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易受什麼氣象災害
㈠ 土耳其屬於地震高發地段嗎,當地近二十年來發生過幾次較大地震
三、2006年5月12日,當地時間18時57分,土耳其境內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至少造成120人死亡,1600多人受傷。
這次強烈地震中心發生在離安卡拉約200公里的博盧省迪茲傑城地區,30多棟樓房倒塌,有些建築著火,不少居民被埋在廢墟里。當時許多震中災區的居民湧向街頭,以躲避隨時可能發生的餘震。
四、2010年3月8日,土耳其東部發生里氏6.0級地震,導致57人死亡,至少100人受傷。
地震發生於土耳其當地時間8日凌晨4點32分,震中位於土耳其東部埃拉澤省拉考昌縣附近,波及6個村莊,震源深度為5公里。震後當地發生超過20次餘震,餘震最大強度達到5.5級。
㈡ 全世界有多少國家遭受雪災
世界一些地區近日遭遇大雪等惡劣天氣。在北美州,狂風暴雪橫掃美國中西部地區,使得當地氣溫在幾個小時內狂降28℃。在本來炎熱乾燥的中東地區,今年也被大雪寒流輪番襲擊,造成很多人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凍傷甚至凍死。
巴以地區雪厚1米 從1月29日深夜開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遭遇了暴風雪的突襲,很多山區積雪甚至厚達1米以上,以色列許多地區的機場和陸上交通都受到了很大影響。29日,耶路撒冷等地的暴風雪致使中小學停課,市內交通完全癱瘓。該市政府要求市民盡量不要外出以免摔傷,不過該市已經發生有夜不歸宿的醉鬼凍死街頭的事件。戈蘭高地、加利利和約旦河谷等地區當天出現零星電力短缺,使一些居民無法取暖。
巴格達百年首下雪
以色列的罕見大雪,只是北半球這個冬天漫天遍地大雪的一幕。今年1月5日,伊朗開始下大雪,北部和中部兩天就積雪55厘米厚。這是伊朗10年來最大的一場雪,甚至罕見地波及伊朗東南部沙漠地區。隨後的11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也下雪了。當地氣象部門證實,這也是這座沙漠城市約100年來第一次下雪,在巴格達現有居民的記憶中,這里從未下過雪。
連一向炎熱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居然受到了寒流襲擊的考驗,難怪當地媒體直叫「沙特掉進了冰窟窿」!
美國氣溫狂降28℃ 在中東地區普降罕見大雪的同時,位於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也遭遇到寒流的猛烈襲擊。30號早些時候,狂風暴雪橫掃美國中西部地區,並向東北方向挺進,使得當地氣溫在幾個小時內狂降28℃。
天氣預報說,29日有的地方的氣溫降到了-48℃。而寒冷惡劣的天氣30日會往中西部擴展。芝加哥國際機場取消了大約200次航班。暴風雪還可能導致西部地區發生雪崩等災害事件,當地已經發出了警報。美國西部暴雪已經成災,積雪達到了一人多高,基本淹沒了一樓,居民需要在門前挖出一條「壕溝」才能出門。
加拿大氣溫-60℃ 另據當地媒體30日報道,加拿大連日來遭遇惡劣天氣,強風伴隨凍雨和大雪從西至東橫掃全境,導致大部分地區氣溫急劇下降,北部一些地區的最低氣溫降至-60℃。加拿大西部4省從28日起遭遇強暴風雪襲擊,溫度驟降,一些地區溫度已達到-50℃。薩斯卡通市兩名女童日前被凍死在戶外。氣象專家說,這是加西部今年遭遇的最強的一次寒流。暴風雪嚴重影響交通,公共交通被迫取消,許多人無法上班,一些學校停課。
參考:http://tieba..com/f?kz=318041299
1月31日,一名巴勒斯坦安全部隊成員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街頭堆雪人。
世界一些地區近日遭遇大雪等惡劣天氣。在北美州,狂風暴雪橫掃美國中西部地區,使得當地氣溫在幾個小時內狂降28℃。在本來炎熱乾燥的中東地區,今年也被大雪寒流輪番襲擊,造成很多人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凍傷甚至凍死。
巴以地區雪厚1米 從1月29日深夜開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遭遇了暴風雪的突襲,很多山區積雪甚至厚達1米以上,以色列許多地區的機場和陸上交通都受到了很大影響。29日,耶路撒冷等地的暴風雪致使中小學停課,市內交通完全癱瘓。該市政府要求市民盡量不要外出以免摔傷,不過該市已經發生有夜不歸宿的醉鬼凍死街頭的事件。戈蘭高地、加利利和約旦河谷等地區當天出現零星電力短缺,使一些居民無法取暖。
巴格達百年首下雪
以色列的罕見大雪,只是北半球這個冬天漫天遍地大雪的一幕。今年1月5日,伊朗開始下大雪,北部和中部兩天就積雪55厘米厚。這是伊朗10年來最大的一場雪,甚至罕見地波及伊朗東南部沙漠地區。隨後的11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也下雪了。當地氣象部門證實,這也是這座沙漠城市約100年來第一次下雪,在巴格達現有居民的記憶中,這里從未下過雪。
連一向炎熱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居然受到了寒流襲擊的考驗,難怪當地媒體直叫「沙特掉進了冰窟窿」!
美國氣溫狂降28℃ 在中東地區普降罕見大雪的同時,位於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也遭遇到寒流的猛烈襲擊。30號早些時候,狂風暴雪橫掃美國中西部地區,並向東北方向挺進,使得當地氣溫在幾個小時內狂降28℃。
天氣預報說,29日有的地方的氣溫降到了-48℃。而寒冷惡劣的天氣30日會往中西部擴展。芝加哥國際機場取消了大約200次航班。暴風雪還可能導致西部地區發生雪崩等災害事件,當地已經發出了警報。美國西部暴雪已經成災,積雪達到了一人多高,基本淹沒了一樓,居民需要在門前挖出一條「壕溝」才能出門。
加拿大氣溫-60℃ 另據當地媒體30日報道,加拿大連日來遭遇惡劣天氣,強風伴隨凍雨和大雪從西至東橫掃全境,導致大部分地區氣溫急劇下降,北部一些地區的最低氣溫降至-60℃。加拿大西部4省從28日起遭遇強暴風雪襲擊,溫度驟降,一些地區溫度已達到-50℃。薩斯卡通市兩名女童日前被凍死在戶外。氣象專家說,這是加西部今年遭遇的最強的一次寒流。暴風雪嚴重影響交通,公共交通被迫取消,許多人無法上班,一些學校停課。 本報綜合整理
其實,不只中國,歐洲、北美等地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也普遭暴風雪襲擊,而在驟然而至的暴雪面前,這些國家也都顯得手足無措。年初,接連兩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席捲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結果造成河流決口、房屋被淹、航班中斷、公路關閉、數千人被浸水中,北加州61.5萬家庭和商戶供電一度中斷。在加拿大,60年來最大的暴風雪於去年12月襲擊了多個省份,導致公路關閉、部分地區斷水斷電、幾百個航班被取消。在歐洲,西班牙罕見的大雪導致路面交通堵塞、海上交通中斷;羅馬尼亞部分地區積雪達50厘米,該國東南部交通嚴重癱瘓;土耳其隨處可見汽車在濕滑的路面上進退兩難。即使在常年遭受雪災並在各聯邦主體都設有減災司令部的俄羅斯,去年遠東地區的暴風雪仍然造成了機場關閉、交通中斷和供電中斷等常見的「暴風雪綜合征」。
土耳其大雪引發雪崩
1月29日,土耳其東部埃爾津詹-埃爾祖魯姆公路上,車輛冒雪行進。連日來,土耳其全國普降大雪並引發雪崩,造成道路堵塞,交通癱瘓。 新華社發(阿納多盧通訊社)
1月29日,在土耳其東部埃爾津詹-埃爾祖魯姆公路上,鏟雪車冒雪清理發生雪崩的路段。新華社發(阿納多盧通訊社)
世界其他國家雪情:
阿富汗西部雪災造成至少85人死亡[組圖]
韓國:好大一場雪[組圖]
日本東京迎來2008年第一場雪[組圖]
中東國家約旦迎來今冬第一場雪[組圖]
巴格達100年來首次下雪[組圖]
土耳其大雪
1月28日,土耳其中部約茲卡特市市民清掃車邊的積雪。土耳其全國普降大雪,造成道路堵塞,交通癱瘓,事故頻發。 新華社發(阿納多盧通訊社)
1月28日,土耳其西部博盧省居民在雪中推車前行。新華社發(阿納多盧通訊社)
阿富汗西部雪災造成至少85人死亡[組圖]
1月16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兩名婦女和一名女孩行走在雪中。
據阿富汗媒體17日報道,連續4天的大雪在阿西部引發災害,至今已造成至少85人死亡。
新華社/法新
1月16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一名男子騎著自行車帶著孩子行進在雪中。新華社/法新
韓國:好大一場雪[組圖]
1月21日,在韓國平昌,一名居民清理車上的積雪。過去的兩天中,韓國各地普降大雪,平昌地區的積雪平均厚達50厘米。
新華社/路透
1月21日,在韓國平昌,一名居民清理車旁的積雪。新華社/路透
日本東京迎來2008年第一場雪[組圖]
1月23日,在日本首都東京皇宮前,一名女孩用相機拍攝雪景。當日,日本東京迎來2008年第一場雪。 新華社/法新
1月23日,一位行人走在東京白雪覆蓋的大街上。新華社/法新
中東國家約旦迎來今冬第一場雪[組圖]
1月22日,一名行人在約旦首都安曼街頭頂著風雪前進。
當天,中東國家約旦迎來今冬的第一場雪。約旦是世界上十個最缺水國家之一,這場大雪對緩解當地旱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華社記者胡浩攝
1月22日,約旦首都安曼街道上的汽車積滿了白雪。新華社記者胡浩攝
巴格達100年來首次下雪[組圖]
1月11日,一名男子冒雪走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街頭。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當天凌晨下了一場小雪,氣象部門說這是巴格達100年來下的第一場雪。這場雪從黎明前開始下,持續到上午9點過後,由於氣溫沒有低於零攝氏度,因此雪落地即化。
㈢ 2006全球7大災害事件!
2006年全球七大災害事件
(一)2006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第六暖年:2006年,全球大部分氣候持續偏暖。世界氣象組織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年平均地表氣溫較1961年至1990年的30年平均氣溫偏高0.42℃,是自1861年有器測氣象記錄以來的第六暖年。
(二)厄爾尼諾: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於2006年8月形成。
(三)雪災和寒潮:氣溫極端最低值拉低10℃。去年1月,歐洲遭遇強寒流襲擊,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北歐、東歐等地區先後出現了大幅降溫和異常寒冷天氣,上述大部地區極端最低溫度低於零下30℃,局部低於零下40℃。
(四)高溫熱浪:加州最高溫51.6℃。去年7月,美國中西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遭遇熱浪,部分地區最高溫度創1895年以來之最,其中加州最高溫度高達51.6℃。熱浪造成加州各地至少141人死亡。
(五)乾旱:1至4月,非洲東部由於雨水不足,遭遇嚴重乾旱,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大量牲口死亡,飲用水短缺。
(六)暴雨和洪澇:3至11月,全球各地暴雨洪澇災害時有發生,中南美洲哥倫比亞、巴西,北美洲美國,亞洲土耳其等地暴雨洪澇嚴重。尤其是5至6月,美國東北部數州連降暴雨,洪水泛濫,並引發70年不遇洪水,多達20萬居民被疏散。
(七)台風、颶風和熱帶風暴:7至12月,先後有6次台風襲擊東亞地區(不包括登陸中國台風)。
㈣ 土耳其伊茲密爾強降雨導致嚴重洪澇災害,如何應對洪災最好
洪水災害,是指流域內集中暴雨或長期降雨,入河徑流量超過行洪能力,造成兩岸漫溢或潰壩的洪水災害。應對洪水時,先到屋頂、大樹或附近山上避雨,並用繩索或床單將身體與煙囪、樹木等安全裝置連接起來,以免從高處滑落而被洪水沖走。當到達相對安全的地方時,應立即發出求救信號,爭取及時獲救。
平時要多學習防災減災知識,養成注意天氣預報的習慣,隨時掌握天氣變化,做好家庭保護的准備。低窪地區居民應准備沙袋、擋水板等物品,或棚設防水門檻,並設置水土保持牆,防止洪水進入房屋。經常把船、筏、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放在家裡,在汛期前隨時檢查是否可以使用。
㈤ 土耳其伊茲密爾強降雨導致嚴重洪澇災害,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們已經聽說了在土耳其有一個城市已經出現了接連降暴雨的這樣一種狀態,並且已經導致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面臨著這樣一種情況,也是讓許多人感覺到十分惋惜的一個場面,畢竟對於這樣一個地區來說,如果經歷了這樣一個事件的話,很有可能會讓當地的一些人民面臨著非常慘痛的教訓。那麼對於這樣的一些人群來說,很有可能會讓他們丟失掉自己的生命安全,讓他們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態度當中。
如果他們總是出現這樣一種場面的話,很有可能會對他們生活的環境造成非常嚴重影響。而洪澇災害只是一個比較小的方面,很有可能會危及他們更大的生命安全的健康,雨水的降臨應該讓一些人們他們產生一個警醒的作用。對於他們來說,應該去保護自己生活的環境,不然的話會讓自己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當中,也會對於自己的健康,還有他人的健康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㈥ 中亞有哪些氣象災害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內陸地區,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多內流河;
因此,中亞易受到寒潮、旱澇(冬季降雪過多,春夏容易出現融雪性洪水)、沙塵暴、低溫凍害等。
㈦ 全球氣候變暖會帶來哪些影響和災害
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可能是有多方面的,其中最為主要的有兩方面,一是人類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從而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每年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超過400億噸。二是人類對於地球植被的破壞,特別是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大量森林的破壞,減少了植被對於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變暖對於地球來說是一個快速的氣候變化,但是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緩慢的氣候變化,是在年復一年中逐步積累的,並且會潛移默化的產生許多深刻的影響,最終可能會在量變後達到質變。具體來說,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以下五方面:一是,全球變暖本身就是氣候資源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會導致氣候要素溫度和降水的增減,改變了水、熱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有的地區會趨向乾旱,而有的地區則會趨向濕潤。比如地處高緯度的俄羅斯可能會由於全球變暖而使得年均溫提高,從而變得相對適宜農業發展,增加本國的糧食產量。二是,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全球變暖一方面使得兩極地區的大陸冰川冰川融化,大量冰川融水進入海洋;另一方面,全球變暖使得海水受熱膨脹,兩方面共同促使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一些島嶼,比如馬爾地夫、諾魯、吐瓦魯等國家將來都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目前,吐瓦魯已經宣布在對抗海平面上升中失敗,打算舉國遷徙到紐西蘭。三是,全球變暖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比如在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暴雨發生頻率增加了2%至4%,同時由於全球變暖地球極端性天氣現象多發,比如厄爾尼諾、拉尼娜、寒潮、乾旱等災害多發。其中,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周期性的出現,每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氣候就會發生「該怎麼樣而不怎麼樣」的反向變化,比如雨季該下雨不下雨、冬季該冷不冷;每當拉尼娜現象發生,氣候就會發生「該怎麼樣而更怎麼樣」的加劇變化,比如乾季更干、夏季更熱等。
㈧ 氣候變換
1750年工業革命以後,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急速增加,從1945年到1980年人類開始討論全球是否在變暖,否定觀點占絕對上風。諷刺的是,人類失去了防止全球變暖的最佳機會。1980年之後,氣溫一路上升,人為影響力超過自然,直到今天。隨著氣溫上升,在引發一系列災難性事件(如05年亞馬遜大旱,美國卡崔娜颶風,09年台灣莫拉克風災、以及去年到今年的中國異常寒冷、乾旱,日本等地的雪災,等均與全球變暖有關)發生的同時,還在將人類以及整個自然界緩緩退向末日。如果不加以制止,據預測自然界將最早在4、50年內遇到毀滅性打擊,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一個我們人人責無旁貸的問題。請一起加入環保的行列,一起守護我們共同的世界與未來。
126784323,新未來協會QQ群,歡迎關注社會問題的您的加入
推薦資料:紀錄片《愚昧年代》《改變世界的6度》《+-2度——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不願面對的真相》
倡議書(阻止氣候變遷、我們責無旁貸)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153個國家和歐盟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各締約方代表簽署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京都議定書》。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終於開始生效。
2007年12月15日,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印尼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
2009年12月7日,世界氣候大會在哥本哈根召開,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出席。
2010年12月,世界氣候大會在墨西哥坎昆召開……
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2005年夏季,亞馬遜雨林發生大旱,亞馬遜河多個支流幾近乾涸,森林火災導致2500平方公里熱帶雨林被毀。同年8月29日,美國史上最強颶風卡崔娜襲擊美國南部,紐奧良市八成市區被淹,上百萬難民被迫撤離家園。
2009年6月開始,中國大范圍普降暴雨,導致重大水患。8月8日,莫拉克台風造成台灣有歷史記錄以來最慘重的災害。9月,土耳其暴雨造成洪水淹沒伊斯蘭堡古城。
同一時期,東非卻嚴重乾旱,2300萬難民缺水缺糧。澳洲、美國、希臘大范圍發生森林火災。
今年冬季,北半球大范圍異常寒冷、乾旱或雪災嚴重。
1996年至2005年,全球冰川的消融速度達到過去2-4倍,由於氣候變化引發的全球冰川消退和融化威脅到數億人口的淡水供應。據科學家預測,最快10年以後北極冰川將完全消失,而格陵蘭島冰川的消融速度則將決定本世紀人類的命運。
這一切,又為何發生?
1750年工業革命以後,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急速增加,從1945年到1980年人類開始討論全球是否在變暖,否定觀點占絕對上風。諷刺的是,人類失去了防止全球變暖的最佳機會。1980年之後,氣溫一路上升,人為影響力超過自然,直到今天。
現今世界上所有機構,包括哥本哈根大會、歐盟、日本、美國、中國、印度、大型跨國企業、綠色和平組織、政治團體,等等,全都同意全球氣溫應控制在升溫2攝氏度以內。原因是一旦跨過了2度的門檻,將會導致全球溫室效應完全失控。樹木、土壤和西伯利亞永凍層中的甲烷等巨量的碳元素會被釋放,進入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將導致全球均溫快速上升6度以上,最終大部分生命將會滅絕。
2攝氏度成了人類存亡的關鍵。為了控制全球升溫在2攝氏度以內,到2015年必須讓二氧化碳排放量穩定下來,以後逐年降低,通過開發利用新能源等讓整個人類文明轉型成低碳的經濟模式,在2065年左右降到零。
這可能是人類史上最艱巨的任務,卻也是人類最後的機會。
但是,我們又在做什麼?
1992年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求發達國家在20世紀末將其溫室氣體排放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但事實表明,多數發達國家的排放量仍在增長。
2000年,美國宣布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成為唯一一個沒有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的國家。
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爭吵和混亂中結束,唯一的成果《哥本哈根協議》以「記錄在案」的形式成為氣候檔案,強制性的約束條款最終變成了建議。
2010年坎昆會議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再次激烈對立,「巴厘島路線圖」的計劃再次落空,事關人類命運的諸多問題被推向未來難以預料的無盡等待中。
中國在餐桌上每年浪費600億元,可以資助1億個貧困兒童;日本每年使用一次性筷子接近300億雙,相當於消耗近10萬畝森林;奈及利亞的石油公司將發現的伴生天然氣放空燃燒,這些火焰每年產生二氧化碳七千萬噸,相當於一千萬的倫敦家庭一年的排放量……
我們每天喝比自來水浪費800倍能源、貴上10000倍的瓶裝水,食用每一卡路里的食物從生產、包裝、冷藏到運送,大約需花80卡路里的石油。我們用燃燒煤炭產生的能源生產燃燒石油的汽車或以石油為原料的CD光碟、塑料袋、葯品、計算機……我們每年都消耗更多的能源,卻一直在迴避全球變暖的事實,似乎只要迴避,災難就不會真地發生。不產生二氧化碳的替代能源已經存在50多年了,為什麼在形勢嚴峻的今天,我們依然不全力利用?
如果爭端和浪費繼續下去,我們又該面對怎樣的未來?
據科學界預測,如果這樣下去,全球氣溫將在本世紀末升溫6.4度甚至更多,而每升溫1度都會帶來災難性後果,魯瓦圖、馬爾地夫、孟加拉國、中國台灣等地將最先受災,隨著情況的惡化,世界各地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災難。在升溫2到4度的過程中,恐怕人類的末日就已經到來。
今年我和我的同伴大都20幾歲,父母一輩在40到50歲之間,父母一輩或許是幸運的一代,因為他們可能會帶著人類永存的幻想離開,而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則有幸見證偉大的人類社會的終結,那麼再下一個世代呢,恐怕他們為了生存都來不及,連責備我們為何如此殘害地球的時間和機會都沒有,只能在充滿暴力的潰散的社會里聊以生存。
年輕的一代是背負責任的一代。我們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但這也是歷史的機會。如果把握住這次機會,我們就將改寫歷史,創造一個新的未來。這是我們獨特的使命,也是我們唯一的機會,所以請千萬不要放棄。
我們的時間正在一分一秒的過去,現在到了我們必須面對的時刻。氣候變遷是真實存在並且由人類造成的問題,阻止全球變暖,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
我們還有時間
我們還有恰好的時間
你還只是把這看完憂郁無力一下就好嗎
你還只是看完以後抱怨人類為何這樣殘骸地球而已嗎
不要猶豫了!請一起加入環保的行列吧!
每天多坐大眾交通工具,少開車,少騎機車
每周選擇一兩天吃素,平常也盡量少吃肉,肉類是碳排放的一大原因
隨手關閉電源、列印影印使用雙面或用單面廢紙
夏日冷氣調至26-28度即可……
還有很多很多可以為地球做的事情
現在再不下定決心,就會失去最後的機會
請告訴你的朋友、鄰居、同事、同學
跟他們說明現在地球遭遇的狀況
大多數的人並不是不願意去做
只是不知道氣候變遷後果的嚴重性,和它的急迫程度
每個人的一點點力量,就可以造成很大的改變
阻止全球的暖化,就差你一個而已
你的一切行動,都會影響到地球的未來!!!
今天就去開始行動!!
參考資料:紀錄片《愚昧年代》《改變世界的6度》《+-2度——台灣人必須面對的真相》《不願面對的真相》、網站資料ipcc、wwf、jccca等等
附言:為了節省資源,文件復印數量有限,如果支持此文件,看完後請推薦給您認為值得推薦的人。如果方便,可以在空白處簽上您的名字,期待著您的迴音。
聯系電話:090-65881787(日本、softbank、下午6點至9點)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未來協會
㈨ 世界災害(日期,在哪,什麼自然災害,少了多少損失)
1. 2008年5月,形成於孟加拉灣的特強熱帶風暴NARGIS在緬甸伊洛瓦底省的海基島附近登陸,隨後襲擊了緬甸三角洲地區,並穿過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和仰光省。據緬甸官方公布的最新數據,熱帶風暴已導致77738人死亡、55917人失蹤、19359人受傷。目前,救援工作仍在進行。
2. 2005年10月,一場里氏7.6級的強烈地震襲擊了南亞次大陸的城市和村莊。巴基斯坦多個村鎮被夷為平地,遇難人數8.6萬。
3. 2005年9月,「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新奧爾良州,遇難人數達1036。
4. 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強烈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東南亞和南亞數個國家,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20多萬人死亡,150多萬人流離失所。
5. 2003年12月,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市發生里氏6.3級強烈地震,造成至少3萬人死亡、5萬多人受傷。
6.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瀉縣發生了里氏6.8級地震,隨後又發生多次較強餘震,造成至少35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和重大財產損失。
7. 1999年8月,土耳其西北部發生7.4級地震,1.5萬多人死亡。
㈩ 七大洲的氣候類型
亞洲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甚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50℃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餘地區均在10-1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1/2,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8℃,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 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 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於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風,5-1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於孟加拉灣的颶風,5-1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
非洲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佔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氣溫高達57.8℃,為非洲極端最高氣溫。乞力馬扎羅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
非洲降水量從赤道向南北兩側減少,降水分布極不平衡,有的地區終年幾乎無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達10 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南部、幾內亞灣沿岸及山地的向風坡降水較多。
歐洲 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徵。大陸南北跨緯度35°,包括附屬島嶼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島嶼屬寒帶、南歐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外,幾乎全部都在溫帶。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洲。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千米,而東部距海洋最遠的地方可達1 600千米,因此歐洲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又由於平原遼闊,從浩瀚的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能無阻地深入內陸,濕潤的空氣調節了氣溫,北大西洋暖流使整個西歐及北歐西部沿海地區更為溫暖。最冷月廣大地區在0?16℃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多在8-14℃之間。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情況是由於距大西洋的遠近和盛行風向的不同而有差別。靠近大西洋的向風坡,年平均降水量達1 000毫米以上,廣大的低山、丘陵、高原和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 000毫米之間,南歐三大半島的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約佔全年降水的30-40%。 水系:歐洲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豐沛的河流,不少河流之間有運河連接。外流區域約佔80.5%,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包括流入地中海、黑海和波羅的海)流域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68%;流入北冰洋的約佔12.5%;內流區域約佔19.5%,大多注入裏海。主要河流是伏爾加河、多瑙河、烏拉爾河、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訥河、泰晤士河等。歐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挪威的奧爾默利瀑布,落差563米。歐洲湖泊眾多,且是一個多小湖群的大陸,但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爾卑斯山地區。歐洲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阿爾卑斯山麓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
北美洲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由於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低於0℃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3/4;整個北極群島(北美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都低於-32℃,格陵蘭島中部低達0℃,成為西半球的寒極區。夏季全洲普遍增溫,最熱月(7月,沿海多為8月)平均氣溫格陵蘭島中部為0-3℃,成為北半球夏季最涼的地區;其餘廣大地區都在0-32℃之間,其中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區面積較小。美國西南部的死谷,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6.7℃,為全洲最熱地區。北美洲東部地區降水較多。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東南部、美國的東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年降水量約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達2 000毫米以上,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區;佛羅里達半島、落基山脈東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是美國大盆地西南部、科羅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東南部常受颶風侵襲,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強烈的暴風和陸龍卷風。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後,於東麓形成欽諾克焚風。
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
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於26-28℃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象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70%以上,為各洲中沙漠面積較小的一洲。
水系: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於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過1 000千米的有20多條。南美洲水系內流區域很小,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終年不凍。南美洲多瀑布,安赫爾瀑布落差達979米,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區的荒漠高原地區多構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多冰川湖;內流區多內陸鹽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是最大的湖泊。
大洋洲 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絕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5?8℃之間。最涼月平均氣溫為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向赤道由16℃遞增到25℃;南半球從南緯50°附近起向赤道由6℃遞增到25℃;紐西蘭的南島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山區可達0℃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起向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由24℃遞增到28℃以上;南半球從南緯50度附近起向澳大利亞西北部,由12℃遞增到32℃。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53℃,為大洋洲最熱的地方。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 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 000 000毫米,背風坡則僅1 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雨區,年平均降水量750 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紐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 0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高達5 000多毫米。澳大利亞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0-60%。
南極洲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風大和乾燥。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6℃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為世界最冷的陸地。全洲平均風速17-1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