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土耳其政局這么穩
⑴ 土耳其和伊朗哪個強大 哪個更有實力
1、一個遜尼派老大,一個什葉派老大。
2、純軍事實力,伊朗強!伊朗有完整的軍工系統,武器落後但是供應不是問題。武器最主要的不是先進,而是源源不斷的供應鏈。武器談完了就談人員,伊朗本質上一直在中東參戰,人員的戰爭素質沒問題。在敘利亞戰爭中,在沒有俄羅斯參戰的情況下,伊朗事實上和多國組成的「IS」和有大國支持的叛軍參戰。並且伊朗領導層穩定,政局穩定。土耳其軍事實力很強,北約成員國,武器以北約武器為主,很先進,但是政局不穩,軍政矛盾大。戰爭實力不是把兩件武器擺到天平上哪件厲害哪方勝,軍事實力源於政治實力,土耳其政軍不穩,軍事實力大幅度折扣。
⑵ 誰能具體說一下土耳其這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包括經濟、軍事、政治等。
土耳其面積78萬平方公里,和我國內蒙古差不多,人口7000多萬,是典型的中等國家。該國跨亞歐大陸,亞洲部分大,歐洲部分小,其中最大港口城市伊斯坦布爾地處歐洲部分。
政治:土耳其是以土耳其人和庫爾德人為主的多民族國家,政治上一直奉行親西方的政策,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關系較好,是北約成員國,不過由於其國民多信奉伊斯蘭教,美歐國家對土耳斯的接納程度有限,不會把他看成鐵桿盟友,而國內第二大民族庫爾德人經常鬧獨立並和政府發生沖突也給土耳其國家穩定蒙上了一層陰影。
經濟:201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約為中國的2倍多,經濟上差不多進入「中等發達國家」之列,和西方發達國家比還有較大差距,但其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比較平衡,發展潛力較大,土耳在加入歐盟受阻,對經濟加速發展帶來一定不良影響,而民族矛盾尖銳也給國家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負作用。
軍事:由於得到美國的支持,土耳其軍事發展較快,目前在西方支持下已經敢於叫板俄黑海艦隊,但國內軍事工業基礎差,武器多依賴西方,所以軍事發展實際處於西方控制下,不會出現太大的飛躍,但和地處同一地區的其他穆斯林國家相比還是比較強大的,在西亞除以色列外沒有強過土耳其的國家。
⑶ 土耳其的經濟
土耳其經濟快速地發展。土耳其在生產農產品、紡織品、汽車、船隻及其他運輸工具、建築材料和家用電子產品皆居領導地位。近年來,土耳其在私人部門已有顯著發展,然而國有企業於工業、銀行業、運輸及通訊仍有重要地位。
土耳其為世界第16大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之經濟體,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方面則位居第65。土耳其為經濟暨合作及發展組織之創始會員國及二十國集團的成員(於1999年加入);自1995年12月31日起,土耳其已成為歐盟海關同盟的一員。
世界銀行就土耳其2007年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類其為中高所得國家。中央情報局將土耳其分類為發達國家,但經濟學家及政治學家常將土耳其認定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然而美林證券、世界銀行及經濟學人雜志則將其歸類為新興市場。
根據富比世雜志的調查,土耳其的經濟核心城市伊斯坦布爾於2013年3月有37位十億富豪(全國則有43位),排名世界第5,僅次於莫斯科(84位)、紐約(62位)及同樣有43位的香港和倫敦,但37名富豪的資產總值卻比富豪數量較少的聖保羅(26位)和孟買(24位)低。
土耳其股市於2009年間幾乎上升了兩倍。根據經濟學人雜志,土耳其股市的漲幅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間僅次於阿根廷股市。
失業率:9.9%,未充分就業率:4%(2007年統計)。
貧困人口比例:20%(2002年統計)。 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5,使用一半左右的勞動力。在一般情況下,土耳其的大多數糧食作物可以自給。大部分可耕地用來種植糧食作物,其中小麥和大麥的種植面積最大。經濟作物(棉花和煙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狹窄海岸地區的低地得到大面積灌溉,生產榛子、無核小葡萄、葡萄乾和水果(包括柑橘、檸檬和甜瓜),也種植蔬菜供應國外市場。在常年長草的牧場,可牧放綿羊、少量的牛和山羊。
農村失業狀況比城市更嚴重,但在伊斯坦布爾以外,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仍然短缺。根據1947年頒布的勞工法,工會為合法組織,此後發展迅速;工人工會聯合會是最大的組織。 土耳其品牌Beko及Vestel為歐洲最大家用電子產品與電器製造商。
Vestel電子為歐洲最大電視製造商,於2007年占歐洲市場的21%。2005年1月,Vestel和其對手土耳其電子及家用電器(white goods,指冰箱洗衣機等)品牌BEKO共佔有歐洲一半以上的市場,另一家電子品牌,Profilo-Telra,2005年時為歐洲第三大電視製造商。土耳其廠商的市佔率隨著土耳其與歐盟簽定關稅協定而增加。由1995年至2005年,電視市佔率由5%至50%,數位產品由3%至15%,白色貨品由3%至18%。
工業基礎好,主要有食品加工、紡織、汽車、采礦、鋼鐵、石油、建築、木材和造紙等產業。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鋼鐵、水泥、機電產品和汽車等。
製造業使用大約1/10的勞動力,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盡管生產率低,但由於棉花在當地種植,工人工資也低,紡織業(包括紗線、織物和地毯)仍然是20世紀70~80年代增長迅速的工業,盡管生產率不高。石化工業在80年代初發展很快。土耳其已成為中東地區主要的鋼鐵生產國。工程機械工業也發展迅速。旅遊業是國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土耳其有一個廣大且持續成長的汽車工業,2006年時生產1,024,987 輛汽車,排名歐洲第七大,分別次於德國(5,819,614輛)、法國(3,174,260輛)、西班牙(2,770,435輛)、英國(1,648,388輛)、俄羅斯(1,508,358輛)及義大利(1,211,594輛)。
於2008年,土耳其生產了 1,147,110輛汽車,超越義大利成為歐洲第6大汽車製造國,並排名世界第15。
從1960年代起,汽車工業及成為土耳其經濟重要的一環,汽車製造廠多集中於馬爾馬拉地區,國內有許多汽車及零件公司,使土耳其在全球汽車製造分工鏈扮演重要角色,2008年汽車相關產品出口總值達229.44億美元。土耳其在造船業亦居領先地位,2007年造船廠排名世界第4(次於中國韓國及日本) ,在船訂單方面亦居第4(次於義大利、美國及加拿大。 土耳其鄰近歐洲,三面環海,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旅遊業是土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特洛伊、埃菲斯古城遺址,伊斯坦布爾、安塔利亞和伊茲密爾等歷史名城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來到土耳其旅遊,有一種體驗絕對不能錯過,那就是聞名世界的土耳其浴。著名畫家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室》更是描寫女性人體的巔峰之作,畫作充分展示了女人的曲線美和青春的活力,使人們感受到了一種旋律、一種詩意。
在金融危機中,土旅遊業以其廉價、便捷的優勢凸顯更高的性價比,旅遊收入實現逆市增長。2009年,土耳其共接待遊客3200萬人次,旅遊收入212.49億美元。2010年,遊客數量比2009年超出近300萬人次。2011年旅遊業收入達230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10.6%。旅遊業的凈收入在彌補政府財政赤字、縮小貿易逆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土耳其作為一個重要的旅遊國家,除發展海灘旅遊度假外,還將導入內陸游、生態旅遊、健身旅遊等。 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在主要出口商品中大致各佔一半。主要出口貿易夥伴有德國、義大利和美國。伊拉克的石油是主要進口貨物。德國為土耳其提供了大量進口機器和設備。於2008年,土耳其出口總值達1418億美元,進口值為2048億美元,主要因能源需求提高如天然氣及原油等。土耳其政府的目標為2013年時,出口值能達2000億美元,貿易總值達4500億美元。在出口產品方面,於最近20年已有相當大的改變,天然氣所佔比例於1980年、1990年、2005年分別為74%、30%、12%,高科技產品分別為5%、14%、43%。
出口:電力、服裝、食品、紡織品、金屬製品、運輸設備。
進口:電力、機械、石油、化學製品、半成品、燃料、運輸設備。 土耳其為投資中歐東歐及獨聯體最多的國家之一,已投資於這些國家超過15億美元,其中32%投資於俄羅斯,主要為天然資源及營造業;另有46%投資於黑海鄰國,保加利亞及羅馬尼亞,土耳其公司在波蘭亦有相當大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約1億美元。
土耳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為歐洲聯盟國家、美國、俄羅斯及日本,於2005年時,這些國家佔了土耳其出口值的59%,進口值的52%。
⑷ 有沒有大神分析一下土耳其的局勢
眾所周知,歷史上,土耳其軍人有干政的傳統,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曾發動6次政變。那麼,土耳其軍方為什麼會發動這起政變呢?
對此,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李紹先分析認為,首先,軍人政變在土耳其是有傳統的。土耳其軍人在土耳其政治中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一個長的時期中,軍人曾被廣泛認為是凱末爾主義的堅定捍衛者,這種角色是深得民心的。所以土耳其軍隊的地位在國內非常崇高。
歷史上,土耳其軍人1960年、1980年曾兩次成功政變奪取政權,軍方執政。1971年、1997年,曾經兩次以最後通牒的形式,迫使當時的總理下台。雖然沒有走到前台,但通過干政導致了政府的倒台。本世紀以來,軍人也有兩次比較明顯的干政,一次2003年,一次是2007年。2007年那次,軍方試圖干預當時的總理居爾參選總統。
其次,軍人干政的時候,往往是土耳其內政外交出現問題的時候,現在,土耳其正處在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從國內來說,恐怖襲擊事件不斷發生,300多萬敘利亞難民讓政府不堪重負,庫爾德問題越來越嚴重,整個土耳其社會也有越來越大的分裂;最近幾年,埃爾多安作為總統,一直謀劃著將議會制變為總統制,因此,國內外攻擊埃爾多安獨裁的聲浪越來越高,所以,也給了軍隊內想發動政變的力量以機會。
政變為何沒成功?
為什麼政變沒成功?李紹先表示,從土耳其現在的情況看,軍隊再想像過去那樣成功發動政變,條件已經越來越不具備。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土耳其政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埃爾多安所在的正義與發展黨從2002年開始一直是執政黨,地位在不斷加強。在長期的執政過程中,埃爾多安不斷在跟軍方的力量博弈,逐漸掌握了主動。特別是2007年以後,埃爾多安不斷對有政變圖謀的軍官進行清洗,可以說,他和軍隊打交道的策略越來越嫻熟,越來越處於優勢地位。
第二,土耳其社會越來越不接受軍人干政。自正發黨上台以來,土耳其經濟發展明顯加快,民眾也逐漸習慣了政治交給政客打理,越來越不接受軍隊作為政治力量發揮作用的模式了。政變成功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要得到民眾支持。但從這次政變來看,軍隊發動政變後,民眾並不買賬,反而上街阻擋軍隊;而反對黨也不歡迎政變,都異口同聲地表態譴責。可以看出,文人政治在土耳其已經深入人心。
第三,在軍隊內部,政變也沒得到支持。這次發動政變的只是一小部分軍官,都不是軍隊的主流力量,陸海空三軍的司令也通通不支持政變。在軍方內部都沒有形成合力,不是統一的行動,政變當然難以成功。
第四,除了土耳其國內條件,今天土耳其面臨的國際環境也同樣不利於政變。政變開始後,國際社會都紛紛表態支持民選政府,譴責政變。在這種國際環境下,個別軍人想發動成功的政變是不可能的。
政變對土耳其局勢有何影響?
有說法認為,這次政變是埃爾多安自編自導的一出苦肉計,其目的是利於埃爾多安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那麼,這場政變被挫敗後,對埃爾多安政府會有什麼影響呢?對此,李紹先表示,政變的氛圍有利於埃爾多安推進自己的政治進程。埃爾多安一直試圖改變土耳其的政治體制,把內閣制變為總統制。未遂政變以後,他會充分利用和渲染形勢,形成有利於自己變革政治進程的氛圍。此外,接下來,埃爾多安將對軍方進行整肅,這讓他可以有效地打擊異己力量,有利於強化自己對軍隊的掌控。
⑸ 中東大國土耳其為何屢遭敗績,真的是武器裝備不如別國嗎
土耳其屢遭敗績不是因為武器裝備不如別國。
土耳其正規軍的傷亡超過200人,設備損失慘重,而土耳其支持的敘利亞叛軍殺害或傷害了3000多人。實際上,土耳其發起的軍事行動遭到了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個鄰國的抗議,抗議土耳其冒著反恐的幌子,但它的確以庫爾德武裝為目標。當然,土耳其的算盤並沒有逃脫美國和俄羅斯的視線。兩國甚至向特種部隊同時派遣特種部隊到庫爾德武裝控制區,警告土耳其不要輕舉妄動。此外,敘利亞,伊拉克和庫爾德愛國聯盟也聯手切斷了土耳其繼續向南的旅程。在強大的綜合壓力下,土耳其被迫停止對庫爾德人的密集軍事打擊。
⑹ 世界上有哪些伊斯蘭教主導的國家處於政局穩定的狀態
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都不錯。
但其中只有土耳其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工業強國,其他的都是靠輸出石油,獲得的安定富足生活,社會穩定,但是工業遠遠不行。前途並不太光明
⑺ 為什麼土耳其貨幣瞬間崩盤中國卻沒有
土耳其里拉崩盤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結果。
土耳其本身政局不穩,2016年軍事政變失敗,土耳其由議會制變為總統制,其任期可長達2029年。再加上多發恐怖襲擊,經濟增速已經放緩至3%,投資前景大不如前。
土耳其外債佔GDP比重55%,經濟嚴重依賴外資直接投資。也就是說,一旦外資撤離,會對其經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川普對土耳其增加關稅,是外資撤離導火線。
為了留住資金,土耳其的對策是加息,目前土耳其利率在17%以上,但是土耳其通脹嚴重,通脹率在15%以上,也就是說實際利率也就2%,留不住資金。
外資撤離,在外匯市場上拋售里拉,買進本國貨幣,里拉一泄如注。
如果土耳其有充足外匯儲備,那麼土耳其能通過在外匯市場上買進里拉來穩定匯率。但是截至今年5月,土耳其外匯儲備已低於外債總額90%。也就是說,土耳其外匯儲備嚴重不足。
中國雖然同樣和被美國加征關稅,但是中國政局穩定,經濟增速比較穩健,不存在特別嚴重的政治風險。外資佔中國GDP比重為1.2%,而且中國外匯儲備差不多是外債總額的兩倍,即便外資撤離,中國外匯儲備也足夠維持當前匯率穩定。
所以,中國貨幣不會像土耳其里拉一樣崩盤。
⑻ 怎麼看土耳其軍變及歷史緣由
1、土耳其軍隊接管文官政權前,總是事先說出警告,提出要求,當警告和要求無效時,才接管政府(如1960年和1980年的兩次軍事接管);如文官政權接受警告和要求,主動辭職,則軍隊不進行接管(如1971年「備忘錄」式的政變);2、土耳其軍隊接管政權後,一俟政局穩定,即「還政於民」,而不建立長期的軍人政權。
⑼ 海外移民界的黑馬:土耳其,你了解多少呢
土耳其的國土面積大約78.36萬平方公里,一共有8300多萬人。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
⑽ 請問:俄羅斯與土耳其、伊朗的歷史糾葛和現實政治狀況
土耳其、伊朗與俄羅斯有著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獨立後,土耳其、伊朗也非常重視與這些獨聯體國家發展關系,力圖成為對該地區各個國家有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夥伴。
一、歷史聯系與合作的基礎
地處西亞的土耳其、伊朗在地理上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毗鄰,歷史聯系非常緊密。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的居民大都信奉伊斯蘭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歷史傳統與鄰近的土耳其、伊朗非常接近。喬治亞、亞美尼亞與土耳其、伊朗也有很多接觸和歷史恩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亞塞拜然等民族同屬突厥民族,語言屬突厥語系,與土耳其近似。塔吉克民族語言則屬波斯語系,與伊朗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歷史上土耳其和伊朗為爭奪外高加索地區曾經多次進行過戰爭。中亞、外高加索地區與土耳其、伊朗在歷史上經常被同樣的強國所征服,頻繁接觸,文化上相互影響,直至近代才由於歐洲列強的瓜分被分割開來。
公元10世紀,中亞古老的民族是東伊朗的各個部落,他們實際上是今天塔吉克人的祖先。公元前6至前4世紀塔吉克和土庫曼曾由伊朗阿契米尼德王朝所統治。數百年後,中亞的操突厥語民族人數逐漸增加,並與中亞原來的居民不斷接近、融合。11世紀下半葉統治河中地區的卡拉汗尼王朝同塞爾柱突厥人發生過戰爭。16世紀以後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地區上升為佔有一定優勢的民族,進入波斯北部,與波斯人等周邊民族間既有戰爭,又有交流。18世紀30年代,波斯曾短暫征服中亞地區。
外高加索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民族由一些古老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曾受到過希臘馬其頓人、羅馬人的侵擾和影響,與土耳其、伊朗等地的早期國家聯系緊密。亞塞拜然民族形成較晚,大約是在11-13世紀,長期接近南方的伊斯蘭世界。到16世紀,外高加索地區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與波斯(伊朗)爭奪的對象。兩個國家戰事頻繁,最後形成了土耳其佔領西喬治亞的一部分和亞美尼亞、波斯佔領亞塞拜然的格局。1722年彼得大帝的「波斯進軍」使沙皇俄國也成為一個「競爭者」。由於同時遭到土耳其的進攻,波斯被迫與俄國訂立了城下之盟。隨後,三方圍繞外高加索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一個世紀,1828年和1829年,俄羅斯與波斯、土耳其分別簽訂條約,奪得了外高加索。[1] 南亞塞拜然仍屬伊朗,西亞美尼亞則有一部分為土耳其所有。被土耳其政府視為「異教徒」的亞美尼亞人在近代史上曾幾度受到大規模迫害。[2]
沙俄吞並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土著居民依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持了過去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就人種、風俗來說,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民族更接近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本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蘇聯逐步打開國門和各共和國自主權的增加,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鄰近土耳其、伊朗很快實現了高層接觸和經貿往來。而當時蘇聯領導人對土耳其現代化模式的「興趣」也推動一些共和國的領導人把土耳其視為足以信賴的「樣板」。1991年,土耳其總統厄扎爾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進行過互訪,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協議,明確哈土兩國將在各個領域建立長期互利合作關系。獨立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重新尋找自己的文化淵源,開始了一種「本土化」的回歸。在「非俄羅斯化」的過程中,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很容易、也很自然會與土耳其、伊朗等國接近。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上的相近,語言、風俗習慣上的相似,加上經濟上的互相需要,使雙方的合作關系發展較快。
90年代初,對土耳其模式的「充分肯定」使土耳其成為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最受歡迎的「朋友」,甚至一些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聘請土耳其專家作總統的顧問。1991~1993年,一些中亞國家決定改用拉丁字母,與土耳其在文化、教育、幹部培養等方面的聯系空前地增加了。對於年輕的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獨立初期難以找到一種把國家凝聚起來的力量,難以找到可供依賴的發達的、有著歷史延續性的國家傳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添充進來的有各種各樣的思潮,其中佔有優勢的自然是當地居民最容易接受的伊斯蘭思想和突厥主義思想。伊朗和土耳其則被視為這二者的代表。
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因考慮本身的內外部因素,與伊朗關系一般,如擔心影響與美國的關系,政治取向上也很不一致。盡管在交通方面伊朗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伊朗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它既不能提供中亞國家所需的資金,也不能提供新工藝。伊朗不可能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市場上有引人注目的一席之地,只能希望在該地區同外部世界,准確地說,是同歐洲和東南亞國家的交通運輸方面起到特殊的「橋梁」作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樣也想起到這樣一個聯繫世界上兩個經濟增長中心的作用,成為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樞紐。伊朗由於處於中亞與波斯灣、地中海之間,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鄰國多數中亞國家領導人對土耳其、伊朗抱有好感並寄予了較大的期望,想藉助於這個有著血緣、語言、宗教聯系在一起的「穆斯林兄弟」,使自己早日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同時在經濟上、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解決本國面臨的現實困難。外高加索國家在發展對外聯系時,伊朗、土耳其作為南邊的兩個鄰居也不容忽視。而土耳其、伊朗等國也希望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建立密切的關系,打算藉助於這些獨聯體國家的經濟、科技潛力為自己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擴大國際活動空間,為在國際事務和國家爭端中處於有利位置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礎。土耳其、伊朗1992年把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拉進「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把同土耳其、伊朗發展合作關系作為外交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土耳其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地理上和文化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土耳其、伊朗絲毫不隱瞞向中亞和外高加索輸出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戰略意圖,藉此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甚至土耳其和伊朗國內有的政治勢力夢想恢復再現「突厥帝國」和「泛伊斯蘭國家」的輝煌,試圖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找到市場。
(一)土耳其對中亞五國的政策
土耳其是同中亞五國關系非常密切的「南方」穆斯林國家。土耳其在發展經濟和推行社會政策方面有成功之處,其世俗模式對中亞國家有吸引力。[3] 其經驗也受到中亞各國的重視。中亞國家希望土耳其成為聯系西方大國的「橋梁」,土耳其也很注意在中亞施加影響,關心中亞的能源開發和政策取向。土耳其是第一個承認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獨立的國家,非常重視發展與這些國家的全面合作關系。[4]
土耳其對中亞的政策包括:
積極與中亞國家的高層接觸,通過簽署文件和經常性的磋商確立友好合作關系。如1992-1997年,土耳其總統3次訪問哈薩克,與哈薩克簽訂了包括《友好合作條約》在內的共56項文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文等各個領域。其中1995年6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哈薩剋期間,簽訂兩國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合作宣言和48項合作協議、備忘錄和會談紀要。土耳其與其他中亞國家也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等許多項協議,還多次邀請中亞國家的領導人到本國訪問。1992年10月,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等國的總統應邀出席土耳其舉行國慶活動。每年都有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訪問土耳其。蘇萊曼·德米雷爾當選為土耳其總統後,非常重視保持和發展同中亞國家的關系,僅在1996-1997年他就對中亞地區進行了5次訪問。
擴大經濟貿易合作,鼓勵本國企業對中亞進行投資。土耳其與中亞國家簽署了經濟貿易合作協定、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協議、銀行間相互理解備忘錄等合作文件。至1995年6月,土耳其向哈薩克投資的大型項目即達34個,1998年在哈的2200家外國公司中來自土耳其的有319家;1992-1996年土耳其向土庫曼的投資達到15億美元,合資項目超過60個。1997年土耳其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協調委員會來監督、協調對中亞的投資和政策。土耳其在中亞的主要投資方向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築工程承包,土耳其公司往往能夠在眾多對手中一舉中標,優勢在於與這些中亞國家政府有著良好的關系,加之其價格和施工質量都具有競爭力;二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中的加工生產領域;還有是旅館業和旅遊等;三是藉助於投資土耳其的國際資本進入中亞地區,土耳其公司作為世界上的大跨國公司在中亞的中介與合作夥伴,如同西門子公司聯合取得在哈薩克建設電站權,與可口可樂公司聯合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建立工廠。
希望在解決中亞原料和資源的開發和運輸方面發揮作用。1992年7月,土耳其電力和自然資源部與哈薩克動力和燃料資源部簽署了在勘探開採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礦藏以及建設動力項目等方面進行合作的備忘錄。
1994年6月,土哈兩國簽署石油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土耳其在36年中可得到21.6億桶石油和2089億立方米天然氣,總價值達490億美元。1995年土耳其和哈薩克成立了工作小組對運輸哈石油及土石油公司參與哈石油工業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方案。哈方認為經過土耳其的這條運油線路所經地區政局較穩定,因此是很有前途的運油線路。土耳其對土庫曼與伊朗合作的「跨世紀管道工程」持積極態度,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在1994年10月親自前往土庫曼,參加該工程的動工典禮。1995年1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土耳其以後,十分贊賞土耳其對中亞在改善交通運輸狀況的支持。土耳其計劃鋪設一條經裏海海底的輸油管道,以把石油從哈薩克的油田輸送到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港口。1998年10月底,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聯袂參加土耳其建國75周年慶祝活動。在安卡拉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與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領導人就鋪設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問題簽署一項聯合聲明。
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合作,力圖在中亞的穩定與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土耳其對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的亞信會議和烏茲別克領導人提出中亞安全與合作論壇達倡議都表示支持。與中亞國家簽署反對恐怖活動、非法擴散武器和麻醉品的協議,幫助中亞國家培訓軍人。土耳其首倡「突厥語國家首腦會晤」機制,與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亞塞拜然等國的領導人定期舉行最高級磋商。
重視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土耳其向中亞國家在科技、文化領域投入很多,如通過衛星無償為中亞國家播放土耳其的電視節目。土耳其每年接納大批來自中亞國家的留學生,出資在中亞建立國際大學。
(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擁有地緣和文化上的便利,伊朗進入中亞比較早,土庫曼因為與伊朗有長達1700公里的共同邊界,而且政治經濟中心都靠近伊朗,因此,土庫曼領導人認為,伊朗是土庫曼實施新經濟計劃的「最有利的夥伴」,土庫曼「在各個方面同伊朗擴大和加深緊密的合作,這對整個地區都是有益的」[5] 。但由於伊朗的經濟實力有限,尤其是無法滿足中亞國家對資金和技術的需求,因此伊朗與中亞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進展緩慢,在中亞各國的對外貿易額中只佔有1%左右的比例,甚至遠遠落在鄰國土耳其的後面。伊朗於是改變策略,充分發揮其地緣優勢,把重點放在幫助解決中亞國家的交通困難方面。在1997年哈塔米當選總統後,伊朗對中亞地區的跨國合作表現得更為積極。[6]
伊朗對中亞五國的政策表現為:
通過成為幫助中亞國家走向世界市場的「紐帶」來確立自己的影響。中亞五國同西方國家、亞太國家的貿易額逐年增長,伊朗積極促進亞歐陸路運輸走廊的建設。中亞國家都屬內陸國家,缺乏海洋通道,伊朗可以為中亞國家提供便捷的通道,使中亞國家走向波斯灣。1994年8月24日,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與伊朗領導人簽訂一項「跨世紀工程」協議,商定修築一條經伊朗到土耳其,長約4000公里的輸氣管道,投資額達70億美元。1996年5月,從伊朗的馬什哈德經薩拉赫斯到土庫曼的捷詹的鐵路通車,這使中亞國家有了一條到達出海口的最近的鐵路,也使從中國連雲港到波斯灣的「大陸橋」全線貫通。1996年哈薩克經伊朗運輸的石油產品達到200萬噸。1997年12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和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同時出席了分別在伊朗和土庫曼舉行的長度為140公里的土伊天然氣管道克爾佩澤-庫爾特庫姆的開通儀式。這是第一條中亞國家獨立後修築的天然氣管道,投資近2億美元。伊朗在交通方面的努力受到中亞國家的歡迎。
廣泛開展經濟合作。僅1992年一年中,伊朗在土庫曼的合作項目就達30多個。兩國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旅遊和經貿合作協定等多項合作文件。雙方還在開放邊界、簡化通行手續、建立邊防貨站,開設阿什哈巴德-德黑蘭空中航線,建立共同的汽車聯運公司,建立信貸機構等諸多方面採取措施,以圖進一步密切兩國關系。1992年10月,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問伊朗,兩國簽訂《哈伊相互理解和合作宣言》,建立了經濟、交通、文化、科學合作混合委員會,簽署在石油采運、能源開發和銀行合作的備忘錄。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哈薩克,簽署《哈伊相互關系與合作備忘錄》等9項文件。1992年11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訪問伊朗,簽訂關於烏伊兩國關系基礎的聯合宣言、兩國中央銀行間合作協議、在經濟、工業、科技領域合作備忘錄、政府間貿易合作協議、貨物運輸合作備忘錄、郵電通訊協議、政府間航空運輸協議等。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回訪烏茲別克,與卡里莫夫總統簽署關於建立烏伊兩國經貿、工業、科技領域合作混合委員會議定書、貨運、汽車運輸、道路建設、開辟兩國首都間航空線路、解體、石油、天然氣、農業、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協議。
1997年5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塔吉克,雙方簽署了塔伊合作聲明和6個備忘錄,備忘錄涉及兩國外交、經濟、交通和工業部門之間的合作問題。1998年12月,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對伊朗進行正式訪問,簽署兩國在國防、能源和運輸等領域合作的共16項協議。
在中亞地區安全、特別是調解沖突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伊朗在調節塔吉克沖突中十分活躍,在伊朗首都德黑蘭1997年5月舉行了塔吉克對立兩派之間的和平談判。伊朗還曾表示要在土庫曼的軍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中亞國家密切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往。伊朗與中亞國家簽訂電視廣播、文化交流等合作協議。伊朗幫助土庫曼在各地修造清真寺並派遣神職人員,大量資助土庫曼的宗教、文化活動。但中亞國家領導人比較謹慎,表示與伊朗的關系不是建立在宗教因素的基礎上。[7]
(三)土耳其、伊朗發展與中亞五國關系中的困難
盡管佔有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但土耳其、伊朗在中亞遠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這與其他外部勢力的競爭和中亞國家的戒心有關。首先,土耳其和伊朗經濟實力有限,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下風。如伊朗和土耳其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中亞五國的外貿夥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但很難有大的突破。1994年中亞地區向俄羅斯的出口供貨超過土耳其30倍,超過伊朗上百倍。進口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比例。土耳其、伊朗同中亞國家的貿易水平低,方式落後,非常不穩定。如1996年土庫曼同土耳其的雙邊貿易額達到近2億美元,成為土庫曼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1997年兩國的進出口額急劇下降,僅為7000萬美元。伊朗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斯蘭革命以後,完全「脫離」西方,國內私人資本發育緩慢,生產狀況不佳,很少能給中亞國家的市場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而且對於中亞國家急需引進的先進工藝和設備,伊朗不具有優勢。
其次,土耳其和伊朗在國際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集團,前者追隨美國和西歐大國,後者與俄羅斯有特殊的關系,兩國都無力成為在國際上發揮重要影響的國家,只能在作為聯系國或者中介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土耳其和伊朗能夠給中亞五國的援助都是相當有限的,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存在著矛盾,伊朗受到美國的排斥,也使中亞國家在發展同土耳其、伊朗關系時,要考慮俄羅斯對土耳其以及美國對伊朗的態度。 中亞國家都遠離石油、天然氣、棉花等自己「拳頭」產品的銷售市場,而且到出海口都要跨越相鄰的國家,交通問題亟待解決。土耳其和伊朗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卻與其他大國的利益難以相容,如土耳其與俄羅斯是宿敵,伊朗同美國對抗了近20年。修管道和鐵路都需要聯合一些國家,投入數十億乃至於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力都有限,獨木難支,想處於優先的地位都很困難。
再次,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在發展「夥伴」關系方面理解不同。土耳其、伊朗在政治合作上熱情很高,而中亞國家在經濟上對土、伊的期望很大,雙方發展關系時不容易「合拍」。在中亞,按居民的情況劃分烏茲別克和塔吉克被認為是應屬「穆斯林國家」的行列,伊斯蘭教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伊斯蘭教有自己的特點,它們與伊朗的伊斯蘭教都有較大的差別。即便是在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當局對「泛伊斯蘭」主義也持堅決抵制的態度,如烏茲別克領導人對伊斯蘭極端勢力十分戒備,中亞國家的憲法幾乎無一例外地接受了西方的原則,而不是伊斯蘭的原則。另外,中亞國家對伊斯蘭教介入政治和「泛突厥」思想持反對態度,也限制了伊朗、土耳其同這些國家發展關系。
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的關系在經過一個「蜜月」階段後趨於冷靜。1991~1992年,土耳其就開始為這些國家提供貸款,土耳其和伊朗商品的湧入也緩解了中亞市場的貧乏。中亞國家出現的與土耳其、伊朗發展雙邊關系的熱潮到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降溫,主要原因是受經濟實力的限制和其他國家的競爭。中亞國家開始學會在國際交往中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轉而採取一種現實的態度,從而把同土耳其、伊朗的關系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
三、土耳其、伊朗對外高加索國家的政策
土耳其和伊朗是外高加索國家的鄰居,與該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聯系。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同屬突厥民族,文化上彼此親近,又與美國等西方大國有著軍事政治同盟關系;伊朗則可以利用宗教、地理及跨界民族方面的優勢,背後又聯著整個伊斯蘭世界,可以為外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架起一座「信仰」橋梁。獨立後,伊朗、土耳其成為外高加索三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如土耳其在喬治亞對外貿易中占第一位,超過了俄羅斯。由於自己的經濟實力有限,土、伊兩國無法對外高加索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加之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伊朗與亞塞拜然歷史上有「宿仇」,因此與外高加索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障礙重重,進展緩慢。
土耳其積極發展同亞塞拜然的政治、經濟、軍事關系;對亞美尼亞則採取了敵視的政策。1993年初土耳其參與對亞美尼亞的封鎖,決定對亞美尼亞的所有飛機關閉其領空,並停止從陸路向亞運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
在亞塞拜然人民陣線垮台後,土耳其失去了在外高加索的陣地。俄羅斯強有力的行動也使土耳其被迫退卻,但土耳其並不想放棄能夠爭取到的利益。1994年土耳其開始強調與俄聯合調解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盡可能不與俄羅斯在外高加索正面對抗。同時,土耳其也批評俄羅斯的「擴張主義」,運用經濟手段改善同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所有外高加索國家的關系,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兩國關系雖然難以實現正常化,但民間貿易往來有所增加。土耳其在美國的支持下爭取敷設一條經本國港口運出亞塞拜然石油的管道。這條管道計劃途經喬治亞通往土耳其,有繞開俄羅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使外高加索各國都能在經濟上受益。
土耳其對喬治亞也十分友好。2000年1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喬治亞,在與喬治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會談時,雙方一致表示,維護高加索地區的安全是喬治亞和土耳其兩國對外政策的優先任務。兩國領導人討論了有關地區形勢問題,以及兩國在政治、經濟、能源領域的合作的問題,並簽署了聯合聲明、兩國政府間開展技術合作協議備忘錄等4項文件。在會見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德米雷爾提出了有關國家締結旨在加強高加索地區穩定與和平的「高加索公約」的倡議,謝瓦爾德納澤對德米雷爾的倡議表示贊賞,並稱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伊朗由於同阿、亞兩國都接壤,曾力圖在調解納-卡沖突中發揮重要作用。1992年5月伊朗總統在德黑蘭與阿亞兩國領導人簽署和平解決沖突的聲明。伊朗既可以幫助亞塞拜然解決石油出口的「新交通線」問題,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亞美尼亞對能源的需求,伊朗境內又有亞塞拜然少數民族。因而,格、阿、亞等外高加索國家雖然都避免與伊朗發展密切的關系(主要因為伊朗同美國尖銳對立,而這些新獨立國家又極其需要美國等西方大國的經濟、政治支持),但也需要伊朗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