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英法為什麼幫土耳其
❶ 在166年前,英法土為何在克里米亞大戰沙俄
1853年,發生了持續近三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為什麼是英法土大戰沙俄?克里米亞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始末過程是怎樣的呢?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這場戰爭死亡約50萬人,法軍傷亡最多,但大多數士兵不是因作戰死亡,而是因飢餓、缺乏營養、醫療條件差而死。當時在野戰醫院有一個被稱為「克里米亞的天使」叫南丁格爾的英國女護士,想法設法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醫療條件,救了很多受傷的士兵。戰後她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事業的創始人,5.12國際護士節就設立在南丁格爾的生日這一天。
再順便說一下克里米亞的歷史沿革。其實,克里米亞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從1478年至1777年,克里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因擁有黑海出海口並扼守南方不凍港的重要位置,讓沙俄覬覦。於是,打了6次俄土戰爭,在1792年,通過俄國《雅西和約》把克里米亞奪為已有。1918年至1954年,克里米亞一直是蘇聯的。1991年蘇聯解體後,克里米亞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2014年3月6日,因為烏克蘭局勢動盪,克里米亞議會經過全國公投一致同意克里米亞「脫烏入俄」,但至今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❷ 克里米亞的歷史沿源
考古發現克里米亞最早的文明居民是凱爾特人(即今天蘇格蘭、愛爾蘭人的祖先)。作為歐洲最先使用鐵器、精於經商且善戰的民族,以金發白膚長顱、高大魁梧、性情暴烈著稱的凱爾特人,曾分布於東及黑海、西抵英倫的廣闊空間。
公元前7世紀,活動范圍遍及中亞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又譯西徐亞人,即我國古代史書所稱的西域「塞種」或「尖帽塞人」)取代了凱爾特人。
斯基泰人沒有文字,因此未留下本民族的記錄,但從中國到希臘、從埃及到波斯的眾多民族史籍中,對其均有不少記載。克里米亞的草原上至今還散布著許多斯基泰人的墳墓,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希臘人隨後抵達克里米亞,並陸續建立了一些城邦殖民國家。在古希臘留傳至今的神話、戲劇中,很多都提到今日的克里米亞。比如希臘神話中,英雄伊阿宋與五十位英雄一道乘快船「阿耳戈號」,離開希臘經黑海去科爾喀斯(今天的喬治亞境內)尋找金羊毛的故事,便途經了克里米亞。
因為神話中提到了鐵器時代的生產工具,因此「阿耳戈號」歷險故事的原型,很可能發生在更晚近的鐵器時代而非早先青銅時代。這樣的傳說可視為文字出現前,描繪古希臘人殖民開拓精神的口述史。
公元前438年,希臘化居民在黑海北部建立博斯普魯斯王國,領土范圍包括克里米亞。王國盛產小麥,並因此與希臘本土商貿往來密切。公元前15年,羅馬征服了克里米亞,將此地納入帝國的保護。克里米亞隨後跟著羅馬帝國一起皈依了基督教。
3世紀時,羅馬帝國經濟與社會全面崩潰,帝國無力抵擋來自東方大草原一波接一波游牧蠻族的沖擊,克里米亞也成為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交鋒的拉鋸場。
隨著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半,此後的近千年中,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努力維持自己在黑海之濱的帝國北部疆界,但眾多入侵者還是如同綿綿不絕的潮水一般相繼侵襲過這里。哥特人、匈奴人、保加爾人、可薩人、欽察人(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的一支)、蒙古人先後佔領過克里米亞,中世紀末期,威尼斯、熱那亞的商人還在此建立過幾個殖民城市。
這些曾擁有克里米亞的外來征服者中,值得一提的是可薩人。他們是半游牧民族,據說與突厥的阿史那氏(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親緣關系,建立的汗國統治范圍遍及裏海、伏爾加河流域、頓河平原。
在近500年的歷史上,可薩人長期是拜占庭帝國的忠實盟友,多次聯合拜占庭與波斯、阿拉伯帝國交戰。公元704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被國內叛亂推翻,在被割掉鼻子和舌頭後流放到克里米亞。在那裡遭到毀容的前皇帝娶了可薩可汗的妹妹,並在可薩人的幫助下成功復位。
公元8世紀,可薩人的上層統治階級從薩滿教皈依猶太教(據說是猶太教中的卡拉巴派),可薩人的平民則是三教皆有。公元10世紀以後,可薩汗國衰落下去,並在拜占庭和基輔羅斯的聯合夾擊下滅亡,可薩人從此消失在歷史中。欽察人隨後占據了克里米亞,克里米亞逐漸被伊斯蘭化。
隨著DNA技術的進步,遺傳學被應用到考古方面。可薩人的去向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
有美國學者發表論文稱,發現德籍猶太人(即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的阿什肯納茲系猶太人)的DNA中含有比例不等的高加索血統成分,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人有著較近的親緣關系。
同時,中國天山以東發現的古匈奴墓葬中的遺骸所攜的Q1b類型基因,在今日東方很少發現,反倒德系猶太人檢出較高比例,約佔7%。這就支持了部分古籍上的說法,德籍猶太人可能並非直接來自中東,而是與混雜了突厥、高加索諸民族血統的可薩汗國有關。
此後克里米亞地區相繼被不同的民族佔領:250年被哥特人,376年被匈奴,456年被東羅馬帝國,8世紀被可薩人,1016年被拜占廷帝國,1237年前欽察人,1237年被蒙古人先後佔領。
13世紀義大利商城熱那亞將其競爭者威尼斯逐出克里米亞半島並在半島的海岸上建立了多個城市。這些繁茂商城一直存在到奧斯曼帝國佔領克里米亞地區為止。與此同時韃靼人已經佔領了該地區的中部和北部。金帳汗國分裂後,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一個後裔在這里建立了一個汗國。最早管理克里米亞的是禿花帖木兒,他是拔都的兄弟。到1430年,他的後人哈吉·格來正式立國,在巴赫切薩拉伊定都,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他是虔誠的穆斯林,因此汗國有強烈伊斯蘭色彩。他死後,次子努兒道刺特和六子明裡·格來爭位,後來明裡·格來得位。
1468年,他在卡法訪問,同時奧斯曼帝國派了一支騎兵前往奪取喀法。他在1475年被土耳其人囚禁,但鄂圖曼人尊重克里米亞汗國的獨立,因此兩年後獲赦,成為蘇丹的封臣。半島南部由土耳其人統治,明裡·格來汗可以繼續統治其餘的半島和北方草原地區,允發行自己的錢幣。他們之間關系特殊,土耳其帝國每有戰事也找韃靼人幫忙。1502年,金帳汗國徹底崩塌,克里米亞成為金帳汗繼承人。 成吉思汗西征後,征服了東南歐大草原上的欽察人,在其故地分封汗國,克里米亞歸長子術赤一系所建的金帳汗國所有。14世紀,金帳汗國分裂並衰落下去。1430年,術赤的後代建立信奉伊斯蘭教的克里米亞汗國,臣屬於奧斯曼帝國。
克里米亞汗國歷代的汗王都企圖恢復對伏爾加河流域的控制,因此經常發動對南歐草原各個斯拉夫部落和公國的討伐。同時伴隨討伐的還有獵奴活動,這還逐漸發展成一門延續數百年的興旺生意。
這些剃掉一半頭發、可怕的大鬍子在風中飛舞的韃靼騎兵,經常深入東歐大草原,捕捉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人並賣給土耳其人為奴,他們是奧斯曼帝國最「出色」的奴隸販子。汗國的城市卡法(因商業繁榮而號稱小君士坦丁堡,今費奧多西亞市)成為最著名的奴隸貿易市場。
據說韃靼人販奴「頗有心得」:俄羅斯人和波蘭人身強體壯,賣到戰艦上做劃槳奴隸很受歡迎;匈牙利人、威尼斯人和德意志人則有體格纖弱的壞名聲,被認為「幹不了苦工」;這些民族的女人被認為「身體僵硬、缺乏女人味」。
自克里米亞汗國建立後的200多年中,克里米亞韃靼人共販賣了三百多萬白奴,僅位於巴勒斯坦的雅法港一地,作為轉口貿易港,平均每年都有1萬多白奴的「吞吐量」。
這些白奴中最著名的一位,也許是奧斯曼巔峰時代的蘇丹蘇萊曼大帝的妻子洛克塞拉娜王後。據說她本是利沃夫附近一個烏克蘭神父的女兒,有著白皙的皮膚和一頭紅發,被韃靼人搶走後轉手賣給蘇丹。
按照奧斯曼的傳統,蘇丹像佔有財產一樣擁有數百女人,但不與任何一個結婚。可憐的女人們居住在監獄一樣的閨房中,只有被閹割的非洲黑人奴僕為伴。
洛克塞拉娜最初在後宮中的地位很低,但是,聰明絕頂的她絕非本分的普通女奴,很快設法吸引了蘇丹的注意,並完全迷住了他。蘇丹從第一次見到她起,就再也不願與其他女人睡覺。洛克塞拉娜還讓蘇萊曼做了一件此前幾個世紀的蘇丹從來不做的事情:正式娶洛克塞拉娜為妻。
一名外族女奴一躍變為尊貴的皇後,聽起來像是《甄嬛傳》一樣的「正能量」勵志故事。
但洛克塞拉娜留給歷史的遠不僅於此,她善於玩弄權術,積極干預政治,借蘇丹之手設法幹掉了一個個政敵,取得巨大的權勢,開啟了奧斯曼帝國歷史上後宮干政的先例,土耳其人因此稱她為「許蕾姆蘇丹」。
她還設計除掉蘇萊曼精明能乾的長子,讓自己親生的兒子成為繼承人,這就是蘇丹塞利姆二世,在這個酒鬼及其同樣昏聵的子孫統治下,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
1571年,基督教聯軍在勒班陀海戰中打敗土耳其艦隊,從此奧斯曼帝國再也無力威脅西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克里米亞人賣給蘇丹的這個女奴,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從1478年到1777年,克里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屬國。這汗國的其中一個收入來源是前往東歐捕捉奴隸,稱為草原民族的收成,卡法城是著名奴隸市場。國內主要是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俄羅斯人。最大的一次戰事是在1572年圍攻莫斯科,捉拿了十五萬人,屍骸塞滿莫斯科河。從1584年伊斯蘭·格來二世開始,在星期五聚禮上,以土耳其蘇丹的名稱頌胡特巴。在被沙俄並吞前,克里米亞維護了伊斯蘭邊界,定期掃盪南俄,阻止斯拉夫人定居草原。
16世紀後,莫斯科公國強盛起來並統一了俄羅斯,漸漸走向對外擴張的道路。占據黑海出海口的克里米亞汗國,因其扼守南方不凍港的優越位置,引來歷代沙皇的垂涎。
1768年,俄土爆發第五次戰爭,在魯緬采夫元帥的指揮下,沙俄大勝並於1774年強迫土耳其簽訂《凱納爾基條約》,土耳其承認克里米亞汗國獨立,實際是由沙俄繼任克里米亞汗國的保護國。很快的,克里米亞半島即被吞並,沙俄如願獲得了港口並建立黑海艦隊。
成軍4年後的1787年,葉卡捷琳娜大帝為了宣示對克里米亞的主權,特意邀請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和她一起前往克里米亞度假。
此舉大大激怒了土耳其蘇丹哈米德一世,蘇丹要求恢復克里米亞的獨立,並向俄國宣戰,第六次俄土戰爭打響。蘇沃洛夫在這場戰爭中大放異彩,他於1790年12月攻佔了土耳其堅固的伊茲梅爾要塞,奠定了其軍事史上的不朽聲望。1792年,土耳其最終在《雅西合約》中正式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國。
在有英法為土耳其撐腰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血戰守住了半島。前來半島作戰的英軍,為避免臉和脖子被寒冷和強風侵襲,入鄉隨俗,將當地人佩戴的這種帽子帶回英國並流傳於世。
1774年俄羅斯迫使奧斯曼承認克里米亞獨立,從1777年起,克里米亞汗王沙希因附屬俄羅斯。不久,克里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國人請求援助。波特金率7萬俄軍到達克里米亞,1783年俄羅斯正式將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並入俄國的克里米亞隸屬塔夫里達州管轄。
從1676年開始,此後200多年的時間里里,先後爆發了十一次俄土戰爭,通過平均每十九年一場的戰爭,沙俄搶佔了大片土耳其領土。彼得大帝打開了俄國朝向北方的波羅的海出海口,但他在活著的時候,沒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願望。最終來自德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完成了歷代沙皇們的夢想。1768年,俄土爆發第五次戰爭,沙俄大勝並強迫土耳其簽訂《凱納爾基條約》承認克里米亞汗國獨立,實際是由沙俄繼任克里米亞汗國的保護國。1783年,葉卡捷琳娜大帝撕掉了偽裝,宣布兼並克里米亞半島,汗國被從地圖上徹底抹掉,自此克里米亞並入沙俄帝國。 吞並克里米亞並未滿足沙俄貪得無厭的領土野心,面對龐大而虛弱的奧斯曼帝國,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沙皇又陸續發動了三次俄土戰爭,搶到了西起巴爾干、東到高加索,包括多瑙河出海口在內的大片領土。但黑海是個內海,要從黑海進入地中海,必須經過仍處於奧斯曼控制下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才能讓地中海溫暖的海水沖洗沙皇士兵的軍靴。因此,打通進入地中海的通道,是沙皇們的一大夙願。
沙俄在近東的鯨吞蠶食,引來西方列強英法的強烈不滿。他們擔心沙俄徹底控制奧斯曼帝國,由此勢力將深入地中海並威脅到英國通往印度的航路,以及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於是英法暗中支持土耳其對抗沙俄,克里米亞戰爭(亦稱「第九次俄土戰爭」)因此於1853年爆發。
1854年至1856年間,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英、法、奧斯曼帝國和撒丁王國結成同盟,與沙俄開戰。這是持續20多年的拿破崙戰爭結束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1854年1月,英法艦隊進入黑海,6月英法聯軍登陸克里米亞半島,聯軍海軍封鎖了塞瓦斯托波爾港。10月,聯軍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克里米亞的寒冷天氣讓聯軍苦不堪言,俄軍也依託在塞瓦斯托波爾經營數代人的堅固工事死守。1855年7月,聯軍在圍攻要塞的戰斗中,打死黑海艦隊的納希莫夫將軍,他的死標志著著俄國海軍光輝時代的落幕。當年9月,聯軍經300多天圍攻後終於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敗局已定。
1856年3月,各國簽定了《巴黎和約》,約定黑海中立化,沙俄不得不吐出不少此前獲得的「贓物」,如歸還包括多瑙河出海口在內的比薩拉比亞部分領土,黑海中立化,解散黑海艦隊、俄國只能在黑海擁有10艘小船(1871年該限制被廢除)、禁止外國軍艦未經土耳其同意通過黑海的兩個海峽,這一條款至今有效,據說蘇聯時代刻意不將基輔級稱為「航母」而堅持冠以「戰術航空巡洋艦」或「載機重型巡洋艦」,就是為了規避條約對蘇聯軍艦通行黑海出海口的限制。 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達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俄羅斯聯邦的成員。
1921年,又成立了隸屬俄羅斯聯邦的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克里米亞也是一些血腥戰役的戰場。1941年德國軍隊在試圖佔領連接克里米亞半島和大陸的地峽時損失慘重。最後德軍還是沖破了蘇軍的防線,只有塞瓦斯托波爾從1941年10月一直堅持到1942年7月4日。
1944年,蘇軍重新解放塞瓦斯托波爾,斯大林以許多克里米亞韃靼人與德國合作為由,把全部韃靼人居民強逼流放到中亞, 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也被改為克里米亞州, 大約46%被流放的人死於飢餓或疾病,其餘的人直到數十年後才獲准返回克里米亞半島。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在克里米亞的雅爾塔召開會議(即著名的雅爾塔會議)。
1944年4-5月,在著名的「十次打擊」中,蘇聯紅軍發起第三次打擊,托爾布欣元帥領兵直指克里米亞。蘇軍在黑海艦隊配合下,殲滅10萬德軍,解放了克里米亞。次年,反法西斯同盟國三巨頭在克里米亞半島的一個海濱小城逗留短短數天,他們在此召開的會議,決定了此後40多年全球數十億人的命運。從此雅爾塔這個克里米亞小城的名字廣為世人所知。
1918年到1954年為止,克里米亞一直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
1954年1月25日,為慶祝烏克蘭的哥薩克人鮑格丹·赫梅爾尼茨基與俄羅斯「結盟」300周年,赫魯曉夫主持召開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決定「鑒於克里米亞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經濟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經濟和文化關系密切」,將克里米亞作為雙方恆久友誼的象徵,贈與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克里米亞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許多半島居民對此不滿。島上還駐有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當時情況相當緊張,有爆發戰爭的可能。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在選舉中失利後,情況開始減緩。同年5月,俄羅斯聯邦會議(議會)通過決議,宣布1954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議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並要求俄羅斯、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三方就克里米亞地位問題展開談判。烏克蘭則予以強硬反擊,宣布俄議會的決定無效。
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宣布獨立,後在俄羅斯的調解下,克里米亞決定成為烏克蘭的一個高度自治的自治共和國。俄羅斯租借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部分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1994年7月,隨著奉行對俄友好政策的庫奇馬當選烏克蘭總統,有關克里米亞半島歸屬的爭執漸趨沉寂。1997年5月,俄羅斯與烏克蘭正式簽署《俄烏友好合作夥伴關系條約》,確立雙邊友好關系,原則上為解決克里米亞歸屬等問題奠定了基礎,俄烏關系緩和。
2014-03-06因為烏克蘭局勢動盪,克里米亞議會經過投票一致同意克里米亞」脫烏入俄「。 二戰行將結束時,盟國三巨頭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於雅爾塔開會,決定了全球數十億人此後半個多世紀的命運。這座東南歐海濱小城的名字,由此構成了一個國際關系方面的術語——雅爾塔體系。
而全世界的特種部隊、行凶歹徒乃至恐怖分子都喜歡戴一種能遮住面部、只露眼鼻的黑帽子,這種名為巴拉克拉瓦帽的帽子在CS電腦游戲等流行文化的帶動下廣為人知。
很多人未曾注意到雅爾塔和巴拉克拉瓦帽之間的聯系——他們都來自扼守亞歐兩大洲要沖、地處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分界線的克里米亞半島——這里恰好位於兩千年來東西方民族大遷徙的十字路口附近,也因此見識過太多的兵火刀戈。 因信奉伊斯蘭教的韃靼人在克里米亞地區較多,在蘇俄時代,根據社會主義特色的民族理論及政策,1921年這里的國號變更為」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隸屬俄羅斯。
斯大林時期,很多非東正教或非斯拉夫的少數民族都遭到了集體流放的全民族性「懲罰」。
世人皆知車臣人、印古什人、卡拉恰耶夫人、巴爾卡爾人、卡爾梅克人、伏爾加德意志人、朝鮮人曾遭到集體流放,而在「各族人民的父親、一切科學的泰斗」的的斯大林」關懷「下,克里米亞韃靼人也未能逃過此劫,半島上的居民再次經歷了一輪民族大遷徙的厄運。
1944年5月,克里米亞剛剛解放不久,斯大林即借口克里米亞韃靼人在戰爭中同德國納粹有合作行為,「背叛蘇聯人民」,將韃靼族集體流放。
希臘人、保加利亞人、亞美尼亞人、克里米亞德意志人(被認為是葉卡捷琳娜時代來到俄羅斯的德意志移民,也有觀點認為他們是哥特人的直接後裔)也遭到「池魚之殃」,被一並趕出克里米亞。
約有35萬韃靼人被內衛部隊用沖鋒槍驅離故土,像牲口一樣被裝進「悶罐」列車,流放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等地。近一半人因飢餓和疾病死於集體流放的途中。
克里米亞南部溫暖潮濕,自沙俄時代起便是療養勝地。而在蘇聯時期,這里更是最高領導人的休假地。
既然韃靼人已經被全部流放,再叫「韃靼自治共和國」就不倫不類了。1946年蘇聯取消了自治共和國,改稱克里米亞州,大批俄羅斯族遷入,半島的居民結構被永久性改變。
克里米亞韃靼人被驅逐到中亞後,其民族語言甚至也遭到禁止使用。直到1956年,赫魯曉夫搞撥亂反正,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公民權才得到恢復,但由於克里米亞已於1954年被劃入烏克蘭,他們被禁止重返家園。
直到90年代早期,許多克里米亞韃靼人才乘蘇聯解體、政策松動的機會,開始返回克里米亞。今天,克里米亞的居民中,俄羅斯族佔58%,烏克蘭族24%,韃靼人僅占約11%。
❸ 為什麼說克里米亞戰爭實際上是俄國與同盟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
19世紀上半期,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中央政權不斷削弱,處於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下的地區此時已是四分五裂或名存實亡,成為歐洲列強爭奪的「遺產」。這其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對各列強最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是溝通黑海與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金橋」,只有一個港口作為出海口的沙俄極力想開辟一條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為獲取出海口,同時挽救走向死亡的農奴制度,沙皇政府於1853年10月向土耳其開戰,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英、法為保持和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面對俄作戰,所以,這一場戰爭實際上是俄國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丁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
❹ 1855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導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是,落後的農奴制度,已經遠遠落後於歐洲同期的工業國家.
俄國經濟發展沒有後勁,國內矛盾尖銳.
英法支持土耳其保衛克里米亞.
❺ 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為何會戰敗,誰才是這次戰爭真正的贏家
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對陣英法聯軍的戰爭,俄羅斯的國力和英法聯軍相差很大,所以會落敗,贏家自然是英法聯軍。
俄國已經取得了勝利,自然不願意把嘴裡的食物吐出來,很快,三個國家就鬧僵了,而英法很快和土耳其結盟,然後對俄國宣戰,而俄國的傳統盟友普魯士和奧地利宣布中立,俄國傻眼了,並且後來奧地利還出兵巴爾干,迫使俄國軍隊退出巴爾干,俄國徹底被動了。
再到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英法聯軍三十萬登錄塞瓦斯托波爾,圍攻七十萬俄國軍隊,俄軍用滑膛槍對陣來復槍當然是抵擋不住。
最終俄國傷亡三十萬士兵,吐出來所有吃到肚子里的東西,而英法成為了這場戰爭的贏家。
❻ 大清國搞不定幾百俄國流民,為何土耳其卻能和沙俄單挑
文/寂寞的紅酒
大清國和土耳其帝國是17-18世紀亞洲大陸最強大的兩個帝國,一個是東亞的老大,一個是西亞的霸主。兩個國家是如此相似,幾乎同時興盛,又同時衰落,在近代又都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尤其是兩國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俄國,俄國一直是大清國和土耳其帝國最大的威脅,俄國人一直在鯨吞蠶食這兩國國土。面對沙俄的擴張,兩國都進行了頑強的反抗,不過在和沙俄的交鋒中,兩國的表現卻差距很大。在雅克薩之戰中,大清國出動數千精銳竟然搞不定竄入黑龍江流域的數百俄國流民,圍了一年才迫使這些流民投降。俄國流民被趕走後,不久他們又卷土重來,大清國費了好大力氣才趕走。而同樣面對沙俄的大舉入侵,土耳其卻和沙俄打了十幾仗,雖然每次都被俄國打的損失慘重,但俄國也付出不小的代價,俄國始終過不了高加索,越不過土耳其海峽。那麼為何強盛的大清國搞不定幾百俄國流民,而土耳其卻能和沙俄單練?
第一,雅克薩之戰清軍主力已經入關,東北人煙稀少,所以給了俄國人以可乘之機。清軍雖然拼湊了數千兵馬,但雅克薩寒冷荒僻,清軍不遠千里跑到冰天雪地的黑龍江地區去對付俄國流民非常吃力,最起碼補給就是個大問題。俄國人據城而守,城堡堅固、武器先進,清軍想拿下雅克薩並非易事,只能靠困,迫使城內俄國人投降。這些流民多是桀驁不馴之徒,一直負隅頑抗,直到彈盡糧絕才出城投降,所以一困就是一年多。同時,這些俄國流民即使趕走了,用不多久又回來了,就像狗皮膏葯,清軍勞師遠征成本高昂,所以打雅克薩幾百流民非常頭疼。而土耳其和沙俄交戰地帶都是繁華的核心地帶,兩國一開打就是國戰,完全不像清軍驅逐沙俄流民這種小規模沖突,動不動就幾萬人的大戰。如果大清國以傾國之力和俄國開戰,俄國人也未必佔到什麼便宜。
第二,大清國地處遠東,和歐洲離得比較遠,周邊又沒有什麼強敵,所以擁有冷兵器和騎兵就能稱雄東亞。不過面對裝備火器的俄國人就處於劣勢了,想打敗俄國非常不容易,沒有幾倍十幾倍的兵力休想取勝。而土耳其地處近東,周邊強敵林立,在長期的征戰和交流中,土耳其也處於了熱兵器時代,其軍事水平和俄國差距不大。此外,土耳其雖然衰落,但國力仍然較強,國民勇武好鬥,俄國和土耳其交戰也占不到太大便宜,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第三,俄國入侵雅克薩時,大清國正在關內對付南明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准噶爾人,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對付俄國人,所以才和俄國妥協,只是驅逐了俄國人,並和俄國人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兩國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其主要原因就是清朝國力仍然非常強盛,不過隨著清朝國力的衰退,以及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俄國人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搶走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後來日本人和俄國打了一仗,東北可能都丟了。而土耳其和歐洲離得比較近,戰略位置又非常重要,是列強爭奪的一個焦點,列強博弈非常激烈。土耳其和俄國的戰爭得到了英法的支持。正是在英法的幫助下,三國才把俄國打的沒有脾氣。當1853年土耳其頂不住的時候,英法聯合出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的俄國大傷元氣,俄國人用了很長時間才緩過來。由此可見,有個強有力的後台在國際博弈中是非常重要的。
❼ 英國 英國為什麼要出兵幫助烏克蘭奪回克里米亞
英國什麼時候幫助烏克蘭奪回克里米亞了?
.
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當時發生沖突的是土耳其和沙俄。
土耳其信奉伊斯蘭教,沙俄信奉東正教。
而在土耳其毗鄰沙俄的區域,居住著一些天主教民族------他們是完美的開戰借口。
19世紀,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擴張成性的沙俄開始不斷對土耳其發動攻擊,逐步獲得土耳其的原領土。而奧斯曼帝國面對日益強盛的沙俄帝國的攻擊,抵擋的非常困難。
而由於奧斯曼帝國的日益衰弱,當時世界的中心英法正逐步擴張自己在土耳其的影響力,說白了,也正在一步步的蠶食土耳其。
這樣,兩個勢力都要吃掉土耳其,一個是沙俄,一個是英法聯盟。
沙俄毗鄰土耳其,所以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吃的不亦樂乎。
英法距離較遠,吃的比較斯文也比較慢。
嫉妒沙俄吃土耳其的速度,英法以沙俄虐待吞並土耳其地區的天主教徒(沙俄是東正教)為由,對沙俄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以沙俄大敗告終,英法再次向世界表明,他們依然是世界的核心。
沙俄因為慘敗而陷入了國內革命,停止了對土耳其的鯨吞,英法可以放心大膽的慢慢吃土耳其了。
不過,克里米亞半島在戰後的和平談判中,被劃給了沙俄。而土耳其獲得的好處就是【列強保證了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
也就是說,英國並沒有為土耳其奪回克里米亞。
.
然後是現代的克里米亞之爭。
克里米亞的主要居住者為俄羅斯裔,但是在蘇聯時代,被赫魯曉夫劃給了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
這本來無所謂,因為對於蘇聯來說,一塊地盤給哪個加盟共和國都無所謂-------但是也不排除,這是赫魯曉夫高瞻遠矚,為日後可能的各加盟共和國沖突埋下伏筆。
果然,隨著蘇聯解體,問題出來了。
之前,烏克蘭由親俄派掌權,沒有關系。
但是,隨著烏克蘭日益偏向西方,俄羅斯就有意見了。
前兩年的烏克蘭民主運動,親俄派的總統被親西方的老百姓踢下台,俄羅斯隨即震怒。
但是,在西方占據世界道義優勢和實力優勢的今天,出兵屠殺親西方民眾是不可能的,於是普京決定給烏克蘭一點顏色出口惡氣。
俄羅斯以克里米亞的俄羅斯裔要求為理由,出兵克里米亞半島,製造了克里米亞共和國獨立的事實並予以承認。
剛剛趕走通俄總統的烏克蘭政府,根本無力應付,只得向歐盟和美國求助。
之前,好像歐美領導人都在口頭上承諾了保護烏克蘭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說過的話不可能吃回去,所以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各國不情不願的對俄羅斯進行了譴責和禁運。
但是誰都知道,烏克蘭必然會丟掉克里米亞半島了。
問題只在於,烏克蘭毗鄰克里米亞的那些地區,會不會被俄羅斯順勢吞掉。
西方各國不願意為了一個區區的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惡,因為在西方各國內部的白人左派們(尤其是美國的白左)看來,同為白種人且基本民主的俄羅斯並非敵人,只有中國才是他們的敵人。
所以在烏克蘭問題上,西方國家僅僅對俄羅斯實行經濟制裁,程度很低的經濟制裁,以便向國內民眾顯示自己的正義態度,實際上,他們是打算默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吞並,並試圖逼迫烏克蘭也認賬。
相對來說,德國對俄羅斯的擴張比較警惕,而美國、英國、法國都不願意真與俄羅斯對抗,因為逐漸崛起的中國才是他們的敵人。
.
順便說一句,通俄門事情上,普京大帝實際上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競選期間,特朗普固然表示了支持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的態度,而希拉里也私下裡表態會在當選後停止對俄羅斯的禁運-----希拉里等白左從來不打算和俄羅斯真正對抗。
而普京大帝對特朗普的支持和運作,反倒迫使特朗普上台後加大的對俄制裁。
❽ 克里米亞戰爭原因是什麼
克里米亞戰爭是發生在歐洲大陸上的一場紛爭,這件事情的導火索是因為歐洲大陸各國為了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這場擴日持久的國際戰爭是繼拿破崙帝國崩潰之後最大的一次了,是一些帝國聯合起來向俄羅斯帝國宣戰的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在歐洲大陸影響有多大呢?克里米亞戰爭時間又是什麼時候呢?共同向俄羅斯帝國發起宣戰的國家有奧斯曼帝國、法國、英國。撒丁王國等國家,克里米亞戰爭發起的時間是1853年,俄軍隊在這段時間進入了多瑙河流域,同年的10月奧斯曼帝國向俄軍隊開始宣戰。
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俄軍隊佔領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這些領土是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不僅如此俄羅斯還拒絕了蘇丹提出的撤軍要求,後來土耳其政府就向俄羅斯宣戰。本來俄羅斯是為了佔領土地而發生戰爭,但是英法兩國加入了這場戰爭向俄羅斯宣戰,隨著撒丁王國的加入這場戰爭越來越大,從俄土之間的矛盾變成了俄羅斯和英法為了爭奪黑海和巴爾乾的戰爭。1854年8月間聯軍對俄國發起攻擊,戰事越來越擴大,英法聯軍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黑海。之後聯軍的兵力集中在克里米亞半島,就是為了從俄國手裡奪取黑海的控制權。聯軍勝在人數眾多,所以雙方的第一次陸上作戰俄軍就損失了將近5700人,聯軍成功的將俄軍擊退回了塞瓦斯托波爾。在塞瓦斯托波爾聯軍和俄軍進行了11個月的圍攻戰,最後在1856年雙方共同簽訂了《巴黎和約》,這次戰爭直接導致了俄國從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來。
克里米亞戰爭也是戰爭上一個重要階段,這不僅僅是人力之間的戰爭,更多的用上了現代化武器和戰術。就像之前的戰爭無法傳輸信息,只單純依靠人力的攻擊,但是在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率先利用上了無線電技術,讓指揮部的首腦人物做到了隔空下達戰略部署。技術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無線電讓大眾傳媒發展起來,人們可以知道戰爭的近況。不僅是技術方面,在後勤方面英法聯軍也採取了一種系統體系,讓後勤供給和運輸、醫療方面變得更加有秩序性,整個系統操作起來十分嚴謹。
雖然各國都拿出了最新研發的技術,也大力的推動了戰爭歷史上的進程,但是在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始終是戰術。各國都潛心研究技術方面的知識,就像英國想維持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一直處於海軍軍備的前沿地位。對於陸地上的兵器,法國就一直在研究新式步槍,奧地利注重的就是火炮的攻擊力度,各個國家一直在加強自身能力。克里米亞戰爭的發生讓英、法、俄等國推動了軍事發展,也發揚了很多新的軍事裝備,是一次革新也是一次實驗。戰地記者們在戰爭中冒著風險捕捉真實情況,在這次戰爭中戰地記者們首次採用了拍照記錄的方式,這都是克里米亞戰爭發生後的影響。
❾ 材料一中,英法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軍事上的優勢地位與什麼因素緊密相關
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戰爭,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1853年7月2日,俄羅斯軍隊入侵土耳其,展開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序幕。1854年3月28日,英法對俄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使用了線膛槍、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陸海軍作戰效能,鐵路和電報也使軍事行動的後勤指揮產生了革命性變革。
關於「克里米亞戰爭」容易忽視的幾個問題
一、交戰的雙方及戰爭的性質
1853年夏,俄國借宗教爭端之機,挑起俄土戰爭。沙俄鯨吞土耳其的行動損害了西方列強的利益,震動了歐洲。1854年3月,英法對俄正式宣戰。之後,英法積極爭取盟友,1855年1月與撒丁王國結盟共同對俄作戰。奧地利帝國對於巴爾干半島早已懷有野心,現在,面臨俄國威脅,它派遣8萬大軍雲集東部邊界,准備攻擊俄軍後方,並多次向俄發出通碟。俄國雖在戰爭期間進行過外交努力,試圖與丹麥、瑞典、普魯士等國結盟,但均遭拒絕。因此,克里米亞戰爭實際上是俄國同英、法、土、奧、撒同盟的交戰,即孤立的俄國對歐洲數強的較量。這也是俄國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
克里米亞戰爭的性質,
第一,對俄國和英法雙方來講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對於土耳其來說則是自衛性質的反侵略戰爭。
第二,這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與落後的農奴制度之間的一場較量。
二、戰爭持久的諸多因素
克里米亞戰爭交戰雙方強弱分明,正常情況下,戰爭會在短時期內結束。然而,戰爭開始於1853年夏直至1856年春才結束,歷時近3年之久。究其原因,大體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戰場范圍較大。克里米亞戰爭有3個重要戰場:巴爾干半島、克里米亞半島和高加索。其中決定性的主要戰場在克里米亞,故稱克里米亞戰爭。此外,在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也曾發生零星戰爭。如此廣大而復雜的戰場范圍,是導致戰爭持久的客觀因素。
第二,俄國因素。首先,俄國蓄謀已久。鎮壓了1848年歐洲革命後,沙俄享有世界憲兵的「榮譽」。沙皇尼古拉決定利用當時的地位和時機,實現建立世界帝國的野心。在爭霸世界的斗爭中,沙俄一直把南下征服土耳其帝國、奪取近東和巴爾干作為頭等戰略目標,於是沙俄精心准備,調兵遣將,將大量兵力集結於巴爾干半島附近,這為後來的克里米亞戰爭贏得了暫時的主動。其次,俄國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自彼得一世實行軍事改革後,俄國的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加之歷代沙皇的擴張戰爭,使俄國積累了一些作戰經驗。這樣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時,俄國已具備一定軍事實力。如1854年10月的塞瓦斯托波爾防守戰中,俄軍強大的海岸炮火的有力還擊,迫使聯軍推遲進攻。在其他的一些戰役中,俄軍常依仗優勢兵力多次沖垮聯軍陣線。盡管戰爭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但它畢竟阻止了聯軍的速勝勢頭。再次,俄軍在某些戰役中,不時採取相宜措施。如塞瓦斯托波爾一戰中,俄軍不失時機地採取措施加強防禦。在要塞臨海一面已有強大的海岸火力的條件下,仍將五艘舊戰列艦和兩艘巡航艦橫向沉沒在北灣入口處,其餘艦只隨時待命,有效地阻止聯軍蒸汽艦迅速突進港內。上述幾點,是造成聯軍陷入持久戰的另一個客觀因素。
第三,英法因素。對聯軍而言,這是戰爭持久的主觀因素。
首先,戰爭伊始,英法對土耳其援助不力。俄土戰爭的第一仗,俄軍就遭敗績,而此時的英法沒有給土軍以強有力的援助,趁勢聯合攻擊俄國,相反,他們卻壓制土耳其同沙俄「談判」、「解決爭端」,致使土耳其行動猶豫,貽誤戰機。沙俄重新集結軍隊,並殲滅停泊在西諾普港口的一支土耳其艦隊,控制了黑海的制海權。1854年3月英法才對俄正式宣戰。
其次,聯軍進攻軟弱,指揮失誤。對俄宣戰後的近半年時間里,英法的進攻是軟弱的,它們力求把軍事行動主要限於黑海沿岸地區而不進攻沙俄的中心要害地區。聯軍的艦隊常常只是以遠距離炮轟一些港口和據點來誇耀自己的勝利。一直到1854年秋,聯軍才開始真正進攻。戰爭指揮中,英法聯軍又常犯一些戰略性錯誤。如在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中,俄軍艦隊被封鎖在此地,而聯軍未曾充分利用俄軍城防甚差並在阿爾馬戰敗之機,下令部隊強攻直取塞城,而寧願圍攻,致使俄軍得到喘息機會,加固城防進行堅守,於是出現了持續11個月的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圍攻戰。
再次,英法聯軍內部時有不和。英法聯軍內部因某些分歧導致矛盾,這就使他們很難協調一致,有力打擊俄軍。如,1855年5月法軍司令康羅貝爾將軍與英軍司令拉格朗不和,法軍司令辭職。同年,法國由於與英有分歧,且國內局勢不安便與俄國開始秘密談判。雖然法俄私下談判未能終止戰爭,但它削弱了對俄的打擊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戰爭的結束。
三、戰爭的其他影響
克里米亞戰爭是19世紀中期歐洲近代戰爭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除中學歷史教材所述兩點外,還具有以下諸多影響。
第一,對土耳其。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根據會議和約的有關內容,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領土完整得到歐洲的集體保證。這樣使奧斯曼帝國得以延續數十年。
第二,對撒丁王國。撒丁的統治者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加入聯軍集團對俄作戰,取悅了英法,特別是法國。這使撒丁王國在隨後不久的完成義大利國家統一的戰爭中,贏得了法國一時的支持。
第三,對中國,克里米亞戰爭雖發生在歐洲,但其影響波及到中國。首先克里米亞戰爭使俄喪失了保持數十年之久的歐洲霸權,俄國南侵的勢頭被迫停止。然而戰爭並未給俄國以毀滅性的打擊,戰後的和約又一時限制了俄國的南下活動。於是戰後沙俄開始大規模的軍事改革並把擴張的重點放在相對貧弱的東方亞洲地區。在1858年到1864年間,沙俄從中國割去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造成深重的中華民族災難。其次,隨著巴爾干問題的暫時解決,英法便把注意力重新投向中國,並在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不久尋找借口聯合發動了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第四,對歐洲的格局。克里米亞戰爭打破了歐洲國際力量的舊平衡,建立起法國擁有歐洲大陸優勢的格局。這種新的格局基本上保持到1870年。克里米亞戰爭也是後來數十年歐洲大國之間斗爭的新起點。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才導致歐洲出現另一種政治局面。
❿ 俄羅斯與土耳其這對老冤家,它們有著怎樣的恩怨糾葛呢
就在最近的土耳其航空展上,一架俄羅斯的蘇-35戰機參加了航展。也是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普京的陪同下查看了蘇-57、蘇-35等制先進戰機,作為遭美國拒絕交付的F-35戰斗機的替代方案。同時前段時間網上還爆出了俄羅斯向土耳其出售了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新聞。作為北約組織成員國的土耳其,購買了俄羅斯的防空導彈系統先進戰斗機,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
俄土這對冤家,現在搭得火熱,原因是各自都需要對方,俄羅斯長期受遭西方國家的打壓,國際活動空間有限,作為北約成員國的土耳其與俄羅斯保持著火熱的關系,對俄羅斯有著特殊的意義,同時也有利於改善經濟和外交上的被動。而土耳其邊境上的庫爾德問題,土耳其希望得到俄羅斯的支持,而且土耳其更是需要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發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