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聯軍死亡多少

土耳其聯軍死亡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0-29 16:30:35

A. 伊德利卜遭遇轟炸,土耳其盟軍損失慘重,為何俄軍已經忍無可忍呢

土耳其對敘利亞北部地區的“野心”人盡皆知,此前有媒體爆料說土耳其不斷的增兵進軍敘利亞的北部地區,但是被當地的武裝組織搞得深陷戰爭的泥潭之中。目前隨著戰事的進展,土耳其所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組織卻被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隊所包圍。由此可見,土耳其在此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已經“白費”,因為俄羅斯插手了敘利亞北部地區的事情。

其實土耳其的做法很聰明,因為土耳其隻字不提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自己在敘利亞北部進行的軍事行動選擇視盲性的“忽視”,並且土耳其在敘北部的軍事行動根本沒有停止,一直都在繼續,今天炸毀一座學校,明天用重炮轟擊一處村莊,打後來派出個無人機突襲鄰近的城市,這些都是土耳其軍隊所犯下的“罪行”。

B. 奧土戰爭發生的經過是怎樣的

16~18世紀的奧土戰爭。16~18世紀間的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多民族的奧匈帝國開始形成。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斗,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死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土戰爭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也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C. 達達尼爾海峽之役是指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於1915年2月~1916年1月在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地區實施的進攻戰役。又稱加利波利半島戰役。

1915年,西線戰事陷入僵局,英法聯軍統帥部在英海軍大臣W.L.S.丘吉爾的積極倡議下,決定乘機奪取具有戰略意義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佔領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以迫使土退出戰爭。具體計劃是:以英法聯合艦隊(戰列艦11、戰列巡洋艦1、輕巡洋艦4、驅逐艦16、掃雷艦21、潛艇7、水上飛機母艦1,由英國海軍中將S.H.卡登指揮)艦炮火力逐次摧毀土軍海岸炮隊和要塞,掃除海峽水雷,然後由少量登陸兵上岸佔領敵炮台。德土聯軍指揮部獲悉英法企圖後,決定將第1、第2、第3集團軍(由德國將軍L.von桑德斯統一指揮)集結在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地區,並配置外圍炮隊、中間炮隊和內防炮隊,同時布設10道水雷障礙。2月19日晨,英法聯合艦隊炮擊土軍外圍炮隊,因實施面積射,且遭土軍火力反擊,未果。25日,聯合艦隊再次炮擊土軍陣地,摧毀其外圍工事,因遭土軍中間炮隊重炮猛烈反擊,被迫撤退。3月18日,聯合艦隊(戰列艦增至17艘)在英海軍中將J.德羅貝克指揮下突人海峽,但2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觸雷沉沒,3艘驅逐艦受重創,被迫撤離。鑒於單純使用海軍不能達成戰役目的,英法聯軍統帥部決定實施陸海軍聯合作戰。4月25日,英法聯軍(8.1萬人、178門火炮,由英國將軍I.漢密爾頓指揮)主力在加利波利半島南端塞迪爾巴希爾登陸,部分兵力在卡巴泰佩角登陸,另一部在庫姆卡萊角和薩羅斯灣佯動。因遭土軍頑強抵抗,兩天內以傷亡約1.8萬人的代價,僅奪取縱深1~1.5公里的登陸場。5月起,英法聯軍不斷增調兵力,至8月初增至12個師。8月6日夜,聯軍在蘇夫拉灣登陸並隨即轉入地面進攻,遭土新編第5集團軍14個師頑強抵抗,進展甚微。至年底,因巴爾干戰線形勢不利,聯軍被迫停止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於次年1月撤離。

此役,英法聯軍傷亡14.6萬人,土軍損失18.6方人。戰役計劃不周、准備不足、陸海軍協同不力、低估土軍戰鬥力和未達成戰役突然性等,是英法聯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戰役的直接後果是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丘吉爾辭職。

D. 抗美援朝傷亡多少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軍隊傷亡63萬餘人 ,韓軍,聯合國軍傷亡57萬以上。

據統計:

美國在朝鮮戰爭紀念牆上所刻的數字為死亡54246人,失蹤8177人,被俘7140人,傷103284人,總計172847人。 美國國防部公布54246為戰爭期間全球的死亡,此外8177和被俘7140人有一部分是包含在36574名戰區內死亡人數中的,官方公布在朝鮮戰爭中的作戰減員共計142091人,其中當場陣亡33629人,戰區內死亡36574人,負傷103284人,失蹤或被俘5178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953年8月14日公布,從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包括斃、傷、俘)109.3萬餘人。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公布的「聯合國軍」傷亡總數是147萬餘人。美國與韓國官方公布各自作戰減員數字總和為113萬餘人(不包括其他「聯合國軍」作戰減員)。

E. 什麼是奧土戰爭

16~18世紀的奧土戰爭16~18世紀間的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多民族的奧匈帝國開始形成。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斗,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死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土戰爭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也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F. 加里波利之戰的戰果如何軍隊傷亡又怎樣呢

最後的結果是土耳其獲得勝利,在這場戰爭中,英國傷亡以及失蹤的人數達到了11.97萬,法國是2.65萬人,土耳其死亡傷亡以及失蹤的人數達到了18.6萬人。

G. 一戰各國人員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H.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

土耳其擴張戰爭前後持續了兩百年,時間跨度大,影響范圍廣。加速了許多地區的伊斯蘭化,對後來的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希望你喜歡。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分析
中文名稱:土耳其擴張戰爭

參戰部隊:土耳其、地中海多國

戰爭結果:土耳其獲勝

時間:1360年~1566年

地點:巴爾干半島、中歐、西亞等地區

人物:蘇萊曼 塞利姆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詳情
征服巴爾干半島

1360年,穆拉德一世即位後立即著手組織對巴爾乾的征戰,因為此時的巴爾干形勢對自己十分有利。拜占庭帝國日薄西山,統治權力不超過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隅土地;巴爾乾的重要國家塞爾維亞面臨分裂;保加利亞自1330年被塞爾維亞戰敗後元氣未復;在地中海東部和海峽地區有巨大經濟 政治 利益的威尼斯和熱那亞經常處於明爭暗鬥之中。在土耳其人的迅猛攻擊下,拜占庭境內一些名城相繼陷落。1361年,亞德里亞堡就被土耳其佔領。同時,一批又一批土耳其人,源源不斷地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定居在巴爾干。

1363年,穆拉德一世攻佔埃迪爾內,接著又佔領保加利亞的普洛夫迪夫。驚恐之下,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瓦拉幾亞組織聯軍反擊,但在1364年的馬查河戰役中被人數處於劣勢的奧斯曼軍隊擊潰。此後的東南歐各國更抵抗不住土耳其人的攻勢,節節敗退。1367年,穆拉德一世移都亞德里亞堡。不久之後,又佔領了整個色雷斯,切斷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爾干半島其餘部分的聯系,使拜占庭陷於孤立。這樣,拜占庭帝國僅僅保留著君士坦丁堡一隅。

但是,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擴張,遭到巴爾干各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在塞爾維亞國王的領導下,由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瓦拉幾亞人(羅馬尼亞南部居民)和匈牙利人組成聯軍,抗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侵略。開始,聯軍接連取得了幾次勝利,幾乎迫近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首都亞德里亞堡。但是,他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輕敵冒進,1371年7月26日,馬里扎河畔一役,聯軍6萬人被土耳其殲滅,奧斯曼帝國吞並了塞爾維亞南部的領土。馬里扎河戰役的慘敗,使巴爾干各國君主深感處境危險,於是共同磋商,一致公推塞爾維亞拉扎爾公爵為統帥,再次組成聯軍,以阻止奧斯曼人的進兵。

1389年6月,拉扎爾統率2萬聯軍與穆拉德率領的3萬土耳其軍,在塞爾維亞南部科索沃原野,展開了一場具有 決定 性意義的會戰。奧斯曼大軍分三路殺來,中路軍由七十高齡的穆拉德親自統率。6月15日,塞爾維亞愛國者、貴族米洛什·奧比里奇詐降土耳其,乘機行刺了蘇丹穆拉德。結果,老蘇丹被刺中要害,傷重而亡。但是,整個戰役並沒有因此受阻,穆拉德的兒子巴耶塞特接替了奧斯曼大軍的指揮。在號稱「閃電」的巴耶塞特的督戰下,奧斯曼大軍最終戰勝了聯軍。塞爾維亞人慘敗,拉扎爾公爵陣亡,許多將領戰死。科索沃戰役結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區對土耳其的抵抗,塞爾維亞淪為奧斯曼附庸。

攻佔君士坦丁堡

1393年,巴耶塞特又率軍征服了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的處境岌岌可危。國王西吉斯蒙以抵抗異教徒的名義,向歐洲____各國呼籲求援,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很快組織了抗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新十字軍的聯軍。於是,法蘭西、德意志、波蘭、捷克、威尼斯等國的十字軍騎士10餘萬人,齊聚於西吉斯蒙的旗幟下。

1396年9月,兩軍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遭遇。西吉斯蒙庸碌無能,聯軍各將領 意見 分歧,指揮混亂,結果,一敗塗地。奧斯曼大軍乘勝侵入匈牙利。之後,巴耶塞特繼續揮師南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先後攻佔了帖撒利、伊庇魯斯等地。到14世紀末,奧斯曼已經佔領了自多瑙河到雅典之間的廣大地區,除了君士坦丁堡城的一隅之地和伯羅奔尼撒半島部分地區而外,奧斯曼帝國幾乎控制了整個巴爾干半島。1393年起,奧斯曼人開始對君士坦丁堡持續圍攻,迫使拜占庭帝國同意在城內修建穆斯林區、清真寺,任命伊斯蘭法官,對奧斯曼的年貢增加到1萬金幣,奧斯曼在君士坦丁堡近郊有駐軍權。

正當奧斯曼土耳其擴張之勢銳不可擋,大有席捲東南歐,征服東羅馬帝國之際,東方的帖木兒帝國在小亞細亞興起。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勢力受到了帖木兒帝國的威脅。1400年,帖木兒已經滅掉了9個王朝,征服了 27個國家,整個中亞細亞和近東地區都屈服於他的淫威之下。1402年初,帖木兒統率80萬大軍再次進犯小亞細亞。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也不甘示弱,親率25萬大軍前去迎戰。在決定勝負的安卡拉會戰中,奧斯曼軍隊大敗,國王巴耶塞特和一個兒子被俘。從此奧斯曼在亞洲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並為爭奪王位發生內戰。

公元1451年,年僅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後,奧斯曼出現了中興。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親自統率步兵12萬,騎兵2萬,別動隊1 萬,大小戰艦300艘,從水陸兩路浩浩盪盪撲向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三面臨海,一面有堅固城牆,易守難攻,城牆、「希臘火」和金角灣口大鐵鏈是其護城三大法寶。54天的圍攻由於金角灣方面未能合圍而失敗。4月21日夜,奧斯曼人買通守城部隊中的熱那亞人並沿其控制的加拉塔區邊界鋪設一條15公里長的木板滑道,把70艘小船從陸路拖入金角灣,終於完成了對君士坦丁堡的海陸合圍。經過激烈的戰斗,奧斯曼軍隊終於在5月29日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被殺。無數財寶被搶劫,古典 文化 慘遭破壞,6萬居民被賣為奴,著名的聖索菲亞教堂被改為清真寺。

後來,穆罕默德二世把首都遷到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佔領君士坦丁堡不僅標志著拜占庭帝國千年統治的結束,而且意味著新的世界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它在東方穆斯林國家中的威望急劇上升,對內控制能力和對外侵略擴張能力隨之倍增,對歐亞 國際 局勢的發展具有越來越大的發言權。在此後的二三十年間,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迅速擴大,塞爾維亞、摩利亞、瓦拉幾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先後成為帝國的一部分。在亞洲,蘇丹也兼並了許多地方,基本完成了安納托利亞的統一。

東進!東進!

1512年塞利姆一世即位,開始了帝國極盛時期的對外擴張。塞利姆的主要對手是企圖插手安納托利亞事務的伊朗薩菲王朝和埃及麥木魯克王朝。薩菲王朝信奉什葉派,在安納托利亞擁有數以萬計的信徒,煽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的統治。塞利姆逮捕7萬什葉派信徒並處決其中5萬人,使雙方仇恨達到極點。

1514年春,塞利姆率14萬大軍、,300門大炮直奔波斯邊界。8月23 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與波斯騎兵進行決戰,大敗波斯軍,佔領大不里士,次年又奪取庫爾德斯坦地區。查爾迪蘭戰役的勝利使奧斯曼帝國鞏固了東部邊界,控制了由大不里士至阿勒頗和布爾薩的道路。

1516年6月,塞利姆進攻阿勒頗,同時 命令 艦隊襲擾敘利亞沿海。8 月24日,雙方在阿勒頗附近的達比克草原進行決戰,大敗埃軍並使年邁的麥木魯克蘇丹命喪黃泉。奧軍乘勝追擊,相繼佔領阿勒頗、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底進入開羅,麥木魯克王朝滅亡。敘利亞、 巴勒斯坦、漢志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亞地區全部並入奧斯曼版圖,使之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征服埃及的結果大大加強了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作為哈里發和伊斯蘭兩大聖地的保護者,奧斯曼蘇丹在穆斯林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威望,作為埃及和紅海兩岸的主人,奧斯曼控制了印度到地中海的紅海商路。塞普勒斯每年向埃及交納的8000 金幣轉歸奧斯曼。塞利姆極為重視地中海海上霸權,命令在金角灣興建新船廠,建造150艘兵船,為其海上擴張打下基礎。

蘇萊曼創造不朽基業

1520年,年僅26歲的蘇萊曼一世即位,他是一位卓越的 軍事 組織家,通過他的大力擴張,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達到極點。

1521年,蘇萊曼在索非亞動員了數萬頭駱駝運載軍糧和軍械,率10萬大軍向貝爾格萊德進發。經過3個星期的圍攻於8 月底佔領了貝爾格萊德。第二年6月,他又在亞洲集中了300艘戰船,10萬大軍征伐羅得島。羅得島是個築有堅固要塞的港口,該島守軍只有600人,普通士兵也不過6000人,但戰鬥力很強,並且擁有強大的海軍,以致奧斯曼軍對該島的圍攻持續了半年之久,在損失了5萬多名戰士後,才於1522年 聖誕節 前夕迫使敵人有條件的投降。經過兩年時間的征伐,蘇萊曼完成了他的先輩們未竟的事業,解除了帝國後顧之憂。

平定羅得島之後,蘇萊曼繼續發動對外侵略戰爭。1526年4 月,他率領10萬大軍,攜帶300門大炮,正式出征匈牙利。9月,蘇萊曼未經戰斗就佔領了匈牙利首都布達。1529年5月,蘇萊曼又兵發中歐,9月,包圍了歐洲的名城維也納。城內守軍英勇抵抗,久攻不克。由於冬季早臨,戰線過長,糧草和軍械不濟,蘇萊曼被迫撤軍,1532年,蘇萊曼再次進軍維也納。這次進軍的結果雙方在1533年簽訂了一項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的統治者斐迪南大公向奧斯曼帝國稱臣納貢,承認匈牙利由蘇萊曼佔領。蘇萊曼對中歐的多次征伐,使得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 不斷擴大。

在亞洲,蘇萊曼先後於1534年、1548年、1553年、1554年屢敗沙發維王朝的伊朗軍隊。蘇萊曼率大軍幾度佔領大不里士,攻陷巴格達,踐踏了伊朗帝國西半部領土。根據1555年土伊和約,奧斯曼從伊朗手個奪取了伊拉克、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的西部地區。在非洲,奧斯曼軍隊1554年從西班牙人手裡奪取了突尼西亞的瑪赫迪港。進而從埃及西進,佔領了非洲北部的黎波里和阿爾及利亞。到了1556年,奧斯曼土耳其已經征服了整個北非沿海地區。

蘇萊曼的海軍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打敗了西班牙、威尼斯的艦隊,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權。蘇萊曼在陸上擴張節節勝利的同時,也大力搶奪海上霸權。他一面加緊擴建海軍,一面加強與海盜的聯系,決心在海權方面也要超過西方異教徒國家。1534年,被任命為總督的海盜哈伊勒丁率奧斯曼艦隊佔領突尼西亞。

1538年,奧斯曼艦隊同西班牙、教皇、威尼斯、葡萄牙的聯合艦隊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發生海上決戰,奧斯曼艦隊戰勝了兩倍於己的聯合艦隊,威尼斯被迫割地,並賠款30萬金幣。這次海戰大大鞏固了奧斯曼在東地中海的地位。1551年,奧斯曼艦隊圍攻馬爾他島,奪取的黎波里,並多次襲擾義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區和西班牙控制的北非奧蘭地區。但1571 年的勒頒多海戰,奧斯曼被聯合艦隊打敗。與此同時,蘇萊曼還致力於印度洋海權的爭奪。1529年他曾考慮挖掘運河,溝通地中海與印度的直接聯系。他在蘇伊士港建立紅海艦隊,並於1538年出征印度,雖然沿途獲勝但這次遠征卻以失敗告終。

這樣,通過200年的不斷戰爭擴張,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就囊括了昔日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其疆域東起波斯灣頭,西到匈牙利,北達高加索,南部佔領了整個北非及地中海海域,從埃及直到阿爾及利亞,控制了紅海、黑海、愛琴海和地中海,領土面積達5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泱泱大國。公元1566年,這位曾經顯赫一時的蘇萊曼坐在一輛轎車里,進行第十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他在攻陷多瑙河附近的錫格特,即將吞並匈牙利的前夕,便與世長辭了,享年72歲。蘇萊曼去世以後,隨著國內外各種矛盾的加劇,奧斯曼帝國也就由極盛的頂峰開始走下坡路了。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背景簡介
土耳其人起源

土耳其人屬於過渡型人種,他們的祖先就是我國 歷史 上稱為突厥的中亞游牧民族,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游牧突厥部落的一支。5世紀時,突厥人居於中國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處於原始社會末期。6世紀中期,突厥成為橫亘亞洲北部的大國。經過6、7世紀隋、唐對突厥的戰爭,突厥國破滅,領土並入唐朝版圖。1055年,在中亞游牧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為中心形成塞爾柱國家,塞爾柱國家曾繁榮一時。

奧斯曼建國

在13世紀時,為了躲避蒙古鐵蹄的蹂躪,輾轉遷移到黑海南岸的小亞細亞半島,依附於塞爾柱土耳其人建立的魯姆蘇丹國,並信奉了伊斯蘭教。當時,奧斯曼土耳其人數很少,力量也很單薄。但隨著實力的不斷上升,在公元1300年,奧斯曼自稱蘇丹,開始了對周圍地區的征服。當時,東歐地區和巴爾干半島地區的一些傳統強國在長期的相互征戰中,實力已經都有所下降。這在客觀上也為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戰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奧斯曼帝國

公元1326年,奧爾漢即位,在他統治時期,開始形成真正統一的奧斯曼國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完全納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從而為後來奧斯曼帝國的大規模擴張行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14世紀中葉以後,更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拉開了序幕。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相關文章:

1. 奧斯曼土耳其歷史

2. 戰爭勵志故事

3. 俄羅斯歷史上的戰爭

4. 土耳其軍事政變原因真相

5. 大同盟戰爭的結束與意義

I.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與國家和各國的傷亡人數是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20,000
比利時: 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平民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100,000
奧地利: 125,000
比利時: 76,000
保加利亞: 10,000
中國: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麥: 2,000
衣索比亞: 5,000
芬蘭: 2,000
法國: 350,000
德國: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希臘: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義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蘭: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賓: 91,000
波蘭: 5,680,000
羅馬尼亞: 200,000
蘇聯: 18,000,000
英國: 92,700
美國: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總計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

注釋:二戰中蘇聯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軍人為870萬,平民為1800萬。但由於存在大量臨時編入軍隊的平民。所以也有的統計數字認為軍人陣亡為1400萬,平民為1300萬。

J. 抗關援朝時候,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死亡多少人

偽軍:被殲137899人、負傷450742人、逃兵24495人、投降8343人;

霉國:被殲36574人、負傷103284人、逃兵7926人、投降4714人;

英國:被殲1109人、負傷2674人、逃兵179人、投降977人;

土耳其:被殲741人、負傷2068人、逃兵168人、投降244人;

澳大利亞:被殲339人、負傷1216人、逃兵43人、投降26人;

加拿大:被殲516人、負傷1042人、逃兵1人、投降33人;

法國:被殲262人、負傷1042人、逃兵1人、投降12人;

泰國:被殲129人、負傷1139人、逃兵5人;

希臘:被殲192人、負傷543人、逃兵3人;

荷蘭:被殲120人,負傷645人,逃兵3人;

哥倫比亞:被殲163人、負傷448人、投降28人;

衣索比亞:被殲121人、負傷536人;

菲律賓:被殲92人,負傷299人,逃兵和投降97人;

比利時:被殲101人、負傷478人、逃兵5人,投降1人;

盧森堡:被殲2人,負傷13人;

紐西蘭:被殲34人,負傷299人;

南非:被殲34人、逃兵9人;

幾方面數位匯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計數字是:「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在57萬人以上。而這個數位中,估計由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佔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朝鮮:犧牲215,000–350,000人、負傷303000人、失蹤和被綁架共120000人;

中國:中國的傷亡數據統計:犧牲183108人(其中34000人為非戰斗死)、負傷383218人、25621人失蹤、21400人被綁架;

美國統計的中國傷亡數字:犧牲400000人、負傷486000人、被綁架21839人;

蘇聯:在整個戰爭期間,先後有12個蘇聯空軍師投入了空戰,輪番參戰的空軍人數總計為72000人,1952年最多時達到25000~26000人。蘇聯空軍的殲擊機總共擊落了1097架敵機,高射炮兵擊落了212架敵機。根據看到的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檔案文獻的統計數字,蘇聯航空兵在朝鮮損失了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在這場戰爭中蘇聯軍人總共犧牲了282人。

死亡和受傷平民總數:估計約250萬人。

朝鮮淪陷區:990968人;其中373599人死亡、229625人受傷、387744人被虜或失蹤。

朝鮮主權區:估計約1550000人。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