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巴以沖突和土耳其有什麼聯系

巴以沖突和土耳其有什麼聯系

發布時間: 2022-12-22 18:29:44

❶ 急!!有關巴以沖突

資料一

沙龍政府2001年3月上台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特別是「9·11」事件後,沙龍借「反恐」之名,不斷強化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打擊,指認阿拉法特領導的巴民族權力機構是「支持恐怖主義的實體」,要求改變巴領導層,從而導致巴以和談陷入僵局。

2002年6月,美國總統布希提出了一個中東和平計劃。此後,聯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在此基礎上幾經磋商,最終形成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並在2002年12月華盛頓會議上通過。但由於以色列的阻撓,美國沒有及時公布方案的具體內容。

去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進行改革,設立了總理職位並組成新內閣。4月30日,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分別向巴以雙方遞交了「路線圖」計劃文本,並公布了「路線圖」計劃內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約旦紅海港口城市亞喀巴舉行峰會,宣布「路線圖」計劃正式啟動。

「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體制,並在安全問題上與以合作;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後佔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2003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徵的巴勒斯坦國。此後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並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

為落實「路線圖」計劃,巴以首腦曾多次舉行會晤,巴激進組織也一度宣布停火。由於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導致巴激進派別中止停火,巴以沖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去年9月巴以和談中斷,「路線圖」計劃擱淺。

資料二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去年6月正式啟動以來,人們一直擔心它可能成為一個有圖無路的裝飾品。一年半過去了,由於各種原因,「路線圖」確實仍停止在起跑線上。巴勒斯坦前領導人阿拉法特11月11日去世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否在新一年裡重啟「路線圖」,終止暴力沖突,返回和平軌道,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由美國、歐盟、俄羅斯和聯合國有關中東問題四方提出,其核心目標是建立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路線圖」計劃不僅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也被巴以雙方所接受。對陷入僵局近3年的中東和平進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遺憾的是,在過去一年半時間里,巴以雙方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而難以自拔。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的軍事打擊和「定點清除」逐漸升溫,巴勒斯坦激進組織也不斷製造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以色列以阿拉法特「推進民主改革和打擊恐怖活動不力」為借口,稱他為「和平的障礙」,並拒絕與其接觸。以色列總理沙龍後來拋出所謂的單邊行動計劃,試圖通過撤出位於加沙的所有定居點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部分定居點來實現與巴方分離,然後再根據以方的主張界定一個巴勒斯坦國。這一計劃遭到了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對,也遭到了以色列極右勢力的抵制,但是沙龍還是設法在10月26日獲得以色列議會通過。

阿拉法特去世後,巴以局勢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沙龍的強硬姿態表面上有所緩和,他日前發表講話稱2005年對中東和平來說是「等待多年的歷史性突破年」。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方面順利完成了權力過渡,並表示將通過明年1月舉行的巴勒斯坦大選來推動巴方的政治改革。這些變化為重啟已擱淺的「路線圖」計劃提供了契機。包括美國、俄羅斯、歐盟、聯合國以及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都強調,有關各方應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推動中東地區實現和平。美國總統布希也表示,建立巴勒斯坦國將是他在第二個任期內優先考慮的事情。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方面也對重開談判態度積極。沙龍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阿巴斯日前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的專訪時均表示願意舉行會晤,沙龍還表示將同巴方面討論以色列從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離的單邊行動計劃。可以預見,推動巴以恢復和談、實施「路線圖」計劃,將在新一年裡成為中東和平進程的主調。

然而,「路線圖」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仍將面臨眾多嚴峻挑戰。首先是如何處理好「路線圖」計劃與沙龍單邊行動計劃的關系。沙龍政府極力推行單邊行動計劃,並已闖過數關,這一計劃不僅贏得了美國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以色列議會的認可,沙龍決不會輕易放棄。而巴勒斯坦以及國際社會一致認為,單邊行動計劃必須納入「路線圖」計劃之內,應以「路線圖」計劃為主線來實施巴以和平的步驟。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認定和處理好「路線圖」計劃和單邊行動計劃的關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美國能否擯棄「偏以壓巴」政策,在巴以和談中充當公正、公平的調解人角色,是中東和平能否向前推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偏以壓巴」的政策過去一直制約著巴以和談,美國支持並幫助以色列孤立和打壓阿拉法特是巴以和談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阿拉法特「自然離去」,對於早就希望他在巴以和談中「靠邊站」的布希政府來說,重啟巴以和談的機會成熟了。特別是蟬聯總統的布希在伊拉克問題上焦頭爛額,重啟中東和平進程,不僅可以緩解他在伊拉克問題上面臨的壓力,還可以爭取阿拉伯國家支持美國的中東政策。然而,只要美國不放棄一貫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中東就很難實現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路線圖」計劃第一階段的實施是其成敗的關鍵。根據計劃,以色列需要拆除2001年3月以後在約旦河西岸建立的60多個小型定居點,大約有6萬名猶太定居者將被遷回以色列境內。沙龍提出的涉及7000多名猶太定居者的加沙撤離計劃,已遭到定居者和以國內極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路線圖」計劃第一階段還要求巴方進行政治改革,打擊恐怖活動、解散激進武裝組織。在落實「路線圖」方面,巴以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資料三

自4月30日「路線圖」推出以來,中東和平進程明顯加快,有關峰會接連不斷,巴以也都表示出了一定的善意。尤其是5月29日以總理沙龍和巴自治政府總理阿巴斯的第二次會晤,更是在一些棘手問題上取得了進展。這也是巴以爆發沖突兩年半來最有成果的一次會談。如果這種趨勢得以繼續,中東和平就有希望。

觀諸過去一個月的巴以局勢,至少在兩個問題上有所突破:一是以色列經過長時間的猶豫之後,終於接受了「路線圖」;另一個則是巴勒斯坦改革取得進展,與哈馬斯等激進武裝的停火談判也峰迴路轉。

在5月29日的巴以領導人會面時,承接這兩大突破,沙龍和阿巴斯還在一些長期扯皮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比如,沙龍承諾解除對約旦河西岸城市的封鎖,撤離部分巴控區,允許巴工人進入以色列工作,釋放部分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

相對於以方的「重建信任」舉措,阿巴斯也表示出了強烈的和平意願。他表示,巴方將打擊暴力行為,為和平創造良好條件。他並且向沙龍通報了與哈馬斯等激進組織的談判情況。

這些「善意」舉措如果能付諸實施,無疑為巴以雙方落實「路線圖」計劃創造了良好氛圍,也為下一步和談奠定了基石。

巴以和談之所以能在現在這個時刻出現進展,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最近的壓力。作為啟動和平關鍵一步,美國總統布希下星期將前往中東,分別與阿拉伯國家領袖和巴以總理舉行高峰會談,推動「路線圖」付諸實施。面對這種大趨勢,巴以也必須「表現」出自己的和平意願。

從巴以內部來看,雙方也確實都有實現和平的意願。在經歷了長達兩年半的流血沖突後,雙方都認識到,暴力不能解決問題,「路線圖」確實是一個歷史機遇。沙龍此前也曾說,盡管他本人對「路線圖」不「熱衷」,但「路線圖」卻是目前最好的一個和平方案。

但也應該看到,盤根錯節了50年的巴以問題,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盡管巴以和談出現了一些轉機,但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巴以仍然存在著明顯分歧。沙龍就為接受「路線圖」設置了14條「保留意見」,其中包括巴方必須放棄難民「回歸權」,以色列不停止猶太定居點建設。這些保留意見,自然遭到巴方拒絕。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將很可能成為和平進程的「絆腳石」。

同時應該看到,對於「路線圖」,巴以內部都有強烈的反對意見,也不排除會有陽奉陰違甚至故意製造事端者。這就需要巴以雙方必須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果斷的政治決策,放棄「以暴遏暴」的手法,以最大的誠意和努力保持克制,為對方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條件。國際社會同時也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對巴以施加公正而強大的壓力,確保「路線圖」不再重蹈以前和平計劃的覆轍。只有這樣,中東初現的和平曙光才能最終轉化為和平的果實。

資料四

巴以沖突的歷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 「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資料五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 「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目前,很多國家都公開指責以色列嚴重違反國際法一般原則和准則,抨擊以色列猶太民族由一個飽受苦難和折磨的民族變成了超級大國在中東地區的劊子手,稱其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行動是侵略行徑。

資料六
巴以沖突的由來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阿拉伯半島上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成為該地區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也來此並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希伯來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該地區後,將猶太人逐出該地並使之流落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統治巴勒斯坦。

中東問題涉及巴勒斯坦問題和阿以爭端兩方面,巴勒斯坦問題是其核心。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於19世紀末興起,主張猶太人回到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家園,隨後許多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統治巴勒斯坦400多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接管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並以約旦河為界把該地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1917年,英國發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准許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納粹德國的屠猶政策,大批猶太人想方設法移居巴勒斯坦,並不斷與英國統治當局和當地阿拉伯人發生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關於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在該地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耶路撒冷市為國際城市。猶太人於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國,但阿拉伯人堅持反對並最終沒有建立國家。阿以矛盾此後不斷激化,並於1949、1956、1967和1973年相繼發生四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不僅佔領了聯合國決議劃分給阿拉伯人的土地,而且佔領了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區以及整個耶路撒冷市,近150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❷ 巴以沖突的歷史由來——元謀之窗

自古以來,戰爭與沖突多為領土,巴以沖突自然也不例外,實際上也是領土之爭。巴以問題由來已久,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但卻一直未能妥善解決。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是要追溯巴以矛盾的根源,可以從5000年前說起。
1.血緣近親各自建國
相傳,閃米特人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的祖先,最早他們共同在中東一帶生活。後來,閃米特人逐步分化成兩支,即是迦南人和希伯萊人。公元前3000年前後,迦南人從阿拉伯半島遷徙至地中海東岸,建立迦南國,他們的後裔也就是現在的阿拉伯人。公元前19世紀,希伯萊人也從兩河流域遷徙至地中海東岸。迦南國人感到來者不善,實際上並不歡迎希伯萊人,希伯萊人為了生存繁衍,爭奪領土,與迦南國人長期兵戎相見。直到公元前11世紀,希伯萊人占據耶路撒冷,建立了屬於他們的第一個國家,他們的後裔也就是現在的猶太人。
由此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猶太人都屬於巴勒斯坦最早期的居民。從遷來的時間看,阿拉伯人比猶太人早兩千年左右;從建國時間看,阿拉伯人比猶太人早一千年左右;從後代來看,他們二者都世代居住於此,並不斷繁衍。
2.猶太復國主義影響
在希伯萊人建國之後的近百年時間里,也就是在掃羅、大衛、所羅門這三個首領的統治期間,猶太民族也曾度過了一段安定繁榮的時期。不過好景不長,公元前9世紀前後,希伯萊王國就不斷遭受外族侵略,猶太民族雖奮起抵禦但仍難逃厄運。公元前928年,希伯萊王國逐漸分裂成了以色列、猶太兩國。猶太民族從此經歷了悲慘的命運,要麼被殘忍屠殺,要麼被變賣為奴,一個民族的悲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入侵,滅掉了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帝國崛起,滅掉了猶太王國。猶太民族也遭受了種族的傾覆,從此從巴勒斯坦地區的主體民族名單中消失了。
在之後的100多年時間里,巴勒斯坦地區又湧入了希臘人、土耳其人和羅馬人。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相互影響、不斷同化,逐步形成共同的語言、文字,並有了共同的文化以及信仰,他們共同組成了巴勒斯坦人,成為該地區文化和歷史的共同締造者。
而猶太人在遭受滅國和滅族的摧殘下,迫不得已只能四處流散到其他國家,淪落為少數民族。在與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過程中,猶太人因不願放棄本民族信仰和習慣,不斷遭受外族排擠。盡管處境艱難,但猶太民族心中的信念不滅,復國主義理想一直支撐著這個民族堅強生存。
1881年3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猶太民族復國主義運動由此拉開了序幕。俄國排擠猶太人的呼聲高漲,他們提出:「沒有祖國,猶太人永遠都是外國人。」
1897年,猶太人召開了復國主義大會,會上通過了綱領作出如下規定:「猶太復國主義的目標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家園。」在此會議召開之後,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紛紛湧入巴勒斯坦。他們一致認為,巴勒斯坦是他們的唯一的最好的去處。
大量猶太人的湧入,又一次引起了其與阿拉伯人的矛盾。1929年,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矛盾激化,在哭牆附近發生了大規模的流血沖突事件,從此以後,雙方的沖突就再也沒有真正意義的結束過。
3.聯合國介入調解
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多次爆發流血沖突事件,導致中東地區的局勢持續動盪,當地人民不能安居樂業。1947年11月,聯合國本著和平共生和人道主義原則出面調解,並通過了一項聯合國決議,該決議規定:「將巴勒斯坦劃分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兩個獨立的國家。」
根據聯合國決議規定,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有權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屬於猶太人的國家得以順利實現,而屬於阿拉伯人的國家,卻由於國際國內種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未能順利得以建立。
對於聯合國的決議,阿拉伯人明顯是不服的,特別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眼看國家即將無端被分化,表示相當的憤慨。從此,巴以沖突便埋下了根深蒂固的種子,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至今,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總計爆發了五次大規模的中東戰爭、七年和談,以及近年的三次大規模流血沖突。
以色列的猶太人無疑成為這些戰爭和沖突的受益者,猶太民族又重新回到巴勒斯坦的歷史舞台。以色列建國後的不到七十年的時間里,他們幾乎佔領了巴勒斯坦全部領土,同時還侵佔了周圍的一些「阿拉伯人國家」的大片領土。中東地區人民長年飽受戰亂之苦,巴勒斯坦原有的居民淪落為難民,對猶太人愈發地仇恨。但猶太人並未因此感到愧疚,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在奪回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東西。
三、巴以沖突的根本原因剖析
巴以沖突之所以一直未能得到妥善的解決,一方面與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密不可分,一方面兩者之間的現實利益也存在諸多瓜葛。如果說歷史淵源為巴以沖突埋下了種子,那現實利益的矛盾就可以說是沖突的根本原因。
1.耶路撒冷主權歸屬不明
首先,耶路撒冷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從地理位置上看,耶路撒冷位於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占據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從歷史上看,此城於公元前3150年建立,是一座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從國際地位上看,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猶太教以及伊斯蘭教的發源地,被稱為「三教聖地」,享有世界著名文化、宗教古城的美譽,具有豐厚的旅遊收入。基於以上三點,耶路撒冷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其次,耶路撒冷一直處於主權未定狀態。聯合國於1947年將其劃為國際共管區;1949年,耶路撒冷在約旦和以色列的共同協商下,被迫劃分為東西區,由兩國分別控制;1950年,以色列遷都於此,並借第三次中東戰爭佔領東區舊城,將耶路撒冷全境收入囊中;1980年,以色列立法宣布耶路撒冷為其「永恆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但事實上,國際社會一直都未承認約旦或者是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主權。以色列妄圖獨占耶路撒冷的狼子野心,也直接遭到聯合國的無視,種種措施和立法均被宣布為無效。
再次,耶路撒冷涉及復雜宗教和文化問題。猶太人、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人都曾在此生活繁衍,很長一段時間內,多個民族一直處於雜居狀態,他們都為創造這座城市的文明、推動這座城市的進步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三教聖地」,耶路撒冷不僅是一座城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更是全世界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教徒的宗教情感的象徵。各大教派之間因宗教權益所衍生出一系列爭斗和沖突,使得耶路撒冷的主權歸屬問題顯得更加錯綜復雜。時代變遷、民族雜居,同時又夾雜著不同宗教信仰,因而即便聯合國介入,也無法簡單去界定這個城市到底歸屬於誰。
如此具有重要地位,主權歸屬卻又一直懸而未決的城市,自然就成為了引爆巴以沖突的一個關鍵點。
2.猶太人定居點建拆爭端
首先是定居點的建立。聯合國通過有關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被劃定的區域內,猶太人可自行建立定居點。有此決議作為庇護,以色列在他們佔領的原屬於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了數以百計的猶太人定居點,散步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蜂擁而至,如回故土。因而短時間內,在這些定居點居住的猶太人就高達幾十萬人。
其次是定居點對巴勒斯坦人的影響。猶太人定居點大多建在巴勒斯坦西岸,以及加沙地帶,這些區域不僅擁有良好的水源、便利的生活條件,同時也是巴勒斯坦的軍事要地和交通干線。以色列通過建立猶太人定居點,名正言順地將戰爭掠奪的土地歸為己有,同時由於這些定居點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十分有利於以色列對阿拉伯居民的動向實行實時監控。
再次是巴勒斯坦人對定居點的不滿。巴勒斯坦人認為,猶太人定居點一方面助長了以色列的囂張氣焰,給以色列政府拒絕撤軍製造了口實;另一方面,猶太人定居點截斷了巴勒斯坦人重要的水源和交通要塞,嚴重影響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巴勒斯坦人不止一次要求拆除猶太人定居點,但卻始終未能如願。就實際情況看,猶太人定居點已存在數十年,真要拆除將會涉及到很多現實問題,比如資金來源、居民安置、撫恤和就業等問題,拆除定將引起新的社會動盪不安。
由此可見,猶太人定居點也是橫在巴以之間的一道硬傷,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巴勒斯坦人對猶太人的民族仇恨,使得巴以沖突一點就著。
3.巴勒斯坦難民安置分歧
首先是難民的界定。巴勒斯坦難民指的是分布在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和加沙,以及約旦河西岸一帶,由於多次中東戰爭和沖突,背井離鄉的阿拉伯人,他們原是巴勒斯坦居民。
其次是難民安置意見分歧。巴方認為,難民是由於戰爭造成,戰爭的挑起方應負最大責任,因而要求以色列負主要責任,應當給予巴勒斯坦難民相應的賠償,並准許他們回歸以色列。以方則認為,對難民的安置和賠償需要龐大的資金,勢必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因而不願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此外,以方並不贊同讓難民回歸以色列,認為此舉會造成「國家安全問題」。
巴勒斯坦難民的安置不僅涉及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相處,還涉及到社會的安定和以色列的國家安全,因此以色列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案相當謹慎,並在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
除此之外,國際社會干預乏力,雙方缺乏信任,大國勢力影響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對巴以沖突形成火上澆油之勢。
放眼整個中東地區,除了巴以沖突外,還有伊拉克戰爭、敘利亞內戰等一系列新的政治事件不斷涌現,為本就動盪的中東局勢雪上加霜。但我們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巴以長期持續、成因復雜,深刻地影響著阿拉伯人、猶太人和伊斯蘭世界。希望雙方都能珍視和平,以更好的方式去謀取共贏與發展。

❸ 中東問題的關鍵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阿以沖突的焦點在巴勒斯坦地區 對嗎

對,阿拉伯國家雖有各種內部沖突,但阿以沖突是中東中最致命的。猶太民族定居以色列讓阿拉伯國家形成聯盟對抗以色列,即麥加宣言
而這個問題很難解決,2000年前猶太人是那片土地上的主人,後來猶太人被羅馬軍隊趕巴勒斯坦,再後來阿拉伯人佔領巴勒斯坦。1948年,猶太人又在那裡復國。所以兩方都有理,很難解決。現在阿拉伯人想消滅以色列,而以色列又不斷對恐怖襲擊報復,問題越來越嚴重嚴重

❹ 我想知道巴以沖突的由來和始末。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巴勒斯坦地區也曾是猶太人的故鄉,而且文本關於他們的傳說為人所熟知。就以《聖經》為例,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們都認為不能從《聖經》中汲取太多的信息--這不是因為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實它的真實性;再者,《聖經》只是一種信仰的產物--不過,由於大部分內容都被現今的猶太人所接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故事的輪廓,因為今天的沖突以及耶路撒冷問題與宗教原因息息相關:
故事開始於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遠赴迦南,即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亞伯拉罕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國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一樣。於是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妻子和兒子們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艾薩克(Isaac)和孫子雅各布(Jacob)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布有十二個兒子,由於約瑟夫夢見在收獲時,哥哥們的麥捆圍著他的麥捆一圈,並且哥哥們的麥捆全部倒向中心倒向了他的麥捆。於是約瑟預示,哥哥們甚至父親都會向他臣服。這使得11個哥哥們全非常憎恨他們的兄弟約瑟夫,認為他自命不凡,於是把他賣到埃及當奴隸。不過約瑟夫有一個解夢的本領,深得埃及國王的喜愛,於是他被封作宰相。後來雅各布和他的兒子們來到埃及投靠約瑟夫,並大量繁殖他們的後代,這些後代就第一次被稱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為其斗爭或者是與上帝作斗爭)。埃及國王看到繁盛的猶太人,視他們為威脅,為了除掉這個隱患,他找借口把這些以色列人貶為奴隸。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憐的猶太人反抗了,於是就有了摩西,也有了摩西十誡,帶領以色列人返回故鄉的故事。後事冗繁不再詳敘。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王國--以色列王國,而他們有兩位出色的國王,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在位期間,發展貿易,以武力維持其統治,使以色列發展到鼎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王國定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民族的神聖之地,這樣就為巴以沖突的症結難解奠定了根源。
由此看來,猶太人的歷史,至少是他們認為的事實,顯示出他們的民族特質,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更是一個克服災難的民族,他們有勇氣,也有力量與種種上帝的考驗作斗爭。但是他們近代的慘痛遭遇似乎比《聖經》記載的大災難還更加悲慘,難道是他們的另一個考驗?可以肯定的是,那慘絕人寰的經歷永遠刻在猶太人歷經漂泊、破碎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國被滅亡以後,希臘羅馬王國也曾佔領過這片土地,猶太人就在這個時期流放到世界各地,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家鄉,被迫逃到東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和波蘭,但人身利益卻被大大的限制。也許是因為他們是一個聰明的民族,在政治、醫學、藝術各領域成就斐然,於是就遭到別的民族的嫉妒。沙俄時代和二戰期間的大屠殺成為了猶太人最慘痛的記憶,也許因為如此猶太人的憤怒一發不可收拾。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兩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受到阿拉伯世界國家排擠,阿拉伯國家於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對其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後來阿拉伯國家戰敗,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之後,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計劃。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1994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二)巴以沖突之源—聖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黑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沖突,最大的症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2000年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里,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
雖然名為聖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一片矩形石建築群和蓊鬱的樹木。事實上,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猶太教古經典就曾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聖殿山一巨石上獻祭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里建了第一聖殿,存放約櫃、諾亞方舟等聖物。聖殿後被毀,又重建,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著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勝地。原來的猶太聖殿遺跡也就幾乎盪然無存了。
踏步聖殿山,幾乎每一個磚瓦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神妙,或凄婉。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聖殿山已沉入他們的心靈。但這種聖跡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載著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直至2000年激化為流血沖突。
在聖殿山,巴以雙方也不時爆發激烈的槍戰,對於每一方而言,都會不屑和不滿於對方的到來,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聖地。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對於這座占據著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聖殿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願意拱手相讓。在阿克薩清真寺西面即是西牆。從外觀上看,這堵牆與巴勒斯坦其他牆別無二致。但由於歷史原因,它成了猶太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古國不滅,民族長存的象徵,猶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稱為「哭牆」。許多猶太人就對當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們到「哭牆」祈禱耿耿於懷。這種情況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方結束。結果是猶太人以武力攻佔了整個東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猶太教的宗教導師)和將領們趕往西牆,撫牆放聲痛哭。
許多猶太人因此堅持,以色列決不能放棄聖殿山。2000年9月,「鷹派」代表人物沙龍穿過西牆右上方的一個小門,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聖殿山的宗教關系。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為一直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聖殿山從此更加喧鬧。時常猶太人在西牆邊祈禱,巴勒斯坦人則藉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擲石塊,然後是以軍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開槍甚至闖入清真寺抓人。
(三)總結
可見,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後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一樣,而且越演越烈,終於釀成了民族矛盾。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一個城市為宗教勝地,從而沖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決也變得更加困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他們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

❺ 巴以沖突中,土耳其為什麼如此執著地力挺巴勒斯坦

你這不是廢話么,猶太人戰後要求復國,恰好巴以地區在當時並沒有現代意義的國家,只有巴勒斯坦人的部落在該處游牧,所以受當時美英集團操控的聯合國作出決議,允許猶太人返回故鄉建國,把當地一分為二,建議建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人為主體的巴勒斯坦國,以色列在世界猶太財團的資助下,很快就建立了國家機器,而巴勒斯坦人本是游牧民族,倉促之間不僅丟失一半上千年的家園,還得迅速適應現代國際法,因此,遲遲的沒有建立國家,周邊同屬阿拉伯民族的國家以及同屬穆斯林信仰的國家都同情巴方,給與援助,可是迅速壯大之後的以色列,仗著現代軍事力量,不停的擠壓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周圍埃及等國看不過眼,就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可惜伊斯蘭世界戰鬥力實在太差,五次都是以色列方佔了優勢,這就導致了以色列同伊斯蘭世界結下不解之仇,已不再是同情巴勒斯坦人了,而是宗教和名族之間的仇恨了,不可調解了,所以在巴以沖突中,土耳其一定會站在同宗教的巴勒斯坦一方,客觀來講,以色列在對待巴勒斯坦問題上,確實很無恥;

❻ 巴以戰爭的起源是什麼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2375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0546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0254

[原創]瀏星雨: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文章提交者:流星雨72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瀏星雨: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一)

原作者:瀏星雨72(本人剛剛在網路上搜索時發現此文,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人參與網路討論時的即時作品,被別人整理後發布在迦南論壇)

林思雲在巴以土地上問題上的謬誤
—–---再談巴以土地分割的合理性問題

林思雲先生有篇談中東問題的大作,我曾就此發文和他商榷討論過,他幾乎是有問必復,但在領土和人口問題是,他至終避而不談,於是我就當他已經默認我的質疑。下面我將這個問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林思雲先生有些偏日反美(當然不是象左左和憤青那樣的反了)。他在這篇長文中說:

巴勒斯坦境內居住的阿拉伯人占總人口的68%,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94%。可是聯大181號決議卻規定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
57%劃給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猶太人,佔三分之二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為什麼要把近60%的土地分給只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猶太人?聯大的決議案中沒有任何解釋。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聯大181號決議也缺乏公平性可言,

——-1,首先181號決議的事實是: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
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
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

——-2,從上面可以看到:猶太國領土佔57%,人口也佔59。8%(109。5萬),巴勒斯坦國領土佔43%,人口也佔40。1%。並沒有猶太人占土地多的說法,因為猶太國的土地是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共用的,就象現在生活在以色列的120萬巴勒斯坦人和現在的猶太人共同擁有以色列國土一樣。關於土地劃分的問題,當時還考慮到世界上還有幾百萬的流浪的猶太人需要安置。

——3,林思雲說,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94%,則更是個大謬誤。我們知道一國的土地主要有兩部分,

一是國有(或皇家所有),二是私人所有(我們中國是國有,集體兩種)。國有所佔一般都是絕大多數的。在巴勒斯坦也是這樣,英國託管當局所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的大部分,所以絕對不可能阿拉伯人佔有94%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事實情況是:在巴勒斯坦地區擁有土地的阿拉伯人大多不是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人,而是住在大馬士革開羅的阿拉伯富人。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後稱巴勒斯坦人)所擁有的土地很少。當時猶太人多擁有的(大部分為從敘利亞約旦埃及等地的阿拉伯人購買所得)土地的量是當地阿拉伯人(後來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2-3倍(具體記憶不清),這很好理解,猶太人從歐洲帶來資金和技術和管理經驗,當老闆的多,而當地阿拉伯人則窮人多,打工的多,擁有土地就少,許多從周邊阿拉伯國家來打工的阿拉伯人主要依靠猶太人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所劃定的猶太國里的阿拉伯人有49萬之多,因為他們是靠替猶太人種地過活的。當時傳統上比較發達的地方阿拉伯人比較聚集,而原來比較偏僻的地方則是猶太人來後,開墾出來後(因為地方偏僻地價便宜可以多買地),大量的阿拉伯人才移民過來。這是為什麼劃給猶太國的土地佔57%,並有47萬阿拉伯人的真實緣由。

—-4,林思雲說的,巴勒斯坦國的土地支離破碎和貧瘠的說法更是荒謬。去看看1948年的地圖就知道,無論是猶太國還是巴勒斯坦國的國土都不是連續完整的,而是大致分為兩大塊,如同十字架。支離破碎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是後來形成的,這么歸功於他們的阿拉伯兄弟了。再說是否貧瘠?事實上,北部的水資源豐富地區歸巴勒斯坦國所有,被稱為糧倉的約旦河西岸(簡稱西岸)歸巴勒斯坦國所有,巴勒斯坦國還擁有海岸線和港口。相反,猶太國(以色列)水資源比巴勒斯坦國少很多,所以後來的以色列海水淡化技術很高(被逼出來的嘛),南部的沙漠戈壁灘則劃給猶太國(以色列),所以以色列的沙漠農業世界很有名啊(也是被逼出來的嘛),還給中國不少技術支援。大家沒聽說過巴勒斯坦缺水或有大片的沙漠戈壁灘吧,那個西岸可以說是那裡土地最肥沃的地區,也是傳統上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全都歸來巴勒斯坦國,相反,現在以色列國內的許多地價昂貴的繁華市鎮原來都是荒涼地區。所以林思雲的說法站不住腳了。

2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5,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也是一個常常被中國讀者誤讀的問題。中國讀者一般認為,是以色列造就了巴勒斯坦難民,甚至認為是以色列的猶太人為了霸佔巴勒斯坦的土地和財產將巴勒斯坦人趕走,製造了巴勒斯坦難民。但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登陸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官方網站,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首頁中的顯著位置所標明的卻是: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主要源於阿拉伯國家的錯誤政策。首先,被猶太極端組織趕走的巴勒斯坦人是有的,但那是少數。有一些是主動躲避戰亂逃離的。

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是被他們的阿拉伯兄弟惑悠走的,入侵以色列的阿拉伯聯軍告訴巴勒斯坦說,暫時離開躲避一下,少則3-5天,多則半個月,所有的土地財產都將是你們的了。結果呢,這些巴勒斯坦再也沒有能夠回去,因為本述他們的地方,一部分被以色列佔領了,還有一部分被他們的阿拉伯兄弟瓜分了。於是這些巴勒斯坦人就成了難民,而且一當就是半個多世紀。一般估計難民的數量在50-80萬之間,他們及他們的後代就從此吃喝拉撒全靠國際社會了(目前人口約300萬人)。但是,在中東戰爭中,有大致相同數目的猶太難民(約70萬),土地財產全被阿拉伯政權沒收,但以色列等國接納了他們,沒有向聯合國討過一分錢,現在他們和他們的後代活躍在各條戰線,為他們自己和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

林先生是個很不錯的網路作家,這篇文章也很有價值,我曾經和他討論過,他基本回答了我的別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無論我再三追問,他始終避而不答,我就當他默認他錯了。

關於181號決議的土地和人口的問題常常在中文論壇爭論,那是因為我們的媒體長期以來這這個問題避諱造成的,現在有必要澄清了。
=======================================

讀者wenchaocui 的讀後評論:

感謝「選擇」網友提供如此詳細的資料,使我第一次對巴以矛盾有全面和歷史的了解。

也感謝「流星雨72」網友補充的資料。

總的感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恩恩怨怨實在難搞清誰是誰非。從近代看,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戰勝了奧斯曼,得到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一些殖民地,並且由於種種利益考慮,很快就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美國也一直支持。而英法在中東地區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是在二戰中和(主要在)二戰後完成的。這時候,居住在巴勒斯坦境內的猶太人已經50萬了。殖民地獨立時,宗主國有無劃分國境權利?至少有協調各方劃分國境的權利,這在中東和印度、巴基斯坦有實證。另外,還有一個聯合國181號決議。盡管它不一定合理,但以色列建國的過程,從法律上基本上是符合國際法的。合法而不合情理,終於導致幾十年的沖突。而且沖突一直被西方大國、蘇聯、一些阿拉伯國家當權者所利用,更趨復雜化。近年來阿以沖突基本平息,巴勒斯坦權利機構也接受聯合國181號決議,巴以沖突和平解決已經看到了曙光。希望早日實現持久的和平。

流星雨72 補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上稱秤導致失去土地

中國讀者在談到巴勒斯坦土地時,有幾個概念需要搞清楚:

1,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當然是現在的巴勒斯坦人的,這是想當然了,就象印度洋不是屬於印度的一樣。其實在1948年前沒有巴勒斯坦人,而只有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阿拉伯人,猶太人,貝都因人等等,歷史上沒有巴勒斯坦國,所謂的巴勒斯坦人,是在以色列建國後才被廣泛認可的概念。

2,

3,傳統的巴勒斯坦地區要比現在的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自治區要大得多,他包括外約旦的大片地區,那些土地在20-30年代早已被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瓜分了。所以有極端猶太分子聲稱現在的巴勒斯坦難民應該住到那裡去,因為以色列國按照決議事實上只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區全部土地的約28%(具體記憶不清),也有極少數巴勒斯坦極端分子認為他們應該建立的是大巴勒斯坦國,不但包括以色列,還包括被瓜分的部分。

lyx760 讀後評論:

選擇先生:我之所以接受流星雨關於猶太人私人所有的土地比阿拉伯人私人所有的土地多的說法,是我以前在好幾個地方看到,由於當時巴勒斯坦的貝都因人和阿拉伯人還處於游牧階段,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反正大家把牲畜往草地上一趕,就行了。而猶太人是農業民族,有很深私有財產觀念,一來就向當地部落酋長買地,而當地人還嘲笑猶太人蠢,有牲畜往上趕不就行了,白送錢給他們,他們照樣往上趕牲畜。而猶太人買了地後,用柵欄把地圍起來,起先 少,不影響牲畜走路、吃草,兩個民族的關系仍然很好。可後來用柵欄圍起來的地越來越多,牲畜常在柵欄邊擠成一團,於是阿拉伯人火了,就拆柵欄,於是引發了兩族之間的暴力沖突。這是文化的沖突,並非哪一個族是暴徒。

3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我覺的這種說法符合常識,有合理性,一般比較傾向贊同。而流星雨的說法驗證了這一說法,阿拉伯人不買地,私人所有的土地當然比猶太人少。而這些沒有土地的阿拉伯人就有可能當猶太人的僱工、從事商業或服務活動,其服務對象是猶太農民,當然住在猶太區了,那麼建立猶太國時,當然要劃入猶太國了,難道還要把他們趕出家園?從比例看,阿拉伯人幾乎相當於猶太人,民主選舉未必就一定受歧視,阿拉伯人說不上是少數民族,而是一樣多的平等民族。也就是說,作為民主國家的以色列本是兩個民族的共同國家,並非某一單一民族的國家。至於今天這個結果,應當說是拒不接受民主選舉的惡果,畢竟,人類只能往先進文明方向發展,不能倒退。

想像一下,假設巴勒斯坦地區合並為一個國家,你能想像把它交給哈馬斯、阿拉法特等來領導嗎?那將是什麼後果?而如果象以色列那樣管理,是不是全世界都可以接受。你也許可以說沙龍這個人很壞,不能領導,可他最多連任一屆,而且現在看起來有可能要因腐敗而下台。而且制度是關鍵的,就是壞人在這樣的制度下,也只能幹好事,而不會干壞事。當年以色列總統貝京可說是恐怖分子的鼻祖,正是他對阿拉伯平民的屠殺觸發了難民潮,造成了今天的問題。可他當總統後,卻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林思雲先生的許多觀點,如為汪精衛的漢奸行為說好,我不贊成。但我認為他寫文章是嚴謹的,說理的,事實資料是盡量真實的,是值得一看,並有收獲得。所以主帖主要資料應當是真實的,有認真思考的價值。不過主帖也有一些事實錯誤,也許源於他的偏見(正常的偏見人人都有,不是那種惡意的),也要理性看待。如他說巴黎和會協議只有中國沒簽字,是代表了美、英等的觀點,有錯。巴黎公約是兩個國家沒簽字,另一個恰恰是美國,他中途退場以示抗議(中國沒有),用當時的美國總統的話說,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他就是反對把戰敗的奧斯曼帝國土地轉為戰勝國領導,更反對把戰勝國(中國)的土地轉為其他戰勝國所有,在山東權益問題上,中國一再請求美國支持,美國確實支持了。也許這出於林先生對美國的偏見,因此後來林思雲說美國在以色列建國戰爭中停止對阿拉伯國家軍事援助,是事實,但同時美國以禁止出售武器給以色列,這實際上是偏向阿拉伯國家,因為阿拉伯國家的武器供應是從英國來,而且已經有了,而以色列沒有武器供應國,而且沒有武器。後來以色列從蘇聯弄到了一批武器,才使戰爭打了下去。此類失誤應當還有。

流星雨72 補充:

阿拉伯人,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反正大家把牲畜往草地上一趕,就行了。而猶太人是農業民族,有很深私有財產觀念,一來就向當地部落酋長買地,而當地人還嘲笑猶太人蠢,有牲畜往上趕不就行了,白送錢給他們,他們照樣往上趕牲畜。

-----你說得很對,那種巴勒斯坦的土地有94%是屬於巴勒斯坦人的說法就是他們自己的說法,因為阿拉伯人認為我爺爺在這里放羊,所以這地是我的,我爸爸在這里搭屋住了50年,所以這塊地基就是我們的,他們殊不知道他們是盜用別人的生產資料,他家的房子
是「違章建築」,人家不計較還行,一旦認真了就被趕出來了。

-----談到巴勒斯坦的土地,就應該了解當時的奧斯曼帝國19世紀中期的土地登記制度,公道地說,許多巴勒斯坦祖輩留下的土地是稀里糊塗地在近100年前失去的,那是穆斯林兄弟在統治。所以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所真正擁有的土地量不及猶太人。

jeremiah 讀後評論:

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問題,前年夏天在迦南論壇就爭執過。林先生再厲害,你一眼就能看出的問題難道幾十個聯合國成員的代表都一無所知么?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二:

*.*.*.* 2008-12-31 15:10:21

悄悄話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復 本主題下所有發言 郵箱有積分!積分換禮大升級,快抽取 第 2 樓

文章提交者:流星雨72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二:

原作者:瀏星雨72(本人剛剛在網路上搜索時發現此文,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人參與網路討論時的即時作品,被別人整理後發布在迦南論壇)

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問題

最近又有人在鼓噪「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問題。巴勒斯坦難民是何許人?根據統計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逃離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為73萬,他們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巴勒斯坦難民」。再加上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30萬-40萬逃離的阿拉伯人,滿打滿算也就是100多萬。

4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其實100多萬難民,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算特別高的紀錄。有統計表明光是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就產生了共計1億3千500百萬難民,他們是戰爭沖突的受害者。但是唯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越拖越得不到解決,越拖還人越多。時至今日,阿拉伯國家天天叫喊的巴勒斯坦難民為數卻高達370萬,如此可怕的增長,原因在於按照巴勒斯坦建國委員會在1968年通過的全國憲章,巴勒斯坦人是:1967年以前就定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1947年以後,如果其父母是巴勒斯坦人,那麼他也一定是巴勒斯坦人。而根據《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產生的70多萬難民當中,竟然只有百分之40-45是真正有家產的定居者,其他的都是去巴勒斯坦地區打工的「流盲」以及從來不知道定居為何物的游牧部落!!!另外起碼有一半左右的人連一個以色列兵的影子都沒見到,其他一半是否都是被猶太人趕出來的也得另算。

如根據1947-1949年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產生》,當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爭奪海法的戰斗失敗之後,盡管猶太指揮官摩西卡梅利並未要將阿拉伯人驅逐出去,僅僅命令要在阿拉伯區實行宵禁時,阿拉伯代表卻拒絕簽署投降文件並要求讓阿拉伯居民離開海法,盡管猶太市長利維出面聲稱歡迎阿拉伯人留下來,但還是有7萬名阿拉伯人從海法外逃。於是乎我們得出這樣的怪結論,一個青年,老家在伊拉克,47年去加沙地區打工,打著打著戰爭爆發了,然後他聽說猶太人見了阿拉伯人格殺勿論(後來證明並非如此),於是逃到了埃及境內。之後他就成了難民,而根據埃及的規定,難民有嚴格的活動范圍限制,不得隨意出境,於是他就留在了埃及,娶了一個當地的埃及女人當老婆,生下五個小孩,子又有五子。再根據阿拉伯國家們的說法:這些人全是因為猶太人侵佔了他們的家園而無法可歸的「巴勒斯坦難民」,他們都有權回到巴勒斯坦定居,也有權向以色列要求就當年扔下的不動產的賠償!!

世間怪事無過於此。

看過了難民問題的產生過程,再來看難民問題的解決,一般來說只有兩條路子:1,當所在國與難民的信仰、文化、社會結構等相同時,難民一般會被吸收成為其人民,然後自然也就不再成為難民;2,當所在國出於各種理由(政治顧忌、人種差別、信仰)不可能吸收消化難民時,難民就會長期駐留下來,成為一個越來越棘手的問題。我們至今從未看到世上有一例大規模逐出難民之後,經歷數十年而能返回原地居住的事例。例如二戰後,從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地掀起大規模驅趕日耳曼人的浪潮,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已是一片廢墟的德國,但時至今日我們沒有聽說過什麼「日耳曼難民問題」;再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後,各有幾百萬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為難民,但時至今日我們也未聽過什麼「印度難民問題」,「巴基斯坦難民問題」。

其實,第一次中東戰爭並非僅僅產生了阿拉伯難民,據統計有起碼80萬人的猶太人(出自商務譯書館《中東戰爭》和《不列顛網路全書》),從同樣也生活了許多年頭的地方—–伊拉克、埃及、黎巴嫩等等被驅逐出來。以前大街上處處有猶太人商店、每五個居民就有一個猶太人的巴格達,到今天根本看不到一點點猶太人生活過、存在過的跡象!

張平教授在他的」記伊拉克猶太人的照片與以巴難民問題的解決「一文中寫道:

原來當十二萬猶太人逃離伊拉克時,不僅所有的財產被全部沒收,而且私人物品也同樣禁止攜帶,塔麗婭家族所有的家庭相冊都被強行扣留,整個家族幾代人活生生的記憶就這樣湮沒在了那個兩河文明起源的國度里。我以前只知道伊拉克猶太人的財產全部被伊拉克政府沒收,做夢也沒想到居然連照片也不放過。

1948年以來猶太和巴勒斯坦難民的情況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雙方的數目大體相等,都在六十萬到八十萬之間。雙方都逃離了各自祖居上千年的家園。雙方在逃離時都喪失了祖祖代代積累下來的財富和產業。甚至在逃亡原因上,以巴雙方的敘述也驚人地相似:都宣稱對方是自願逃離的,都宣稱自己的難民是被對方強行驅逐的。

5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雙方最大的不同則在於對待各自難民的態度。以色列默默無聞地吸收了自己的難民,花費巨大的努力將他們融入了本來是以西方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社會,沒伸手向國際社會要一分錢,也沒把自己難民問題的解決當作實現和平的先決條件。反觀阿拉伯各國,除約旦以外,大多把巴勒斯坦難民關在難民營里,嚴厲禁止他們與當地社會融合,有意製造和擴大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並讓國際社會負擔難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所謂的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權的問題則一直成為以巴實現和平的主要障礙。

由於國家之間重新劃界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置換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更不是以巴之間獨有的問題。希臘獨立前後在希臘和土耳其之間、希臘和保加利亞之間都曾發生大規模的人口置換,同樣的問題也曾發生在印度獨立時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隨後都簽署了相關協議,沒有一個國家要求「回歸」或者是人口重新置換。稍有點理性的人都會明白,這種難民逃亡的實質不僅是逃避戰亂,本質上是在政治版圖變遷後拒絕歸屬居住地的國家。把這些心懷敵意的人口強行塞回原住地,實際上是製造新的沖突,而堅持這一談判條件的實質則是拒絕實現和平。(以上摘自張平教授的文章)

而根據1995年的統計,以色列國內有100多萬阿拉伯公民,他們當年沒有盲目聽信猶太人吃人殺人的傳聞而留了下來,可以保留其聚居社區的文化特色、可以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可以購置地產(卻有毫無根據的造謠說以色列禁止阿拉伯公民購買土地)。究竟是哪一方在搞「種族清洗」呢?而以色列宣布自己是猶太人的祖國,將這些難民全部安置,因此可以這么說:以色列沒有過難民問題,不等於以色列沒有過難民。

再來反觀阿拉伯世界對待同樣是自己同胞的巴勒斯坦難民的一些做法:

1948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對巴勒斯坦難民進行人道救助時,阿拉伯國家拒絕出一個子兒;

所有阿拉伯國家除了約旦外沒有一個承認巴勒斯坦難民可以有公民權;

自從薩達姆政權垮台以來,數千名原先在巴格達政府提供的廉價公寓中居住的巴勒斯坦難民被房東驅逐,另外還有兩百個家庭收到房主通知,勒令他們在本月末孩子放暑假後立即搬出。

在有50萬巴勒斯坦人生活的沙特,因石油富得出格的沙特,在它04年10月通過的法令當中,允許所有在沙特生活超過10年以上的人申請公民權——唯獨不包括巴勒斯坦人。

阿拉伯聯盟專門提出指導性原則,不讓阿拉伯國家給巴勒斯坦人公民權,以「避免他們身份的流失從而保護他們的歸還權力」。

因此,關於誰在利用巴勒斯坦難民以求得談判桌上的籌碼,誰製造了巴勒斯坦難民的苦難來做為在國際上騙取捐款的手段,難道不是一清二楚了嗎?是誰造就巴勒斯坦難民,不是一清而楚的嗎?

張平教授點評:本文略感不足的是討論以巴土地問題沒有深入探討奧斯曼土耳其時代特定的土地制度問題,也就是土地差不多全部國有,只有少量土地供異族人買賣的情況。英國委任統治期間的土地制度改革並不成功,以色列的土地法至今有大量奧斯曼時代的內容,甚至連土地局的名字都是直接沿用土耳其文的。所以所謂1947年巴勒斯坦人擁有巴勒斯坦90%以上土地的說法在法律上根本不能成立。

❼ 中東問題巴以沖突的歷史現狀與趨勢

巴勒斯坦問題長期以來未能得到解決,已成為國際問題中一個持續時間最長、所涉及因素最復雜、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地區熱點問題。巴勒斯坦問題作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涉及到大國爭奪、歷史恩怨、宗教信仰、民族感情、領土爭端、阿以沖突、各國利益等錯綜復雜的問題,使這一問題的解決變得異常困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經過半個多世紀刀與火的爭斗後終於在1993年9月,雙方簽署了著名的奧斯陸協議,決定通過和談的方式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爭端。但在長達7年多的和談過程中,巴以雙方未能達成和平協議,並在2000年9月底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流血沖突。由於雙方在沖突中的利益不同,導致沖突越演越烈,以致使巴以沖突在2002年3月底後進一步惡化,雙方陷入了「全面戰爭」的狀況。目前,由於巴以對和平協議立場相距甚遠,雙方分歧在短期內難以彌合,巴以間停止沖突實現和平仍需時日。



中東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除了豐富的油氣資源外,它在國際地緣政治中處在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制高點。冷戰後,美國利用在中東地區建立起來的強勢,將中東地區納入其構築全球霸權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並極力排擠歐洲和俄羅斯等大國染指中東地區事務。歐洲和俄羅斯並不甘心被擠出中東地區,他們與美國圍繞各自的利益在中東地區明爭暗鬥。

中東地區特別是耶路撒冷老城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發祥地,巴勒斯坦問題長期未能解決的難點之一是,巴以雙方同時對這塊土地表示擁有主權。這個問題既涉及到過去的歷史,又關繫到目前的現狀。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遷徙到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延續了幾百年。後來猶太人的國家被征服,猶太人便開始了浪跡天涯、漂泊四方的生活。英國在1917年發表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的《貝爾福宣言》後,世界各地主要是歐洲的猶太人開始大批遷移到巴勒斯坦。在二戰期間,歐洲猶太人慘遭希特勒迫害的命運,使更多的國家對猶太人的命運表示同情。大量湧入的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人不斷發生武裝沖突,促使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了第181號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和一個猶太人國家。但阿拉伯國家認為,聯合國分治決議是外部大國強加給他們的,所以堅決反對。在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告獨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軍發動了對以色列的進攻。在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大片巴勒斯坦土地,造成大約100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從此便產生了巴勒斯坦問題。

巴勒斯坦人民在1964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旨在:「從猶太復國主義佔領下完全解放整個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沒有宗教和種族歧視的民主的巴勒斯坦國」。「武裝斗爭是解放巴勒斯坦的唯一方式」。以色列長期將巴解組織視為「恐怖組織」,對其進行軍事打擊。隨著中東局勢的發展,巴解組織斗爭目標也趨於更加實際,逐步地修改了早期確立的斗爭目標,表示將放棄武裝斗爭,接受聯合國分治決議,將通過政治和外交斗爭來實現建國的目標。在1991年馬德里中東和會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終於在1993年9月簽署了奧斯陸協議。這標志著兩個民族在暴力爭鬥了近半個世紀後終於相互承認,並承諾將通過和談的方式解決他們之間的爭端。巴以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多的奧斯陸和談進程。




奧斯陸協議不是巴以間的和平協議,而是巴以和談進程的開始。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認為,奧斯陸協議只是粗線條地勾畫出巴以實現和平的一些基本原則,其中有80%的問題需要雙方通過談判來解決。這些基本原則包括:以聯合國第242號決議為基礎,實行「土地換和平」;巴以相互承認,雙方承諾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在和談過程中,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採取任何有可能破壞現狀的行動等。巴以在和談中主要談判的內容有巴勒斯坦建國、巴以未來邊界、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和耶路撒冷歸屬等棘手的問題。考慮到巴以在和談中所要解決的問題難度極大,阿拉法特和拉賓決定,奧斯陸協議採取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分三個階段實施的方式,在1999年雙方完成和談,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原來設想巴以兩個民族通過逐步地和平相處,建立相互信任,慢慢地化解雙方長期沖突積累的冤讎,使和談所涉及的盤根錯節的問題變得容易一些。

巴以從1993年9月簽署奧斯陸協議到2000年9月底爆發大規模流血沖突,在7年多的和談進程中經歷了以色列拉賓、內塔尼亞胡和巴拉克三屆政府。由於以色列在和談中占據著明顯優勢,因此,以色列每屆政府對奧斯陸協議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巴以和談的進展情況。在拉賓政府時期,雖然第一階段協議的實施比原計劃晚了4個月,但基本上還是順利的。阿拉法特於1994年7月重返加沙,成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巴勒斯坦人民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自治。由於內塔尼亞胡從一開始就反對奧斯陸協議,所以在他執政的3年裡,巴以和談基本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況,不僅耽誤了奧斯陸協議實施的原定時間,還破壞了巴以在早期和談中建立起來的信任。

巴拉克在1999年上台後,雖表示將繼承拉賓的遺志爭取同巴勒斯坦達成和平協議,但奧斯陸協議實施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柯林頓仿效當年卡特總統的做法,在2000年7月邀請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到戴維營,舉行了長達14天全封閉性的馬拉松談判。在戴維營峰會上,盡管巴拉克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撤出范圍問題上越過了自己所設置的「紅線」,但仍沒有滿足巴勒斯坦要完全收復耶路撒冷東城的要求。耶路撒冷被全世界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教視為聖地,涵蓋著民族感情、文化遺產、宗教信仰和精神象徵等諸多因素,並非是簡單地用「土地換和平」所能解決的。戴維營峰會不歡而散後,雙方的關系趨於緊張。

導致巴以沖突的直接原因是2000年9月以色列反對黨領袖沙龍不顧巴勒斯坦的反對「訪問」耶路撒冷伊斯蘭聖地。但一般認為,巴以沖突迅速蔓延,並持續不斷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巴以和談沒有達成雙方滿意,特別是巴勒斯坦滿意的結果。在過去7年多的和談中,以色列常常對自身安全考慮過多而忽視了巴勒斯坦的尊嚴。巴勒斯坦至今收復的一塊塊互不接壤的「飛地」,需通過以色列設置的「安全通道」相連接。以色列在安全通道上進行嚴格檢查,使巴勒斯坦人蒙受了侮辱。巴勒斯坦人民在7年多和談的進程中既沒有得到經濟實惠,也沒有滿足民族獨立的願望,因此,普遍存在著對和談失望和對以色列不滿的情緒。


巴以最後沒有達成和平協議的原因很多,其中較為重要的是雙方在理解聯合國第242號決議上存有難以調和的差異。奧斯陸協議是以聯合國第242號決議為基礎,以「土地換和平」為原則。巴勒斯坦堅持認為,根據聯合國第242號決議,以色列必須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包括耶路撒冷東城在內完全撤出。但以色列認為,聯合國第242號決議只是籠統地要求以色列撤出佔領的土地,至於具體撤出的范圍則需要巴以通過談判來確定。巴以爆發沖突使中東和平進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巴以沖突的爆發給以色列社會造成了巨大的震動。以色列大多數主張與巴勒斯坦實現和平的黨派和社會團體認為,巴以應在聯合國第242號決議的基礎上,尋找一個既滿足巴勒斯坦基本要求,同時又能為以色列絕大部分民眾所接受的方案。他們中間有相當部分人包括前總理拉賓的遺孀都認為巴拉克對巴讓步太大,但絕大多數人認為,如能以巴拉克建議與巴實現和平,他們願意「痛苦」地接受。在巴拉克的建議被拒絕和隨後爆發的巴以沖突後,許多和平運動的成員開始對巴以實現和平喪失了信心,重新喚起了以色列「生存危機」的憂患意識,更加關注本國的安全保障問題,導致對和平的主張趨於保守。2001年2月強硬派沙龍在以色列總理特別選舉中輕取巴拉克充分反映出以色列民眾對和談態度的情緒變化。

沙龍在競選時承諾將採取措施盡快平息沖突,為以色列民眾帶來安全。沙龍在和談上的立場比巴拉克明顯後退,認為巴以達成最後和平協議的條件還不成熟,巴以間只能達成一個長期的過渡協議。沙龍執政後採取了軟硬兼顧的手法想盡快地平息沖突,但沖突不僅沒有停下,反而呈升級的趨勢。沙龍面臨著以色列國內極右勢力越來越大的壓力(認為他採取措施平息沖突的力度不夠)。「9·11」事件後,美國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戰爭,沙龍認為,以色列可搭乘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便車,將打擊巴勒斯坦的「恐怖活動」納入到美國國際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中去。但布希當時為了爭取阿拉伯國家支持美國在阿富汗打擊「塔利班」的軍事行動,不僅拒絕了沙龍的想法,反而壓以色列在巴以沖突中保持「克制」。以色列和美國在打擊巴勒斯坦「恐怖主義」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沙龍認為,美國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實行的是利己的「雙重標准」。但在阿富汗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後,美國的打擊恐怖主義目標已開始轉移到打擊中東地區的反美極端勢力上。美國指責阿拉法特在巴以沖突中對巴勒斯坦恐怖主義打擊不力,並警告阿拉法特,不能在參加美反恐聯盟的同時與「哈馬斯」和「真主黨」站在一起。此時,美國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的立場開始與以色列接近。

2001年12月初,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在以色列製造了連續自殺性爆炸事件後,美國對巴以沖突的立場開始發生變化,布希多次表示,「以色列有權利保衛自己」,「以色列不能在恐怖的威脅下進行和談」。在美國的默認下,沙龍指責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實際上是「支持恐怖活動的實體」,沙龍決定效仿美國在阿富汗的做法加大了在沖突中打擊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力度。與以往以色列軍事報復不同,在這之後以色列軍事行動有削弱和推翻阿拉法特的明顯的政治目的,以色列軍事打擊目標包括阿拉法特的總統官邸、總統專機和加沙國際機場跑道等重要的巴勒斯坦國象徵性的建築,並將阿拉法特「軟禁」在總統府內。與此同時,沙龍指責「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本·拉丹」,已不再是以色列和談的對手。

面對以色列軍隊嚴厲的打擊,巴勒斯坦各組織宣布對以色列發動全面的「聖戰」,開始頻繁地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和在以色列製造大規模的爆炸事件。此階段巴以間沖突激烈的程度,慘烈的場面和雙方死傷人數都是罕見的,雙方沖突實際上都已經情緒化了。2002年3月27日,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在以色列製造了一起慘案後,以色列於3月29日開始了「防護牆軍事行動」,全面攻佔了巴勒斯坦控制的地區,闖入巴勒斯坦總統府,將阿拉法特「監禁」起來。巴以沖突正在逐步失控,處在一個十分危險的階段。



巴以沖突局勢全面惡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以色列立即從最近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撤出。由於美國在沖突中明顯地偏袒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掀起了規模空前的反美反以高潮,影響了美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國際社會甚至連美國國內也有很多人對布希政府的中東政策表示出強烈的不滿。同時,日趨惡化的巴以沖突局勢也打亂了美國准備對伊拉克採取軍事打擊的戰略部署,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構成了威脅,迫使布希政府不得不再次調整中東政策,明確地要求以色列從巴勒斯坦控制的地區撤出,並決定派國務卿鮑威爾前往中東地區調解巴以沖突。但以色列堅持只有在緝拿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和阿拉法特宣布停火後再撤軍,使鮑威爾的調解無功而返。最後在布希總統的直接干預下,巴以達成了一個折中的協議,由美英安全人員負責關押被以色列通緝的6名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有條件地讓阿拉法特自由活動。

為了防止巴以沖突再次發生失控的危險局勢,最近鮑威爾提出了今年夏季在土耳其召開一個解決巴以沖突的部長級國際會議,試圖打破巴以間報復與反報復惡性循環的僵持局面。盡管目前有關圍繞召開巴以和談國際會議各方正在展開活動,但很多人對會議能否召開,或這樣的國際會議對結束巴以沖突有多大作用表示懷疑。首先,目前各方對召開會議的有關問題仍爭執不下:哪些國家被邀請參加會議;阿拉伯國家認為,以色列應在會議召開前撤回到巴以沖突爆發前的地區,但以色列堅決反對;最重要的是各方對會議的議題難以統一。以色列擔心巴以沖突國際化,堅持會議僅僅討論巴以停止沖突的問題。其次,作為發起國的美國本身對這次會議信心不足,告誡人們不要對會議寄予過高的期望。最後,持續的巴以沖突已造成雙方特別是巴勒斯坦大量的人員傷亡,兩個民族的仇恨加深了。布希政府因國內政治的需要難以改變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巴以雙方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巴以沖突局勢可能會出現暫時的緩解,但沖突完全平息的可能性不大,仍會持續下去。現在看來,巴以間實現和平仍然需要相當長

的時間。

望採納,如有疑問請追問!

❽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什麼呀

為了爭取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相應的運動組織和政黨先後形成,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的60年代崛起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和80年代末崛起的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法塔赫立場較為溫和務實,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但堅持爭取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當權益;哈馬斯則態度強硬、反對與以色列和談,不放棄以武力消滅以色列。雖同為巴勒斯坦的組織,但因主張不同,二者之間也在本世紀初爆發過沖突,使得巴以問題一度節外生枝。

為了抗議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巴勒斯坦最初並未宣布建國,80年代末雖宣布建國,也得到了超過100個國家的承認,但並沒有劃定國界。經過中東戰爭的動盪後,實際被巴勒斯坦的力量控制的地區只包括約旦河的西岸和加沙地帶,這也是現在新聞報道中不會明說「巴勒斯坦境內」而是使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來代指巴勒斯坦的原因,如今的約旦河西岸主要由法塔赫控制,加沙地帶由哈馬斯控制,但即使如此,這兩個區域的范圍仍然小於1947年聯合國劃定的阿拉伯疆域。

當年將猶太人逐出巴勒斯坦的是羅馬人,後來迫害猶太人的人是歐洲封建勢力與宗教勢力,近代屠殺猶太人的是德國納粹,這一切並不是阿拉伯人乾的,而巴勒斯坦這個地區阿拉伯人不僅生活了近千年,還為了保住這一地區與外族進行過殊死的對抗,猶太人的悲慘遭遇固然值得同情和理解,但是這本不該成為讓另一個民族的民眾遭受悲慘遭遇的理由。基於對宗教、土地、資源、歷史問題的種種糾結,以及雙方幾代人在你來我往、冤冤相報、大大小小的沖突中積累的國恨家仇、新仇舊怨,巴以沖突延續至今也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途徑。

❾ 巴以沖突到底是咋回事

巴勒斯坦在亞洲西部,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河之間,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公元前三千年,從阿拉伯半島遷來的半游牧部落的迦南人定居巴勒斯坦,公元前二千年建立迦南國。後來,愛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來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巴勒斯坦」這名稱在希臘語中是「腓尼基人的土地」的意思。再後來,公元前1200年,猶太人祖先(希伯來人)來到了巴勒斯坦。從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135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總共居住了約1300年。希伯來人原是游牧民族,以前常在幼發拉底河流域(即今天伊拉克)一帶活動,後來遷居到埃及。在公元前1200年前,希伯來人受埃及統治者欺負壓迫,在其首領摩西帶領下又遷居巴勒斯坦。
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後,就不斷與先前早已在此定居的迦南人、腓尼基人作戰,並於公元前1025年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後把耶路撒冷作為首都。公元前923年,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兩部分,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南部稱為猶太王國。後來,所有希伯來人都叫猶太人。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征服了以色列王國,其居民被亞述人同化。從此,猶太人向外離散過程開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消滅了猶太王國,其國王和大批居民被擄到巴比倫。
公元前538年,占據今伊朗一帶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波斯對猶太人很寬容,積極扶植猶太教,還允許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但猶太人過慣了巴比倫繁華的都市生活,不想回巴勒斯坦,只有小部分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定居,,這些人成為現代猶太人的祖先。此時,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遠多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其後幾百年,又有許多猶太人從西亞離散到南歐、北非、中亞等地。公元前143年猶太人擺脫了希脂人的統治,建立了獨立國家。但此次復國並未使散居在外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入侵滅掉猶太國,對猶太人實行殘暴統治。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先後舉行了4次大起義,反抗羅馬帝國殘暴壓迫、統治。但起義全被血腥鎮壓下去,羅馬帝國殺害猶太人100多萬。到公元132年,猶太人除被殺外,余者大部分被趕出巴勒斯坦,結束了長達1300年猶太民族主體定居巴勒斯坦的歷史。殘留的少量猶太人在其後的漫長歲月中,部分同化於當地民族,還保持對猶太教信仰和民族意識的則很少,如1170年,巴勒斯坦只有猶太人1440人。
猶太復國主義以上述歷史,作為在20世紀要在巴勒斯坦驅趕巴勒斯坦人來建立以色列國的根據。那麼,猶太人祖先曾在現今伊拉克、埃及居住過,是否猶太人也有權利趕走現今的伊拉克人或埃及人,在伊拉克或埃及的一塊地盤上建立猶太人國家呢?古羅馬人曾佔領過巴勒斯坦,古羅馬人的後輩是否現在也有權利要求佔領巴勒斯坦?
對於猶太復國主義的要求,當初有許多西方人士也是持反對態度。「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指派金.克蘭委員會調查猶太復國主義分子聲稱的,猶太人對巴勒斯坦的第一次佔領給予了猶太人以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調查是這樣說的:『猶太復國主義分子的代表經常提出,基於2000年前的一次佔領,他們對巴勒斯坦擁有所有權。這種自稱的最初所有權簡直無法給予嚴肅的考慮。』事實上,24000居住在那裡的猶太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強烈反對在阿拉伯土地上建立一個猶太國。一年後,在英國上議院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一次辯論中,西登漢勛爵對以前和以後的許多觀點作出反應說:『我完全同情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的願望,但是,如果為此要使另一個民族承受巨大的非正義的對待,那麼我認為這樣的民族之家就不應該建立。巴勒斯坦並非猶太人固有的家園。它是在他們征服後佔有的,而且從來沒有全部佔領過。現在他們則公開索要這些。他們對巴勒斯坦提不出比古羅馬後裔對這個國家擁有的更為正當的要求。』」
並且,在猶太人到巴勒斯坦之前,迦南人、腓尼基人就已經在巴生活了許久,他們後來同化了殘留的部分猶太人,再後來,他們同進入這一地區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通婚(實際上,在伊斯蘭教產生前,巴勒斯坦已有大量阿拉伯人),同化演變為今日的巴勒斯坦人。因此可以說,迦南人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祖先,他們在巴勒斯坦已生活了5000年。他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在基督教的傳說中,耶穌是被猶太當局抓獲並迫害致死,有的傳說又說出賣耶穌的猶大就是猶太人。反猶活動策劃者就此經常煽動基督教徒迫害猶太人。4世紀末,羅馬帝國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在歐洲傳布更廣,其後歐洲猶太人所受迫害更嚴重。這種迫害從中世紀到現代,一直周期性地發生,使「基督教文明」區的猶太人「不僅遭到一個無權的民族所遭受的一般的經濟和政治壓迫,而且還遭到剝奪他們起碼的公民權的壓迫」。例如,從5世紀到7世紀,西歐基督教國家裡,大量猶太人被從各個城市趕出去,或被當作麻風病患者隔離起來。11世紀前後,十字軍征伐異教徒掀起的歇斯底里宗教狂熱中,十字軍所到之處,作為異教徒和傳說迫害耶穌罪人的猶太人被大肆殺戮。1215年,基督教會宣布禁止一切不佩徽章的猶太人在街上行走,違者處以死刑。1290年,英王愛德華一世下令將所有猶大人逐出英國,至少1.6萬名猶太人被迫離開英國。1182年、1306年和1394年,法國3次驅逐猶太人,還頒布法令規定:任何基督徒庇護猶太人或與猶太人談話,將被處以死刑。15世紀下半葉,西班牙的宗教法庭以拷打和火刑處死來強迫猶太人改信基督教,並於1492年將20多萬拒絕改變信仰的猶太人驅逐出境。由於在西歐天主教區倍受欺凌,部分猶太人向東歐及俄羅斯遷移。但到了近代,大規模反猶運動又在東歐和俄羅斯發生。法國大革命後,西歐各國先後在法律上解放了猶太人,但迫害猶大人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而日常生活中歧視猶太人的現象更是普遍存在。天主教「羅馬教會在煽動反猶方面起了主導作用,19世紀末期的教皇庇護九世曾說過,猶太人是『游盪於羅馬大街小巷中的野狗,總是在狂吠和騷擾我們』。」當猶太資產階級與當地資產階級競爭發生利益矛盾時,歐洲當地資產階級總是極力煽起反猶情緒來排擠猶太資產階級,以圖挫敗他們的競爭。而猶太勞動者更是承受階級和民族雙重壓迫。
反猶、排猶不僅在歐洲存在,在主要信奉基督教的、「民主的」、現在強烈要求巴勒斯坦人承認猶太人生存權的美國,同樣存在。甚至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排猶現象也很普遍。排猶情況散見於許多資料中。由在耶魯大學任教的美國學者斯蒂爾撰寫,講述20世紀美國最有名的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一生的《李普曼傳》寫道:「就連已被同化的德國猶太人也未能躲避19世紀末席捲美國的排猶浪潮。不僅新來的移民,就是有文明教養和完全『美國化』的老一代德國猶太人也都被上流社會的俱樂部、避暑勝地、大學中的兄弟會和女生聯誼會拒之門外。」「20年代初,正當李普曼敦促猶太人不要拋頭露面時,排猶主義又卷土而來,它對社會生活影響極大,以至於一些私立大學開始限制招收猶太學生。」 當時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老闆「亨利.福特出錢資肋對『猶太人世界性陰謀』的攻擊,三K黨又在對排猶情緒火上澆油」。美國「20年代制定的嚴格的移民法公開歧視南歐人和東歐人——猶太人、義大利人、希臘人和斯拉夫人。」美國記者兼作家曼徹斯特寫道,「1932年……首都(即華盛頓——筆者注)居民有26%是黑人,可是他們卻一直默默忍著痛苦……百貨店、電影院、政府機關自助食堂都不許黑人進去。黑種工人在賓夕法尼亞大道為司法部新樓挖地基都自帶午飯,否則就得挨俄;那怕要一杯水喝,也得走上兩英里路,過了第7街,才能找到一家小食店肯賣給他們……最富有異國情調的地區是卡洛拉馬高地和馬薩諸塞大道,很有些富麗的宅邸,不過猶太人誰都知道那是『閑人免進』的地方。那時排斥猶太人風氣之盛,不下於排斥黑人。」因此,歷史並不象有的人所說,20世紀只是希特勒德國才反猶、排猶,其他西方國家都在為捍衛猶太人的權利而斗爭。這種說法想將自己國家與反猶、排猶脫掉關系。其實,當時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都程度不同存在反猶、排猶,希特勒德國不過在此基礎上,把反猶、排猶浪潮推到了更高的高度。也就是說,西方世界歷來的反猶、排猶為希特勒德國反猶、排猶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西方各國資產階級都有很多反猶、排猶行為,而希特勒德國不過是他們中間的反猶、排猶的激進派。因此,美國匹茲堡大學威廉.薄偉林教授在2004年11月來華作演講時就講道:「1899年到1939年間,西方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反猶主義猖獗」
如果說,猶太人長時間在基督教區的歐洲飽受欺壓的話,歷史上,阿拉伯地區的猶太人卻在較長時間里受到阿拉伯人的友好對待。曾經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時,加入以色列軍隊同阿拉伯人作戰的、親認色列的美國學者薩弗蘭,在其所著的《以色列的歷史和概況》一書中寫到歐洲基督教區對猶太人的迫害、殺害時,還寫道,「一般說來是寬容的阿拉伯穆斯林的統治下,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又興旺起來……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在政治、財政、科學和教育各個領域里獲得了顯要位置。」當阿拉伯人從北非跨海,佔領西班牙後,猶太人也跟隨到了西班牙,「他們成為阿拉伯人強有力的夥伴,發展起燦爛的文明。城鄉一切行業都向猶太人開放,許多人在各個西班牙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領域得到最高的位置。」所以,薩弗蘭也認為,「猶太人在西方世界過的日子遠不及在伊斯蘭統治地區過得那樣好。」可是,後來猶太復國主義者們卻恩將仇報,他們不是向那些迫害、歧視他們的歐美資產階級進行斗爭,主張自己的權利,卻是在歐美資產階級支持下,向長期善待他們祖輩的阿拉伯人大肆進攻,搶奪阿拉伯人的土地和房屋,將上百萬阿拉伯人趕出自己的家園。猶太復國主義者建立以色列過程中及其後,用當年羅馬帝國對待猶太人的方法來對待長期善待猶太人的阿拉伯人民。
猶太人在「文明的、民主的」歐洲、北美飽受壓迫,使許多猶太人認為,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國家,才使自己的民族在1000多年裡飽受迫害。所以,在19世紀末,在歐洲和北美的猶太人中間,出現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該運動希望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回到這個自己的國家,以結束自己民族受迫害、受歧視的歷史。因此,猶太復國運動,猶太人想建立自己的國家,並不是法西斯德國後來迫害猶太人的結果,因為他們的產生是法西斯德國產生之前許多年的事。
正因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都反猶、排猶,只不過法西斯德國更過激一些(也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別),因此,當德國大肆迫害猶太人時,西方其餘各國並沒有對法西斯德國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採取實際行動(而現在西方常攻擊不聽話的國家造成「人道主義災難」,然後給予軍事侵略或制裁),也未對受迫害的德國猶太人採取多少實際援助,不太願意接納他們。歐美其他國家一般只是對德國表示遺憾或進行譴責(譴責都算態度嚴厲的)。在一個波蘭籍猶太人在法國暗殺了一名德國外交官的第2天,「1938年11月,……納粹集團搗毀猶太人的商店,焚燒猶太教堂,並在街上襲擊猶太人。數十名猶太人被殺,數千人被送集中營……這一震驚世界的事件被稱作『水晶之夜』羅斯福總統召回美國大使以示不滿……《新共和》雜志建議美國放寬移民條件,讓受迫害的猶太人進入美國。但是這一建議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1939年初,議員羅伯特.瓦格納提出一項提案,要求政府允許20萬德國難民兒童不受移民定額限制進入美國,可是政府對此緘默……美國政府和其他許多政府一樣……不希望他們逃到美國來,於是建議他們逃往安哥拉、馬達加斯加、英屬蓋亞那和烏干達等歐洲殖民地(以前英國曾建議在其東非的殖民地「為猶太人提供一個民族之家」——筆者注)。……但卻未能見效。」猶如現在作為美國黑人上層人士的賴斯完全溶入美國統治集團之後,立場就與統治集團相同而與普通黑人不同一樣,作為美國猶太人上層人士的李普曼也認為納粹迫害猶太人只是「歐洲『人口過剩』的問題」。「當有人極力要求修改美國移民法,接納難民時,李普曼卻建議『過剩的』猶太人到非洲去。李普曼沒有公開批評羅斯福對猶太人的慘狀漠不關心」。1939年中期,「聖路易斯號」客輪「滿載930名猶太難民從漢堡出發來到哈瓦那(當時古巴完全被美國控制),但是由於難民們的簽證不符合手續而被拒絕登陸,於是他們試圖在邁阿密靠岸,可是又遭到美國政府的拒絕,被迫返回歐洲。盡管早在1942年死亡營就盡人皆知,李普曼卻沒就此寫過什麼。……國務院實際上對納粹滅絕猶太人的計劃進行了消息封鎖……屠殺猶太人的步驟不斷加快,奧斯維辛集中營每天屠殺1.2萬人,共有100萬人在那裡慘遭毒手。而美國政府卻對難民採取冷淡態度,並且拒絕炸毀通向死亡營的鐵路。」因此,美國政府對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態度是冷漠的,甚至抱著隨他的便的態度,更沒有它常談的「制止人道主義災難」的「高尚」舉動。
戰後,迫害猶大人的粹德納國已不存在,但沒有納粹迫害的猶大人從歐洲外流現象有增無減。「歐洲猶太人的最大潛在避難所是美國,1945年12月22日,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宣告一項迅速接納來自歐洲的政治避難者和難民進入美國的政策……一年以後,在1946年12月19日,總統宣告,到10月21日為止,只有4767人在這些行政安排下被接納入境。」似乎非常關心猶大人的人權的美國實際上是口惠而實不至。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在惠特森召開的1946年工黨大會上宣布,美國壓迫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理由是『因為他們不要猶太人住在紐約』,一位美國的猶太記者承認,……許多對猶太移民進入巴勒斯坦的最熱心的大會支持者,同樣也是限制猶太移民進入美國的熱心鼓吹者。」所以,英國學者柯克寫道,美國支持猶大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這些措施並不是全部地為著猶太難民的利益的;在美國,任何大量地在猶太社團增加人數,似乎連猶太社團本身也不贊同;因為猶太人總數業已達到500萬以上,而且猶太人集中在美國那些大城市裡早已引起程度嚴重的反猶太主義,而猶太社團則極力希望不要去使它激化。」因此,美國在國際上冠冕堂皇的、支持猶大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國家的口號下,掩蓋著其國內的反猶、排猶丑態,掩蓋著驅使在美國不受歡迎的人們去佔領他人家園以充當自己在中東的鷹犬的禍心。
英美對猶太復國主義及恐怖活動的縱容和支持
如果僅有散居各國的猶太人想復國,沒有勢力強大的帝國主義支持,猶太復國主義根本不能成功。猶太人復國成功,先期主要是有英國支持,20世紀40年代後主要是美國的支持。西方壟斷資本根據形勢需要,不時掀起排猶浪潮來打擊與其競爭的猶太資產階級,另一方面,有時他們又想利用猶太資本的力量來為其海外擴張勢力效力。正是基於後者考慮,英美資產階級先後大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英國1882年佔領埃及後,特別想控制巴勒斯坦。英國想以巴勒斯坦作為向中東腹地擴張的跳板(當時西亞很多地區都是奧斯曼帝國屬地),並作為他控制的蘇伊士運河的東面屏障。英國認為,如能這樣,將加強自己與法國、沙俄等爭奪中東時的地位。
英國想去控制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也想去此處復國,英國的侵略野心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復國計劃相吻合,這使他們後來的勾結有了可能。猶太復國主義最早的領導人赫爾茨(奧匈帝國記者、猶太人)看出這種可能,想通過這種勾結來實現猶太復國計劃。他在1896年「發表了《猶太國家》一書,提出建立猶太國家的完整綱領。他宣稱,未來的猶太國家將依靠大資本家的金錢和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建立起來;這個國家將由富人治理,而窮人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至於土著阿拉伯人,必須強迫他們服勞役,然後將他們驅逐出去。」他還明確表示,「由猶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國家將充當歐洲防範亞洲的堡壘」。猶太復國主義頭目、後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統的「魏茲曼在1914年曾向英國獻媚說:『如果巴勒斯坦進入英國的勢力范圍,並且英國此後鼓勵在那裡安置猶太人的話,那麼在以後50年中,將有可能引進100萬或更多的猶太人,他們將形成蘇伊士運河的一支強大的衛隊。』」猶太復國主義自願充當帝國主義對付亞洲人民(首先是中東人民)的鷹犬、打手。
一戰爆發後,猶太復國組織的頭目們也看出英國將從埃及出發攻佔巴勒斯坦,他們認為在英國支持下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的前景就將實現,為此,他們頻繁與英國政府要員接觸。1917年,英軍大舉攻入巴勒斯坦,英國政府認為在巴扶植一個親英猶太實體應提在議事日程上了。英國想利用猶太實體來協助自己在中東的殖民事業(也就是讓猶太實體充當自己壓迫、鎮壓阿拉伯人的助手、打手);而在阿拉伯民族之外另加入猶太民族,可利用民族矛盾相互制衡,以分而治之實現統治;另外,如戰後其他國家要求各國退出所攻佔地域時,可以幫助猶太人建立家園為英軍長期留駐巴勒斯坦的借口。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在給猶太復國組織頭目、猶太財閥羅思柴爾德的信中正式宣布:「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這就是著名的「貝爾富宣言」。一個月後,英軍趕走土耳其人,佔領巴勒斯坦全境。戰後的1922年,國際聯盟正式批准巴勒斯坦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
在英國縱容下,「依靠國際猶太資本財團的資助,一些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大肆奪占阿拉伯人的土地,驅趕阿拉伯農民……猶太極端分子還建立了專門進行恐怖活動的秘密武裝。阿拉伯人忍無可忍,於1929年8月再次舉行武裝暴動,同猶太人發生激烈沖突。」因此,我們知道為什麼巴勒斯坦人要同猶太人斗爭,因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們霸佔了他們的家園。並且知道猶太復國主義者為霸佔他人家園不惜採取恐怖主義活動。知道是誰在巴勒斯坦首開恐怖活動的先河,知道侵佔他人家園的恐怖活動(包括以色列現在的國家恐怖主義)是引起反抗侵佔的恐怖活動(當然,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反抗活動)的原因。
30年代,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數量急劇增加。1880年巴的猶太人僅2萬,1918年也僅5萬人,占巴總人口的7%。1939年,在巴猶太人達「44.5萬人。英、猶默契,奪取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把許多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在阿、猶兩個民族之間播下仇恨的種子」。猶太人在巴的急劇增加,就其原因,除英國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扶持外,還因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肆迫害,而「關注人權」的歐美各國對猶太人的慘狀漠不關心,拒絕他們入境避難,大批猶太人只有進入巴勒斯坦定居。因此,我們可以說,猶太人當時進入巴勒斯坦情有可原。但你應與原來一直住在這兒的阿拉伯人和平相處,而不能反而奪占阿拉伯人的土地、房屋,將其趕出家園。就象你避難進入某家,你不能反而將接納你的人家趕走啊!另外,約1800年前壓迫、殺害你們的祖先,並將其從巴勒斯坦趕走的是自歐洲侵入的羅馬帝國,而不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即使親以色列的美國學者費希爾也寫道,「猶太復國主義者沒有看到他們侵犯了另一個民族的家。」1939年起,英國修正了「扶猶排阿」政策。1939年5月17日,英國發表白皮書,限制猶太移民和「購買」士地。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1936~1939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英、猶合夥侵佔其家園和財產的武裝起義,以及阿拉伯各國人民對英國「扶猶排阿」政策的抗議,迫使英國重新考慮他的政策。同時,巴勒斯坦人民起義時,德國宣傳機器一再表示支持阿拉伯人,力圖拉攏阿拉伯各國反對英國。倫敦深知中東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為避免大戰之前自亂陣腳,需拉攏阿拉伯世界,為此必須改變對猶太人的政策。
5.17白皮書遭到猶太復國主義極力反對,因為這將使猶太人永遠無法成為巴勒斯坦的多數民族,從而影響他們在巴勒斯坦復國的計劃。「他們一般認為巴勒斯坦的政治前途最終主要取決於力量和人數對比的既定事實,而主要不是取決於任何法律上或政治上的公式。」因此「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全世界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把這份白皮書抨擊成一份奸詐的文件,並要不惜任何犧牲來『挫敗』它……一個英國警察在耶路撒冷被擊斃;猶太建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本.古里安(以色列建國後任首任總理)宣稱,這次暗殺就是『猶太人開始反抗』英國新政策的『標志』」。猶太人開始襲擊英國軍警,炸鐵路、工廠,1944年11月6日還暗殺了英國常駐中東大臣。從此,猶太復國主義脫離大英帝國軌道,轉而投向美國。英國也看出美國要通過扶持親美的猶太國家,在中東排擠英國。因此在隨後一段時間里,英美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上產生了一些矛盾。
「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正式主張……在1942年於紐約市比爾特摩爾旅館起草的綱領中提出。這個比爾特摩爾綱領由猶太建國會的內部總理事會在耶路撒冷予以批准。該綱領要求成立一個包括整個巴勒斯坦在內的猶太共和國,並且要求移民不受限制,移民事務由猶太建國會實行管理。」可以看出,猶太復國主義根本不想與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共處,他們想獨占巴勒斯坦,為此不惜用各種方法(包括威脅和各種暴力恐怖活動)將阿拉伯人趕出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同樣,為使各地猶太人「不受限制」移居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也不惜用恐怖活動對待英國當局。「古里安已經警告過,如果英國政府重又按1939年的白皮書行事,那麼所得到的答復將會是在巴勒斯坦發生『流血恐怖』和『經常性的殘暴行動』。」現在,包括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以色列說,抵抗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搞恐怖活動,要求解除抵抗佔領者的武裝(他們說這是非法武裝)。但是,為大量移民巴勒斯坦,趕走巴勒斯坦的原住阿拉伯人, 當年猶太復國主義搞了無數計的恐怖活動,成立了專搞恐怖活動的非法武裝。「古里安批准了巴勒斯坦的三股非法猶太復國主義武裝力量的公開行動。」三股武裝力量是哈迦納、伊爾貢和剛毅隊,哈迦納成員約6萬人。
這三股武裝力量除大肆襲擊英軍警(包括用汽車炸彈炸毀巴勒斯坦英軍總部)外,還在巴勒斯坦大搞恐怖活動。1945年10月31日晚,哈迦納突擊隊「撬起巴勒斯坦鐵路的鐵軌153處;伊爾貢攻打利達火車站;剛毅隊則破壞了海法煉油廠。兩星期後,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政府大廈被焚,……1946年的頭幾個月……恐怖主義者的行動仍在繼續,……哈迦納卻公然誇耀自己參與了恐怖活動。」
猶太復國主義還針對巴勒斯坦人大搞恐怖活動。「巴勒斯坦人外逃的主要原因還是對猶太恐怖主義的恐慌和懼怕。這種恐怖活動的規模是巴勒斯坦人無法相比的。猶太恐怖活動採取兩種方式:對巴勒斯坦人的實際暴力行動;有組織的私下散布關於巴勒斯坦人的謊言、誹謗和威脅運動,猶大人稱之為『心理戰』。兩者的目的都十分清楚,就是要把巴勒斯坦人逐出他們的家園。猶太恐怖主義最可怕的暴行是在名叫代爾亞辛的巴勒斯坦人的村莊犯下的。1948年4月10日,約260名巴勒斯坦男子、婦女和兒童在那裡被屠殺,有些人是被砍死的。一位孕婦被屠刀剖開了肚子。」「代爾亞辛不是巴勒斯坦人唯一遭受大屠殺的地方。在納斯爾.艾爾-丁,安.艾爾-宰通赫,艾爾-比納,艾爾-巴薩和薩夫薩夫,都發生了巴勒斯坦公眾遭受猶太恐怖分子製造的浩劫。」猶太復國主義是現代巴勒斯坦地區恐怖主義活動開創者,並且他們是現在高喊反恐的美國縱容和支持下進行的恐怖活動。「猶太復國分子敢於如此膽大妄為,主要是因為有美國這個後台撐腰。」美國認為,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活動將使英國難以管理巴勒斯坦,美國通過猶太復國主義恐怖活動將擠走英國,使這一地區納入美國勢力范圍。對於以色列建國,「有些西方學者說:『是恐怖分子把以色列送給了猶大人。』對於這段歷史,後來曾任以色列總理的貝京曾說:『我們的敵人把我們叫做恐怖分子,……而那些非敵非友的人,……在英國的宣傳影響下或出於習慣,也使用這個詞。我們的朋友……具有歷史眼光的也只用一個詞來稱呼我們:愛國者。』但是,由於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強勢地位以及它與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同盟關系,人們卻往往傾向於忽略這些事實(即猶太復國主義大肆進行恐怖活動的事實)。」
因此,對於猶太復國主義為在巴勒斯坦建國所採取的大量恐怖主義活動,當時是世人皆知的。貝京也承認,即使是中立人士(貝京所稱的「非敵非友」人士)也叫他們為「恐怖分子」。而希望通過猶太復國活動為自己在中東培育一頭鷹犬、建立一個堡壘的美帝國主義,卻縱容、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主義行為,並把世人都稱為恐怖分子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尊稱為「愛國者」。正如張家棟等所言,由於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大力支持,對猶太復國主義在建國前乾的大量恐怖活動,西方主流媒體現在都默不做聲(他們對以色列現在的、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國家恐怖主義同樣默不做聲),他們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掩蓋(「忽略」)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主義歷史。
面對猶太復國主義不斷的恐怖活動,加上美國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支持和美國對英的壓力,以及戰後的英國在很多地方都要依靠美國的支持,英國覺得難以進行與猶太復國主義的戰爭。再加阿猶矛盾難以處理,英國覺得無力繼讀對巴勒斯坦的統治。英國決定撒手不管,將巴勒斯坦交聯合國處理。

參考資料: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605/7028.html

❿ 簡要闡述巴以沖突的歷史以及現狀,並分析巴以沖突難以遏制的原因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首先要說到巴以問題
三千多年前,現在猶太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一帶,並且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後來逐漸衰落、分裂為猶太國和以色列國(相當於南北朝),分裂後更加衰落,陸續被若干強國(亞述、巴比倫、波斯、古羅馬)征服,但是猶太人始終保持抗爭,多次起義獨立,但都被一一鎮壓。直到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興起,阿拉伯人征服了這一地區,妄圖強迫猶太人皈依伊斯蘭教,但是頑強的猶太人絕不屈服,雖然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後來這一地區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但這個伊斯蘭國家也一直保持著對猶太人的殘酷鎮壓。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因為追隨德國參加了同盟國,一戰戰敗後成為了列強瓜分的對象,猶太人的這片故土也被英國「委任統治」。
散居海外的猶太人不忘故土,一直重視教育、自強不息,成為了最會經商的民族,到了近代,猶太人在美、英、法等國家都成功的融入了上層社會,在英美等國家的支持下,很多猶太人放棄了各自優越的生活環境,義無反顧的回到了自己祖先生活和戰斗過的故鄉,建立了以色列國,定都耶路撒冷。
但是千百年來,耶路撒冷已經被阿拉伯世界視為聖城,豈能輕易讓出?於是爆發了多次中東戰爭,面對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圍攻,英勇的猶太青年用熱血一次次捍衛了自己的故土,最後在聯合國的調解下簽訂合約,奠定了現在的巴以分界局面。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7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