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體系為什麼對土耳其有兩個條約
Ⅰ 凡爾賽體系的構成和瓦解(言簡意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會議簽定的凡爾賽和約、對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約統稱為巴黎和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稱為凡爾賽體系;1921年美應等九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稱為華盛頓體系。然而體系雖然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西方世界的統治,但是體系並不完整,它給世界留下了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德國的賠款問題和歐洲的安全問題。一戰後德國借口無力償還債務,要求延期支付賠款,於是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區魯爾。但是德國不但沒有得到應得的賠款,相反卻支付了大量大軍事佔領費,釀成魯爾危機。於是賠款問題的主動權由法國手中轉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國手中。美國出台了德國賠款計劃即道威斯計劃。(學生演示)道威斯計劃實施後,美元充斥歐洲市場:德國從美國取得貸款,經濟復甦;然後償還英法的賠款,英法將德國大賠款償還戰爭時所欠的美國的債務。於是,美國的金元不僅恢復了歐洲的經濟,而且操縱了歐洲的經濟市場。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普法戰爭時被各國割去的阿爾撒斯和洛林由法國收回,德國的撒爾礦區由法國佔領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萊茵河東岸五十公里以內德國不準設防,於是萊茵河兩岸成為非武裝區。但是法國並未因此而高枕無憂,它在歐洲組織小協約國以形成對德包圍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伽諾召開會議解決歐洲安全問題,提高了德國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計劃和洛伽諾公約改寫了凡爾賽體系關於在政治、經濟上限制德國的規定,從遏制德國到扶持德國。歐洲國際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
可是為什麼法國一戰元帥福熙卻說「凡爾賽和約只是二十年的休戰」?體系中隱含著復雜的矛盾。戰勝國信奉「強權即公理」,通過不平等條約,使戰敗國處於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從而加深了兩者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平息;帝國主義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委任統治」,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因此列寧說「靠凡爾賽體系所維系的國際關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體系隨時隨地會崩潰、瓦解。
是什麼事件打開了凡爾賽體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爭、同協約國簽定了《洛桑和約》,粉碎了構成凡爾賽體系的《色佛爾條約》打開了體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國大力擴展陸軍,撕毀了凡爾賽和約,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河非武裝區,進一步破壞凡爾賽和約,法西斯德國的擴軍備戰使凡爾賽體系名存實亡;1931年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突破了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華盛頓體系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終於使體系徹底瓦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系了一戰到二戰其間的國際關系。在這其間,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矛盾由英美爭奪世界領導權演變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擴張之間的矛盾。美國憑借其世界經濟領導地位參與許多重要的國際事務的解決、並起到決定支配作用,從而代替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資本主義世界由「英國時代」走進「美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一轉變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
Ⅱ 凡爾賽和約包括哪些內容
凡爾賽和約共15部分,440條。第一部分是國際聯盟盟約。建立國聯是英法美在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情況下提出來的。法國提出的方案具有明顯的反德傾向,規定德國不得加入這一組織,並且建議在國聯下面成立國際軍隊。英美反對,他們擔心這樣的軍隊會受陸軍最強的法國控制。美國的方案規定參加國聯的大國有權仲裁各種糾紛。美國認為這樣便於它干預國際事務。美國提出,應允許小國和德國加入國聯。他指望拉攏經濟上依附美國的小國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削弱英法的勢力。經過激烈的爭吵,和會最後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盟約規定,除德國集團國家外,其他國家都可申請加入。國聯設有大會和行政院。行政院的權力最大,它由英法美意日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四個選舉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地區交國際聯盟代管15年,法國有權開采薩爾煤礦。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東岸50公里寬的地帶為不設防地區。德國東部的波茲南地區和上西里西亞一部分劃歸波蘭。但澤市為國聯管理下的自由市。
關於德國海外殖民地問題,和會決定建立委任統治制。德國的全部殖民地形式上成為國聯的委託統治地,實際上是戰勝國的殖民地。德國強占的山東理應歸還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但是英法美卻通過私下交易讓與了日本。
關於賠償問題。法國代表要求德國繳付6000億馬克。英美反對這樣嚴重地削弱德國。由於彼此分歧過大,和約沒有規定賠款的數目,只要求德國在1921年5月1日前繳納第一期賠款200億馬克。
和約還規定限制德國軍備。法國要求大量裁減德國軍事力量。威爾遜則說,德國應保留必要的軍隊以「維持國內秩序和壓制布爾什維主義」。最後英法美三國達成協議,決定德國的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擁有大口徑的大炮,不得擁有潛艇和軍用飛機。
凡爾賽和約簽字後,戰勝國又同德國的盟國簽訂了一系列的和約。1919年9月10日,與奧地利簽訂了聖日耳曼和約,規定匈牙利與奧地利分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獨立,並禁止德奧合並。1919年11月27日,與保加利亞簽訂了納依和約,要它把西色雷斯和西南部的馬其頓劃給希臘和南斯拉夫。1920年6月,與匈牙利簽訂了特里亞農和約,使匈牙利喪失了將近四分之三的原有領土。1920年8月10日,與土耳其蘇丹政府簽訂了色佛爾和約。由於土耳其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蘇丹政府,戰勝國在1923年7月23日又與土耳其簽訂了洛桑條約。
戰勝國對德國及其盟國所簽訂的這一系列和約,構成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起來的新秩序,即通稱的凡爾賽體系。
Ⅲ 對奧地利和土耳其凡爾賽合約的內容
奧匈帝國,土耳其在一戰戰敗後和協約國簽訂的和約有以下幾個:
《聖日耳曼條約》:1919年9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奧地利在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宮簽訂。主要內容是: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即南斯拉夫的前身)的獨立;奧地利將南蒂羅爾,特蘭提諾,的里雅斯特,伊斯迪里亞和達爾馬提亞海外的一些島嶼給義大利;前波西米亞王國(包括蘇台德區),摩拉維亞和奧屬西里西亞(包括切欣地區)劃歸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以及達爾馬提亞沿岸地區劃歸南斯拉夫,布科維納、特蘭西瓦尼亞劃歸羅馬尼亞;西里西亞由協約國暫管,後劃歸波蘭;阜姆為自由港。奧地利廢除普遍徵兵制,軍隊不得超過 3萬人;非經國際聯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奧、德合並;賠款數額延至1922年確定。
《特里亞農條約》:1920年6月4日,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被鎮壓後,協約國與匈牙利霍爾蒂政府在法國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簽訂,主要內容如下:重申了對奧條約的主要條款,割讓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給捷克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東部劃歸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巴納特西部劃歸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多瑙河受戰勝國控制;陸軍限為 3.5萬人;賠款數額22億金法郎
《色佛爾條約》: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土耳其蘇丹政府簽訂。主要內容:土耳其的歐洲領土除伊斯坦布爾及其周邊地區外,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割讓給希臘,博斯普魯斯海峽為非軍事區由國際共管,無論平時或戰時均對一切國家的軍艦商船和軍民用飛機開放;土耳其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根據國際聯盟委任文件,敘利亞和黎巴嫩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委託給英國;土耳其領土只剩安納托利亞高原地區。恢復各國列強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戰勝國有權監督其財政經濟和關稅。
因為色佛爾條約極度的喪權辱國,因此土耳其國內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勝利後,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政府與協約國在1923年7月24日新訂了《洛桑條約》以取代《色佛爾條約》。規定如下:小亞細亞全部領土和東色雷斯歸還土耳其;承認土耳其領土完整和國家獨立;廢除領事裁判權;取消賠款,財政不受外國監督和關稅自主。但保持海峽地區非軍事化和國際共管以及其他領土安排。
Ⅳ 與土耳其有關 的色佛爾條約到底怎麼回事
色佛爾條約》 一譯《塞夫勒條約》。土耳其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劃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劃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土耳其在歐洲的大部領土主要由義大利和希臘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共管;土耳其武裝力量被限制在5萬人以內;其財政經濟接受戰勝國的監督。
以《凡爾賽和約》為主的一系列條約構成戰後歐洲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即凡爾賽體系,在戰後長期影響著歐洲國際關系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同土耳其蘇丹政府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土耳其喪失約五分之四的領土,土耳其的財政經濟和關稅,接受英法意建立的財政委員會監督。還規定對土耳其的軍事限制。《色佛爾條約》是協約國旨在滅亡土耳其的條約,使土耳其完全喪失了獨立國家的地位。
條約簽訂後,因土耳其人民的反抗而未能實施;後為《洛桑條約》所替代。1920 年8 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一譯《塞夫勒和約》。土耳其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劃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劃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土耳其在歐洲的大部領土主要由義大利和希臘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共管;土耳其武裝力量被限制在5萬人以內 ;其財政經濟接受戰勝國的監督。
Ⅳ 凡爾賽體系是由五個條約和哪個盟約構成的
凡爾賽體系是由巴黎和會簽訂的五個合約構成的。它們分別是對德的《凡爾賽條約》,對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對奧地利的《聖日爾曼條約》,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
Ⅵ 凡爾賽體系的內容是凡華體系的實質是
凡爾賽體系的內容
1919年六月,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規定德國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和約內容主要包括:(1)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承認波蘭獨立,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2)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3)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4)德國應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凡爾賽體系的實質:
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安排的戰後世界國際體系。
http://ke..com/view/27260.html
http://ke..com/view/1976402.html
Ⅶ 凡爾賽和約有什麼歷史意義
對德的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戰勝國還相繼與德國的盟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1919年9月10日對奧地利的《聖日爾曼和約》;1919年11月27日對保加利亞的《納伊和約》;1920年6月4日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和約》;1920年8月10日對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這些條約與《國聯盟約》和《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了戰後歐洲國際關系的新秩序。
凡爾賽體系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根據新的力量對比在斗爭與妥協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它只是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的矛盾;相反,必然加劇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與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蘇俄之間的矛盾。因此,凡爾賽體系只是一個「建立在火山上的」極不穩固的暫時秩序。各種矛盾演變的必然結果只能造成新的戰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指出:「這個和約,正如任何其他和約一樣,只不過是戰爭的繼續而已。」
Ⅷ 凡爾賽條約內容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凡爾賽條約內容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凡爾賽條約內容
一、總覽
凡爾賽和約簽署地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二、疆界的 決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 國際 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系,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和約之一。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郊凡爾賽宮簽訂,1920年1月10日生效。簽字國有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為沙烏地阿拉伯一省)、宏都拉斯、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暹羅(今泰國)、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等戰勝國為一方,戰敗國德國為另一方。美國代表雖簽了字,但因參議院未批准該和約,故簽字無效。
和約包括15部分、440條約文和1項議定書。主要內容有:
①國際聯盟盟約。主要規定了國際聯盟的組成、宗旨,會員國的權利、義務以及有關建立委任統治制度的規章。
②關於德國的疆界。恢復1870年以前的德法邊界,德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的所有權、開采權歸法國所有;薩爾區的 行政管理 由國際聯盟負責,為期15年,期滿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德國在萊茵河以東50公里所劃界線以西領土內,不準保留或建築工事,不準留駐或集結軍隊;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領土連同各橋頭,自本條約實施後15年內均應由協約和參戰各國軍隊佔領;如德國忠實遵守本和約的條款,協約國軍應逐步縮小佔領區,5年期滿後從德國科隆地區撤軍,10年期滿後從科布倫茨地區撤軍,15年期滿後從美因茨地區撤軍;奧伊彭和馬爾梅迪劃歸比利時,並承認比利時對莫雷內的主權;德國與丹麥的邊界由石勒蘇益格北部邊境地區居民舉行公民投票確定(1920年2月石勒蘇益格北部劃歸丹麥);上西里西亞南部劃歸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獲得上西里西亞一部分、波茲南全部、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各一部分;但澤(今格但斯克)作為國際自由城市交國際聯盟管理,但在經濟上劃入波蘭關稅區,成為波蘭的出海口;波蘭政府負責但澤自由市的所有對外關系,並對在國外的但澤人提供外交上的保護;易北河、奧得河、涅曼河、多瑙河的指定河段為國際河道,基爾運河應永久開放,“所有與德國和好各國之軍艦、商船一律平等、自由地出入”。根據和約,德國領土共減少1/8。
③關於德國的境外權利和利益。德國將海外屬地的一切權利交與主要協約及參戰各國,其前殖民地按國聯委任統治制度被主要協約國瓜分:德屬東非大部(坦噶尼喀)讓與英國,多哥和喀麥隆由英法瓜分,盧安達和烏隆迪歸比利時,西南非洲由英自治領南非聯邦統治;德屬太平洋島嶼之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歸日本,新幾內亞歸英自治領澳大利亞,西薩摩亞歸紐西蘭。此外,和約還規定,取消德國在中國、埃及、賴比瑞亞、暹羅、摩洛哥、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的特權,但將它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和利益轉讓給日本。
④關於德國的 軍事 。解散德國參謀部及其類似組織;廢除德國義務兵役制;嚴格限制德國軍備的數量,陸、海、空軍總數分別不準超過10萬人、1.5萬人和1000人;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擁有飛機和潛艇;海軍艦只最高限額為戰列艦、輕型巡洋艦各6艘,驅逐艦、魚雷艦各12艘;成立協約國監督委員會以監督上述軍事條款的實施。
⑤關於德國的經濟和賠償。德國關稅不得高於他國;戰勝國對德國輸入貨物不受限制;戰勝國成立的賠償委員會須在1921年5月1日前確定德國在30年內應付清的賠償總額;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德國應付清總值200億金馬克的賠償,可用黃金、商品、船隻、有價證券及其他物資支付;德國應負擔其境內外國佔領軍的維持費用。
⑥關於德國的戰爭責任和審判。組織特別軍事法庭,審判犯有“侵害國際道德及條約尊嚴”罪行的前德皇威廉二世;協約國及參戰各國有權對被控違犯戰爭法規與慣例的行為者交軍事法庭審判。
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了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巴黎和會,理應收回戰前德國在中國攫取的一切特權和利益,但和約卻規定將德國霸佔中國山東省的鐵路、礦山、電訊設備,膠州灣地區的租借地及其他權益轉讓給日本。這一屈辱性規定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引發了“五四運動”,迫使當時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是在美、英、法、意、日等國操縱下締結的,是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掠奪性和約。它的簽訂加劇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和約而建立的凡爾賽體系雖然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關系,但無法解決它們之間的根本矛盾,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
凡爾賽條約締約國家
協約國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而成為凡爾賽條約主要簽約者。
戰爭傷害及對 歷史 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 三國 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法國
法國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造成了法國的慘重損失。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克列孟梭的觀點也代表了法國民意。
戰後法國軍隊迅速控制了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城市如蓋爾森基興等,造成大批居民無家可歸,同時德國將該地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法國。德國鐵路工人組織了罷工以對抗法國佔領者,其中約200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克里孟梭(Geogres Clemenceau)的主張可以簡單歸為以下: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包括人員、財產等)進行戰爭賠償, 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象徵性的懲罰德國軍國主義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復到1914年以前的 政治 格局,當眾處死德國皇帝(在戰爭結束前退位並流亡至荷蘭)。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制德國的進出口貿易。因為這些嚴苛的條件,克里孟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綽號。
英國
盡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許多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Davide Lloyd George)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 措施 上較法國為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一般認為喬治希望在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主張和克萊蒙梭嚴懲德國的主張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喬治本人在贏得1918年大選時為迎合英國民眾提出了德國需為發動戰爭負責的主張,同時聯合政府中的保守黨也要求嚴懲德國以保證其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喬治竭力主張提高英國在戰爭賠款以及德國殖民地的份額。他和克萊蒙梭因英法兩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贊同“民族自決”政策。
同時喬治清醒地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受損,而他和克萊蒙梭都認識到此時的美國已經成為經濟強國,而且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所以“民族自決”主張在和會召開時被二者有意地忽略。
喬治的主張可歸為如下幾點: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加強英國;削弱德國軍力至較低水平;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不可過分以免激起德國的復仇心理;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美國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就提出了十四點建議,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松,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
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基於此威爾遜總統感到過分苛刻的條款會造成德國的復仇心理,戰爭將無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國際秩序,即國際社會提供保證以避免弱國遭到強國侵略。但歐洲強國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且不符合歐洲各國的實際。而且這種政策將會導致美國軍事力量過分捲入國際事務。
威爾遜意識到為了達到建立國際聯盟的目的,他的十四點建議需要做出妥協。而且他堅持“民族自決”政策,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俄國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要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Ⅸ 凡爾賽體系是什麼
凡爾賽體系(英語:Versailles system)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基於以《凡爾賽條約》為代表的一系列條約與協定形成的國際關系體系。
這一體系最初建構於協約國與同盟國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的基礎之上。其中的一些理念,如民族自決原則及組建國際聯盟等,則源自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此前於1917年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這些條約重新劃定了歐洲及近東地區的國界,對德國戰前擁有的殖民地重新進行分配,並對德國、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及土耳其等戰敗國進行了包括裁軍、賠款及懲治戰爭罪行在內的一系列處置。
此外,在戰間期對於維系體系有重大影響的國際聯盟也是基於這些條約建立的。後來這一體系經由《洛桑條約》及華盛頓會議上與會國家所簽訂的一系列協定與條約得到進一步完善,近東地區及遠東地區的局勢由此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較為穩定。這些條約與協定共同安排了戰後世界的秩序,而戰間期國際政治事件也大多與它們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9)凡爾賽體系為什麼對土耳其有兩個條約擴展閱讀:
條約體系的初步建立
1919年1月18日,來自27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巴黎召開巴黎和會。各個國家的代表在會議中權力依在戰爭中的角色各有不同,其中美英法意「四巨頭」是此次會議的主導力量。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對於戰敗國(特別是德國)的處置以及籌建國際聯盟。巴黎和會最終於1920年1月21日閉幕。
本次會議中擬定的和約,雖然戰敗國能對其提出書面意見,但整體而言是由戰勝國強加於戰敗國的,並不是平等談判而得,其所達成的是所謂「強制的和平」。
最終簽訂的一系列條約也與十四點和平原則多有出入,比如《聖日耳曼條約》中禁止德奧合並這一條款即違背了民族自決原則。而《凡爾賽條約》中將德國在山東特權轉交給日本的條款,侵犯了戰勝國中國的利益,導致中國代表沒有在該條約上簽字。對於土耳其過於嚴苛的《色佛爾條約》最終也並沒有帶來近東地區的和平。以上述兩點為代表的不合理條款導致這些條約產生了遺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