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分裂土耳其
『壹』 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怎麼完蛋的
土耳其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敗於協約國之手,國家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希臘,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貳』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的土耳其共和國
1922年11月9日,土耳其與新成立的蘇聯在埃里溫正式批准《卡爾斯條約》,確立了土耳其東面的邊界,並為該區帶來和平。亞美尼亞餘下的部分成為蘇聯的一部分,布爾什維克將卡爾斯、厄德爾、阿爾達漢及阿爾特溫省讓予土耳其,以換取阿扎爾。
最終,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終止了所有戰爭,形成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
『叄』 一戰後奧匈和土耳其分別分裂成什麼國家了
奧匈分裂為奧地利和匈牙利,新建南斯拉夫、捷克,原奧匈帝國南部的一些領土割給義大利,歸還所佔波蘭領土。
土耳其由於戰敗喪失了更多的領地和屬地,只保留有歐洲的伊斯坦布爾和亞洲的小亞細亞,成為單一的民族國家。
『肆』 最強盛時稱霸亞歐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變成土耳其共和國之後,首都怎麼從伊斯坦布爾變成了安卡拉
土耳其是15世紀到19世紀地中海地區重要強國,並在16到17世紀和西班牙、法國、奧地利等同為該地區最強的國家之一。不過在17世紀的巔峰期之後,土耳其日趨衰弱,不敵崛起的奧地利和俄國。土耳其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敗於協約國之手,國家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希臘,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土耳其首都從伊斯坦布爾遷到安卡拉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這次戰爭讓土耳其不得不選擇放棄伊斯坦布爾遷都到安卡拉。土耳其首都從伊斯坦布爾遷到安卡拉是被迫的,伊斯坦布爾特殊的位置實在是不利於當時土耳其的形勢發展。另外,土耳其當時這樣做也是為了新國家更好發展。
伊斯坦布爾的地理位置太好了,好到讓鄰國輕而易舉就能打到家門口。伊斯坦布爾位於土耳其海峽兩岸,橫跨歐洲和亞洲,它是連接巴爾干半島和西亞的關鍵紐帶,也是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途徑,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正是這一重要的戰略地位使伊斯坦布爾非常容易受到攻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斯坦布爾遭到盟國的猛烈攻擊,英國和法國海軍很容易到達伊斯坦布爾附近的海域。面對強大的現代海軍,伊斯坦布爾非常危險。
第一次世界大戰把這個絕佳位置打亂了,土耳其首都被迫遷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帝國崩潰,土耳其失去了大部分土地,尤其是巴爾干半島,只剩下零星的土地。伊斯坦布爾離邊境很近,沒有戰略深度,它變得非常不安全。與此同時,希臘和保加利亞等鄰國一直虎視眈眈,特別是希臘一直和土耳其爭斗到1922年,因此土耳其不得不搬到一個更安全的內陸地區。
遷都安卡拉也是為了讓自己的新國家更安定,更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了,但伊斯坦布爾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當時的伊斯坦布爾殘存著大量的奧斯曼帝國親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凱末爾建立了新的土耳其共和國,剛剛建國就在這樣的首都內發展可謂是危險重重,隨時可能受到奧斯曼帝國親信的襲擊,為了讓自己剛剛建立的國度更穩定,也是為了防止奧斯曼帝國殘余勢力反擊,凱末爾自然會選擇把首都遷往作為自己基地的安卡拉。
『伍』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如何被肢解的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
在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
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布獨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並埃及和蘇丹。在1830-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當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陸』 1國慘變40國,土耳其帝國究竟是如何慘被肢解的
土耳其帝國,作為15到19世紀唯一一個能夠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國家,為何在建國後期,慘遭分裂,從一個大國被分裂成四十個國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曾經所擁有的輝煌,終會讓後人為之驕傲。
『柒』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處於哪方為什麼他被摧毀
土耳其的陸軍親德,而海軍則是親英,不過總體來說,德國對土耳其的影響力要比英國大得多。到了開戰之前,海軍大臣丘吉爾認為一旦英德開戰,土耳其必然倒向德國,而自己為土耳其打造的海軍戰艦也會變成遏制自己在地中海作戰的掣肘,因此扣押了土耳其在英國訂購的戰列艦「奧斯曼蘇丹五世」號,劃入了自己的海軍作戰序列,並重新命名為「阿金庫爾」號戰列艦。此舉徹底激怒了土耳其,而德國則水順推舟,宣布將剛剛逃命到地中海的德國海軍戰列巡洋艦「戈本」號「賣給」土耳其。至此,土耳其徹底倒向了同盟國,而宿敵希臘則投向了協約國。土耳其人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給了英國人一個狠狠的教訓,直接導致海軍大臣丘吉爾辭職調往法國前線,費舍爾勛爵辭去了海務大臣的職務離開了海軍。隨著同盟國的戰敗,土耳其也不免受到影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直接解體,歐洲數個小國在原土耳其的版圖上成立,奧斯曼帝國徹底土崩瓦解
『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走錯了哪幾步關鍵的點,分離成40個新國家的呢
奧斯曼帝國終不能抵擋近代化歐洲國家憑借著強大工業力量的沖擊,局勢於19世紀初趨於轉變,開始成為英國、法國等國家的近代化進程的一環,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奧斯曼帝國干擾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將其阻止。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敗於協約國之手,奧斯曼帝國因而分裂。
『玖』 奧斯曼帝國後來分裂為哪些國家
奧斯曼帝國分裂成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馬其頓、希臘、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聯酋、卡達、巴林、阿曼、葉門、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自1830年希臘經過9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獨立後奧斯曼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便在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外部歐洲列強的進攻下走向衰落,領土也大片喪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這個僵屍一般的國家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拓展資料:
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時期西豈摩洛哥東至伊拉克,北達克里米亞南到亞丁灣,實乃世界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風水輪流轉,隨著近代歐洲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因其驕奢淫逸和殘暴統治逐漸日薄西山,成為了歐洲國家瓜分的蛋糕。
沙俄通過十次俄土戰爭奪得了克里米亞、摩爾達維亞和高加索地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這些昔日的藩屬國也紛紛宣告獨立,就連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奧匈帝國也稍顯吃力的於1908年將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收入囊中,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更是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喪失殆盡。
奧斯曼帝國大部分領土在北非地區,而這也成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歡之地,法國在1830年將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並入法國本土,1884年柏林會議歐洲國家商議瓜分非洲後相繼得到了突尼西亞和摩洛哥,西班牙則吞並了直布羅陀海峽,義大利在1911年意土戰爭中拿下了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
此時的奧斯曼蘇丹就連自己內部都已經管理不了,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建立了阿里王朝並開始大肆擴張,南下吞並蘇丹,北上鎮壓希臘起義,揮師東進阿拉伯半島,將地中海東部和塞普勒斯收入囊中,一時間埃及有取代奧斯曼成為新的伊斯蘭世界霸主的趨勢。
可惜好景不長,在英國、俄國這兩個還處於大博弈時代的死對頭暫時結盟逼迫阿里在1840年簽訂和悅放棄自己擴張得到的全部領土,埃及就此衰落,英國不慌不忙的在40多年後相繼把埃及和蘇丹收入米字旗下。至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領土被瓜分殆盡,自己只剩下了在亞洲的土地,而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後的哈德憤青行為又將亞洲的地盤丟了個干凈。
奧斯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戰崛起的歐洲基督徒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但奧斯曼帝國終不能抵擋近代化歐洲列強的沖擊,以卡洛維茨條約為主要標志而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敗於協約國之手,奧斯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拾』 唐太宗時期盡管戰爭頻繁,卻沒有影響國內恢復與發展,為什麼
唐太宗時期盡管戰爭頻繁,卻沒有影響國內恢復與發展,為什麼?因為他很賢明,唐太宗雖然接手了一個多事之秋,但在多事之秋之後,土地合並和人口數量都達到了最低點,所以不管情況有多糟糕,也不會更糟。因此,國力的崛起是必然的。即使我們不在海外駐軍,穩定之後也會有一個繁榮的時代。此外,唐初的官兵制度依賴於大量的土地儲備。一批經歷過戰爭的自豪的士兵,在充分利益的趨勢下勇敢而善於戰斗。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一位將軍,李世民清楚地知道軍隊是如何運作的,知道如何打仗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利益。
這些戰前工作直接使唐軍獲得了最有利的作戰條件。他們都說,在初唐,每個國家都不好意思被稱為著名的將軍。但是,沒有李世民戰前的部署和戰略布局,除了李靖、蘇丁之外,這些名將還能戰勝國戰嗎?特別是當這個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時,我們真的不得不打個問號。
今天,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書籍獲得所有信息,直接站在上帝的角度。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判斷唐太宗李世民的軍事部署是否恰當。而且,經過無數軍事專家一千多年的分析,我們發現李世民的軍事部署根本沒有犯大錯誤。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中央集權由來已久。
李世民以史為鑒,知人善用,接受勸告,甘願分權。李世民的大多數公務員和將軍都經歷過建國戰爭,知道戰爭有什麼樣的破壞力,知道如何配合戰爭,同時減少對生產的影響。他們很少不惜任何代價使用消耗戰。如果他們打不下去,他們要麼放棄,要麼想辦法智勝。如果他們能打倒對方,他們將盡最大努力使用精英突襲或使用詭計迫使對方投降。戰爭的損失很小。李靜、李吉、柴紹、薛仁貴、蘇丁芳。一隊既有智慧又有勇氣的將領可以完成對漢武帝的爆破。
土耳其人自隋文帝以來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因此唐太宗統治時期,土耳其人的實力不如漢武帝統治時期的匈奴。唐太宗在隋朝採用了分裂土耳其人,一個一個打破土耳其人的方法。打仗時,他很注意時機,將軍們都耍花招。魏水同盟時,土耳其人仍比唐軍強大,但僅僅幾年後,唐太宗開始反擊,當時外交戰爭取得了成果(突厥內亂),遭受雪災和飢荒。在唐朝打敗東突的關鍵戰役中,李靖通過間諜發現,傑里汗不敢獨自深入。他只用了3000匹精銳的馬來襲擊丁香。與此同時,李吉在另一條戰線上擊敗了土耳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