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1923年土耳其和美國簽訂了什麼協議

1923年土耳其和美國簽訂了什麼協議

發布時間: 2022-10-05 04:14:34

㈠ 土耳其與美國關系如何

美國與土耳其的關系可以追溯到1831年,當時美國與奧斯曼帝國建立了外交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美國於1927年與土耳其建立了外交關系。美國與土耳其於1947年7月12日簽署的經濟技術合作協議進一步推動了兩國關系的發展。

土耳其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夥伴。自1952年以來,土耳其一直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重要盟友。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三部分,全長361千米,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只有土耳其封鎖黑海海峽俄羅斯就沒有辦法在地中海施展拳腳。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心腹大患。

土耳其為打擊其境內外對自己和美國有威脅的恐怖組織不留餘力,其中包括庫爾德工人黨(PKK),革命人民解放黨/陣線(DHKP-C)和ISIS。作為Defeat ISIS聯盟的重要成員,土耳其於2015年7月向美國和聯盟夥伴開放了軍事基地。自那時以來,Indirlik空軍基地對於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降級並最終摧毀ISIS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土耳其是美國對中東軍事打擊的重要基地。

㈡ 一戰後哪次會議重新討論並簽訂了對土耳其的合約

1922年11月20日,以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協約國為一方,土耳其為另一方,為了解決中東問題在瑞士洛桑召開洛桑會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新討論並簽訂對土耳其和約的國際會議。美國派觀察員出席會議。

1920年協約國將奴役性的《色佛爾條約》強加於戰敗的土耳其。之後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領導下,擊敗英國支持的希臘軍,迫使協約國重新討論對土耳其的和約。

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會議上簽訂了《洛桑合約》。合約主要內容有土耳其保全它的主要領土,收回士麥那地區和東色雷斯;土耳其對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地不再有領土要求;對世界大戰及協約國武裝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損失和損害,雙方互相放棄在金錢上的要求;取消在小亞細亞的法、意勢力范圍和歐洲國家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等。

《洛桑條約》的簽訂使土耳其擺脫了《色佛爾條約》的奴役枷鎖,並且獲得了在本土范圍內的獨立。

㈢ 凱末爾革命的經過

這次革命共經歷了三個時期: (1922年9月至1924年4月)。1922年10月11日,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1923年7月24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七國與土耳其簽定了《洛桑和約》。條約確定了土耳其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屬土耳其;廢除外國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和財政監督權。同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保、土九國簽訂了《海峽公約》,規定黑海海峽無論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時期海上和空中都通航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區非軍事化,由簽字國組成的「海峽委員會」實行監督。《洛桑和約》為土耳其贏得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是土耳其人民反帝斗爭的重大勝利。但是海峽地區的非軍事化和國際監督,仍然損害了土耳其的主權。
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為共和國,凱末爾被選為總統。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㈣ 什麼條約的簽訂徹底廢除了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使土耳其重新取得了領土完整和主權

1922年10月,土耳其和有關國家在瑞士洛桑舉行會議,經過激烈交鋒,1923年7月簽訂了《洛桑條約》。這一條約徹底廢除了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土耳其重新取得了領土完整和主權。《洛桑條約》的簽訂,也標志著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民族獨立運動取得了偉大勝利。

㈤ 世界大戰停戰土耳其簽訂了什麼和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戰敗國土耳其簽訂《色佛爾和約》。根據該和約,土耳其原有領土縮小了3/4,本土也被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委員會管理。土耳其為反對《色佛爾和約》進行了武裝斗爭,並取得了勝利。1923年7月24日,協約國被迫與土耳其簽訂新的和約,即《洛桑條約》。

㈥ 土耳其火葯桶的點火人是誰呢

土耳其,亞洲西部國家。北部瀕黑海,東北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交界,東部與伊朗接壤,東南與伊拉克、敘利亞毗鄰,西南臨地中海,西濱愛琴海,西北隔黑海海峽連掛在巴爾干半島的陸地領土與希臘、保加利亞為界,從黑海至愛琴海的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的歐亞兩大洲分界線把土耳其分隔為西部分。首都安卡拉,自從2010年敘利亞顏色革命以來,土耳其借口打擊庫爾德武裝越境侵入敘利亞之後,不僅與俄羅斯硬剛,更是通過周圍幾個熱點地區不斷秀肌肉。

二戰結束後,美國出於冷戰的需要,加強了對土耳其的滲透和控制,美國與土耳其簽訂了一系列的軍事、經濟協定,作為交換條件,土耳其給予美國在其領土建立軍事基地的權利,並且把一大部分軍隊置於美國控制之下。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約組織,其政治脈搏一直是伴隨著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心臟跳動。1999年,土耳其參加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侵略南斯拉夫的戰爭。因此,無論是地理上、民族構成上,還是地緣政治上,土耳其都是與歐洲大陸「掛鉤」最緊的亞洲國家。

㈦ 洛桑條約的1923年

條約共143條,主要內容有:①宣布協約國與土耳其之間自條約生效之日起正式恢復和平。②協約國承認土耳其在小亞細亞本土范圍內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確認土耳其從黑海到愛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間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土耳其所有;石油產地摩蘇爾的歸屬問題留待以後解決(1926年《英土協定》將摩蘇爾地區劃給英國代管的伊拉克)。③土耳其放棄被英、法、意等國瓜分的前屬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地的領土要求,並承認英國對塞普勒斯、義大利對佐澤卡尼索斯(今南斯波拉澤斯)群島的兼並。④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協約國武裝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損失,雙方相互放棄賠償要求;土耳其償還前奧斯曼帝國的部分外債;締約各方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權和財政、關稅監督權,土耳其實行海關自主。⑤海峽地區實行非軍事化,締約各國聲明同意在海峽地區海上和空中通過及航行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帶不得設防和派駐武裝力量,由國際委員會(又稱海峽委員會)實行監督。
1922年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大國民會議政府戰勝英國和希臘侵略軍,廢黜土耳其國王,取得民族革命的勝利,迫使協約國放棄1920年強加於土耳其的奴役性《色佛爾條約》(《塞夫爾條約》),並同意簽訂《洛桑條約》。該約承認土耳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土耳其民族獨立斗爭的重大勝利。 國聯行政院接受土耳其和英國提交的爭端後,請求常設國際法院就以下問題發表咨詢意見:
(1)行政院根據《洛桑條約》第3條第2款作出的決定具有什麼性質?是仲裁裁決,還是建議抑或單純的調停?
(2)行政院的決定必須一致通過,還是可以多數通過?
(3)有關當事國的代表能否參加表決?
1925年11月21日,常設國際法院發表對上述問題的咨詢意見。法院的意見認為,《洛桑條約》第三條第2款百六十行的目的是達到邊界的最後確定,它反映了當事國的意圖。從對該條款的語法的和邏輯的解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即當事國願意接受行政院作出的最終的和有拘束力的邊界決定。根據《國際聯盟盟約》第15條的規定,行政院對當事國提交的爭端有權提出建議。但行政院將要對土、伊過境作出的決定不能被認為是該條所指的建議。法院考慮到,根據普遍接受的概念,仲裁裁決要根據法律標准作出,鑒於本問題涉及的具體情況,法院傾向於將行政院的決定作為仲裁裁決,盡管將國聯行政院說成仲裁法庭是不適當的。
法院對第一個問題的結論是:本問題是一個由當事國事先達成協議,同意接受國聯行政院決定的拘束力的個別例證。雖然按照《國際聯盟盟約》第15條的規定,行政院只能對解決爭端提出建議,但這一規定並不阻止當事國在特殊情況下根據協議承擔更廣泛的義務並賦予行政院作出有拘束力的決定的權力。
至於第二個問題,法院指出,《洛桑條約》第3條第2款只簡單提到將未解決的劃界問題提交行政院,並未具體說明如何解決。按照《國際聯盟盟約》第5條第 1款的規定,行政院的決議,除盟約特別規定者外,均需一致通過,棄權和爭端當事國的票數不計算在內。由此可見,行政院作出決定時,一致同意是必須的,只有在盟約或者《凡爾賽和約》有其他規定的情況下,才可能有例外。
對於第三個問題,法院認為,根據《國際聯盟盟約》,特別是其中有關爭端解決的規定,爭端當事國代表的投票不影響必要的全體一致,這是全體一致規則的例外情況之一。人們不能審判自已的案件,這條規則依然有效。

㈧ 1)使土耳其淪為協約國半殖民地的條約是

1)B
名詞釋義:
【洛桑條約】是於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與協約國之間簽訂的一份條約。在土耳其軍隊擊退希臘軍隊的攻擊後,新的土耳其政府拒絕接受之前簽訂的色佛爾條約。之後土耳其政府遂與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訂洛桑條約。此條約確立了現代土耳其的疆域。土耳其雖然放棄了其在阿拉伯地區的領土和塞普勒斯,但保留了東色雷斯,同時取消了亞美尼亞的獨立和庫爾德的自治。
【色弗爾條約】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斗。
色佛爾條約的簽訂,徹底使土耳其淪為西亞病夫。

2)B
名詞釋義:
【世俗主義】世俗主義,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控制的主張。
在某種意義上,世俗主義維護了擺脫宗教條例和教育的權利,不顧政府對人民的宗教自由,保持對信仰實體中立的狀態,不給宗教任何特權和補貼。換句話來說,世俗主義認為人們的活動和作出的決定,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應根據證據和事實進行,而不應受宗教偏見的影響。
【哈里發制度】
哈里發(阿拉伯語:خليفة‎  ḫalīfah/khalīfah(幫助·信息);英語轉寫:Caliph),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也是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統治者的稱號。在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哈里發擁有最高權威,管理著龐大的伊斯蘭帝國。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哈里發」的頭銜,作為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名稱,一直保存了下來,傀儡哈里發首先是處於開羅的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奧斯曼蘇丹蘇萊曼一世宣布自己繼承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直到1924年,哈里發制度最終才由凱末爾廢除。
哈里發是伊斯蘭的象徵,職權相等於日本的天皇,凱末爾對哈里發的取締及對伊斯蘭政教結合的削弱,即打破世俗主義。

㈨ 模擬聯合國歷史會 可能有關於土耳其獨立戰爭後的洛桑條約

您好,我也是搞模聯(中文模聯)的,也很樂意為我的同仁解答你的疑惑。不過在此先建議你可以網路一下,網路或維基網路介紹的很詳細,我當時協助別人寫BG也是先自己做查詢的。

一、巴爾干戰爭的詳細內容,以及奧斯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為(具體見網路)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1912.10~1913.5):
巴爾干同盟對土耳其的戰爭。意土戰爭(1911~1912)期間,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結成巴爾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 ,門的內哥羅首先向土宣戰,17、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先後參戰。10月底保軍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爾乾的屬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處。11月初,土耳其請求歐洲列強調停,並於12月3日與保、塞、門三國簽訂休戰協定。在歐洲列強斡旋下,1912年12月16日土耳其與4個交戰國在倫敦開始議和談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國內發生政變,新政府在德意志帝國(1871~1918)的支持下,態度強硬,和談破裂。2月3日,戰事再起。3月5日,希軍攻克亞尼納。3月26日,保 、塞聯軍攻陷亞得里亞堡。4月22日,斯庫台奧斯曼帝國軍隊投降。土耳其帝國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與巴爾干4國簽訂《倫敦條約》。條約規定,埃內茲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線以西的土耳其歐陸屬地(阿爾巴尼亞除外)和克里特島割讓給巴爾干同盟國家;阿爾巴尼亞獨立,但須受俄、英、法、德、奧、意6大國監督;愛琴海諸島問題則由德、奧、英、俄4國處理。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1913.6~1913.8):
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的戰爭。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由於未得到通往亞得里亞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亞劃出馬其頓的一部分作為補償;希臘要求領有馬其頓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則要求佔有南多布羅加。1913年6月1日,塞 、希秘密訂立反保同盟,羅馬尼亞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對塞、希發動突然攻擊,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欲乘機收復失地,於7月16日向保加利亞發動進攻。7月29日保加利亞力屈乞和。8月10日簽訂了《布加勒斯特條約》。依約,塞取得馬其頓的大部,希取得馬其頓南部(包括薩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島,羅取得南多布羅加,土收回東色雷斯和亞得里亞堡,門的內哥羅的領土也有擴充。通過兩次巴爾干戰爭 ,塞爾維亞實力大為增強。這就加深了塞與奧匈帝國(1867~1918)的矛盾,終於使巴爾干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
結果: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即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干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控制和壓迫所進行的戰爭。盟國由於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權的要求遭到拒絕,在沙皇俄羅斯帝國(1547~1917)支持下於1912年10月9日對土耳其宣戰。盟軍為民族解放而戰,士氣旺盛。經過激戰,塞、門兩軍進占馬其頓和亞得里亞海沿岸;保軍控制伊斯坦布爾以西地區;希軍進占愛琴海諸島;奧斯曼帝國軍隊敗退到埃迪爾內、約阿尼納和斯庫台等地。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請求歐洲列強進行和平調處。由於盟國得到俄羅斯帝國(1547~1917)支持,土耳其得到德意志帝國(1871~1918)和奧匈帝國(1867~1918)支持,在大國影響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條約》,戰爭宣告結束。戰敗國土耳其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領土。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干半島各國人民擺脫了土耳其的長期封建統治,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干各國重新分化,羅馬尼亞與英、法、俄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國。戰爭中,由於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飛機、裝甲車、無線電)的使用,作戰方法也有新的變化:戰斗隊形更加疏開;軍隊行動更注意隱蔽;進攻多採取機動作戰和迂迴包圍;防禦多採取陣地作戰。巴爾干戰爭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奧斯曼在一戰的作為:
奧斯曼參戰的原因是雙方都需要他參戰。做為歐洲列強中最弱的,向北可以牽制沙俄,向西可以搞掉保加利亞並支援塞爾維亞。甚至切斷蘇伊士運河。他參戰的直接原因是原本英國准備出口土耳其的幾艘戰艦被英國徵用。而德國被封在地中海的倆艘戰艦意外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並宣布加入土耳其海軍。英國外交的渺視和德國的支持讓土耳其選擇了同盟國。但境內的阿拉伯人認為這是脫離土耳其主人的好機會,所以,土耳其在戰爭中主要承擔的就是消滅阿拉伯叛軍及支援他們的英軍。

奧斯曼帝國是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予俄國。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至1918年,葉門和麥地那是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奧斯曼帝國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奧斯曼帝國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並交出。《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戰後安那托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的傷亡重大。

二、土耳其衛國戰爭和洛桑會議的詳細記述(具體見網路)
土耳其獨立戰爭是由土耳其革命開展抵抗瓜分奧斯曼帝國的一場政治及軍事對抗,緊接著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土耳其大國民議會的成立讓阿塔土克能成功動用議會,土耳其國民運動至此達致頂峰。對希臘的軍事行動,以及土亞戰爭及法土戰爭結束後,土耳其革命者迫使協約國放棄《色佛爾條約》,於1923年7月訂立《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在1923年10月於安那托利亞及色雷斯東部成立。土耳其的獨立運動最終導致奧斯曼米利特製度的終結,讓阿塔土克改革創造了現代、世俗的國度。
東部戰爭: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巴統條約》界定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邊界。不過在《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土耳其東面的邊界已與條約訂立的有所不同。三國協約談論海外亞美尼亞人的訴求及重塑邊界的事情。十四點和平原則可作為亞美尼亞的動機,如果亞美尼亞人能夠證明他們在土耳其東部佔多數的人口,他們就能占據這些地區。亞美尼亞人在邊界的活動經常被用作重塑邊界的論據。伍德羅·威爾遜同意將這些地區轉讓給亞美尼亞,因為這些地區主要由亞美尼亞人控制。這些討論的結果都寫在色佛爾條約上。有一股從東南面來的亞美尼亞人獲得法國的支持,法國-亞美尼亞協定承認亞美尼亞在西利西亞的主權,法國則可建立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以聯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獲法國支持的那股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可得到更多的資源,以抗衡布爾什維克的擴張。
獨立戰爭其中一場重大的戰役在亞美尼亞及土耳其的邊境上展開,雖然希臘在西面威脅著土耳其人,但土耳其人仍能在這里發動攻勢。卡茲姆·卡拉貝克爾分別在兩份報告上論述土耳其東部的形勢,詳述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活動。俄國政府向土耳其人傳送一個訊息,俄國與亞美尼亞、俄國與伊朗的邊境已置於俄國的控制下。當時的土耳其較為落後,並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俄國的協助至關重要。巴基爾·森米·貝伊被派往與俄國會談,俄方要求土耳其割讓凡城及比特利斯予亞美尼亞,這對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來說不可接受,他們還要面對另一些難題,包括對亞美尼亞人侵襲的遲緩反應引起土耳其人不滿、希臘的威脅以及外交聯系需要協調。
土亞戰爭:
外交照會還沒有開始,亞美尼亞為了增加談判籌碼,驅軍到奧爾圖,引致奧爾圖之戰。奧爾圖之戰終止了土耳其人與俄國的會談,不久後鄂圖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1920年7月25日,喬治亞佔領阿爾特溫。
卡茲姆·卡拉貝克爾率軍把亞美尼亞軍趕出奧爾圖,並且反攻亞美尼亞,迫使亞美尼亞簽署停火協議。
西部戰爭:
戰事起因是因為協約國,特別是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向希臘保證,只要希臘站在協約國一方,希臘就能得到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色雷斯東部、伊姆羅茲島、特內多斯島以及安那托利亞西部伊茲密爾附近的地區。希臘還想占據昔日拜占庭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達成偉大理想,但協約國不允許。
三國協約決定讓希臘佔領伊茲默爾附近的地區及小亞細亞西部的艾瓦勒克,原因是想要搶先義大利染指土耳其的南海岸,當中包括安塔利亞,三國協約擔憂義大利的擴張,於是讓希臘佔領這些地區作為解決辦法。
1921年5月28日,希臘人在艾瓦勒克登陸,艾瓦勒克在巴爾干戰爭之前是一個通行希臘語的小鎮。主要來自克里特的希臘人進駐艾瓦勒克,趕走這里的土耳其居民。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中將阿里·錫天卡耶組織土耳其群眾進行抵抗,還有一些土耳其人加入了雷希特、鐵菲克、澤克茲·伊澤姆,這些部隊有很強的決心抵抗希臘,因為他們已經後無退路。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是高加索人,他們在故鄉高加索被俄國及亞美尼亞驅趕出來,來到愛琴海海岸附近定居。希臘軍首次與這些人爆發戰斗。阿塔土克命勞夫·奧爾貝協助阿里·錫天卡耶、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勞夫·奧爾貝也是高加索人,他設法聯系這些抵抗團隊,讓他們切斷希臘軍的補給線。
由於義大利早前在安塔利亞登陸,協約國遂決定允許希臘在伊茲密爾登陸。為了應付義大利吞並有大量希臘人的小亞細亞地區,希臘總理韋尼澤洛斯取得協約國的准許,讓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宣稱是要保護人民免受騷動影響。土耳其人認為韋尼澤洛斯想吞並希臘人在土耳其的居住地,但韋尼澤洛斯指出,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的目的是保護當地居民:「希臘不是要向伊斯蘭開戰,而是反對過時的鄂圖曼政府,以及它腐敗、可恥及血腥的統治,我們要解放那些主要是希臘人居住的地區。」
希土戰爭:
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民族主義者向他們開火,結果引來希臘軍的粗暴報復。希臘軍以此為藉口驅軍深入土耳其。阿塔土克不能容忍希臘軍隊占據伊茲密爾。雙方在爭奪伊茲密爾時犯下不少暴行,例如殺害無辜平民,甚至有兒童被害。最終土耳其人將希臘軍隊驅趕出伊茲密爾。
決議當時土耳其東部及南部的邊界已透過條約及協議確定,阿塔土克在和談上具有發言權。民族主義者提出,希臘須無條件撤出色雷斯東部、印布洛斯島及忒涅多斯島,而色雷斯的里查河則作為邊界,重返1914年的狀況。
法國、義大利及英國邀請阿塔土克到威尼斯商討停火。阿塔土克要求在穆丹雅舉行會談。1921年10月3日,停火會談在穆丹雅展開,最終簽署穆丹雅停戰協定。
法土戰爭:
法國希望在敘利亞殖民,西利西亞在法國的壓力底下很容易會失守,因此緊守托魯斯山脈對阿塔土克來說至關重要。法國的士兵遠道而來,他們利用亞美尼亞軍隊獲取情報。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則與當地的阿拉伯部落合力抗衡。阿塔土克曾經說:「法國軍隊將會撤出。」阿塔土克認為法國的軍事威脅僅次於希臘。他認為如果希臘的威脅擴大,法國也不會無動於衷,他的見解在後來得到了證實。
法國對於土耳其人的頑抗感到相當意外,法國責備英國未能遏止抵抗力量。希臘及英國軍隊在土耳其西部受挫後,法國利用亞美尼亞人在南部對抗土耳其人的策略亦告失敗。亞美尼亞藉法國軍團不能按計劃聯合當地的亞美尼亞人對抗民族主義軍隊。多數當地的亞美尼亞人只得跟隨法國軍隊遷移。法國要求阿土克塔的土耳其政府賠償一百五十萬枚金幣,但被拒絕。
洛桑條約:
亦稱《洛桑和約》,Treaty of Lausanne。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1923年7月24日,以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國等7個協約國為一方,以土耳其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締結,次年8月6日生效。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戰敗國土耳其簽訂《色佛爾和約》。根據該和約,土耳其原有領土縮小了3/4,本土也被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委員會管理。土耳其為反對《色佛爾和約》進行了武裝斗爭,並取得了勝利。1923年7月24日,協約國被迫與土耳其簽訂新的和約,即《洛桑條約》。《洛桑條約》第3條第2款規定,土耳其與英國委任統治地伊拉克的邊界應由土、英兩國以「友好的協議」劃定。如果兩國在《洛桑條約》規定的協約國軍隊從其佔領的土耳其領土撤出的期限屆滿後9個月內仍未能達成劃界協議,則應將有關爭端提交國際聯盟行政院。在上述期限內,土、英兩國對土、伊邊界的大部分達成了協議,但對摩蘇爾地區的歸屬問題,雙方未能取得共識,因此,根據條約的規定,兩國將該問題提交國聯行政院解決。摩蘇爾是著名的石油產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面積3.5萬平方公里,人口當時約80萬。
內容
參加《洛桑會議》的土耳其代表團
條約共143條,主要內容有:①宣布協約國與土耳其之間自條約生效之日起正式恢復和平。②協約國承認土耳其在小亞細亞本土范圍內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確認土耳其從黑海到愛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間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土耳其所有;石油產地摩蘇爾的歸屬問題留待以後解決(1926年《英土協定》將摩蘇爾地區劃給英國代管的伊拉克)。③土耳其放棄被英、法、意等國瓜分的前屬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地的領土要求,並承認英國對塞普勒斯、義大利對佐澤卡尼索斯(今南斯波拉澤斯)群島的兼並。④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協約國武裝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損失,雙方相互放棄賠償要求;土耳其償還前奧斯曼帝國的部分外債;締約各方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權和財政、關稅監督權,土耳其實行海關自主。⑤海峽地區實行非軍事化,締約各國聲明同意在海峽地區海上和空中通過及航行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帶不得設防和派駐武裝力量,由國際委員會(又稱海峽委員會)實行監督。
1922年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大國民會議政府戰勝英國和希臘侵略軍,廢黜土耳其國王,取得民族革命的勝利,迫使協約國放棄1920年強加於土耳其的奴役性《色佛爾條約》(《塞夫爾條約》),並同意簽訂《洛桑條約》。該約承認土耳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土耳其民族獨立斗爭的重大勝利。
解釋問題
國聯行政院接受土耳其和英國提交的爭端後,請求常設國際法院就以下問題發表咨詢意見:
(1)行政院根據《洛桑條約》第3條第2款作出的決定具有什麼性質?是仲裁裁決,還是建議抑或單純的調停?
(2)行政院的決定必須一致通過,還是可以多數通過[1]
(3)有關當事國的代表能否參加表決?
1925年11月21日,常設國際法院發表對上述問題的咨詢意見。法院的意見認為,《洛桑條約》第三條第2款百六十行的目的是達到邊界的最後確定,它反映了當事國的意圖。從對該條款的語法的和邏輯的解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即當事國願意接受行政院作出的最終的和有拘束力的邊界決定。根據《國際聯盟盟約》第15條的規定,行政院對當事國提交的爭端有權提出建議。但行政院將要對土、伊過境作出的決定不能被認為是該條所指的建議。法院考慮到,根據普遍接受的概念,仲裁裁決要根據法律標准作出,鑒於本問題涉及的具體情況,法院傾向於將行政院的決定作為仲裁裁決,盡管將國聯行政院說成仲裁法庭是不適當的。
法院對第一個問題的結論是:本問題是一個由當事國事先達成協議,同意接受國聯行政院決定的拘束力的個別例證。雖然按照《國際聯盟盟約》第15條的規定,行政院只能對解決爭端提出建議,但這一規定並不阻止當事國在特殊情況下根據協議承擔更廣泛的義務並賦予行政院作出有拘束力的決定的權力。
至於第二個問題,法院指出,《洛桑條約》第3條第2款只簡單提到將未解決的劃界問題提交行政院,並未具體說明如何解決。按照《國際聯盟盟約》第5條第 1款的規定,行政院的決議,除盟約特別規定者外,均需一致通過,棄權和爭端當事國的票數不計算在內。由此可見,行政院作出決定時,一致同意是必須的,只有在盟約或者《凡爾賽和約》有其他規定的情況下,才可能有例外。
對於第三個問題,法院認為,根據《國際聯盟盟約》,特別是其中有關爭端解決的規定,爭端當事國代表的投票不影響必要的全體一致,這是全體一致規則的例外情況之一。人們不能審判自已的案件,這條規則依然有效。
一戰以後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峽問題
一戰以後,不幸的土耳其成為了戰敗國,在巴黎和會上成為任人宰割的東方戰敗國,土耳其被迫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根據這個條約,黑海海峽實現國際化處於英國的實際控制之下,土耳其的領土遭到了嚴重的瓜分,亞洲部分只剩下小亞細亞半島,歐洲部分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及其周圍地區,中東和巴爾乾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分割出去,成為一個亞洲國家。
嚴重的民族危機使土耳其人民覺醒,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推翻了蘇丹的封統治,擺脫了民族危機,迫使協約國廢除了《色佛爾條約》,重新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土耳其獲得了一定的獨立。
二戰中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峽

1936年蒙特勒國際會議討論修改《洛桑條約》的附件《海峽制度公約》,土、蘇、希、保羅等黑海沿岸國家和英法日等國際大國出席會議,簽訂了新的《關於海峽制度的公約》,恢復了土耳其對海峽的主權和控制權,也擴大了黑海沿岸國家通過黑海海峽的航行權,對非黑海國家作了較大的限制。
二次大戰當中,土耳其迫於德國的威脅而允許德國艦隊進入黑海,對蒙特勒國際公約有所違背。為蘇聯戰後挑起蘇土爭端埋下了伏筆。
二戰以後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峽
戰後,美蘇兩強對峙的局面已經事實上形成,為了爭奪世界霸權,打通黑海的出海口,1946 年,蘇聯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約》的要求,並且要求蘇土共同保衛和管理黑海海峽,遭到土耳其的拒絕,蘇土關系緊張,土耳其實行全國動員。
為了遏制蘇聯,美國打著「反對集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的幌子,宣布支持土耳其反對蘇聯,——出台了著名的杜魯門主義。它標志著東西方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冷戰的正式開始。受兩極格局的制約,蘇聯始終沒有打破關於黑海海峽的《蒙特勒公約》,其它國家更沒有對詞此提出異議,這一公約堅持到現在。

附:土耳其共和國
出生於馬其頓的穆斯塔法·凱末爾實現了'青年土耳其黨'多年以來的夢想: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國家。1923年《洛桑條約》的簽訂,洗刷了《色佛爾條約》的恥辱,並使外國勢力撤離了土耳其領土。 現代土耳其的邊境確定下來。
土耳其人從此開始了對自己政務的管理,他們進一步鞏固安卡拉,並將其設為首都,廢除了伊斯蘭教君主政體。穆斯塔法·凱末爾成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國的總統以及共和國人民黨。之後,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阿塔爾圖克建立起民主政體。
阿塔圖爾克的繼任人,伊斯梅特·伊納尼小心翼翼地不讓土耳其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戰爭結束後,土耳其卻發現自己成了美國的同盟國。 當時亞美尼亞邊境就是蘇聯邊界的標志,由於土耳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成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故隨之開始接受美國援助。 後來土耳其軍隊參加了韓戰,與美國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 此後不久,土耳其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