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什麼時候歸歐洲了
1. 昔日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是如何淪落成為歐洲病夫的
公元1681年,奧斯曼土耳其獲得了右岸烏克蘭的宗主權。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的疆土面積已到達最大。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與歐洲數個基督教國家開戰,圍攻奧地利維也納失敗。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二次圍攻維也納,上一次圍攻維也納是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圍攻無果主動撤退,這一次卻是奧斯曼帝國大敗。之後奧斯曼軍隊遭遇了一系列失敗,一直到1699年,參戰各方均無力再戰,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極其盟邦簽署了《卡爾洛維茨條約》,這場戰爭才結束。
《卡爾洛維茨條約》不僅意味著奧斯曼帝國擴張的終結,還意味著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落。條約規定,匈牙利不再屬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因此喪失了大片領土。
這只是開始,之後的兩百多年,奧斯曼帝國屢戰屢敗,領土不斷萎縮,直至最終崩潰。19世紀初期,拿破崙就稱其為「歐洲病夫」。
之前奧斯曼帝國幾乎是吊打歐洲各國,就在第二次維也納戰敗前,哈布斯堡還需要向奧斯曼帝國納貢。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大半個地中海也歸奧斯曼帝國所有。就連東南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也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
為什麼僅僅過了兩年,奧斯曼帝國就從巔峰走向了喪師失地的境地?為什麼在之後的兩百多年時間,奧斯曼帝國沒能再續輝煌,而是苟延殘喘直至崩潰?
單純了解一次戰爭,或者某一段歷史,顯然無法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只有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整個歷史,才有可能理解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而在西方中心論的話語下,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卡羅琳·芬克爾教授試圖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盡量以一種更加中立的角度敘述這段歷史,她推出了自己的著作《奧斯曼帝國:1299-1923》。這是英語世界第一本大量運用奧斯曼土耳其語原始材料寫成的奧斯曼通史,在土耳其大受歡迎。
卡羅琳·芬克爾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奧斯曼史博士,奧斯曼研究專家。她在伊斯坦布爾生活了15年之久,對土耳其有著深刻了解。
《奧斯曼帝國:1299-1923》講述了奧斯曼帝國自13世紀末建國起,至1927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發表偉大演說之間的悠久歷史。為我們展現了奧斯曼帝國登上霸主之位,到一步步淪為歐洲病夫,直至最終崩潰的歷史脈絡。
縱觀奧斯曼帝國六百餘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這三樣東西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聯,幾乎左右著帝國的興衰。
一、從帝國支柱到叛亂之源的禁衛軍
禁衛軍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支特色軍種,在帝國不斷崛起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初,奧斯曼軍隊只是一支掠奪聯盟,其成員很雜,宗教色彩很淡,其中有大量的基督徒。
隨著征服疆域的擴大,奧斯曼開始採用少年徵兵制度,建立了禁衛軍。
奧斯曼人征發十幾歲的少年,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以及文化教育,灌輸效忠蘇丹的信念。這些少年大多來自基督教家庭,主要是巴爾乾地區。進入禁衛軍的少年會被強制改宗。
禁衛軍被視為「蘇丹的奴僕」,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主力,在帝國擴張的事業中功不可沒。治理帝國的官員,也基本上來自禁衛軍。
然而禁衛軍是一把雙刃劍。一代蘇丹去世後,他的繼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必須討好禁衛軍。通常的做法就是給予賞賜,比如出征前發錢,征服新區域後分戰利品。
於是,禁衛軍的勢力越來越膨脹,甚至能夠廢立蘇丹。
18世紀的時候,禁衛軍勢力很大,但戰鬥力卻已經很弱了,完全淪為烏合之眾。大量閑雜人員混進了禁衛軍,領著薪水,但訓練幾乎沒有。而兵變卻愈發頻繁,只要不合意就發動兵變,禁衛軍已成為帝國的癰疽。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面對北方新興強敵俄羅斯,毫無抵抗力。蘇丹塞利姆三世試圖改革,結果卻命喪禁衛軍之手。
19世紀上半葉,馬哈茂德二世終於廢除了禁衛軍,成立了新軍,展開改革,然而為時已晚。
長期以來,為了維持禁衛軍的忠誠,帝國的財政已經耗盡,而禁衛軍的頻繁兵變引發的混亂,更是破壞了經濟和國家的統一。
17世紀末,為了應對國內外的危機,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奧斯曼帝國不得不飲鴆止渴,進行了稅制改革,結果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
二、不完善的稅制與地方豪強的出現
1683年,奧斯曼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開戰。維也納圍城戰敗後,奧斯曼遭遇了一系列失敗。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財政已經枯竭,財政枯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開支、用於皇室的奢靡開支、全球商路變化導致貿易壟斷收入劇降等等。
為了應對危機,帝國進行了稅制改革。所謂的改革就是將包稅制的三年期限改為終身制。
所謂的包稅,就是將一個地區的稅收權拍賣給個人,這個人先掏錢給帝國政府,然後他再向地區征稅,以獲得差價來為自己謀利。
這種稅制本身就很落後,原本的三年期限,還可以稍微防止地方勢力坐大。但是為了應對危機,包稅變成了終身制後,一些地方勢力迅速膨脹,成為地方豪強,擁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實力。
時間一久,地方豪強就可以截留稅收,奧斯曼帝國不得不派兵鎮壓豪強。而用兵就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財政收入,也就不得不將更多地區的包稅期限變成終身制,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地方豪強實力的膨脹,不僅消耗了帝國的實力,而且導致了分離主義。
19世紀,一些地區獨立,跟地方豪強的實力膨脹有著很大的關系。比如埃及、敘利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地。
財政收入不足以及對外戰爭的失敗,還導致了另一個嚴重後果。帝國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借外債,也就給了列強干涉內政的理由。
19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帝國政府欠著大量外債,國內大量產業也都掌控在西方列強手裡。地方豪強更是成為列強用來對付帝國政府的工具。比如巴爾干半島諸多國家的獨立背後,就有西方列強的操縱。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還能存續,完全是由於列強之間的矛盾,他們需要在這里維持勢力平衡。
三、認同危機
卡羅琳·芬克爾在敘述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時,強調了認同危機。事實上,從整個敘述來看,認同危機從奧斯曼帝國建立時就存在。
奧斯曼帝國的起始時間被定在1299年,這個時間是奧斯曼人自己定的。這年並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純粹是因為吉利。按照伊斯蘭歷法,這一年是700年,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將建國時間設在這一年,就是為了增強認同感。
事實上,奧斯曼人第一次現身史書,是在1301年,奧斯曼軍隊在一次戰役中擊敗了拜占庭軍隊。
為了證明建國的合法,奧斯曼帝國史學家在15世紀編造了一個夢:第一任蘇丹在聖人家中留宿時,夢見肚臍上長出一棵大樹,樹蔭籠罩了全世界。聖人解釋說,這意味著真主將皇帝的寶座賜予你和你的子孫。
14世紀,奧斯曼只是西亞地區諸多土庫曼部落中的一支。他們不斷吞並周邊的其他小國,到了14世紀末,成為最具威脅的力量。為了提高自身血統的高貴,奧斯曼人自稱祖先來自土庫曼的烏古斯部落,實際上這無法考證。
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帝國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暫時得到其治下的基督徒的認同,但是西方國家是完全拒絕的。
1478年,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帶來了一項政治資產,就是克里米亞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但是在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依然有很多競爭者,比如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埃及的馬穆魯克。
16世紀,奧斯曼帝國消滅了馬穆魯克王朝後,獲得了聖地保護者的稱號,算是得到了一半穆斯林的認同。而另一半穆斯林,薩法維王朝依然不認同奧斯曼的領導地位,雙方打了幾百年。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封建王權逐漸不再被認同。
19世紀,民族主義泛濫,奧斯曼帝國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並沒有一個主體民族。由於帝國之前實行宗教寬容政策,雖然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但穆斯林並不佔主體地位。在西方列強的操縱下,地方豪強的慫恿下,奧斯曼帝國境內分離主義愈演愈烈。
為了應對認同危機,奧斯曼帝國先後提出奧斯曼、伊斯蘭、泛土庫曼等等身份,希望獲得民眾廣泛認同,但全都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的領土所剩無幾,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此時凱末爾提出的土耳其人身份獲得了普遍認同,也鑄就了現代土耳其國家。
不過,曾經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四、奧斯曼帝國到底因為什麼而衰落?
卡羅琳·芬克爾在《奧斯曼帝國:1299-1923》的敘述中,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是驅動奧斯曼帝國擴張的三駕馬車,當帝國擴張結束時,這三架馬車卻沒能維持帝國的持續發展。
當奧斯曼帝國走向衰落時,歷代蘇丹都力圖改革,想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維持帝國的榮耀,這三架馬車已經成了阻礙。
但是,軍制、稅制和認同感的落後並不是導致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這三者的落後其實是奧斯曼帝國衰落的表現。帝國的衰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對比一下東方的中國,奧斯曼帝國一直在跟西方接觸,而且很早就開始向西方學習,但最終依然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而東方的中國,在19世紀後期才開始學習西方,最終也淪為了半殖民地,結局非常相似。
兩國有相似性,經濟結構上都是以農業為主體,政治體制上都是專制王朝。無論是早改革,還是晚改革,兩國都沒有及時觸及最根本的經濟層面,也就是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這是兩國落後的根本原因。
改革僅僅局限於軍事技術層面,後期則是全盤照搬了西方政治體制。但是落後的農業經濟根本無法支撐這種改革,最終導致了兩國都淪為了半殖民地國家。
只是中國相對幸運一些,在認同感上沒有太大問題,也就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分裂為40餘國的下場。
2. 土耳其是亞洲還是歐洲國家
橫跨亞歐大陸兩洲的國家。
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組成的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
地理地貌:
土耳其橫跨歐亞大陸。該國97%的領土被博思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分割開。土耳其領土長1600公里,寬800公里,土地面積總共是783562平方公里,屬於歐洲部分的為23,764平方公里。
土耳其的西北邊屬於歐洲,雖然占面積不超過3%,但包含了土耳其10%以上人口,其中大部分住在伊斯坦布爾。從下面的地圖可以看到,土耳其大多數的地區位於海拔1000米以上,地勢東高西低。
3. 我記得過去土耳其好像是亞洲的,它什麼時候歸到歐洲了他們參加過亞運會嗎
土耳其橫跨亞歐兩大洲,僅有很小一部分領土在歐洲,比如著名的伊斯坦布爾。雖然其領土亞洲居多,但是其政府仍然把土耳其劃分為歐洲國家,無論政治\經濟\體育\文化都屬於歐洲,所以一切洲際杯比賽土耳其都是參加歐洲的比賽而不是亞洲 。土耳其近年來也一直在爭取加入歐盟。
至於土耳其是否參加過亞運會,這個資料我確實查找不到。只能確定的是,最近幾屆亞運會土耳其是沒有參加的。如果它申請加入歐盟成功,以後更不會參加亞運會。
4. 土耳其是屬於亞洲的還是歐洲的
屬於亞洲。
西亞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土耳其人主要是歐洲人種-地中海血統,1299年奧斯曼一世建立奧斯曼帝國。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16世紀~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區域地跨歐洲、亞洲和非洲。
土耳其地跨亞、歐兩大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實行歐洲模式,是歐盟的候選國。憲法規定土耳其為民主、政教分離和實行法制的國家。土耳其外交重心在西方,在與美國保持傳統戰略夥伴關系的同時加強與歐洲國家的關系。
(4)土耳其什麼時候歸歐洲了擴展閱讀
土耳其旅遊景點
1、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位於伊斯坦布爾市中心,本名叫做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爾的地標建築,世界十大奇景之一。牆壁使用了土耳其瓷器名鎮燒制的藍彩釉貼瓷,以白色為底,刻有豐富的花紋圖案,使得整個清真寺內都充滿了藍色。
藍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爾最大的圓頂建築,30多座圓頂層層升高,向直徑達41米的中央圓頂聚攏,浩大而優雅。建造藍色清真寺未使用一根鐵釘,建築結構嚴謹,歷經數次大地震安然無恙。
2、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位於伊斯坦布爾市中心,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建於公元532年-公元537年,早期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後被土耳其人佔領後改建成為清真寺,現為博物館。這是一座土耳其著名的歷史建築,也是土耳其的象徵之一。
教堂外部是典型的清真寺圓頂和尖塔,在教堂前有一個凈洗亭,旁邊立著幾根頂部雕刻花紋的石柱。作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嚮往的教堂之一,聖索非亞教堂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築藝術,從而也成為了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模板。
3、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位於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之間,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在這里航行,可以縱覽兩岸的清真寺、皇宮,還可以穿越大橋,遠眺城市風光,近看海天一色。
5. 土耳其是屬於歐洲還是亞洲
土耳其是個過渡地帶,一部分屬於亞洲 ,一部分屬於歐洲。
6. 土耳其哪年劃入的歐洲
為什麼要劃入歐洲
土耳其橫跨歐亞
但是,主要經濟中心在歐洲
7. 土耳其是歐盟國家嗎
土耳其不是歐盟國家。
1959年,土耳其向歐洲經濟共同體提出了聯系國申請,1963年9月土耳其便與歐共體簽署了《安卡拉協議》,成為歐共體的聯系國。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土耳其國內政局動盪,發生了數次軍事政變。歐共體以土耳其國內政局不穩、與周邊國家關系不睦為由拒絕其加入該組織。
區域位置
土耳其是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利亞半島)和南歐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
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組成的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海岸線長7200公里,陸地邊境線長2648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土耳其
8. 土耳其是歐盟國家嗎
土耳其在八十年代開始一直想加入歐盟,但土耳其有自身的歷史原因,歐盟一直沒有同意
9. 土耳其是歐洲國家嗎,是不是也屬於歐盟
土耳其所屬洲是亞洲,不屬於歐洲國家。土耳其也不是歐盟成員國,土耳其地跨亞、歐兩大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實行歐洲模式,是歐盟的候選國。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語:TürkiyeCumhuriyeti,英語:TheRepublicofTurkey),簡稱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9)土耳其什麼時候歸歐洲了擴展閱讀:
土耳其共和國(TheRepublicofTurkey)。「土耳其」一詞由「突厥」演變而來。在韃靼語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國家」。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土政體始終為議會共和制,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並無太多實權。總統授權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為總理,總理作為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
10. 土耳其是什麼時候入歐洲的
1、歐盟里可沒有土耳其。(歐盟成員國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瑞典、芬蘭、馬爾他、塞普勒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2、土耳其足協於1993年正式加入歐足聯。(不知道樓主到底想問什麼,只能猜了)
3、如果說土耳其是歐洲國家還是亞洲國家,那是歐洲國家,別看土耳其97%的國土面積在亞洲,但是從歷史來看,土耳其人更傾向於把自己看作歐洲人,因為他們的首都過去幾百年一來直都在歐洲。建於13世紀末的奧斯曼帝國在它的鼎盛時期1453年,蘇丹邁赫邁特攻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後即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並從小亞細亞的布爾薩遷都於此,先後共469年,直至1922年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遷都安卡拉。且當時奧斯曼帝國的疆土曾擴展到中歐。冷戰時期,土耳其是西方軍事集團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為北約的南翼。海灣戰爭期間它為多國部分飛機轟炸伊拉克提供機場。現在它同歐盟締結了關稅同盟,為其加入歐盟邁出了一步。另外,土耳其與巴爾乾地區聯系密切,積極參與巴爾乾地區事務。這些都使土耳其與歐洲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