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土耳其裔為什麼不講德語
㈠ 為什麼德裔美國人不會講德語了
美國一直就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德裔人文化都被被說英語的人同化了吧。而且他們也沒有了說德語的環境 所以就不會說德語了。
㈡ 德國有多少土耳其人
摘自搜狐專題,德土勞工協議50周年:
二戰以降,在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德國經濟得到迅速恢復。上世紀60年代初,創造著「經濟奇跡」的德國勞動力匱乏,開始有計劃地從義大利、希臘、西班牙和土耳其招募勞工。1961年10月30日,德土兩國政府簽署了勞動力招聘協議,首批7000名土耳其勞工乘專列抵達慕尼黑。協議規定,土耳其工人在德工作年滿兩年後必須返回土耳其。第一批來德的土籍工人最大的夢想是賺夠回國能買汽車買房的錢。然而,每小時2.28馬克的工資與他們的「淘金夢」相距甚遠,自然想多干一段時間。同時,德國僱主看到土籍勞工肯賣力氣,也虛心好學,許多人很快成為熟練技工,為創造更多價值,也捨不得放他們走。因此,土籍工人的勞動許可被無限期延長。此後,大量土籍勞工的親屬來德團聚。伊斯坦布爾開往德國的專列從最初的每周兩班發展到1968年後的每天一班。如今,生活在德國的250多萬土耳其人中,有近60萬人已取得德國國籍。
1973年,受石油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影響,聯邦德國政府決定取消招聘所有外籍勞工的規定。時任總理勃蘭特在政府聲明中表示,德國社會要認真考慮是否到了接收外籍勞工的極限。1982年,時任德國總理科爾在他的首次政府聲明中就宣告,要採取嚴格的移民政策,控制外國人的數量。他甚至聲稱,「不能讓我們的國家變成移民國家」。此後,德國的外國人移民法規定變得更加嚴格,德國不再允許擁有雙重國籍,移民必須學習德語,親屬來德家庭團聚和外國人入籍都變得更難了。
從第一批土籍勞工算起,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已經有了第四代,但他們與德國的融合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土耳其人在德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族裔群體。他們大多生活在封閉、保守的圈子裡,很多土耳其人來德40年還不會講德語。土籍勞工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當德國經濟出現問題時,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往往是土籍工人。德國目前的失業率為6%,而在德土耳其人的失業率卻高達19%,生活在首都柏林的土耳其人的失業率更是高達38%。由於歷史原因和民族特性,德國人對外國人的包容性不強。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的仇外情緒不斷擴大,諸如「土耳其人滾回去」的標語到處可見。在莫爾恩和佐林根,曾發生針對土移民的縱火襲擊案,燒死多人。
但誰也無法否認,在德的土耳其人對德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穩定,對德國文化的多樣化發展有很大貢獻。在德國,勞動強度大、又臟又累的工作幾乎都由土耳其人在承擔。一份官方的調查表明,如果土耳其人全部返回家鄉,德國各城市的城市清潔、交通運輸、建築等行業都將癱瘓。土耳其人在德國開設了5萬家中小企業,每年向德國財政上交的稅款高達40億歐元。對德國社會生產總值的貢獻達400多億歐元。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在「德國―土耳其招聘(勞工)協議」簽署50周年舉行的慶祝活動上也強調說,土耳其勞工對德國的福祉作出了貢獻,並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一部分。
㈢ 美國人口最多的是德國裔,那為啥卻沒形成德語文化
雖然美國是全球目前為止唯一完全的移民國家,全球各種種族、各種膚色、各個國家的人只要能有能力拿到力綠卡他們都能移民到美國。之所以在早期到現在都沒有形成一個明顯的德語文化或者是德語社區如中國同唐人街那樣子,是因為美德在二戰一戰時都是敵對關系。當時來到美國的德國人基本上是處於逃亡或者叛國的狀態。所以只有改變姓名和語言才的安全的度過美國的移民生活。
而且從語言邏輯角度來說,德語是一門非常嚴謹些復雜的語言,所以對於相對於簡單的英語,反而是德國人更快的轉變為真正的美國人,因為德語想要在異國他鄉流傳實在太困難了。所以由此可見在異國他鄉形成自己的文化傳承主要還是要足夠易學開放。
㈣ 德國人對土耳其移民是什麼感覺
我去年在德國呆了一年,總體感覺就是土耳其人特別多,但是一大部分還是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而且人數非常多,一些土耳其人的孩子都會上一些比較差的學校,有一點混世的類型~~
而且給我的感覺就是,我很不喜歡土耳其人,我覺得很多人的眼神很惡心,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在德國生活感受不到明顯的種族歧視,但是土耳其人一般很少能進入德國的上流社會甚至中產階級。很多隻是開個小店或者是在一些廠里賣體力打工。
我問過德國人為什麼德國有很多土耳其人,他們就說二戰以後,德國缺少勞動力,所以放寬政策,包括土耳其在內的很多國家的勞動力一窩蜂湧向德國~~
那邊的德語老師還跟我說,那邊甚至還有一些土耳其人的生活區,就是那個圈子裡都是土耳其人,很多三四十歲的家庭主婦都是跟隨丈夫來到德國,但是由於生活在土耳其圈子裡,導致在德國已經生活了20年卻仍然不會說德語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德國人說不上排斥土耳其人,但是也不是絕對公平地對待,再加上土耳其人在德國也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很多都生活在中下層,所以德國人對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歧視吧
這是我在那邊生活個人的感覺,僅供參考
㈤ 我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德裔很多卻不說德語
因為美國的德國後裔去美國的時間都比較早,很多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移居美國的,而且都是德國的窮人,對故國文化不認同。相比之下,法國人的文化認同更強,而美國西南部都是西班牙語國家,西班牙語新移民非常多。
㈥ 德國和土耳其的人種相同,那麼語言相近嗎
德語是日耳曼語系
土耳其語是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也不相似
㈦ 為什麼德國有很多土耳其人
1961年10月31日,當德國聯邦政府與土耳其政府簽署「德國勞務市場向土耳其招聘勞動力協議」時,誰也未曾想到這一紙協議對土耳其以及德國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協議規定,被招土籍工人在德國工作年滿2年必須返回家鄉土耳其,然而協議如同一紙空文,返回者寥寥。40多年過去了,第一批來德打工的土耳其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第四代傳人已經誕生。 西去淘金到德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創造著「經濟奇跡」的德國極缺勞動力,繼從義大利、希臘、西班牙等國招聘工人後,又開始向土耳其招募勞力。土耳其全國各地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壯勞力蜂擁到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他們嚮往著到德國去掙大錢。經過德國勞工局代表嚴格的挑選和德方醫生的體檢,1961年有6800名土耳其工人乘「專列」首先到達慕尼黑,再從那裡由德國各工廠挑選後分別去往不同的德國城市。 第一批來德的土籍工人沒有太遠大的目標,只想賺夠買一輛汽車和一處住房的錢。2年時間轉眼過去,每小時2.28馬克的工資離淘金者既定的目標還相距甚遠,他們自然想再多干一段時間。同時在企業方面,僱主看到剛來德國只會靠賣力氣為生的簡單勞力在工廠學會了手藝,許多人成了流水線上不可缺少的熟練工,正待創造更多價值,也捨不得放走這些土籍工人。在雙方都認可的情況下,土籍工人的勞動許可被無限期延長。此後,大量親屬來德和他們的親人團聚。開始時每周有兩輛列車從伊斯坦布爾火車站始發德國,到了1968年每天都要從伊斯坦布爾發一列開往德國的專車。現在,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有240多萬,其中47萬人已取得德國國籍。 德國繁榮,土籍人功不可沒 在最近一次慶祝集會上,德國北威州州長高度評價旅德土耳其人對德國文化的多樣化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居住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勤勞,肯於吃苦。勞動強度大、又臟又累的工作幾乎都是土耳其人在承擔。一份官方的調查表明,如果土耳其人全部返回家鄉,德國各城市的糞便污水將無人處理,垃圾無人收運,運輸業將要癱瘓,建築業會大萎縮。據《世界報》最近報道,外資企業已經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土耳其人的企業就有4.7萬家,佔德國中小企業的5. 6%。在德土耳其人年凈收入為284億馬克,每年向德國財政上交的稅款達60億馬克。他們年存款額為64億馬克。土耳其人對德國社會生產總值的貢獻達786億馬克,相當於希臘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經濟專家預測,未來10年在德土籍中產階層的營業額將從現在的550億馬克增至1900億馬克。個體經營者將成倍增加。 對新一代土耳其人當刮目相看 與老一輩所不同的是,年輕一代土耳其人不光懂得掙錢也懂得花錢,《時代》雜志稱他們敢掙敢花。年輕人閑暇時或開著寶馬跑車去兜風,或是光顧高檔迪斯科舞廳,消費起法國香檳和上等伏爾加來出手很是大方。 年輕的土耳其經營者有一套全新的理念。賽爾達·韋茨曼擅長餐飲業,別看年齡不算大,他開的餐館酒家已有好幾處,且個個紅火。與眾不同是,他的餐館開張後,生意正好時他就賣掉。東西柏林合並後,他便在當時遊人還不多的歐拉尼堡大街開了一家「桔紅」咖啡館,新穎的布局,獨具特色的甜點咖啡,很快就使小館賓客滿堂。後來的歐拉尼堡大街,路旁餐館如同雨後春筍一家接一家開了起來,已成為遊人觀光的一景,賽爾達果斷賣掉「桔紅」,又在旅遊大巴尚未光顧的柏林牆遺址建起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韋茨曼餐館」,建築上他採用著名的鮑豪斯設計風格,軟體上自然還是靠質量好,有特色的看家法寶。正當賓朋滿座時,朋友們善意地戲問:是否又要准備賣掉「韋茨曼」?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說到經營之道時他的想法頗不尋常:開餐館選址要有眼光,決不在遊人已經光顧的地方湊熱鬧。最精彩之處是他把開餐館看作是藝術創作,解釋起不斷開業又不斷賣掉的作法時,他認為這就像音樂人灌制一盤CD後不可能10年不再創作的道理一樣,他開餐館在掙錢的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錢是要掙的,但掙得要有樂趣。 文化融合尚需時日 由於來德淘金的土耳其人文化層次低,出現失業大軍時,土籍工人往往首先被辭退。德國西部目前的失業率為9%,而土耳其人失業率卻高達21%,在首都柏林土耳其人失業率更高達42%。 土籍人習慣於聚居,少與當地德國人往來。柏林市有土耳其人集中居住的地區,最出名的是克略茨貝格區,從土式麵包房、烤肉館、葯房到醫院一應俱全。置身這里,你可以看到包頭布的大娘帶著五、六個孩子,女人亦步亦趨地緊跟在男人後面,聽到駛過的汽車里飄出嘹亮的西亞音樂。所有的人都只說土耳其語,行走在馬路上你感覺與在伊斯坦布爾區別無幾。大部分人不會德語,即使受過德語教育的青少年交流時也用的是德國人聽不懂的德土混語。在這樣的氛圍下,德國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勾通顯然是有限的。據統計,柏林82%的土耳其成年男子仍堅持娶本族女性為妻,可見要實現兩個民族兩種文化的融合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盡管幾十萬土耳其人加入了德國籍,手持德國護照,但大多數並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一位在德國出生長大,而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德籍土耳其姑娘撰文寫道,每當別人問她是哪國人時,她只是說「我的父母是土耳其人」,她從未說過「我是德國人」,這句話她實在難說出口。每當她在商店裡遇到當服務員的同胞時,她無法忍受對方與她交談時用德語,而不是用母語——土耳其語
㈧ 楊穎爺爺是德國人,那她為什麼不會說德語
網上有資料顯示,baby爺爺為德國人,現在社會隨的是父氏,所以baby爸爸現實按理來說應該是德國人,baby自然也算是德國人;盡管她的媽媽、奶奶都是中國人,baby的血統大部分是中國血液,但是也改變不了她德國人的原本;因為baby隨爺爺那輩就定居在中國,整的是中國永居證,所以就以德國人的身份入了中國籍,因為baby爸爸跟她也是一直在中國生活,所以就也應該入了中國籍。資料里baby會六種語言,德國也包括在內哦~
㈨ 德國人怎麼也會說英文呢他們不說德語嗎
德國人口:8253萬(2005年底)。
主要是德意志人,還有少數丹麥人、吉普賽人和索布族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東歐國家公民。通用德語。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英語可能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就像我們的少數民族一樣,即說少數民族語,又說漢語。兩種語言同樣重要。
㈩ 庫爾德語為什麼在伊朗土耳其等地一度被禁,好像現在也禁止該語言的出版物,為什麼呢教派原因嗎
伊朗和伊拉克90%以上是什葉派,而庫爾德人大部分是遜尼派,還有一部分是雅茲迪教這種混合基督教、伊斯蘭教、祆教、多神教這種不被主流接受的宗教。庫爾德人和伊朗人、伊拉克的阿拉伯人主要矛盾是宗教,而和土耳其的更深的矛盾是因為歷史和民族原因,到現在土耳其還不承認有庫爾德這個民族。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就是語言反應了權力。權力越高,越能控制語言。因為庫爾德人始終在土耳其人、伊朗人、阿拉伯人的夾縫中生存,沒有自己獨立的國家甚至國家內部的自治地保證自己的權力,結果就是自己的語言地位同身份地位一樣無法得到保障。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