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書店是什麼樣子
Ⅰ 全部國家的國旗是什麼樣子的
世界各國是指世界上各個國家,截止2019年,世界上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有197個,地區有36個。
全部國家的國旗如下:
1、
(1)土耳其書店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亞洲,共4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48個國家。
東亞:
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東南亞:
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
南亞:
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中亞:
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
西亞:
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各國
Ⅱ 《諾丁山》里男主角向女主角在書店裡推薦的關於土耳其的書是什麼書
伊斯坦布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名作,我們也有中文版,確實很好看!
Ⅲ 書店與咖啡 ‖ 一種奇異關聯
圖/文: 大地倚在河畔
■書店和咖啡是不同的事物,奇異在於它們基因相近氣韻相通。
不知始自何時,現今許多獨立書店總是喜歡與咖啡作伴,簡單的至少有一台專業咖啡機外加幾個專座,規模大點的乾脆來個店中店。就連一些傳統老店改造時,也開始很大方地辟出專門的咖啡區域。如今一家書店新張,若聞不著咖啡香倒系覺得稀奇。
書店和咖啡,似乎有一種相伴相生的內在關聯和前世今生的緣份。天馬行空想像一下這種關聯與緣份,實在很有意趣。
書店是思想文化的載體,這一點毋庸贅言。而指咖啡或咖啡館是 「思想文化的介質」,此話怎說呢?
咖啡從中東傳入歐洲後逐漸形成的近現代咖啡館文化傳統,其最顯著特徵就是:咖啡館乃社交場所及大眾論壇。它們既是公眾聚會尋求快樂的地方,更是探討學問議論國事、懷抱理想主義的人的 「天然家園」 。人們在這里與陌生人平等交談,獲取新聞,進行辯論,傳播各種思想。甚至咖啡館內的物質結構,也是為達成這些功能而設計的。
文化歷史學家艾利斯在《咖啡館的文化史》中記述了創建於 1659 年的洛塔咖啡俱樂部進行討論時的室內情形:「那張桌子是橢圓形的,非常大,可以容納很多人坐在四周, 『在桌子的中間,留有一個通道,使得米爾斯可以送上咖啡 』 。坐在這張桌子邊 , 談話和討論不會被米爾斯送咖啡或者煙草打斷。這張桌子是一種提供辯論的機器……」
自1652年倫敦出現第一間咖咖館之後不幾年,倫敦的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數十近百家之多,且增長之勢持續不減。洛塔咖啡俱樂部相當集中地體現了它們的社會特性。艾利斯詳述了相關史實及其意義。譬如俱樂部提出了一套演講辯論模式:事先確定要討論的條款、如有需要可書面形式對條款提出疑問或意見、辯論圍繞這些條款展開並讓所有觀點都得到闡述、最後用投票箱決定所討論條款的「俱樂部同人的判斷」 。①辯論方式顯然超越了辯題而更具意義。
這種模式越來越有影響力,被吸引來參加辨論的還包括政治理論家、商人、官員和士兵。當時正值英國革命跌宕起伏的復雜進程。洛塔之類的俱樂部和咖啡館以思想及輿論傳播的角色在這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或以激烈的言論挑戰王權,甚或在咖啡館內策劃反抗行動,因此有人將它們稱為「 英國革命的文化地標 」。
此後幾個世紀,整個歐洲咖啡館文化在演變中形成了基於早期歷練的更多樣化的傳統。巴黎第一間咖啡館波寇伯咖啡館因盧梭、狄德羅、伏爾泰等時常光顧而閃爍著思想啟蒙的光芒;威尼斯佛羅里安咖啡館吸引了巴爾扎克、馬克·吐溫、莫奈、海明威、狄更斯等各個時代許多經典大家成為座上客,儼然是作家和藝術家的咖啡館……還有作為商業俱樂部的咖啡館、市民和工人的咖啡館,以及充滿反叛精神的年輕人的咖啡館……
顯然,比較起來書店的歷史比咖啡館的歷史要長得多(中國古代稱書店為書肆、書坊等,近代也有稱書局)。 書店和咖啡是不同的事物,奇異在於它們基因相近氣韻相通。然而它們共同擁有的,首先是思想智識的力量,而不是浪漫柔情雅意。
書店和咖啡冥冥中存在某種因緣,其同系思想文化的溫床與介質這一共性是最根本的。以今日眼光來看,咖啡館那些至今未曾完全磨滅的最重要的傳統,使它很容易與同為思想文化知識傳播者的書店結盟。兩者註定要成為相得益彰的「最佳拍檔」。
閱讀需要安靜和清醒,咖啡恰好可以令人安靜和清醒,這或是書店與咖啡結緣的又一原因。當你端坐於書店一隅漫飲一杯咖啡,那一刻,你是如此安靜,如此接近真我,而且能夠如此清晰聆聽到真我的聲音。
這是咖啡對於人的 「生理學特點」。它有助於我們的思想。由此我們更接近於清楚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正在做和計劃中要做的事情,以及什麼事才是真正重要的。
早前我在關於咖啡的一篇文章中說過,我不拒斥酒類,相反我認為喝酒時偶爾微醉的狀態也是相當愜意的,酒神在那一刻讓我們獲得一種對世事模糊虛幻的超然。但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咖啡的精神,那是一種理性的浪漫,清醒的虛幻。惟有理性和清醒能夠立足生活本身,更清晰地顯出真我。
曾經讀到一位17世紀英國作家的咖啡描述,說當時飲用茶和咖啡在英格蘭已非常普遍,許多人基本上不再喝烈性酒,因為他們知道 「 保持安靜和清醒對一個人而言具有莫大的價值。 」②
咖啡這種令人安靜和清醒的特點對社會具有積極影響與推動, 有作者稱這與新教的 「美學、意識形態、道德觀與理性主義不謀而合」。基於史實,咖啡和咖啡館因此被稱為「革命催化劑」、「企業的發祥地」、「信息交流中心」。研究者甚至指咖啡香「協助歐洲人擺脫爛醉如泥的頹廢,加深文藝復興廣度……人類文明史因咖啡香而加速邁進」。③ 令人安靜和清醒,僅此一點,即與書店的精神高度契合。
人們通常視書店為很有品味之處。事實上出入書店雖與一個人的生活品味並無直接關聯,但愛書、時常讀書尤其讀經典之書,倒是確實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味。
人們也將咖啡視為一種生活品味的象徵,喝咖啡似乎顯得更優雅和體面。借用史學家巴爾贊的說法,這是一種對咖啡的 「特殊的仰慕」,或稱咖啡浪漫情結。如同咖啡剛從中東、從土耳其傳入歐洲時的情形一樣,那時歐洲人對飲用這種舶來品感覺新奇並視為時髦。
今日的書店或許也是基於這種情結,又或純為迎合大眾對咖啡的這種認知而將其引入。人們認為咖啡有助於提高書店的格調,讓書店更有品味因而更具吸引力。
但是將咖啡視為一種生活品味的象徵是多麼的虛幻。如果抽離了咖啡館及其文化歷史背景,咖啡作為一種味覺愛好,品味無從談起。
而且從最一般的角度看,咖啡只是無數飲料中的一種,既不小資,也不高檔,它只是可能適合你的口味而已。它更不能用來炫富,幾十元一包咖啡豆足夠你沖制好多杯……
這是馬克曼·艾利斯式的雙重問題: 一是單就飲品而言,那是「摻入了熱牛奶的咖啡」,還是「摻入了咖啡的熱牛奶」(因一些品牌咖啡連鎖店的推動,當今咖啡呈現嚴重乳品化的趨勢);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咖啡如果拋棄了自己的文化傳統,咖啡客變成了馴良的消費群體,那它還是我們所理解所熱愛的咖啡嗎?
對於書店也一樣,如果抽離了咖啡的文化歷史傳統,失去了思想文化傳播者的功能,那麼咖啡之於書店的意義也是大打折扣。
書店最理想的咖啡,是 完全意義上的、不僅作為口味純粹的飲品而且深具文化歷史意蘊的咖啡。 令人懷念的廣州華樂路唐寧書店咖啡座曾經回盪過許多作者和藝術家的聲音,它的沙龍思想火花迸發;廣州太古匯方所書店窄長的書廊里的文學講座,講者與聽者的互動精彩紛呈,思想於此潛行流動。在當中我們可以品嘗到咖啡與書店渾然而成的獨特醇香。
* * *
或許從市場角度看,書店與咖啡的結合是適宜卻未必是最佳。以當下現狀觀察,樂於逛實體書店的人在數量上已不如前,喜歡喝咖啡的也不見得有太多。因此,許多書店為生存著想,除咖啡之外還兼營各類精品乃至生活用品。某種意義上這是 書店的異化 —— 我們日常生活所見無數異化現象當中的一種。
這既不可避免,亦屬「 正常 」。
(寫於燈湖畔)
~~~~~~~~~~
※ 注釋
①洛塔咖啡俱樂部由律師詹姆斯·哈靈頓和一些支持者創建,它以坐落於威斯敏斯特宮北邊宮牆的土耳其人頭像咖啡館作為其開展討論的選址,此咖啡館的老闆米爾斯為其特製了便於討論的那張桌子。關於洛塔咖啡俱樂部,詳見馬克曼·艾利斯《咖啡館的文化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第四章「共和咖啡:洛塔咖啡俱樂部」P.47~P.62
②《咖啡館的文化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P.220
③參見韓懷宗《世界咖啡學》(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月第1版) P.36~P.59、P.399
書店和咖啡是不同的事物,奇異在於它們基因相近氣韻相通。然而它們共同擁有的,首先是思想智識的力量,而不是浪漫柔情雅意。
20210302
Ⅳ 土耳其電視劇女主名叫安娜叫什麼名電視劇
宏偉世紀》,又譯作《輝煌百年》,是一部土耳其長篇宮廷歷史劇,分為許蕾姆蘇丹篇和柯塞姆蘇丹篇,前者講述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許蕾姆蘇丹和蘇萊曼一世,後者柯塞姆蘇丹和艾哈邁德一世之間的傳奇故事。
Ⅳ 介紹一下阿塔圖爾克主義。
「阿塔圖爾克主義」就是凱末爾主義
凱末爾主義,在土耳其國內通常稱阿塔圖爾克主義,是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的理論學說和思想體系。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耳其國家中孕育、在反帝的民族革命戰爭中逐步形成,並在一系列政治和社會改革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從時間上看,它的形成經過了從1919年到1937年這18年的歷程。1931年4—5月,凱末爾提出了六條被稱為有根本意義的原則,並據此制定了土耳其共和人民黨黨章、黨徽。這六條原則是:共和、民族、世俗、平民、國家主義、革命主義。1937年2 月把六條原則歸納和升華為六大主義,並寫進新憲法第二條,既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平民主義、革命主義、世俗主義和國家主義。這六大主義一直是土耳其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官方政治意識形態。六大主義的前五項,是土耳其現代政治結構的理論基礎,而國家主義則是土耳其經濟現代化的指導原則。
1.共和主義 「共和主義」的中心內容是民族國家的構建和民主制度的建設,這是政治現代化進程的一項根本要求和本質內容。凱末爾的共和主義由以下要素組成:首先,政體的共和制。早在1907年,凱末爾就提出:「素丹的職位必須廢除,國家的機構應由同等的成員組成。」(註:周青、晨凡、陳友文主編:《當代東方政治思潮》,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0頁。)十餘年後, 他又向大國民議會提出關於成立政府的動議,要求政府不以素丹為首,不是素丹的派出機關,要從議會中選出來,實際上,他要建立的政府,是共和制國家的政府,不過當時他從策略上考慮,未使用共和國名稱。(註:參見(土)卡密爾·蘇《土耳其共和國史》(楊兆鈞譯),雲南大學1978年版,第68-69頁。)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在凱末爾指導下投票贊成宣布「土耳其國家的政府形式為共和國」。(註:西·內·費希爾:《中東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02頁。)其次,政府的民族性。1921 年凱末爾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政府不是民主制政府,也不是社會主義政府,而是唯一能體現民族主權與民族意志的政府。第三,國家的人民性。他曾說,新土耳其國家是大眾的國家或人民的國家。第四,權力來自政府自身。凱末爾認為新土耳其是採用權力直接來自本身的政府。第五,「主權建立在實力之上」(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37頁。)。凱末爾力主廢除素丹制,提出「實力說」。他指出:「主權是通過實力、威力、甚至是通過暴力獲得的。」(註:安·菲·米列爾:《土耳其現代簡明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3年版,第235頁。 )以上五點與傳統的舊王朝體系根本不同,因為它要摧毀君主制度本身,並代之以共和制;與前政權相比,它較多地體現了民族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它不搞改良,而訴諸武裝斗爭和暴力,即注重「實力」。
2.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內涵十分豐富。首先,它強調建立一個以在土耳其的土耳其民族為基礎的地域性民族國家,並主張忠於土耳其,而不是忠於宗教和王朝。1921年12月1日, 凱末爾聲明:「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建立以土耳其民族為基礎的地域性民族國家,……正是為了保全生命和獨立……我們沒有為大伊斯蘭主義而效勞……我們沒有為大都蘭主義效勞……」(註:伯納德·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72頁。)其次,認為民族獨立、 主權和自由是天賦的、合法合理的,是首要任務。凱末爾早在1919年5月16 日就指出「面對這種情況(按指國家即將被瓜分的危機)存在的唯一決策:那也只有基於維護國家主權,無條件地獨立和建立一個新土耳其。」「土耳其人的本質與榮譽和能力是極其高尚和偉大的。這樣一個民族,如果當俘虜,我國的子孫就要毀滅。因此,或是獨立或是死亡!……」(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9頁。)為了獨立、自由、主權, 必然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干涉、侵略和佔領,並採取一切方式,直至武裝斗爭,用民族的鮮血,澆開民族自由、獨立之花。第三,大力培養和提高土耳其民族意識。強調土耳其民族具有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在世界古代文明中起過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貢獻;倡導學習、研究和宣傳土耳其的歷史,並循著清除外來語和純潔本族文字的道路進行土耳其文字改革,千方百計增強土耳其民族意識和創造力。他在1924年於杜姆盧波納爾發表講話指出:「我們民族的目標,我們民族的理想,是按世界的標准,成為一個文明的社會集體。」第四,承認民族自決權。首先,他極力爭取土耳其民族的自由權,1919年7月9日,凱末爾對英國代表團團長羅林森說:我們「被迫採取正當的防衛措施,以武力反抗武力干涉,並一定要實現民族自決。」其次,他也支持奧斯曼帝國各民族爭取自決權的斗爭,不僅表現在堅決放棄大伊斯蘭主義、大都蘭主義,而且他在1919年曾指出:「我們在敘利亞、伊拉克、葉門以及整個東方的兄弟們正在為維護其生存,為獲得其在邊界內的獨立而斗爭,在穆斯林世界來說,這些部分的穆斯林取得獨立是多麼高興啊!」(註:以上引文分見《土耳其共和國史》第208、50頁;《當代東方政治思潮》第675頁。)1920年,凱末爾對其主張的民族主義的性質作出明確表示,他說:「我們的民族主義是我們尊重一切同我們合作的民族的民族主義。我們承認他們的民族要求,無論如何,我們的民族主義肯定不是利己主義或驕傲自大的民族主義。」(註:? 兜貝��秸�嗡汲薄返?76頁。)
3.平民主義 「平民主義」,也有人稱其為「人民主義」、「民粹主義」。首先,強調人民主權。凱末爾強調指出:「我們最強大之處,是我們有安全上的後盾,我們的民族,感覺到國家的主權的重要,並且在實質上,主權已交給全國人民。人民會把我們的主權,加以掌握。這在事實上已經得到證明了。」(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177頁。 )其次,人民平等。凱末爾否認土耳其有階級存在,堅持所有的人都享有權利與權威,這一主張在1924年的憲法中得到了體現。第三,人民都要工作。凱末爾指出:「『平民主義』是將社會秩序建立在工作和權利基礎上的一種社會學說。」(註:《當代東方政治思潮》第676頁。 )因此,所有人都要工作,凡是人民都要工作,也是平民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
4.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意指政府積極指導和參與經濟活動。它是1929年提出的,其理論的支點是由國家干預經濟。1937年2月5日,共和人民黨對國家主義以3135號法形式公布,並作了解釋:「在經濟和製造業領域里,私人投資感到困難時,則以國家經營形式及更大力量來從事。即在允許私人資本經營的同時,凡關繫到公共生活及國家的和更高的利益所及的行業,則由國家經營之。」(註:楊兆鈞:《土耳其現代史》,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頁。 )凱末爾的國家主義與自由放任主義相對應,「它是由土耳其自身需要所產生的制度,是土耳其所特有的制度。」凱末爾的「國家主義」,實際上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國家資本主義」。
5.世俗主義 「世俗主義」主要強調宗教與政治分離、宗教與司法分離、宗教與教育分離,宗教僅是私人信仰問題。早在1907年,凱末爾就提出「宗教事務應與國家事務分開」,反對宗教干預政治事務。1924年3月,他支持大國民議會的決定,廢除哈里發制度和沙里亞法。 同年又將全部宗教學校停辦。當然,凱末爾並不是要消滅宗教,而是讓宗教具有在一個現代西方民族國家那種作用。
6.革命主義 「革命主義」,也有人稱為「改革主義」。強調捍衛革命原則,提倡改革,反對盲目保守、滿足現狀和聽天由命,反對停滯和倒退,主張學習現代西方社會的文明,拋棄東方過時的落後的社會文明。
以上六項原則或主義組成的凱末爾主義,是有機的統一體,缺一不可。共和主義是關於國家和政府的理論,是基礎,是核心,是第一位的;民族主義主要強調國家的民族性,但是,不建設一個現代政府,也就不會出現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平民主義的落腳點是人民,它是關於人民地位的理論,雖和國家、政府有關,但主要講人民;國家主義重點在經濟,但經濟不能離開政治,特別是它突出國家在經濟領域的作用,因此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世俗主義講宗教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核心是「三分離」,這也是從傳統走向現代和建立現代國家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革命主義,主要講思想路線,要積極向上。
凱末爾主義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理論,是方針、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由於當時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階級,因此代表這個階級的理論——凱末爾主義,也是一個革命的理論。它指導了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並為後來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保障。同時它也是一個政治現代化理論,在它的指導下,土耳其政治現代化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凱末爾主義也有局限性,它雖講人民平等,實際上作為人民主體的工人、農民的地位仍然十分低下,他們所得到的自由權利,仍十分有限;它雖然承認民族自決,但對其國內的庫爾德人長期不承認其為一個民族。總之,這種理論具有不徹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