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什麼海峽出名
Ⅰ 土耳其海峽的簡介
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黑海海峽。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 km,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兩岸主權均屬於土耳其。見下表: 土耳其海峽 海峽名 長度(km) 寬度(km) 主航道水深(m) 博斯普魯斯海峽 30.6 747~3700 27.5~124 達達尼爾海峽 61.0 1200~6400 57~92 連接兩海峽的馬爾馬拉海東西長約250 km,南北寬約70 km,面積11800 km2,是世界上最小的海,但水卻很深,最深處達1355 m,平均深度為183 m。 1973年,土耳其政府投資近20億美元的資金,建成了橫跨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大橋,橋長1560 m,其跨度1074 m,居當時世界的第四位、歐洲第一位。大橋橋身高出水面64 m,水面無任何橋墩,橋兩岸各有一座高165 m、分別重5萬噸和6萬噸的門字形橋塔,由兩根粗大的鋼索(每根由1萬多條5毫米粗的鋼絲擰成)牽引。大橋建成後顯著改善了海峽兩岸的交通條件。至1998年底累計已有5.7億輛汽車通過大橋,每日平均達6萬余輛。1998年7月,在離這座大橋8海里的地方,又架設了第二座現代化公路吊橋。近年來,土耳其政府又在籌劃修建海峽隧道。屆時建成後將更方便亞歐的交通和經濟貿易往來。 土耳其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溝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喬治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峽區屬地中海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海流緩慢,灘礁亦少,航運條件優越,故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年通過船舶約4萬艘、軍艦幾百艘,總噸位達4億噸左右(不包括軍艦)。 土耳其海峽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將是兵家必爭之地。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列強為爭得海峽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斗爭。其中俄國為此曾幾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英法軍隊也曾佔領過海峽地區。1936年,有關國家召開了土耳其海峽問題的國際會議,並達成協議。它規定了各國的船舶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也可以通過,唯航空母艦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過則有一定限制。如今,蘇聯解體,華約不復存在,北約積極東擴,土耳其加盟北約,成為北約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日益突現,它對世界列強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獨聯體(主要是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海峽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戰略屏障。它關繫到美國和北約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會對其等閑視之。因此,土耳其海峽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參考資料: http://www.n318.com/e/freeja/cz/qinianji/rjbxjcdl/200605/e_337498.html
Ⅱ 著名的亞歐間的海峽是什麼
著名的亞歐間的海峽是土耳其海峽。
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作為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之地,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歐洲大國歷史上曾圍繞此地展開數百年爭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作為戰敗國一度喪失對黑海海峽的主權,整個海峽地區實行非軍事化,不得設防和派駐武裝力量。
黑海海峽的位置優勢
土耳其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溝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喬治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峽區屬地中海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海流緩慢,灘礁亦少,航運條件優越,故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年通過船舶約4萬艘、軍艦幾百艘,總噸位達4億噸左右(不包括軍艦)。
Ⅲ 土耳其海峽又叫什麼海峽
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
土耳其海峽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組成,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土耳其海峽的地理條件
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黑海海峽。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km,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東北端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兩海峽之間是土耳其內海馬爾馬拉海。
Ⅳ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海峽 世界上有什麼著名的海峽
1、白令海峽。白令海峽是位於亞洲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點的威爾士王子角之間的海峽。深度在30米-50米之間。這個海峽連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白令海峽的名字來源於丹麥探險家維塔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國軍隊任職時穿過白令海峽,同時他也是穿越北極圈和南極圈的第一人。
2、英吉利海峽。英吉利海峽又名拉芒什海峽,是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峽。海峽長560公里,寬240公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萊在此處隔海相望。歷史上許多的戰爭和入侵發生在英吉利海峽,比如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1652年古德溫暗沙戰爭,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
3、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海峽全長1080千米,最寬370千米,它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海的油輪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馬六甲海峽對於中日韓都是主要的能源運輸通道,是「海上運輸線」。
4、德雷克海峽。德雷克海峽是南美洲智利合恩角與南極洲設得蘭群島之間的海峽,是南冰洋的一部分,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峽是以發現者16世紀英國私掠船船長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的名字命名,不過德雷克本人最後並沒有航經該海峽,而選擇行經較平靜麥哲倫海峽。(私掠船又叫武裝民船,是一種獲得國家授權可以擁有武裝的民用船隻,實質就是國家支持的海盜行為)
5、麥哲倫海峽。麥哲倫海峽是位於南美洲智利南部的一個海峽,處在南側的火地群島和北側的南美洲大陸之間。麥哲倫海峽較德雷克海峽平靜,被認為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最重要的天然航道,但由於長期難以預測風向和海流,加上海峽狹窄,所以船隻航行仍較為困難。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落成之前,除了非常狹窄的比格爾海峽,麥哲倫海峽仍然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唯一的安全航道。
6、土耳其海峽。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被譽為「天下咽喉」,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千米。冷戰時期,美蘇均將土耳其海峽確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戰後,北約仍視黑海海峽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要點之一。
7、霍爾木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中東地區的重要石油產地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它也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海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一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美國等地,總計承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60%的供應量,因而西方國家把霍爾木茲海峽視為「生命線」和「石油海峽」。
8、直布羅陀海峽。直布羅陀海峽位於西班牙與摩洛哥之間,它是分隔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海峽。其名字取自西班牙南部的半島直布羅陀。水深300米,最窄處寬14.3公里。修建直布羅陀海峽通道計劃早在1970年代末年提出。1979年6月,西班牙與摩洛哥兩國國王在摩洛哥的非斯會晤,達成了協議,研究通道是否可行。1980年10月雙方簽署了相關的科技合作協定。英國在直布羅陀海峽擁有一個海外領土並建有皇家海軍基地。
9、莫三比克海峽。莫三比克海峽位於非洲東南部的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島之間,長約1670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海峽內的水深大約在2000米以上,最大深度超過3500米,其深度在所有海峽中排名第三。
10、曼德海峽。曼德海峽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由於海峽內暗礁和淺灘眾多,風力強大,給古代航行船隻帶來很大的危險和困難,使來往的旅客不禁畏懼而淚下,故阿拉伯語譯為「淚之門」。另外,這里的氣候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高溫,高溫增加了海水蒸發,周圍很少有河水補給,以致海峽中的海水鹽度在38以上,成為世界上鹽度最大的海峽。
Ⅳ 世界十大海峽的土耳其海峽
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黑海海峽。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 km,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東北端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兩海峽之間是土耳其內海馬爾馬拉海。兩岸主權均屬於土耳其。冷戰時期,美蘇均將黑海海峽確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戰後,北約仍視黑海海峽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要點之一。
Ⅵ 世界著名海峽
海峽是由海水通過地峽的裂縫經長期侵蝕,或海水淹沒下沉的陸地低凹處而形成的。由於其地理位置特別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常把它稱之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海峽通常位於兩個大陸或大陸與鄰近的沿岸島嶼以及島嶼與島嶼之間。全世界有上千個海峽,下面盤點12個著名海峽。
一、馬六甲海峽
人稱東南亞的「十字路口」的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連接南海與印度洋,是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與南亞、西亞、非洲、歐洲國家之間的聯系通道,是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
馬六甲海峽無論在經濟或軍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國際水道。它是溝通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重要性可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相比。 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水道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連接了世界上人口甚多的三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另外也是西亞石油到東亞的重要通道,經濟大國日本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生命線」。 也是美海軍太平洋艦隊艦只往返於海灣、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最近航線的必經之路。
二、霍爾木茲海峽
從霍爾木茲海峽開出的油輪,源源不斷地將石油運往歐美各國,被人們稱為「西方世界的生命線」。
霍爾木茲海峽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與阿拉伯海,是波斯灣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為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峽。位於亞洲西南部,介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海灣(伊朗人稱之為波斯灣,阿拉伯人稱之為阿拉伯灣),呈人字形。由於它是海灣與印度洋之間的必經之地,霍爾木茲海峽素有「海灣咽喉」之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航運地位。海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一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合計承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60%的供應量,西方國家把霍爾木茲海峽視為「生命線」。據統計,平均每8分鍾左右就有一艘巨型油輪從霍爾木茲海峽通過。所以霍爾木茲海峽被人們稱為"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世界油庫的閥門"。
三、土耳其海峽
土耳其海峽連接黑海與愛琴海、地中海,是亞洲、歐洲的分界線,也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以及馬爾馬拉海,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冷戰時期,美蘇均將黑海海峽確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戰後,北約仍視黑海海峽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要點之一。
四、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伊比利亞半島與非洲大陸之間,是溝通地中海與大西洋的海峽。位於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長58公里(36哩);最窄處在西班牙的馬羅基(Marroqui)角和摩洛哥的西雷斯(Cires)角之間,寬僅13公里。是北非阿特拉斯山與西班牙高原之間所形成的弧狀構造帶的一個缺口,平均深度365米海峽風向多為東風或西風。由於海峽具有重大的戰略和經濟價值,早期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經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航路。因此,人們將其稱作"西方海上的生命線"。
五、英吉利海峽
英吉利海峽大不列顛島與歐洲大陸之間,連接北海與大西洋比斯開灣,是西歐與北歐各國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世界貨運最繁忙、通過船隻最多的海峽英吉利海峽,又稱拉芒什海峽,是隔離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海峽。其最狹窄的水域為多佛爾海峽,多佛爾隔海與法國加萊相望。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六、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是世界重要的國際航線。因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首先由此通過進入太平洋,故名。峽灣曲折,長563千米,最窄處寬僅3千多米。是溝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通道。風大流急,航行困難。南美洲大陸南端和火地島之間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峽。
七、莫三比克海峽
莫三比克海峽非洲大陸東南部與馬達加斯加島之間,是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是世界最長的海峽。海峽是從南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波斯灣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要通過這里運往歐洲、北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蘇伊士運河開鑿之前,它更是歐洲大陸經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到東方去的必經之路。早在10 世紀以前,阿拉伯人就經過莫三比克海峽。13世紀,海峽地區曾經建立過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馬卡蘭加帝國。明初鄭和下西洋也曾到過莫三比克海峽。
八、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則身兼多職,它是連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兩大洲(亞洲和北美洲)、兩個國家(俄羅斯和美國)、兩個半島(阿拉斯加半島和楚克奇半島)的分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也從白令海峽的中央通過。
白令海峽楚科奇半島與阿拉斯加半島之間,海峽的狹窄和水淺削弱了北冰洋和太平洋間深層水的交換。
九、朝鮮海峽
朝鮮海峽連接日本海與東海,是日本海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十、德雷克海峽
頭戴兩項「世界之最」桂冠的是位於南美大陸和南極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它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峽,最深處達5 248米。同時它又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南北寬達9 704米,成為世界各地通向南極的重要通道。
它位於南美洲與南極半島之間,連接大西洋與南太平洋,是南美洲與南極洲的界線,各國科考隊赴南極考察必經之路。
十一、曼德海峽
阿拉伯和非洲之間的海峽。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寬32公里(20哩)。丕林(Perim)島將海峽分為兩部分。西水道寬26公里(16哩),水深311公尺(1,020呎);東水道寬3.2公里(2哩),深約29公尺(96呎)。蘇伊士運河建成後,該海峽成為地中海和東方之間的重要通道,戰略和經濟重要性大增。曼德海峽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上交通要道。被西方人稱之為"世界戰略的心臟"。
十二、台灣海峽
中國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屬於東海,寬約150千米,最狹處為135千米。因它瀕臨我國第一大島台灣,人們稱它為台灣海峽。台灣海峽,縱貫我國東南沿海,由南海北上,或由渤海、黃海、東海南下,必須經過這里,俗稱為我國的「海上走廊」。為東海、南海間航運要道。寒暖洋流交匯,漁產豐富。該海峽為東海與南海間航運要沖,亦為歐亞等國際航線之必經孔道,戰略地位重要。
Ⅶ 土耳其海峽又叫什麼海峽
土耳其海峽又叫黑海海峽。
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亞洲和歐洲在東地中海形成的一道天然分界線。它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西南方向的達達尼爾海峽、東北方向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與兩海峽的中間的一小片馬爾馬拉海,全長約361千米。土耳其海峽十分的狹窄,最窄處僅僅747米。
土耳其海峽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冬季盛行西風,氣溫低,1月平均氣溫在2℃以下,經常有氣旋通過,形成較多降水 。夏季盛行偏北風,氣溫較高,7月平均氣溫25℃以上,乾燥少雨,年降水量600~900毫米。
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
土耳其海峽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將是兵家必爭之地。
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列強為爭得海峽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斗爭。其中俄國為此曾幾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英法軍隊也曾佔領過海峽地區。
1936年,有關國家召開了土耳其海峽問題的國際會議,並達成協議。它規定了各國的船舶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也可以通過,唯航空母艦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過則有一定限制。
Ⅷ 土爾其海峽
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冷戰時期,美蘇均將黑海海峽確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戰後,北約仍視黑海海峽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要點之一。黑海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端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兩海峽之間是土耳其內海馬爾馬拉海。
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31.5公里,最寬處3200米、最窄處550米、平均深度62米、最深處118米。海峽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面底下則有一股逆流把含鹽的海水從馬爾馬拉海帶到黑海。由於魚群季節性地透過海峽往返黑海,海峽地區漁業頗盛。兩岸樹木蔥郁,村莊、別墅星羅棋布。海峽最窄處隔岸分別修建了兩座軍事堡壘,亞洲部分的名叫阿納多盧城堡,建於1390年,歐洲部分的叫色雷斯城堡,建於1452年。兩座斜拉網式大橋橫跨海峽,其一名為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建於1973年,全長1074米;其二名為征服者蘇丹邁赫邁特大橋,建於1988年,全長1090米。目前,土政府正籌備以BOT模式,用4年時間興建一條全長8公里的海底隧道,連通西岸的托普卡帕和東岸的希德拉帕夏,以貫通安卡拉經伊芳史丹布爾至歐洲的高速公路。
在希臘文中,博斯普魯斯意為「牛津渡」,即牛可涉水之地,這源於希臘神話。相傳,萬神之主宙斯愛上了珀拉斯戈斯王的公主愛莪,不料這一秘密被其妻天後赫拉發現了。於是,宙斯將愛莪變成一匹白色的小母牛,以逃避赫拉的報復。而愛莪則涉水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尋找避難所。
位於海峽南端的金角灣,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港之一。金角灣是淡水灣,因向四面山坡反射金色陽光而得名。
若乘遊艇自西南至東北游海峽,遊客無不驚嘆兩岸風光綺麗,景色多姿。其中歐洲部分著名建築物有:建於19世紀的西式建築道爾馬巴赫切宮、拜什克塔什廣場的海軍將軍巴爾巴羅斯·哈伊芳萊廷墓、海軍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徹拉昂宮、耶魯德茲宮、奧爾塔克伊芳清真寺、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色雷斯城堡、征服者蘇丹邁赫邁特大橋、特拉比亞飯店、色雷斯森林、黑海海峽入口。
亞洲部分的景點有:榭姆斯將軍清真寺(同道爾馬巴赫切宮隔海相對)、拜伊芳賴爾拜伊芳宮、松林坡、埃及總督府、庫萊利海軍學院、阿納多盧城堡、阿納多盧森林、黑海海峽入口。
博斯普魯斯海峽目睹了小亞細亞和色雷斯的千百年滄桑。1841年,歐洲列強依據弱肉強食法則,與奧斯曼帝國在倫敦訂立《海峽公約》,旨在制止沙俄奪取海峽通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失去海峽控制權。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同協約國在瑞士簽定洛桑和約。和約對海峽作出規定:將蓋利博盧半島、恰納卡萊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狹長地帶劃為非武裝區。土耳其若參加戰爭,則可武裝之。組織「國際海峽共管委員會」,根據和會決議的原則,研究並管制有關外國軍艦在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透過海峽的問題。1936年,土耳其、英國、法蘭西、蘇聯、保加利亞、希臘、德國、南斯拉夫簽定了《蒙特勒公約》。根據該約,國際海峽共管委員會解散,海峽的管理權歸還給土耳其。公約規定:處於戰爭狀態或面臨侵略威脅的情況下,土耳其可禁止任何國家的軍艦透過海峽;和平時期,商船可自由透過海峽,戰爭時期,與土交戰國的商船不可透過海峽;和平時期,黑海艦隊(原則上指蘇俄的黑海艦隊)可以經海峽駛往地中海。《蒙特勒公約》至今仍是土耳其管理海峽的國際法依據。
達達尼爾海峽連接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全長64公里,最寬處6.4公里,最窄處1.6公里,平均深度55米,中部最狹處最深,達92米。水面有一股從馬爾馬拉海流向愛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補償性潛流帶回更多鹽水。沿岸重要港口有蓋利博盧、埃傑阿巴德和恰納卡萊。兩岸聳立著許多著名城堡。海中有多種回遊於黑海和愛琴海之間的魚類。達達尼爾海峽是地中海進入伊芳史丹布爾和黑海的門戶。
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國澤克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之子)在此搭設浮橋,出征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於西元前334年出征波斯時,也以此法渡過海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里爆發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英國應俄軍統帥尼古拉大公吁請,為減輕俄在高加索一線的壓力,同意出兵土耳其,並選定達達尼爾海峽作為攻擊目標。1915年2月16日,英軍統帥漢米敦指揮英艦炮擊土軍灘頭陣地,掩護海軍陸戰隊實施登陸,遭土軍頑強阻擊,未果。英海軍有3艘戰列艦被擊沉,3艘遭重創,余者退向公海。4月25日,英軍以重兵借密集炮火掩護向蓋利博盧半島發起輪番進攻,被穆斯塔法·凱末爾將軍指揮的土軍第19師屢屢擊退。戰役進入僵持階段。9月,英國及其盟國的軍隊開始分階段撤退。整個戰役總共有16個師的英國、澳洲、紐西蘭、印度和法蘭西部隊參戰。協約國方面除艦隊遭受重創外,英軍傷亡21萬餘人。這次戰役在政治上影響極大,全世界得到的印象是協約國軍事上無能,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因此下台。穆斯塔法·凱末爾被譽為「伊芳史丹布爾救星」。蓋利博盧半島矗立起了這次戰役的紀念塔。
Ⅸ 世界上著名的海峽
世界上著名的海峽: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土耳其海峽、台灣海峽、白令海峽、朝鮮海峽、德雷克海峽、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是連接紅海和亞丁灣的海峽,位於中東國家葉門(阿拉伯半島西南)和非洲國家吉布地(非洲東北部)之間。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屬印度洋)。蘇伊士運河通航後,為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紅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經之地,戰略地位重要。海峽寬約26~32千米,平均深150米,其間分散著一些火山島,丕林島將海峽分成小峽和大峽,小峽在亞洲一側寬約3.2千米,水深30米,是曼德海峽中主要航道;大峽在非洲一側寬約25.8千米,水深323米,多暗礁和一些小火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