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總兵多少人
㈠ 姓左的有多少名人
左宗棠,左權..左丘明等等。很多了他們的資料:左宗棠(1812-1885)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季高、朴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今湖南湘陰縣界頭鋪鎮)。
左宗棠生性穎悟,少負大志。5歲時,他隨父到省城長沙讀書。1827年(道光七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他不僅攻讀儒家經典,更多地則是經世致用之學,對那些涉及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名著視為至寶,對他後來帶兵打仗、施政理財起了很大的作用。1830年,左宗棠進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次年又入湖南巡撫吳榮光在長沙設立的湘水校經堂。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在這年的考試中,7次名列第一。1832年,他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但此後的6年中,3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
科場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著「正途」進入社會上層,進而實現他的志向。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幹,得到了當時許多名流顯宦的賞識和推重。早在1830年,僅18歲的左宗棠拜訪長沙的著名務實派官員和經世致用學者賀長齡時,賀氏即「以國士見待」。其弟貿熙齡則是左宗棠在城南書院讀書時的老師,對自己的這位弟子,賀氏非常喜愛,稱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學則確然有所得」,後來師生還結成了兒女親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渤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動提議將他唯一的兒子與左宗棠的長女定婚。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名滿天下的林則徐對左宗棠十分器重,兩人曾在長沙徹夜長談,對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特別是關於西北軍政的見解不謀而合。林則徐認定將來「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屬,特地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寶貴資料全部交付給左宗棠。後來,林則徐還多次與人談起這次會見,極口稱贊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絕世奇才」,臨終前還命次子代寫遺疏,一再推薦左宗棠人才難得。
自尊心極強的左宗棠三試不第,本打算「長為農夫沒世」,但以他從小所受的儒家文化教育,滿腹的「經世致用」學問以及他剛正清高的性格和他最敬重的偉人林則徐對他的重託,在國家處於內憂外患、危急存亡之際,左宗棠是不可能長期退隱深山,不聞世事的。1852年(咸豐二年),當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省城危急之際,左宗棠終於經不住老朋友郭嵩燾等人的勸勉,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衛大清江山的陣營。左宗棠在炮火連天的日子裡縫城而入,張亮基大喜過望,將全部軍事悉數託付給左宗棠。左宗棠「晝夜調軍食,治文書」、「區畫守具」,各種建議都被採納,並立即付諸實施,終於使太平軍圍攻長沙3月不下,撤圍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從此開始。1854年3月,左宗棠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撫幕府,長達6年之久。其時,清王朝在湖南的統治已炭發可危,太平軍馳騁湘北,長沙周圍城池多被佔領,而湘東、湘南、湘西廣大貧苦農民,連連舉事,此起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慮,日夜策劃,輔佐駱秉章「內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撐大局。同時,革除弊政,開源節流,穩定貨幣,大力籌措軍購:軍械、船隻。駱秉章對他言聽計從,「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由於左宗棠的悉心輔佐和籌劃,不但湖南軍政形勢轉危為安,出省作戰連連奏捷,其它各項工作也取得顯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注,時人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一些高官顯貴在皇帝面前競相舉薦,咸豐皇帝亦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誹謗,特別是湖南水州鎮總兵樊燮的構陷,險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篙燾等人的仗義執言,潘祖蔭、肅順等大臣的披瀝上陳,才使一場軒然大波得以平息。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舉,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由好友胡林翼保薦,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下,為抵抗太平軍多所籌劃。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同治元年(1862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時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陝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殘酷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陝甘任間,繼續從事洋務,創辦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後者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1864年6月,新疆庫車爆發農民起義,建立熱西丁政權;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權;10月,伊犁建立蘇丹政權;1865年1月,浩罕國(位於今烏茲別克的浩罕市一帶)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烏魯木齊建立清真王政權;1871年7月,沙俄武裝強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車、和田、阿克蘇、烏什、庫車懸掛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旗並發行貨幣;1874年,日本國入侵台灣。在這種局勢下,清廷內部爆發「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同年5月,左宗棠以64歲的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4月,左宗棠坐鎮甘肅酒泉,收復新疆戰役打響。1876年,指揮多路清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阿古柏在絕望中服毒自殺。左宗棠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坐鎮,命令三路大軍並進,徹底擊潰了阿古柏殘余勢力,收復大片國土。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面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左宗棠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左宗棠在新疆期間,為保證軍糧供給,發展地方經濟,曾大力興辦屯墾業,其功績遺澤至今。
1881年夏,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左宗棠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㈡ 總兵管多少人千戶是什麼官職
總兵,正二品武官,轄 一萬五千 兵馬。
千戶,世襲武職,統兵數百人到千人不等。
㈢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
目錄·海灣戰爭總概
·起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聯合國制裁
·多國部隊進攻
·停火
·影響
海灣戰爭總概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起因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
聯合國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連同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為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多國部隊進攻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停火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被俘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㈣ 二戰 蘇 美 德 英 法 一個整編步兵師有多少人 坦克師有多少輛坦克
找不全...
只能給個大概 找幾個有示範性的部隊來說說
先是德國 : 裝甲教導師
1943年12月30日, 裝甲教導師被下令成軍, 最先師團包括一個裝甲營(130裝甲教導營), 其後正式改名為130裝甲教導團第二營. 旗下4個裝甲連, 每個連配備22輛PZ IV戰車. 1944年1月20日再組成130裝甲教導團第一營, 同樣有4個裝甲連, 當中每三個配備22輛豹式戰車. 另一個重驅逐戰車連則有22輛獵豹(其後同樣換成豹式戰車). 2月3日, 316無線電搖控連再加入該師. 至1944年6月開戰前, 裝甲教導師割下有
130裝甲教導師(拜亞利因將軍 General Bayerlein)
130裝甲教導團(古迪達上校 Colonel Rudolf Gerhardit)
豹式指揮型3輛
PZ IV指揮型5輛
Sd.Kfz 140 防空炮1輛
第1營/原第6裝甲團(馬基夫斯基上校Major Markowski )
豹式指揮型3輛
豹式戰車3輛
PZ IV四連裝炮防空戰車4輛
電單車, 卡車12輛
第1, 2, 3, 4連各17輛豹式戰車
第二營/130裝甲教導團(史高堡維堡少校Major Von Schonburg-Waldenburg)
PZ IV指揮型3輛
PZ IV戰車5輛
PZ IV四連裝炮防空戰車4輛
第5, 6, 7, 8連各22輛PZ IV戰車
316無線電搖控連
虎王(P)5輛車身編號為28001-28005(當中只有3輛能參戰):注
STUG III 9輛
130驅逐戰車營
PZ IV L/48驅逐戰車31輛
總兵員大概8000~15000左右
美軍 :
1個步兵師擁有18門105毫米M3步兵榴彈炮,36門105毫米M2榴彈炮,12門155毫米M1榴彈炮,5輛半履帶車,13輛M8裝甲車,1371輛汽車,10架輕型觀測機。總兵力14253人。
步兵團轄3個營,12個連(A-M連,沒有J連),1個步兵加農炮連(最初裝備2門半履帶105毫米榴彈炮和6門半履帶75毫米榴彈炮或加農炮,後增加一門牽引式短身管105毫米榴彈炮),1個反坦克連(最初裝備12門37毫米反坦克炮,後換裝9門57毫米反坦克炮)和一個後勤連。每營轄4個連(A-D、E-H、I-M)和裝備同樣重機槍和迫擊炮的重武器連。團有團部連,營有營部連。團部連有1個情報和偵察排,營部連有1個彈葯和先遣排(負責輕工程任務和向前線各連輸送彈葯)和1個反坦克排(最初裝備4門37毫米反坦克炮,後換裝3門57毫米反坦克炮)。
美國裝甲兵戰時經歷了數次的改組——大部分是因為任務需要進行的。這些改組中最具有意義的是1943年裝甲師改編和1944年末到1945年初歐洲大部分坦克營改進裝備表。當時歐洲中型坦克的損失速度超過陸軍補充能力,改進裝備表將營屬中型坦克的數量從53輛削減到41輛。部署在歐洲的所有輕型裝甲師和獨立坦克營在1944年秋都開始這一改進。1944年末抵達的那些師(第8裝甲師、第9裝甲師、第10裝甲師和第11裝甲師)和獨立坦克營可能保留了最初的裝備表,盡管一些獨立坦克營被臨時剝離裝備用於補充已參戰坦克營的庫存。例如1944年12月抵達歐洲的第740坦克營。接著於12月18日,迅速從一個英國坦克修理倉庫重新裝備,急行軍投入突出部戰役攔截派普爾戰斗群。第740坦克營零星裝備了M4、螢火蟲坦克,M10、M36坦克殲擊車,M8裝甲車,全都裝備英國無線電——美國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盡管有這些障礙,因為好運和優秀的炮術,第740坦克營(實際只有一個加強連)在濕陶蒙特站以西援助阻止了派普爾的進攻。
一開始,裝甲兵的主力裝備包括M3A1或M3A4「格蘭特」中型坦克,M3或M3A1「斯圖爾特」輕型坦克,105毫米T30榴彈炮機動載具。1943年初,M4「謝爾曼」中型坦克開始取代M3「格蘭特」中型坦克。1943年末,M5「斯圖爾特」輕型坦克開始取代M3系列;新設計的75毫米M8榴彈炮機動載具取代T30。1944年初,105毫米M4突擊炮依次取代了除輕型坦克營以外的M8。
最後總共組建了16個裝甲師(第1裝甲師到第14裝甲師,第16裝甲師和第20裝甲師)。其中只有兩個——第2裝甲師和第3裝甲師在戰時保持了「重」型編制。所有其他裝甲師在離開美國前都重組為「輕」型師(除了第1裝甲師是於1944年7月在義大利重組為「輕」型師)。全部裝甲師都投入歐洲戰區或地中海戰區。
輕型裝甲師編制(1943年9月15日編制和裝備表17-2)包括師部連,2個戰斗群指揮部(A戰斗群和B戰斗群),1個預備戰斗群指揮部(R戰斗群),3個坦克營(每個轄3個中型坦克連和1個輕型坦克連),3個裝甲步兵營,3個18門炮的炮兵營,1個機械化騎兵偵察營,1個工兵營和師屬後勤。師長由1名少將擔任,戰斗群指揮官由1名准將(也是副師長)和2名上校擔任。全師總共擁有77輛輕型坦克、168輛中型坦克、18輛105毫米M4突擊炮、54輛105毫米M7自行榴彈炮、54輛M8裝甲車、450輛半履帶車、1031輛汽車和8架輕型觀察機,總兵力10754人。
輕型裝甲師於1944年6月在諾曼底第一次投入戰斗後暴露出編制上的兩個問題。首先,師屬卡車的運輸能力不足以運輸基本的額定補給。為解決這個問題,每個輕型師增加了2個軍需卡車連。其次,預備戰斗群指揮部編制只有8名軍官和士兵,只能擔負行政管理任務。很明顯,第三個野戰指揮部是值得建立的。結果,大部分輕型裝甲師都為預備戰斗群加強了一個裝甲群指揮部(裝甲群指揮部通常隸屬於軍,實踐證明由其負責獨立坦克營的戰術指揮是多餘的)。
重型裝甲師的編制(1942年3月1日編制和裝備表17-1,1942年10月29日調整1和2)包括2個3營制坦克團(第1營是輕型坦克營,轄3個輕型坦克連;第2營、第3營是中型坦克營,各轄3個中型坦克連),1個3營制裝甲步兵團,只有2個戰斗群指揮部,其餘師屬部隊和輕型裝甲師幾乎完全一樣。重型裝甲師擁有158輛輕型坦克、232輛中型坦克、24輛105毫米M4突擊炮、17輛M8突擊炮、54輛105毫米M7自行榴彈炮、54輛M8裝甲車、640輛半履帶車、1042輛汽車和8架輕型觀察機,總兵力14664人。
裝甲團下轄9個連(A-I連)、團部連、1個突擊炮連、1個偵察連、1個後勤連和1個勤務連。團屬營每個有1個小一些的營部連(含1個迫擊炮排)和1個後勤連。
輕型裝甲師的坦克營和獨立中型坦克營編制相同,都擁有4個連(A-C連和裝備輕型坦克的D連),1個後勤連,1個營部連(1個營部排、1個迫擊炮排、1個偵察排和1個突擊炮排)。
混合坦克營編制類似,下轄3個混合坦克連(A-C連)和1個負責火力支援的中型坦克連(D連)。
獨立輕型坦克營只有3個連(A-C連),營部連含1個裝備3門M8機動榴彈炮載具的突擊炮群,而非中型坦克營的6門105毫米M4突擊炮排。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
㈤ 明朝與日本作戰時,軍事力量對比
明代的主要兵制,是以衛所兵為主的世兵,同時代的日本,也採用以世兵為主的兵制,但歷史表明,兩種世兵的戰鬥力卻有一定的差異:壬辰之戰明軍雖在戰略上獲勝,在具體的戰役上卻並無多少光彩可言,而東南沿海的抗倭戰斗,明朝衛所軍面對數量無多的倭寇,屢戰屢敗,最後還是依靠戚繼光的募兵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同是世兵,戰鬥力差異如此巨大,原因何在?
裝備並不是主要問題所在。當時日軍的裝備的確很有特色,火器方面,日本鳥槍槍管長,下有木床,有準星照門和防塵蓋,重僅5斤多,准確、易攜帶,比當時明軍裝備的無瞄準裝置的笨重火銃優越很多;在冷兵器方面,日本刀的威力也曾令明人側目。但日本人在兵器上的劣勢也不少。由於日本仿造的火炮以荷蘭式重炮為主,野戰中較少用炮,而明軍則自1523年(嘉靖2年)起就在南京根據葡萄牙人的輕炮仿製大樣佛朗機,後又改製成更便於攜帶的中樣、小樣佛朗機,大量裝備部隊,在野戰的炮火威力上,明軍佔有重大優勢;而冷兵器方面,日本刀固然出色,但日本人的長兵和馬隊卻並不比明軍優異,日本各式長槍桿長,刃長而薄,形制近於中國南北朝時的長矟,在使用的便利上不如明軍的常規長兵:白木桿槍和長柄刀,至於騎兵,日本馬品種的先天不足,和日本人非常奇怪地沒有把日本刀用於騎戰,使得日本騎兵無法構成對明軍騎兵的裝備優勢。
裝備上各有千秋,那麼問題只能出在兵制本身。
明代的世兵制主要採用衛所制,衛所兵的特點是,寓兵於農,守屯結合,屯田成為各級軍隊指揮員的重要指責之一,按當時的規定,邊地衛所,守屯比例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則是2:8,這樣做,可以節省大量軍費開支,所以朱元璋曾得意地宣稱,「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但軍隊的戰鬥力和訓練程度,卻因為大量的屯墾任務而日漸削弱。
明代的世兵另一大特點是軍籍和民籍嚴格分開,軍丁世襲,一人從軍,一家即永遠為軍戶,輪流出丁,至期返衛,軍戶絕則勾其貼戶,永不和民人混雜。這樣的長處在於兵源有保證,士兵的生活比較穩定,戰爭和生產兩不耽誤,但不斷的逃亡和余丁補缺,各級將領的腐敗、吃空額和俑使士兵為農,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衛所兵的戰鬥力。
更深層的原因是軍戶地位的低下。
明代重文輕武,科舉入朝成為各個階層最為羨慕的坦途,當時人人誦讀的啟蒙讀物《神童詩》起首便是「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這樣的氛圍下,被明確排斥在科舉仕途之外的軍戶子弟,其社會地位顯得低下,加上明代對罪人的處罰中又有「拿來做軍」的所謂「恩軍」制度,無形中讓軍戶的社會形象更加不堪。
明代又是個商業發達的社會,生活豪奢的商人雖不入士流,卻也能得到世俗的另眼看待,而軍戶卻被嚴格束縛在屯地上,不得經商為業,這使得軍戶的士氣和生活狀況更加低下,對於正常的訓練、操典和征戰,都沒有多少積極性可言。
而此時的日本正逐步推行著「兵農分離」的政策。
原先日本各家武力的主力就是世襲化、專業化的「家臣團」,但平時務農、戰時應征的農民仍然在數量上占據「足輕」的主要成分。隨著火器等更專業、更復雜兵器的推廣,以及戰爭的持久化、規模化,各大名紛紛把各自的武力專業化,建立常備軍,同時限制農民的武裝化,以確保糧源的供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早在1588年豐臣「刀狩令」頒布前,各地大名已經開始不同程度地採取上述措施,如織田家的黑紅母衣等,至豐臣氏令出,遂為定製,農民的各種武器被收繳並銷毀鑄成佛器,並被限制在土地上務農,而武家則專事武事,不得擅自離營,經營農商,這樣的措施確保了日本各大名軍隊的戰鬥力和訓練水平。
更重要的是,被約束在行伍中的武士對於這種約束是歡迎和樂於接受的。
日本和明代不同之處在於公卿的家族化和封閉性,尋常武士和國人無法通過任何渠道進入朝廷為官,而且相對於公卿階層的腐朽和無力,武家在日本社會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待遇,並擁有一系列政治上、經濟上的實惠,成千上萬的日本普通人如未發跡前的秀吉一般,把有朝一日成為武士當作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這樣的社會現實,為武士階層的穩定和其士氣、戰鬥力和慾望的維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十六世紀初,日本的「兵農分離」尚未普遍,但當時東南沿海的「倭寇」,實際上是少數日本浪人和破產武士與中國沿海海盜、武裝走私集團的組合,非職業兵的「足輕」比例很小,其成員之剽悍善戰,可想而知;而朝鮮戰場上的日軍已經是「兵農分離」後專業化了的武裝力量,戰鬥力和訓練水準有了明顯的進步。
更致命的是,同為世兵,日本方面在使用中很少打破大名、家臣們原有的各級建制,平時編制即是戰時編制;而明代的成制,是臨戰時由朝廷臨時命將授印,稱「掛印將軍」,並配備助手,組成戰時領導機關,然後從各處衛所調兵歸屬其指揮,在歸屬、出戰時又往往拆散各衛所原有編制,把他們重新組合,劃撥給各級將領,這樣就造成指揮、協調方面的很多不便。再加之明代喜用文臣為帥,太監監軍,戰鬥力就更虛弱了。
因此戚繼光才極力主張募兵,即組建兵為將有的純志願軍隊,並在東南抗倭和北邊抗擊韃靼的戰爭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可惜他的成果並沒能制度化、普遍化,其所建勇營,也在其下野後很快被編入軍戶。
勇營真正成為國家經制軍隊,已是19世紀下半葉的清末,而此時的日軍,已開始按「2-2」方塊制組建近代化軍隊和西式的參謀、後勤機關了,我們又大大落後了一步。
㈥ 姓盧的有多少人
中國有多少人姓盧,分別分布在我國哪? 當代,盧姓人口約有650萬,約佔中國漢族人口0.47%,排在第四十二位。主要集中於廣西、廣東二省區,兩省區約占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於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肅,六省盧姓約占總人口29%。盧姓人口分布示意圖表明:在桂粵海、貴湘大部、贛閩台南部、雲南東部、浙江東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盧姓在當地人口比例多為0.48%以上,上述地區居住了大約56%的盧姓人群;在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雲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其他地區,盧姓在當地人口比例多為0.24%一0.56%之間,上述地區居住了大約40%的盧姓人群。中國大陸形成了以兩廣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盧姓聚集地區。
歷史上姓盧的人,佔世界的多少人? 盧姓人口在中國有650萬人,排為第42大姓,占漢族人口的0.47%。分布很廣,以廣東、河北、廣西較多。盧姓不僅 *** 使用,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盧姓。如:漢代匈奴人、金時女真人、清代滿族,現代蒙古、朝鮮、土家、土著、布依、黎、苗、壯等民族皆有盧姓。 歷史名人
盧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盧植今河北省涿州人,東漢官吏、學者,通古今學,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董卓專權用事,議謀廢立,眾皆唯唯,植獨抗論。盧循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東晉大將,為士族出身。盧辯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南北朝時北周大將,北周世宗死時,官至大將軍。盧群范陽(今北京市)人,唐代兵部郎中,以勁正聞,官至鄭滑節度使,盧群為范陽名門望族之一。盧綸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人,唐代詩人,所作詩歌多送別酬答之作,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為「大歷十才子」之一,遺有《盧綸集》。盧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盧摯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盧仝范陽人,苦讀書,不願出仕,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好飲茶,為茶歌。盧鴻河北省涿州人,唐朝畫家,博學,嵩山隱士,拒絕出仕,工籀書,擅山水樹石。盧摯河北省涿州人,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盧坤河北省涿縣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道光初年歷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要職,1834年,英軍兵艦侵入虎門,被其驅逐。盧思道隋代散騎侍郎,隋文帝駕崩,寫輓歌八首,時稱「八米盧郎」。盧照鄰幽州范陽人,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盧祖皋浙江省永嘉人,宋代詩人,慶元進士,工樂府,詞風樸素,意境清遠,有《蒲江集》。盧象升江蘇省宜興人,明代抗清名將,清兵三路南下,他孤軍奮戰,戰死沙場。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盧賢拔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盧戇章原名擔,字雪樵,感化里古嶼保古庄村人。縣考名列前茅,府試卻落第,從此不人科場。當時,「歐化東漸」,盧戇章參與基督教活動,受西方文化影響尤深。這使他與科舉制度進一步決裂。他說「求學期於濟世,尋章摘句胡為哉?」同治十三年(1874年),盧戇章往新加坡半工半讀,專攻英文。光緒四年(1878年)回到廈門,住在鼓浪嶼日光岩下,應英國傳教士馬約翰的聘請,助譯《英華字典》。由於他兼通英語華語,所以中外人士都奉他為師。盧永祥原名盧振河,字子嘉。濟陽人。皖系軍閥。幼時家貧,1890年投軍。189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淮軍隊官,後任武衛右軍管帶、山東武衛右軍先鋒隊右營幫帶、北洋二十鎮協統。因鎮壓灤州起義軍有功,先後加記名總兵、提督、副都統軍銜。歷任陸軍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第三鎮第五協統領。中華民國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師師長,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會辦江蘇軍務,浙江督軍等職。袁世凱稱帝後,封一等男爵,袁死後歸入皖系。1924年與江蘇督軍齊燮元因爭奪上海,發生「江浙戰爭」,任浙滬聯軍總司令。兵敗後逃往日本。段祺瑞當政後被任命為江蘇宣撫使。曾出資為家鄉建小學、印縣志等。1933年病死於天津。盧嘉錫福建省廈門市人,著名的科學家。他在結晶、新材料的研......>>
姓盧有多少人口 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至2010年,按人口來排行,盧姓在中國大陸為第42位,在台灣地區為第39位。中國盧姓總人口約650萬。
全國姓盧有多少人 盧姓為當代五十個大姓之一,尤盛於粵桂瓊和河南地區。盧姓人群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0.47%,即每10000個中國人中姓盧的人至少有47個,總人口大約在560萬。
在中國大約有多少個姓盧的,名人都有誰 光我們村就有一千個姓盧的,名人有盧巧音。
世界上有多少姓盧的? 無法回答你的問題 只找到了這個 世界姓氏排名 朝鮮:朝鮮人的姓名一般為姓一個字和名字兩個字。亦有不多姓一個字和名字一個字或姓兩個字和名字兩個字(或一個字)的。 朝鮮人的姓中,金、李、朴、鄭、尹、崔、劉、洪、申、全、趙、韓等多。 越南:越南十大姓陳、胡、袁、姚、虞、田、孫、陸、王以及車。 英國:史密斯、瓊斯、威廉斯。 獨聯體:伊凡諾夫、華西里葉夫、彼德洛夫。 德國:舒爾茲、穆勒、施密特。 荷蘭:德夫力斯、德揚、波爾。 西班牙:迦西亞、費郎德茲,岡查列茲。 法國:馬丁、勒法夫瑞、貝納。 美國:史密斯、詹森、卡爾遜。 日本才一億多人,卻擁有二十多萬個姓氏,但常用姓才四百來個,尤以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十姓為最多,姓這十姓的人約有一千萬,佔全日本人口的十分之一。日本人姓名順序與我國相同,即姓前名後,但姓名字數常常比我漢族姓名字數多。最常見的由四字組成,如:小坂正雄,吉田正一,福田英夫等。前二字為姓,後二字為名。但又由於姓與名的字數並不固定,二者往往不易區分,因而事先一定要向來訪者了解清楚,在正式場合中應把姓與名分開書寫,如「二階堂 進「,「藤田 茂「等。 一般口頭都稱呼姓,正式場合稱全名。 *** 人姓名: *** 人姓名一般由三或四節組成。第一節為本人名字,第二節為父名,第三節為祖父名,第四節為姓,正式場合應用全名,但有時可省略祖父名,有時還可以省略父名,簡稱時只稱本人名字。但事實上很多 *** 人,特別是有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都簡稱其姓。常用姓氏:沙特,阿拉法特,納塞爾,貝拉等。名字有 *** ,馬哈茂德,哈桑,阿明,薩利赫等。 泰國人姓名:泰國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如巴頌.乍侖蓬,巴頌是名,乍侖蓬是姓。未婚婦女用父姓,已婚婦女用丈夫姓。 一般只叫名字不叫姓,並在名字前加一冠稱「坤「(意為您)。如稱巴頌.乍侖蓬,口頭稱巴頌即可。 泰國人姓名按照習慣都有冠稱。 平民的冠稱有:成年男子為「乃「(NAI,先生),如乃威猜.沙旺素西。已婚婦女為「娘「(NANG,女士),如娘頌西.沙旺素西。未婚婦女為「娘少「(NANGSAO,小姐)。男孩為「德猜「(DEKCHAI,男童),女孩為「德英「(DEKYING,女童)等。 俄羅斯:俄羅斯人姓有伊萬諾夫,伊萬諾娃,羅果等,婦女姓名多以娃,婭結尾,婦女婚前用父親的姓,婚後多用丈夫的姓。俄羅斯名字有伊萬,伊萬諾維奇,尼娜,伊萬諾夫娜,伊里奇,萬尼亞,瓦紐沙,謝爾蓋等。 葡萄牙姓氏:拉波孔,洛博,卡翁,萊奧,等姓氏。 義大利四大姓氏:布蘭姆比拉,羅西,拉法利,哥倫布。當地比較常用的男名為吉約斯波,弗朗西斯科,比較常用的女名為瑪麗婭,安娜。 埃及人名:奧賽烈司,阿努俾斯,薩米爾, 印度姓氏:印度人的姓是蘭姆、拉爾等。 菲律賓:常見的姓氏有何塞、赫爾南德斯、拉莫斯、岡薩雷斯 澳大利亞:男名詹姆斯,約翰,戴維,丹尼爾,邁克爾,女子名珍妮,瑪麗,莎拉,凱瑟琳 希臘:海倫,厄休拉,加多林, 印第安人:德蘭,詹尼弗,卡維累里,奧利弗 土耳其:姓氏羅伯茨,克盧尼,加西亞,皮特,達蒙等,名有朱莉婭,喬治,馬特,等 印度尼西亞:希姆,希達亞特
全球盧氏有多少人,姓盧的人口總共多少 人 口 352425人
盧氏縣為河南省三門峽市下轄縣。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縣。
盧氏縣北鄰靈寶,東連洛寧、欒川,南接西峽,西南與陝西省的洛南、丹鳳、商南三縣接壤,縣城距三門峽市區135公里。
世界上有多少人姓盧? 5分 - -。 我的神阿,
這問題誰知到。
咋,人口普查??
今年姓盧人口數量是多少 這個不能估計,每時每秒都有可能有人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