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和以色列什麼時間開戰
Ⅰ 4次中東戰爭時間分別是什麼時候原因。
1、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6日--1949年7月20日,原因是阿拉伯國家不承認聯合國關於巴以雙方獨立建國的決議,用戰爭消滅以色列於建國萌芽。
2、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10月29日--1956年11月06日,原因是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為了控制蒂朗海峽,以色列聯合運河原持有人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意圖重新控制運河。
3、第三次中東戰爭:1964年5月28日--1970年8月,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而佔領巴勒斯坦,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4、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1973年10月24日,以色列佔領了埃及和敘利亞的土地,將數百萬巴勒斯坦人民趕出家園,並佔領大片阿拉伯國家土地,阿拉伯國家為了收復失地,發動了這場戰爭。
(1)土耳其和以色列什麼時間開戰擴展閱讀:
中東戰爭是指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所進行的5次大規模戰爭.
幾十年的斗爭使雙方意識到,戰爭解決不了阿以沖突。從第四次中東戰爭後,中東地區開始了漫長曲折的和平發展道路。1991年,中東和平會議終於在「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礎上舉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談判桌前。
1993年,巴以雙方在華盛頓簽署了巴勒斯坦首先在部分地區實現自治的原則宣言,中東地區的和平出現了曙光。但是,不斷發生的暴力沖突,時斷時續的和談,表明了中東和平的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Ⅱ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什麼呀
為了爭取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相應的運動組織和政黨先後形成,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的60年代崛起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和80年代末崛起的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法塔赫立場較為溫和務實,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但堅持爭取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當權益;哈馬斯則態度強硬、反對與以色列和談,不放棄以武力消滅以色列。雖同為巴勒斯坦的組織,但因主張不同,二者之間也在本世紀初爆發過沖突,使得巴以問題一度節外生枝。
為了抗議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巴勒斯坦最初並未宣布建國,80年代末雖宣布建國,也得到了超過100個國家的承認,但並沒有劃定國界。經過中東戰爭的動盪後,實際被巴勒斯坦的力量控制的地區只包括約旦河的西岸和加沙地帶,這也是現在新聞報道中不會明說「巴勒斯坦境內」而是使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來代指巴勒斯坦的原因,如今的約旦河西岸主要由法塔赫控制,加沙地帶由哈馬斯控制,但即使如此,這兩個區域的范圍仍然小於1947年聯合國劃定的阿拉伯疆域。
當年將猶太人逐出巴勒斯坦的是羅馬人,後來迫害猶太人的人是歐洲封建勢力與宗教勢力,近代屠殺猶太人的是德國納粹,這一切並不是阿拉伯人乾的,而巴勒斯坦這個地區阿拉伯人不僅生活了近千年,還為了保住這一地區與外族進行過殊死的對抗,猶太人的悲慘遭遇固然值得同情和理解,但是這本不該成為讓另一個民族的民眾遭受悲慘遭遇的理由。基於對宗教、土地、資源、歷史問題的種種糾結,以及雙方幾代人在你來我往、冤冤相報、大大小小的沖突中積累的國恨家仇、新仇舊怨,巴以沖突延續至今也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途徑。
Ⅲ 中東戰爭的背景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 中東戰爭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經過三次大起義和三次大屠殺,猶太人死亡150多萬人,倖存者幾乎全部逃離和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從而結束了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的歷史。直到20世紀初,猶太人在政治、經濟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 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該決議對土地的分割極為不公平,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阿拉伯國家的票數一共只有六票,根本無力挽回。猶太人同意此決議,1948年成立以色列國。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5 次阿以戰爭。[1] 歷史上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兩個民族同屬閃米特民族,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都擅長航海和經商。因此,兩個民族從身體素質和智力上應無太大差異。阿拉伯人是一個尚武的民族,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並且阿拉伯人一直都在南征北戰,像歐麥爾、哈立德、努爾丁這樣的軍事人才輩出。但自從薩拉丁之後,阿拉伯民族便陷入了沒落之中。在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整個民族便無法取得獨立,直到奧斯曼土耳其被削弱,世界大戰爆發後。相比之下,一直在外流浪的猶太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便具有的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以色列之所以能夠在強大的阿拉伯人的圍攻下生存下來,除了美國及西方大國的大力援助之外,自身的憂患意識也迫使猶太人努力發展國防科技和尋求外援。因為猶太人把他們自己看作一支特殊的、生存時刻受到威脅的民族,如今以色列國防軍已成為中東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並有了同阿拉伯國家局部抗衡的能力。另外猶太人居留城市,並從事經商事業,大量斂聚財富。
直接起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中東戰爭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然而事實上,猶太人佔領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猶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可是這不是猶太人擁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為他們數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沙特國王曾經這樣說:「我們同情猶太人,可是他們建國要在我們的土地上割讓領土?歷史上誰在迫害猶太人?穆斯林嗎?既然德國人殺害猶太人就在德國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好了,為什麼要損害與猶太人的苦難毫無干係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編輯本段中東戰爭簡介
綜述
中東戰爭(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 「中東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起因是,阿拉伯國家不滿聯合國對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對巴勒斯坦人民權利的剝奪。 第一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拚命抵抗,才使戰情不致惡化。由於以色列建國時間過短,國家各職能機構並沒有完全正常運行,為爭取時間,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操縱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喘息甫定,開始大力擴充軍備。這時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葯。7月9日阿拉伯聯軍再開攻擊,以為十天內就能結束戰爭,孰料戰爭一開始聯軍就陷於被動,已非吳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命令雙方停火。 這時在軍事上已佔盡優勢的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 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舊通道,可由比爾謝巴通往奧賈,埃軍萬萬沒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舊通道大修成軍用道路,可通行裝甲戰車,沿這條古道包抄埃軍後方,埃軍大吃一驚,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 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得島簽定停戰協定。根據協定,埃及承認除 第一次中東戰爭
加沙地帶外,以色列佔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里內不得設立陣地。 外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3月2日也在羅得島開始,4月3日,以色列、外約旦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里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里,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並。通過協定,以色列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戰協定於1949年3月23日簽定,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停戰談判與1949年4月12日在邊界舉行,7月20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險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2]
第二次中東戰爭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 第二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為了控制蒂朗海峽,以色列聯合運河原持有人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意圖重新控制運河。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的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防禦聯軍進攻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埃及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3]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日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從此,法塔赫為了連理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日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 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而佔領巴勒斯坦,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裝力量總司令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觀察所駐扎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出並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的堤藍海峽。 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埃約聯軍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一分為二。 以色列軍隊首先攻擊,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准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軍事打擊當中。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平方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並且派遣小股部隊對以色列進行襲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報復性戰略空襲。1970年8月停火。阿以雙方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4]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埃及和敘利亞的土地,將數百萬巴勒斯坦人民趕出家園,並佔領大片阿拉伯國家土地,阿拉伯國家為了收復失地,發動了這場戰爭。 1973年10月,埃、敘為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派遣部隊或飛機參與作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得到部分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過於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 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以軍的王牌裝甲旅更是被以逸待勞的埃及步兵殲滅;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首戰埃及軍隊獲得全勝。[5] 10月10日,埃軍初步達成作戰目標並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並改變計劃,想要和阿拉伯聯盟國家徹底鏟除以色列。以色列則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埃軍眼看以色列大部隊闖入敘利亞,認為時機已到,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對以展開總攻.以軍則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0月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並以埃第3集團軍為籌碼,換取了北方戰線的緩和。 10月24日,埃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對以色列形成極大威脅。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國內強硬派再次抬頭,對阿拉伯國家的戒心大大加強。[6]
第五次中東戰爭
(又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斗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 貝魯特大屠殺
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游擊隊基地。 6月6日11時,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游擊隊發動突然進攻。並襲擊了敘利亞軍隊的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絕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絕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佔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谷地。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組織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7] 貝魯特大屠殺
貝魯特大屠殺
貝魯特大屠殺發生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期間,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以色列的支持下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難民。 1982年6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佔領黎三分之一的國土,重兵圍困貝魯特。此間1000多名巴勒斯坦難民於9月15日遭到以色列侵略軍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殺。這一暴行激起了世界公憤。 9月15日下午,黎巴嫩右翼極端分子開始了軍事運輸,一輛輛卡車由東貝魯特向西貝魯特南端的國際機場駛去。大約在同一時間,由基督教長槍黨分裂出去的另一個派系、同以色列結盟的哈達德少校的士兵沿著以色列控制的道路也向機場進發。機場內設立了一個叫做「行動室」的指揮部,一位以色列聯絡官擔任著 「行動室」的副職。整個下午的時間,在難民營外的以色列部隊用密集的炮火向難民營轟擊,夏蒂拉難民營的南端被破壞,這正是劊子手們預定進入難民營的入口處。下午5點,大約1200人的隊伍在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的一個高爾夫球場集結。這支隊伍沿著預先畫好的路標前進,這些路標每隔50碼一個。路標一直通向難民營前新的集合地點:科威特使館所在地的十字路口。這時,以色列把大部分部隊部署在夏蒂拉難民營的西邊。他們沿夏蒙大街至少擺下了12輛以上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他們還在被炸的聯合國機構的一座七層大樓的屋頂上設立了一個指揮所,那裡駐扎有帶著雙筒望遠鏡的士兵。在附近的一個高層建築物上又建立了一個觀察站。從這兩個地方可以俯瞰整個難民營。 9月16日下午,在行動開始前,人們可以看到,以色列指揮官正在同右翼極端分子進行磋商。血洗難民營的計劃已經准備就緒。6時左右,以色列軍隊按照國防部長沙龍預先下達的指令,將早已集結待命的長槍黨右翼民兵隊伍放入夏蒂拉和薩布拉難民營,那些面帶黑罩、身著偽裝、在以色列軍隊的指使和配合下闖進難民營的歹徒,有計劃地開始了屠殺。他們先沿大街,後入小巷,逐戶搜索,見到男人,不分青紅皂白,統統反綁起來,押送到附近的體育場,然後亂槍殺死。這時,以色列開始大炮支援。當夜幕降臨時,以色列又開始發射照明彈,以色列的飛機也在頭上盤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彈,以照亮屠殺現場。6點半左右,槍聲代替了炮聲,這表明巴勒斯坦的無辜平民正在一個個被殺戮。7點左右,一批巴勒斯坦人湧向位於兩個難民營之間的加沙醫院尋求避難所。許多厲聲尖叫的巴勒斯坦婦女跑出難民營,為他們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殺持續了一夜。兩個難民營成了大屠場,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屍體橫七豎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殺在家裡。一些男人被捆綁著,拴在一起押在卡車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斷,有的奶頭被割掉,還有人頭顱被砍掉,有的婦女緊緊地抓住自己的嬰兒死去。 幾天以後,當國際紅十字會人員清理屠殺現場時,人們看到一個接一個的屍體從瓦礫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現出的突然面臨死亡的極度痛苦的面容,令人驚悸,令人發指。一群群巴勒斯坦人圍著一堆堆的屍體放聲痛哭,人群中不時傳出凄厲的叫聲,人們對親人的慘遭殺害,痛苦萬狀。一些倖存者後來回憶說:「16日那一夜這里簡直是一座地獄,天空始終沒有黑下來,槍聲始終沒有停過,人們一直在尖叫。」 9月17日上午,大屠殺的消息已經到處傳開,難民營中充滿恐怖,成群的難民離開加沙醫院向北逃去,大約40名病人也跟著這些難民一起逃走。 中東戰爭
這時,屠殺似乎暫時緩和下來,但是,兇手們的注意力又轉移到另一所醫院阿卡醫院。這個醫院有4名醫生打著白旗離開醫院,但是迎面扔來了一枚手榴彈,3名醫生當場被炸死。過了一會,一隊劊子手來到醫院,他們輪奸了一名19歲的巴勒斯坦女護士,然後將她殺死。另有2名巴勒斯坦醫生被帶出醫院,不知去向。從難民營的地上留下的痕跡判斷,一些士兵是靠著牆,一邊品嘗著小吃、吸著煙,一邊殺人取樂的。地上留下了一些食品箱。17日下午,兇手們開始掩蓋罪行。3點左右,一輛推土機出現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機的鏟子上堆滿了屍體。夏蒂拉難民營的入口處,匆忙堆積起90具屍體,屍體之間夾雜著碎石破磚。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機夷平房屋時被砸死在房內的。與此同時,幾輛推土機從薩布拉難民營隆隆地開出來,難民營的西牆外已經掘了一個大墳坑,成批的屍體就這樣埋在坑內。這里距以色列的指揮所僅有100米左右。9月18日上午,在掩蓋罪行的同時,屠殺仍繼續進行,一直持續到10點半左右,那時一隊以色列士兵剛剛開進難民營,此時已經再無可以屠殺的人了。 持續了整整40個小時的屠殺造成的死亡人數至今無法確切統計,有的說1000人,有的說1500人,還有的說遇難者達3000人,另有說法為3萬人。
Ⅳ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為何發生這么多年的戰爭
復仇吧應為以前都是他們打以色列 再加上民族矛盾 信仰不同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
所謂「中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佔大多數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爭端 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河之間)建立過國家。公元前30世紀,原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區定居。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萊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和土耳其等外來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為主的國家。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當時這個地區阿拉伯人66萬人, 猶太人僅9萬人,但英美為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和蘇伊士河,竭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 他們的策劃下已經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從此,阿、以兩個民族間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斷發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縱下的聯合國大會通過決 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由兩國分治,阿拉伯世界廣泛反 對這個決議,沒有建立阿拉伯國家,也堅決反對猶太人建國。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就同以色列發生第一次中東戰爭,結 果阿拉伯國家失利,埃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後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後,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直到1989 年,才終於建立「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國問題才告一段落。
[編輯本段]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1947年11月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猶太兩個國家和耶路撒冷市國際化。阿拉伯各國堅決反對分治決議與建立猶太國家。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於當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次日晨,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
[編輯本段]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衛塞得港戰斗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編輯本段]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第三次中東戰爭阿以雙方軍事實力與戰爭損失概略統計)。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編輯本段]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
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侵佔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驕橫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10日,埃軍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越過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當埃軍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展開第2次大規模進攻時,以軍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首戰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氣為之大振。埃軍渡河之役顯示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表2第四次中東戰爭阿以雙方軍事實力與戰爭損失概略統計)。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
[編輯本段]第五次中東戰爭
(亦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借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悍然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到6月11日,以軍佔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後在聯合國的調解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尼西亞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使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游擊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Ⅳ 以色列一國戰六國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聯合國決議建國,激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次日凌晨,埃及、約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國即向以色列宣戰。這場戰爭斷斷續續地打了9個多月,在聯合國的調解下, 於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戰。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達2.07萬 平方公里,比聯合國決議規定的猶太人國家的面積還多6700平方公里,並驅逐了96萬巴勒斯 坦人。戰爭遺留下「邊界問題」和「難民問題」,為日後再次爆發戰爭埋下的禍根。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從英、法殖民主義 者手中收歸國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島。31日,英法 以「保衛運河通航自由和安全」為借口,向埃及發動進攻。在世界人民的聲援和支持下,埃 及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對於這場戰爭,美國同英國、法國之間存在著矛盾。英、法軍隊 於12月22日撤出埃及領土,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才全部撤離埃及。這場戰爭以侵略者的 失敗而告終。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不甘心失敗,念念不忘尋機報復。埃及總 統納塞爾在勝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蘇聯的蒙蔽,對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突然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襲 擊。在以色列的空軍的大規模的空襲中,埃及近300架作戰飛機被毀於地面。埃及陸軍在失 去空軍的掩護下,遭以軍重創。接著,敘利亞、約旦在以色列空軍的突然襲擊下,大量飛機 受損,陸軍也先後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受到嚴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聯合國安 理會兩次通過決議,埃及、敘利亞、約旦在喪失大片國土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無條件「停 火」。在6天的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約旦管區、加沙地帶、敘利 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島,迫使50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或「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 為收復六.五戰爭中的失地,集中51萬地面部隊和海、空軍主力分別向以色列軍隊佔領的西 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發動突然進攻。埃軍當天渡過蘇伊士運河,8日摧毀以 軍「巴列夫」防線,收復部隊失地。敘軍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對戰爭初期不利形勢,以 色列迅速動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40萬人。決心先以北線為重點,集中使用空軍主力 對敘軍陣地進行空襲,以3個師轉入反攻。經激戰,迅速擊潰敘軍。爾後於16日,集中兵力 轉移西線,以軍偵察突擊隊喬裝埃軍深入埃軍後方,大肆破壞埃軍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 為以空軍開辟空中走廊,以軍後續部隊乘隙渡過運河,在西岸建立橋頭堡,並攻入埃及腹 地,對埃軍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戰局頓時逆轉。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 要求雙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於22日,敘利亞於24日同意停火。此後,先後簽署了兩個 在西奈脫離接觸的協議。
第五次中東戰爭
亦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陸 地、空中和海上大舉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軍佔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 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後在聯合國的調解 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Ⅵ 以色列和土耳其打仗,誰會贏
以色列和土耳其,這兩個國家是中東,不僅相對較近,而且他們的全國意識形態也相對接近,而且他們都是美國獨特的超大國家。雖然土耳其,土耳其對美國非常不滿意,這對美國非常不滿,而是對美國非常不滿,但隨著各方面,土耳其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關系開始緩解。
也可以說,如果以色列和土耳其大,毫無疑問,勝利必須是以色列。畢竟,以色列是一個常規的軍事力量,用於對土耳其加壓,而且它也是一個標准下標,就在這一點,土耳其無法比較。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我也希望你能幫助我轉發,點贊,多多支持我,多多關注我。如果有什麼問題和請求您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一一回復。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Ⅶ 以色列帝國及其所打中東戰爭和土耳其的關系是怎樣的
以色列就是中東國家。但是是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建國前的那塊名叫巴勒斯坦土的地上是沒有國家的。一戰以前那片土地上只有地主,阿拉伯人的地主們和他們的貧苦阿拉伯雇農以及數量很少的猶太人一戰結束後的歐洲大陸出現了反猶太主義的苗頭,大批歐洲猶太人被迫開始陸續續的回到了他們祖先曾經生息的故土---巴勒斯坦回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花費高出當時實際價格數倍的價錢從原來的阿拉伯地主們手上購買了土地。到二戰結束以後,整個巴勒斯坦都已經成了猶太地主們的私有土地了。原來的阿拉伯人地主帶著他們靠出賣土地獲得的金錢紛紛移民去了其他阿拉伯國家、南美洲、歐洲等地,把原有土地上的窮苦阿拉伯人毫不留情的「轉贈」給了猶太人。而巴勒斯坦的新地主們---猶太人,則把自己的私人土地無償的獻給了他們的國家,以色列突然發現聖城(耶路撒冷也是伊教的聖地)落到異教徒手上的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勃然大怒」,深感他們的宗教感情受到了侮辱,隨即糾合起來對以色列發動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以色列建國以後,原來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窮苦阿拉伯人迅速的分化成了兩大群體.願意接受以色列這個國家的留下來做了以色列的國民,並可以保持原來宗教信仰。不願意被異教徒「統治」「侮辱」的,視宗教為生命的阿拉伯人,或為了"復國"而拿起了武器,或成為了暫住他國的難民。於是,中東戰爭爆發。例次的中東戰爭以及近年的黎以沖突都是以色列勝利。5次中東戰爭,每次爆發的原因都不同,美國人賣武器給以色列,蘇聯人支持阿拉伯國家,就這樣。這是兩大陣營的對抗。為什麼會打仗,一兩句話說不清楚,這么跟你說吧。現在的以色列國家,這塊土地在2000年以前就是猶太人的故土,當時他們就在這建有古以色列國,但羅馬人佔領並驅逐了猶太人,於是猶太人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由於他們不信基督教,所以在基督教國家一直都被迫害,2戰期間,大量猶太難民逃到了巴勒斯坦地區,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區是英國的殖民地,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人不斷移民到這里,並購買了大量土地。2戰結束,600萬流散在歐洲的猶太人被屠殺,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聯合國批准下,他們建立了以色列國,但建國的第二天,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等阿拉伯國家就開始進攻以色列,他們不同意以色列建國,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阿拉伯國家一直不承認以色列國的存在,一直試圖消滅以色列,所以接下來又打了幾次戰爭。美國人並沒有直接幫助以色列打仗,只是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美國有幾百萬的猶太人,他們聰明而富有,以色列得到了他們的物質上的支持。倒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蘇聯以核威脅迫使英法以撤軍,這次中東戰爭是英法以VS阿拉伯,原因是埃及強行收回蘇伊士運河。
Ⅷ 土耳其和以色列有什麼矛盾為什麼關系很緊張
原因:
其實以色列和土耳其的關系是很不錯的。在二戰後,土耳其倒向西方,是非常支持以色列的。因此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土耳其那是第一個承認的,是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伊斯蘭國家。
可以說那個時候同為西方下,兩國關系密切。但是此後,土耳其逐步發現跟著西方不是長久之計,又要回歸阿拉伯世界,做阿拉伯的領袖。
而以色列卻不斷開啟戰爭模式,尤其是對巴勒斯坦貧民的襲擊,使得土耳其國內民族主義者,宗教主義者不滿。尤其是在1980年,以色列佔領伊斯蘭聖地東耶路撒冷,使得土耳其跟以色列關系徹底降溫,開始相互指責。
在2010年,土耳其抗議以色列封鎖加沙地帶,而土耳其派遣救援船的時候,還被以色列攻擊,造成十多位土耳其人死亡,一時之間兩國關系降到了冰點。
而土耳其要求以色列道歉,但是以色列就是不道歉,更加激怒土耳其,兩國開啟了對抗模式。而近幾年來,以色列支持庫爾德人,不斷的攻擊巴勒斯坦貧民,讓土耳其更加反感。
而以伊斯蘭領袖自居的土耳其,更加痛恨以色列的強硬,尤其是耶路撒冷問題,巴勒斯坦問題,讓土耳其無法忍受。
而且從埃爾多安上台後,土耳其宗教勢力抬頭,力爭讓土耳其恢復伊斯蘭影響力,恢復往日的榮光。
因此,更加在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矛盾上,採取更加激進,迎合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因此,在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問題下,土耳其跟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同仇敵愾,現在直接驅逐以色列大使就是這個的表現。
對於土耳其來說,對以色列是歷史仇恨,加上宗教矛盾,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兩國走向死敵關系。
其實本質上來看,兩國的關系跟伊朗和以色列的關系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伊朗反美,而土耳其不敢反美。所以土耳其和以色列關系緊張,但是不會發生戰爭,畢竟都是一個老大,都在北約混呢。
領土紛爭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的加沙地帶(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帶,不過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仍未解決。
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范圍之內,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范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范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
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以色列
Ⅸ 土耳其和以色列怎麼了
關系急轉直下:
一、以色列跟土耳其曾經關系很好,原因如下:
1、土耳其是突厥人,跟阿拉伯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種,雖然他們都信伊斯蘭教。
2、在阿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的時候,倒下的第一塊磚就是阿拉伯人的埃及。所以土耳其人一直記憶猶新。
3、土耳其人是北約第二大軍事強國。以色列是美國鐵桿盟友,加上兩國什麼矛盾都沒有,自然天然親近。
4、在穆斯林國家中,土耳其是少數幾個與以色列建交的國家。
二、現在以色列跟土耳其關系很差,這其中原因完全是以色列造成的。
1、起因——以色列封鎖加沙地帶,該地人民缺醫少葯。有40多個國家援助,組成「自由加沙運動」,向該地區運送救援物資。
2、由40多個國家資助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船隊計劃當地時間2010年5月31日中午抵達加沙地帶沿海地區。船隊懸掛土耳其國旗,共裝載了一萬多噸醫療用品、建築材料、帳篷、食品等物資,船上人員共750人,包括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3、以色列軍海軍在2010年5月31日對這6艘船進行攔截。以色列士兵登上船隻,打死19人,大部分是土耳其人。該事件造成軒然大波,土耳其威脅斷交、中國、歐盟一致譴責。
4、加上2009年的鑄鉛行動、2013年10月,土耳其蓄意暴露以色列在伊朗的間諜,以色列和土耳其關系已經沒法回到從前了。
5、在兩國關系中,土耳其對以色列沒有需求,而以色列則非常需要土耳其的支持。但是縱觀以色列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句話,責任都是別人的。你土耳其向加沙運送救援物資就是你土耳其不對,船上那些志願者們才是此次流血沖突的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