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沒有姓氏
『壹』 土耳其為什麼會有西方文化
土耳其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它在現代國際大廈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其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之外,這個國家正處於重重疊疊的經濟區域中心,這些區域中最著名的當屬那些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中亞各國家,土耳其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貼近它們,而且具有與之相似的文化淵源。土耳其是黑海周邊地區和近東地區國家的工業和貿易中心。土耳其也是黑海、地中海和愛琴海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土耳其人繼承伊斯蘭的傳統又擁有奧斯曼帝國的輝煌,他們在繼承西方傳統的同時成為現代西方的一部分。東方和西方、亞洲和歐洲的傳統融入土耳其的現代文明中,這種融合的一個標志是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兩座大橋,它們用許許多多過去和一個未來把兩塊大陸連成一體。
土耳其人中99%都是穆斯林,但您卻很難想像在土耳其這篇土地上也曾經經歷過基督教的興盛時代。早期的基督教徒居住在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亞」地區,在和平之中傳播他們的宗教。到七世紀,基督教徒為了逃避拜占庭的迫害來到這里,鑿穴而居,洞穴相連,縱深地下幾十米。今天的「卡帕多奇亞」也是最惹人眼球的地區。旅遊者從世界各地趕來參觀葛萊梅(Goreme)露天博物館,它是一個包羅了數十座中世紀洞穴教堂的世界遺產。
『貳』 哪個國家沒有姓氏
冰島
冰島至今仍保留著古代淳樸的民風,除首都雷克雅未克外,各地仍然採用家長制,無姓氏的命在當今世界是極為罕見的。當他們要和其他家庭區別時男子便在父親的名字後面加上松字(SON,兒子之意),女兒則在父親的名字後面加上德提爾(DANGTER,女兒之意),以取代姓氏。
『叄』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的人物生平
1881年3月12日,凱末爾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的薩羅尼卡。1887年先後就讀於法特瑪太太區立小學和沙姆西先生小學。1893年轉入薩洛尼卡幼年學校,學習成績優異。因與一位老師同名,被該老師命名為凱末爾·穆斯塔法。
1895年升入瑪納斯提軍事預備學校。1899年進入了伊斯坦布爾軍官學校,1902年進入哈拜參謀學院,因數學成績優秀,獲得「凱末爾」之稱(阿拉伯語意為「完善的」)。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此時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已經日薄西山,淪落為西方列強欺凌爭奪的半殖民地。青年凱末爾的愛國主義意識被喚醒。在軍校里,他如飢似渴地閱讀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法國啟蒙學者的著作和土耳其大詩人納默克·凱馬爾的愛國詩篇,進一步認識到封建領主的貪婪殘暴、民族壓迫的深重與蘇丹(奧斯曼君主)專制制度的野蠻落後。於是,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織了一個秘密革命小組,辦了一份手抄小報,寫文章揭露蘇丹的黑暗專制統治。 1905年畢業,授上尉軍銜。凱末爾因參與政治活動被逮捕,後被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放逐到大馬士革第五軍營服役。1907年,在馬其頓第三軍團服役時,凱末爾加入了青年土耳其黨,並參加了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1908年革命,已獲少校軍銜的凱末爾在革命中立下功勞。但革命後,凱末爾因為批評當局而被調離伊斯坦布爾,後被派往保加利亞擔任武官。在保加利亞期間,凱末爾對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提高了自己的軍事素養。 1911年,凱末爾因批評當局而被調離伊斯坦布爾,不久參加了土耳其與義大利在的黎波里塔尼亞(今利比亞)進行的戰爭,晉升為少校。1912年10月—1913年5月,調任奧斯曼帝國駐保加利亞大使館武官,晉升為中校。
一戰爆發時,凱末爾已是土耳其駐保加利亞大使館的武官,他敏銳地指出,土耳其加入同盟國參戰將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凱末爾主張土耳其應保持中立,但他的建議未被採納。 作為軍人,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奔赴前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被任命為新編第19師師長。1915年晉升為上校。在達達尼爾海峽保衛戰中,他兩次率領土軍成功地阻擊了協約國的登陸,贏得了「伊斯坦布爾救星」的美譽。由於戰功卓著,第二年4月,他被晉升為准將軍銜。
1916年8月,因保衛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獲得「伊斯坦布爾的救星」和「帕夏」的稱號,名揚全國和歐洲。後被任命為第二軍團司令,晉升為將軍。然而,凱末爾的軍事天才並不能挽救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的命運。 主詞條:土耳其獨立戰爭、凱末爾革命
1918年10月底,奧斯曼帝國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停戰協定,許多領土均被協約國「委託管理」。昔日的屬地被協約國瓜分得乾乾凈凈。老謀深算的英國還鼓動奧斯曼帝國的周邊國家,妄圖將它肢解分裂。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在協議中奧斯曼帝國非但將丟失15世紀以來佔領的所有領土,土耳其民族世代生存的土耳其國家固有領土也被分割殆盡。在控制了安納托利亞地區軍隊之後,凱末爾立刻通過電報與地區內所有帝國軍隊取得聯系,並聯絡多個民族主義團體,之後與勞夫·奧爾貝、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及瑞菲特·貝爾等國民運動領導人會晤,發表阿馬西亞公告。國難當頭,凱末爾挺身而出,「不獨立,毋寧死!」他著手把全國各地分散的愛國組織統一起來,他向戰友們發出吶喊:「祖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正處在危機中」;他號召戰友們:「只有民族的意志和毅力才能拯救民族的獨立」。不久,凱末爾毅然辭去軍職,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祖國的斗爭中。
在他的推動下,議會在1920年1月通過了庄嚴的土耳其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布土耳其應該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廢除治外法權。這一文獻,被稱為「新土耳其的獨立宣言」。但是,協約國很快正式佔領了伊斯坦布爾,驅散議會。妥協的蘇丹政府決定解散議會,逮捕凱末爾黨人。凱末爾抓住時機,於1920年4月23日在安卡拉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以他為首腦的國民政府。他開始組建正規軍,並與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建交,締結了友好條約,爭取盡可能多的國家的同情與支持,為獨立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1920年6月,希臘軍隊在英國的支持下,大舉進攻,企圖扼殺土耳其的獨立運動。危難時刻,凱末爾出任國民軍總司令,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突破希軍防線,把希軍趕出了土耳其,活捉了敵軍總司令。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最終趕跑了外國侵略者,協約國不得不於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會議簽訂了《洛桑協定》,正式承認土耳其的獨立和主權。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首任總統,安卡拉被確定為首都。兩天後,大國民議會根據凱末爾的提議,廢除了封建的蘇丹制。 主詞條:凱末爾改革
1923年9月,凱末爾在安納托利亞與羅麥里亞護權協會基礎上建立人民黨。1924年4月,大國民議會通過了新憲法,實行一黨制。11月人民黨改名為共和人民黨,總統兼任黨主席,總理為副主席,黨國制度正式得以確立。自1923年直至1938年凱末爾去世,凱末爾一直連選連任共和國總統、黨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其權力幾乎不受任何限制。
1925年2月,土耳其東部各省爆發叛亂,在托缽僧的唆使下,叛亂者聯合起來准備推翻共和國,使哈里發復位。叛亂很快被鎮壓下去,47人被判處死刑。此次叛亂之後,凱末爾查封寺院,禁止托缽僧活動,並以嚴厲手段打擊任何反對改革的勢力。1926年,土耳其以當時最先進的瑞士《民法》為藍本,頒布了《民法》。民法中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和休妻制等習俗,規定男女平等,婦女可以自由結婚、離婚,穆斯林婦女可以和非穆斯林男子結婚,女子有權參與國家一切政治、社會生活等。但改革也有妥協的一面,如沒有強制規定婦女必須摘除面紗,以避免社會的強烈反彈。至1927年,在凱末爾的鐵腕鎮壓之下,所有反對他的宗教、政治、軍事力量都被鎮壓下去,凱末爾全面掌權。
1928年,土耳其通過立法,將阿拉伯字母改為拉丁字母,此後又禁止使用阿拉伯字母。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種傳播西方文化的展覽會、學術團體和藝術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34年的一項立法規定,每個人都必須有姓氏。而在此之前,只有名門望族才能擁有自己的姓氏,大多數土耳其人有名無姓。姓氏改革後,議會授予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姓,意為「國父」,故凱末爾全名為穆斯塔法·凱末爾·加茲·阿塔圖爾克。從1935年開始,廣播電台上播放的幾乎是清一色西方音樂。在教育領域中,大學中的神學系被取消,原有的大學被按照西方模式改造,各種類型的世俗學校紛紛建立起來。依照凱末爾的要求,這些學校必須向學生傳播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
凱末爾的晚年開始與土耳其人民疏離。他將以前蘇丹的主要住處多爾馬巴切宮整修一新,花在那裡的時間較多健康狀況日益變壞,當確診他患肝硬化時已為時過晚。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里,他以極大的毅力和尊嚴忍受病痛,於1938年11月10日上午9時5分在多爾馬巴切宮去世。凱末爾曾說過,我終歸於塵土,而共和國卻將永存。凱末爾領導土耳其15年,身後給土耳其留下了一隻精銳強大的部隊,一個根除了專制的共和國,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一個嶄新的土耳其民族 。
凱末爾的遺體通過伊斯坦堡運至安卡拉,等待適合的墓地。數年後墓地建成:安卡拉的一座壯麗的陵墓,其中安放凱末爾的石棺,並包括一座紀念他的博物館。
『肆』 歐洲各國王室的姓氏
大部分的王室成員都沒有姓氏,他們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過他們頭銜——×國王,×王子,×公爵。到終於有必要出現姓氏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英國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發明」出「溫莎」這個姓氏。德意志共和國對他們的過氣王子還算守信用,將王室的頭銜換成為他們的姓氏:巴伐利亞王子、烏特姆貝爾(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國王室成員的姓。另外,希臘、挪威和丹麥家族的王室成員,依然沒有姓氏.
這就要聯系歐洲具體的歷史政治來談了:
歐洲王室,是一個時代的錯誤,是一個處於十字路口的特權階級,抑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國家象徵?過去,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這些歐洲君主制國家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時期統治者蓬勃發展成了一個契機,在一個全新的游戲場上,無名小卒榮升為一國之君。初期這些新君由選舉產生,一旦他們的王朝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變成世襲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實權,他們就要將權力合法化,通過一小撮天才輔助,這些新君發明出「君權神授」。神學家指天發誓,賦予他們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願。獲得宗教的認可無疑為結束爭論增添了籌碼。
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並享有「陛下」(Majesty)的頭銜。皇帝之下是國王,國王只能戴王冠,被稱為「殿下」(Highness)。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豐,於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國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為自己打造了一頂皇冠,要求臣民尊稱他為「陛下」。風起雲涌,其他國王競相仿效,但他們在爭論誰先誰後的過程中反目成仇,最終導致戰爭頻頻爆發。在權力得到鞏固後,這些國王開始培植專制主義,通過殘酷的手段開拓出現代的歐洲.
歐洲歷史上,除了嚴守中立的瑞士,近似於君主共和國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外,君主制其實是政治體制的不二選擇。如果一個王朝滅亡或者一個國家宣布獨立,這在19世紀經常發生,那麼,人民就會直截了當地放眼國外,尋找一位新王子登基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蘭西家族,和最年輕的王朝——塞爾維亞的Karadjordjevic,歐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國血統。法國波旁王朝統治過(義大利)帕爾馬公國,之後又統治兩西西里王國,還有西班牙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後裔。Benelux(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全稱)王國和巴爾干王國一樣,都隸屬於日耳曼家族。而從人丁興旺的薩克斯-科堡家族(創造了歐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來的,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還有後來的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樣,都屬於希臘家族成員,但希臘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臘人。
現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現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輩的.
英國:姓氏 溫莎,-------------------- 現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
丹麥:姓氏 格呂克斯堡,-------------- 現任女王瑪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斯登: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
盧森堡: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 不詳
荷蘭:姓氏 奧蘭治,------------------ 現任女王貝雅特麗絲二世
比利時: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
摩納哥: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與比利時國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伍』 全世界人的姓氏到底有多少種
百家姓
『陸』 哪些國家的人民沒有姓氏,哪些國家的人民姓氏最多
哪些國家的人民沒有姓氏,這個說法就不準確,姓氏有無和民族傳統有關,中國漢族有姓氏中國的維族就沒姓氏,因民族而異,日本的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民族.沒有姓氏的民族很多,世界有2000-3000個民族,大部分都沒有姓氏,但是大部分的人類都有姓氏,姓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意識到血緣時產生的血緣標志,所以全球的土著民族幾乎都沒有姓氏,普遍的游牧民族都沒有姓氏,因為其人口流動,不需要用姓氏來標明血緣,而農耕民族幾乎都有姓氏,而且農耕民族發展來的民族是世界的主體,所以大部分的人類都有姓氏
『柒』 請介紹一下土耳其人的姓名規則
1934年11月24日,剛剛享受到革命勝利果實滋味的凱末爾政權通過大國民議會實施了《取姓法》,法案公布之日起,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帶有宗教封建色彩的尊號和稱號一律作廢,並實行新的稱謂方式:巴伊和巴楊,即先生(Bay)和小姐(Bayan),巴伊、巴楊和姓一起使用,放在姓氏之前,如Bay A Kyol 或Bayan Akyol ,即巴伊阿克約爾,巴楊阿克約爾。
土耳其人原來沒姓,《取姓法》卻規定每個土耳其人必須有姓,為了讓公民取姓方便,政府提供一份單子,讓人從中挑姓,如厄茲蒂爾克(真正的土耳其人)、切廷蒂爾克(嚴肅的土耳其人)、申蒂爾克(高興的土耳其人)、阿克約爾(一路平安)等等,盡管如此,土耳其人的用姓還是禁不住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有以葯濟師、漁夫,姆拉格人等職業、出生地為姓,有以父名或父親職業為姓的。如姓「皇斯曼拉加的兒子」(屠夫或肉鋪掌框櫃的獨兒子)。此外,重大的歷史事件、神話故事,動物,綽號,一些獨特的詞等亦被取以為姓。
和東方人一樣,土耳其人姓名也是姓在前、名在後,所以音譯取姓時或許或許取前字比較好(不過大概也是重復的現象比較多,像凱末爾的名號,所以取後字的現象也經常有)。
『捌』 西方姓氏的由來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國人的姓
名有一些不同點。
首先,中國人是姓在前,名在後;而西方人則是名在前,姓在後。日本人、
朝鮮人、越南人同中國人一樣,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在歐洲,則只匈牙利人是
姓在前,名在後,日本人的姓大多是兩個字,像中國人的復姓。如田中、宇野、
鈴木、福田、吉田、宮本等。有時還有三個字的姓,如「二階堂」等。在正式場
合應把姓和名分開寫。另外,日本人的姓名漢字書寫,但讀音則完全不同。而
且,同樣一個漢字在不同的姓名中讀法也常不一樣,要特別注意。如「山本」讀
作「亞瑪摩投(漢語拼音為yamamoutou)」,「鈴本」讀作「斯茲基(漢語拼音
為siziki)」。
西方人是在前,姓在後。英、美、法、西班牙、阿拉伯人都是如此。俄羅斯
人通常也是名在前,姓在後,但也有時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別是在正式文件中。
有些國家的人,姓名很長,分三節或四節。英、美人士姓名,第一節是本人的正
式名字(教名),最後一節為姓,中間一節是母親的姓或家庭關系密切者的名
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例如,約翰·斯圖爾特·史密斯
(John Stuart Smith)即為姓史密斯,名約翰。俄羅斯人的姓名其第二節為父
名,伊萬·伊萬諾維奇·伊萬諾夫。即姓伊萬諾夫,名伊萬,而伊萬諾維奇為父
名,阿拉伯人姓名的第二節為父名,第三為祖父名。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前國王費
薩爾·阿卜杜拉·拉赫曼·沙特(Faisal ibn Abl Rahmamal Saud),即為姓
沙特,名費薩爾,而阿卜杜拉·阿齊茲為父名,阿卜杜拉·拉赫曼為祖父名。從
以上可以看出,對於這些國家的人來說,最主要的是記住第一節本人的名字和最
後一節的姓,平時稱呼,中間的其餘部分可以從略。
西班牙人的姓名排列略有不同。其父姓在倒數第二節,而最後一節為母姓。
在簡稱時,多用第一節本人的名字和倒數第二節的父姓。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國人姓名的第二個不點是有關婦女的。中國婦女結婚後,
其姓名不變,過去有的婦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現在這種習慣已經沒
有了。在西方,婦結婚後,則把父姓改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例如,一個
叫瑪麗·瓊斯的姑娘,嫁給了約翰·史密斯先生,那麼她就改姓史密斯了。她被
稱做瑪麗·史密斯太太。對於同她沒有深交的人來說,也可稱她為約翰·史密斯
太太。
不過,也有已婚婦女不用夫姓的例外。在美國,演員常常使用藝名。劇院經
理為了保持演員的知名度,不願她們改用夫姓,有的甚至對她們的婚事秘而不
宣。另外,女作家常使用筆名,而很少使用夫姓。
西方人姓名與中國人姓名的第三個不同點是,中國人力求晚輩的名字與長輩
的不要相重。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孫的名字有時完全相同。英國前首相丘吉爾,
其父親名倫道夫,他的一個兒子也叫倫道夫,祖孫同名。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
羅斯福,他的兒子也叫富蘭克林·羅斯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為兒子取了與自
己相同的名字。人們為區別清楚,只好在稱呼他們的兒子時,冠一個「小」字
(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後),即小羅斯福,小洛克菲勒。西方還有的人喜歡
沿用歷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在美國,不少人給孩子取名華盛頓、林肯、富
蘭克林、羅斯福等。
關於西方人的姓氏,還有一點應當提到。中國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視為
血緣關系、傳統接代的最重要的標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廟。可是,
古代英國人卻只有名而沒有姓。從10世紀開始,即相當於中國唐朝末年,才有一
部分貴族以封地為姓。以後別的貴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們,為自己選擇姓
氏。自11世紀到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基督教要求對姓氏進行登記,姓氏才得到
普遍使用。這樣,前後用了大約5000年時間,英國人才算都有了姓。
在英國,最普遍的是以職業為姓。例如,古代的鐵匠為居民製作、修理家
具、釘換馬掌,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行業。於是,史密斯(Smith鐵匠)就成了這
樣人家的姓。其他如泰勒(Tailor裁縫),庫珀(Cooper制桶工),巴伯
(Barber理發師),貝克(Baker麵包師),卡彭特(Carpenter木匠),克拉克
(Clerk辦事員或書記員),庫克(Cook廚師)等,也都是這樣形成的。
還有一些姓,原是父親的名字,加一個「遜」字(son),意為某人的「兒
子」,就成這一家後代的姓。例如,托馬斯(Thomas)的後代姓托馬森
(Thomason),或湯姆森(Thomson);傑克(Jack)的後代姓傑克遜
(Jackson);威爾(Will)有後人姓威爾遜(Wilson);威廉(William)的後
代威廉森(Williamson)等。
『玖』 奧斯曼帝國穆斯林怎麼都沒有姓
當然會有姓氏的,只是與中國的姓氏不用,
阿拉伯人,或者西亞人,是以家族的名稱,為自己的姓氏的,往往名字會很長,包括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爺爺的名字等等,可以追述到祖先,也就是家族名字。
『拾』 凱末爾是希臘人嗎
凱末爾是希臘的猶太人。
生於薩洛尼卡(今希臘境內)。
土耳其革命家、改革家,土耳其共和國締造者,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總理及國民議會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