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以弗所古城距今多少年
Ⅰ 以弗所的介紹
以弗所(EPHESUS,土耳其):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弗所在古代安納托利亞(Anatolia)是一座愛奧尼亞(Ionian)希臘城市,在公元前10世紀由雅典殖民者建立。該城坐落於愛奧尼亞,基士特河口從這里流向愛琴海(AegeanSea),也是帕尼歐尼亞同盟的一部分。
Ⅱ 土國之旅9:走進以弗所
以弗所,這個名字出現在《聖經》中的古城,位於土耳其西部海岸線、愛琴海邊的伊茲密爾市。羅馬時代,以弗所是亞細亞省的首府和羅馬總督駐地,它在公元前10世紀已經存在,經歷了四次地震三次大火後被廢棄,十五世紀以後它幾乎消失,十九世紀重新發現,現在,已進行了一百三十年挖掘工作的以弗所呈現給世人的,僅是其中一小部分。
許多人喜歡稱以弗所為土耳其的龐貝,也有一些人反對。在國內,此類稱呼最多的可能是小三峽、小桂林。好似如此可以藉助三峽或桂林的名聲來提升自身的地位,其實,如果這些景區的確風景宜人,也不過是讓沒有去過三峽的人更為嚮往三峽罷了:這不是用自己的實力來為三峽打廣告。而去過三峽的人,不大可能再專程來看一看號稱為小三峽的景區。
龐貝當然聲名遐邇,但以弗所也不遜色,完全不用藉助它的名聲來提升自己。甚至還有人認為,以弗所比龐貝更勝一籌。我既無從比較,也不喜歡這樣的比較。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有它獨一無二的美麗,只需靜靜欣賞便好。
以弗所是女兒嚮往已久的地方,我不知道它在女兒那裡是個什麼樣的所在,只是,當她聽到以弗所三個字時,兩眼放光。而我所知道的,只不過是冷冰冰的一句話:它是「亞洲第一個和最大的大都會」,雖然據說它是聖母瑪麗亞終老的城池。很多的事物,在書本中看到,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終究還是會有隔了一層的感覺。如果能夠親臨其境,所有的一切都不再一樣。
我們從以弗所的南門進去,迎面看到的是瓦里烏斯浴室。建於公元2世紀的它據說是典型的羅馬浴室,雖然看著是毫不起眼的破磚爛牆,但它有更衣室、冷水池、蒸汽室等,地板下還有暖氣,現在依然可以看到當時鋪設的下水管道。由此可以想像那個年代的奢華。
如果說瓦里烏斯浴室的排場讓我們無語,那羅馬柱就讓我們驚訝了。見過許多羅馬柱,我和女兒都喜歡它的簡約大氣以及精美雕花,這卻是我們第一次看到殘破的羅馬柱。
這時,氣溫40度。我們將在露天下行走數個小時,我有點擔心女兒會受不了這樣的酷熱。但我們看到幾個巨大的帶有凹槽的羅馬柱,已不完整,不僅沒有柱頭,就是柱身都已殘破不全,然而灰白的它們在陽光中,以一種帶有滄桑的華麗之氣讓我們震驚。這一剎,全忘了灼熱的陽光直直映射在肌膚上。
除了羅馬柱,還有愛奧立克式的柱頭,有一個殘破的柱頭放在一個柱身上,這顯然不是它過去的柱身,不過,我們可以近距離地仔細打量它,而不像過去,要仰起頭來看。愛奧立克式的柱頭十分精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美麗:從側面看過去,像兩個圓渦,正看又像上下一致的傣族象皮鼓,略側一點又像一冊捲起來的書,十分優雅高貴,哪怕它已在風吹雨淋中留下了斑斑的傷痕。
娜娜說,這些杵立在我們面前,現在高低不一的羅馬柱中心有一個洞,把另一截柱子架上去,沿著事先在柱面鑿出的一條小溝把一種熱湯倒進去,熱湯流進圓洞中,柱子就被固定住了,多少年過去,如果沒有被地震等等破壞,它們依然這樣杵立著。但這熱湯的名字,娜娜也不知道怎麼把它翻譯成中文告訴我們。
羅馬柱的上方有一個大廳,一對新人正在那裡拍婚紗照。
這個大廳建於公元2世紀,可以容納1400人,是市政府高級官員的會議場,兼做音樂廳。音樂廳當年十分雄偉壯觀,雖然建造得有些像劇場,但它是有屋頂的,只是現在已成為露天的大廳,盡管如此,殘破的它仍然是有氣勢的,形似虎爪的石階側欄看起來依舊生猛。
往前走,就到了當年的街道。很難表述看遺址的心情,也很難描述看到的以弗所。縱然是遺址,它也是壯觀的。這種感覺是奇異的,走在大理石的街道上,知道兩旁曾經是商鋪,那些殘存的雕塑依舊精美,人流仍然喧嚷,但曾經的繁華已一去不返。縱是如此,走著走著,娜娜總會停下來,為我們講解路邊石頭上的雕塑,這里的每一個石雕都有故事可講。
有塊殘破的石雕,雕刻著希臘勝利女神耐克。這就是耐克 體育 用品名稱的來源,至於耐克那個像小鉤子的商標,有人說是女神的翅膀,娜娜則指著女神手挽著的V形樹葉說,這就是那個小鉤子。
以弗所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廁所,它不但讓人參觀,還讓人津津樂道:那是露天廁所,冬天,貴族上廁所時,奴隸會先去把石板坐熱,然後貴族才去。大家一面上廁所,一面高談闊論。
正對著街道的是當年世界第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塞爾瑟斯圖書館,它是三座圖書館中唯一能看到遺址的。當時的以弗所總督為了紀念父親,建造了這個圖書館,並以父親的名字為它命名。曾收藏於此的1.2萬 卷圖書 如今 已消失,荷馬和亞里士多德講學或學習過的場所也不復見, 所能看到的門樓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復,依然精美得讓人沉醉。有新人到這里拍婚紗照,在烈陽下,圖書館前的新娘顯得特別嬌美。
娜娜指著地上一塊刻有腳掌、美女頭像、錢幣、心的形狀的路標告訴我們,只要腳大於這只腳印,就可以去妓院:帶上錢,有美女在等你。這可能是妓院最早的廣告。而且,從圖書館有地道可以進入妓院。所以,沙翁以以弗所為背景的小說里就寫到了妓院。娜娜說,如果說「我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就是我在妓院之意。真是讓人好笑又無奈。
以弗所除了塞爾瑟斯圖書館,還有扇形的大劇場也足以傲視古今,它可容納2.4萬人。
一位團友在大劇場里沿著石階一級一級往上走時,單反相機沒有拿穩,伴隨著她的尖叫聲從數米高的台階跳躍著一直摔到地上。她匆匆跑下石階,撿起相機,與女兒走出去,劇場便又平靜了下來。就是這小小的一個插曲,忍不住想到當年,這個劇場有過多少的人來人往,有過多少的故事上演,現已一一泯滅在時光的塵埃中,只有這些石階坐席還完好,它們又會於何時風化為沙,揚揚飛到天邊?
走出以弗所,再回望劇場,它的壯觀一覽無遺,可是,在天地間,它就像一隻碟子。雖然當年的血肉之軀已不復存在,它也會消失的吧?一路走來,誰不是插曲?誰不是過客?電影《超體》里那位女子解釋道:只要時間快到一定程度,就看不到時間中的過客了。是不是正因如此,我們才總抱怨時光太匆匆?
這一刻,烈陽下的我,的確在抱怨匆匆的時光。每一次都知道,如果來,必然會錯過一些,如果不來,仍然會有錯過,在來與不來間, 如果選擇的是不來,錯過就是註定,如果選擇的是來,錯過便成了命定。不來,我不會錯過整個以弗所,我會在別人的文字里了解它,觸摸它。我來,看到了它,但必然有些什麼是沒有看過沒有了解到的, 我不知道自己錯過的是什麼,也許是一塊有著精美雕花的石塊,也許是一直沒有弄明白的那令石柱一根一根直立起來的熱湯。但我知道,縱然時光慷慨得任我可以點滴在意,也必然有錯過,就發生在點滴之外。 但我慶幸,因為知道,就算錯過,也是因為有一份明白。
Ⅲ 土耳其的以弗所是由誰建造的
土耳其以弗所被認為是一座偉大室外博物館,它是最著名阿耳忒彌斯神廟,也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公元前10世紀,以弗所由雅典愛奧尼亞殖民者建立,是很多建築紀念碑所在地。它們包括聖約翰大教堂、哈德良神廟、羅馬塞爾蘇斯圖書館和A古斯都之門。甚至第一座信奉聖母瑪利亞的教堂也在以弗所。
從羅馬共和國開始,以弗所就是亞細亞省省會,譽為「亞洲第一個和最大都會」。它以阿耳忒彌斯神廟、圖書館和戲院著稱。
Ⅳ 以弗所城現在在哪個國家
現在屬於土耳其。
以弗所,又譯艾菲斯,(希臘語:Έφεσσος)是呂底亞古城和小亞細亞西岸希臘的重要城邦。位於愛琴海岸附近巴因德爾河口處。北緯37°55,東經27°19。古代為庫柏勒大神母(安納托利亞豐收女神)和阿爾忒彌斯的崇拜中心。阿爾忒彌斯神廟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羅馬時代以弗所是亞細亞省的首府和羅馬總督駐地。聖保羅曾到過此城。19-20世紀開始發掘遺址。愛琴海岸西南12公里有庫沙達瑟村游覽地。塞爾丘克有圖書館,每年1月在此舉行斗駱駝節。距塞爾丘克7公里有梅雷曼那教堂,據說聖母瑪利亞在此度過她生命的最後日子。
從羅馬共和國開始,以弗所就是亞細亞省(小亞細亞西部)的省會,被譽為「亞洲第一個和最大的大都會」。它以阿耳忒彌斯神廟(女神黛安娜的首要神龕)、圖書館和戲院著稱。戲院能容納25,000觀眾。這里如同所有古代戲院,是露天的;主要用來演出戲劇,在羅馬晚期角鬥士表演還在戲院里舉行。以弗所的人口擁有40萬到50萬居民 100年,當時最大的城市之一。以弗所在羅馬統治下還建造了幾個不同的大浴室。 這個曾經著名的城市,今天一部分成了土耳其小鎮Selcuk,那裡還坐落著聖約翰教堂,位於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南邊大約50公里的地方。
Ⅳ 世界7大奇跡是哪7個
「七大奇跡」指的是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七座宏偉的建築和雕塑。它們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
這「七大奇跡」是公元前3世紀(中國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11年,公元前三世紀指299年到200年),腓尼基(現今巴黎嫩、敘利亞沿海一帶)的一位旅行家安提帕特(antipater)列舉出來的。後世人反復沿用,也就流傳開了。不過現「七大奇觀」中有六個由於地震、火災、戰爭等因素被損毀,只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至今。
埃及胡夫金字塔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631年—公元前2498年
建造地點: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附近。
建築特色:埃及吉薩金字塔
埃及現存金字塔80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禮金字塔,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雕刻坎石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宮,古代埃及人是用什麼方法建成,至今還是眾說紛紜。最初鋪蓋金字塔的外層磨光的灰白色石灰石塊幾乎全部消失。如今見到的是下面淡黃色的石灰大石塊,顯露出其內部結構。金字塔中心有墓室,可以從甬道進去,墓室頂上分層架著幾塊幾十噸重的大石塊。建成的金字塔被用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死後永生,金字塔內的墓穴里起初堆滿了黃金和各種貴重物品。
傳說:
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離世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樣子像漢字的「金」字,所以中國人把它寫為「金字塔」(原文是pyramid)。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歷史淵源:
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群(the
great
pyramids),是古代埃及法老自己修建的陵墓。據說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共有將近100座,大多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一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及尼羅河西岸。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是石灰岩,部分為花岡岩。3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3位法老胡夫(Khufu)、海夫拉(Khafra)和門卡烏拉(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建造的。胡夫金字塔高146.6m,底邊長230.35m;海夫拉金字塔高143.5m,底邊長215.25m;門卡烏拉金字塔高66.4m,底邊長108.04m。
在這3座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用200多萬塊巨石砌成。成群結隊的人將這些大石塊沿著地面斜坡往上拖運,然後在金字塔周圍以一種腳手架的方式層層堆砌。金字塔的旁邊還有一些皇族和貴族的小小的金字塔和長方形台式陵墓。
巴比倫空中花園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6世紀
地點:巴比倫,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東,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里左右。
建築特色:巴比倫空中花園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不是懸掛於空中,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人們把原本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除「懸掛」之外還有「突出」之意)錯誤翻譯成「懸空」所致。和羅德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思鄉成疾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的。據說它要由奴隸們轉動機械裝置,從下面的幼發拉底河裡抽上大量的水,來灌溉空中花園里的花草。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歷史研究者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輸水設備。有些文獻記載國王每天派幾百個奴隸推動輪軸,將水泵上石槽,由石槽向花園中供水。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不可能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坍塌。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沒有太多的石塊,因此研究者們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非比尋常,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礫,更有文獻指出: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在經過了層層防護後,花園頂層蓋上了石磚,鋪上了鉛板,最後種上了各種奇花異草,遠遠看去甚為壯觀。
阿爾忒彌斯神廟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點:古希臘愛菲索斯(Ephesus)中,約在今土耳其的伊茲密爾(Izmir)南面50公里。
建築特色:阿爾忒彌斯
阿爾忒彌斯(希臘文Αρτεμιδ,拉丁文Artemis),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神、狩獵女神,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妹妹;而羅馬神話則稱她為黛安娜(Diana),埃及人稱她(Bastet),阿拉伯人稱她Lat。在古代的希臘阿爾忒彌斯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建成七大奇觀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製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喬西宏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約12-18米高。神廟的底座約為7200平方米。
毀於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阿爾忒彌斯神殿曾經歷過七次重建,首座阿爾忒彌斯神殿於公元前550年由建築師薩莫斯、喬西宏及他的兒子梅塔傑那斯設計,用伊奧尼亞柱式(Ionian)大理石柱支撐,是首座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當時最大的建築物。
整座建築物均由菲迪亞斯(Phidias)、波利克萊圖斯(Polyclitus)、克雷西拉斯(Kresilas)和福雷德蒙(Phradmon)等當時著名的藝術家以銅、銀、黃金及象牙浮雕裝飾,在中央的「U」形祭壇擺放著阿爾忒彌斯女神的雕像,供人膜拜。最後,由於愛菲索斯人轉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St.John
Chrysostom摧毀。
奧林匹亞宙斯巨像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457年
建造地點:希臘奧林匹亞城。
建築特色:奧林匹亞宙斯神像
簡介:
宙斯(Zeus)是希臘眾神之神,是奧林匹亞(Olympia)的主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世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拜占庭的菲羅撰寫記述七大奇跡說:「我們以其他六大奇跡為榮,而敬畏宙斯神像。」
宙斯神殿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神殿位於希臘雅典衛城東南面依里索斯河畔一處廣闊平地的正中央,為古希臘眾神之神宙斯掌管的地區;這地方盡是一片黃澄澄的丘陵,但是在古希臘時期,四周環繞翠谷和清冽溪水,景境幽雅,更是當時的宗教中心。在古希臘時代,那片地區位於雅典城牆外,到了哈德連帝時代為了擴大雅典城規模,將城牆往外擴展,才把神殿納入城內。
神殿於公元前470年開始建造,前456年最後完工,為多利克式(Doric-style)建築,由建築師伊利斯人李班(Libon)設計,宙斯神像由雕刻家菲迪亞斯(Pheidias)雕刻。
宙斯(Zeus)神殿本身則是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築,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殿頂使用大理石興建,由34個高達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撐起來,面積達41.1米乘107.75米,廟前廟後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島的大理石雕成。廟內西邊人字形檐飾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風格。
介紹:
至於神殿主角——宙斯,採用了所謂的「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術,是在木製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質的衣飾。寶座也是木底包金,嵌著烏木、寶石和玻璃,歷時八年之久才完成。
在旅行家沙尼亞斯巴(Pausanias)的《希臘游記》一書中,曾對宙斯神像作了詳細的描述,書中記載:「宙斯神主體為木製,身體裸露在外的部份貼上象牙,衣服則覆以黃金。頭頂戴著橄欖枝編織的皇冠,右手握著象牙及黃金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左手則拿著一把鑲有各種耀眼金屬打造的權杖,杖頂停留著一隻鷲」。
至於他的寶座,神像頭上與頭後,雕著「雅典三女神」和「季節三女神」(春、夏、秋)雕像;腿和腳飾有舞動中的勝利女神、人頭獅身史芬克斯及希臘其他諸神裝飾,底部寬6.55米、高1米。不包括寶座,僅約高13公尺的神像就相當於四層樓高的現代建築,使坐在寶座上的宙斯頭部差不多頂著神殿頂。
神像身後掛著由耶路撒冷神廟劫掠得來的神聖布幔。菲迪亞斯更精密地規劃四周變化,包括由神廟大門射向雕像的光線,為了令神像的臉容更為美麗光亮,更於神像前建造一座極大且淺,裡面鑲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欖油池,利用橄欖油將光線反射。矗立期間更有工人前來擦拭象牙,稱為「菲迪亞斯拋光工人」。一名訪客說:『我可以告訴你雕像的尺寸,但無法形容造成的影響。』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們崇拜達900多年,但最後基督結束了一切。公元393年,羅馬皇帝都路斯(Theodsius)一世,毅然頒發停止競技的赦令,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大會也是在這一年終止。接著,公元426年,又頒發了異教神廟破壞令,於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壞,菲迪亞斯的工作室亦被改為教堂,古希臘從此灰飛煙滅;神廟內傾頹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卸,改建成抵禦蠻族侵略的堡壘。所幸的是,神像在這之前已被運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現為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被閹臣路易西收藏於宮殿內達60年之久,可惜最後亦毀於城市暴動中。
摩索拉斯陵墓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點:古希臘,今土耳其西南地區。
建築特色:摩索拉斯陵墓
哈利卡納蘇斯的毛索洛斯墓廟約45米高,底座上部呈階梯形的金字塔狀,卡里亞王國摩索拉斯國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頂端。陵墓毀於公元3世紀的一次地震中。
這座偉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築由兩名希臘設計師設計,外面裝飾以奇異的雕刻花紋,頂端還雕有摩索拉斯的雕像。甫一建成就聲名遠播,公元3世紀初毀於大地震。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一點剩餘的雕刻。毛索洛斯墓廟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1200平方米,高45米,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大約共有400尊精美的雕像裝飾著陵墓,其中最頂部的4尊馬車雕像高3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毛索洛斯墓廟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Leochares,Scopas,和Timotheus製造,每人負責墓廟的其中一邊。
歷史淵源: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摩索拉斯陵墓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摩索拉斯墓廟一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摩索拉斯墓廟的資料。
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82年
建造地點:愛琴海,希臘-羅德港。
希臘羅德島巨像是七大奇觀中最神秘的一個,這座巨像建在羅德市(Rhodes)港口的入海處。它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因為它只在短短56年間便毀於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考古學家甚至連它的確切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羅得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得斯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於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范圍統治過,其中包括摩索洛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跡之一)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後,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Macedonia)侵略者德米特里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築12年,高約33米,與紐約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隻是從腿中間過去,非常壯觀而有趣。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赫利俄斯(Helios),由建築師Chares設計,經過12年的興建,羅德島巨像於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以後更被用作燈塔。可惜的是羅德島巨像作為一大奇觀只存在了短短56年。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把這幢偉大巨像推倒,脆弱的膝蓋成為了巨像的致命傷,巨像從此倒在Mandraki港附近的岸邊。公元654年,羅德島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遺跡運往敘利亞,至此巨像徹底消失了。由於巨像的殘骸被搬運至別處,使這個奇觀的考察更加困難。
亞歷山大燈塔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81年
建造地點:埃及(Egypt)的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島(island of Pharos)上。
建築特色:亞歷山大燈塔
遵照繼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後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第一任法老托勒密的命令,亞歷山大城的法羅斯燈塔於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島上。由於歷史的模糊記載,預估高度115—150米之間(377—492英尺),用閃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死後不久,他的手下之一托勒密(Ptolemy
Soter)便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有鑒於亞歷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險,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築師Sostratus及亞歷山卓圖書館(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興建亞歷山大燈塔,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的高度當之無愧地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1500年來,亞歷山大燈塔一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它也是六大奇跡(七大奇跡中除埃及吉薩金字塔)中最晚消失的一個。14世紀的大地震徹底摧毀了它。在倒塌後地基被作為堡壘一直存在,直到亞歷山大港沉沒。
法洛斯燈塔與其餘六個奇觀絕對是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法洛斯燈塔的燈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燈塔外傳:亞歷山大港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Macedonian)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於埃及尼羅河口西面建立一個新城——亞歷山卓(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托勒密王朝開始興起,亞歷山卓便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再加上亞歷山卓位於亞洲,非洲及歐洲三個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羅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像到亞歷山卓是如何繁榮,世界的通商是如何發達,而且亞歷山卓內的法洛斯島(Pharos)
更擁有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著港口。
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國王宮殿等大量建築物遺跡。雖然亞歷山卓擁有如此繁榮,但到了今天,亞歷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學家認為由於在公元四世紀的一次大地震,這些建築絕大部分已倒下.科學家在亞歷山卓港進行過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於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國的專家聲稱在亞歷山卓港的海底發現了大規模的古代遺跡,同時亦發現出古代的道路及鋪設道路的鋪石痕跡。調查人員發現於古代時沉入海中的雙耳長頸瓶,這是古希臘的一種壺,
壺上有兩個手把,用作運送葡萄酒等交易貨品。調查隊亦發現了法老雕像的頭部,工作人員以金屬器具先固定法老的頭部,再運用氣球將雕像送上水面,而這次調查是在法洛斯燈塔的可能所在位置進行,只要將雕像的頭部與旁邊的工作人員相比,就可以想像到此雕像的巨大。
隨著這一些的發現外,多次的調查已經發掘出數以千計的遺跡,而發掘出來的遺跡大多有幾噸至幾十噸重,從這些遺跡中,我們慢慢可以想像到神秘的法洛斯燈塔的外觀。由於亞歷山卓的繁榮,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術的落後,可以想像到照耀著整個港口的法洛斯燈塔對於保衛古代船員的生命佔了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後世的人類能否對法洛斯燈塔有更清楚的認識,全在於政府及專家會否重視對亞歷山卓港的發掘。如果亞歷山大港的發掘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築物特色重現,讓更多的人欣賞這種獨特的美景....
以上就是世界七大奇跡的全部內容啦!
原文鏈接:世界7大奇跡分別是哪些?
Ⅵ 艾菲索斯的概述
艾菲索斯(Ephesus)是土耳其最有觀光價值的古城,也是目前世上保存的最好也最大的希臘羅馬古跡城。阿爾特米斯神殿名列古世界7大奇景,這座城是埃及艷後拜訪安東尼讓古羅馬人驚艷的地方,也曾富裕到在公元前400年就有街燈!艾菲索斯的希臘名字為Ephesus,土耳其名字則為Efes,是約有9000人口的Selcuk城市的一部分,因為有從希臘文化時代一直到羅馬繁榮時代的古都市遺跡,所以成為土耳其最有觀光價值的地方。
艾菲索斯希臘古城遺址位於伊茲米爾市東南40公里處,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由居住在安納托利亞高原西端愛琴海沿岸的愛奧尼亞人(Ionians)興建。愛奧尼亞人對希臘文化有過極大貢獻,其中荷馬史詩被視為千古名著。此外,愛奧尼亞人在哲學、地理、史學、建築、雕塑等方面也很傑出,艾菲索斯古城的建設集上述成就之大成。
Ⅶ 有人說最大的廁所在古羅馬,那這個廁所到底有多大
以弗所古城是土耳其之行必到之地。這座羅馬時期繁盛一時的古城距今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內有劇院,圖書館、醫學院、集市,公元十七年毀於大地震,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處大型廢墟。
經過多少年的日曬風蝕雨淋,昔日恢宏華麗的建築只剩下零散的構件和殘缺的雕像。「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偏處一隅的古城廢墟像是一張老人的臉,臉上的每道溝壑都記載著那些紛紛擾擾的前塵往事。站在這片廢墟前,最大的感觸就是,古城雖已成廢墟,依然神聖不可侵犯,沒有各種所謂的「原地復建」、「異地重建」,沒有無良開發商的半夜拆建,沒有取而代之的摩天大樓和商業mall,即便只剩下一片瓦,一根柱,它代表的仍是一段不能抹滅的歷史。
這又是什麼呢?磨得光溜溜的石板路面均勻地布著小孔,原來古羅馬時期的人們已懂得如何作最基本的路面防滑處理,以防止路人摔跤。柱礎上的石槽。古時候建房子沒有鐵釘沖擊鑽,靠人手打造的榫槽工藝連接建築的構件,無論多重的石頭都能天衣無縫,屹立千年不倒。依山而建的環形劇場,有兩萬五千個座位,站在劇場中央的舞台上,無需麥克風,表演者的聲音能清晰地傳送到劇場的每一個座位上。兩千年後,我們來到這里,四周一片荒煙蔓草,建築也剩下斷垣殘壁,風吹過,揚起黃沙陣陣,風蝕的石頭和七零八落的構件掉落一地。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建造者可曾想過,帝國其實會消逝的,繁華也有幻滅的一天。難道不是嗎?秦皇漢武最終也歸於塵土。今天,我們面對這座巨大的廢墟,是不是可以有少許的感悟呢?
Ⅷ 以弗所古城怎麼樣
這里是算保存的比較完整的古跡。只是可惜土耳其地震實在太多。以弗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也只剩下幾個柱子了。羅馬時期的以弗所是亞細亞省的首府和羅馬總督的駐地。聖約翰、聖保羅和聖母瑪利亞都在此城度過晚年。聖母瑪利亞還在此出生。土耳其浴、公共廁所可以想見他們有多愛享受。以弗所女神遍布全身的乳房告訴我們當年人們渴求——旺盛的生殖力。小劇場和斗獸場除了震撼之外就是在夏天的大太陽下實在太熱了。還有那古希臘勝利女神尼克雕像,作為啟發了耐克老總設計了那個著名的√。當然還有哈德良神廟的外門是非常著名的標志性建築,許多世界歷史紀錄片都曾經引用過此場景。後一道門蛇發女妖美杜莎。大家最津津樂道的該是圖書館和妓院的通道了吧。男人以讀書為名的事。如果自助可以好好逛逛,很是不錯。就是一定要注意防曬。
Ⅸ 小亞細亞半島的著名景點
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是世界上惟一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城市,她的歷史背景非常豐富。在公元前,伊斯坦布爾前名叫拜占庭,由於地理環境特殊,故城內充滿了波斯和希臘的商旅。公元330年,古羅馬統治者君士坦丁征服土耳其,並把首都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由於伊斯坦布爾經歷了兩個擁有輝煌歷史的時代,故此城內充滿了濃厚的宗教色彩的建築和遺跡,而一度作為抵抗外族的城牆遺址,還清晰可見。
伊斯坦布爾市主要的購物區、航空公司、酒店區分別設於IstiklalCaddesi及CumhuiyetCaddesi,幾乎所有古老建築物,市場及歷史建築都在GoldenHorn的南邊,爾蘇丹亞麥區,則是自主旅遊者聚集及購物天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公元537年,查士丁尼大帝下令興建這座教堂。它被作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堂約900多年,從1453年起,被改為清真寺,之後又被土耳其國父列作博物館,供市民參觀。它外形雖不突出,但內部獨特設計的圓拱形屋頂,曾是世界最大的,直至梵蒂岡的聖·彼德大教堂落成被取代。至於位於斜路上的畫廊,其設計和展品也是不容錯過的。 以弗所古城
現仍保存得極為完整的以弗所古城,是古代商業及宗教重鎮,曾為古羅馬帝國之重要城市,其宏偉之建築,甚具特色:如能容納25000人之露天劇場、大型之市集、浴場、神殿、廟宇及圖書館等,均令人贊嘆不已。以弗所古城曾是古羅馬帝國在亞洲的一個重要省份,過去曾有輝煌的歷史,全盛期約有25萬人口,面積超過809公頃,它所遺留下的古跡,至今仍然是令人嘆為觀止。
棉花堡就是一個有著奇特自然景色的地方,在這里,超過30度的熱水從地底冒出來,再沿著山邊流下,在逾100公尺的山坡上形成無數大小水池,由於池內含有大量石灰質的礦物,因而又形成一層層奶白色梯田。泉水中含有豐富礦物質,有著很好的醫療功效,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嘗試。當然以棉花堡的奇異地形和風景,也足以吸引遊客,這里更是愛好日光浴者的勝地。
卡帕多奇亞
卡帕多奇亞是土耳其的心臟地帶,因其陰森的火山地貌和當地可口的葡萄酒而為眾人所熟知。早期的基督教徒居住在卡帕多奇亞,在和平之中傳播他們的宗教,今天的卡帕多奇亞是最惹人眼球的地區。
旅遊者從世界各地趕來參觀格萊梅露天博物館,它是一個包羅了數十座中世紀洞穴教堂的世界遺產。許多教堂的內部都裝飾有多彩的宗教景象的壁畫,其中黑暗教堂、布魯克教堂或托卡勒教堂應該算是最好的;可以看到卡帕多奇亞全貌的是天然要塞烏希薩爾,這個巨大的岩石有60米高,被早期的定居者挖空建成要塞。今天,旅遊者穿過洞穴和通道爬到頂處欣賞壯觀的地區全貌;阿瓦諾斯在沿紅河岸上,那裡多彩的卡帕多奇亞地毯和紅黏土陶器非常有名。這個奇特地方最著名的是地下城,大大小小共36個地下城,每座地下城都有廚房、酒窖和橄欖壓榨機、飯廳、馬廄、卧室、儲藏室、深井、通氣口甚至有教堂。
Ⅹ 土耳其有哪些重要的城市
上面說過的我不說了,補充一下; 特別重要及主要留學城市: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扼黑海出入門戶,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重要。人口950萬(不含流動人口)。
伊斯坦布爾為歷史名城,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希臘人在今「皇宮鼻」的地方依山築城,取名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將其重修,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成為東羅馬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運輸、貿易和文化中心。全國50%的進口、15%的出口通過該市進行。該市的工業資本、工人人數以及產量均佔全國的50%,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51.5%。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水泥、煙草、船舶修理等。附近耕地面積較少,但農業發達,作物主要有小麥、燕麥、大麥和甜菜。此外,漁業、畜牧業、園藝業也比較發達。
伊斯坦布爾是聯系歐亞的樞紐,公路和鐵路四通八達。1973年建成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使該市歐亞兩部分連在一起。1998年第二座海峽大橋落成。該市阿塔圖爾克機場是土最大的國際機場,規模宏大,可起降各種大型噴氣式飛機,現仍在擴建中。
伊斯坦布爾多名勝古跡和伊斯蘭教教寺院。最著名的有托普卡帕宮博物館、道爾巴馬赫切宮殿、蘇丹阿赫邁特清真寺、阿亞索非亞博物館等。大學有伊斯坦布爾大學、伊斯坦布爾技術大學、海峽大學以及其它高等院校。
安卡拉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海拔978米,人口約369萬,是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公元前13世紀,赫梯人在安卡拉建立了城堡,當時被稱為「安庫瓦」或者變音「安基拉」,之後幾經演變就成了「安卡拉」。該地區先後被弗利吉亞人、高盧人、羅馬人和拜占庭人佔領。1345年,蘇丹奧爾汗·加齊攻克安卡拉,將其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
土耳其首都原為伊斯坦布爾,本世紀初,阿塔圖爾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進行反抗外國侵略和推翻蘇丹封建帝制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漸成了斗爭的中心,同時也出於安全的考慮,革命勝利後於1923年10月13日正式定為共和國首都。
安卡拉市區分新、舊城兩部分。老城以古城堡為中心,街道狹窄,建築破舊,至今仍保留著奧斯曼時代的風貌;新城環繞在老城東、西、南三面,尤以南面的城區最為整齊,大國民議會和政府主要部門都集中在該地區。
安卡拉以政治中心和商業城市聞名。工業不很發達,有一些工廠生產軍火、機械、電子、紡織、水泥、和食品等。農業發達,是土耳其的主要小麥產區之一。此外還產土豆、蠶豆、甜菜等。水果以西瓜、甜瓜、蘋果、梨著名。牲畜主要以飼養牛、羊為主,安卡拉山羊及其皮毛馳名世界。安卡拉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沖,鐵路和空中航線通向全國各地,是連接土東西兩部分的樞紐。
安卡拉的名勝古跡有:阿塔圖爾克陵墓、赫梯博物館、丘布克水庫等。
伊茲密爾
伊茲密爾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緊靠愛琴海,有優良的港口和鐵路網,工業和貿易都十分發達。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曾被希臘佔領,1922年土耳其人奪回了伊茲密爾。
伊茲密爾的工業產品主要有:紡織品、煙草、肥皂和加工食品。農產品主要有:小麥、大麥、土豆、棉花、煙草、橄欖油、葡萄和無花果。
伊茲密爾周圍到處都是愛琴文明的遺跡。距伊茲密爾六七十公里處,有一座世界聞名的古城——以弗所(古名Ephesus,現名Efes),至今已兩千餘年。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亞歷山大大帝開始這座城市的建設,羅馬帝國入侵後,繼續這座城市的建設。該城設施完善,有城牆、劇院、浴場、體育館、市集、妓院、音樂廳、圖書館,是龐貝古城的8倍。其中的劇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羅馬古劇場,現在還有很多演出在此舉辦。圖書館是公元二世紀該城的總督為紀念其父親而建造的,至今大門依然挺立。該城在公元17世紀的一次大地震中被嚴重摧毀,後經修復和遺棄,成為現在的樣子。 國家基本概況: 國名: 土耳其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rkey).代碼TR(Turkey )
國名釋義:「土耳其」一詞由「突厥」演變而來。在韃靼語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國家」。
獨立日:10月29日(1923年)。
共和國日:10月29日(1923年)。
國家主權日: 4月23日。
國土: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面積:780576平方千米(3% 在歐洲,97%在亞洲,歐洲部分稱為色雷斯,亞洲部分稱為安納托利亞)
坐標:北緯39°,東經35°。
土耳其國旗 人口:7200 萬(2006年)。
民族:土耳其人占總人口的80%以上,其餘為庫爾德人(15%)、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等。
宗教:居民中99%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屬遜尼派。1% 的人口為亞美尼亞東正教,希臘東正教,猶太教,天主教和其它 。
語言:土耳其語為官方語言,庫爾德語、扎扎其語、阿澤里語、卡巴爾達語。
首都:安卡拉/Ankara。
貨幣:土耳其里拉(YTL)。
政體:議會民主制
法律體系:源於歐洲大陸法系的民法體系,尚不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2小時;比北京時間晚6小時。
憲法:1982年11月7日頒布。
國際電話碼: 90。
國歌: 《獨立進行曲》 。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紅色,靠旗桿一側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一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鮮血和勝利;新月和五角星象徵驅走黑暗、迎來光明,還標志著土耳其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也象徵幸福和吉祥。
國徽:圖案為一彎新月和一顆五角星,寓意與國旗相同。有時將月和星置於一個紅色橢圓形中,其上方寫著「土耳其共 和國」。
國花:鬱金香。
國鳥:紅翼鶇。
名勝:里洛瓦溫泉,特洛伊城遺址,卡帕多西亞,庫石湖。
世界遺產:伊斯坦布爾歷史區,戈雷邁谷地和卡帕多西亞石窟區,迪夫斯大清真寺和醫院,哈圖沙,內姆魯特山,桑索斯和萊頓遺址,赫拉波利斯和斯帕姆科卡萊,桑美蘭博盧城。
國家政要:總統阿卜杜拉·居爾 (Abllah Gul),2007年8月28日正式就任。總理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 ,2003年3月任職,2007年7月辭去職務,埃爾多安領導的正發黨在7月贏得議會選舉,8月,總統授權他組建第六十屆新政府;大國民議會議長柯克薩爾·托普坦,2007年8月當選 。
法定節假日 日期 中文名 土耳其語 備注 。
元月一日 元旦 Y�0�3l ba�0�6�0�3 -
四月二十三日 國家主權和兒童節 Ulusal Egemenlik ve Çocuk Bayram�0�3 -
五月十九日 國父紀念日,青年和運動節 Atatürk'ü Anma Gençlik ve Spor Bayram�0�3 -
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陵 八月三十日 戰勝紀念日 Zafer Bayram�0�3 -
十月二十九日 共和國紀念日 Cumhuriyet Bayram�0�3 -
伊斯蘭歷十月一日 開齋節 Ramazan Bayram�0�3 宗教節日 3天 。
伊斯蘭歷十二月十日 古爾邦節(宰牲節) Kurban Bayram�0�3 宗教節日 4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