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和印度為什麼進阿富汗
❶ 美國侵略阿富汗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惱羞成怒的英國當局當然不肯善罷甘休,又出去了幾萬軍隊第二次佔領阿富汗喀布爾,還縱兵搶劫燒掠3天,卻在一個月後,不得不再次撤出,因為阿富汗當地武裝頻頻對其進行騷擾,佔領軍不敢繼續呆在阿富汗了。英國的兩次入侵,均受到重大缺失,其軍隊及民夫共有約三萬多人死在阿富汗戰爭中,財政損失1.5億英鎊,是英國當時一年半的財政收入,就這樣消耗在這片山地窮國。1979年,前蘇聯也是出去十萬大軍入侵阿富汗,控制並佔領喀布爾,卻在之後的十年裡,飽受各個游擊隊的襲擊和騷擾,損兵折將,還為此背上巨大的財政包袱。而美國及西方國家還有中東的阿拉伯國家,都向游擊隊提供武器及金錢的支持,導致蘇軍有幾萬人在阿富汗戰場上死傷,最終實在無法在阿富汗獲得利益的前蘇聯撤軍了。阿富汗人的強悍戰鬥力,再次讓世界感到驚奇!
所以,整個十九世紀後半期,國際政治斗爭的主線實際上就是,俄國想要沖出大英帝國的包圍圈,而英國則千方百計圍堵俄國,雙方為此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無論俄國與土耳其的戰爭,還是英國與阿富汗的戰爭,實質上都是英俄之間的斗爭。
順便說,也是在19世紀後半期,俄國在中亞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希望通過新疆、西藏而威脅印度,英國則通過向西藏滲透,為印度建立一道緩沖帶,這也是英國在19到20世紀之交加強了對我國西藏的入侵強度的根本原因,其戰略理論便是所謂的緩沖帶理論。
一戰後,沙俄帝國覆滅,蘇聯建立,但蘇聯完全繼承了沙俄時期的領土地盤,而且,在戰略上也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沙俄時期的戰略。原因很簡單,地緣戰略是決定性的,並不因為意識形態變化而有太大變化。
更重要的是,隨著二戰後英國霸權在全球范圍內的衰落,蘇聯則進入更為強大的時期,其綜合實力遠遠超過沙俄時期的俄國。並且,蘇聯比沙俄時期在國際戰略上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富於進攻性。在冷戰時期,繼承了大英帝國全球霸權的美國,也接過了大英帝國繼續圍堵蘇聯的使命。
在英國退出南亞次大陸之後,印度一分為三,蘇聯繼續向印度洋擴展其勢力,試圖在印度洋沿岸建立穩固的軍事基地和出海口。正是因此,蘇聯才入侵了阿富汗,並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長達十年之久。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美國大力資助和支持阿富汗國內的反蘇聯勢力,其中就包括本拉登。
蘇聯並未徹底征服阿富汗,最終鎩羽而歸,蘇聯也在幾年後轟然倒塌,眾多民族國家從蘇聯分裂出來,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
阿富汗也陷入分裂,軍閥割據,混戰不休,最後是由塔利班建立了統一政權,但未得到各國承認,而且做了許多極端化的事情,遭到歐美為主的國際社會的反對。阿富汗支持下的恐怖分子也與歐美為敵,四處放火,製造恐怖活動。
之後,阿富汗公然支持各國恐怖主義勢力,成為全球恐怖主義勢力的大本營,許多人都是在阿富汗受訓後回到本國,從事恐怖活動。車臣戰爭中,許多車臣方面的骨幹分子就有在阿富汗作戰的經歷。
911事件之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很快塔利班及基地組織都被美國人趕到山區,美國重新扶持起親美政權,並且在當地駐扎一支十幾萬人的軍隊。卻在此後與塔利班的戰斗中,傷亡慘重,陣亡的美軍士兵超過有三千人,傷者更多。美國前些年將大部分兵力從阿富汗撤出,但仍然留下一支近萬人的軍隊。近期,美國又宣布將向此地增兵。這個窮國究竟有什麼魅力?能夠吸引到如此多的富國、強國紛紛不惜代價也一定要控制它。說到底,核心其實就一條,這就是地緣戰略利益。阿富汗雖然資源並不十分豐富,物產也很匱乏,但卻是控制歐亞大陸最重要的戰略要地。英國當年為何要費盡心力要佔領阿富汗?那時在中亞,英國正在與沙俄爭鋒,誰能控制阿富汗,誰就能占據主動權,阿富汗與中國西部相連的那條細細的走廊,其實就是英、俄兩國爭霸的結果。前蘇聯想控制阿富汗,那是希望在佔領阿富汗後,再接著南下。其最終目標是要獲得在阿拉伯海上,有個溫暖的出海港口。蘇聯雖然土地遼闊,資源眾多,卻一直缺乏在廣闊海域裡面有個理想的出海口,這對於謀求世界霸權的前蘇聯十分不利,也無法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前蘇聯不惜代價要拿下阿富汗,只是為了占據這個能讓蘇軍順利南下的通道。美國在911之後,開啟反恐戰爭,而且盡管損失慘重,每年還得花費巨額的軍費,但卻一直捨不得走。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控制阿富汗對於美國同樣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這里是中俄及中東地區的結合部,在此地駐軍等於在這塊歐亞大陸的中間地帶打下一個重要的前進基地。美國學者斯派克曼指出:「誰控制了邊緣地帶,誰就控制了歐亞太陸;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命運。」現在哪裡是邊緣地帶,當然是中東啦,而阿富汗能同時扼住中東及中俄的咽喉地帶,這才是其中的玄機所在。
❷ 為什麼蘇聯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南部,是個內陸國家,面積僅相當中國西藏的一半,是蘇聯「南
方戰區」的一部分。南方戰區對蘇聯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蘇聯一直想在這一地區
實施分階段的戰略推進,以實現在印度洋尋求暖水港和出海口並切斷歐洲和遠東聯系的
戰略。控制阿富汗是蘇聯實現南下戰略的重要步驟。蘇聯在阿富汗苦心經營多年,對阿
富汗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控制。但是,阿富汗逐漸加劇的動盪局勢和領導人違背蘇聯
人意志的行為,對蘇聯的南下戰略產生了威脅。蘇聯認為只有訴諸武力才能加強對阿富
汗的全面控制。
同時認為,在阿富汗採取軍事行動,由於美國因人質問題捲入了與伊朗的爭端,美
國願意採取軍事干預的可能性很小,西方國家因根本利益沒有受到侵害也不會有強烈反
應,佔領並控制阿富汗易於取得成功。
蘇軍入侵阿富汗不僅是完全有準備的,而且是一種預謀的里應外合的軍事行動。
蘇聯還對西方發動了外交和宣傳攻勢,大肆宣揚蘇聯從東德部分撤軍,抨擊北約在
西歐部署中程導彈,對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推波助瀾,以此轉移西方對其侵阿行動的
注意力。
據說俄國最著名的沙皇彼得大帝曾經有一份一直保存在保險櫃中的遺囑,直到他死後50年,即1775年才公布於世。彼得大帝在這份遺囑中說,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堡和印度。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誰在那裡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他揚言:「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俄國南下的3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人們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這三條路線中,經阿富汗這條通道為最近。彼得大帝的後繼者們可以說是不負先皇使命,拚命向印度洋方向擴張。在19世紀 下半葉和20世紀初,老沙皇們曾與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爭奪阿富汗險些大戰一場。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火並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趁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 到70年代末,蘇阿關系鬧到了要刀兵相見的地步。在70年代,美蘇爭霸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棋局。蘇聯繼承老沙皇南下戰略的衣缽,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的基地,進而打通陸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脅中東產油 區和迂迴包圍歐洲,並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最終實現其世界稱霸的目的。可見,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決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動,而是它全球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1978年 4月28日,一批親蘇的人民民主黨軍官在蘇聯的策動下發動了政變。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在克格勃的支持下,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由他擔任主席兼總理,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這就是阿富汗歷史上所謂的1978年「四月革命」。1978年12月,蘇阿又簽署了重要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雙方開始在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合作」。 1979年 3月在阿富汗西部重鎮赫拉特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兵變,政府軍一個師反戈一擊,成千上萬的市民也參加了戰斗,6 月份,在哈扎拉地區還爆發了人民起義。執政的人民民主黨有兩個派系,一個叫「人民派」,另一個叫「旗幟派」,兩派之間的爭斗一直很激烈。後來「旗幟派」被清洗,但人民派內部矛盾又隨之爆發,兩個最高領導人塔拉基和阿明為爭奪權力明爭暗鬥。蘇聯這次是雞飛蛋打,無奈木已成舟,只好硬著頭皮對阿明表示「祝賀」,還違心地稱阿明是「蘇聯的一個忠實朋友」。阿明知道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但不買蘇聯的帳,還堅持要蘇聯召回大使,因為蘇 聯大使同塔拉基一道密謀策劃要搞掉他。 阿明還不許蘇聯操縱阿富汗的情報機關和秘密警察,不讓蘇聯控制其軍隊。這對蘇聯的刺激實在是太大了。蘇聯和阿明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友好關系,實際上已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蘇聯幾次「邀請」阿明訪問莫斯科,阿明都不肯賞臉。凡此種種,蘇聯感到既惱怒又害怕,因為阿富汗是一塊重要的戰略要地,一旦駕馭不住阿明就悔之晚矣。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就這樣開始悄悄地准備起來 1979~1989年,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與阿抵抗力量之間展開的一場侵略與反侵略戰爭。亦稱阿富汗戰爭。
❸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宣稱原因和實際原因各是什麼
來自「天然盟友」的災難
「如果劍已出鞘,你就投入戰斗吧,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凱旋迴家 !」這是一首 古老的阿富汗民謠,在剛剛過去的一段歷史中,這首民謠像是戰斗的號角,激勵著無 數阿富汗人民投入反抗蘇聯入侵者的斗爭中去,譜寫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1979年12月27日晚上,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中心的高級國際旅館里,正在舉行 著一次盛大的招待宴會,賓主頻頻舉杯,為他們的「友誼和合作」一醉方休,好一派 「友誼合作」的動人場景。酒過數巡,突然,一聲巨響震耳欲聾,整個大樓都在搖晃。 到底是怎麼回事 ?出席宴會的阿明政府軍政要員無不驚慌失措,倒是出席宴會的客人 們一個個顯得鎮定自若,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或者說他們知道要發生什麼事,他 們是蘇聯農業代表團的成員們。 原來,喀布爾市中心廣場附近的中央電訊大樓被炸,與此同時,市內幾處油庫也 火光沖天。阿富汗的軍政要員預感大事不好,急忙拿起電話機詢問情況,無奈,通訊 聯絡早已被切斷,人們唯一可以聽到的是大炮的轟鳴、機槍的吼叫和坦克碾過街道發 出的隆隆巨響。電台中斷了播音,可是片刻之後又恢復播送阿富汗的民族音樂,而電 視中斷以後沒有再播映。喀布爾市內到處漆黑一片,政府首腦機關、交通要道周圍, 到處是一群群身穿臃腫棕色外衣、頭戴皮帽的人,他們手持自動步槍四處掃射。坦克 和裝甲車一輛接著一輛開進來,一路肆無忌憚地吐出長長的火舌。人們借著火光,終 於看清了坦克上的標記,原來製造這場災難的不是別人,正是阿富汗的「天然盟友」 蘇聯。 細心的國際時政分析家可能還記得,早在幾個月之前,美國《新聞周刊》駐莫斯 科的記者科爾曼曾有報道,他在蘇聯土庫曼共和國看到了令人不解的一幕,已是盛夏 的阿什哈馬德大街上,有兩種裝束完全不同的士兵,一種身著單衣,另一種頭戴皮帽、 身穿大衣。顯然,後者是剛從寒冷的北方調來的。那時,估計沒有多少人會料到,這 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前奏。但是科爾曼以其記者所特有的敏銳的政治眼光意識到,這 是蘇聯軍隊在其南部集結的一個明顯跡象。也許,除了定位於蘇聯領空之上的美國軍 用偵察衛星之外,科爾曼是第一個察覺到蘇聯軍隊在南部的這次重要的軍事集結的外 國人,他就此作出的有關推測也相當有道理。
莫斯科向南望
科爾曼將1979年 4月初在土庫曼看到的那一幕以「莫斯科向南望」為題在美國《 新聞周刊》發了一篇報道。人們不禁要問,阿富汗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內陸國家,人口 僅1500萬,身為超級大國的蘇聯為什麼要和這樣一個國家過不去,竟要鬧到大軍壓境 的地步 ?如果人們分析一下前因後果,就不難找到答案了。據說俄國最著名的沙皇彼 得大帝曾經有一份一直保存在保險櫃中的遺囑,直到他死後50年,即1775年才公布於 世。彼得大帝在這份遺囑中說,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堡 和印度。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誰在那裡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他揚言:「當俄 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 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俄國南下的 3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 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人們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這三條路線中,經阿富汗這條通道為最近。 彼得大帝的後繼者們可以說是不負先皇使命,拚命向印度洋方向擴張。在19世紀 下半葉和20世紀初,老沙皇們曾與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爭奪阿富汗險些大戰一場。本 世紀初,由於新生的德國像一隻餓狼對英俄都虎視眈眈,英俄才在1907年達成了著名 的《英俄協約》,形成協約國與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抗衡。然而,沙皇妄圖奪取阿富 汗的野心並未泯滅。1907年 3月,沙皇政府的參謀長毫不掩飾地說,對於沙俄來說, 在中亞具有最大戰略意義的不是阿富汗,而是伊朗和巴基斯坦。沙俄的意圖昭然若揭, 他們要以阿富汗為跳板,然後直指伊朗和巴基斯坦,進而南下印度洋。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基本上一直和阿富汗保持著友好的關系。隨著蘇聯逐步成 為超級大國,在世界各地都和美國展開爭奪,阿富汗也成了蘇聯與美國爭霸的一個棋 子。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火 並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趁 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勃列日涅夫上台後,更 加強了對阿富汗的滲透和控制,向阿富汗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使阿富汗的軍隊基本 上蘇式化。蘇聯還加強對阿富汗政權的干預和控制,要求阿富汗政權聽任蘇聯的擺布, 當阿富汗領導人稍微表現出某些獨立傾向或向美國暗送秋波時,克里姆林宮會立即支 持更加忠實的走狗發動政變,確保阿富汗政權掌握在親蘇派手中。但是,阿富汗的局 勢並不總是順遂克里姆林宮的意願。到70年代末,蘇阿關系鬧到了要刀兵相見的地步。 那麼,阿富汗對於蘇聯究竟有多麼重要的戰略地位呢 ?如果蘇聯處於守勢,阿富 汗是蘇聯南部的一道屏障,是一個緩沖區;如果蘇聯處於攻勢,阿富汗則是南下的一 個前進基地。在70年代,美蘇爭霸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棋局。蘇聯繼承老沙皇南下戰略 的衣缽,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的基地,進而打通陸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脅中東產油 區和迂迴包圍歐洲,並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最終實現其世界稱霸的目的。可見, 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決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動,而是它全球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❹ 美國軍隊是怎樣進入阿富汗的
美國在土耳其租用了一個空軍基地,在東歐一些國家也有空軍基地,美國的航母戰斗群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黑海,加上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協議可以使用的空軍基地,對於進入阿富汗是一件很容易辦到的事情。
❺ 阿富汗戰爭的 起因是什麼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志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5)土耳其和印度為什麼進阿富汗擴展閱讀
戰爭影響
周邊國家
由於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指稱有基地組織成員越過邊境逃往巴基斯坦,一度引起鄰近國家的緊張。另外,位於阿富汗北部的前蘇聯中亞國家由於為美軍提供協助,一度惹來其他伊斯蘭教國家例如黎巴嫩及蘇丹等的敵視。
美國
由於阿富汗政府本身的問題,使西方的巨大投入付諸東流,不僅未能把阿社會引向正軌,而且在恐怖勢力面前節節敗退,控制的國土不斷縮小,總統被戲稱為喀布爾市長。相反,塔利班勢力則從最初的打擊中恢復,控制了大部分國土,並轉入巴基斯坦北部,大有東山再起之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富汗戰爭
❻ 迪斯累利為何發動了侵略阿富汗的戰爭
俄國從土耳其退出後,開始向阿富汗擴張。迪斯累利知道,一旦俄國人佔領阿富汗,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就岌岌可危。他橫下心,於1878年發動了侵略阿富汗的戰爭,雖然迅速地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但沒有多久,阿富汗人民就發動反英起義,奪回首都並殺死了英國駐喀布爾殖民當局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