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以色列和土耳其哪個歷史悠久

以色列和土耳其哪個歷史悠久

發布時間: 2023-02-18 01:58:05

① 土耳其和以色列關系這么緊張,兩國歷史上到底有何恩怨

沒有什麼恩怨,土耳其和以色列互相敵視的關系只能說屁股決定腦袋,因為土耳其和以色列都是世界大戰後的新生國家,建國以後兩國的關系一直都是很不錯的。
在二戰後,土耳其一面倒向西方,是非常支持以色列的。因此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土耳其是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伊斯蘭國家。可以說那個時候同為西方陣營下,兩國關系密切。
但是此後土耳其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做都不可能融入西方社會,逐步發現作為伊斯蘭國家跟著西方不是長久之計,又要回歸阿拉伯世界,做阿拉伯的領袖,畢竟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作為伊斯蘭世界的宗主國幾千年來都是只有基督教文明整體才可以抗衡的存在。

② 以色列的國家歷史

以色列國:TheStateofIsrael.代碼IL。以色列(希伯來語:מְדִינַתיִשְׂרָאֵל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語:دَوْلَةْإِسْرَائِيل‎)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目前人口已超過700萬,主要來自猶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民主國家。被視為是中東地區里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
中文名稱:
以色列國
英文名稱:
The
State
of
Israel
簡稱:
以色列
所屬洲:
亞洲
主要城市:
海法
國慶日:
5月14日
國歌:
《希望之歌》
國家代碼:
IL
官方語言:
希伯萊語,阿拉伯語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希蒙·佩雷斯
人口數量:
700萬
主要民族:
猶太人,阿拉伯人,德魯茲人
主要宗教:
猶太教,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1.49萬平方公里

歷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猶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約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紀)離開埃及遷回到迦南地(現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和南國猶大王國。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公元前一世紀末由希律王加以擴建,又於公元70年和135年毀於羅馬人之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散在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後來,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圍牆,雖然是伊斯蘭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珍惜它,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
耶路撒冷哭牆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里哭泣。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因而名哭牆。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保持民族特徵,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於公元前721年亡於亞述國之後四散流亡到世界各地,甚至同化於其他民族,連中國開封都可找到以色列人宗教會堂遺跡。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http://ke..com/view/7835.htm#6

③ 以色列的國土,原本是哪個國家的

猶太人是一個在流亡中富裕起來的民族,人們都知道猶太人在近現代史之前一直四處流浪,但是在比較古遠的年代前,他們也是有著自己國家的。

只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它就消亡於歷史之中了,然後巴勒斯坦地區才成為了英國的託管地。

所以說這就是以色列國土原本的歸屬,在實際上,以色列的國土原本是屬於英國的,但是在名義方面,以色列的國土卻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④ 以色列的歷史

以色列歷史: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

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盡管歷屆以色列總理一再重申這一呼籲,但始終遭到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的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採取行動,摧毀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一項安排。隨著這些地區在1987年爆發了暴力抗議行動,阿以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一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

⑤ 歷史上以色列的國土是屬於土耳其嗎

歷史上以色列是屬於土耳其的。

從那時起,猶太人的地方一直由東羅馬帝國統治。東羅馬和波斯帝國擁有長期的霸權。出乎意料的是,在7世紀初,阿拉伯人崛起並席捲了整個阿拉伯半島。此後,阿拉伯人顯著擴張。在東方,阿拉伯人吞並了整個波斯,而士兵的滲透進入印度,打敗了大唐,並將勢力范圍滲透到了中亞。在西方,阿拉伯人征服了北非,並將西班牙帶入了自己的領土。阿拉伯人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但同時也促進了阿拉伯人在統治地區的信仰。結果,許多被統治的種族最終被阿拉伯化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以色列獨立以後在16世紀前後,土耳其人變得強大起來,建立了著名的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佔領了以色列的祖國。

⑥ 以色列的歷史

這是一個很宏大的主題,為你奉上一部分,請你參考: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猶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約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紀)離開埃及遷回到迦南地(現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和南國猶大王國。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公元前一世紀末由希律王加以擴建,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散在歐美各國。後來,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圍牆,雖然是伊斯蘭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珍惜它,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里哭泣,因而名哭牆。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居民的絕大多數。16世紀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吞並。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於全球各地,連中國的開封都有猶太教會堂的遺跡。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1896年,奧匈帝國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死海」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11月2日發表《貝爾福宣言》。 表示主張「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復國 [3]40年代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以色列以色列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繼任了總理。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綳。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19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但是由於以色列依靠美國的強大外援以及衛星科技,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19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19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導彈擊中。導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導彈碎片擊中而喪命。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盡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薩達姆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導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贊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2000年後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以色列斡旋下於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沙地帶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阿里埃勒·沙龍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沙地帶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在2006年6月28日,哈馬斯的民兵部隊從加沙地帶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並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馬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梁、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沖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沖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2008年12月28日 以色列戰機和武裝直升機27日對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則對以色列發射遠程火箭彈報復。這次空襲是自1967年中東戰爭以來,以軍襲擊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餘人受傷。以外長利夫尼表示,選在這個時候痛擊哈馬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哈馬斯違反半年前的停火協議,幾乎每天以火箭、迫擊炮攻擊以色列平民,令以色列無法再忍受。

⑦ 歷史上以色列的國土是屬於土耳其嗎土耳其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強大呢

在世界的近代史,有個國家的屈辱歷史特別值得注意。一個是亞洲東端的中國,一個是亞洲西端的土耳其。遠東的中國被西方人稱作“東亞病夫”,而中東近東的土耳其,則被稱作“西亞病夫”。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存在於1299-1922,這個帝國極盛時期面積達到了550萬平方公里,元朝沒有滅亡,他就建立了,清朝都滅亡了,他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對於臨近的西方各國來說,奧斯曼帝國就是噩夢。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德國成為同盟國,戰敗後被英國、法國瓜分。在奧斯曼土耳其最後僅剩下的土地上,建立起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兩個國家,其餘的地方,在英法的扶持下建立起黎巴嫩,敘利亞,約旦,伊拉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國。這些小國被稱為“英法的孩子”。

一戰中,猶太人支持英國人打仗,作為回報,英國主導的國際聯盟決定讓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建國。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5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4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2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