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總參謀長是什麼級別

土耳其總參謀長是什麼級別

發布時間: 2022-11-04 01:35:06

❶ 國外軍銜等級

列兵
一些國家士兵軍銜中最低的一級銜稱。俄軍根據彼得一世1722年1月24日頒布的《官級表》,首次設置此銜。l874年,俄國實行普遍徵兵制後,列兵屬於「低級軍銜」。1918年,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工農紅軍後,將列兵改稱為紅軍戰士,1946年 7月恢復列兵銜稱。目前,世界上設列兵軍銜的國家有:蒙古、阿爾及利亞、波蘭、法國、捷克、盧森堡、瑞士、西班牙、希臘、義大利、巴拿馬、巴西、古巴、加拿大、墨西哥、尼加拉瓜、委內瑞拉等國。其他國家士兵最低軍銜的稱呼,有的稱四等兵,如德國;有的稱三等兵,如美國、日本、奧地利、智利、秘魯等國;有的稱二等兵,如印度尼西亞、比利時、荷蘭、匈牙利等國,有的稱新兵。

中國軍隊引進軍銜制後,清朝新建陸軍和民國時期的陸軍稱二等兵,北洋時期的海軍稱二等練兵。中國人民解放軍兩次實行軍銜制中,均設列兵軍銜,新兵經 3個月入伍訓練合格後,授予列兵軍銜,服現役 1年後晉升為上等兵。上等兵服役滿一年後可晉升士官。

上等兵

多數國家兵銜中最高等級的稱號。該詞源自法語,法國軍隊曾規定,騎士如果在戰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購,並免干粗活。後來,就把這種「免除了列兵某些職責的人」叫做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於連隊,授予有經驗而可靠的士兵,賦予他們負責哨兵派班、押解俘虜等重要任務,有時班長缺勤,還可以代理班長工作。1716年,彼得一世將上等兵銜引進俄國,陸軍條令規定,在步兵、騎兵、工兵中設置,授予屢建戰功或長期服役無理的士兵。1722中的《官級表》規定,在陸軍中設上等兵、上等炮手,海軍中設上等水兵。目前,世界各國除兵銜只設一級的少數國家(如不丹、韓國、加拿大)外,大多數國家都設有此銜。清朝末年軍銜制引進中國後,稱最高的一級兵銜為「正兵」;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陸軍官佐士兵階級表》中,使用了上等兵這一稱號,之後被歷屆政府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條例規定,服現役第二年的列兵可晉升為上等兵軍銜。

一級士官
士官中最低一級士官,新兵第一年是列兵,滿了一年後,第二年就升為上等兵。第二年滿了以後就可以申請轉為一級士官。服役三年,後可晉升二級士官。

二級士官
一級士官服役滿三年後,可以申請轉為二級士官。二級士官服役年限和一級士官同樣是三年。由團或相當於團級單位審批。

直到六級士官

少尉

該詞源於法語「代表」,是法國古代對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旗軍官的稱呼。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確定為法國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稱號。

在德國,1500年前後,人們用由法國傳人的該詞稱呼某些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l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

在俄國,少尉軍銜設於1703年彼得一世時期,在1722年頒布的《官級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1917年。

現在,少尉是絕大多數國家尉級軍官中最低一級的軍銜稱號,少數不以少尉為尉官最低軍銜的國家,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設少尉軍銜,以中尉為尉官最低銜,如蒙古、波蘭和羅馬尼亞的男軍官;再是將准尉列入尉官等級,以准尉為尉官最低銜,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尉,是排長的編制軍銜,大學專科和中等專科學校畢業擔任軍官職務者,或由士兵經短期培訓後直接提升為基層軍官者,一般授予少尉軍銜。

中尉
1、在西方 : 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國軍隊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領稱為中尉,到 15世紀末中尉成為對副連長的稱呼。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蘭西等西歐國家陸軍和海軍的軍銜稱號。俄國軍隊17世紀中葉在新制團設置了中尉軍銜,起初授予步兵連和騎兵連的副連長,後來中尉被任命擔任連長。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都設有中尉軍銜稱號,一般為副連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還將中尉區分為一級中尉與二級中尉兩個級別。

2、在我國古代:官名。戰國時趙國初置,掌薦舉人才等事。秦漢時為武職,掌京師的治安警衛。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稱執金吾。唐代自德宗以後,於神策軍置護軍中尉,專由宦官擔任,率領禁兵。元內史府置中尉,為正三品,位內史之下。內史原名王傅,至元二十九年(1292),封晉王於太祖四斡耳朵之地時改。民國軍銜,為九等中第八等。《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新唐書.宦官傳.竇文場霍仙鳴傳》:「德宗還京,頗忌宿將,凡握兵多者,悉罷之......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以帥禁軍,乃以文場為左神策護軍中尉,仙鳴為右神策護軍中尉。」又《田令孜傳》:「從義父入內侍省為宦者......累遷神策中尉,左監門衛大將軍。」

3、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尉,是連長、副連長和排長等初級軍官的編制軍銜,大學本科畢業後的軍人可直接獲得中尉軍銜。

上尉

該詞來源於拉丁文「首領」,是一個最古老的軍事術語。西方陸軍最早的組織形式是被稱作「連」的單位,每個連由一名上尉指揮,當時的上尉是一種職稱,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個詞(Hauptmann)。這個詞由「頭」和「人」兩片語合而成,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或司令官的稱呼。以後,上尉逐漸演變為擔任連長職務者的軍銜稱號。當今世界上凡是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設有上尉軍銜,在絕大多數不設大尉的國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級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上尉,是副營長、連長和副連長的編制軍銜,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可直接獲得此銜。

少校

該詞源於拉丁文「大的」、「職位較高的」、「年長的」等詞彙,是一個古老的軍事術語。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軍事術語傳人德國,開始只是作為對擔任一定職務人員的稱呼,如少校與「城市」一詞搭配,即指城市事務管理者,與「鑰匙」一詞搭配,則指負責要塞門戶開關的人。以後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中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年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也開始設置此銜。18世紀--19世紀,俄國一度將少校區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級別,還把少校與崗位相搭配來表示一種固定的職位,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等。

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校,為校官中最低的一個級別,一般為副營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也規定為營長或特種兵連長的編制軍銜。

中校

校級軍官中間一級的軍銜稱號。在 17世紀俄國軍隊的副團長稱作中校,後來逐漸演變為副團長的軍銜稱號。在西歐國家,中校是團隊指揮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國彼得一世在《官級表》中,將中校作為校官的第二級軍銜稱號固定下來。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個級別,到 1939年才補充設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沒有中校軍銜稱號,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現行法律規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團職、副團職和正營職等三級指揮軍官和擔任高級、中級、初級等所有的專業技術職務的軍官。

上校

上校一詞源自義大利語「(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l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出現在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人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軍和團首領的稱呼,把擔任團長職務的僱傭軍官叫做上校。從1632年起,上校作為軍銜開始授予新制團的指揮員。清朝末年軍銜制傳人中國後,清朝政府命名該級軍銜稱號為「正參領」,是「統帶官」 (「標」的指揮官,相當於現在的團長)的職務軍銜。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將這級軍銜稱號重新命名為「大都尉」,後北洋政府改名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一般都設有上校這一級軍銜稱號,除設有大校的少數國家外,上校是校官中的最高一級銜稱。上校一般為團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法律文件規定,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師職軍官。

大校

少數國家校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的一級銜稱,最初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置。中國人民解放軍於 1955年和 1988年兩度實行的軍銜制度中,均設有此銜。設有大校軍銜稱號的國家,還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摩洛哥。人民解放軍的大校軍銜稱號,1955年----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可以授予軍長、副軍長、師長和副師長等四個級別的軍官。198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可以授予副大軍區職、正軍職、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五個級別的軍官。1994年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只授予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三個級別的軍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規定,大校只是副師長的編制軍銜。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設大校軍銜,有的國家不承認大校是高於上校的一個軍銜等級,往往同他們國家的上校對等,在名稱的翻譯上譯為「資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我們的大校相當於美國軍銜的准將
因為美國軍銜中沒有大校軍銜
比上校高的就是准將

少將

特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一些國家以少將為 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准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英、法、德、 意、印、巴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 等國。

少將一般為師長和副軍長的編制軍銜,因而起初在一些國家稱少將為 「師將」,現在法文少將仍由「將軍」和「師」兩片語合而成 (G@n@ral de division) 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少將是 大軍區副司令員、兵團級部隊正副司令員、正副軍長和師長的編制軍銜,10 年 *** 有 1360人獲得了少將軍銜。當前規定,少將軍銜可授予副大軍區職、 正副軍職和正師職軍官,高級專業技術軍官也可授予此銜。
武警少將一般授予各省,直轄市武警總隊長和政委

中將

中將是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包括總後勤部副部長、副政委,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軍區職軍官。此外,中將還是正大軍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武警中將一般授予武警總部副職如:副司令,副政委等

上將
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 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 oberst)。

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 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元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 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軍事體制的發展,有的國家遂將上將區分為幾個等級。最早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大戰結束後,授予馬歇爾等8人以五星上將稱號,其中陸軍4名,空軍l名,海軍3名。

中國國民政府時期,於 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三等。特級上將又稱五星上將,只授予蔣介石 1人;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等人。

武警上將警銜一般授予武警總部司令員和政委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個世紀50年代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將官設置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全軍共授予上將稱號者57名。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時,法律文件規定,上將分為一級上將和上將兩個級別,一級上將空缺未授,授予上將稱號者17名。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決定,不再設一級上將。修改後的軍銜設3等10級,即將官: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上將成為軍隊的最高軍銜稱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法定的編制軍銜,資深的大軍區正職也可以授予或晉升為上將軍銜。

整理這些可是花了我好多時間啊。滿意的話,加我分啊

❷ 「二戰德軍之父」指的是那一位

二戰德軍之父——馮·西克特
摘自 第四帝國軟體開發組 Sherlock 2002-09-10.11:28
http://www.tea4.com/forum/ccb/index.cgi
他沉默寡言的天性和謙虛保留的處世方法為他贏得了「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的外號。英國駐德大使曾評論說:「他的頭腦比其拘謹的軍人外表廣闊,他的見識比其嚴謹整潔的外貌廣博」。他是一個普魯士將軍的兒子,1885年起就在亞歷山大皇帝近衛擲彈兵團服役。他有文學方面的特長,而且在體育方面曾獲得過名為「Abitur」(類似「體育健將」之類)的非同一般的稱號。1893年與多蘿西·法比安Dorothea Fabian結婚,婚後無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兩人一起游歷了英國、地中海周邊國家,遍訪名勝古跡和自己感興趣的人物。1896年進入參謀學校,之後交替服役於一線和參謀單位,在每一處服務時他的良好聲譽都日漸上升。1914年一次大戰爆發時,他是駐柏林的第3軍參謀長。

西克特所在的軍是亞歷山大·馮·克魯克第1集團軍的一部分,在德軍著名的「史里芬計劃」中擔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勢。隨著「馬恩河的奇跡」,德軍的計劃破產,第1集團軍被迫回撤。但馮·西克特在Vailly和Soissions等地的戰斗中充分表現出了他的個人才能和領導能力。他被認為是高級參謀人員的當然候選人。1915年3月,他擔任了在東加里西亞新組建的第11集團軍參謀長,上司是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將軍(後來的德軍元帥、大十字勛章獲得者)。在5月2日開始的大攻勢中,第11集團軍和奧匈第4集團軍一起擔任主攻,他們猶如摧枯拉朽一般殲滅了俄國第3集團軍,兩周之內推進了100英里。第11集團軍12天之內抓了140,000俄國俘虜,一個月收復了奧匈要塞普熱米什爾,威廉二世皇帝授予了馮·西克特最高軍事榮譽獎章Pour le Meritè(又稱英勇勛章)。6月底第11集團軍奪下倫貝格時俘虜超過了25萬,然後8月4日拿下華沙,8月底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第11集團軍一共向前推進了300公里,到9月底完全拔除了波蘭突出部,徹底解除俄軍對加里西亞的威脅。馮·西克特越級晉升准將,他的上司馬肯森獲得了元帥軍銜。同時他們被調往新成立的「馬肯森集團軍群」,任務是完成奧匈軍隊無力達到的目的——消滅塞爾維亞的反抗,打開通往巴爾乾和土耳其的通路。德國第11集團軍、奧匈第3集團軍、保加利亞第1集團軍組成的進攻部隊在10月6日發起攻擊,11月底時所有的塞爾維亞部隊要麼被殲滅,要麼逃到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一共抓了150,000俘虜,馮·西克特獲得了Pour le Merite上的橡樹葉(帶橡樹葉的英勇勛章)。

「馬肯森集團軍群」在保加利亞一直待到1916年春季,准備一舉消滅協約國在薩洛尼卡的部隊,但由於凡爾登的會戰消耗了大量德軍兵力而被中止。1916年6月,俄軍在勃魯希洛夫Brusilov攻勢中大敗奧匈軍,法金漢Falkenhayn(德軍總參謀長)和康拉德Conrad(奧匈軍總參謀長)將西克特緊急調往加里西亞擔任奧匈第7集團軍參謀長,任務是協助制止俄軍前進和恢復兩軍信任關系。這時東部前線德軍和奧匈軍關系十分緊張,西克特深深體會到這一點。他從來沒有得到過他名義上的上司馮·弗朗澤-巴爾丁將軍(General v. Pflanzer-Baltin)的尊敬,這位將軍「從來不是德國人的朋友」(西克特語),但戰後弗朗澤-巴爾丁把它歸咎於兩軍對參謀長這一角色的不同觀念,。西克特自己回憶道他當時:「到達、觀察,然後下達命令」,似乎他的上司不存在一樣。這種關系當然不會長久,西克特很快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卡爾大公集團軍群」(Army Group Archke Karl)的參謀長,協助大公指揮整個奧匈俄國戰線。西克特與卡爾大公合作得很好,經過血戰終於將俄軍制止在卡爾巴阡山一線。隨即卡爾大公的部隊與法金漢的第9集團軍(當時由於凡爾登戰役的失敗,法金漢被免去總參謀長一職,降職擔任第9集團軍軍長)一起參加了羅馬尼亞戰役,將愚蠢地投入戰爭的羅馬尼亞人狠狠教訓了一番。戰役的最後階段,由於86歲的奧匈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1916年11月去世,卡爾大公繼任皇帝,約瑟夫大公Archke Joseph接過了集團軍群的指揮權。1917年西克特擔任「約瑟夫大公集團軍群」(Army Group Archke Joseph)的參謀長,這個工作由於德國與奧匈帝國之間日益增長的敵意而顯得越來越困難。盡管如此,當西克特最終離任時,約瑟夫大公寫道他不能想像出一個比西克特更好的參謀長來。

1917年12月西克特來到了伊斯坦布爾,以少將軍銜擔任土耳其軍隊總參謀長。本來德軍派出的是利曼·馮·桑德斯Liman v. Sanders將軍,但土耳其軍隊指揮官埃文帕夏Enver Pasha拒絕了這個任命。當時巴勒斯坦前線是最活躍的一個戰區,英國將軍艾倫比Allenby在西克特到達前一周剛奪得了耶路撒冷,所以桑德斯將軍被派往巴勒斯坦戰線,設法維持了一個僵持的局面。作為土耳其軍隊總參謀長,西克特是桑德斯的上司;但從德軍在土耳其的軍事任務方面來講,桑德斯級別更高。這兩者不可避免的存在沖突,結果是西克特的活動逐漸集中到政治方面,這是他不擅長的。由於在1918年同盟國、協約國雙方都對法國戰場投入了最大的精力,東地中海戰場在上半年顯得很平靜。但9月中旬情況突變,盟軍突破了薩洛尼卡的封鎖,艾倫比在巴勒斯坦擊潰了桑德斯的土德聯軍(三心二意的土耳其人一觸即潰,讓英國人大批俘獲。但英軍軍史中這樣記載:「少數德軍分遣隊紀律嚴明,在周圍滿是七零八落的部隊、難以辨認的臉孔和一大堆散兵游勇的災難洪流中,約有兩個團的德軍保持了他們的凝聚力和戰斗精神,像在閱兵場上那樣機動自如,停止間射擊,再向後方轉移。」)。當保加利亞在10月退出戰爭時,飽受打擊的土耳其已經毫無希望了。10月30日土耳其簽署停戰協定,允許所有的德國人在30天內離開土耳其。西克特在11月4日經黑海到達敖德薩,11月13日回到德國(11月11日德國已經簽署了停戰協定)。

西克特受到了新的共和國勉強的歡迎,但他清楚地表明了為祖國繼續服務的決心。興登堡Hindenburg讓他去柯尼斯堡組織在烏克蘭和整個東部前線德軍部隊的撤離事宜,他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種表現讓他進入參加巴黎和會的德國代表團擔任軍事代表成為順理成章的事。1919年7月他擔任了戰後德軍的總參謀長,一年後成為德國國防軍總司令。1920年到1926年間他在這個職位上立下了怎麼評價都不為高的豐功偉績。在那個政治動盪、國家一片混亂的時代,他締造了一支成為國家中流砥柱、被證明為同時代訓練最佳、領導能力最強的軍隊。他制定了重新武裝和重振士氣的計劃,使德軍最大的優勢——軍官團得以保留,使新的戰術戰法得以醞釀而成。凡爾賽和約規定德軍人數不得超過十萬,所以西克特製定的標準是:士兵身體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經驗;軍官要有25年以上的從伍經驗。一旦成為國防軍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專門培訓,重點是領導才能。他極為重視士兵的個人技能和主觀能動性。合約禁止德國擁有軍事院校,他就聯合團一級的單位建立了一個建在部隊上的軍事教育體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為軍士的培訓,每一位軍士都受到成為軍官的培訓,每一位軍官都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每半年進行一次演習,使專業技能得到精進,職業素養得到提高。沒有坦克、高炮,就用紙板、木料仿製,德軍也許是唯一用玩具飛機模擬真飛機演練對空射擊的軍隊!單兵在演習中要自稱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個8人機槍組。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了馮·西克特的「十萬陸軍」!

引用一些他的話語:

「有國無防是可恥的!」

「任何不平等條約、任何敵人不能從我們身上奪走的東西是堅強的信念。當命運再一次召喚德國人民武裝起來時(這一天終將到來!),他將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緊緊握住忠誠的武器。只要有鋼鐵般的雙手和意志,使用什麼武器都無所謂。」

「先進裝備能戰勝一個個血肉之軀,但無法戰勝人類不朽的精神!」

1921年他曾寫道:「未來戰爭取勝之道在於調動人數少但素質甚高的機動部隊,其配以飛機,則作戰效能更高」。他對速度和機動性的重視是德軍閃電戰的萌芽。

在6年國防軍總司令生涯結束後,他短暫地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寫了幾本書。1933年到1935年他來到了中國,擔任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在西克特擔任團長期間,德國顧問對中國統治集團和蔣介石本人的影響力之大到了異乎尋常的地步。比起中國工農紅軍的顧問李德,他為蔣介石設計的「圍剿」方案顯然高明得多(這就是軍事素養的差距)。他曾擔任委員長委託人,代表蔣介石本人處理軍政事務。星期二、五上午十時是國民政府軍政部長、軍校官員預約登記與西克特會面的時間,由於過時不候,大小官員們提前排隊,成為一大景觀。他為蔣介石提出的建軍三大思想影響了蔣的一生。這三條是:1)軍隊為統治權之基礎;2)軍隊之威力在於素質之優良;3)軍隊之作戰潛能在於軍官團教育之培養。

他於1936年12月27日死於心臟病。相對於一戰時的功績,他作為戰後德國國防軍的締造者的地位是使他至今仍享有極高的聲譽的主要原因。

❸ 土耳其的軍事

包括陸軍,海軍(包括海軍航空兵和海軍步兵),和空軍。 憲兵和海岸警衛隊平時受內務部指揮,但戰時他們服從陸軍和海軍的指揮,在此期間,他們同時有內部軍事法庭和軍事職能。
土耳其軍隊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於美國軍隊,有五個分支超過一百萬的軍警人員的綜合實力。土耳其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不包括以色列)。
1921年1月凱末爾創建「國民軍」。1952年加入北約。實行軍隊職業化措施,壓編指揮機關人員,技術軍人文職化,實行軍官和技術軍人合同制等。
國防體制:總統為武裝力量統帥。總統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由總統任主席。武裝力量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最高軍事委員會,由總理、總參謀長和陸、海、空軍司令以及憲兵司令組成。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構。總參謀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預備役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正規軍分陸、海、空3個軍種。
兵役制度: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18個月。
軍銜:軍官分3等11級: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總兵力:現役部隊63.9萬人。
陸軍:52.5萬人。編有4個集團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海軍:5.1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主要編成為:海軍司令部(駐安卡拉);艦隊司令部(駐格爾居克);東北地中海司令部(駐安卡拉);北部地區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司令部(伊斯坦布爾);南部地區和愛琴海司令部(伊茲密爾);黑海司令部(埃雷斯);地中海司令部(梅爾辛);1個海軍陸戰團,3100人。
空軍:6.3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作戰飛機440架。
駐外兵力: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3萬人。裝備有坦克282輛、裝甲輸送車250輛、牽引火炮170門、自行火炮26門、迫擊炮307門、高射炮84門、飛機3架、直升機4架。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兵力:在波斯尼亞駐有約1300人,在伊拉克和科威特駐有7人(軍事觀察員),在義大利駐有18架F—16C型戰斗機。
外國駐軍:駐有北約盟軍東南歐陸軍司令部和第6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空軍約230人,飛機7架(「旋風」6架、VC—10型1架)。美軍1442人,其他陸軍22人、海軍20人、空軍1400人,編有1個飛行聯隊,機型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0、HH—60。
軍隊節日:建軍節8月30日

❹ 「中東三強」以色列、伊朗、土耳其,這三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以色列武裝力量由正規部隊、預備役部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部隊分陸、海、空三個軍種;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為總參謀部,總參謀長為最高軍事指揮官,在總理領導下通過3個軍區司令部、2個軍種司令部及其所屬的14個兵種司令部對全軍實施指揮。

土耳其目前已經擁有了在北約內部僅次於美國的軍事規模,號稱「世界第十軍事強國」。現設部隊63.9萬人,預備役部隊共有37.87萬人(41歲以下),准軍事部隊共有18.22萬人。

其中陸軍現役總兵力51.5萬人。主戰坦克主要有美國的「巴頓」式組成,M48-A5T1型和M-48A5T2兩型共計2876輛。當然裝甲主力還是巴頓系列的最後一款M-60,攻擊932輛。

土耳其空軍擁有現役人員6萬,主力戰斗機為F-16戰隼,其中F-16C型149架、F-16D型26架。

❺ 土耳其軍隊是個什麼水平

土耳其共和國軍事概況:

國防

包括陸軍,海軍(包括海軍航空兵和海軍步兵),和空軍。 憲兵和海岸警衛隊平時受內務部指揮,但戰時他們服從陸軍和海軍的指揮,在此期間,他們同時有內部軍事法庭和軍事職能。

土耳其軍隊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於美國軍隊,有五個分支超過一百萬的軍警人員的綜合實力。土耳其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不包括以色列)。

1921年1月凱末爾創建「國民軍」。1952年加入北約。實行軍隊職業化措施,壓編指揮機關人員,技術軍人文職化,實行軍官和技術軍人合同制等。

國防體制:總統為武裝力量統帥。總統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由總統任主席。武裝力量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最高軍事委員會,由總理、總參謀長和陸、海、空軍司令以及憲兵司令組成。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構。總參謀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預備役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正規軍分陸、海、空3個軍種。

兵役制度: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18個月。

軍銜:軍官分3等11級: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軍力

總兵力:現役部隊63.9萬人。

陸軍:52.5萬人。編有4個集團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海軍:5.1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主要編成為:海軍司令部(駐安卡拉);艦隊司令部(駐格爾居克);東北地中海司令部(駐安卡拉);北部地區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司令部(伊斯坦布爾);南部地區和愛琴海司令部(伊茲密爾);黑海司令部(埃雷斯);地中海司令部(梅爾辛);1個海軍陸戰團,3100人。

空軍:6.3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作戰飛機440架。

駐外兵力: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3萬人。裝備有坦克282輛、裝甲輸送車250輛、牽引火炮170門、自行火炮26門、迫擊炮307門、高射炮84門、飛機3架、直升機4架。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兵力:在波斯尼亞駐有約1300人,在伊拉克和科威特駐有7人(軍事觀察員),在義大利駐有18架F—16C型戰斗機。

外國駐軍:駐有北約盟軍東南歐陸軍司令部和第6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空軍約230人,飛機7架(「旋風」6架、VC—10型1架)。美軍1442人,其他陸軍22人、海軍20人、空軍1400人,編有1個飛行聯隊,機型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0、HH—60。

軍隊節日:建軍節8月30日

❻ 世界各國軍銜是如何分等級的呢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
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沒有元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
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
一級軍官軍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士官)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
起來,各國軍銜最多可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八個等級。

元帥目前,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
英國、法國、印度、泰國、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元帥軍銜。美國於
第二次民辦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元帥。除朝鮮之外,
其他國家的元帥目前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元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
高級將領,平時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元
帥,也是作為榮譽軍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只有一人榮
獲元帥軍銜,他是第三次印巴戰爭時期的陸軍參謀長馬尼克肖。還有個別國家,
並未正式設元帥銜,但在戰時曾有人被授予元帥軍銜。如芬蘭法定最高軍銜為上
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曾被授予元帥軍銜。

將軍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
。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
等國,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
蒙古、古巴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
蘭例外,將官設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
既不設大將,也不設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幫
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特殊
軍階看等。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
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
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

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將二"、"將補",
通常譯為上將、中將、少將。越南海軍將官軍銜分為"海軍都督"、"海軍副都督"
、"海軍准都督",應套譯為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
分四級;將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
。智利陸軍將官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校官所有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有校官軍銜。東、西方各國絕大多數都設上
校、中校、少校三級,只有中國和朝鮮校官為四級,多一級大校。越南雖然也設
大校,但已於1982年取消了上校銜,實際上也是分三級(大校、中校、少校)。
日本中級軍官軍銜稱"佐"。舊日軍軍銜佐官設大佐、中佐、少佐三級,相當於別
國的上校、中校、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自衛隊軍銜佐官設一佐、二佐、
三佐三級,亦相當於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國家一般都設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尉官軍銜。前蘇聯
、東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國設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四級、大尉軍銜一般授予連長,這與西方國家的上尉實際上是同一個等級。前蘇
聯的大尉在西方被譯作上尉,上尉被譯作"上級中尉",與西方國家的中尉列為一
格。現在譯作上尉的俄文原詞,系由"資深的"和"中尉"組成,說明前蘇聯原本也
是把它作為中尉裡面的一級看待。此外,前蘇聯的初級軍校畢業學員一般授予中
尉軍銜,少尉銜基本不用;波蘭不設少尉,而設大尉、上尉、中尉;羅馬尼亞男
軍官兵最低軍銜是中尉,少尉是專為女軍官設的。因此,也有將前蘇聯、東歐等
國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譯作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國
家將准尉列為尉官的最低等級,因此,尉官等級較多,一般為四至五級,最多的
達七級。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墨西哥等國尉官設上尉、中尉、少
尉、准尉四級;以色列、智利設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五級;
巴拿馬設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級准尉,多達七級,是世界上尉官銜級
最多的國家。

軍士軍士是介於軍官或准尉與兵之間的一個等級,亦稱為"士官"。各國軍士
等級差別較大,多數分三級或四級,分三級的通常為上士、中士、下士;為四級
的一般為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波
蘭、義大利、阿根廷、秘魯等一些歐美國家,軍士設六至七級。而目前我國設士
官八級(軍士長四級、專業軍士四級)、軍士三級,共計十一級,是當今設軍士
等級最多的國家。

兵兵是軍銜等級體系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多次國兵的銜級設二--三級。前蘇
聯、東歐國家和朝鮮、蒙古、越南、古巴等國,均設二級:上等兵、列兵;美、
英、法、意等國設三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國、日本等國設四級別;印度則設五級;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只設一級。

❼ 誰知道二戰時日、德、美、英、中國軍隊的軍銜等級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沒有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一級軍官軍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士官)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起來,各國軍銜最多可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八個等級。
帥目前,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英國、法國、印度、泰國、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帥軍銜。美國於第二次民辦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帥。除朝鮮之外,其他國家的帥目前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平時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帥,也是作為榮譽軍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只有一人榮獲帥軍銜,他是第三次印巴戰爭時期的陸軍參謀長馬尼克肖。還有個別國家,並未正式設帥銜,但在戰時曾有人被授予帥軍銜。如芬蘭法定最高軍銜為上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曾被授予帥軍銜。
將軍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國,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蒙古、古巴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蘭例外,將官設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既不設大將,也不設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幫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特殊軍階看等。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
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將二"、"將補",通常譯為上將、中將、少將。越南海軍將官軍銜分為"海軍都督"、"海軍副都督"、"海軍准都督",應套譯為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分四級;將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智利陸軍將官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校官所有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有校官軍銜。東、西方各國絕大多數都設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只有中國和朝鮮校官為四級,多一級大校。越南雖然也設大校,但已於1982年取消了上校銜,實際上也是分三級(大校、中校、少校)。日本中級軍官軍銜稱"佐"。舊日軍軍銜佐官設大佐、中佐、少佐三級,相當於別國的上校、中校、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自衛隊軍銜佐官設一佐、二佐、三佐三級,亦相當於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國家一般都設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尉官軍銜。前蘇聯、東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國設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級、大尉軍銜一般授予連長,這與西方國家的上尉實際上是同一個等級。前蘇聯的大尉在西方被譯作上尉,上尉被譯作"上級中尉",與西方國家的中尉列為一格。現在譯作上尉的俄文原詞,系由"資深的"和"中尉"組成,說明前蘇聯原本也是把它作為中尉裡面的一級看待。此外,前蘇聯的初級軍校畢業學員一般授予中尉軍銜,少尉銜基本不用;波蘭不設少尉,而設大尉、上尉、中尉;羅馬尼亞男軍官兵最低軍銜是中尉,少尉是專為女軍官設的。因此,也有將前蘇聯、東歐等國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譯作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國家將准尉列為尉官的最低等級,因此,尉官等級較多,一般為四至五級,最多的達七級。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墨西哥等國尉官設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四級;以色列、智利設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五級;巴拿馬設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級准尉,多達七級,是世界上尉官銜級最多的國家。
軍士軍士是介於軍官或准尉與兵之間的一個等級,亦稱為"士官"。各國軍士等級差別較大,多數分三級或四級,分三級的通常為上士、中士、下士;為四級的一般為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波蘭、義大利、阿根廷、秘魯等一些歐美國家,軍士設六至七級。而目前我國設士官八級(軍士長四級、專業軍士四級)、軍士三級,共計十一級,是當今設軍士等級最多的國家。
兵兵是軍銜等級體系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多次國兵的銜級設二--三級。前蘇聯、東歐國家和朝鮮、蒙古、越南、古巴等國,均設二級:上等兵、列兵;美、英、法、意等國設三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國、日本等國設四級別;印度則設五級;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只設一級。

編制軍銜

又稱「職務軍銜」,就是對軍隊的每一個職務所規定的軍銜等級。軍人個人的軍銜必須是在其所擔任職務的編制軍銜范圍內授予或晉升。世界各國軍隊一般都規定有編制軍銜,但編制幅度不盡相同,有的一職編一銜,有的一職編數銜。規定一職編一銜的英美等國家,輔以臨時軍銜制度,來調整新者軍官的利益關系,規定一職編數銜的國家,則用編制軍銜的幅度來調整新老軍官的利益關系。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軍銜,基本上實行一職編兩銜的制度,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的《軍官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職務編制軍銜為上將,其他各職級的編制軍銜為:

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 ;
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軍銜等級介紹


帥這個比帥更高的頭銜,起初並不是軍銜稱號,而是一種榮譽封號,用來授予本國或同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1569年,法國的查理九世國王,封其弟弟昂茹公爵為帥。
此後,到19世紀的3個世紀里,法國、奧地利、羅馬帝國、俄國等國家,先後享有帥封號的共約三十人。
1716年俄國陸軍條令規定,帥為俄軍最高軍銜,1727年將這一軍銜授予緬希科夫公爵,帥開始成為軍銜稱號。後來設過帥軍銜的國家,僅有前蘇聯、西班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少數國家,目前世界上已沒有這一軍銜的設置。
帥在中國近代,曾作為軍隊最高統帥的名稱出現過。清朝末年,一度以皇帝為陸海軍帥。中華民國前期,以大總統為陸海軍帥。1923年,廣東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帥。1926年,張作霖在北京自稱為安國軍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規定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帥名稱遂中止使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8月12日國民黨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為「中華民國陸海空帥」,即最高統帥之意,並非實際職務和軍銜。所以1945年 9月蔣介石在給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命令中,簽署的職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


這個地位顯赫的頭銜,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
法文帥一詞源自古上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在中國,漢語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前633年的春秋時期,當時只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年(公578年),宣帝宇文氳任命其叔父宇文盛為「行軍帥」,率軍作戰。隋、唐、五代和宋朝,戰時都設帥職務,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帥」。當時的帥按其職權輕重和執掌分工, 大都冠以不同名號,如「天下兵馬帥」、「兵馬帥」、「行軍帥」、「行營帥」,其中又有「都帥」、「帥」、「副帥」的等級之分。金朝戰時設帥府,任命不同級別的帥,專掌征討之事。朝各道、州,凡有軍旅之事的地方,都設都帥府或帥府、副帥府,任命不同名號的帥,掌管當地的行政及軍事大權。明朝韌年,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帥府,任命帥、同知帥等官職,統軍征戰。、明兩朝的帥職權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
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 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以帥軍銜稱號,至 19世紀拿破崙一世,法國先後有 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16世紀有日爾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巴西等國。有的國家將帥區分為不同等級。帥級別設置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設有蘇聯帥、蘇聯帥、主帥、帥四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帥區分為帝國帥和軍種帥兩個級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帥,區分為帥和次帥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的法律文件規定,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帥,帥設而未授,授予帥軍銜的有10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有的國家還將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帥、海軍帥和空軍帥三種;前蘇聯還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帥、裝甲兵帥、工程兵帥、通信兵帥等。

大將
一些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將軍銜最早由蘇聯紅軍設置,1940年5月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命令,將高級軍官軍銜改稱將官,大將為陸軍將官中最高級別,與海軍帥等同。1943年設置了空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帥後,大將軍銜只在諸兵種合成軍隊中設置,與軍兵種帥屬同一級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一些國家以及朝鮮、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緬甸等國也相繼設置大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一1968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也設有大將軍銜,授予大將軍銜稱號的共10人,他們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上將
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 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 oberst)。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 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
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軍事體制的發展,有的國家遂將上將區分為幾個等級。最早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大戰結束後,授予馬歇爾等 8人以五星上將稱號,其中陸軍 4名,空軍 l名,海軍3名。中國國民政府時期,於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三等。特級上將又稱五星上將,只授予蔣介石 1人;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等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全軍共授予上將稱號者57名。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時,法律文件規定,上將分為一級上將和上將兩個級別,一級上將空缺未授,授予上將稱號者 17名。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不再設一級上將,上將遂成為人民解放軍的最高軍銜稱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法定的編制軍銜,資深的大軍區正職也可以授予或晉升為上將軍銜。截至 1996年,有 29名中將先後分三批晉升為上將,人民解放軍新的上將總數達到46名。他們是: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遲浩田、楊白冰、趙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誠漢、張震、李德生、劉振華、向守志、萬海峰、李耀文、王海(以上 1988年 9月 14日授予)、張萬年、於永波、傅全有、朱敦法、張連忠、曹雙明(以上1993年 6月 7日晉升)、徐惠滋、李景、楊德忠、王瑞林、周克玉、丁衡高、戴學江、李文卿、王克、李來柱、谷善慶、劉精鬆、曹澎生、張太恆、宋清渭、固輝、李希林、史玉孝、李九龍(以上1994年6月8日晉升)、周子玉、於振武、丁文昌、隋永舉(以上1996年1月23日晉升)。

中將
將級軍官中的一級軍銜稱號,多數國家屬將官的中等級別,少數國家以中將為最高軍銜。在多數國家,中將是軍長的編制軍銜,但在一些國家,如蒙古、以色列、利比亞、索馬里、比利時、瑞士、瓜地馬拉、厄瓜多、烏拉圭、宏都拉斯等國,中將則是國家最高軍事領導人的軍銜稱號,因而也是這些國家的將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
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60年代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中將是軍長、兵團級司令員和副司令員、大軍區司令員和副司令員的編制軍銜,共有 177人獲得了中將稱號。當前規定,中將軍銜可授予正大軍區職、副大軍區職和正軍職;也可授予高級專業技術軍官。但目前尚未有人獲得專業技術中將的稱號。

少將
特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一些國家以少將為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准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等國。少將一般為師長和副軍長的編制軍銜,因而起初在一些國家稱少將為「帥將」,現在法文少將仍由「將軍」和「師」兩片語合而成(General dedivision)中國人民解放軍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少將是大軍區副司令員、兵團級部隊正副司令員、正副軍長和師長的編制軍銜,10年中共有 1360人獲得了少將軍銜。當前規定,少將軍銜可授予副大軍區職、正副軍職和正師職軍官,高級專業技術軍官也可授予此銜。

准將
一些國家的將級軍官中最低的一級軍銜稱號。准將一般是旅長的編制軍銜,所以過去一些國家稱准將為「旅將」,法文用「將軍」和「旅」這兩個詞相組合即為「准將」。在英國,凡是擔任副師長或獨立旅(由兩個團組成)旅長的准將,屬將級軍官,而擔任相當於其他國家團級規模的旅長職務的准將,則不是將級軍官,而是一個受到特別任命的上校,這種准將軍銜帶有臨時性質。在俄國彼得一世時期,只在海軍中設准將銜,陸軍不設。中國自清朝末年引進西歐式軍銜制以後,歷屆政府都沒有設置准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校與少將之間所設的大校軍銜,按指揮職權並不比准將輕,但外軍往往將其等次排列在准將之下,理由是最低的將官也比最高的校官高一個等級。

大校
少數國家校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的一級銜稱,最初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置。中國人民解放軍於 1955年和 1988年兩度實行的軍銜制度中,均設有此銜。設有大校軍銜稱號的國家,還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摩洛哥。人民解放軍的大校軍銜稱號,1955年----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可以授予軍長、副軍長、師長和副師長等四個級別的軍官。198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可以授予副大軍區職、正軍職、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五個級別的軍官。1994年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只授予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三個級別的軍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規定,大校只是副師長的編制軍銜。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設大校軍銜,有的國家不承認大校是高於上校的一個軍銜等級,往往同他們國家的上校對等,在名稱的翻譯上譯為「資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上校
上校一詞源自義大利語「(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l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出現在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人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軍和團首領的稱呼,把擔任團長職務的僱傭軍官叫做上校。從1632年起,上校作為軍銜開始授予新制團的指揮員。清朝末年軍銜制傳人中國後,清朝政府命名該級軍銜稱號為「正參領」,是「統帶官」 (「標」的指揮官,相當於現在的團長)的職務軍銜。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將這級軍銜稱號重新命名為「大都尉」,後北洋政府改名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一般都設有上校這一級軍銜稱號,除設有大校的少數國家外,上校是校官中的最高一級銜稱。上校一般為團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法律文件規定,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師職軍官。

中校
校級軍官中間一級的軍銜稱號。在 17世紀俄國軍隊的副團長稱作中校,後來逐漸演變為副團長的軍銜稱號。在西歐國家,中校是團隊指揮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國彼得一世在《官級表》中,將中校作為校官的第二級軍銜稱號固定下來。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個級別,到 1939年才補充設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沒有中校軍銜稱號,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現行法律規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團職、副團職和正營職等三級指揮軍官和擔任高級、中級、初級等所有的專業技術職務的軍官。

少校
該詞源於拉丁文「大的」、「職位較高的」、「年長的」等詞彙,是一個古老的軍事術語。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軍事術語傳人德國,開始只是作為對擔任一定職務人員的稱呼,如少校與「城市」一詞搭配,即指城市事務管理者,與「鑰匙」一詞搭配,則指負責要塞門戶開關的人。以後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中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年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也開始設置此銜。18世紀--19世紀,俄國一度將少校區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級別,還把少校與崗位相搭配來表示一種固定的職位,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等。
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校,為校官中最低的一個級別,一般為副營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也規定為營長或特種兵連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該詞源自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大尉的稱謂首先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當時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職位顯貴。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開始稱連長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在俄國,大尉稱謂最早出現在16世紀鮑里斯·戈杜諾夫時期,人們稱外國僱傭軍的隊長為大尉,從1647年起,大尉作為一級軍銜稱號授予新制團的連長,到18世紀初,所有正規軍的連長都享有大尉稱號。當前,世界各國的尉級軍官軍銜中,設置大尉軍銜稱號的,只有東歐國家和越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尼加拉瓜、阿富汗等少數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日本尉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作大尉,但他們不設上尉,大尉是高於中尉一級的軍官,故譯成漢語應稱上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 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設有大尉軍銜,是尉級軍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授予副團長、營長、副營長和連長。1988年實行的新軍銜制,不再設置該銜。

上尉
該詞來源於拉丁文「首領」,是一個最古老的軍事術語。西方陸軍最早的組織形式是被稱作「連」的單位,每個連由一名上尉指揮,當時的上尉是一種職稱,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個詞(Hauptmann)。這個詞由「頭」和「人」兩片語合而成,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或司令官的稱呼。以後,上尉逐漸演變為擔任連長職務者的軍銜稱號。當今世界上凡是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設有上尉軍銜,在絕大多數不設大尉的國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級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上尉,是副營長、連長和副連長的編制軍銜,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可直接獲得此銜。

中尉
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國軍隊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領稱為中尉,到 15世紀末中尉成為對副連長的稱呼。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蘭西等西歐國家陸軍和海軍的軍銜稱號。俄國軍隊17世紀中葉在新制團設置了中尉軍銜,起初授予步兵連和騎兵連的副連長,後來中尉被任命擔任連長。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都設有中尉軍銜稱號,一般為副連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還將中尉區分為一級中尉與二級中尉兩個級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尉,是連長、副連長和排長等初級軍官的編制軍銜,大學本科畢業後的軍人可直接獲得中尉軍銜。

少尉
該詞源於法語「代表」,是法國古代對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旗軍官的稱呼。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確定為法國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稱號。在德國,1500年前後,人們用由法國傳人的該詞稱呼某些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l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在俄國,少尉軍銜設於1703年彼得一世時期,在1722年頒布的《官級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1917年。現在,少尉是絕大多數國家尉級軍官中最低一級的軍銜稱號,少數不以少尉為尉官最低軍銜的國家,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設少尉軍銜,以中尉為尉官最低銜,如蒙古、波蘭和羅馬尼亞的男軍官;再是將准尉列入尉官等級,以准尉為尉官最低銜,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尉,是排長的編制軍銜,大學專科和中等專科學校畢業擔任軍官職務者,或由士兵經短期培訓後直接提升為基層軍官者,一般授予少尉軍銜。

准尉
該詞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國軍隊首次稱旗手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最健壯、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挑選任命的。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立了准尉軍銜,作為步兵和騎兵中的最低官銜。在 1722年的《官級表》中,將准尉分為兩個等級,「下級准尉」列入軍士的等級,准尉列入尉官行列。准尉是一個特殊的等級,准尉制度在國際上很不統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的國家設置,有的國家不設,兩者的比例大體是 4:6;二是設置准尉的國家,對准尉的地位規定不一,有的列入尉官等次,有的列入軍士級別,有的則將其列為軍官與軍士之間的一個非官非士的獨立等級;三是對准尉有的國家分級,有的國家不分,分級者所分數量多少不一,阿爾及利亞分兩級,印度分三級,美國分四級,玻利維亞分五級,原捷克斯洛伐克分六級。軍銜傳人中國後,清朝政府規定設准尉銜,稱之為「額外軍官」;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歷屆政府也規定設置該銜,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沿用清朝名稱,北洋政府改稱「准尉官」,國民政府稱「准尉」和「准佐」,明文規定「不列入官等」。中國人民解放軍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立法文件沒有規定設置准尉,但實際上授有準尉軍銜,全軍最多時擁有十一萬餘人。當時准尉為副排級人員,算幹部但不算軍官,在軍隊內部稱之為「預備軍官」。1988年人民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准尉沒有列入軍銜等級體系,五六十年代由准尉擔任的工作分別由少尉、軍士長或文職人員擔任。

士官
一些國家軍銜體系中低於軍官、高於軍士的軍銜稱號。只在少數國家設置,如西班牙、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時,始設此銜,是士兵軍銜中最高的一級銜稱。士官軍銜分為軍士長和專業軍士兩個類別,二者在等級體繫上無相互從屬和遞進關系,是相對獨立而平行的兩個系統。士官按兵役性質,屬志願兵范圍,服役期限較義務兵為長,退出現役後可享受轉業待遇,由地方政府負責安排工作,符合條件規定的還可作退休安置,或者復員安置。有些國家稱軍士為士官,有的稱「非委任軍官」,名稱不一,但其地位大同小異,都是居於軍官、軍士之間的一個等級。

軍士長
一些國家士官或軍士軍銜中的最高等級稱號。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匈牙利及盧森堡、秘魯、智利、委內瑞拉等許多國家設有此銜,有的國家還將軍士長區分為若乾等級,如美國的軍士長包括一級軍事長、二級軍士長和三級軍士長,另外在軍種部、軍隊院校和各級部隊,還設有總軍士長,是各該單位士兵的總頭目,地位頗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士長軍銜,授予經過軍隊院校培訓,被任命擔任基層行政或者專業技術領導職務的士兵。從 1993年 4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的決定起,軍士長劃分為四個級別,一級為初級,可按服役年限逐級晉升。一級晉升二級、二級晉升三級的期限各為 4年,三級晉升四級的期限為5年。

專業軍士
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官軍銜中的一類銜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規定,專業軍士軍銜,授予服現役滿5年以上、自願繼續服現役、經批准擔任專業技術工作職務的士兵。專業軍士區分為一級專業軍士、二級專業軍士、三級專業軍士和四級專業軍士四個級別。專業軍士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