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什麼時候恢復哈里發制度

土耳其什麼時候恢復哈里發制度

發布時間: 2023-02-16 20:04:44

Ⅰ 哈里發制度的哈里發制恢復的失敗

19世紀末,泛伊斯蘭主義倡導者哲馬魯丁等人主張所有民族和國家的穆斯林都應當在哈里發的領導下聯合成為一個世界伊斯蘭國家,這一主張曾得到奧斯曼素丹的支持,但沒有什麼結果。土耳其革命後,一些伊斯蘭人士先後在麥加和開羅召開泛伊斯蘭代表會議,研討恢復哈里發制問題,麥加的謝里夫·海珊和埃及國王法魯克也曾提議自己當哈里發,但這一切活動皆無成效。

Ⅱ 20世紀初期土耳其新政府實行了哪些新政

土耳其新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改革,如發展民族經濟;廢除伊斯蘭教主(「哈里發」)制度,實行政教分離;以資產階級的民法和刑法代替伊斯蘭教法規;擴大世俗教育;給予婦女在選舉、教育和就業方面以一定的平等權利,廢除陋習,等等。後來,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共和黨的黨綱,把凱末爾主義概括為六項原則:「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平民主義」、「國家主義」、「世俗主義」和「改革主義」。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封建土地所有制問題。

Ⅲ 曾經最熱愛現代社會的土耳其人,為什麼又走回了伊斯蘭教懷抱

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是過去幾個月到半年被一直重復的話。頭一次,人們開始懷疑起普世價值,開始擔憂起民粹和保守,開始對未來感到疑惑。但這篇文章想告訴你的是,西方世界的這些問題,充其量只能算是煩惱。而在土耳其,全球化的反彈、精英和民眾的撕裂、前途的渺茫,一切都在真切地、劇烈地發生著。

奧斯曼帝國曾是東西文明的結合點,掌控亞歐大陸交通六個世紀之久。16、17世紀當它處在鼎盛時期,它的疆域跨越亞歐非,還是地中海上的霸權。19世紀它推行泛伊斯蘭主義,將哈里發制度載入《奧斯曼憲法》,鼓舞全世界的伊斯蘭信徒團結起來,捍衛復興信仰,以此來抵制西方列強。

Ⅳ 基馬爾——土耳其之父

穆斯塔法·凱末爾(Kemal,又譯基馬爾,18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國締造者、第一任總統兼武裝力量總司令(1923~1938),元帥。出生在馬其頓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今屬希臘塞薩洛尼基)的一個木材商家庭。從小酷愛軍事。1893~1905年,先後畢業於薩洛尼卡幼年軍校、馬拉蒂爾預備軍官學校、伊斯坦布爾軍官學校和參謀學院。1905年被任命為上尉參謀。在此期間,他創建了秘密組織「祖國自由協會」。12年的軍校生活,為他立足軍界和從事革命活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1911~1913年,歷任伊斯坦布爾總參謀部參謀、駐外國武官,參加過意土戰爭和巴爾於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任土軍第19師上校師長。1915年率部參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成功地粉碎了裝備精良的英法聯軍的進攻,年底升任軍長,並成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晉升為准將。1917年起任軍團司令、集團軍司令和軍團督察使等職。
從1919年起,他統一各地以商業資產階級為核心的護權協會,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員會,領導民族解放運動。
1920年3月,協約國軍隊佔領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奧斯曼蘇丹充當傀儡,屠殺本國人民。凱末爾於4月間到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成立反對奧斯曼蘇丹的臨時政府,被選為大國民議會議長和政府主席,並組建國民軍,自任總司令。發表了被稱為「土耳其獨立宣言」的《國民公約》。
1921年8~9月,指揮薩卡里亞河戰役,大敗希臘國王親自率領的近10萬入侵軍隊,成為土耳其民族革命戰爭的轉折點。9月,被授予「加齊」(勝利者)稱號和元帥軍銜。
1922年,實行義務兵役制和改革軍隊體制,組建了有10餘萬人的西方面軍。1922年8~9月在伊茲密爾決戰中,指揮土軍向由英國支持的希臘侵略軍發起總攻,一舉將希軍全部趕出了國境,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完全勝利。11月1日,主持大國民會議通過法案,宣布結束奧斯曼王朝600多年的封建統治。
1923年7月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未爾被選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
1924年廢除哈里發制度,著手進行政治經濟改革,開創了土耳其歷史的新時期。
1927年7月,他為適應新選舉法而主動辭去軍職,11月再次當選總統。執政期間,實行了行政、社會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1934年頒布姓氏法後,授予他「阿塔圖爾克」(意即「土耳其國父」)稱號作為姓氏。1938年11月10日,因病逝世。著有《阿塔圖爾克言論集》、《講話(1927)》和《新土耳其之路》等書。
在學界,同樣有很多人認為凱末爾喪失了舊有文化,比如他把原始民族文字改成拉丁文字.

Ⅳ 舉例宗教引起的國家動盪

人類的經驗史表明,宗教的形態,趨向和功能深受時代與社會環境的影響,處在不斷的演進之中。即將與我們揮手告別的確20世紀,不僅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不尋常的百年,在宗教思想史上也是一個萬象更新的時代。就世界三大宗教而論,因時代變遷而受到沖擊、引起動盪,以擁有12億人中的伊斯蘭教最為突出。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概括近百年間伊斯蘭教的走向,似乎可以這樣說:不斷地以「動」和「變」來求生存、圖發展已成為伊斯蘭教的主流思想。

一、從泛伊斯蘭教認同轉向現代民族國家認同

19世紀曾被視為伊斯蘭教的「黑暗時期」。「黑暗」,指的是近代歷史上伊斯蘭國家因封建制度解體和西方殖民主義擴張而造成的政治衰落。為擺脫危機、走出困境、所採取的一種主要回應方式是始自19世紀下半葉的泛伊斯蘭運動。泛伊斯蘭主義企圖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為紐帶把全世界穆斯林聯合起來,共同抵禦歐洲列強的侵略擴張。但它把希望寄託在專制、腐敗的奧斯曼君主身上,它否認奧斯曼帝國境內被壓迫的巴爾乾和東南歐各民族的自決權,而且在其統治下的阿拉伯領地也早已出現民族獨立的呼聲、因此它的失敗完全在預料之中。泛伊斯蘭主義是建立在「宗教興則國家興」的片面認識上,它企圖維護的是一個超國家、超民族、跨地域的世界性的伊斯蘭帝國,因而泛伊斯蘭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系問題成為熱烈爭論的時代話題。

1924年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這場爭論作出了歷史結論。從此,擁護還是反對土耳其革命所確認的民族認同和政教分離原則,事實上已成為區分進步與保守的重要標志。概而言之,各國的民族主義者和伊斯蘭現代主義者都支持、同情土耳其革命,而思想守舊的傳統主義者則對這場革命持保留態度。土耳其革命廢除了作為伊斯蘭教政治象徵的哈里發,使統一的世界伊斯蘭教領導中心不復存在,各國的泛伊斯蘭主義者因此而產生某種精神失落感,希望「重建」精神性的哈里發制度。結果就在土耳其廢除哈里發制度兩年後,1926年於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召開了世界伊斯蘭教大會,並使「大會」成為永久性的泛伊斯蘭常設機構。但畢競時過境遷,這次大會未討論哈里發問題,而只強調了加強世界各國穆斯林團結的重要性。這表明盡管泛伊斯蘭主義在理論上否認民族主義,但在實踐上已經接受或默認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現實。二戰以後、一系列亞、非伊斯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號角聲中取得獨立,從而為民族認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僅泛伊斯蘭團結意識、因對外政策的需要(如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仍有深厚的基礎,特別是在那些幾乎「全民信教」的阿拉伯國家。因此,繼1962午由沙特牽頭成立伊斯蘭世界聯盟(麥加)之後,1971年又成立了現已有50多個成員國的伊斯蘭會議組織(吉達)。上述三大泛伊斯蘭性質的國際宗教、政治組織,盡管都強調共問的宗教文化遺產和「穆斯林兄弟情誼」,但也都承認尊重國家主權、不幹涉別國內政等現代國際關系基本准則。這表明傳統的伊斯蘭政治理論愈益為現代民族國家的理論和實踐所代替。現代民族國家在宗教問題上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今天即使有些國家,如革命後的伊朗和沙特等海灣國家,仍實行某種形式的政教合一制度,但其基本趨勢也是宗教服從政治,宗教組織服務於國家和社會,而不是相反。

Ⅵ 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覆滅的

奧斯曼帝國的解體

1908年伊斯坦布爾的民眾示威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蘇丹宣布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斗在1908年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70]。在1911年的義土戰爭,巴爾干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戰爭里失去了巴爾乾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71]。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72]。奧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Pursuit of Goeben and Breslau)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Siege of Kut)。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予俄國。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在加里波利的壕溝里

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Mehmed Talat)對帝國內亞美尼亞人成立第五縱隊的可能表示憂慮,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Tehcir Law)[73],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敘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在戰爭時估計有一百五十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74]。亞美尼亞人遂以凡城抵抗戰(Van Resistance)及成立西亞美尼亞政府(Administration for Western Armenia)作為回應。奧斯曼帝國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托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里就有亞美尼亞義勇軍(Armenian volunteer units)。
奧斯曼帝國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離開土耳其

至1918年,葉門和麥地那是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奧斯曼帝國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奧斯曼帝國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並交出。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戰後安那托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的傷亡重大[75]。

佔領伊斯坦布爾及佔領伊茲密爾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76],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離開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77]。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廢除。奧斯曼皇室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 ,被驅逐出境。五十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准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78]。

帝國淪亡

奧斯曼帝國淪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系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淪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種族間的緊張關系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得太遲,未能阻止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

Ⅶ 土耳其進攻敘利亞庫爾德武裝是因為哪些百年恩怨

與此同時,在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斗爭中,庫爾德人成為了中東戰場上一支背景單一但力量雄厚的勢力,這使得美國及其盟國選擇其成為反恐代理人成為可能,在美國人的支持下,庫爾德人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然而,庫工黨在敘利亞的迅猛發展卻引起了土耳其的警惕,土耳其政府極為擔心發展壯大後的庫工黨重新殺回國內,從而與本國境內分裂勢力聯合,嚴重威脅土耳其安全。於是,土耳其先後多次對敘利亞庫爾德武裝發動攻擊,例如2016年的“幼發拉底河之盾”、2018年的“橄欖枝行動”等等,於是便也就有了2019年10月9日的“和平之泉”。

Ⅷ 1923至1924年土耳其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1923年7月,土耳其與協約國在瑞士洛桑簽訂和約,廢除色佛爾條約中的一些不平等條款,保持了土耳其本部疆土的完整。外國的財政監督和領事裁判權都被解除。至此,土耳其的獨立獲得國際上的承認。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凱末爾當選為首任總統,共和人民黨第二號人物,原任大國民議會政府外長的伊斯邁特擔任總理。新政府一成立就著手處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務,以鞏固新生的共和國。

1924年3月4日,大國民議會通過了廢除哈里發制度的決議,驅逐哈里發阿布杜拉·麥只德離境,奧斯曼王子孫也被逐出國境,1924年3月撤銷了宗教與宗教基金事務部,封閉了伊斯蘭教會學校,廢除伊斯蘭教法院,並籌備制定新法典。最為重要的是,土耳其於1924年4月20日頒布了第一部共和國憲法,新憲法不僅從根本上確定了國家的共和國體制,完了國家權力的劃分,同時賦予人民以參政、議政的權利。

Ⅸ 1)使土耳其淪為協約國半殖民地的條約是

1)B
名詞釋義:
【洛桑條約】是於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與協約國之間簽訂的一份條約。在土耳其軍隊擊退希臘軍隊的攻擊後,新的土耳其政府拒絕接受之前簽訂的色佛爾條約。之後土耳其政府遂與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訂洛桑條約。此條約確立了現代土耳其的疆域。土耳其雖然放棄了其在阿拉伯地區的領土和塞普勒斯,但保留了東色雷斯,同時取消了亞美尼亞的獨立和庫爾德的自治。
【色弗爾條約】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斗。
色佛爾條約的簽訂,徹底使土耳其淪為西亞病夫。

2)B
名詞釋義:
【世俗主義】世俗主義,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控制的主張。
在某種意義上,世俗主義維護了擺脫宗教條例和教育的權利,不顧政府對人民的宗教自由,保持對信仰實體中立的狀態,不給宗教任何特權和補貼。換句話來說,世俗主義認為人們的活動和作出的決定,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應根據證據和事實進行,而不應受宗教偏見的影響。
【哈里發制度】
哈里發(阿拉伯語:خليفة‎  ḫalīfah/khalīfah(幫助·信息);英語轉寫:Caliph),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也是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統治者的稱號。在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哈里發擁有最高權威,管理著龐大的伊斯蘭帝國。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哈里發」的頭銜,作為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名稱,一直保存了下來,傀儡哈里發首先是處於開羅的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奧斯曼蘇丹蘇萊曼一世宣布自己繼承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直到1924年,哈里發制度最終才由凱末爾廢除。
哈里發是伊斯蘭的象徵,職權相等於日本的天皇,凱末爾對哈里發的取締及對伊斯蘭政教結合的削弱,即打破世俗主義。

Ⅹ 土耳其為什麼叫埃蘇丹

這是一回事。歷史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簡稱土耳其帝國或奧斯曼帝國。

1993年,朗姆酒蘇丹國崩潰,酋長奧斯曼一世打敗了附近的部落和東羅馬帝國,自稱埃米爾。穆拉德一世獨立建國時,改名為蘇丹。1324年,他們佔領了東羅馬帝國的布魯薩特,並在此建都。這個土耳其人也被稱為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帝國在一些英明君主的統治下興盛至1574年,其影響力達到的黎波里、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和北非大部分地區,形成了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擴展數據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

以《卡洛維茲條約》為標志的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初衰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參加了盟軍戰爭,戰敗後被外國列強屠殺。這個時候帝國開始無法維持,領土開始不斷流失,國內開始出現波動。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但還是無法挽回,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巨額賠款使奧斯曼帝國瀕臨崩潰。

1921年1月,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1922年11月1日改國名為土耳其,廢除蘇丹制度,結束奧斯曼帝國的歷史。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繼承了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依然無法恢復昔日的輝煌。

來源:網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之前是什麼帝國?

奧斯曼帝國(1299-1922年)

伊斯坦布爾以前叫什麼?

伊斯坦布爾也被稱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新羅馬。公元前658年建於金角灣和馬爾馬拉赫伊。...

伊斯坦布爾的原名是什麼?歷史上那些國家的首都是什麼?

公元前658年,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入口西岸。它位於金角灣和Mal Malakhei之間的海岬上,被稱為Baizhan。...

2000年前的土耳其在哪裡?

兩千年前,土耳其是羅馬的領土。土耳其在古代是著名的赫梯帝國(又稱西台帝國),強大霸氣。...

波斯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是一個國家嗎?

不是一個國家。波斯帝國是以古波斯人為中心的君主國,位於西亞的伊朗高原,它始於公元前550年。...

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帝國嗎?它們是什麼時候建立和毀滅的?這是誰?帝國是什麼樣的?(圖片)

奧斯曼帝國歷史(奧斯曼土耳其語:Osmanlmparat...

一戰時土耳其是哪個朝代?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奧托帝國或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a...

土耳其人的祖先是哪個民族?他們什麼時候摧毀了小亞細亞的一個帝國?這個帝國叫什麼名字,也叫什麼?

土耳其是突厥人的後裔,突厥人摧毀了東羅馬帝國。現代土耳其人最初是塞爾柱土耳其人的一個分支,成立於11世紀左右。...

土耳其和奧斯曼帝國是什麼關系?

指的是一個國家,我們稱之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哈里發制度,以穆斯林為主,現在土耳其共和國接近...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