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土耳其和伊朗有很多元青花
❶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么出名又為什麼會讓人追捧
我們國家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歷史的文化大國。並且因為我們國家擁有這么淵遠流長的歷史,我們也擁有了許多驚嘆的藝術。而元青花就受到了歷代的人們的追捧,深受著歷代人們著世人們的歡迎。
其實歷史發展到今天,元青花已經是一種象徵。所以許多人追捧元青花,主要是因為它的存在見證了歷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的興衰。但同樣如果元青花作為一種裝飾品,也是很有自然的氣息,放在家中裝飾的話,顯得很有氣派。
❷ 元青花瓷器為什麼這么珍貴求解
元朝時期,米納依彩繪陶器使用含鈷的氧化物繪制燒成釉下藍彩的技術,傳到了我國內地,為景德鎮制瓷藝人掌握,燒出了純深藍色的霽藍釉和聞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藍花的青花瓷器。
優質的元青花瓷為元末景德鎮特製.
元朝有關的記述中沒有提到青花,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波普博士根據英國人大維德收藏的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對照伊朗阿德比爾宮博物館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國際上產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熱潮。
此後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元青花。其中有許多與大維德瓶的水平、風格相似。而也有的青花發色淺淡甚至灰暗,紋樣簡單,器型較小,並且可以確定這種元青花器的製作早於至正年。至正型的青花是使用伊朗青料繪制燒成。元青花大多數沒有款識,後人即使見到精美的元青花,容易誤認為宣德時期,洪武與永樂朝的青花也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最近20年才逐漸被區分出來。
元代青花瓷器的創制,是陶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後,以青花為主體的彩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品種,以往一貫佔主流地位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學上從以素雅為美的中古時代進入了五彩繽紛的近古時代。因此元青花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學術界認識之後,就立即引起了藝術品收藏界的關注。元青花的市場價格一路飆升。那麼這到底合理不合理?元青花究竟應該如何估價?
關於文物藝術品的估價問題,按照價值規律。實際上並非每一件元青花都是一級精品。造型、紋樣都十分精美的屬於一級珍品;器型較小、紋飾略簡單的可列為二級和三級。
元青花的特點
元代瓷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渾厚凝重、氣魄雄偉,特別是高級的細瓷,包括至正型青花,這個特點尤為明顯。這與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關,同時也與它是出口品有關。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盤,傳世品也是以大盤為最多,而且這些傳世的元青花大盤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家博物館,是昔日王宮的遺留。這說明元青花在當時主要是返銷元青花技術的故鄉—盛產米納依彩繪陶器的伊朗。當然也有龍泉窯的大盤。這種大盤是我國以前沒有的新型式樣,系按照伊斯蘭國家人的飲食習慣,置於地毯上盛放食物。盤子的直徑達三尺,卻極為平整,毫不翹棱變形。盤的樣式為折沿,而且板沿很寬,有二寸多,適於手持搬動,分菱花和圓形兩種。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圓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體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製作十分講究,尤為精緻。
元青花的裝飾
至正型青花在紋樣上的特點是既帶有一些西亞美術的裝飾形式,又有濃厚的我國傳統民間圖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風格華麗熱烈,與當時織金錦的圖案和效果又極為相似。從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紋飾不但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宋代磁州窯黑彩的圖樣,表現技法也十分熟練高超,畫面精美生動。
西亞的特產花卉—大麗花,又稱西番蓮的纏枝花紋是元青花的最常見的紋樣,也是我國瓷器的主要紋飾。元青花的紋飾分很多層,少則兩三層,多達七八層,但均分主紋與輔紋兩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子的中心為主紋,常見的有海水龍、雲龍、鳳凰、麒麟、孔雀、天馬、獅子、魚藻、草蟲、牡丹、山茶、松竹梅、鴛鴦荷花、牽牛花、庭院竹石芭蕉以及十字寶杵等,輔紋有如意雲肩、纏枝花、蕉葉、海浪、魚鱗、龜貝、金錢、回紋、鎖子連環、雜寶變形蓮瓣等,極為豐富。
至正型青花發色青翠濃艷,青花紋飾筆畫有些暈散,濃淡相互映襯,變化自然,最濃處成為黑色並深入胎骨,並發出黑色閃銀光的鐵斑。用手撫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處感覺凹陷。
元青花無論大小盤、碗、杯、盞之屬,均里外畫花,有白底藍花,也有藍底白花,還有白底藍花與藍底白花分不同層次交織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淺浮雕狀,為預先在胚體上雕刻而成,可見元青花製作之精。
元青花的胎釉特點
元朝開始採用高嶺山的優質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質已經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堅實細膩,但仍然含有金屬雜質,所以燒出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處呈現紅色斑,俗稱「火石紅」。
元青花一般器型碩大,顯得笨拙,胎體比其他時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類,介面鏇削不細致,用手撫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燒造不易,所以難免會出現翹棱、夾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顏色總體為青白色,早期偏青,並且釉子較厚,常有垂流淚痕,淚痕處顏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別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濃淡適宜,釉色透亮接近潔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顯。
❸ 至正款元青花碗的相關知識
請輸入你的答案...元代是我國陶瓷歷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元朝政府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管理景德鎮瓷器的生產,使景德鎮成為我國陶瓷的生產中心。其中青花瓷器的燒造,最具有劃時代意義,改變了此前我國以青瓷為主流生產的特點,從此青花瓷就成為了中國陶瓷的主流! 至正型與延型元青花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青花鈷料主要有進口料、國產料、混合料三種。進口的鈷料主要是「蘇麻離青」,此種鈷料屬於高鐵低錳型,青花發色藍艷並帶有鐵銹斑。而國產料屬於高錳低鐵型,發色較為淺淡,且無鐵銹斑。在學術界上一般將元青花分為兩種類型,至正型元青花和延型元青花。前者是以英國大維得基金會所藏的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銘文的象耳瓶為斷代的標准器物。學術界普遍認為此類型元青花主要生於元代中晚期(約1341-1368年)。而後者主要是以江西九江延祜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紋塔式蓋瓶為標准器。生產的時代大致在元代早期(約1319-1340年)。這兩種類型的元青花在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前者採用進口鈷料,呈色艷麗且帶有鐵銹斑,伴隨有暈散現象,紋飾多密集,層次繁多,造型多高大。後者採用國產料,紋飾較為簡單草率。從目前的出土和國外發現的元青花來看,至正型元青花多為出口外銷以及一些陳設器和廟宇供器。因此,許多官方的書籍中認為國內還未發現有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碗、盤之類的特殊器實用物。但是隨著近年來民間收藏隊伍的壯大,民間出現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元代青花瓷器和標本,促進了民間對元青花更深入的研究。筆者通過多年來對元青花有關的資料與實物的研究發現,在國內至正型元青花還是有碗、盤之類的實用器的。標本一為元青花河塘鴛鴦紋碗的殘件,此殘件出土於揚州運河。釉色白中閃青,青花發色藍艷,呈暈散狀,有鐵銹斑,手摸上去,鐵銹斑處有下凹的感覺。碗內心繪河塘鴛鴦紋,口沿處有一圈纏枝菊紋邊飾,碗外腹繪纏枝蓮紋,下腹為典型的元代蓮瓣紋,碗底內心有乳突,呈螺旋狀。此器畫工頗為精細,線條硬朗流暢,時代特徵明顯。標本二和標本一的特徵基本一致,前者口徑為15cm,後者口徑為16cm。只是在紋飾上,後者碗外底少了一層蓮瓣紋的裝飾,仔細觀察兩件殘器,清晰可見使用磨損過的痕跡,尤其在器內和口沿初,更是明顯。標本三為元青花龍紋盤的殘件,同樣出土自揚州運河,口徑19cm,盤內心繪龍紋,龍頭略小,細頸曲長脖,五爪龍,三根肘毛分開,與許多至正型大件元青花龍紋畫法一致。首都博物館也有與之類似的殘件。盤壁繪有纏枝蓮紋,外側為典型的元代蓮瓣紋,蓮瓣內繪有八寶紋,器底無釉。此殘件傳世痕跡也較為明顯。標本四為青花龍紋高足杯,此類器型在元青花當中很常見,這件高足杯外繪龍紋,內心為模印龍紋,頭、頸、身等紋飾的畫法也很有時代特徵。此器身龍紋的龍鱗繪制採用橫豎直線交錯的席狀紋,此種紋飾在元代以後不見。高足杯的上下身,採用的是接胎的辦法,高足杯的內頂端無釉,有小凸,這也是元代高足杯的典型特徵之一。通過觀察發現,此殘器的傳世痕跡依然明顯。以上幾件元代至正型元青花均在國內發現,並且有確切的出處。除此之外,筆者還曾在其他一些藏家手中見到過類似的藏品。通過對以上標本的比對發現,「國內無典型至正型實用器」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因此筆者認為元代景德鎮曾為國內生產過至正型元青花實用器。元代青花瓷在元代產量並不大,國內並未普及使用,只有少數人能用。而類此上述至正型的元青花瓷據筆者推測,大部分應當是為統治階層,王公貴族,富豪之家燒制的。當時作為外銷的至正型元青花從性質上屬於商品,但面對國內,許多權勢階層,富貴之人是完全可以消費的。再者,景德鎮也曾專門為國內生產過至正型元青花。通過對比,這些國內的至正型元青花和出口外銷的元青花是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的,筆者也做了一個初步的研究,這些國內的元青花同樣採用進口的鈷料,不同於元代外銷東南亞的使用國產料的元青花。這與外銷到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元青花一樣使用進口青料,而且在紋飾上也許很多相同之處。其中土耳其博物館有一件河塘鴛鴦碗與殘件標本一和標本二幾乎一致。國內的至正型元青花實用器在器物的大小上和外銷伊朗,土耳其的元青花同類器物又有區別,外銷歐洲的元青花尺寸較大,盤子一般在40cm以上,碗一般在30cm左右,而國內的同類器物,盤口徑一般在20cm以內,碗一般在15-17cm之間。這也證明了這些殘件是景德鎮專門針對國內少部分王公貴族,富豪之家所生產的至正型青花瓷器。至正型元青花中的薄胎器至正型的元青花總體特點就是胎體厚重,器形高大,紋飾豐富,密集多層次。至正型元青花同樣有薄胎器,同樣有紋飾簡練的裝飾。如標本五,此為一件玉壺春瓶的殘件,高26cm,通體胎體極為輕薄,大部分厚度僅為2mm左右,胎質比較細膩,但仍然可見空隙和雜質,與明代的胎質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器身分三段接胎而成,接胎痕清晰可見。其在紋飾裝飾技法上較為簡捷,僅有三層裝飾,徑部和底部繪有窗格紋,中間腹部有纏枝牡丹一周,纏枝牡丹的畫法在同類元青花中很常見。此器所用青料為標準的進口的蘇料,暈散與鐵銹斑都較為明顯。這樣的元青花在筆者所看過的博物館館藏和一些資料中從未見過,十分稀有。至正形元青花和樞府瓷器的關系多年前筆者偶然得到一件元青花罐上面蓋子的標本(標本六),此標本中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此青花蓋子上竟粘有一塊卵白釉的龍爪,兩者緊密的粘貼,深入胎骨,應當為燒窯過程中造成的。此標本透露出一個信息:「元青花瓷和卵白釉瓷曾在同一窯中燒造過」。之前大部分學術觀點認為:「帶有樞府字樣的卵白釉瓷器屬於浮梁瓷局所生產的官窯器」,而此塊標本的出現,卵白釉瓷器與元青花瓷器同窯燒造,能否說明至正型元青花也有官窯的性質呢?筆者覺得這還需要以後更多的考證。
❹ 元青花鳳首扁壺的元代青花背景資料
中國的古玩瓷器在全世界收藏者眾多,尤其是明清以後的器物收藏。
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很少,有數可查。據不完全統計,國外有元青花藏品200餘件,主要分布於土耳其和伊朗,少數分布在德國、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國內收藏的元青花完整器件約100多件,可謂之物稀為貴。
元代,海外貿易進一步擴大,中東地區重新興起了對中國青花瓷的需求。景德鎮作為元代瓷業的發展中心, 利用中東進口的鈷料,燒製成功了胎體潔白、釉色純凈、青花色澤濃艷青翠的青花瓷器,以供出口。
所以元青花的造型和紋飾上,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許多阿拉伯地區的風格,如大盤、大碗、大缽、扁壺,如繁密而結構嚴謹的結構布局,如近似阿拉伯式花紋的纏枝花卉等等。
隨著人們審美興趣的轉移與提高,元代青花為國內市場所漸漸接受,成品價值與質量日漸提升。
元代短短九十多年,竟產生如此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器,本身就能引起人們,特別是陶瓷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❺ 中國國內為什麼傳世元青花少
元青花是主要用於外貿,還是因為什麼元、明政治原因造成國內稀少,現在已不得而知。目前,國外除了伊朗與土耳其保存的大量元青花外,美英日博物館的元青花都是國內流失出去的。長久以來,國人對元青花的認識有限,元青花瓷瓶又均無款識,所以多被當成明代青花瓷。現在國內對於元青花的研究還較為初級,目前國內官方認可的元青花也多為出土或來路明確的。對於民間出現的既不像宋瓷,又不像明瓷、清瓷的元青花,一律持懷疑態度,所以造成元青花藏量國外多於國內的局面。
❻ 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元青花
民間元青花至少數以萬計 「不到400件」這個數字,只是我們官方考古的統計結果。但全世界的元青花存世量的構成應該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是館藏,二是私藏,三是近幾十年中國大陸不斷的出土。 首先說館藏,都不止「400件」。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曾經告訴我,亞塞拜然的博物館里起碼還有幾十件元青花,這個沒有被我們統計進來;然後說私藏,伊朗、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民間都有很多人收藏元青花,這些也沒納入我們的統計范圍;最後是近幾年出土。坦白說,現在的考古發掘,主體不是官方的考古隊,而是在民間。民間的基建工程或盜墓行為,導致大量出土的元青花流向了市場。 宋末元初的時候已經開始有了元青花的生產,根據明代的記載,江西地區有將近三百多個窯口。三百多個窯口生產了將近一百年,元青花的數量會有多少?事實上,外銷的元青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絕大部分的元青花就是裝酒、盛飯、放茶葉的日用器。三年前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這個統計是具體落實到每個藏家,每件藏品我都看過。結論是:姑且不論普品,中等以上品相的元青花,國內民間至少有一萬五千件。 這次上海博物館的元青花展覽,我也去了。近90件元青花,按照我的標准,精品也就十幾件。名氣最大的「鬼穀子下山」,這次見到實物後令我大吃一驚。它的花色並不是傳統的「至正型」元青花。花色沒有炸開,沒有暈散,也沒有鐵銹斑。如果按照國內保守文博專家的看法,它是一件典型的「不開門」的元青花,是「仿品」——當然我並不這么認為。我認為它屬於一個很少量的品種,所採用的鈷料是國產料,在福建的某個窯口生產的。 說到底,元青花又不是多麼難以鑒定。我這里不僅有國家博物館檢測中心的證書,還有伊朗博物館和蒙古國家博物館的檢測證書,這些都是我們的證據。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李輝柄: 元青花真假之爭 問題出在「多」 元青花研究現在有個問題:文博界的研究者,不願意到實地去考察,所以他們根本不了解這幾年的出土情況。我自己本身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以前也覺得元青花存世量很少,有民間藏家找我看,我也給人家「槍斃」了不少。 轉變發生在2005年。當時有個藏家拿了一批新出土的元明瓷器找我鑒定,因為那批瓷器和館藏的傳世品有很大區別,所以我決定跟他去現場看。那個墓葬群在江西南城,是個丘陵地帶,是當地歷史上一些比較有地位的人的墓葬群。那片地方,這幾年不知道挖出來多少元青花,都是當年被當做隨葬品埋入地下的。 這件事情給我的震動很大。近30年,由於國家經濟建設的加快,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進行,動土量要大大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總和。盜墓、私藏的現象很普遍,但這個現實很多學者不願意麵對,又不願意到第一線去考察。包括元青花在內的大量瓷器出土,速度之快、數量之多讓他們難以接受。而現在景德鎮的「仿品」也確實很多,這更是雪上加霜。所以「來路不明」的元青花擺在專家面前,不用說是沒有見過的,就算是和博物館里一模一樣的,人家也不敢認,只能一棍子打死。 元青花的「真」「假」爭論,其要害就是一個「多」字。多了就「假」了,這就把「多」與「假」畫上了等號。我們當然不能把假的說成真的,但也不要因過去你沒見過就對元青花加以否定。
❼ 元青花存世這么少,一朝代的瓷器到底到哪裡去了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小口外侈,短頸,豐肩,平底。紋飾分為三組,肩部飾鳳穿牡丹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四個菱形開光內分別繪「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梅鶴,陶淵明愛菊。腹下部繪仰覆蓮紋和忍冬紋一周。該器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艷,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流傳經過:1987年10月31日原武漢市文物商店武勝路門市部從一對夫妻手中收購而來。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時代:元(1271—1368年)文物價值
青花瓷器由於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白地藍花,有明凈素雅之感,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經燒制青花瓷,但是從燒造技術判斷,青花瓷的成熟期屬於元代。元青花以明麗雅緻的紋飾、豐富多樣的種類、製作精湛的工藝,成為當時出口中東、西亞等地區的重要商品。從元中晚期開始景德鎮大量生產青花瓷器,其質量、製作工藝、創新發展方面均呈現出遠勝於唐宋青花瓷的成熟與精美。青花瓷從此成為景德鎮窯乃至整個中國瓷器生產中最為主要的產品,被人們譽之為「國瓷」。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尺寸:高37.6㎝,口徑6.2㎝,底徑13 cm
稀缺性
元青花存世量少。據統計,土耳其、伊朗、美國等國家博物館收藏佔了一半之多;元青花的裝飾題材大多以中國傳統圖案花紋為主,人物紋樣極少,此件器物尤顯珍貴。
工藝美術史
從實用性角度審視,元青花瓷能依據不同地域人們的不同生活習慣和需要,設計不同的器型。既有針對中東及伊斯蘭國家生產的大盤、大罐、大瓶等器型碩大飽滿的大件,也有滿足東南亞國家需要的小罐、水滴、小瓶等,還有適應中國人生活習慣的高足杯、盞托、觀音和文具等。從藝術審美角度欣賞,元青花瓷釉色瑩潤、青幽淡雅、意境悠長、雅俗共賞,有著適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審美需求的共融性。其裝飾紋樣布局繁密,結構嚴謹,描繪精細,體現了製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超的繪畫技藝。
歷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繪「四愛圖」,以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及陶淵明為題材。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梅妻鶴子」林和靖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及東晉文字家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令人景仰。
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檢索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元青花瓷器的市場價值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器物描述
歷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繪「四愛圖」,以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及陶淵明為題材。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梅妻鶴子」林和靖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及東晉文字家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令人景仰。
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檢索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❽ 元代青花瓷器價格究竟是多少
元青花的價格非常高,主要原因是存世量稀少,有人估計目前元青花不足300件,主要收藏於土耳其和伊朗,我國的元青花反而少於上述兩國,我國目前就有幾十件,所以價格非常高貴,元青花人物故事紋「鬼穀子下山」拍賣價為2.4個億,所以目前真品的元青花不會低於千萬元。謝謝
❾ 在今天的土耳其,伊朗等中東國家的博物館中,為什麼收藏著中國元代時期的青花瓷
元朝時海上貿易十分繁榮,遠達中 東 地區,而瓷器是中國對外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所以,在中東可以發現青花瓷。
❿ 一鋤頭挖出237件文物,其中19件都是國寶級元青花嗎
在江西省高安市,有世界上唯一一家以元青花瓷器命名的博物館——2014年正式開館的「高安元青花博物館」。目前,館內藏有24件元青花瓷器,其數量為國內館藏元青花瓷器最多,即使與世界各大博物館進行比較,元青花瓷器的收藏也僅次於土耳其與伊朗之後,名列第三。
1980年11月29日下午2時許,位於高安縣錦河之畔的江西第二電機廠廠房擴建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幾名施工人員賣力地挖著地基,突然,他們面前的土層坍塌了下去,露出了一個小土洞。可以看見裡面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堆放著許多東西,仔細一看,都是些盤、碗瓷器。
這批瓷器文物窖藏主人究竟是誰,有人猜測可能是高安人士伍興甫,伍父子。良臣伍興甫官至元朝駙馬都尉,為皇室近侍,且從事商業運輸,獲利甚多。伍良臣於元晚期為官,崇尚《周禮》、《禮記》等儒學經典,父子二人政治上有權勢,能自由出入皇室,有條件接觸和使用皇宮器物。伍興甫父子在元朝將滅亡前將瓷器運回高安,在高安戰事頻繁中窖藏起來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