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是怎麼打仗的
1. 土耳其為何屢次發起軍事行動,土耳其發起軍事行動原因是什麼
一個國家發起軍事行動,必須要有足夠的利益驅動,能夠為自己帶來好處。土耳其之所以三番兩次的在這一區域動武,主要是擔心當地的庫爾德武裝勢力做大,進而嚴重影響其自身安全。
現在中國是一片歌舞昇平,但世界的許多地方都處於硝煙彌漫的戰火之中。只要有戰爭就有流血犧牲,更有無數的普通百姓會失去家園,成為難民。和他們相比,我們算是幸福的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幸福生活。
2. 俄土戰爭是怎麼樣發生的
俄土戰爭指俄國與土耳其為爭奪黑海及其毗連地區的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17世紀至18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13世紀被蒙古韃靼人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奪取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18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關於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以及俄國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為此而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蓬勃發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
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以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黑特曼多羅申科,企圖將整個右岸烏克蘭地區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黑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黑特曼。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於1676年佔領了黑特曼首都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
為阻止這一企圖,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率領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奪取該城,俘虜了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託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侵襲。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的一致行動,對在戰爭中戰勝土耳其韃靼軍起了重要作用。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斗爭的繼續。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
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克里木遠征和亞速遠征。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同盟的其他成員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
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轉歸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1710~1713年的俄土戰爭是在北方戰爭期間進行的,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述,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
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1733~1735年俄波戰爭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以猛攻奪占彼列科普,爾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後來由於發生了流行疾病和缺乏糧秣及飲水,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拉西將軍指揮的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以猛攻奪取了奧恰科夫。
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遭失敗。為了與活動在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協同作戰,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從而使戰爭產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中擊潰了土軍。
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被接收加入俄國版圖。俄國由於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且同盟國奧地利及退出戰爭,不得已與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地形復雜的水障礙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
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對俄國的侵略行動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影響而引起的,是俄國爭奪黑海出海口斗爭的繼續。10月6日,得到法奧兩國支持的土耳其對俄宣戰。
為此,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區作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入侵烏克蘭領土。俄第2集團軍在擊退敵人對烏克蘭的進攻後,前出至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敵軍作戰。
在對霍京的兩次猛攻失利後,他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過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防軍由於缺少食物,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佔領該城;第2集團軍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
在1770年的戰爭中,第1集團軍在坑田墓地附近及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河畔擊潰了敵軍。俄國分艦隊在愛琴海的出現,促進了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
在切斯梅海戰中,俄國分艦隊擊潰了土耳其艦隊,從而保障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制海權,並完成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9月,俄軍以猛攻奪取了賓傑里要塞,7~11月,先後攻佔了伊茲梅爾、基利亞、布賴洛夫和阿克爾曼。
1771年,第1集團軍展開軍事行動,在多瑙河區艦隊的協同下,於2月佔領了茹爾扎,3月封鎖了土耳恰和伊薩克恰要塞。多爾戈魯科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在亞速海區艦隊的協同下,於6月25日以猛攻奪取了彼列科普,並佔領了克里木。
奧軍推進到俄國邊境之後,俄第1集團軍轉入積極防禦。
該集團軍分3個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作戰,於6月和10月多次擊退企圖以優勢兵力沖入多瑙河左岸地區的土軍。俄國艦隊在地中海成功的行動,促進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義的爆發。俄國在陸海戰場的勝利迫使土耳其於1772年5月30日在茹爾扎同俄國簽訂停戰協定。11月12日,俄國又同克里木汗薩希布·格來締結條約。
根據條約,克里木脫離土耳其,處在俄國的庇護之下。
1773年的軍事行動是在巴爾干戰區進行的。6月,魯緬采夫集團軍渡過多瑙河,包圍了錫利斯特里亞要塞。5~6月,蘇沃洛夫將軍的部隊多次成功地襲擊了圖爾圖卡伊。
但由於兵力不足,魯緬采夫集團軍被迫撤過多瑙河。9~10月,俄軍企圖攻打瓦爾納和敘姆拉,均未果。
1774年6月,魯緬采夫率俄軍5.2萬人強渡多瑙河。6月20日,俄軍在科茲盧賈附近擊潰土軍4萬人。薩爾特科夫的部隊在圖爾圖卡伊附近擊潰土軍1.5萬人。魯緬采夫所部封鎖了敘姆拉、魯敘克和錫利斯特里亞諸要塞,其先頭部隊越過了巴爾干。
在這種形勢下,俄土雙方於7月24日簽訂了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和約確認了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保障了俄國自由進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戰略協同動作、強渡大的水障礙、山地進攻、爭奪要塞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魯緬采夫在戰爭中創建了協同陸軍完成戰斗任務的利曼槳船區艦隊。
戰爭中,廣泛採用新式疏開戰斗隊形——師、團方陣,採用與射擊兵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隊取代線式戰斗隊形。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制定的教令和守則反映了部隊的戰斗經驗。
1789~1791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的復仇計劃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的屬地,允許土耳其檢查出入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便對俄開戰,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俄軍統帥部展開了2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和烏克蘭集團軍,以及克里木軍團和庫班軍團。
同時,還調動了黑海艦隊。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隊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團的急速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爭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的軍團2.6萬人在摩爾達維亞作戰。
戰爭過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攻打奧恰科夫要塞時,艦隊起了重要作用。
在1789年的戰爭中,烏克蘭集團軍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以及其他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一支俄國部隊和奧地利的一個軍團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帕夏的軍隊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在雷姆尼克河畔粉碎了尤素甫·帕夏宰相的土軍10萬人。
但波將金沒有利用這些勝利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只是限於攻佔賓傑里、哈吉別伊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各捕敵私船隊活動在土耳其艦隊的交通線上。
在1790年的戰爭中,波將金仍是集中主力圍攻敵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指揮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將巴塔爾·帕夏的部隊4萬人調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打庫班,並且做好了在克里木登陸的准備。
俄黑海艦隊在烏沙科夫海軍少將的指揮下,先後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連續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在9月8~9日堅德拉島海戰中俄艦隊鞏固了這一勝利。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土耳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帕夏軍團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從而使俄國處於困難境地。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展開進攻。
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猛攻奪取了土耳其防禦工事堅固的伊茲梅爾要塞。
俄軍在1791年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的部隊強渡多瑙河後,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在默欽戰役中擊敗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的部隊在西高加索以猛攻奪取了阿納帕。俄軍在陸上和海上的勝利,以及烏沙科夫8月11日在卡列阿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的簽訂。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在戰略和戰術上協同的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縱隊與散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和圍攻要塞的戰法得到了發展。蘇沃洛夫在《制勝的科學》條令中總結了俄軍的先進經驗。
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是土耳其在拿破崙一世的支持下發動的。土耳其企圖在戰爭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伊朗進行著激烈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
對此,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將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調到了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投靠了俄國。12月30日,站在俄國一邊的大不列顛開始行動,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辛亞文海軍中將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從1807年2月起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在達達尼爾海戰和阿索斯海戰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
在巴爾干戰區和高加索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崩潰之後,俄國於1807年8月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戰火重燃。俄軍與亞塞拜然民團和喬治亞民團在高加索戰區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和蘇胡姆—卡列,同時還佔領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奪取了伊薩克恰、土耳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賴洛夫等要塞。
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的指揮下,佔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里亞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敗北。9月,魯舒克要塞和茹爾扎要塞的土耳其駐防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了洛佛奇,但很快又將其放棄;1811年2月10日以猛攻的方式再次攻克該城。
1811年初,俄國由於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被迫將多瑙河集團軍一部調往西部邊境。兵力幾乎減少一半的俄軍開始由庫圖佐夫指揮。他在7月4日魯舒克戰役和12月5日斯洛博德澤亞地區的交戰中迫使土軍投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由於庫圖佐夫具備高超的外交藝術,土耳其才簽訂了布加勒斯特和約。和約規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並入俄國的版圖。拿破崙在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
在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中,陸海軍在戰略上協同作戰的新經驗,以及奪取要塞、包圍敵人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歐洲列強爭奪奧斯曼帝國的領地而引起的。
當時,奧斯曼帝國嚴重的國內危機由於希臘民族解放革命戰爭而進一步加深。
當聯合艦隊出動保衛希臘自治權而在納瓦里諾海戰中擊敗土—埃聯合艦隊之後,土耳其蘇丹得知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便撕毀了俄土兩國以前締結的所有協定,並於1827年12月宣布對俄進行「神聖戰爭」。
1828年4月26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為對付海珊·帕夏的15萬軍隊,俄國將維特根施泰因元帥的集團軍9.5萬人調到多瑙河戰區;將帕斯克維奇將軍的軍團2.5萬人調到高加索戰區,以對付5萬人的土耳其軍。
維特根施泰因集團軍於5月7日越過國境,經過一個月的戰斗,佔領了多瑙河各公國,強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軍從陸上和海上發起聯合攻擊,佔領了瓦爾納。帕斯克維奇軍團越過國境之後,於7月5日以猛攻奪佔了卡爾斯要塞。7~8月間,高加索軍團各部隊在地方民團的支援下佔領了阿爾達甘、阿哈爾齊赫、波季和巴亞濟特諸要塞。
在1829年戰爭中,雙方戰斗非常激烈。6月11日,季比奇將軍指揮的俄軍在序列夫恰附近的戰役中擊潰了兵力比自己多1倍的敵軍,並於6月30日佔領錫利斯特里亞。7月,季比奇率部1.7萬人越過巴爾乾地區,向亞得利亞那堡挺進。8月20日,該城守軍投降。
俄軍向南發展進攻,使伊斯坦布爾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軍於7月9日控制了埃爾祖魯姆,前出到特拉帕作斯。俄軍在兩戰區取得勝利,主力前出到伊斯坦布爾,艦隊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以及艦船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帶游曳,這些行動都迫使土耳其政府於9月14日簽訂了亞得利亞那堡和約。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對於改進軍隊的指揮,組織陸海協同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積累了爭奪要塞和進行野戰的經驗,使戰役諸要素得到了發展。
俄土戰爭的結果,是俄國保留了南烏克蘭、克里木、比薩拉比亞及高加索的部分領土,並在黑海沿岸鞏固地建立了自己的統治。
3. 1787年,土耳其為什麼出動軍隊對俄開戰
1787年,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米亞,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的屬地,並對出入海峽的俄商船進行檢查。俄國拒絕土耳其的要求,土耳其遂出動軍隊對俄開戰。
4. 為什麼土耳其和敘利亞沖突開戰到底是什麼原因。
一是教派不同,二是都有庫爾德問題,敘利亞利用庫爾德問題牽制土耳其,土耳其因此希望敘利亞早日解決問題穩定下來,以免庫爾德人渾水摸魚。
5. 土耳其內戰打仗的原因
是政變不是打仗,土雞有這個傳統,土雞國父開摩爾就是這么上台的,他賦予軍隊權利,保證國家世俗化,防止伊斯蘭極端化,曾經爆發了4次政變,也打擊了伊斯蘭勢力,在現任總統時期和IS曖昧不清,擊落俄羅斯飛機打死飛行員,和美國人關系也不好,極端勢力抬頭了
6. 土耳其打仗嗎現在
土耳其一直在打仗,主要是和在伊拉克,敘利亞的庫爾克武裝力量打。
7. 奧土戰爭過程是怎樣的
奧土戰爭過程也是非常的曲折艱辛,持續了那麼長時間的一場戰爭,單從時間上來說就讓人覺得其間一定是有許多的故事可以講。奧地利為了和土耳其爭奪東南歐及中歐的霸權,雙方更是鬧得不可開交,打起了一場似乎永遠不會結束的戰爭。
1683年土耳其軍隊出兵15萬開始對維也納圍攻,波蘭軍隊和奧軍全力配合將土耳其驅逐出匈牙利,1684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開始學會抱團取暖了,他們組成了一個「神聖同盟」,開始不斷反擊,但戰爭卻總是出現僵局,所以到了1699年1月的時候,雙方簽訂了一份和約,戰事暫時得以消停。
到了1716年的時候,奧軍和威尼斯組成的同盟軍開始反攻,迫使土耳其簽訂了一份《貝爾格菜德和約》。1737年奧地利再次對土耳其宣戰,之後奧地利又被迫議和。
但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奧土戰爭過程並未走完,到了1781年的時候,奧地利和俄國再次結盟,一起攻打土耳其,但中間發生變數,奧地利害怕俄國反過來打自己,所以就私下裡和土耳其議和了,1791年,他們簽訂了一份和議書,使戰事得以平息。
奧土戰爭過程大致就是如此,在交戰中,雙方是你來我往,各有輸贏,每打一次都要歇口氣,調整一下,然後接著再打,似乎是永遠不知道疲倦。然而對於兩國人民來說卻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尤其是對於土耳其人民來說更是如此。
8. 伊朗—土耳其戰爭是怎麼樣發生的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
但是,到17至18世紀時常備步兵的作用上升到主要地位,這是由於西歐經驗傳到了這些國家。步兵裝備有熱兵器並按正規原則編成。炮兵作為一個兵種在土耳其出現的較伊朗為早。
在納迪爾的軍隊中有許多戰象,交戰時用它們沖擊敵人戰斗隊形的中央,為步兵開路。在運用熱兵器之前,交戰勝負通常取決於大批騎兵的沖擊,旨在包圍敵人,隨後將被圍之敵擊潰。騎兵能保證突然而迅速地打擊敵人。
隨著正規步兵和炮兵的出現,騎兵成為戰斗隊形的基礎,它能夠掩護翼側並對敵突擊。部隊作戰採用疏開隊形,而到17至18世紀時則採用線式戰斗隊形。對擊潰之敵一般不予追擊。奪取要塞主要靠長期圍攻。
在伊土戰爭中,總的說來軍事學術發展極其緩慢,這是由於兩國軍隊中存在著大量非正規的、不同種族的、用各式各樣的武器裝備起來的封建騎兵和封建步兵組成的民軍。
9. 誰來就打誰,土耳其為何如此兇猛
首先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優越,將整個死海圍的死死的,並且也控制了出口。其次呢,土耳其加了入了北約,在北約里,土耳其軍隊在人數上和裝備數量上處在北約的前列,能為打仗做好充分的前提,天時地利都佔有,打仗還怕什麼呢?
為什麼說土耳其誰來誰就打,這要我們聯繫到土耳其打敘利亞了。其實土耳其打的不是敘利亞政府軍,打的而是庫爾德人武裝。庫爾德人武裝能在敘利亞境內能夠強大起,完全是靠背後的美國,美國出錢出裝備。讓庫爾德人強大起來。然後庫爾德人漸漸有了獨立組建國家的想法,但是土耳其也有一部分庫爾德人,一旦要獨立國家,土耳其的領域必定會被瓜分,必定會影響土耳其邊境的安全,所以土耳其要反擊。
10. 伊朗-土耳其戰爭中土伊再度開戰在歷史上有哪些記載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