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要達到什麼目的
㈠ 土耳其為何要對敘利亞庫爾德人發動軍事進攻
土耳其要打擊庫爾德武裝,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庫爾德武裝中有一些分支已經滲透到土耳其,而而且被土耳其認定為頭號打擊目標,為了保持國內的安全穩定,土耳其只能想辦法對庫爾德武裝進行軍事進攻,徹底地解決這些對土耳其有威脅的組織。
同時土耳其也想利用軍事行動在敘利亞北部推進建立「安全區」,讓仍身居土耳其的部分敘利亞難民返回自己的國家。自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有300多萬的敘利亞難民逃往鄰國土耳其,而土耳其東部庫爾德人區原本就是發展不利、社會不太穩定的地區。加之過去這兩年土耳其金融和經濟的大幅波動,大量敘利亞難民的存在也是土耳其政府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題。
㈡ 土耳其將向敘利亞北部發起軍事行動,目的是什麼
目的是消滅部庫爾德工人黨。敘利亞的北部一直都是非常的不安定的,此次的武裝行動也是敘利亞的政府在沒有任何的措施之下,並且是土耳其發起的武裝行動。雖然俄羅斯對於敘利亞的援助但是對於敘利亞來說在北部的部庫爾德工人黨根本管不了。
事實上對於中東地區來說,敘利亞的局勢都是中東地區的局勢是否穩定的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俄羅斯政府的援助之下,敘利亞也開始逐漸和反對派的武裝斗爭中娶得了勝利。
㈢ 土耳其在敘利亞戰爭中表現就屬於牆頭草,他到底想達到什麼目的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本來就是個牆頭草,一直在美蘇兩邊得到既得利益,一段時期和蘇聯俄羅斯走得近,但是一段時期後美國可能開出的籌碼更高,土耳其可能在中東的立場上就很明顯偏向了美國。因為土耳其知道美國和俄羅斯都需要他在中東的立場上,更加傾向於自己的一方,這樣就會在中東的地區就能獲得更多的國際利益。
土耳其政府在處理國際問題時一直都是左右搖擺,在敘利亞問題上徹底的失去了公信力相信俄羅斯政府以後與土耳其打交道的時候肯定會多留心眼。
㈣ 伊朗土耳其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
㈤ 土耳其越境打擊庫爾德武裝,目的是什麼
土耳其打擊庫爾德武裝部隊的目的是想要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趁現在敘利亞政權還沒有完全的穩定,佔領一小部分國家領土為己所用。也是因為美國剛好撤軍了,而且庫爾德武裝軍戰鬥力也沒有土耳其強大,可以更容易的攻打下來。
土耳其現在屬於軍事強國,身為北約成員國,身後還有一個美國老大哥在旁邊罩著,而且現在美國已經放棄了庫爾德武裝軍,令庫武裝心寒。認為這是「背後捅刀」。美防長埃斯珀為此辯解說,美軍夾在土軍和庫武裝之間,處境困難,只好撤出。二是穩住俄羅斯和伊朗,使之「動口不動手」。三是土方預計敘政府軍和庫武裝即使聯合起來,也難以抵擋土軍攻勢。
面對土耳其強大攻勢,敘政府軍聯手庫爾德武裝共同抵抗。這本身提高了敘政府在民眾,特別在庫族中的威望、地位和影響力。
㈥ 亞阿戰爭土耳其的目的是什麼
很簡單啊
擴大影響和勢力范圍
和沙特、伊朗爭奪ysl霸主
㈦ 土耳其頂著美國的壓力也要購買作俄防空系統 ,他們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土耳其頂著美國壓力要購買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是因為俄羅斯的導彈足夠便宜而且俄羅斯可進行技術轉讓,土耳其可以藉此來擺脫對美國裝備的依賴,並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美國軍事方面的制約。
土耳其是北約國家本就受美國制約,尤其是軍事方面尤為突出。土耳其購買俄羅斯的防空導彈是土耳其擺脫美國制約的重要一步,更何況土耳其購買美國防空導彈美國並不會進行技術轉讓。
㈧ 土耳其這次打敘利亞,主要目的是什麼
土耳其對外宣稱這次出兵敘利亞的目的是為了打擊在敘利亞境內的恐怖組織,實則不然土耳其出兵敘利亞是受到美國的許可的,不然美國也不會在土耳其出兵前夕撤走在敘利亞境內的美軍,所以美國是知道這次行動的。
先前美國的行動就說明,美國要放棄自己的庫爾德人盟友,然而在土耳其的軍事行動後美國又做出要制裁土耳其的決定。美國這樣的決定就是為了讓敘利亞更加依賴美國。而土耳其只是充當了一個惡人的角色,其目的就是為了美國能控制敘利亞。
㈨ 土耳其繞開美國決定消滅庫爾德武裝,帶有什麼目的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背後支持庫爾德武裝的行動,這使得土耳其不得不考慮美國的影響。並且土耳其和美國都是北約成員國,雙方也是非常重要的盟友關系,如果兩個國家發生激烈的矛盾以及沖突的話,將會使得土耳其遭到美國強有力的經濟制裁以及軍事打擊,這是土耳其政府非常不願意看到的情況,所以才會選擇繞開美國打擊庫爾德武裝。
美國一旦撤軍的話,將會使得庫爾德武裝失去背後的支持。不過現在庫爾德武裝已經和敘利亞政府軍採取了合作的方式,來共同應對土耳其方面的軍事打擊行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敘利亞主權領土的完整。
㈩ 之前土耳其發動了推翻總統埃爾多安的軍事政變,目的是什麼呢
這是因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上台以後,使得土耳其逐漸的走向了伊斯蘭化。並且土耳其總統也奉行反以色列的政策方針。但是由於土耳其和以色列都是美國的盟友,一旦如此的話,將會使得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所以也導致了土耳其和美國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這次軍事政變其實也有著一些美國方面的支持。
所以土耳其軍方才會發動這次政變,但是由於這次政變並沒有取得成功,也使得土耳其總統繼續掌握了非常大的權力,並且由於這次軍事政變的原因,也使得土耳其政府對於土耳其軍隊內部進行了大力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