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土耳其油氣為什麼這么高
A. 土耳其和希臘這兩國歷史上的有什麼恩怨情仇
一直以來,希臘和土耳其就不怎麼對付,兩國因為油氣爭端和海權爭端,發生了不少摩擦,這給地中海海域的穩定與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為什麼希臘和土耳其的關系會如此惡劣?這主要還是歷史遺留問題惹的禍!在歷史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曾對希臘進行過長達近400年的軍事專 制統 治,這給希臘人民帶來了重大傷害,最終在希臘付出慘重代價後,他們才獲得獨 立。
1821年,希臘打響獨立戰爭,遭到奧斯曼帝國的無情鎮壓,發生針對希臘人的大tu sha事件,最終在俄、英、法等列強的支援下,重創了奧斯曼帝國。1829年,奧斯曼與俄、英、法簽署了《倫敦三國條約》,希臘贏得了獨 立戰爭的勝利。
1912,希臘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等國組建了「巴爾干同盟」,並對奧斯曼宣戰,這次戰爭就是巴爾干戰 爭,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在此次戰爭中,奧斯曼完全處於劣勢,這讓奧斯曼看清了現實,於是他們便請求歐洲列強出面調停,與巴爾干4國簽訂了《倫敦條約》。奧斯曼將歐陸屬地(阿爾巴尼亞除外),以及克里特島割讓給了巴爾干4國。
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來了,巴爾干戰爭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同盟國和協約國,因為巴爾干問題展開了激戰,最終協約國獲勝。作為戰敗的一方,奧斯曼被迫簽署了《色佛爾條約》,該條約確立了奧斯曼的分裂,導致奧斯曼丟失大片領土。
而在列強劃分奧斯曼領土的時候,他們就給了希臘很多好處,將愛琴海的大部分島嶼,劃給了希臘。現在土耳其經常在地中海東部展開行動,就是想奪回失去的領土。
B. 東地中海多個地區發現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最後花落誰家
目前地中海多個地區發現了非常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最後花落誰家我們還不知道,畢竟這個事情絕對不可能是你爭我搶就能夠結束了的,可能會有多個國家的勾心鬥角,可能也會有多個國家聯盟之後再繼續背叛,更加嚴重的是可能這個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協議,或者說是派出軍事部隊去那裡繞一圈宣布主權,可能會真的打起來,反正這些事情我們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的,最後只能看這些地中海的油氣資源到底是屬於誰。
目前土耳其的行為就是頻繁的派出勘探船去對石油天然氣進行探索,而法國就是直接在那裡加強軍事部署,直接用這樣一種行為來宣誓主權,說白了主要是怕在進行油氣開采方面爭端不斷時突然發生了武力沖突,這樣的話也好有人在背後幫襯一下,而地中海一直都是許多國家爭論的焦點,它是世界上第二大上沒有開發的油氣熱點地區,很多人都希望在處理這個事情時能保持過多的理智,但是你想在這樣一個資源過度消耗的時代,有了地中海那麼就相當於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油氣資源幾乎都可以不愁,並且還能夠源源不斷的向外國進行出口,那麼錢真就是跟流水一樣流入自己的口袋。
C. 希臘都把領海劃到了土耳其家門口了,為何希臘人民還不爽
在2018年的時候,有一則新聞是土耳其海軍在地中海攔下了一艘希臘的艦艇,說是因為希臘艦艇干擾了土耳其的勘探活動。從這個新聞我們可以看出,希臘和土耳其的關系並不是那麼和睦。其實兩國一直是世仇,而且現在希臘和土耳其對海資源爭奪,又讓兩國的關系再次緊張了起來。
那麼希臘和土耳其到底有什麼血海深仇呢?今天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除了島嶼上的爭奪,還有就是對地中海油氣資源的爭奪,其實近些年來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國家都想著開發地中海的油氣資源,而互相爭奪。所以就有了希臘艦艇在土耳其領土上被攔截的新聞。
所以在兩國既有歷史恩怨,又有經濟利益的沖突下,兩國極有可能會爆發對對方的干擾和沖突事件,這也是在所難免的。
最後,我還是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爭。
D. 土耳其在黑海發現的天然氣資源,能給它一個未來嗎
土耳其油氣鑽探船在黑海發現大規模天然氣田,天然氣儲量達到了三千二百億立方米,將計劃在2023年對其進行大規模開采,這可能將為持續低迷的土耳其經濟注入活力,未來無限。
圍繞著油氣的不斷勘探,近期,土耳其和希臘等各個地中海國家進行了無休止的診斷。這次天然氣的發現,可能會引起爭執的激烈化。土耳其希望這些爭端通過外交渠道解決,而不是和希臘等發生更多沖突,導致對其進行經濟制裁,使得各國的經濟都有所遲滯,土耳其也是非常非常這些資源的。
在黑海發現然氣田是一大重要事件,對世界都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可能會對土耳其的經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於黑海上存在沖突,這就需要土耳其尋求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法。爭執一旦解決,天然氣的開采對世界資源都會是一個重大的貢獻,未來可期。
E. 俄羅斯為什麼要進口土耳其石油、天然氣等
不可能的,分析如下:
1、土耳其雖然地處中東地區歐亞交界且臨海,但是土耳其境內的油氣資源確實少的可憐,僅僅在南部地區零星分布。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的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氣都依賴進口,而且進入2003埃 爾 多 安上台執政後,土耳其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對於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在土耳其的能源體系當中,影響最大的幾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伊拉克然後就是伊朗,之後還有亞塞拜然以及海灣國家。
2、土耳其的能源自給率大約為7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能源需要進口,其中俄羅斯的原油占土耳其原油進口的10%左右,而天然氣則高達56%還要多。
也就是說,俄羅斯大量出口土耳其能源,其中天然氣佔了一半以上,石油也份額不少!根本不存在土耳其向俄羅斯出口石油的問題!
F. 土耳其與希臘是一對老冤家,它們究竟有什麼仇
首先,兩國爭奪塞普勒斯島,後來因為爭奪油氣資源有結仇了。
另一個重要的能源生產領域,油氣資源的開發意味著大量的金錢,這使得沿海國家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而相互競爭。希臘驅逐艦干擾土耳其勘探船的目的是防止土耳其境內油氣資源的開發,這當然引起了土耳其的憤怒。因此,希臘驅逐艦被攔截。希臘和土耳其既有歷史上的不滿,也有塞普勒斯的爭奪,但這兩場沖突已成為過去。現在最大的爭議是地中海的油氣資源。兩國都希望加快海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勘探,以便盡早鑽探油井並產生經濟利益,但兩國的海域相互交織,這符合第一個國家的最大利益。利用他們。干擾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G. 世界各典型油氣國家地緣政治結構分析
一、世界各國地理位置關系
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3.62億平方千米;陸地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千米,分別佔全球總面積的71%和29%。地球上的海洋連成一片,而陸地則相互分離。海陸的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部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東半球。全球分七大洲,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48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東亞指亞洲東部地區,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蒙古;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家;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西亞指亞洲西部地區,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哈薩克。
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亞洲的西面。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在地理習慣上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南歐包括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中歐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頓士登;北歐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和芬蘭;東歐包括俄羅斯西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摩爾多瓦。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深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在地理上習慣將非洲分為北非、東非、西非、南非和中非五個地區。北非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東非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塞席爾;西非包括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塞拉里昂、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迦納利群島;中非包括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包括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聖赫勒拿等。
大洋洲位於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包括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澳大利亞、愛爾蘭和新幾內亞島六個區。
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包括加拿大和美國和中美洲地區。
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南美北部包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南美中部包括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等。南美南部包括智力、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南美東部包括巴西等國家。
世界各大洲和各國地理分布見圖3-3(見書後彩圖)。
二、政治立場和信仰的一致性
1.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國家的伊斯蘭信仰
如果說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是近代以來伊斯蘭運動的自然延伸和新的發展階段,那麼,石油對於現代工業經濟的極端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大量油源的發現則為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提供了新的舞台和變數。導致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有許多方面。石油經濟的繁榮興盛也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不能簡單地把一方產生的原因完全歸結於另一方,而構成封閉的「因果鏈」。但是二者之間確也存在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概括地說,就石油經濟與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相互聯系的這一層面來看,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又彼此制約的關系。石油經濟的發展與伊斯蘭的復興並存,經濟的現代化與宗教的原典化共在,構成地球上一道獨特的海灣風景線。這道風景線因石油的戰略意義而格外迷人,同時卻又因伊斯蘭復興中的激進主義而吉凶難卜。以豐富的石油資源為基石,高擎「伊斯蘭復興」大旗的大海灣以它特有的方式認識世界和影響世界。石油經濟與伊斯蘭復興的相互促進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伊斯蘭復興運動在海灣國家爭取獨立和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世紀初開始,西方列強逐漸認識到石油的極端重要性,紛紛在全球各地勘探和開採石油,並很快在中東尤其是海灣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西方各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蜂擁而入,肆意掠奪海灣石油。1958年上台的蘇丹軍政權大力推廣阿拉伯語,開設了許多伊斯蘭教育中心,以伊斯蘭化作為爭取民族團結的途徑,限制天主教傳教士的活動。在巴基斯坦、埃及等國也紛紛開展了類似的活動。在伊斯蘭世界民間復興運動的推動和配合下,穆斯林產油國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獲得了勝利,它們的石油鬥爭也逐漸由分散走向聯合,還實現了與拉美非穆斯林產油國政府的聯合,相繼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把爭取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1973年10月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團結一致,以石油為武器,通過減產、禁運、國有化等措施,贏得了100多年來伊斯蘭對西方的第一個漂亮勝仗,成為伊斯蘭復興運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後期伊斯蘭社會備受欺凌的貧困的歷史,奪回了石油寶藏的主權,把西方這一經濟命脈控制在手中。
其次,石油經濟反過來又促進了伊斯蘭復興運動。石油收入為伊斯蘭復興運動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使之從穆斯林社會走向全世界;同時石油還因其自身的戰略重要性、石油經濟的特性等等給伊斯蘭復興運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為現代社會中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據。石油收入增多,經濟與社會得到發展,在一些國家出現「西化」現象,招致穆斯林的強烈不滿和抗議,也是促使伊斯蘭復興運動發展的因素之一。
2.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括西歐、中歐、北美、日本、澳洲等)的政治信仰的一致性
西歐、北美、日本、澳洲等國家和地區是發達資本主義地區,他們的政治信仰比較一致,都比較崇尚「民主、自由、人權」等,因而他們在許多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外交等事務中比較能夠行動協調一致。這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油氣消費的傳統區域。
眾所周知,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油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比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油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快,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油氣消費量卻佔世界的近70%,為了其經濟發展和國家發展的總體需要,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採取針對油氣出口國家的政策和行動中能夠協調一致。
三、經濟特點與互補性
我們把北美、西歐、中歐、日本、大洋洲等地區和國家劃分為西方發達國家,其經濟發展比較快,它們的產業結構比較均衡,汽車工業和能源化工工業十分發達,需要大量的油氣能源作為其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經濟與石油需求量之間是一種正比關系,所以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西方經濟所佔的比重遠遠高於發展中地區。西方工業國家在世界石油消費中的比例已由1971年的71.7%下降到1995年的57.7%,但是西方石油消費量的絕對數字卻由1971年的日消費石油3540萬桶增加到1995年的4030萬桶。而且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達60%以上。西方經濟對石油,特別是中東石油的依賴可見一斑。
戰後初期,國際石油卡達(即石油七姊妹)人為壓低中東原油價格是使歐洲經濟復興的重要條件之一。西方世界在廉價的石油的推動下,出現資本主義歷史上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1973年前,西歐、日本和美國經濟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分別達98%、99%和33%,其中有80%以上來自中東。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西方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經濟增長實際上已經停止,據估計,使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遭受了1.2萬億美元的損失。
西方經濟對海灣石油的依賴是一種非對稱依賴,即:一方面,西方經濟對石油特別是海灣石油的依賴度大於後者對前者的依賴度,從而使西方的經濟顯得極為脆弱;另一方面,靠石油出口的國家經濟與西方之間相互關系變動的忍耐力強於西方。但是,考察一下西方經濟戰後50多年來的發展軌跡與世界石油產油地的關系,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簡而言之,西方經濟與世界石油之間是一種互動的函數關系。廉價充足的石油供應是西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動力之一,石油危機則是西方經濟危機的前奏;但是西方經濟持續低谷又反過來會影響世界石油價格,使之走低或不振。
另外,靠石油出口收入的中東等地區的國家有大量的「石油美元」,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和投資能力,這樣西方經濟的繁榮又間接地受這些國家很大的影響。特別重要的是絕大部分海灣產油國和其他地區的產油國在商品結構和經濟結構上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雖然一部分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其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問題,並採取了一些政策來發展石油化工之外的產業,但就目前來看,中東地區油氣十分豐富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調,使其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同西方工業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這些國家所需的製成品也大都是從西方進口。值得一提的就是這些國家的軍火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國家通過軍火貿易在客觀上推動了軍火工業和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整個西方經濟的發展。
四、油氣地緣政治現狀
借鑒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我們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經濟和信息研究中心徐小傑(1998)對地緣政治理論的發展,及其對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的劃分是有典型意義的(圖3-4,見書後彩圖)。他認為傳統的世界供應中心(中東、北美和前蘇聯)是相互獨立的,而在今後的幾十年內,新的現實是中亞、中東和北非將在供應、出口和定價方面相互影響,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油氣供應帶。同時,隨著俄羅斯油氣區域的不斷開發與對外開放,從北非的馬格裡布,到中東的波斯灣,到環裏海地區,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其遠東地區,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地理帶,在這里蘊藏著68%的世界石油儲量和75%的天然氣儲量,他稱之為世界的「石油心臟地帶」(圖3-4中黑色區域),是未來幾十年內世界油氣的主要供應源。而未來油氣的需求主要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大陸,這是一個環繞著「石油心臟地帶」的兩個「內需求月形地帶」(圖3-4中紅色區域)。同時,還要看到北美、南薩哈拉非洲和澳大利西亞(系澳大利亞、紐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之總稱)也將對「石油心臟地帶」提出較大的需求,可稱之為「外需求地塊」。西歐和遠離亞、歐、非大陸的美洲、澳洲的油氣消費量佔世界油氣消費量的70%~80%(圖3-4中藍色區域)。按照這種總體劃分方法,我們可以再對油氣供求的地緣政治關系作如下具體分析。
1.油氣供應的地緣政治概況
還是根據徐小傑的地緣政治劃分,從目前世界石油天然氣的剩餘探明儲量的分布來看,油氣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新月帶」,即主要分布在北非、中東、瀕裏海、中亞、西西伯利亞,另外北美(至南美北部)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氣的主要分布區。我們把北非—中東—濱裏海地區—中亞—西伯利亞,這一連成一片的地區作為世界油氣市場的主要供應地區——「大油氣心臟地帶」(圖3-5中紅色地帶,見書後彩圖,下同)。把北美、南美、英國的北海地區、西非地區作為「外油氣供應地帶」(圖3-5中藍色地帶)。
按地區分布,68%的石油儲量集中於中東各國,前蘇聯、中南美、非洲分別佔8%~6%;天然氣儲量的80%集中於俄羅斯、中東和中亞地區。
由於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於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飆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而美國等油氣消費國則鼓勵非歐佩克國家大力生產油氣,這樣,歐佩克成員國與其他油氣生產國就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導致世界油氣供應地緣政治的不斷變動。
2.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
徐小傑把西歐、中歐地區、東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等油氣消費量大的地區劃分在「內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見書後彩圖,紅色地帶),把日本、英國等亞歐大陸邊緣地帶的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國家劃分為「內新月形外圍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藍色地帶),而把北美洲、大洋洲等亞歐非大陸以外的油氣需求國家劃分為「外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黑色地帶)。
為了更好地說明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我們將地球上油氣需求大的地區分為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和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主要是指日本、美國、中歐和西歐地區,他們是20世紀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地區。從目前的消費量來看,這些地區仍然是世界油氣最主要的消費區,但是這些地區的消費增長趨勢趨緩。東亞地區的中國、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他們是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隨著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油氣消費需求量的增長也就非常快,是潛在的油氣需求地區。
隨著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不斷增長和石油探明儲量增加量的不斷減少,石油所能供應世界消費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雖然天然氣的儲量比較豐富,但由於運輸手段和成本的限制,必將會影響到天然氣在全球的貿易。這樣,新興的油氣消費區域就會與傳統的油氣消費區域產生矛盾和沖突,引起世界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的變化。
H. 土耳其開始了對東地中海的勘探活動,為何會引起希臘不滿
為啥引起希臘的不滿,因為這凍到希臘的利益了呀,因為在之前希臘和埃及才剛剛簽訂了地中海的海上邊界協議,土耳其馬上就表示這個協議是無效的,我不承認,結果自己又加緊了對於東地中海的探測活動。
並且連歐盟都對土耳其近期的舉動進行了斥責,表示他這種舉動對於地中海的局勢沒有任何的作用,反而會讓局勢越來越緊張。表示對於這個事情的解決方案,只能大家坐在一個桌子上進行和平的談判。
I. 土耳其很有地理優勢么
土耳其有地理優勢。地處歐亞之間的土耳其原本是一個能源匱乏的國家。有數據顯示,土耳其9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都需要進口。然而,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周圍臨近的不是能源豐富的裏海、中東國家,就是能源需求巨大的歐洲。近期的烏克蘭危機、中東動盪,更是讓土耳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時提升在全球能源界的地位,堅定不移地追尋地區能源樞紐之夢。
早在2013年初,在土耳其石油和天然氣峰會上,有關土耳其如何成為區域能源中心和中轉國的問題就成了各方討論的焦點。當年年底,土耳其十分低調地與伊拉克庫爾德自治政府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能源合作協議,在管道建設、油氣勘探等多方面開展合作。雙方還明確提出,計劃修建一條新的天然氣運輸管道,既能供應土耳其,又可以轉運至其他國家。
與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的合作,不僅給土耳其帶來了大量油氣供應,同時也為其向其他國家轉運油氣打下了基礎。此外,近年來,土耳其還同亞塞拜然等國共同開發了天然氣管線輸送項目;而其與伊朗的能源合作更是沒有中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