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中美關系怎麼樣

土耳其中美關系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9-20 18:43:25

㈠ 和美國關系不好的國家有哪些

如果說世界強國,大家會說美國,但是自從二戰後,美國卻越發走向獨裁國,一直都將自己當做世界霸主一般。當然,美國也是從來不把別的國家當成一回事的。一直給很多小國家找戰亂,也是給這些給很多國家民眾造成巨大創傷的戰爭。一起來看看,哪些國家不喜歡美國。

利益為主的盟友國

比如很多一直跟美國有利益關系的盟國,在看到這些局勢面前,很多也是跟美國不再像從前親密。比如菲律賓,他們的總統杜特爾特對於美國人的干涉就很是不滿。此外還有土耳其的埃爾多安,盡管都是美國的盟友國,但是在前期的敘利亞問題上,土耳其是非常不滿意美國做法的。

㈡ 現在中美關系和美日關系怎麼樣有哪些國家和中國是好友

目前,美國十分警惕中國,因為美國認為中國是其最大的潛在對手(中國GDP僅次於美國;和美國一樣試飛了兩種非常先進戰機:殲20,殲31,擁有先進的052C導彈驅逐艦,「遼寧號」航母下水,東風31D彈道導彈可達到美國本土,99式坦克世界第四……擁有諸多先進武器)且中國與前蘇聯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害怕中國動搖它世界霸主的寶座,因此在中國周邊國家設立大量軍事基地,駐扎大量先進裝備,重返亞太(亞洲,太平洋地區),圍堵中國;但是中美兩國的經濟利益交集,互相向對方進出口大量商品,中美誰都不希望打仗,影響兩國關系穩定。因此,美國和中國目前處於互相競爭,互相防範,但合作緊密的微妙關系。(打仗的可能幾乎為零)
而日本二戰戰敗後依附美國,不斷發展壯大自己,但是美國對日本頤指氣使,出售的武器十分昂貴;且駐日美軍軍紀敗壞,時常擾民,日本人民十分討厭駐日美軍。在美日同盟下裂縫很多。將來某日,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經濟,軍事最強的國家,且日本左翼(正確認識歷史,對中國友好)政治家取代右翼政客,中日關系會大幅改善,而美日關系則會不斷下滑。
由於美國採取重返亞太,圍堵中國政策,中國好友較少。主要有:巴基斯坦,除了菲律賓之外的大多數東南亞國家(比如柬埔寨),絕大多數非洲國家(比如蘇丹)。此外,中國與俄羅斯關系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外交上都十分密切,也可算是好朋友。
這些都是我辛辛苦苦大字打出來的,絕對原創,一定要設為滿意啊!

㈢ 論中美關系對當前及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

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2010年即將過去,世界又經歷了不平靜的一年。從地區形勢看,美國政治、經濟難題相互交織,歐盟重大改革開始啟動,中東局勢變數增加,朝鮮半島局勢堪憂……

新華社海外7個總分社的社長以筆談形式,對不斷演變的地區形勢展開評析。

亞太地區:地區關系因美國加快「重返亞洲」而復雜化

新華網香港12月26日電 2010年,在亞洲國際舞台,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的身影頗為突出。在美國總統的出訪日程表上,到訪亞洲的時間最長;浩浩盪盪的美國艦群,不斷在亞洲海域炫耀武力。這一年,亞洲地區的國際關系,因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強勢向縱深推進而日趨復雜化。

「重返亞洲」的戰略,由美國政府2009年7月公開提出,旨在重新確立和提升美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奧巴馬總統自喻為美國首位「心系太平洋的總統」,熱衷在亞洲「發揮領導作用」。希拉里國務卿深明遠意:「美國的前途與亞太地區的前途緊密相連,而這個地區的前途有賴於美國。」

美國的「重返亞洲」不僅是戰略,更是落實到實際行動,而且是加速度。翻閱美國今年的外交日歷,從美國總統到外交國防官員,像「走馬燈」一樣穿梭亞洲。外長和防長的「2+2」雙邊會談機制,從美日之間向更多國家擴展。美國已儼然成為亞洲的「常駐大國」。

奧巴馬接連在亞洲出席國際和地區會議,長時間訪問印度諸國,還在紐約召集美國—東盟峰會。今年11月,奧巴馬先後訪問印度、印尼、韓國和日本,其中在印度逗留時間長達4天之久,苦心推動與印度的夥伴關系。

希拉里出入亞洲更是頻繁有加。就在奧巴馬今年11月訪問亞洲數國前夕,她率領人馬踏步亞洲多國,推動美國「在戰略、政治、多邊、經濟和貿易方面參與亞洲事務」。幾乎同一時間,國防部長蓋茨也在亞洲活動。

有評論指出,美國總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兵分三路同時出現亞洲舞台,實為美國外交之少見。

美國「重返亞洲」言行並舉,外交軍事協同推進。美國不僅在阿富汗增兵,鞏固在亞洲盟國的軍事存在,而且在亞洲地區大肆進行軍事演習。7月底,美國海空集群駛入韓國東部海域,舉行美韓34年來最大規模的軍演。8月,美國航空母艦高調訪越駛入南海,緊接著美韓軍演又在日本海和黃海展開。年終歲尾,4天的美韓軍演剛一結束,8天的美日軍演隨即登場,規模是美韓軍演的6倍。

12月初的美日軍演,「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率領20艘戰艦集群,加上號稱「空中堡壘」的B—52戰略轟炸機等150架戰機,還有萬余名美國官兵參加。日本投入兵力超過3.4萬人,出動艦艇40艘、戰機250架。日刊強調,這是和平時期日本最大的軍事行動。美國持續在亞洲軍演,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戰略圖謀。國防部長蓋茨一言道白,美國「正在考慮重新調整美軍的全球部署,其中一項是增強對亞洲的駐軍」。

在加速「重返亞洲」進程中,美國直接插手亞洲國家間的爭端。無論是「天安號事件」、「釣魚島事件」,還是「南海爭端」、「湄公河資源利用」等問題,美國都積極介入。

美國在亞洲的所作所為,自然有著深刻目的。《紐約時報》評論說,美國正與日本和韓國恢復冷戰時期的聯盟關系,並在亞洲其他地區加強勢力。美國不僅要利用美日韓軍事同盟,構建美國坐鎮的東北亞軍事板塊,還試圖通過介入南海爭端加強與越南等國關系,形成美國主導的東南亞軍事領地。

縱觀亞洲今年的形勢與美國的行為,與其說美國加快「重返亞洲」,不如說美國正在試圖把亞洲更多國家拉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用奧巴馬之言概括美國「重返亞洲」成果,就是「美國加強了既有同盟,深化了新的夥伴關系,重新密切了與包括東盟在內的地區組織的關系」。(作者為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社長)

歐盟:在陣痛中進入過渡期

新華網布魯塞爾12月26日電(記者劉江)2010年,歐洲的經濟政治格局發生了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化。以主權債務危機為重要標志,歐盟在一系列的經濟社會「陣痛」中,進入了由「後冷戰」向「後危機」時代過渡的重大轉折期。

今年年初以來,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不同程度陷入主權債務困境,導致金融市場動盪,歐元穩定受到沖擊;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群眾抗議、示威乃至社會騷亂。危機最嚴重的希臘和愛爾蘭分別於今年5月和11月被迫尋求外界救助。目前,這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仍在蔓延,不排除加劇的可能。

歐元區「債務海嘯」表面上看是債務和金融問題,但究其深層次原因,則是歐洲經濟發展模式長期失衡的結果。首先,歐洲經濟一體化與貨幣一體化發展之間出現失衡。歐元區雖然使用了統一貨幣,但缺乏強有力的財政政策和紀律,在勞動力市場自由化和技術研發方面也相對滯後,致使歐盟地區勞動生產率多年來躊躇不前。

其次,歐洲經濟一體化與政治一體化發展之間出現失衡。歐盟經濟一體化起步較早、進展較快,但政治一體化卻舉步維艱、一波三折,這大大制約了歐元區的治理能力。再者,歐洲資本福利主義發展模式與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可持續發展需求之間出現失衡。長期以來,歐洲尤其是希臘等南歐一些國家片面強調「高工資、高福利、高補貼」,結果形成巨額財政赤字,導致政府債台高築。

為了應對這場危機,歐盟「標本兼治」,主要採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出台了1100億歐元的希臘救助機制和7500億歐元的備用救助機制,並從這套備用機制中拿出了627億歐元救助愛爾蘭;歐洲央行繼續向金融機構補充流動性,並購買歐元區國家國債;二是歐盟各成員國尤其是債務危機國家大力緊縮財政;三是推行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強化財政紀律、新建宏觀經濟風險監測機制、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和建立持久性危機應對機制等,完善歐盟尤其是歐元區經濟治理;四是制定以「靈巧增長」、「可持續增長」、「包容性增長」為目標的10年經濟發展戰略,通過改變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以求加快經濟復甦並促進新一輪增長。盡管遭遇主權債務危機,今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區及歐盟經濟仍出現了明顯復甦勢頭,全年總體表現好於預期。最近,歐盟委員會大幅調高了今年的增長預測,其中歐元區今年經濟增長率由春季預測的0.9%上調至1.7%,歐盟由1%上調至1.8%,而去年歐元區和歐盟經濟都是負增長。不過,目前歐洲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截至今年10月,歐元區失業率已攀升至10.1%,創近10年來新高。另外,歐盟各國復甦進展不平衡,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等國仍將是負增長。

去年12月《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但一年來歐盟政治一體化仍舉步維艱,進展不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歐盟領導層及各重要機構以及各成員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應對債務危機、消減開支、控制失業、促進復甦等緊迫經濟問題上,政治一體化問題被「邊緣化」。

第二,《里斯本條約》確定的「歐盟總統」與歐委會主席、輪值主席國領導人之間,歐洲議會與歐委會、歐洲理事會之間,歐盟及其下屬機構與各成員國政府之間,權力再分配仍處於初始階段,相互關系遠未理順;領導崗位和機構職責不清、分工不明影響了歐盟工作效率。

第三,在處理債務危機、金融改革和解決族群矛盾等重大問題上,德國、法國、英國等歐盟大國堅持本國利益優先、「主權讓渡」有限,甚至與歐盟高官公開發生「口水戰」,這在一定程度上毒化了歐盟政治一體化的氛圍。

第四,歐盟力圖「用一個聲音說話」以提高其國際地位的努力沒有取得明顯成效。在二十國集團、八國集團及其他一系列國際多邊外交場合,英、法、德等歐洲大國的地位和話語權仍高於歐盟;美歐峰會一拖再拖,俄歐峰會虛多於實,熱點外交進展鮮見。在過去一年中,雖然歐盟一體化外交遇到各種困難,但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歐盟「外交署」最近成立並正式運行。「外交署」對分屬於歐盟各機構以及27個成員國的外交權力和資源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將有助於鞏固和拓展歐盟的重大利益以及國際影響力。

2010年歐盟對外開拓的另一個亮點,是大力提升外交戰略水平。歐盟領導人認真反思了當前囿於戰術而疏於戰略的做法,認為外交戰略的缺失嚴重製約了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歐盟已明確將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作為自己的「戰略夥伴」;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主張將來把埃及、以色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烏克蘭和韓國等也列為「戰略夥伴」。此外,歐盟還把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經貿合作以及移民和簽證等問題明確界定為「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

2010年,歐盟在地區和國際舞台上更趨活躍。歐盟著力發展大國關系,與中、美、俄、日、印等分別舉行峰會;強化地緣戰略,鞏固和發展「東部夥伴關系計劃」,繼續向東南擴展,穩步整合「西巴爾干」,並積極推動與中東、北非等地區國家的戰略合作;強調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分別與拉美及加勒比、非洲以及東盟等舉行峰會或部長級會議。歐盟在伊朗核問題上表現尤為突出,最近阿什頓代表「5+1」與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賈利利舉行了會談。

在最近發表的一些重要文件中,歐盟承認在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爆發後,這一全球最大的區域性國家集團進入了一個重要「過渡時期」。過渡意味著不穩定因素乃至重大風險可能隨時隨地凸顯;在危機中過渡,更使已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歐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驗。在新的一年裡,歐盟將面臨各種新困難、新問題,歐盟也會進一步深化經濟、內政、外交、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以盡早走出經濟衰退,並加快政治一體化步伐,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作用。(本文作者為新華社歐洲總分社社長)

中東地區:局勢起伏跌宕前景難測

新華網開羅12月26日電(記者李紅旗)2010年,中東局勢起伏跌宕,熱點問題非但沒有降溫反而平添變數。巴以和談受挫、伊拉克民族和解和戰後重建舉步維艱、伊朗核問題久拖不決、蘇丹南部公投前景坎坷。國際社會對中東的關注一刻沒有放鬆。

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4月和6月先後在伊斯坦布爾和開羅向伊斯蘭世界示好,聲稱將竭盡全力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幫助中東地區人民實現和平發展的良好願望。之後美國高官頻頻出訪中東,先是促成巴以間接會談,後於今年9月初啟動了間隔20個月之久的直接談判,但兩輪艱難交鋒下來,邊界劃分、難民回歸和耶路撒冷地位等棘手問題無一突破,猶太人定居點擴建問題更是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為打破僵局,美國又提出向以色列提供20架先進戰斗機和在聯合國阻止對以色列不利提案,以換取以色列延長90天定居點限令,遭以拒絕。美國日前不得不宣布,其打破定居點僵局的努力失敗。盡管美國聲稱不放棄中東促和的目標,但中東和平取得實質性突破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中東和平進程裹足不前的症結主要在於,美國對以色列的強硬立場繼續採取遷就政策。以色列右翼政府當政,對美國的促和壓力軟頂硬抗,而美國出於國內政治的考慮,不願向以色列增壓,屢屢從原持立場後退。

在以色列方面,總理內塔尼亞胡為維護右翼政府聯盟,一方面不斷表達與巴方恢復和談的願望,另一方面在定居點擴建問題上堅持強硬立場。以議會最近通過的關於領土讓步須經公投的議案,使和平前景更加黯淡。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則飽受與哈馬斯公開決裂的困擾,難以在定居點問題上做更多讓步,指望美國通過向以色列施壓幫助突破定居點障礙,但結果是冷水澆頭。面對僵局,巴方稱有多種選擇,包括單方面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並尋求國際支持,但美國的態度是成功與否的關鍵。美國會置以色列的訴求於不顧而支持巴勒斯坦建國?令人懷疑。

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自8月底從伊拉克撤出戰斗部隊後,伊拉克安全局勢並沒得到徹底改善,爆炸襲擊事件屢屢發生,民族和解進程接連受挫,戰後重建荊棘載途。今年3月伊拉克議會選舉後,政府組閣僵局歷時8個月之久,各政治派別最終於11月達成協議,新政府也於12月21日正式成立。不過,伊拉克的的局勢恢復穩定和經濟復甦仍需時日,外來勢力的干擾和影響將使伊拉克百廢待興前景堪憂。有分析家指出,美國當年發動伊拉克戰爭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和財政包袱,這應促使其重新審視中東政策。

2010年,伊朗核問題持續「高溫」,使中東政局前景充滿變數。奧巴馬上台伊始,向伊朗頻搖橄欖枝,以經濟實惠誘使伊朗放棄鈾濃縮計劃,遭到對美國充滿疑慮的伊朗拒絕。美國今年6月帶頭在聯合國推出第四個制裁伊朗決議,但伊朗仍沒有就範,依然堅持鈾濃縮計劃。

為緩解國際壓力,伊朗先是同土耳其和巴西達成核燃料交換協議,但沒有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積極響應,後又同意與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加德國恢復談判。日前在日內瓦舉行的伊朗與6國的談判傳出積極信息,雙方同意明年元月在伊斯坦布爾繼續會談,但人們普遍對會談能否取得突破持謹慎態度。

在以色列計劃突襲伊朗核設施的傳聞屢見報端之際,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和平談判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有效途徑。而和平談判成功的關鍵是增進相互信任,以良好的政治意願和高超的政治氣魄共同商討雙方的關切,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蘇丹正在成為一個新的關注熱點。今年4月,蘇丹舉行了24年以來的首次多黨選舉;明年1月,南部公投即將舉行。隨著公投日期的臨近,各政治勢力博弈日趨激烈。公投將決定貧窮落後的南部是否脫離北方而獨立,結果將對蘇丹的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並對地區政治版圖帶來巨大變化。

盡管飽受連年內戰之苦的蘇丹北南雙方都希望公投將公平、公正、透明,但雙方在邊界劃分、石油資源分配和債務問題上的分歧依然難以彌合。蘇丹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石油資源豐富,在非洲大陸和中東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前這個關鍵時期,國際社會應該尊重蘇丹人民的正當選擇,為蘇丹實現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除以上熱點問題外,中東大國埃及的政局動向也引人注目。新近舉行的埃及議會選舉中執政黨大獲全勝,但由此可能引發的反對派反彈為明年總統選舉增添新的變數。此外,「包裹炸彈」事件凸顯葉門反恐形勢的嚴峻。

與此同時,地區重要國家關系的改善為中東政局走向釋放出一些積極的跡象。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國向阿拉伯國家靠近,7月同埃及就開啟戰略合作關系達成一致;敘利亞同鄰國黎巴嫩實現關系正常化,雙方同意在地區問題上加強協調;伊朗同黎巴嫩的關系得到明顯改善,兩國領導人實現互訪,同意加強全面合作;海灣國家在新近舉行的首腦會議上重申支持中東和平進程,支持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這些變化,為中東和平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展望2011年,中東熱點問題仍可能持續「高溫」,各方博弈仍將繼續,但為實現中東和平發展的努力也不會停止。目前而言,各方已顯示出解決難題的良好意願。但要實現中東地區和平發展的目標,需要各方體現出政治魄力和智慧。尤其是美國,應該審時度勢,採取更加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立場。(本文作者為新華社中東總分社社長)

非洲地區:政局更趨穩定經濟復甦穩健

新華社非洲總分社社長王朝文:2010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多數國家局勢更趨穩定,政治更加成熟;經濟復甦穩健,整體形勢向好;經濟一體化步伐堅定,里程碑進展舉世矚目。與此同時,個別國家局勢依然十分脆弱,安全形勢更趨嚴峻復雜,經濟發展遭遇瓶頸困難。

2010年被非洲聯盟(非盟)確定為「非洲和平安全年」。非盟以及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西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等區域性組織針對困難重重的辛巴威聯合政府、久拖未決的馬達加斯加政治危機和反復推遲的幾內亞和象牙海岸總統選舉做了大量的調解工作。雖然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最終的解決,但這些國家的政局仍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今年非洲經濟表現不俗,成為全球新亮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報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今年整體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5%,有望成功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該組織認為,非洲經濟的良好表現得益於危機前各國經濟基礎的穩步提升,包括相對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外匯儲備增加以及債務的逐漸減少等。

非洲國家經濟一體化今年也取得重大進展。東非共同體成員國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和蒲隆地於今年7月正式啟動共同市場。這是繼2008年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成立自由貿易區後,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上又一重要的歷史性事件。

拉美地區:幾家歡樂幾家愁

新華社拉美總分社社長潘國俊:在即將過去的2010年,拉丁美洲整體經濟形勢比預期好,多數拉美人因前兩年經濟危機而緊鎖的愁眉現在已經舒展。但也在這一年,拉美天災人禍奇多,數以百萬計的家庭遭遇災難沖擊。

受金融與經濟危機的影響,拉美國家經歷了兩年的經濟衰退。但在2010年,拉美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據多個國際機構評估,拉美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達5.2%以上,貧困人口亦有所下降。總體而言,美洲南部地區國家經濟形勢一枝獨秀。而墨西哥、委內瑞拉和古巴等國經濟增長不盡如人意。

在政治方面,巴西勞工黨候選人迪爾瑪·羅塞夫當選總統對拉美政治格局意義重大,她的勝利穩住了左翼和中左翼政黨在拉美佔領大半壁江山的局面。

拉美地區今年遭受的自然災害也比往年更多更重。1月12日海地發生里氏7.3級地震,幾乎把首都太子港夷為平地,20多萬人死亡。上百萬難民迄今依然住在簡易帳篷里。2月27日智利中南部發生里氏8.8級強烈地震,造成500多人死亡、數千人失蹤,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

美國:民眾怨聲載道超級大國今非昔比

新華社北美總分社社長曾虎:2010年是美國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年。這種發生在社會政治經濟領域,進而影響外交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化,集中通過11月初美國的中期選舉表現了出來。

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果,用總統奧巴馬的話說,是民主黨「遭受了慘敗」。不過,這一結果絕非意外。由於金融海嘯之後經濟復甦舉步維艱,執政已近兩年的民主黨難逃其責,選民自然要通過手中的選票向其宣洩不滿。

表面看來,失業率長期徘徊在9.5%左右的高位,是美國政府和國民最頭痛的問題。然而,美國經濟所面對的絕不僅僅是高失業率問題。美國經濟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問題很多。其中一個是美國政府的超巨額債務。與債務問題同樣尖銳的是不斷擴大的「財富鴻溝」,即社會財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

美國雖然仍舊是世界上的頭號強國,但其所面對的種種挑戰,尤其是難以掙脫的經濟困境,使得這一超級大國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

亞歐地區:總體穩定局部動盪

新華社亞歐總分社社長張鐵鋼:2010年,亞歐地區局勢可以說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特點是西「晴」東「雨」。

縱觀全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處於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一直受到雙方不同程度的或「拉」或「打」。今年,前者扭轉了「親西方」的外交路線,後者改變了「向俄羅斯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目前,兩國政局基本穩定,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多方向對外交往非常活躍。

俄羅斯在梅普雙重體制領導下,政局和社會總體穩定。經濟上,盡管今夏遭受旱災和森林火災,但仍然保持穩定發展,並以「現代化」為目標呈復甦走勢。內政方面,盡管首都莫斯科今春發生地鐵連環爆炸,北高加索地區迭發恐怖襲擊事件,但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外交上,俄羅斯雖然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互存戒心,但仍然努力推進「經濟外交」戰略,積極探索安全合作新途徑。同時,俄在獨聯體這個「特殊利益區」的影響力有所恢復。

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這5個中亞國家,經濟發展依然不平衡,貧富懸殊持續擴大。特別是吉爾吉斯斯坦發生導致政權更迭的流血騷亂,政局迄今尚未完全穩定。而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等外高加索3國,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涌動。地處中俄之間的蒙古國,則繼續在大國之間折沖樽俎,經濟呈穩步發展之勢。

展望2011年,發展國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開展多方向務實外交,仍將是亞歐各國不約而同的主旋律。雖然外高加索和中亞一些國家甚至俄羅斯還存在不穩定因素或恐怖主義威脅,但是亞歐各國人民嚮往和平穩定繁榮的努力必將奏出動人的樂章。

㈣ 閻學通這人怎麼樣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國際關系學界頂尖學者,國內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世界級的大師。 他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觀點中最重要的是非常強調軍事的作用,相信喜歡軍事的朋友會很喜歡。其觀點與主流並不一致,雖然我不完全同意,但是看看現在中美關系發展,覺得非常值得人思考。 2013年他寫了一本書:《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書中預測了很多事情,都成真了。 6 南海
南海問題主要要搞定中國和菲律賓等國的關系,而不是中國和美國的關系。不要搞反了。
7 經濟牌與軍事牌
經濟牌沒有軍事牌管用。中國更優先的應該是給周邊小國和各個國家提供安全保障,而不是貿易關系。你看到你的鄰居拿著沖鋒槍你會害怕,但如果你的鄰居是你的大哥,你就不會害怕。

㈤ 中美關系發展一波三折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意識形態 中國領導人參與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是朝鮮先挑起的 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6個國家的軍隊在聯合國授權下 參與戰爭 當時中國席位是中華民國 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 對內稱美國入侵中國
其實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對與錯 是與非 但是20世紀前半葉 美國對中國還是比較厚道的 庚子賠款作為中國教育基金 民國大部分學者、科學家都是美國培養 還有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對中國抗擊日本的援助 前幾天雅安地震我們的軍隊直升機因為大霧地形復雜而返航 但是在半個世界前 為了援助中國抗戰 開辟駝峰航線 損失數百架飛機 上千名飛行員 就是為了文化侵略中國、奴役中國???!!!我們應該反思

㈥ 美民調稱半數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是否有助於美中關系進展

很顯然,這是沒用的,中美關系或者說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永恆的是利益,不可能因為兩國民眾互相欣賞有好感就能創造出世界擂主與其挑戰者掏心掏肺友好相處的美好生活,這是不現實的,用丘吉爾的一句話來說,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什麼是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國家就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中國和俄羅斯現在關系這么好,我們有錢他們有武器,為什麼不搞成一個國家?就是因為兩個國家之間存在階級矛盾,這使得我們無法融合成一個國家。所以說,中國和美國之間是有矛盾的,並且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國民之間的好感沒有能力來化解這種矛盾。

唯有通過共同的利益才能使矛盾縮小。從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系變化就可以看出來。

土耳其和俄羅斯是兩個相互掐了幾百年的世仇,2015年土耳其擊落了俄羅斯的蘇-24,普京那樣一個強勢的男人,奧巴馬整不倒他,歐盟不敢惹他,竟然被一個小小的土耳其整的沒有面子,反到2016年土耳其政變還是普京告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才讓後者控制住局面。

我們想想在俄羅斯有誰不恨土耳其?幾百年的世仇怎麼能說好就好?普京關鍵時刻拯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是為了共同利益。俄羅斯

需要土耳其來打開美國的圍堵局面,土耳其需要俄羅斯來穩定國家政權。

但是從現在的國際關系形勢來看,我們與美國之間的共同利益並不多,反而矛盾卻明顯,就像特朗普說的,中國和美國做生意,錢都讓中國掙了,美國缺損失了幾萬個崗位,這就是貿易不平衡,不管他說的對不對,總之這一矛盾是存在的。還有台灣問題,還有國際秩序規則等等矛盾,總而言之這並不是簡單的國民好感能解決的。

㈦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1949-1979年期間,即二戰結束後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國國內始終存在關於「如何對待紅色中國」的辯論。國際大環境和雙方共同利益,最終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雙方開始經貿和人文交往的談判,以人文交流為例,1979年後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大大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與此同時,人權問題和台灣問題也逐漸演變成了中美沖突的兩大症結。

1989-2009年期間是中美建交基礎消失又重建的過程,1991年蘇聯解體,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礎和共同利益消失,雙方關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在人權和最惠國待遇問題上的長期拉鋸戰等歷史事件更是對中美關系構成很大的沖擊。在此階段,雙方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中美關系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競爭的時期,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國,開始對美國的地位發起挑戰。隨著各領域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美關系呈現出競爭大於合作的特徵。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提高、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則在此時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仍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7)土耳其中美關系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進入「新階段」

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這次中美關系的大調整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前者正處於冷戰剛結束,美國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國開放剛十年,國力羸弱,美國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關系的走向。但這次,美國正處於危機所導致的焦慮時期,而中國遠非30年前之中國。力量對比的大變化意味著,圍堵心切卻因無力感所產生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可能使美國的行為具有更多的非預期性。

就中國而言,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應對新挑戰,此時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定力。同時,也要習慣一些「新事物」。過去幾十年中美關系都是以合作為主,以後或許不得不習慣「以對抗代替合作」的新關系,做到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認識到,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直到形成一個穩定的「新階段」之前,「新事物」帶來的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已經大大增加。

在這個新階段里,美國並不必然要放棄很多領域內的「接觸」政策,但是「戰略圍堵」的成分會加大,比如在新近達成的《美墨加貿易協定》里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預計,類似的「圍堵」設計將不會是個案,美國所謂的投資安全審查委員會所禁止的中國投資項目將會更多。

就算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並開始「圍堵」中國,美國精英態度的轉變並沒有改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根據芝加哥對外關系委員會2018年的數據,在1994-2002年,美國人視中國為威脅的比例高達57%,之後開始回落,2012-2014年間是41%左右,2015-2018年則是39%。

可見,盡管民意可以動員並發生重大變化,但美國目前的民意基礎不支持將中國視為「敵人」的政策。不過,美國精英對中國態度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政策大轉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㈧ 中美關系怎麼樣

作為外長,我有責任首先就我們的對美政策再做一次明確的重申。中美雙方達成的重要的共識是很多的,我們都認為中美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繁榮方面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重要責任,雙方將在互利互惠基礎上拓展各領域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管控好分歧矛盾,加強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友誼,合作應對重大地區和全球性挑戰,推動中美關系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

作為兩個利益高度融合的大國,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既要對兩國人民負責,也要對世界各國負責。我們還是希望雙方心平氣和地坐下來,通過平等和建設性對話,共同找出一個互利雙贏的解決辦法。

㈨ 希臘為什麼擔保瓦良格號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希臘政府和中國的關系非常的好,所以才會以國家的名義來擔保瓦良格號。

一,希臘一直與我們保持良好的關系。

我們和希臘遠隔萬里,但是自從兩國在1972年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以後,我們與希臘在經濟貿易開展多個領域密切合作。

兩國一直保持友好的關系,兩國領導人經常性進行互訪。中國和希臘同時作為文明古國,都歷經滄桑、歷經磨難,在新千年又都煥發著生機,這兩個文明古國對於交流和互鑒,都有特別的見解,都能夠非常包容對待彼此,只有這樣相互友好的基礎上,有事大家才能相互幫助。

二,希臘和土耳其不和。

由於歷史、政治等原因,希臘和鄰國土耳其不和是公開的秘密。只要土耳其反對的事情,希臘都會支持。這一次瓦良格號航母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又是土耳其故意為難我們。希臘聽說是土耳其之後,立馬第一時間表示支持我們。

希臘歷史上曾經遭受到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和壓榨,希臘獨立後曾聯合巴爾干國家一起發動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一度佔領小亞細亞半島部分領土,後來,凱末爾領導革命成功以後,兩國又發生沖突。可想而知,希臘和土耳其兩國的關系。

三,中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

當時的中國經濟要處於騰飛前期,在世界多一個朋友,比多一個敵人強百倍,這個道理誰都明白。況且中國又是五常之一,在世界政局話語權中是很有分量的。

特別希臘和土耳其領土上有巨大的糾紛,希臘占據愛琴海大部分海域和島嶼,愛琴海大約有2500個島嶼,希臘占據2400多個,而土耳其僅僅佔有80多個,土耳其對於這種現況極為不滿,雙方在愛琴海海域和島嶼上多次爆發沖突,兩國領土糾紛已經成為埋在兩國之間的一顆定時炸彈。

希臘政府當然明白,幫助中國意味著什麼。

希臘不僅擔保,還出動大功率拖船幫助我們。瓦良格號在愛琴海遭遇風暴,3艘拖船的拖纜先後被刮斷,航母一度失控,最終在希臘的優卑亞島擱淺。希臘水手利馬在試圖固定拖纜時殉職。後在運輸公司用3拖船和1艘希臘船隻,再次控制航母,化險為夷,駛出愛琴海。

瓦良格號隨後穿過地中海,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繞道發望角,進入印度洋,穿馬六甲海峽,隨後到達南海。2002年3月3日,瓦良格號抵達大連港,整個航程長達1.52萬海里,花費3000萬美元。希臘在瓦良格號一波三折的回國途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我們應該銘記在心。

2009年前後,希臘爆發發債危機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在各國紛紛都不看好希臘經濟之時,都在拋棄希臘債券,只有中國拿出真金銀去購買希臘債券,而中國企業毅然站出來投資希臘,從2010年到2017年,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到希臘投資,中國始終堅定與希臘站在一起。

說一件巧合的事,當年中土兩國為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僵持不下時,一個重大事件再度改變了瓦良格號的進程,這就是「南海撞機事件」。

2001年4月1日8時55分,美國海軍的EP3型偵察機入侵南海,在我國海南島東南110公里的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與中國空軍王偉駕駛殲8戰斗機發生碰撞。

隨後殲8戰斗機墜毀,飛行員王偉跳傘下落不明後被確認犧牲,而受傷的美國EP3型偵察機則迫降南海陵水機場。

此次事件讓中美關系驟然緊張起來,由於美國公然野蠻入侵,我國站在道義的制高點,迫使美國不得不做出讓步。

在這樣的背景下,土耳其政府才終於鬆口,我們在「瓦良格」號航母歸國問題有了更多的主動權。這時土耳其政府提出要求,中國對土耳其開放旅遊市場,保證每年有200萬人次的遊客,為土耳其創造2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還有20項苛刻的安全通過條件,包括10億美元的保證金。這樣才有希臘政府為我們擔保,幫助我們省去10億美元。作為北約成員國,希臘政府的擔保,這裡面有美國默許,作為小國希臘,對土耳其有再大的仇恨,也不可能違背美國的意圖。

㈩ 結合談談中美關系發展的歷程,談一下對中美關系的認識

中方的表面現象好似不鏗不陴,中方在軍力上是有實力的,美方是表裡不一啊!那其中的微妙關系又象敵友又象合作夥伴。我不解。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