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領導了什麼革命廢除了什麼條約
⑴ 凱末爾革命主要內容
1919—1922年土耳其發生了革命,史稱「凱末爾革命」。這是以它的領導人凱末爾命名的革命。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1880—1938年)的祖先,原是遷居 凱末爾到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薩洛尼卡的猶太人。他早年參加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指揮保衛海峽戰役,曾擊敗英法聯軍。
凱末爾是集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於一身的人物。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過程中,他綜合了民族民主運動的實踐和理論,系統完成了東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義——凱末爾主義。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新黨綱中,凱末爾主義被概括為六項原則,後來還寫進1937年憲法,從而成為土耳其民族國家的主要政治意識形態。
這六項原則是:
(1)共和主義或民主共和主義,它體現反對君主專制主義,堅持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體原則;
(2)民族主義,它體現保衛土耳其的領土完整、民族獨立和國際上應有的地位的原則;
(3)平民主義,它體現公民主權,即國家權力屬於全體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4)國家主義,它體現以國營經濟為基礎、同時鼓勵私人工商業和堅持經濟獨立自主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原則;
(5)世俗主義或反對教權主義,它體現反對伊斯蘭封建神權勢力干預國家政權、法律、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原則;
(6)改革主義,它體現反對滿足現狀、盲目保守和聽天由命的思想,體現堅持不懈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原則。
六項原則首先表現了凱末爾主義的反對帝國主義、堅持民族獨立、建立和鞏固一體化的土耳其民族國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現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神權主義、堅持共和制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突出特點。六項原則中,共和主義、平民主義和世俗主義,都屬於民主主義的內容。最後,它堅持發展民族經濟、世俗化和現代化改革,洋溢著改變國家落後面貌的進取精神。
⑵ 凱末爾革命的起止時間到底是什麼
凱末爾革命
凱末爾全名是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首任總統,生於希臘,伊斯坦布爾陸軍大學畢業。他思想進步,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16年獲准將軍銜。戰後在民族危機的形勢下,建立土耳其軍隊,將各地的農民武裝和部分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軍。1920年3月,協約國軍隊佔領伊斯坦布爾,素丹(請學生閱讀注釋)在英國的唆使下解散議會,宣布凱末爾為「叛徒」,對他進行「討伐」。同年4月,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國民議會。凱末爾當選為主席兼國民軍總司令,並組織了以他為首的國民議會政府,領導人民同協約國支持的素丹政府和希臘入侵軍隊作戰。土耳其軍隊殲滅了希臘軍隊主力,俘獲其總司令。1922年11月,大國民議會宣布廢除素丹制度。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這個條約廢除《色佛爾條約》的一些不平等條款,維護了土耳其領土的完整和統一。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為共和國,凱末爾被選為總統。土耳其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凱末爾革命即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⑶ 凱末爾革命的經過
這次革命共經歷了三個時期: (1922年9月至1924年4月)。1922年10月11日,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1923年7月24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七國與土耳其簽定了《洛桑和約》。條約確定了土耳其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屬土耳其;廢除外國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和財政監督權。同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保、土九國簽訂了《海峽公約》,規定黑海海峽無論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時期海上和空中都通航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區非軍事化,由簽字國組成的「海峽委員會」實行監督。《洛桑和約》為土耳其贏得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是土耳其人民反帝斗爭的重大勝利。但是海峽地區的非軍事化和國際監督,仍然損害了土耳其的主權。
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為共和國,凱末爾被選為總統。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⑷ 一戰後,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主要任務是
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主要任務是:
反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瓜分土耳其,捍衛國家的獨立和自主,保護民族的權力,進而推翻英國的傀儡素丹政府--土耳其封建君主政權,解放自己的國家並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民主的土耳其共和國。,凱末爾政府成立後,實行了一些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如發展資本主義民族經濟;廢除伊斯蘭教主「哈里發」控制國家的特權,實行政教分離;以資產階級民法和刑法代替伊斯蘭教律例;擴大世俗教育;給予婦女在選舉、教育和就業方面以一定的平等權利,廢除各種陋習,等等。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土耳其語:Mustafa Kemal Atatürk,1881年5月19日-1938年11月10日)是土耳其的軍官、改革家、作家和領導人,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被譽為現代土耳其的肇建者。生於薩洛尼卡(今希臘境內),木商家庭出身。1934年11月24日,土耳其國會向凱末爾賜予「Atatürk」一姓,在土耳其語「Ata」就是父親,「Atatürk」(阿塔圖克)就是「土耳其人之父」之意。阿拉伯語「凱末爾」(又譯「基馬爾」),意為「完善的」。因為他年青時在軍事學院學習時,數學成績優秀,獲得「凱末爾」之稱。
穆斯塔法·凱末爾·對於土耳其的影響巨大,至今在土耳其,無論哪個黨派執政,都宣稱自己是凱末爾·的繼承者。縱觀近現代中東地區的歷史,也沒有任何一個能與其比肩的人物。
凱末爾最為人所知是他在一戰中傑出的軍事能力,同時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崩解,他帶領土耳其國民運動並成功在安卡拉建立獨立政府,他打敗當時協約國所帶領的同盟軍隊,並以傑出的優越能力解放了國家並建立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在他就任土耳其領導人的時候,進行一連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革,啟蒙土耳其並讓土耳其成為現代化和世俗主義的國家,凱末爾帶領土耳其現代化的作為被稱為凱末爾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土耳其是一個日益衰落的封建帝國——奧斯曼帝國。在大戰中,土耳其參加德、奧集團一方作戰,大戰結束後,成為任人宰割的戰敗國。帝國主義列強不僅要瓜分土耳其的所有屬國,而且要瓜分土耳其本身。在這國運存亡絕續的時候,土耳其人民奮起斗爭,捍衛自己的民族獨立。
1919年5月,希臘軍隊在英國指示下佔領了土耳其在小亞細亞的天然良港伊茲密爾。土耳其反對外國佔領的游擊戰爭迅速展開,各地紛紛成立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組織,取名「保護民族權力協會」。同年秋天,土耳其人民民族斗爭的領導人穆斯塔法·基馬爾(即凱末爾)在安納托利亞地區召集大會,統一了民族主義組織,並通過了要求民族獨立的綱領。大會選舉了以基馬爾為首的代表委員會。那時候,基馬爾黨人沒有公開的反對英國的傀儡素丹(素丹即土耳其君主),只是要求他召開土耳其議會。素丹政府同意了他們的要求。1920年1月,土耳其議會在伊斯坦布爾召開,基馬爾黨人在議會中佔有多數,使議會通過了一項《國民公約》。《國民公約》以土耳其獨立宣言的形式確認了民族獨立的原則,因此,它成了民族斗爭的旗幟。
《國民公約》的通過使英國和素丹政府感到不安。3月16日,英國出兵佔領了伊斯坦布爾。素丹政府解散了議會,宣稱基馬爾黨人為叛逆。不久,基馬爾黨人正式宣告不承認伊斯坦布爾的素丹政府,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以基馬爾為首的國民政府。
1920年6月,由英國提供金錢和武器的希臘軍隊從伊茲密爾出發,向安納托利亞內地推進。協約國帝國主義認為基馬爾黨人的抵抗是不會長久的,所以和素丹政府簽訂了色佛爾條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伊斯坦布爾及其鄰近的不大一塊地區外,全部被列強分割;土耳其在西亞和北非的所有屬國,也全部被英、法、意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土耳其喪失了獨立和自主,淪為英、法、意的半殖民地。色佛爾條約的簽訂,激起了土耳其人民的反帝怒濤。
土耳其的反帝民族斗爭得到蘇俄的同情和援助。1921年3月,蘇俄和基馬爾的安卡拉政府簽訂了友好條約,援助它大量的武器和金錢。安卡拉政府的土耳其國民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又得到了蘇俄的援助,迅速轉敗為勝,1922年秋,將希臘軍隊驅逐出境。11月1日,大國民會議廢除了素丹制度,即世俗的奧斯曼君主政權。土耳其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勝利,粉碎了協約國瓜分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1923年7月,協約國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簽訂和約。土耳其收回了很多已被割讓的領土,取消了賠款,廢除了外國的財政監督和領事裁判權等。
1923年10月,土耳其宣布為共和國,基馬爾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實行了一些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如發展資本主義民族經濟;廢除伊斯蘭教主「哈里發」控制國家的特權,實行政教分離;以資產階級民法和刑法代替伊斯蘭教律例;擴大世俗教育;給予婦女在選舉、教育和就業方面以一定的平等權利,廢除各種陋習,等等。這樣,土耳其的國勢開始蒸蒸日上。
⑸ 土耳其人民掀起了哪些大規模的民族解放斗爭以及具體表現是什麼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土耳其人民掀起了大規模的民族解放斗爭。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民族資產階級,核心人物主要由知識分子和軍官組成。其領袖人物阿·凱末爾歷任軍長、集團軍司令,是一位愛國將領。他領導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亦稱凱末爾革命。
1919年5月,凱末爾著手組織全民族抵抗運動;7月和9月兩次召開代表大會,成立全國性民族主義者組織安納托利亞和盧梅尼亞保護權利協會;大會選出了以凱末爾為首的代表委員會。這時,凱末爾黨人還沒有公開反對在首都伊斯坦布爾的、已經成為英國傀儡的蘇丹,而是推動蘇丹政府召開土耳其議會。同年底,以安卡拉作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
1920年1月,奧斯曼帝國最後一屆議會會議上,凱末爾及其支持者取得議會多數,從而使議會通過實現土耳其的統一、獨立和自由的《愛國公約》。這個綱領性的文件,成為民族解放斗爭的旗幟。但是,蘇丹政府在英國的唆使下,竟然解散議會。
土爾其軍隊兵臨城下,土麥拿居民驚恐萬狀地跳上任何一艘可以載運他們的船隻逃離起火的港口。
⑹ 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情況。
1、在社會生活方面,凱末爾進行了破除封建、宗教舊習俗,實行現代新風尚的改革。如封閉修道院,廢除舊的歷法,採用公歷;將每周假日由星期五改為星期日;在服裝方面推行西服和便服,並廢除了婦女戴面紗、頭巾的舊習俗。1934年6月,議會通過採用姓氏的決定,取消了象徵封建等級的舊稱號與舊頭銜……
2、在文化教育方面,凱末爾實行教育與宗教分離,發展民族文化和現代教育的方針。土耳其政府停辦了舊宗教院校,取消了大學神學系,整頓了外國人和基督教會辦的學校,普及五年制小學義務教育,發展工、農、礦、師范及成人夜校等各類職業技術學校,改建和擴建了高等學校。凱末爾提倡文字改革,於1928年廢除舊文字,改為拉丁字母。凱末爾親自教人民讀寫新文字,獲得「首席教師」的稱號……
3、在經濟方面,凱末爾提出了復興國家經濟,重建金融機構和國家控制經濟命脈的思想。大會通過經濟方面的當前任務是:促進小生產向大型輕、重工業企業的過渡;迅速發展國內有原料供應的部門,特別是紡織和食品等部門;實行關稅自主;創辦國家銀行,以支持私人企業的發展等。土耳其政府採取了限制外國資本的政策,它用贖買的方式將一些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外國企業,如鐵路和公用事業部門收歸國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第一批國營企業……可以了嗎?
⑺ 簡析凱末爾民主革命的特點
凱末爾主義的反對帝國主義、堅持民族獨立、建立和鞏固一體化的土耳其民族國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現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神權主義、堅持共和制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突出特點。
⑻ 土耳其凱摩爾改革法律的來源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也促成了凱末爾主義應運而生。凱末爾(1881-1938年)領導了1918-1923年土耳其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從1923年到1931年,凱末爾先後提出共和主義、平民主義、民族主義、世俗主義、國家主義和改革主義等思想原則。1937年,體現凱末爾思想的6項原則被寫入憲法,成為現代土耳其的立國之本。這6項原則統稱為凱末爾主義。
在近現代史上,大多數民族解放運動都有兩大基本任務:爭取民族獨立和進行民主革命。這兩大任務是由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同時也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凱末爾主義雖然細分為六大主義或稱六大原則主張,但其實質都服務於這兩大任務。
凱末爾主義的第一項原則就是「共和主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矛頭直指奧斯曼帝國的封建社會制度和統治機構。凱末爾提出的「共和主義」不是改良主義的,而是要徹底推翻奧斯曼帝國的封建統治,實行民主共和制。1922年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廢除了蘇丹制,使士耳其告別了封建制度,奠定了土耳其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體制。
民族主義是凱末爾主義的基礎,如果沒有一個民族獨立國家為前提,凱末爾主義中的其他5項原則就無從談起。因此,當土耳其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時,凱末爾力挽狂瀾,領導了「全國護權運動」和民族獨立戰爭,以自身的革命實踐譜寫了民族主義,建立了一個民族獨立國家。
世俗主義是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推行共和主義的重要保障。世俗主義主張「三分離」原則,即宗教與政治分離、宗教與司法分離、宗教與教育分離,把人們的思想從傳統的伊斯蘭教倫理和宗教文化的影響下解放出來,並使宗教與國家事務分離。1924年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廢除了哈里發制度和伊斯蘭教法「沙里亞」,使土耳其快步從傳統走向現代。
土耳其風雲變幻的時代為凱末爾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一個波瀾壯闊的舞台,而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也印證了凱末爾主義是順應社會歷史發展潮流的思想理論。盡管土耳其共和國曾出現過諸多危機,但是,「在這個長期的斗爭過程中,土耳其還未出現過一次精神危機。這是因為土耳其人以非凡的堅定保持著對共和國創始人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給他的國家留下的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忠誠。」土耳其共和國先後制定了3部憲法,期間還有多次修改,但每一部憲法都重申凱末爾主義,堅持土耳其共和國是一個民主、世俗和法治的國家,堅持三權分立的原則,強調國家權力屬於人民。
在土耳其社會發展的諸多危機中,土耳其軍隊以其獨特的方式捍衛了凱末爾主義,即先後於1960、1971、1982、1997年4次干預政治:第一次干政主要是反對民主黨政府實行獨裁統治;第二次是因為政局混亂,政府軟弱無法收拾殘局;第三次是由於黨派斗爭導致政局動盪、政府更迭頻繁,經濟瀕臨崩潰和暴力活動猖獗;第四次是迫使執政的繁榮黨放棄使土耳其伊斯蘭化的措施。土耳其軍隊在幾次干政後都迅速還政於民(第四次軍方並未接管政權,只是施加壓力)。軍隊只是在危機中履行了憲法賦予的保衛共和國的職責,保衛了土耳其的民主政治制度,維護了社會穩定和世俗主義的憲法精神。
凱末爾雖已逝世60多年,但在土耳其人們還能強烈地感到他的存在。這不僅體現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凱末爾塑像,更在於他的思想對土耳其現代社會的發展依然產生影響和作用,土耳其的發展歷程深深地刻有凱末爾主義的烙印。
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現代東方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開創了現代東方第一次成功的現代化改革。凱末爾主義對當時東方各國正在進行的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無疑起了示範作用,推動了東方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在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前,中東地區許多國家也在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也受到世界其他地區成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影響,但那些事例或經驗畢竟比較「遙遠」。凱末爾主義的成功把土耳其共和國「活生生」地擺在眼前,更何況它與中東各國具有「同質文化」背景,對中東各國民族主義者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也就更明顯。凱末爾主義反對大奧斯曼主義,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擴張主義,主張土耳其民族主義,實際上是支援了奧斯曼帝國屬地內其他民族的民族民主革命。
世俗主義是凱末爾得以建立共和國、鞏固革命成果的重要保證。正是在反對神權專制的世俗主義原則基礎上,凱末爾廢除了延續數百年的哈里發制度,使教士階層不能再控制國家政治。共和國建立後的一系列世俗主義改革則進一步鞏固了革命成果。這一點對於有著悠久宗教傳統的中東各國人民來講顯得尤其重要,不僅鼓舞了正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中東各民族,也為他們日後處理政教關系展示了一條可循之路。此後中東地區出現的一批世俗民族主義國家雖然形式各異,但都從凱末爾主義中汲取了營養。
1923年9月他領導的共和人民黨建黨時,他提出共和主義、人民主義和民族主義三項原則作為該黨基本綱領。1931年又補充提出國家主義(國家積極參與經濟事務)、世俗主義(擺脫伊斯蘭封建神權勢力)、革命主義(捍衛革命原則,堅持進行社會和經濟改革)。這六項原則寫入土耳其憲法,成為該黨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推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宣布建立共和國(1923),廢除哈里發制度(1924),關閉教會學校 ,制定發展民族經濟的基本原則,革除男尊女卑的舊傳統,推行司法改革和文字、教育改革等。1923年7月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廢除《色佛爾條約》中某些不平等條款,撤出協約國駐土軍隊。凱末爾的政策對鞏固民族獨立、促進國家進步起了一定作用。
凱末爾在土耳其歷史上發揮了積極的進步的作用。他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為現代土耳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也存在階級的局限性,如根本沒有觸及封建土地制度,沒有給人民群眾提供真正的民主自由權利等。
⑼ 土耳其獨立戰爭的軍事沖突
新政府企圖摧毀國民運動,於是通過了一個伊斯蘭教長頒布的教令。該教令提到,真正的教徒不應該參與民族主義活動。政府還私自判處阿塔土克及一些顯著的民族主義者死刑。安卡拉一位叫里法特·伯雷克奇的回教法典權威為國民運辯護,發表一條抵消法令,宣稱首都已被協約國及菲利帕夏控制,而國民運動的目的是要從敵人手中解放蘇丹。 阿塔土克預計,即使他返回首都,協約國也不會放過他,所以他留在安那托利亞。他將代表大會的總部由埃爾祖魯姆轉移到安卡拉,使他能夠盡量接觸到更多到伊斯坦布爾開會的議員。他又開辦名為《國家主權》的報章,講述土耳其及其他地區的民族運動。
阿塔土克宣稱土耳其唯一的合法政府是位於安卡拉的代表大會,所有民事及軍事官員都效忠這個政府。這一說法獲得廣泛支持和認同。鄂圖曼大會在此時已完全由協約國掌控。 阿塔土克向政府官員及部隊司令傳遞信息,要求他們實行大國民議會的代議選舉,大國民議會的集會地點將會在安卡拉。阿塔土克呼籲伊斯蘭世界協助,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在為蘇丹奮斗。他又表明他想將哈里發從協約國的控制下解放出來。他計劃要在安卡拉籌組新的政府和國會,並請求蘇丹承認。
在協約國搜捕之前,大量阿塔土克的支持者涌往安卡拉,包括阿塔土克在軍事部門的工作夥伴哈利德·埃迪普、阿德南·阿迪瓦爾、伊斯麥特·伊諾努、還有國會主席賈拉爾德丁·阿里夫、報章《延京》的創辦人尤納斯·那迪·阿巴利奧古。1920年3月31日,埃迪普及阿迪瓦爾在蓋韋會面。這兩名知識份子討論設立新聞機構的必要性,將之命名為阿安多盧。他們在安卡拉與阿塔土克會晤,即時提議宣布在安卡拉設立阿安多盧。阿塔土克想向全世界傳達新聞故事,他強調將民族斗爭傳遍國內外的重要性。賈拉爾德丁·阿里夫出逃首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說奧斯曼帝國議會被非法解散,停戰協定並沒有賦予協約國解散奧斯曼帝國議會的權力,而1909年憲法亦將蘇丹解散國會的權力取消,以防止1879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解散國會的事重演。
約有100名奧斯曼帝國議會議員成功逃離協約國的搜捕,參與民族抵抗團體舉行的全國選舉。伊斯麥特·伊諾努成為代表埃迪爾內的議員。1920年3月,土耳其革命者宣布,土耳其民族在安卡拉建立了他們的國會,名為大國民議會,擁有所有政府實權。1920年4月23日,大國民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阿塔土克為首任總統、伊諾努為總理。這個新政權決意抵抗首都政府。 安那托利亞存在著多支軍事力量,包括英軍、阿默特·安札武爾以及蘇丹的軍隊。蘇丹從他的回教軍隊里分出4000人,並運用協約國的資源另外建立一支最初部署在伊茲尼克、2000人的非穆斯林軍隊。蘇丹政府派遣軍隊開往革命者及反革命暴動的地點。
英國不認為那些革命者很難對付,英方於是僅運用非常規力量去對付起義。由於民族主義者遍布整個土耳其,軍隊分成了許多小隊。在伊茲密爾,這里有兩個營的英軍,軍官都住在鄂圖曼的戰船尤烏斯上,這支部隊被用作擊潰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及瑞菲特·貝爾旗下的支持者。
1920年4月13日,戰事在迪茲傑爆發。4月18日,戰火蔓延至博盧。4月20日,傑里德也爆發戰事。奧斯曼帝國議會給予回教軍隊半官方的權力,阿默特·安札武爾在起義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被授命前往討伐革命者。1920年6月14日,雙方在伊茲密爾附近交火。阿默特·安札武爾部及英軍的數量壓倒起義軍,但有一些回教軍隊在陣前叛投起義軍,這顯示蘇丹得不到部下堅實的支持,餘下的回教軍隊撤到英軍的後方穩住陣腳。
是次軍事沖突帶來了嚴重後果。英軍向起義軍開火,又從空中投下炸彈,迫使起義軍撤退,伊斯坦布爾城內一片恐慌。英軍司令佐治·米恩(George Milne)要求增援,使英方開始實施一系列的行動對付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法國陸軍統帥費迪南·福煦就事件簽署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得出了結論,土耳其需要部署27個師的兵力。英軍並沒有27個師可以分配,如此大規模的部署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政治後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公眾不會支持另一場漫長且代價高昂的征戰。 在發表阿馬西亞公告之前,阿塔土克與一位布爾什維克代表謝苗·布瓊尼上校會面。布爾什維克意圖吞並高加索部分地區,包括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曾經是沙俄的一部分。布爾什維克視土耳其為一個緩沖地區及共產主義盟友。阿土塔克回覆說:「這問題要延後討論,直至土耳其獨立。」阿塔土克以此來爭取俄國對國民運動的支持。
阿塔土克首要的目的是要確保能夠得到武器,這些武器主要來自蘇聯、義大利及法國。這些武備,特別是蘇聯那些,使土耳其人能有效武裝軍隊。簽訂卡爾斯條約後,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允諾割讓納希切萬及巴統,以換取蘇維埃的支持及資金。1920年8月4日,莫斯科的土耳其代表裡札·奴爾發出一通電報,說60支克虜伯大炮、3萬發炮單、70萬發手榴彈、1萬發地雷、6萬口羅馬利亞刺刀、150萬支鄂圖曼步槍、100萬支俄國步槍、100萬支曼里夏步槍,甚至還有一些先進的馬蒂尼-亨利步槍以及25000口刺刀很快就歸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所有。 鄂圖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條約列明保留政教合一制度,伊斯坦布爾仍歸蘇丹管治。色佛爾條約不被民族主義者所認同,他們認為色佛爾條約並不是要確立邊界,也沒有為人民的利益設想,鄂圖曼政府只是為了短暫的外交利益而簽署。
此外,韋尼澤洛斯為希臘從中得益,其他國家要讓希臘佔領那些地區。三國協約原本不希望那些被希臘佔領的地區把保加利亞及安那托利亞分離,但他們並沒有足夠的實力獲取那些地區。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巴統條約》界定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邊界。不過在《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土耳其東面的邊界已與條約訂立的有所不同。三國協約談論海外亞美尼亞人的訴求及重塑邊界的事情。十四點和平原則可作為亞美尼亞的動機,如果亞美尼亞人能夠證明他們在土耳其東部佔多數的人口,他們就能占據這些地區。亞美尼亞人在邊界的活動經常被用作重塑邊界的論據。伍德羅·威爾遜同意將這些地區轉讓給亞美尼亞,因為這些地區主要由亞美尼亞人控制。這些討論的結果都寫在色佛爾條約上。有一股從東南面來的亞美尼亞人獲得法國的支持,法國-亞美尼亞協定承認亞美尼亞在西利西亞的主權,法國則可建立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以聯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獲法國支持的那股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可得到更多的資源,以抗衡布爾什維克的擴張。
獨立戰爭其中一場重大的戰役在亞美尼亞及土耳其的邊境上展開,雖然希臘在西面威脅著土耳其人,但土耳其人仍能在這里發動攻勢。卡茲姆·卡拉貝克爾分別在兩份報告上論述土耳其東部的形勢,詳述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活動。俄國政府向土耳其人傳送一個訊息,俄國與亞美尼亞、俄國與伊朗的邊境已置於俄國的控制下。當時的土耳其較為落後,並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俄國的協助至關重要。巴基爾·森米·貝伊被派往與俄國會談,俄方要求土耳其割讓凡城及比特利斯予亞美尼亞,這對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來說不可接受,他們還要面對另一些難題,包括對亞美尼亞人侵襲的遲緩反應引起土耳其人不滿、希臘的威脅以及外交聯系需要協調。 外交照會還沒有開始,亞美尼亞為了增加談判籌碼,驅軍到奧爾圖,引致奧爾圖之戰。奧爾圖之戰終止了土耳其人與俄國的會談,不久後鄂圖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1920年7月25日,喬治亞佔領阿爾特溫。
卡茲姆·卡拉貝克爾率軍把亞美尼亞軍趕出奧爾圖,並且反攻亞美尼亞,迫使亞美尼亞簽署停火協議。 《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是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簽訂的首條條約,該條約廢除了《色佛爾條約》里有關阿美尼亞在土耳其東部邊境的活動。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內的十項說明亞美尼亞放棄行使色佛爾條約。
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達成和平協議後,亞美尼亞在11月底爆發共產起義。1920年11月28日,艾納特里·海克率領第十一團紅軍越過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進入亞美尼亞,第二次蘇聯-亞美尼亞戰爭僅持續了一個星期,亞美尼亞被打敗以後不再對土耳其民族主義活動構成威脅。有說法指,如果亞美尼亞滿意1919年時的邊界,就可以對布爾什維克的征服作出有效的抵抗。
1921年3月16日,布爾什維克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簽訂一份更詳盡的協議,稱為《卡爾斯條約》,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參與簽署。
從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擄獲的武備被運送到西面對抗希臘。
西部的戰爭
戰事起因是因為協約國,特別是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向希臘保證,只要希臘站在協約國一方,希臘就能得到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色雷斯東部、伊姆羅茲島、特內多斯島以及安那托利亞西部伊茲密爾附近的地區。希臘還想占據昔日拜占庭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達成偉大理想,但協約國不允許。
三國協約決定讓希臘佔領伊茲默爾附近的地區及小亞細亞西部的艾瓦勒克,原因是想要搶先義大利染指土耳其的南海岸,當中包括安塔利亞,三國協約擔憂義大利的擴張,於是讓希臘佔領這些地區作為解決辦法。
1921年5月28日,希臘人在艾瓦勒克登陸,艾瓦勒克在巴爾干戰爭之前是一個通行希臘語的小鎮。主要來自克里特的希臘人進駐艾瓦勒克,趕走這里的土耳其居民。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中將阿里·錫天卡耶組織土耳其群眾進行抵抗,還有一些土耳其人加入了雷希特、鐵菲克、澤克茲·伊澤姆,這些部隊有很強的決心抵抗希臘,因為他們已經後無退路。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是高加索人,他們在故鄉高加索被俄國及亞美尼亞驅趕出來,來到愛琴海海岸附近定居。希臘軍首次與這些人爆發戰斗。阿塔土克命勞夫·奧爾貝協助阿里·錫天卡耶、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勞夫·奧爾貝也是高加索人,他設法聯系這些抵抗團隊,讓他們切斷希臘軍的補給線。
由於義大利早前在安塔利亞登陸,協約國遂決定允許希臘在伊茲密爾登陸。為了應付義大利吞並有大量希臘人的小亞細亞地區,希臘總理韋尼澤洛斯取得協約國的准許,讓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宣稱是要保護人民免受騷動影響。土耳其人認為韋尼澤洛斯想吞並希臘人在土耳其的居住地,但韋尼澤洛斯指出,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的目的是保護當地居民:「希臘不是要向伊斯蘭開戰,而是反對過時的鄂圖曼政府,以及它腐敗、可恥及血腥的統治,我們要解放那些主要是希臘人居住的地區。」 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民族主義者向他們開火,結果引來希臘軍的粗暴報復。希臘軍以此為藉口驅軍深入土耳其。阿塔土克不能容忍希臘軍隊占據伊茲密爾。雙方在爭奪伊茲密爾時犯下不少暴行,例如殺害無辜平民,甚至有兒童被害。最終土耳其人將希臘軍隊驅趕出伊茲密爾。
決議當時土耳其東部及南部的邊界已透過條約及協議確定,阿塔土克在和談上具有發言權。民族主義者提出,希臘須無條件撤出色雷斯東部、印布洛斯島及忒涅多斯島,而色雷斯的里查河則作為邊界,重返1914年的狀況。
法國、義大利及英國邀請阿塔土克到威尼斯商討停火。阿塔土克要求在穆丹雅舉行會談。1921年10月3日,停火會談在穆丹雅展開,最終簽署穆丹雅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