再次獲勝。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巴夏一個軍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致使俄國的處境惡化。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發動了進攻。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強大攻勢一舉攻克土耳其堅固設防的伊茲梅爾要塞(參見伊茲梅爾戰役)。在1791年的戰局中俄軍取得了巨大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所部強渡多瑙河,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一個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列普寧元帥指揮)在默欽戰役(1791)中重創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納帕。俄軍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以及8月11日烏沙科夫在卡利亞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1792)的簽訂。
1787—1792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在戰略和戰術上協同作戰的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縱隊與散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和圍攻要塞的戰法得到了發展。對於俄軍的先進經驗,蘇沃洛夫在《致勝的科學》這一軍事著作中作了總結。
1792年1月,俄土簽定《雅西和約》,土耳其承認俄國兼並克里木和喬治亞。這次戰爭俄國作了充分准備,實現了稱霸黑海的野心,獲得了黑海不凍的出海口。
第七次俄土戰爭(1806~1812)
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是土耳其在拿破崙一世的支持下發動的。土耳其企圖用戰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1805—1807)、伊朗(1804—1813)進行激戰。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換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公國大公。對此,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派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4萬人、150門火炮)進駐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轉到了俄國方面。12月30日,英國站到了俄國一邊,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
自1807年2月,謝尼亞文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達達尼爾海戰(1807)和阿索斯海戰(1807)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在巴爾乾和高加索兩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解體後,1807年8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又戰火重燃。在高加索戰區,俄軍與亞塞拜然民軍和喬治亞民軍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1809)和蘇呼米卡列(蘇呼米)(1810),並攻佔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1811)。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將軍指揮),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相繼奪取了伊薩克恰、圖爾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同年2月任命)的指揮下,佔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拉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10萬人)失敗。9月,魯什丘克要塞和久爾久要塞的守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洛維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該城。
1811年初,由於俄國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多瑙河集團軍之一部調往西部邊境。俄軍兵力幾乎減少一半(4.6萬人、218門火炮),由庫圖佐夫指揮(1811年3月起)。庫圖佐夫運用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魯什丘克戰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齊亞戰役中大破土軍,迫使其投降,打贏了這場戰爭。接著,庫圖佐夫又巧妙地運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上簽字。和約確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並入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拿破崙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
經過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俄軍在陸海軍的戰略協同作戰方面,以及在奪取要塞、包圍敵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經驗,豐富了俄國的軍事學術。俄國目的是奪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主戰場在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土耳其戰敗。根據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約》,俄國攫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把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
]第八次俄土戰爭(1828~1829)
1828—1829年的俄士戰爭是歐洲列強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地的斗爭所引起的。當時,奧斯曼帝國嚴重的國內危機由於希臘民族解放革命戰爭(1821—1829)而進一步加深。俄、英、法聯合艦隊為保衛希臘自治權而在納瓦里諾海戰(1827)中擊敗土埃聯合艦隊之後,土耳其蘇丹獲悉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便撕毀了俄土兩國以前締結的所有協定,並於1827年12月宣布對俄進行「神聖戰爭」。1828年4月26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俄國將維特根施泰因元帥的集團軍9.5萬人調到多瑙河戰區,迎戰海珊巴夏的15萬軍隊;將帕斯克維奇將軍的軍(2.5萬人)調到高加索戰區廠迎戰5萬土耳其軍。
維特根施泰因集團軍於5月7日越過國境,經過一個月的戰斗,佔領了多瑙河各公國,強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軍從陸上和海上發起聯合攻擊,攻下瓦爾納。帕斯克維奇軍越過國境之後,於7月5日攻佔卡爾斯要塞。7—8月間,高加索軍各部隊在地方民軍的支援下佔領了阿爾達甘、阿哈爾齊赫、波季和巴亞澤特諸要塞。在1829年戰局中,雙方戰斗激烈,力爭主動。6月11日,季比奇將軍指揮的俄軍(1.8萬人)在庫列夫恰附近的戰役中擊潰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軍,並於6月30日佔領錫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萬人越過巴爾乾地區,向阿德里安堡(埃迪爾內)挺進。8月20日,該城守軍投降。俄軍繼續向南發展進攻,伊斯坦布爾(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軍於7月9日攻佔埃爾祖魯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軍在兩戰區獲勝,主力逼近伊斯坦布爾,艦隊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帶游弋,這些情況迫使土耳其政府於9月2(14)日簽訂了阿德里安堡和約(1829)。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對於改進軍隊的指揮工作,對於陸海協同動作的組織都發生了影響,同時,積累了奪取要塞和進行野戰的經驗。戰役的諸要素得到了發展。
經過多次俄土戰爭,俄國保住了南烏克蘭、克里木、比薩拉比亞及高加索的部分領土,並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樹立了自己的地位。俄國利用希臘獨立戰爭,進一步南下,再次蹂躪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後經保加利亞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據1829年9月俄土《亞得里亞堡條約》,俄國獲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島嶼和黑海東岸,土耳其承認喬治亞、伊梅列季亞、明格列利亞並入俄國。
[編輯本段]第九次俄土戰爭(1853~1856)
即克里木戰爭(又譯克里米亞戰爭,詳見該詞條)。1853年俄國借口「聖地」問題,發動的對土戰爭。根據1856年《巴黎和約》,俄國把比薩拉比亞南部歸還摩爾多瓦,實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國艦隊通過海峽。
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
這是一場奧斯曼土耳其與俄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源自於俄國希望打開通往地中海的通路,並且解放生活在巴爾干半島,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使他們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
1877年,俄國利用巴爾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亞軍隊的支援下,連克索非亞和亞得里亞堡,兵臨君士坦丁堡。由於英國干涉,俄國未能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海峽。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一個由俄國「保護」的龐大的保加利亞公國。英奧兩國反對該和約。有關各國在1878年6~7月召開了柏林會議,重訂和約。根據柏林和約,俄國重新獲得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保加利亞及塞爾維亞在戰後脫離了土耳其的控制,兩國視這次獨立為第二次建國。這場戰爭也為羅馬尼亞王國完全獨立提供了機會,盡管羅馬尼亞從未像其它巴爾干國家那樣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他們仍將此戰視為羅馬尼亞獨立戰爭
戰爭最後結局
俄國擴大了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
❹ 土耳其海峽連接了什麼海和什麼海
連接了黑海與地中海。
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黑海海峽。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 km,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
東北端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兩海峽之間是土耳其內海馬爾馬拉海。兩岸主權均屬於土耳其。
冷戰時期,美蘇均將黑海海峽確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戰後,北約仍視黑海海峽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要點之一。
(4)土耳其有多少艘軍艦擴展閱讀:
土耳其海峽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面底下則有一股逆流把含鹽的海水從馬爾馬拉海帶到黑海。由於魚群季節性地透過海峽往返黑海,海峽地區漁業頗盛。兩岸樹木蔥郁,村莊、別墅星羅棋布。
土耳其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溝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喬治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峽區屬地中海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海流緩慢,灘礁亦少,航運條件優越,故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年通過船舶約4萬艘、軍艦幾百艘,總噸位達4億噸左右(不包括軍艦)。
❺ 為什麼土耳其海峽是最繁忙的海峽
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三部分,全長361千米,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土耳其海峽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
土耳其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溝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喬治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峽區屬地中海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海流緩慢,灘礁亦少,航運條件優越,故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年通過船舶約4萬艘、軍艦幾百艘,總噸位達4億噸左右(不包括軍艦)。
參考網路:土耳其海峽
❻ 各國駐索馬裏海域的軍艦
四十多艘軍艦雲集
美國:離亞丁灣不遠的巴林,是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部所在地,該艦隊也是打擊索馬裏海盜的主力。目前第五艦隊已組建151混合特別艦隊專門打擊海盜。
俄羅斯:俄羅斯海軍去年11月開始在亞丁灣進行定期巡邏。今年1月,增加護航力量,其中包括俄北方艦隊旗艦——「彼得大帝」號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日本:日本海上自衛隊已決定向索馬裏海域派遣兩艘驅逐艦以打擊海盜。日本派遣的是「漣」號和「五月雨」號兩艘驅逐艦。
韓國:韓國軍方6日說,韓國將向索馬裏海域派遣一艘驅逐艦——「文武大王」號驅逐艦,執行船隻護航任務。
中國:去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派出由兩艘驅逐艦和一艘補給艦組成的艦隊赴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印度:印度是最早向索馬裏海域派遣軍艦的國家,目前有四艘軍艦在巡邏。
新加坡:新加坡近期將派遣一艘坦克登陸艦和兩架超級美洲豹直升機以及200名官兵前往亞丁灣海域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打擊海盜行動。
包括美國、俄羅斯、印度、英國、丹麥、日本、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土耳其、中國、希臘及義大利等20多個國家,均派遣軍艦赴索國海域協防。
❼ 中國與土耳其軍事實力誰更勝一籌
中國與土耳其軍事實力相比,中國更勝一籌。依據國外的知名軍事機構全球火力指數網站公布的2020年世界最強大軍隊排行榜,中國排名第三,而土耳其排名第九。
這份最新榜單顯示,美國毫無懸念的穩居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俄羅斯,中國則以第三名上榜,印度排名驚人位列第四,日本第五創新高。6-10名分別是:韓國、法國、英國、埃及和巴西。
全球火力指數,簡稱GFP,是世界最著名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之一,其資料庫主要收集世界各國軍隊信息,並進行分析和總結。全球火力指數使用復雜的評估方法,考慮50多個不同因素,根據相關計算結果,得到一個大致反映某國軍隊實力的評分。
(7)土耳其有多少艘軍艦擴展閱讀
2020各國軍事實力排名前四的詳細信息:
1、美國
美國總人口3億1666萬人,適宜服役的人力資源總數為1億4220萬人。必要時可以徵召1.2億名17至45歲的人入伍。每年能補充的潛在新兵數量為420萬人。目前美軍現役人數143萬人,預備役85萬人。
美國陸軍8325輛坦克、25782輛裝甲車、步兵戰車,1934門自行火炮、1791門牽引火炮和1330門多管火箭炮。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飛行器總數為13683架,包括2271架殲擊機、2601架攻擊機、5222架軍用運輸飛機、2745架教練機,及6012架多用途直升機和914架攻擊直升機。
美國海軍和其他機構目前使用470多艘軍艦、潛艇、快艇和輔助船隻,包括10艘航母、15艘護衛艦、62艘驅逐艦、72艘潛艇、13艘岸防艦和13艘掃雷艦。
2、俄羅斯
俄羅斯位居第二,總人口1億4550萬人,其中6910萬人可以服役。每年有135萬人達到徵召年齡。目前現役人員76.6萬人,預備役248萬人。
俄軍現有15500輛坦克、27607輛裝甲運兵車、步兵戰車和類似車輛,5990門自行火炮、4625門牽引火炮和 3871門多管火箭炮。俄軍飛行器總數為3082架,其中包括736架殲擊機、1289架攻擊機、730架軍用運輸機、303架教練機,以及973架多用途直升機和114架攻擊直升機。
俄軍海軍和邊防局使用350多艘軍艦、潛艇、快艇和輔助船隻,包括1艘航母、4艘護衛艦、13艘驅逐艦、74艘輕型護衛艦、 63艘潛艇、65艘岸防艦,以及34艘掃雷艦艇。
3、中國
中國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中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共有14億人口。必要時可以為軍隊徵召7.5億人。每年有1950萬人達到服役年齡。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人員228萬人,預備役230萬人。
解放軍陸軍擁有9150輛不同級別和類型的坦克、4788輛裝甲車輛、1710門自行火炮、6246門牽引火炮,另外還有1770門多管火箭炮。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飛行器總數為2788架,其中包括1170架殲擊機,885架攻擊機。執行運輸任務的飛機有762架,用於培訓飛行員的飛機為380架。
解放軍另外還有865架多用途直升機和122架攻擊直升機。中國海軍擁有520艘軍艦、潛艇、快艇和船隻,包括2艘航母、45艘護衛艦、24艘驅逐艦、9艘輕型護衛艦、69艘潛艇、353艘岸防艦艇,以及119艘掃雷艦艇。
4、印度
印度在GFP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印度已成為最大的武器和軍事裝備進口國,今後顯然還將繼續與外國夥伴發展軍事技術合作。
印度人口世界第二,為13億人,必要時可徵兵6.152億人,每年可補充2290萬名達到服役年齡的人力資源。印軍現役人數132.5萬人,預備役人員214.3萬人。
印度陸軍擁有3569輛坦克、5085輛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車、290門自行火炮、6445門牽引火炮和292門多管火箭炮。空中力量擁有1785架各級各類飛行器,包括535架殲擊機、468架攻擊機、706架軍用運輸機、237架教練機,另有504架多用途直升機,20架攻擊直升機能夠消滅敵方裝備和有生力量。
印度海軍力量相對不強,只有184艘艦艇,包括2艘航母、15艘護衛艦、11艘驅逐艦、24艘輕型護衛艦、17艘潛艇、32艘岸防艦艇和7艘掃雷艦。
❽ 土耳其軍力軍情
主要統計
面積77.945萬平方千米。人口6613萬人(其中,13~17歲男326.6萬人,女318萬人;18~22歲男325.4萬人,女309萬人;23~32歲男609,8萬人,女576.5萬人)。國內生產總值79814萬億土耳其里拉,合1860億美元(1999年)。國防費4742萬億土耳其里拉,合77億美元(2000年國防預算)。原煤5507.3萬噸(1995年)。鋼鐵1400萬噸(1998年)。原油360萬噸(1998年)。天然氣2.01億立方米<1995年)。發電量817.34億度(1995年)。糧食3318.2萬噸(1998年)。海運能力,商船(載重100噸以上)880艘、總載重量711.43萬噸(1998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機場26處、客運量123.05億人千米、貨運量2.142億噸千米(1998年)。
國防體制
總統為武裝力量統帥。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有總統、總理、總參謀長,國防部長、內政部長、外交部長和憲兵司令,由總統任主席,基本任務是制訂戰爭動員計劃、議決國家軍事政策和其他有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武裝力量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最高軍事委員會,由總理、總參謀長和陸、海、空軍司令以及憲兵司令組成,任務是討論和決定武裝部隊各級軍官任免和調動、晉升和退休、國防費用的計劃和分配、軍隊編制和軍法軍紀等問題。國防部為政府中一個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構,設部長、副部長等,部長由總理任命的文職官員擔任,任務是負責武裝部隊的徵兵。武器裝備、後勤補給、軍工生產等工作。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為總參謀部,總參謀長由總統根據總理提名在擔任過陸、海、空軍司令的上將中任命,任期4年。總統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
領導人物
總統兼武裝力量統帥阿赫邁特·內季代特·塞澤爾(2000年5月上任)。國防部長薩巴哈廷,恰克瑪克奧盧(1999年8月上任)。總參謀長侯塞因·科夫勒克奧盧上將(1998年8月上任)。陸軍司令黑爾米·顧茲科克上將(2000年8月上任)。海軍司令伊爾哈米·埃爾迪爾上將(1999年8月上任)。空軍司令埃爾金傑拉辛上將(1999年8月上任)。
武裝力量
兵力 現役部隊60.97萬人。
陸軍
約49.5萬人。編有4個集團軍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主戰坦克:4205輛,其中M-48A5T1型和M-48A5T2型2876輛,M-60A3型658輛,M-60Al型274輛,「豹」式IAI型170輛,「豹」式lA3型227輛。
裝甲偵察車:若干輛。
步兵戰車:650輛。
裝甲輸送車:3643輛(AAPC型830輛,M-113型2813輛)。
牽引炮:105毫米若干門,155毫米517門,203毫米162門。
自行炮:105毫米391門,155毫米222門,175毫米36門,203毫米219門。
火箭炮:60門(107毫米48門,227毫米12門)。
迫擊炮:2021門(107毫米1264門,120毫米757門),另有81毫米迫擊炮3792門。
反坦克導彈:943具(「眼鏡蛇」186具,「陶」式365具,「米蘭」392具)。
無坐力炮:57毫米923門,75毫米617門,106毫米2329門,高炮1664門(20毫米439門,35毫米120門,40毫米1105門)。
地空導彈:「毒刺」108部,「紅眼睛」789部。此外,還裝備有各型飛機168架,武裝直升機37架,運輸直升機262架。
海軍
5.46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海岸營部隊1050人),編為5個海岸基地司令部。
常規潛艇:14艘。
護衛艦:22艘。
導彈快艇:21艘。
巡邏艇:28艘。
布雷艦艇:1艘。
反水雷艦艇:23艘。
登陸艦:8艘。
登陸艇:59艘。
輔助艦船:27艘。
海軍航空兵
裝備有用於反潛作戰的直升機16架(其中13架為AB-212型武裝直升機),教練機7架。
海軍陸戰隊
1個團,3100人。
空軍
6.01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3個教練機中隊,6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505架。
戰斗機和攻擊戰斗機:F-16C型210架,F-16D型30架,F/NF-5A和F/NF-5B型87架,F-4E型139架。
偵察機:RF-4E型39架。
空中加油機:KC-135R型2架。
運輸機:C-130B和C-130E型13架,KC-135R型2架,C-160D型19架,CN-235型50架(其中部分可用於電子戰)。
要員專機:2架。
教練機:SF-260D型38架,T-33型34架,T-37型60架,T-38型70架,T-41型28架。
直升機:UH-1H型20架,AS-532型20架。
地空導彈:「奈基」92部,「輕劍」86部。
預備役部隊
37.87萬人(41歲以下),其中陸軍25.87萬人、海軍5.5萬人、空軍6.5萬人。
准軍事部隊
22.02萬人。憲兵和國民警衛隊21.8萬人(其中預備役5萬人),裝備裝甲輸送車560輛、飛機2-3架、直升機56架。海岸警衛隊0.22萬人,裝備近岸巡邏艇64艘、運輸機2架。
兵役制度
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18個月。
軍銜
軍官分3等11級,即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駐外兵力
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6萬人。裝備坦克386輛、裝甲輸送車476輛、牽引炮102門、自行炮60門、迫擊炮450門、高炮48門、飛機3架、直升機4架、近岸巡邏艇1艘。
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兵力:駐波斯尼亞1300人,駐東帝汶2人(軍事觀察員),駐喬治亞5人(軍事觀察員),駐伊拉克和科威特邊境6人(軍事觀察員),駐義大利4架F-16C型戰斗機,駐南斯拉夫科索沃維和部隊約950人。
外國駐軍
駐有北約盟軍東南聯合司令部和第6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軍人160人,飛機6架(「美洲虎」GR-3A和GR-3B型6架、VC-10型2架)。美國2040人,其中海軍240人(包括陸戰隊220人),空軍1800人;空軍駐有1個飛行聯隊,裝備飛機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0和HH-60。
軍隊節日
建軍節8月30日
❾ 土耳其的經濟軍事實力到底怎麼樣
很強。土耳其被稱為北約的二哥。
土耳其武裝部隊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要講綜合實力,土耳其肯定超過以色列,如果拋開美國干預調停的因素,兩個國家單挑死磕,土耳其肯定能夠笑到最後,畢竟,土耳其有十倍於以色列的人口和數十倍於以色列的國土縱深。而且作為號稱北約第二軍事強國的土耳其,其陸軍裝備並不比以色列差,相對以色列還具有規模優勢。
❿ 土耳其的軍事實力有多強
武裝力量
兵力 現役部隊60.97萬人。
陸軍
約49.5萬人。編有4個集團軍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主戰坦克:4205輛,其中M-48A5T1型和M-48A5T2型2876輛,M-60A3型658輛,M-60Al型274輛,「豹」式IAI型170輛,「豹」式lA3型227輛。
裝甲偵察車:若干輛。
步兵戰車:650輛。
裝甲輸送車:3643輛(AAPC型830輛,M-113型2813輛)。
牽引炮:105毫米若干門,155毫米517門,203毫米162門。
自行炮:105毫米391門,155毫米222門,175毫米36門,203毫米219門。
火箭炮:60門(107毫米48門,227毫米12門)。
迫擊炮:2021門(107毫米1264門,120毫米757門),另有81毫米迫擊炮3792門。
反坦克導彈:943具(「眼鏡蛇」186具,「陶」式365具,「米蘭」392具)。
無坐力炮:57毫米923門,75毫米617門,106毫米2329門,高炮1664門(20毫米439門,35毫米120門,40毫米1105門)。
地空導彈:「毒刺」108部,「紅眼睛」789部。此外,還裝備有各型飛機168架,武裝直升機37架,運輸直升機262架。
海軍
5.46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海岸營部隊1050人),編為5個海岸基地司令部。
常規潛艇:14艘。
護衛艦:22艘。
導彈快艇:21艘。
巡邏艇:28艘。
布雷艦艇:1艘。
反水雷艦艇:23艘。
登陸艦:8艘。
登陸艇:59艘。
輔助艦船:27艘。
海軍航空兵
裝備有用於反潛作戰的直升機16架(其中13架為AB-212型武裝直升機),教練機7架。
海軍陸戰隊
1個團,3100人。
空軍
6.01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3個教練機中隊,6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505架。
戰斗機和攻擊戰斗機:F-16C型210架,F-16D型30架,F/NF-5A和F/NF-5B型87架,F-4E型139架。
偵察機:RF-4E型39架。
空中加油機:KC-135R型2架。
運輸機:C-130B和C-130E型13架,KC-135R型2架,C-160D型19架,CN-235型50架(其中部分可用於電子戰)。
要員專機:2架。
教練機:SF-260D型38架,T-33型34架,T-37型60架,T-38型70架,T-41型28架。
直升機:UH-1H型20架,AS-532型20架。
地空導彈:「奈基」92部,「輕劍」86部。
預備役部隊
37.87萬人(41歲以下),其中陸軍25.87萬人、海軍5.5萬人、空軍6.5萬人。
准軍事部隊
22.02萬人。憲兵和國民警衛隊21.8萬人(其中預備役5萬人),裝備裝甲輸送車560輛、飛機2-3架、直升機56架。海岸警衛隊0.22萬人,裝備近岸巡邏艇64艘、運輸機2架。
兵役制度
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18個月。
軍銜
軍官分3等11級,即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駐外兵力
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6萬人。裝備坦克386輛、裝甲輸送車476輛、牽引炮102門、自行炮60門、迫擊炮450門、高炮48門、飛機3架、直升機4架、近岸巡邏艇1艘。
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兵力:駐波斯尼亞1300人,駐東帝汶2人(軍事觀察員),駐喬治亞5人(軍事觀察員),駐伊拉克和科威特邊境6人(軍事觀察員),駐義大利4架F-16C型戰斗機,駐南斯拉夫科索沃維和部隊約950人。
外國駐軍
駐有北約盟軍東南聯合司令部和第6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軍人160人,飛機6架(「美洲虎」GR-3A和GR-3B型6架、VC-10型2架)。美國2040人,其中海軍240人(包括陸戰隊220人),空軍1800人;空軍駐有1個飛行聯隊,裝備飛機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0和HH-60。
軍隊節日
建軍節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