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拒絕世行貸款
⑴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條為進一步理順世界銀行貸款(下稱「世行貸款」)項目管理中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建立「借用還」與「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體制,切實加強世行貸款項目的管理,規范項目管理行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特製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所有世行貸款項目。第三條本規定所指的世行貸款包括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貸款和國際開發協會信貸以及與世行貸款相關的聯合融資貸款。
本規定所指的世行貸款項目系指利用和准備利用世行貸款實施的項目。第四條世行貸款項目管理工作的總原則是「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財政部是國務院批準的世行貸款的對外窗口和對內歸口管理部門,統一負責全國世行貸款業務的協調與管理工作;地方財政部門是地方利用世行貸款業務的歸口管理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債權債務代表,全面負責當地利用世行貸款業務的協調與管理工作。第五條世行貸款是我國政府的主權外債,貸款資金的借入與使用以國家和地方各級財政信譽為基礎,貸款項目的管理應以貸款資金的債權債務關系為主線,做到債務責任清晰明確,權、責、利相結合,借、用、還相統一。
世行貸款項目管理主要包括項目計劃管理、項目前期准備管理、資金及財務管理、工程管理、招標采購管理、技術援助和培訓管理、債務管理、項目完成與運營管理等。第六條除單獨說明者外,本規定中所指的「項目單位」包括中央項目執行部門(或中央項目辦)、地方項目執行機構(地方項目辦或項目行業主管單位)、財政部直接轉貸的中間金融機構以及其它獨立執行項目的企業或單位;
「地方」系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地方政府」、「地方財政部門」和「地方項目單位」(或「地方項目辦」)均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一級人民政府、財政廳(局)和項目單位(或項目辦)第七條地方或中央行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其地區或部門經濟發展的戰略和優先重點,向國家計委與財政部提出本地區或本部門利用世行貸款的計劃與申請,並隨同貸款申請提交項目初始文件,包括簡明項目建議書。第八條國家計委和財政部以各地方和各部門報送的貸款申請和項目初始文件為原始依據,按照國家利用外資的總的方針政策,制訂出全國利用世行貸款的三年滾動計劃,經與世行磋商後報國務院批准。第九條地方或部門在接到國家計委與財政部關於其項目已列入貸款計劃的通知後,方可正式開始進行與利用貸款有關的後續准備工作,並按照國內基本建設或技術改造程序的要求,准備詳細的項目建議書,報國家計委(或國家經貿委)審批,抄送財政部,以便該項目正式立項。第十條地方項目的貸款申請項目與項目初始文件以及詳細的項目建議書,必須經地方計劃與財政部門聯合提出並上報國家計委與財政部;中央主管部門提出的貸款申請和項目初始文件以及詳細的項目建議書,必須根據項目實際需要事先徵求所涉及地方計劃與財政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地方人民政府應成立由政府主管財政工作的領導任組長的綜合性世行貸款工作領導小組(下稱「貸款領導小組」)。
地方財政廳(局)中負責世行貸款業務工作的職能部門應作為世行貸款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貸款辦」,一個機構,兩塊牌子),負責當地所有世行貸款項目的管理、指導、協調及監督,同時負責項目的有關財務管理工作。第十二條對於每個貸款項目,可根據項目性質和需要單獨設立一個項目執行辦公室(下稱「項目辦」),負責具體組織、協調該項目的准備以及以後的項目具體執行工作。項目辦一般應設立在地方項目行業主管部門。綜合性項目的項目辦應設在綜合性管理部門。項目辦在業務上接受貸款辦的監督和指導。第十三條對於中央行業部門項目或需要中央行業部門組織或協調實施的多省聯合項目,中央行業部門應根據項目的實際需要,在本部門內建立或確定一個項目執行辦公室或類似執行機構,統一負責本單位內部的協調管理以及必需的項目的組織,實施及技術協調與指導工作。
中央項目辦在組織或協調實施多省聯合項目時,要加強與地方貸款辦以及地方項目辦的工作協調與溝通;涉及項目准備與執行的重要事項,中央項目辦必須事先徵求地方的意見,未經地方貸款辦同意,中央項目辦不應對外承諾或著手實施。
⑵ IBRD是一個什麼樣的經濟組織其協議何時生效有多少個成員國其主要出版物有哪些
世界銀行集團(The World Bank Group)共包括五個成員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國際開發協會(The International Develpment Association)、國際金融公司(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operation)、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 (The Internaonal Centre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 ipute)和多邊投資擔保機構(The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Agency)。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主要向發展中國家 提供中、長期貸款,貸款利率低於市場利率;
國際開發協會專門向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無息貸款;
國際金融公司則負責向發展中國家的私營部門提供貸款或直接參股投資。
這三個組織均為金融性機構,具體任務雖不盡相同,但其最終目的都是通過向成員國中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來幫助這些國家提高生產率以促進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多邊投資擔保機構是一個非金融性機構,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成員國創造一個良好的軟投資環境,以更有效地吸引外資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其主要業務是為在發展中國家的外國投資者提供非商業性風險擔保和投資促進性咨詢服務。
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也是一個非金融性機構,主要是通過調解和仲裁,為各國政府和外國投資者之間解決爭端提供方便,以鼓勵更多的國際投資流向發展中成員國
世界銀行貸款業務概述
世界銀行的貸款按其用途及其與投資和組織機構的聯系,可大致劃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特定投資貸款,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項目貸款。
2.部門貸款。部門貸款通常又可以劃分為:
(1) 部門投資貸款;
(2) 中間金融機構貸款,這實際上是一種通過中間金融機構進行轉貸的項目貸款;
(3) 部門(政策)調整貸款。
3.結構調整貸款。
4.技術援助貸款。
5.緊急復興貸款。
上述分類中的特定投資貸款以及部門貸款中的中間金融機構貸款,屬於人們通常所說的項目貸款,而其餘幾類貸款則基本上屬於非項目貸款。
項目貸款,也就是直接投資到具體建設項目上的貸款。在世界銀行所有這些種類的貸款中,最主要的,即比例和業務量最大、影響和作用也最大的貸款形式,就是項目貸款。
項目貸款所共有的特點,如貸款期限長 (硬貸款期限20年,軟貸款期限35-40年)、利率條件比較優惠(硬貸款實行每半年變動一次的浮動利率,按世界銀行籌款成本加上0.5%的利差計算,軟貸款只收0.75%的手續費)、貸款的風險由借款國承擔外,針對具體的項目,還具有其他以下特點有:
1.貸款項目的准備時間比較長(約需1-2年的時間)。世界銀行對每一個使用其項目貸款的項目,均需要從技術上和經濟上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與評估,以確定該項目在借款國經濟發展中的優先性與可行性。
2.世界銀行對一個項目提供貸款的數額根據該項目所需的外匯資金或項目總投資額的50%來確定。一般情況下,世界銀行只提供項目所需的外匯資金,其比例約占項目總投資的35-50%,個別的可達到75%。
3.手續嚴密,管理嚴格。世界銀行提供項目貸款,從項目的最初提出和准備開始直至貸款用完,項目建設完成,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周期,在這一復雜而 漫長的過程中,世界銀行和項目單位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工程建設、資金撥付、招標采購、監督檢查等管理活動,但貸款的投入與項目的建設卻也因此而收到較好的成效。
4.資金使用上實行報帳制或先發生後支付制。世界銀行在提供每一筆項目貸款時,不是一次把貸款資金全部發放給借款國,而是在簽訂貸款協定後,將貸款作為承諾額記在借款國名下,然後隨著項目建設的進度,由借款國逐次申請提取,由世界銀行審核後直接支付給供貨商或承包商,或支付給借款國以償還其已墊支的項目資金,直至項目竣工。所以,一般一個項目貸款的提款支付,要持續5至7年,短的也要4年左右。在此期間,對已承諾尚未提取的貸款,世界銀行要收取一定的承諾費。
5.使用世界銀行貸款的項目,其設備采購、土建工程和建設、咨詢專家的聘請等,要按照世界銀行的有關采購指南,使用國際競爭性招標及其他有關規定程序進行。
6.世界銀行的項目貸款不僅僅只為項目提供建設資金,它同時還幫助借款國引進先進的技術,並通過提供咨詢和培訓等,幫助改善項目和機構管理。
世界銀行貸款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實際上也是世界銀行貸款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貸款必須用來促進借款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其貸款投向,應當是一國國民經濟中最優先考慮和發展的部門。根據這一宗旨和原則,世界銀行的項目貸款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能源、交通)、農業、社會發展(教育、衛生等)以及工業開發等部門。世界銀行通過向這些部門的具體投資目標提供一筆筆貸款,也就形成了一個個具體的貸款項目。
所謂項目,一般是指通過投資活動能夠形成某種固定資產或設施並在這種固定資產或設施形成後能產生效益的某個固定的投資目標或范圍,或者說是為實現某個能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目標所進行的投資活動。而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就是指將世界銀行貸款資金與國內資金結合使用進行投資的某一固定的投資目標。
世界銀行每一筆項目貸款的發放,都要經歷一個完整而較為復雜的程序,都要經歷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周期性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項目周期。世界銀行的貸款項目周期,包括6個階段:即項目的選定(或稱鑒定)、項目的准備、項目的評估、項目談判、項目執行與監督、項目的總結評價。每一階段都導致下一階段的產生,並為下一階段奠定基礎,而下一階段又都與上一階段緊密相連,深化上一階段的工作,補充上一階段的不足,最後一個階段又產生了對新項目的探討和設想,並進而為選定新的項目提供借鑒與信息。這樣,項目的周期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圈,周而復始。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員國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成員國 加入日期
阿富汗 1955年7月14日
阿爾巴尼亞 1991年10月 15日
阿爾及利亞 1963年9月 26日
安哥拉 1989年9月 19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 1983年9月 22日
阿根廷 1956年9月 20日
亞美尼亞 1992年9月 16日
澳大利亞 1947年8月 5日
奧地利 1948年8月 27日
亞塞拜然 1992年9月 18日
巴哈馬 1973年8月 21日
巴林 1972年9月 15日
孟加拉國 1972年8月 17日
巴貝多 1974年9月 12日
白俄羅斯 1992年7月 10日
比利時 1945年12月 27日
貝里斯 1982年3月 19日
貝南 1963年7月 10日
不丹 1981年9月 28日
玻利維亞 1945年12月 27日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1993年2月 25日
波札那 1968年7月 24日
巴西 1946年1月 14日
汶萊達魯薩蘭國 1995年10月 10日
保加利亞 1990年9月 25日
布吉納法索 1963年5月 2日
蒲隆地 1963年9月 28日
柬埔寨 1970年7月 22日
喀麥隆 1963年7月 10日
加拿大 1945年12月 27日
維德角 1978年11月 20日
中非共和國 1963年7月 10日
查德 1963年7月 10日
智利 1945年12月 31日
中國 1945年12月 27日
哥倫比亞 1946年12月 24日
葛摩 1976年10月 28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 1963年9月 28日
剛果共和國 1063年7月 10日
哥斯大黎加 1946年1月 8日
象牙海岸 1963年3月 11日
克羅埃西亞 1993年2月 25日
塞普勒斯 1961年12月 21日
捷克共和國 1993年1月 1日
丹麥 1946年3月 30日
吉布地 1980年10月 1日
多米尼加 1980年9月 29日
多明尼加 1945年12月 28日
東帝汶 2002年7月 23日
厄瓜多 1945年12月 28日
埃及 1945年12月 27日
薩爾瓦多 1946年3月 14日
赤道幾內亞 1970年7月 1日
厄利垂亞 1994年7月 6日
愛沙尼亞 1992年6月 23日
衣索比亞 1945年12月 27日
斐濟 1971年5月 28日
芬蘭 1948年1月 14日
法國 1945年12月 27日
加彭 1963年9月 10日
甘比亞 1967年10月 18日
喬治亞 1992年8月 7日
德國 1952年8月 14日
迦納 1957年9月 20日
希臘 1945年12月 27日
格瑞那達 1975年8月 27日
瓜地馬拉 1945年12月 28日
幾內亞 1963年9月 28日
幾內亞比索 1977年3月 24日
蓋亞那 1966年9月 26日
海地 1953年9月 8日
宏都拉斯 1945年12月 27日
匈牙利 1982年7月 7日
冰島 1945年12月 27日
印度 1945年12月 27日
印度尼西亞 1954年4月 15日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45年12月 29日
伊拉克 1945年12月 27日
愛爾蘭 1957年8月 8日
以色列 1954年7月 12日
義大利 1947年3月 27日
牙買加 1963年2月 21日
日本 1952年8月 13日
約旦 1952年8月 29日
哈薩克 1992年7月 23日
肯亞 1964年2月 3日
吉里巴斯 1986年9月 29日
韓國 1955年8月 26日
科威特 1962年9月 13日
吉爾吉斯共和國 1992年9月 18日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1961年7月 5日
拉脫維亞 1992年8月 11日
黎巴嫩 1947年4月 14日
賴索托 1968年7月 25日
賴比瑞亞 1962年3月 28日
利比亞 1958年9月 17日
立陶宛 1992年7月 6日
盧森堡 1945年12月 27日
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1993年2月 25日
馬達加斯加 1963年9月 25日
馬拉維 1965年7月 19日
馬來西亞 1958年3月 7日
馬爾地夫 1978年1月 13日
馬里 1963年9月 27日
馬爾他 1983年9月 26日
馬紹爾群島 1992年5月 21日
茅利塔尼亞 1963年9月 10日
模里西斯 1968年9月 23日
墨西哥 1945年12月 31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1993年6月 24日
摩爾多瓦 1992年8月 12日
蒙古 1991年2月 14日
摩洛哥 1958年4月 25日
莫三比克 1984年9月 24日
緬甸 1952年1月 3日
納米比亞 1990年9月 25日
尼泊爾 1961年9月 6日
荷蘭 1945年12月 27日
紐西蘭 1961年8月 31日
尼加拉瓜 1946年3月 14日
尼日 1963年4月 24日
奈及利亞 1961年3月 30日
挪威 1945年12月 27日
阿曼 1971年12月 23日
巴基斯坦 1950年7月 11日
帛琉 1997年12月 16日
巴拿馬 1946年3月 14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 1975年10月 9日
巴拉圭 1945年12月 28日
秘魯 1945年12月 31日
菲律賓 1945年12月 27日
波蘭 1946年1月 10日
葡萄牙 1961年3月 29日
卡達 1972年9月 25日
羅馬尼亞 1972年12月 15日
俄羅斯 1992年6月 16日
盧安達 1963年9月 30日
薩摩亞 1974年6月 28日
聖馬利諾 2000年9月 21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1977年9月 30日
沙烏地阿拉伯 1957年8月 26日
塞內加爾 1962年8月 31日
塞席爾 1980年9月 29日
獅子山 1962年9月 10日
新加坡 1966年8月 3日
斯洛伐克共和國 1993年1月 1日
斯洛維尼亞 1993年2月 25日
索羅門群島 1978年9月 22日
索馬里 1962年8月 31日
南非 1945年12月 27日
西班牙 1958年9月 15日
斯里蘭卡 1950年8月 29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1984年8月 15日
聖露西亞 1980年6月 27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1982年8月 31日
蘇丹 1957年9月 5日
蘇利南 1978年6月 27日
史瓦濟蘭 1969年9月 22日
瑞典 1951年8月 31日
瑞士 1992年5月 29日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1947年4月 10日
塔吉克 1993年6月 4日
坦尚尼亞 1962年9月 10日
泰國 1949年5月 3日
多哥 1962年8月 1日
湯加 1985年9月 13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63年9月 16日
突尼西亞 1958年4月 14日
土耳其 1947年3月 11日
土庫曼 1992年9月 22日
烏干達 1963年9月 27日
烏克蘭 1992年9月 3日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972年9月 22日
英國 1945年12月 27日
美國 1945年12月 27日
烏拉圭 1946年3月 11日
烏茲別克 1992年9月 21日
萬那杜 1981年9月 28日
委內瑞拉 1946年12月 30日
越南 1956年9月 21日
葉門共和國 1969年10月 3日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1993年2月 25日
尚比亞 1965年9月 23日
辛巴威 1980年9月 29日
184個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建立的。1944年7月,為重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兩個協定,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另一個即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1945年12月27日,28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正式成立了"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t, IBRD),俗稱"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世界銀行於1946年6月25日正式開業,1947年11月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總部設在華盛頓。
世界銀行集團的逐步形成
1944年舉行布雷頓森林會議時,各國所關心的重點是重建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和穩定的匯率制度,而不是對發展提供資金,所以當時討論的主要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問題,而不是世界銀行的問題。隨著歐洲經濟的復興,資金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注意。人們感到世界銀行的貸款條件嚴格,有很多局限,不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資金需求。1957年,美國參議員邁克·門羅尼向美國參議院提出設立國際開發協會的建議。1959年9月美國在世界銀行的代表正式向銀行理事會提這一建議,並獲同年10月舉行的世界銀行第十四屆年會通過。1960年9月24日,國際開發協會在華盛頓正式成立,11月8日開始營業。國際開發協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t Association,IDA)是世界銀行的附屬機構,有時和世界銀行一起合稱為"銀行"(The Bank),它也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1951年3月,美國國際開發咨詢局建議在世界銀行下設立國際金融公司,專門對發展中國家的私人企業貸款或投資。1954年,世界銀行同成員國政府協商後正式決定建立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1956年7月24日,公司正式宣告成立,總部設在華盛頓,作為世界銀行的附屬機構。1957年2月20日,它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三大機構合起來,開始一起被稱為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 Group)。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紛紛對涉及重要自然資源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外資企業實生片收或國有化,引起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和糾紛,為解決這類糾紛, 1965年3月18日,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正式通過了《解決一國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端國際公約》(即《華盛頓公約》),1966年10月正式生效。根據公約,在世界銀行總部設立了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 ,ICSID),作為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端的國際性專門機構。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第四個成員。
50年代以來,為了對國際私人投資的政治風險提供國際性保護,一些國際組織、民間團體和私人致力於創設多邊投資擔保機構,世界銀行也一直進行研究。1985年10月,世界銀行年會通過了《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該公約的中心任務是建立一個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ultination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 ,MIGA)。1988年4月12日,公約正式生效。多邊投資擔保機構成為世界銀行集團的第五個成員。
⑶ 為什麼國人難以接受世行貸款項目最低評標價中標
因為總有不熟悉套路的人超低價去投,中標開工後發現後期變更、做手腳之類的方式要比一般項目要難。搞的自己難受,別人不中標更難受。久而久之,大家都不爽了
⑷ 世界銀行資金主要來自哪一各國家
世界銀行的資金來源
世界銀行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國際開發協會則依靠較富裕的成員國政府的捐款。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貸款約佔世界銀行年貸款額的四分之三,其資金幾乎全部籌自金融市場。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作為世界上最審慎和管理最保守的金融機構之一,在世界各地發售三A級債券和其他債券,發售對象為養老基金、保險機構、公司、其他銀行及個人。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對借款國的貸款利率反映出其籌資成本,貸款的還款期為十五至二十年,在開始償還本金前有三至五年的寬限期。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資金里有不到百分之五是成員國在加入世界銀行時的認繳股金,成員國政府根據其相對經濟實力認購股份,但只須繳納認購股份額的一小部分,未繳納的余額為待繳股金,留待世界銀行虧損嚴重無力兌付債券時繳納,這種情況從未出現過。這種有保障的資本金只能用於償付債券持有者,不能用於支付行政開支或發放貸款。按照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規定,未償和已支付的貸款余額不得超過資本金和儲備的總和。
國際開發協會
國際開發協會成立於一九六零年,目的是為沒有能力以商業利率借貸的貧困國家提供優惠貸款。國際開發協會與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促進增長和減輕貧困,不過國際開發協會採取的是無息貸款(稱作國際開發協會「信貸」)、技術援助和政策咨詢的方式。國際開發協會信貸約佔世界銀行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一。借款國須支付不到貸款額百分之一的手續費用於行政支出,規定還款期為三十五至四十年,寬限期為十年。
國際開發協會每三年補充一次資金,有近四十個國家捐款。捐款國不僅包括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等工業國,也包括阿根廷、波札那、巴西、匈牙利、韓國、俄羅斯、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其中有些國家曾一度是國際開發協會的借款國。
國際開發協會的資金是以與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相同的審慎、保守和小心的方式進行管理的。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一樣,國際開發協會信貸從未出現過拖欠現象。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2000財年的貸款情況
2000財年新增貸款一百五十三億美元,低於1998至1999財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原因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借款國已經渡過了金融危機階段,除非洲外其他各個地區的貸款都有所減少。減貧仍是貸款的動力,貸款總額中百分之二十二用於人力開發。通過擴大選擇范圍,加強協商,強化項目准備和監督,項目質量得到提高,借款國的資金得以發揮更
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overview/overview_about%20w%20b_wheremoney.htm
⑸ 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爆發的原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國內學者的分析: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
一、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2、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3、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編輯本段發展階段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度尼西亞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
編輯本段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中間略,可以參考下面網址了)
第二波風暴:
東南亞金融市場經過7、8月的震盪後,進入9月,金融形勢開始回穩。9月中旬,世行會議在香港召開,與會者就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以及防範措施,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整個形勢似乎走向好轉。甚至向來謹嚴的菲律賓總統拉莫斯也說,他相信菲律賓的貨幣金融風暴將會很快「煙消雲散」,而且這一天的到來將比人們所預想的還來得快。
但到了9月下旬,情況又開始發生異變。先是國際信貸評級機構將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的金融級別向下調低。人們開始質疑東南亞的經濟狀況,感到情況並不妙,貨幣仍然疲弱。9月26日,印尼盾與美元的比價達到了歷史最低點:3125兌1美元。9月27日印尼盾一度再創新低。早盤時曾跌至1美元兌3.2015林吉特的歷來最低水平,過後稍微回穩,東南亞市場閉市時1美元可換3.1950林吉特。接著,東南亞各市場驚慌地拋售他們本國的貨幣,購買美元以作美元補倉。9月30日,林吉特、印尼盾及菲律賓比索跌至新低,其中林吉特跌幅最大,林吉特在亞洲交易結束之前,曾跌至紀錄低位的3.25,是日收市報3.245。10月1日,東南亞貨幣市場經歷了悲慘的一天。印尼盾、菲律賓比索及馬來西亞元跌至紀錄低位。通常不易波動的新加坡元也跌至39個月來的低位。泰銖收市時,兌美元比7月2日時下跌約40%,林吉特在交易早段引人注目地下跌,不足兩小時已跌超過4%, 後來林吉特跌至3.4080,後市報3.3550,這是自1973年林吉特浮動以來,兌美元的最低價位。林吉特下跌再次對地區其它貨幣造成沖擊,紛紛下跌,印尼盾跌至歷史低位3.445左右。到10月3日,也就是泰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的三個月,印尼盾跌了53%,是世界貨幣歷史上貶值第二嚴重的貨幣,僅次於當年貶值63%的土耳其里拉。在這一天,世界貶值最利害的五種貨幣還有泰銖跌32.69%、林吉特跌25.01%和菲比索5.27%。亞洲貨幣中,
三個月的跌幅為:港幣0.12%,印度盧比0.73%,韓元2.71%,台幣2.8%,日元4.86%,新加坡元6.71%。
此後,在亞洲及全球捲起了新一輪的金融颶風。
http://ke..com/view/44892.htm
對於這次金融風暴的原因,有個文章講得挺好的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在眾多的金融危機分析文章中,始終沒有看到對這些問題的簡單明了的解釋。本文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桿。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CDS合同。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運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 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上面 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 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 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 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 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因為危機還在繼續了,所以很多數據都是及時更新的了
騰訊的 這個 不錯,可以及時了解最新動態了
http://finance.qq.com/zt/2008/leiman/
對於金融風暴持續多久呢?
29年-33年是最嚴重的5年
然後亞洲金融危機差不多就是1-2年的事情了
當然影響是深遠了
不過中國在以往的金融風暴中所受影響較小。中國政府在經濟和金融上監管力度很大,風險防範意識很強。在1997年金融風暴期間,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極大程度上制止了國際資金將金融風暴的危機輻射到國內,穩定了當時亞洲人民的信心。當這次次貸危機來襲,雖然有部分依賴出口型企業出現困難甚至倒閉,進出口貿易依賴型企業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如韓國一般呈蔓延的趨勢。這主要是由於國家監管下,外資在中國銀行內占股比例受到制約,內部金融系統的穩定因此得到了鞏固,外匯的流入和流出都受到了控制,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危機的輻射性。中國國內金融體系卻保持了穩固,可以預見,經濟發展雖受影響卻仍具備不小的發展潛力。
⑹ 誰知道世行貸款是什麼意思啊不知可否告知.....
就是世界銀行提供的貸款,
世界銀行貸款的有關規定
1.貸款對象:會員國官方、國營企業、私營企業。若借款人不是政府,則要政府擔保。
2.貸款用途:多為項目貸款,用於工業、農業、能源、運輸、教育等諸多領域。銀行只提供項目建設總投資的20%~50%,其餘部分由借款國自己籌措,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內配套資金。銀行借款必須專款專用,借款國必須接受銀行監督。
3.貸款期限:20~30年左右,寬限期5~10年。
4.貸款利率:根據世界銀行從資金市場籌資的利率來確定。每三個月或半年調整一次。貸款利率比市場利率要低一些,對貸款收取的雜費也較少,只對簽約後未支付的貸款收取0.75%的承諾費。
5.貸款額度:根據借款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債務信用強弱、借款國發展目標和需要、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及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次序而定。
6.貸款種類:一是具體投資貸款;二是部門貸款;三是結構調整貸款;四是技術援助貸款;五是緊急復興貸款。
7.貸款手續:手續繁瑣,要求嚴格,一般需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
8.還款:到期歸還,不得拖欠,不得改變還款日期。
9.風險承擔:借款國家承擔匯率變動的風險。
世界銀行的貸款程序:
(1)項目的選定。作為項目周期的第一階段,項目的選定至關重要,能否從借款國眾多的項目中選出可行的項目,直接關繫到世界銀行貸款業務的成敗,因此,世界銀行對項目的選定工作歷來非常重視。世界銀行對項目的選定主要採取幾種方式:①與借款國開展各個方面的經濟調研工作;②制定貸款原則,明確貸款方向;③與借款國商討貸款計劃;④派出項目鑒定團。
(2)項目的准備。在世界銀行與借款國進行項目鑒定,並共同選定貸款項目之後,項目進入准備階段。
在項目准備階段,世界銀行會派出由各方面專家組成的代表團,與借款國一起正式開展對項目利用貸款的准備工作,為下一階段的可行性分析和評估打下基礎。項目准備工作一般由借款國承擔直接和主要責任。
(3)項目的評估。項目准備完成之後,即進入評估階段。項目評估基本上是由世界銀行自己來完成的。世界銀行評估的內容主要有五個方而,即技術、經濟、財務、機構、社會和環境。
(4)項目的談判。項目談判一般先由世界銀行和借款國雙方商定談判時間,然後由世界銀行邀請借款國派出代表團到華盛頓進行談判。雙方一般就貸款協議和項目協定兩個法律文件的條款進行確認,並就有關技術問題展開討論。
(5)項目的執行。談判結束後,借款國和項目受益人要對談判達成的貸款協定和項目協定進行正式確認。在此基礎上,世界銀行管理部門根據貸款計劃,將所談項目提文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批准。項目獲批准後,世界銀行和借款國在協議上正式簽字。協議經正式簽字後,借款國方面就可根據貸款生效所需條件,辦理有關的法律證明手續並將生效所需的法律文件送世界銀行進行審查。如手續齊備,世界銀行宣布貸款協議正式生效,項目進入執行階段。
(6)項目的後評價。在一個項目貸款的賬戶關閉後的一定時間內,世界銀行要對該項目進行總結,即項目的後評價。通過對完工項目執行清款,進行回顧,總結項目前幾個周期過程中得出的經驗和教訓,評價項目預期受益的實現程度。
⑺ 誰教我啊!
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
成立日期: 1945年12月27日。
性質:政府間的、合作性的貨幣和金融機構。
由來:是根據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和聯盟國家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而建立起來的。
目的:是為了促進國際間的貨幣合作與匯率的穩定,鼓勵經濟發展,促進高度就業,同時提供國際收支的融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設在華盛頓,由幾乎覆蓋全球的184個成員國進行管理,其宗旨是作為一個常設機構在國際金融問題上進行協商與協作,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和平衡發展;促進和保持成員國的就業,生產資源的發展和實際收入的高水平;促進國際匯兌的穩定,在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價安排,防止競爭性的貨幣貶值;協助成員國在經常項目交易中建立多邊支付制定,使其糾正國際收支的失調,而不採取危害本國或國際繁榮的措施,縮短成員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時間,減輕不平衡的程度。
管理機構包括:理事會、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和執行董事會,執行董事會負責日常工作,行使理事會委託的一切權力。
業務活動有:向成員提供貨款,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有關問題,研究擴大基金組織的作用,提供技術援助和加強同其它國際機構的聯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和世界銀行理事會一般每年開一次會,討論他們各自組織的工作。年會的時間一般都在9、10月間,習慣上在華盛頓連續開兩屆,第三屆安排在其他的會員國舉行。
(0)
回復
1樓2012-09-18 00:56舉報 |
火焰之燁
吧主9
2. 世界銀行(World Bank)
發展簡史:世界銀行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金融組織之一,該組織是根據1944年美國布雷頓森林會議上通過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成立的。世界銀行正式成立於1945年12月,當時的正式名稱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簡稱世界銀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又相繼於1956年7月成立了國際金融公司和1960年9月成立國際開發協會等機構,從而形成了現在通稱的「世界銀行集團」。
宗旨:是通過對生產事業的投資,資助成員國的復興和開發工作;通過對貸款的保證或參與貸款及其他和人投資的方式促進外國和人投資,當成員國不能在合理的條件下獲得私人資本時,則在適當條件下以銀行本身資金或籌集的資金及其它資金給予成員國直接貸款,來補充私人投資的不足;通過鼓勵國際投資,開發成員國的生產資源,提供技術咨詢和提高生產能力,以促進成員國國際貿易的均衡增長及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
主要業務活動:對發展中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對成員國政府或經政府擔保的私人企業提供貸款和技術援助,資助他們興建某些建設周期長,利潤率偏低,但又為該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建設項目。
組成:目前的世界銀行集團是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五個機構組成。性質:世界銀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銀行」,它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擁有184個成員國,這些國家對世行資金的籌措和使用共同負責。世界銀行正在與整個發展社會一道,將其工作的重點放在實現聯合國成員國於2000年達成的新千年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的減貧工作上。世界銀行是按公司模式經營的,股東是成員國。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股份基本上是按其經濟規模確定的。美國是最大的單一股東,擁有16.41%的投票權;其次是日本(7.87%)、德國(4.49%)、英國(4.31%)和法國(4.31%)。其它成員國持有其餘股份。
3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成立日期: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該組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目前已經擁有150個成員,成員的貿易量佔世界貿易的95%以上。世貿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並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
世貿組織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各個成員方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並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採取各種相應的措施;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
部長級會議是世貿組織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其基本職能有:管理和執行共同構成世貿組織的多邊及諸邊貿易協定;作為多邊貿易談判的講壇;尋求解決貿易爭端;監督各成員貿易政策,並與其它同制訂全球經濟政策有關的國際機構進行合作。部長級會議一般兩年舉行一次,討論和決定涉及世貿組織職能的所有重要問題,並採取行動。1995年,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並於2001年11月加入該組織。
4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在二戰後美國協助西歐重建經濟的馬歇爾計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加拿大、美國及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等共20個國家簽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1961年9月30日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巴黎。
經合組織現有30個成員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冰島、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日本、芬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墨西哥、捷克、匈牙利、波蘭、韓國、斯洛伐克。這30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產出的貨物和服務佔世界總產出的三分之二。 經合組織的宗旨是維護成員國的財政穩定,確保成員國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保證充分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經濟充分合理地發展,在多邊非歧視原則的基礎上,遵循國際貿易規則,拓寬世界貿易;鼓勵和協調成員國為援助發展中國家作出努力,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經濟狀況,促進非成員國的經濟發展。
經合組織既沒有超國家的法律權利,也沒有提供貸款或補貼的財政來源。作為其成員國家的「思想庫」和「智囊機構」,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各成員國提供一個探討、發展和完善經濟及社會政策的舞台,從而促進成員國政府之間的直接合作。這種合作,通常意味著各成員國需要盡力調整其國內政策,尤其是貿易和投資政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其它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具體操作主要是通過在成員國之間進行政策的相互審議,或通過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來監督並鼓勵各成員國改進其現行政策。除此之外,各成員國政府在獨自進行立法或採取行政措施之前,經常也要在某些具體的政策領域相互汲取經驗。經合組織下設了眾多的專業委員會、工作組和專家組。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而日常工作則由經合組織秘書處負責。1995年經合組織與中國建立對話合作關系。2002年中國成為該組織科學技術政策委員會的觀察員。
5 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
1962 年11 月6 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其後,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厄瓜多、加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陸續參加,迄今該組織共有十三個成員國。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所有歐佩克國家已探明的石油蘊藏量有600 多億噸,約佔世界蘊藏總量的69%,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出口量佔世界市場的85%。 歐佩克旨在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
歐佩克總部設在維也納,歐佩克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各成員國向大會派出以石油、礦產和能源部長(大臣)為首的代表團。大會每年召開兩次,如有需要還可召開特別會議。歐佩克理事會負責執行大會決議和指導該組織的管理;秘書處在理事會指導下主持日常事務工作。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為防止石油價格飈升,歐佩克可依據市場形勢增加其石油產量;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則可依據市場形勢減少其石油產量。
6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 ADB)
性質: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區域性政府間國際金融機構,它不是聯合國下屬機構,但它是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贊助建立的機構,同聯合國及其區域和專門機構有密切的聯系。
於1966年正式成立,首屆理事會於1966年11月在東京召開,12月19日開始營業。亞行總部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在全球設有26個代表處。
亞行的宗旨是通過向亞太區域的發展中國家(地區)提供項目貸款和技術援助,促進和加速本區域的經濟合作。
理事會是亞行的最高決策機構,執行董事會負責日常業務。亞行每年4至5月在總部或成員國輪流舉行年會。主要議題是探討亞太地區的經濟金融形勢、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推動亞行作為地區性開發機構在促進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同時會議還將對亞行年度業務進行審議,並通過亞行年度報告、財務報告、外部審計報告、凈收入分配報告、預算報告等。凡聯合國亞太經社會成員及准成員,以及是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成員的本地區其他國家和非本地區的發達國家,均可申請加入亞行,截至2006年,亞行共有66個成員。1986年3月10日,中國成為亞行第47個成員。2002年5月,亞行第35屆年會曾在上海舉行。亞行的股本和資金來源主要是各成員的認股,其次是向世界資本市場借款和履行債券。各成員認股額根據按人口數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稅收和出口值等數據加權計算的公式確定
⑻ IBRD是一個什麼樣的經濟組織有多少個成員國
世界銀行集團(The World Bank Group)共包括五個成員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國際開發協會(The International Develpment Association)、國際金融公司(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operation)、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 (The Internaonal Centre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 ipute)和多邊投資擔保機構(The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Agency)。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主要向發展中國家 提供中、長期貸款,貸款利率低於市場利率;
國際開發協會專門向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無息貸款;
國際金融公司則負責向發展中國家的私營部門提供貸款或直接參股投資。
這三個組織均為金融性機構,具體任務雖不盡相同,但其最終目的都是通過向成員國中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來幫助這些國家提高生產率以促進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多邊投資擔保機構是一個非金融性機構,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成員國創造一個良好的軟投資環境,以更有效地吸引外資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其主要業務是為在發展中國家的外國投資者提供非商業性風險擔保和投資促進性咨詢服務。
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也是一個非金融性機構,主要是通過調解和仲裁,為各國政府和外國投資者之間解決爭端提供方便,以鼓勵更多的國際投資流向發展中成員國
世界銀行貸款業務概述
世界銀行的貸款按其用途及其與投資和組織機構的聯系,可大致劃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特定投資貸款,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項目貸款。
2.部門貸款。部門貸款通常又可以劃分為:
(1) 部門投資貸款;
(2) 中間金融機構貸款,這實際上是一種通過中間金融機構進行轉貸的項目貸款;
(3) 部門(政策)調整貸款。
3.結構調整貸款。
4.技術援助貸款。
5.緊急復興貸款。
上述分類中的特定投資貸款以及部門貸款中的中間金融機構貸款,屬於人們通常所說的項目貸款,而其餘幾類貸款則基本上屬於非項目貸款。
項目貸款,也就是直接投資到具體建設項目上的貸款。在世界銀行所有這些種類的貸款中,最主要的,即比例和業務量最大、影響和作用也最大的貸款形式,就是項目貸款。
項目貸款所共有的特點,如貸款期限長 (硬貸款期限20年,軟貸款期限35-40年)、利率條件比較優惠(硬貸款實行每半年變動一次的浮動利率,按世界銀行籌款成本加上0.5%的利差計算,軟貸款只收0.75%的手續費)、貸款的風險由借款國承擔外,針對具體的項目,還具有其他以下特點有:
1.貸款項目的准備時間比較長(約需1-2年的時間)。世界銀行對每一個使用其項目貸款的項目,均需要從技術上和經濟上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與評估,以確定該項目在借款國經濟發展中的優先性與可行性。
2.世界銀行對一個項目提供貸款的數額根據該項目所需的外匯資金或項目總投資額的50%來確定。一般情況下,世界銀行只提供項目所需的外匯資金,其比例約占項目總投資的35-50%,個別的可達到75%。
3.手續嚴密,管理嚴格。世界銀行提供項目貸款,從項目的最初提出和准備開始直至貸款用完,項目建設完成,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周期,在這一復雜而 漫長的過程中,世界銀行和項目單位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工程建設、資金撥付、招標采購、監督檢查等管理活動,但貸款的投入與項目的建設卻也因此而收到較好的成效。
4.資金使用上實行報帳制或先發生後支付制。世界銀行在提供每一筆項目貸款時,不是一次把貸款資金全部發放給借款國,而是在簽訂貸款協定後,將貸款作為承諾額記在借款國名下,然後隨著項目建設的進度,由借款國逐次申請提取,由世界銀行審核後直接支付給供貨商或承包商,或支付給借款國以償還其已墊支的項目資金,直至項目竣工。所以,一般一個項目貸款的提款支付,要持續5至7年,短的也要4年左右。在此期間,對已承諾尚未提取的貸款,世界銀行要收取一定的承諾費。
5.使用世界銀行貸款的項目,其設備采購、土建工程和建設、咨詢專家的聘請等,要按照世界銀行的有關采購指南,使用國際競爭性招標及其他有關規定程序進行。
6.世界銀行的項目貸款不僅僅只為項目提供建設資金,它同時還幫助借款國引進先進的技術,並通過提供咨詢和培訓等,幫助改善項目和機構管理。
世界銀行貸款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實際上也是世界銀行貸款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貸款必須用來促進借款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其貸款投向,應當是一國國民經濟中最優先考慮和發展的部門。根據這一宗旨和原則,世界銀行的項目貸款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能源、交通)、農業、社會發展(教育、衛生等)以及工業開發等部門。世界銀行通過向這些部門的具體投資目標提供一筆筆貸款,也就形成了一個個具體的貸款項目。
所謂項目,一般是指通過投資活動能夠形成某種固定資產或設施並在這種固定資產或設施形成後能產生效益的某個固定的投資目標或范圍,或者說是為實現某個能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目標所進行的投資活動。而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就是指將世界銀行貸款資金與國內資金結合使用進行投資的某一固定的投資目標。
世界銀行每一筆項目貸款的發放,都要經歷一個完整而較為復雜的程序,都要經歷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周期性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項目周期。世界銀行的貸款項目周期,包括6個階段:即項目的選定(或稱鑒定)、項目的准備、項目的評估、項目談判、項目執行與監督、項目的總結評價。每一階段都導致下一階段的產生,並為下一階段奠定基礎,而下一階段又都與上一階段緊密相連,深化上一階段的工作,補充上一階段的不足,最後一個階段又產生了對新項目的探討和設想,並進而為選定新的項目提供借鑒與信息。這樣,項目的周期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圈,周而復始。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員國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成員國 加入日期
阿富汗 1955年7月14日
阿爾巴尼亞 1991年10月 15日
阿爾及利亞 1963年9月 26日
安哥拉 1989年9月 19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 1983年9月 22日
阿根廷 1956年9月 20日
亞美尼亞 1992年9月 16日
澳大利亞 1947年8月 5日
奧地利 1948年8月 27日
亞塞拜然 1992年9月 18日
巴哈馬 1973年8月 21日
巴林 1972年9月 15日
孟加拉國 1972年8月 17日
巴貝多 1974年9月 12日
白俄羅斯 1992年7月 10日
比利時 1945年12月 27日
貝里斯 1982年3月 19日
貝南 1963年7月 10日
不丹 1981年9月 28日
玻利維亞 1945年12月 27日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1993年2月 25日
波札那 1968年7月 24日
巴西 1946年1月 14日
汶萊達魯薩蘭國 1995年10月 10日
保加利亞 1990年9月 25日
布吉納法索 1963年5月 2日
蒲隆地 1963年9月 28日
柬埔寨 1970年7月 22日
喀麥隆 1963年7月 10日
加拿大 1945年12月 27日
維德角 1978年11月 20日
中非共和國 1963年7月 10日
查德 1963年7月 10日
智利 1945年12月 31日
中國 1945年12月 27日
哥倫比亞 1946年12月 24日
葛摩 1976年10月 28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 1963年9月 28日
剛果共和國 1063年7月 10日
哥斯大黎加 1946年1月 8日
象牙海岸 1963年3月 11日
克羅埃西亞 1993年2月 25日
塞普勒斯 1961年12月 21日
捷克共和國 1993年1月 1日
丹麥 1946年3月 30日
吉布地 1980年10月 1日
多米尼加 1980年9月 29日
多明尼加 1945年12月 28日
東帝汶 2002年7月 23日
厄瓜多 1945年12月 28日
埃及 1945年12月 27日
薩爾瓦多 1946年3月 14日
赤道幾內亞 1970年7月 1日
厄利垂亞 1994年7月 6日
愛沙尼亞 1992年6月 23日
衣索比亞 1945年12月 27日
斐濟 1971年5月 28日
芬蘭 1948年1月 14日
法國 1945年12月 27日
加彭 1963年9月 10日
甘比亞 1967年10月 18日
喬治亞 1992年8月 7日
德國 1952年8月 14日
迦納 1957年9月 20日
希臘 1945年12月 27日
格瑞那達 1975年8月 27日
瓜地馬拉 1945年12月 28日
幾內亞 1963年9月 28日
幾內亞比索 1977年3月 24日
蓋亞那 1966年9月 26日
海地 1953年9月 8日
宏都拉斯 1945年12月 27日
匈牙利 1982年7月 7日
冰島 1945年12月 27日
印度 1945年12月 27日
印度尼西亞 1954年4月 15日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45年12月 29日
伊拉克 1945年12月 27日
愛爾蘭 1957年8月 8日
以色列 1954年7月 12日
義大利 1947年3月 27日
牙買加 1963年2月 21日
日本 1952年8月 13日
約旦 1952年8月 29日
哈薩克 1992年7月 23日
肯亞 1964年2月 3日
吉里巴斯 1986年9月 29日
韓國 1955年8月 26日
科威特 1962年9月 13日
吉爾吉斯共和國 1992年9月 18日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1961年7月 5日
拉脫維亞 1992年8月 11日
黎巴嫩 1947年4月 14日
賴索托 1968年7月 25日
賴比瑞亞 1962年3月 28日
利比亞 1958年9月 17日
立陶宛 1992年7月 6日
盧森堡 1945年12月 27日
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1993年2月 25日
馬達加斯加 1963年9月 25日
馬拉維 1965年7月 19日
馬來西亞 1958年3月 7日
馬爾地夫 1978年1月 13日
馬里 1963年9月 27日
馬爾他 1983年9月 26日
馬紹爾群島 1992年5月 21日
茅利塔尼亞 1963年9月 10日
模里西斯 1968年9月 23日
墨西哥 1945年12月 31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1993年6月 24日
摩爾多瓦 1992年8月 12日
蒙古 1991年2月 14日
摩洛哥 1958年4月 25日
莫三比克 1984年9月 24日
緬甸 1952年1月 3日
納米比亞 1990年9月 25日
尼泊爾 1961年9月 6日
荷蘭 1945年12月 27日
紐西蘭 1961年8月 31日
尼加拉瓜 1946年3月 14日
尼日 1963年4月 24日
奈及利亞 1961年3月 30日
挪威 1945年12月 27日
阿曼 1971年12月 23日
巴基斯坦 1950年7月 11日
帛琉 1997年12月 16日
巴拿馬 1946年3月 14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 1975年10月 9日
巴拉圭 1945年12月 28日
秘魯 1945年12月 31日
菲律賓 1945年12月 27日
波蘭 1946年1月 10日
葡萄牙 1961年3月 29日
卡達 1972年9月 25日
羅馬尼亞 1972年12月 15日
俄羅斯 1992年6月 16日
盧安達 1963年9月 30日
薩摩亞 1974年6月 28日
聖馬利諾 2000年9月 21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1977年9月 30日
沙烏地阿拉伯 1957年8月 26日
塞內加爾 1962年8月 31日
塞席爾 1980年9月 29日
獅子山 1962年9月 10日
新加坡 1966年8月 3日
斯洛伐克共和國 1993年1月 1日
斯洛維尼亞 1993年2月 25日
索羅門群島 1978年9月 22日
索馬里 1962年8月 31日
南非 1945年12月 27日
西班牙 1958年9月 15日
斯里蘭卡 1950年8月 29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1984年8月 15日
聖露西亞 1980年6月 27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1982年8月 31日
蘇丹 1957年9月 5日
蘇利南 1978年6月 27日
史瓦濟蘭 1969年9月 22日
瑞典 1951年8月 31日
瑞士 1992年5月 29日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1947年4月 10日
塔吉克 1993年6月 4日
坦尚尼亞 1962年9月 10日
泰國 1949年5月 3日
多哥 1962年8月 1日
湯加 1985年9月 13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63年9月 16日
突尼西亞 1958年4月 14日
土耳其 1947年3月 11日
土庫曼 1992年9月 22日
烏干達 1963年9月 27日
烏克蘭 1992年9月 3日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972年9月 22日
英國 1945年12月 27日
美國 1945年12月 27日
烏拉圭 1946年3月 11日
烏茲別克 1992年9月 21日
萬那杜 1981年9月 28日
委內瑞拉 1946年12月 30日
越南 1956年9月 21日
葉門共和國 1969年10月 3日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1993年2月 25日
尚比亞 1965年9月 23日
辛巴威 1980年9月 29日
184個
⑼ 為什麼世界銀行的行長都是美國人
因為世行是美國發起成立的,而美國是世上最大的經濟體,世行掌握極多資金可以向別的國家發放貸款,可以干涉別國內政,所以到現在都是美國人把持世行,所以世行行長是美國人擔任的。
⑽ 亞洲金融風暴的後人警示
金融的開放和全球化,並不必然帶來1997年那樣的深重危機,導致金融滅頂之災的恰恰是缺乏開放的制度設計,並在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道路上裹足不前。 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出,金融全球化確實加大了市場風險:
其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亞洲人民資產大為縮水。1997年3月2日索羅斯攻擊泰國外匯市場,引起泰國擠兌風潮,擠垮銀行56家,泰銖貶值60%,股票市場狂瀉70%。由泰國引起的金融動盪一直蔓延到亞洲的北部乃至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台灣、日本、香港、韓國均受重創,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資產大為縮水,亞洲人民多年來創造的財富紛紛貶值,歐美國家利用亞洲貨幣貶值、股市狂瀉的時機,紛紛兼並亞洲企業,購買不動產,以其1%的代價輕易獲取了百分之幾百的財產。
其二,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亞洲國家的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由於銀行倒閉,金融業崩潰,導致經濟癱瘓。經濟衰退,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社會動盪,人心渙散,秩序混亂。
其三,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國家政權不再穩定。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導致人們對政府信任度下降。在野黨、反對黨紛紛指責執政黨,於是,泰國的政府被推翻了,印度尼西亞的蘇哈托政府被推翻了,日本橋本龍太郎下台了,俄羅斯一年之內換了六屆總理。政治不穩定,破壞了亞洲經濟增長的良好環境。此前,亞洲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就在於政治經濟環境穩定,後來由於金融危機破壞了這種穩定,引發社會波動,差點危及到各國的國家安全。
1997年,亞洲各國採取了很多措施,來補救導致金融危機的缺陷以及危機所造成的破壞。銀行沖銷了壞賬,重組了資本結構,強化了審慎控制。企業對資產負債狀況進行了重新整理,金融危機前的過度投資被逐一清理。更為審慎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占據了主導地位,外匯儲備日益上升,取代了以往嚴重依賴海外短期資金流入的局面。但是,我們不能把金融開放視之為「洪水猛獸」,不能據此而鎖國;恰恰相反,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因為開放而衰退,只有因為封閉而落後的例子,這已為人類的歷史所證明。
那麼,為何開放體系的整體風險低於封閉的體系呢?因為,開放體系中有一整套健全的市場經濟制度,有利於促進經濟主體間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宏觀和微觀主體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亞洲四小龍成功的經驗表明,對外開放是這些國家和地區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亞洲金融危機出現的原因並不在東南亞經濟開放上,而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國內資本市場不合理、金融產品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為國際金融危機商業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機。 人們看到:一方面許多東亞國家的信貸市場畸形發展,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國內信貸額與GDP之比均高達115%—200%;另一方面,其資本市場又不成熟或發育不全,致使企業過度依賴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而銀行又過於依恃政府的「主導」與擔保,導致銀行信貸過度擴張,銀行不良債權或壞賬過大。如韓國、泰國的銀行不良資產佔到其GDP的34%—40%。與此同時,東亞銀行制度的不成熟性還表現在金融監管不力、法規不健全上。許多東盟國家的中央銀行並沒有隨著不良債權增大而增加貸款損失准備金,菲律賓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三年間銀行貸款增大了38%,而貸款損失准備金在貸款總額中的比重卻從 3.5%減到1.5%,比重最高的馬來西亞也只有2%。這么孱弱的金融體系,一旦風吹草動,如國際收支銳減,便造成人心浮動,國內資金外送和外資迅速撤離,金融風暴隨之即來。
從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史來看,它們從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到衍生品市場,大約經歷了200年的歷程。如:紐約證券交易所,是200年前由24名商人在曼哈頓南段一棵梧桐樹下簽訂一份定期交換各州政府發行的債券協議開始的,過了25年才成立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理事會,1863年成立紐約證券交易所,之後又發展起了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及期貨市場,戰後又發展了衍生品市場。證券制度還未發育成熟甚至有關運行規則還未確定時又出台了期貨和衍生品市場—— 這一切導致各種市場、機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帶有不同程度的夾生性。正是由於這些制度性弱點,構成了「趕超型」經濟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同時,後天又過度利用境外短期資金,而不是先貿易、後投資;先實業後金融;先關稅,後非關稅;先經常項目,後資本項目。過度、過濫、妄用金融手段,勢必招致風險。如:泰國在本地銀行累積巨額不良債權,經常項目連年逆差的情況下,過早放開資本項目,結果給國際短期游資大開方便之門,因此,自身的脆弱風險最大。
由此看來,金融危機不在開放本身上,正如防範危機的根本措施,不再貨幣之內而在貨幣之外一樣。新加坡是小型開放型經濟國家,極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亞洲金融風暴所產生的巨大沖擊,極有可能對其經濟產生災難性的打擊。然而,在整個東亞經濟一片蕭條時,新加坡相對而言未受太大的影響,雖然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也遭受了沖擊,但整個經濟發展狀況良好。1998年,經濟增長率為正值,但不高;到1999年就上升到了5.4%。那麼,為何新加坡能經受住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呢?這是因為新加坡有強大的經濟基礎,特別是一個良好的銀行系統和監管體系。新加坡銀行的資本狀況達到了國際水平。盡管多年來提取了大量的准備金,但它們的資金充足率仍從1996年的16%上升到1998年的18.3%,1998年新加坡銀行甚至獲得了14.5億新加坡元的利潤,盡管這比1997年的水平下降了40%。因為銀行在當地的資產僅占其全球資產的不到20%,因此新加坡沒有發生銀行系統危機的可能。銀行的貸款大部分面向國內,國內的貸款企業由於具有良好的資產負債情況,因此能很好地抵禦金融風暴造成的資產價格和國內需求的負面沖擊。 新加坡的經驗表明,東南亞金融危機並不是改革開放的結果,而是經濟環境、經濟政策、經濟手段的夾生性所致,只要處理好開放進程中政策之間、體制之間的協調問題,進一步經濟開放並不會導致金融危機。
因此,不能因為東南亞地區發生了金融危機,就認為我們因金融開放放慢而得到了好處,因此進一步放慢,這種傾向是不對的。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資本項目總是不放開,對整個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中國之所以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基本上沒有受到明顯的沖擊,主要的原因不是中國的金融體制放慢開放所致,而是1994年以來中國的外債結構比較合理。中國在穩定貨幣和規範金融市場等宏觀經濟管理方面取得了進步,通過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和外匯體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增強了抗風險能力。所以,在亞洲金融危機十年後,應通過推進經濟開放,特別是金融領域的開放促進國內的經濟發展。
再從開放的實踐看,中國的金融開放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截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近370億美元。從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到2005年底,中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3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對GDP的貢獻率超過40%。資本的流動,增加了就業,擴大了稅收,更重要的是促進了中國市場化進程,制度化改革步伐。因此,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對金融全球化懷有恐懼心理。更何況,入世5年過渡期後,金融業還有5年左右的保護期。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金融業是幼稚產業,它可以有一個保護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5年時間,加快金融業改革,迅速培育起金融市場,增強我國金融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在5年後與全球金融機構在同一個平台上展開競爭。
由此看來,汲取東南亞金融危機教訓,在完全融入經濟全球化之前,建立健全的微觀金融競爭體制、完善市場性宏觀金融調控機制就顯得刻不容緩。從國內金融體制改革的現狀看,很難說我們已經做好准備,更不用說作好資本市場開放的准備。金融全球化要求商業銀行向「流程銀行」轉變,垂直的報告路線和矩陣式的管理,對中資銀行經營體制將帶來重大沖擊和挑戰。中資銀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於國家政策的保護,市場競爭的觀念並沒有多大改觀,與外資銀行競爭的優勢並沒有形成。我國銀行業的現狀是壟斷特徵仍明顯,四大國有銀行仍未商業化,仍未擺脫經濟體制轉型所擔負的沉重歷史包袱,仍未形成有效的內外部激勵約束機制。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留給我們調整和改革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我們應該有緊迫感。入世5年後在改革國有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機制上取得突破,同時對民營資本開放金融領域,在外資大舉進入前形成包括民營、國有等多種所有制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以強健的國內金融機構去迎接入世5年後的競爭。同時,應當加速金融市場改革,允許人民幣穩步升值。應當肯定,人民幣具備穩定的國際國內條件。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並不是說不動,人民幣匯率仍將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這才是正常的。
從經濟學來說,價格信號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如果強行將人民幣保持在一個數值上不變,它就不能反映外匯市場的變化,不能反映國內要素市場的變化,可以說喪失了反映市場信號的功能,失去了資本配置的功能,在開放的國際社會中等於放棄了一種強有力的宏觀調節手段。因此,人民幣作為價格信號,它的走勢取決於國際收支狀況和國內經濟發展狀況。變是絕對的,有漲有落才是自然法則,才是正常的。
特別是在中國經濟走向一個新的制度平台時,還原它的宏觀經濟調節的杠桿作用非常重要。這是因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5年後,外貿和外資的總量、流向和結構都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對市場外匯的供求基礎產生深刻影響。如果靈活性不夠,不能通過人民幣調節外匯市場,那將是不利的。由此看來,入世5年後,人民幣具備穩定的條件,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利用人民幣反映外匯市場和國際收支的狀況,逐步回歸它的價格信號功能,從而發揮人民幣調節宏觀經濟的杠桿作用。 必須指出,高儲蓄率、高投資率,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但不能靠無限度地犧牲當前消費而獲得經濟增長。中國的儲蓄率高達46%,投資率高達40%左右。政府擁有的財富比家庭的財富更多,而政府持有資產所得到的收入,變成了投資而不是消費。從經濟學角度說,這種高投資率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是極限。為維持GDP的增長,就必須不斷提高投資率。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經濟可以承受如此之高的投資率。
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反映了中國資金配置體系的粗糙以及貨幣政策的低效。一旦中國經濟陷入低迷,可能會再度產生龐大的銀行壞賬,使中國缺乏強勁資本市場的脆弱金融體系,面臨巨大壓力。
因此,汲取東南亞金融危機教訓,如何解決過度儲蓄和過度投資的問題呢?
首先,轉變政府職能,政府退出要素市場。政府應通過提供公共品提高經濟效率,通過向弱勢群體實行傾斜的收入再分配,從而增進公平。
其次,利用財政和分紅政策,壓縮企業的利潤,限制它們在產能過剩領域的再投資。
再次,調整收入分配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對7140個居民家庭進行了調查,其結論是:200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達到了0.496。相比之下,印度的基尼系數為0.33,美國為0.41,巴西為0.54。如果高收入者的收入是合法收入,應該鼓勵創富;但問題是部分高收入的獲得,是由分配體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藉助於權力和壟斷、違法違規和不平等競爭手段而獲得的。這種收入差距,既不體現效率原則,又嚴重損害社會公平。從經濟學上說,它直接導致社會福利的凈損失,增加了交易費用,降低了社會邊際消費傾向,不利於擴大內需,影響了社會穩定——長此以往,社會的產出會從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移至邊界之內,最後整個國家處於低效率。
最後,必須解決與醫療保健、教育和住房相關的支出過度不確定的問題。日益上升的醫療成本已成為中國人一大擔憂,醫療支出已經佔到居民家庭消費總額的11.8%,高於交通或教育支出所佔的比例。同時,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剛建立不久,資金可持續性仍然面臨挑戰。對社保體系信心不足,是家庭儲蓄高企、不願消費的原因之一。信心不足,消費何來?
汲取東南亞金融危機教訓,關鍵之關鍵,是一定要符合國際規范。國際規范是金融業的生命,是必由之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東南亞金融市場經過7、8月的震盪後,進入9月,金融形勢開始回穩。9月中旬,世行會議在香港召開,與會者就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以及防範措施,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整個形勢似乎走向好轉。甚至向來謹嚴的菲律賓總統拉莫斯也說,他相信菲律賓的貨幣金融風暴將會很快「煙消雲散」,而且這一天的到來將比人們所預想的還來得快。
但到了9月下旬,情況又開始發生異變。先是國際信貸評級機構將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的金融級別向下調低。人們開始質疑東南亞的經濟狀況,感到情況並不妙,貨幣仍然疲弱。1997年9月26日,印尼盾與美元的比價達到了歷史最低點:3125兌1美元。1997年9月27日印尼盾一度再創新低。早盤時曾跌至1美元兌3.2015林吉特的歷來最低水平,過後稍微回穩,東南亞市場閉市時1美元可換3.1950林吉特。接著,東南亞各市場驚慌地拋售他們本國的貨幣,購買美元以作美元補倉。1997年9月30日,林吉特、印尼盾及菲律賓比索跌至新低,其中林吉特跌幅最大,林吉特在亞洲交易結束之前,曾跌至紀錄低位的3.25,是日收市報3.245。1997年10月1日,東南亞貨幣市場經歷了悲慘的一天。印尼盾、菲律賓比索及馬來西亞元跌至紀錄低位。通常不易波動的新加坡元也跌至39個月來的低位。泰銖收市時,兌美元比7月2日時下跌約40%,林吉特在交易早段引人注目地下跌,不足兩小時已跌超過4%, 後來林吉特跌至3.4080,後市報3.3550,這是自1973年林吉特浮動以來,兌美元的最低價位。林吉特下跌再次對地區其它貨幣造成沖擊,紛紛下跌,印尼盾跌至歷史低位3.445左右。到10月3日,也就是泰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的三個月,印尼盾跌了53%,是世界貨幣歷史上貶值第二嚴重的貨幣,僅次於當年貶值63%的土耳其里拉。在這一天,世界貶值最利害的五種貨幣還有泰銖跌32.69%、林吉特跌25.01%和菲比索5.27%。亞洲貨幣中,
三個月的跌幅為:港幣0.12%,印度盧比0.73%,韓元2.71%,台幣2.8%,日元4.86%,新加坡元6.71%。
此後,在亞洲及全球捲起了新一輪的金融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