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叫西亞病夫
Ⅰ 19世紀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土耳其是如何實現自強的
16世紀末,奧斯曼帝國疆域遼闊、實力強大。但隨著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不斷加深,帝國逐漸走向衰落,而此時的歐洲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發動革命,內戰不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加入德奧同盟集團作戰,戰敗後,成為了協約國集團瓜分的對象。
3
經濟領域鼓勵發展民族工業、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制。凱末爾還提出了「國家主義」的經濟發展思路,宏觀調控國家的重要經濟領域,為土耳其輕、重工業打下基礎。社會生活方面,破除陳規陋習、提倡現代生活方式。主要是為了擺脫宗教的影響,學習西方生活方式。
文化教育方面,文字改革、建立現代化公共教育體系、頒布教育法令等等,都使得土耳其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世俗化改革從各個方面改變人們的生活,滲透人們的思想,使得土耳其的現代化進程大大加快。
三、「凱末爾主義」的指導
在土耳其爭取國家獨立,進行世俗化改革的過程中,凱末爾一派所強調的改革思想成為了土耳其現代化的精神指導。「凱末爾主義」主要有6項原則: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平民主義、國家主義、世俗主義、改革主義。歸根究底,就是要以開放的、堅定的理想信念,敢於打破一切陋俗、敢於為自由和平等抗爭、敢於為國家和人民奮斗。
Ⅱ 為何土耳其被稱為西亞病夫
奧斯曼帝國長期以來自認為自己的文明最優越,輕視工業和貿易。從18世紀後期開始,逐漸落後於歐洲。到了20世紀初,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淪為半殖民地,被西方的殖民者稱為「西亞病夫」。
Ⅲ 為什麼土耳其在近代也淪為西亞病夫
這個問題涉及大國之間的博弈。 波斯位於俄國和英國勢力范圍之間,兩虎相爭之下得以維持表面的獨立。 實際上波斯北部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南部則是英國的勢力范圍。 土耳其的問題更為復雜。 一戰前的奧斯曼帝國的確曾處於被列強瓜分的境地,帝國在北非、阿拉伯的領地淪為英、法、意的殖民地,在歐洲的領地則紛紛獨立或被希臘等國爭搶。 但是,只剩下帝國本土的土耳其卻並不是半殖民地國家,而是貨真價實的主權獨立國家。 而且奧斯曼帝國畢竟曾是強國,所以各列強對土耳其的軍事實力有所顧忌。 一戰中土耳其曾經予以入侵的英軍、俄軍以痛擊。 戰後土耳其曾一度處於亡國邊沿,這種情況下都能擊敗希臘保住本土和伊斯坦布爾不失。
Ⅳ 西亞病夫是指土耳其人還是阿拉伯人
「西亞病夫」是指土耳其人。
定都於君士坦丁堡(現稱伊斯坦布爾)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曾經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伊斯蘭大帝國。長期以來自認為自己的文明最優越,輕視工業和貿易。從18世紀後期開始,逐漸落後於歐洲。到了20世紀初,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淪為半殖民地,被西方的殖民者稱為「西亞病夫」。
一戰後,淪為戰勝國的半殖民地。凱末爾領導人民革命(既是民族獨立,又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獨立。凱末爾領導改革,向西方學習。凱末爾將軍認為 「真正的工作剛開始」。意思是凱認為:獲得獨立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如何振興民族經濟,走上富強,只有改革才能消除土耳其「西亞病夫」的稱號,崛起於世界。
Ⅳ 西亞病夫的由來是什麼
清朝在列強揮舞的屠刀下倒了下去,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而與清朝同為「病夫」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成了列強的魚肉。
清朝被魚肉,主要是實力太弱,土耳其被魚肉,主要還是站錯了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和德國站在一起。德國戰敗後,作為德國盟友的土耳其,自然要遭協約國的清算。
土耳其人至今都恨透了列強強加給他們的《色佛爾條約》
當時的土耳其帝國控制的中東地區,已發現了儲量驚人的石油。英法為了佔領產油區,在一戰剛打響時,就私下簽訂了瓜分中東產油區的協議。
其實當時是三個大國簽的約,還有一個沙俄。但在1917年,沙俄被紅色力量推翻,蘇聯反對英法的這份瓜分協議,公之於眾,讓英法非常難堪。
不過,英國也看到了好處,少了蘇聯參與,英國可以從土耳其那裡獲得更多的利益,三家分畢竟不如兩家分的多。
土耳其戰敗後,英軍和法軍佔領了土耳其「心臟」伊斯坦布爾,有條約逼迫土耳其簽城下之盟。
土耳其作為戰敗國,必須接受不平等條約,土耳其人非常清楚這點。土耳其的代表鐵菲克首相來到巴黎,准備接受命運對土耳其的審判。
不過,英法當時主要割德國的肉,暫時把土耳其晾到一邊。英法忙完後,把他們擬好的條約草本,扔到鐵菲克面前。
Ⅵ 土耳其為什麼被稱為西亞病夫
土耳其統治下的奧斯曼帝國曾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帝國,自認為自己的文明最優越,輕視工業和貿易。20世紀初,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淪為「半殖民地」,被稱為「西亞病夫」。
Ⅶ 希臘入侵「西亞病夫」土耳其為何以失敗告終呢
在鼎盛時期,土耳其被稱為奧斯曼帝國。其領土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北非和中東等地區都在其控制之下,甚至整個歐洲都在其控制之下。然而,後來隨著西方列強的興衰,它遭到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入侵,被稱為「西亞病夫」。即便如此,土耳其依然與西方國家硬碰硬,在中東和東歐的地位也是無人能比的。
薩卡里亞戰役是希臘-土耳其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它的勝利不僅使安卡拉政府從危機走向安全,而且使國際局勢發生了一系列有利於土耳其新政權的變化。出於地緣政治考慮,法國和義大利也開始從土耳其撤軍。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軍隊對希臘侵略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反擊。9月2日,希臘陸軍總司令特雷庫皮斯被俘,伊茲米特於9月9日被收復。9月18日,希臘軍隊被完全趕出小亞細亞。
Ⅷ 曾經令歐洲感到畏懼的奧斯曼帝國,為何最後會淪為「西亞病夫」
Ⅸ 咸魚翻身的「西亞病夫」土耳其
1920年6月22日,希臘軍隊從其佔領的土耳其良港伊茲密爾地區發起進攻,一路向北直指巴勒克西爾和布爾薩地區,另一路則向東開往烏沙克和阿菲永地區。同時,從小亞細亞方面派出1個師,進攻馬爾馬拉海北岸的特基爾達。7月,希臘所屬的西色雷斯境內希臘軍隊,也越過馬里查河向東進攻,以對色雷斯地區的土耳其軍隊暫編第1軍構成夾擊之勢。
由於土耳其是一戰戰敗國,戰爭初期大部分土軍已被協約國繳械復員,大國民議會又兩面受敵,有9萬兵力的希臘佔領軍占據著強大優勢,僅用半個月就向前推進了250公里,7月20日,希土雙方在埃迪爾發生激戰,土軍腹背受敵,而且由於得不到後方援助,形勢日見危急。就在此時,暫編第一軍司令扎法爾·泰亞爾將軍被希軍俘虜。失去領導的土軍迅速土崩瓦解,紛紛逃散, 色雷斯也被希軍完全佔領,協約國佔領軍出兵土南部穆達尼亞和班德爾馬,與希軍遙相呼應。而亞美尼亞也在東線攻入土耳其。土耳其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凶險境地。
在此危急情況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西防東攻,先打最弱小的亞美尼亞,先找軟柿子捏,以便對其他圍攻之敵形成震撼之勢。國民議會即刻任命第十五軍軍長卡塞姆·卡拉拜基爾為東線司令,立即下令進行反攻。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早在1919年初就被凱末爾調至埃爾祖魯姆任15軍軍長,同時他還受命在此間擴充軍隊,收集武器,宣傳抗敵思想,因此當大國民議會政府決定對亞美尼亞開戰的時候,土軍在東線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而且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也是做為東線反攻最合適的將領人選。
1920年9月28日清晨,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的指揮下,土軍開始反攻,很快便佔領了薩勒卡默什,之後趁勝進攻,又突破亞美尼亞人在薩勒卡默什到拉拉奧盧之間構築的防線。10月28日,土軍再次發起強攻挫敗了亞美尼亞人的抵抗,2天之後土軍佔領了卡爾斯城,不久之後又收復了居魯姆城。
與此同時,俄軍也來助攻。1920年11月28日,艾納特里·海克將軍率領紅軍進入亞美尼亞,僅用一個星期就打得亞美尼亞軍隊俯首稱臣,至此,亞美尼亞已不再對土耳其構成威脅。
俄國居中協調,讓土耳其通過與喬治亞交涉,收回了阿爾達漢、阿爾特溫,並佔領了巴統。東線獲得重大勝利後,使得土政府可以抽調出一大部分軍隊增援吃緊的西線和南線。
一向貪婪的俄國為什麼願意出手幫助土耳其呢?其時的土耳其基本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所以土耳其政府想到得到俄國的幫助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
於是土耳其國民軍總司令凱末爾與蘇俄代表謝苗·布瓊尼會面求援。恰好蘇俄意圖吞並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高加索部分地區,於是順水推舟與土耳其達成援助意向。凱末爾通過承諾割讓納希切萬及巴統,來換取蘇俄的資金及武器支持。 意向達成後,蘇俄政府向土耳其援助包括60門克虜伯大炮、3萬發炮彈、70萬發手榴彈、1萬發地雷、6萬柄羅馬利亞刺刀、150萬支鄂圖曼步槍、100萬支俄國步槍、100萬支曼里夏步槍,甚至還有一些舊式的馬蒂尼-亨利步槍以及25000柄刺刀等在內的大量軍事武器援助。
由於蘇俄的大量援助,凱末爾開始武裝土耳其軍隊,形成強大的反攻力量。
擁有大量蘇俄武器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開始組建新的土耳其國民軍。大批青年紛紛應征入伍,一戰後被迫復員的軍人也紛紛歸隊。並撤換指揮不利的原西線司令阿里·福阿德,任命伊斯邁特上校為新的西線司令。
土耳其西線司令伊斯邁特,因為兩次伊諾努戰斗的勝利,後來以伊諾努為家族姓氏
1921年1月10日,伊斯邁特率部6000人在厄斯基色希爾西面伊諾努村附近山谷中與2.2萬希軍遭遇。在軍隊人數上土耳其國民軍明顯處於劣勢。但剛組建起來的土軍士氣高漲,並且充分利用地形優勢與希軍展開激戰。希軍雖人數眾多,但在狹谷地帶難以展開軍團作戰,最後只能在入夜以後悄悄撤退。在這場遭遇戰中希軍死亡51人,傷130人;土軍死亡95人,傷183人,土軍的損失略高於希軍。
此次遭遇戰又被稱為「第一次伊諾努之戰」,它規模雖小,卻是希臘人在土耳其遭受的首次軍事失利,同時又是希土戰爭的轉折點,大大增強了土耳其人民打敗外國侵略者的信心。
1921年3月23日,裝備有4萬支步槍、3700挺機槍、114門火炮及配備1200名騎兵的希臘軍隊分南、北兩路向土軍防線發起進攻,北路依然是攻擊重點。伊斯邁特採取防守反擊戰術,預設戰場依然在伊諾努村。
西線的土軍在經過短時間的補充之後,已經擁有2.4萬支步槍,214挺機槍和107門火炮,只有1.5萬人的土軍在數量上輸於對手,但騎兵數量卻比希軍多3倍。土軍穩住陣腳後不斷組織反沖擊,將希軍左翼擊潰。希軍遂於31日夜裡匆忙撤退。土軍死追不放,又給希軍造成重大傷亡。在這場戰役中,希軍死亡707人,失蹤503人,傷3075人;土軍死亡681人,傷1822人,失蹤1369人。西線司令伊斯邁特指揮軍隊迅速向南推進,與南路土軍夾擊希軍,將其擊敗。至此,第二次伊諾努之戰又以希軍失敗告終。
雖遭兩次失利,但根本沒有銼動希軍銳氣。1921年7月,希軍改變主攻方向,以1個軍攻擊北路,2個軍在南路發動猛攻。土軍在南線只駐防有1個師,在希軍沖擊之下根本措手不及。凱末爾見此情形毅然下令西線土軍全線撤退。這一決定挽救了西線部隊,否則繼續固守必然導致全軍覆沒。
希土戰爭形勢圖,藍色為希軍進攻線路
希軍很快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而土軍則再次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險。危急之中,總司令凱末爾向全軍發出號召:「陣地的防線是沒有的,有的是肉體的防線,這種肉體的防線是由全體人民組成的。人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鮮血換來的,我們都不能拋棄。」激戰中,凱末爾的一條肋骨被流彈打斷,但他依然帶傷指揮作戰。
凱末爾的實際行動大大鼓舞了土軍全體官兵的士氣。他們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希軍進攻,至9月10日,希軍終於被擊潰,損失2.3萬人,土軍損失3.8萬人。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授予凱末爾「勝利者」榮譽稱號,並晉升他為元帥。
薩卡里亞戰役是希土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它的勝利不僅使安卡拉政府轉危為安,還使國際形勢發生了一系列朝有利於土耳其新政權的方向轉變。法國和義大利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開始從土耳其境內撤軍。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軍隊向希臘侵略軍發起最後大反攻,9月2日俘獲希軍總司令特雷庫皮斯,9日收復伊茲密特。9月18日將希臘軍隊徹底趕出小亞細亞。
1922年10月11日,以英國哈林頓將軍為首的協約國代表團與土耳其國民政府簽訂《穆達尼亞停戰協定》:希臘完全歸還東色雷斯;土耳其國民政府恢復對伊斯坦布爾和土耳其海峽的控制權;廢除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與協約國簽訂的賣國條約《色弗爾條約》,重新開始和平談判。「西亞病夫」土耳其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從而避免了一場嚴重的亡國危機。11月1日,土耳其大國民會議廢黜土耳其蘇丹。次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開始了伊斯蘭國家的首次世俗化改革,將政教分離入憲;廢除阿拉伯字母,採用拉丁字母拼寫土耳其語,實施各項西式世俗化改革措施。凱末爾主義成為現代土耳其國家的著名 歷史 文化遺產。
Ⅹ 中國積弱時曾被叫東亞病夫,有沒有西亞病夫、南亞病夫
確實存在西亞病夫,而被稱作“西亞病夫”的國家,就是當時響徹歐洲的奧斯曼帝國。
清朝末期,西方列強入侵,他們用鴉片打開了我們的國門,從此很多人開始吸食鴉片,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很多人被稱為東亞病夫,而這段屈辱史也被定在我們的恥辱柱上。但是其實除了東亞病夫之外,也有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國家。
而奧斯曼帝國因為自己強大,所以也肆無忌憚的進行搶劫,那個時候他們在海上對其他的國家實行搶劫,所以導致很多財富流入自己的國家。但是這些財富流入自己的國家並不見得是件好事,不長時間以後奧斯曼帝國迅速通貨膨脹,而政府也一直都沒有拿出來有力的措施,再加上百姓怨聲載道,所以慢慢奧斯曼帝國也就凋零了,後來被其他的人稱為西亞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