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電影冬眠什麼意思
A. 努里·比格·錫蘭:在痛苦孤獨和不自信中創作的土耳其人
「我其實並不是很了解我的電影是什麼樣子。」當努里·比格·錫蘭跨越亞洲,來到海南島電影節時,他坐在大師嘉年華首場主題論壇的椅子上,面對電影人關於他風格的探討,露出了一點疑惑。
「導演需要以某種獨特的感知方式來體察世界。對於電影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對導演來說,什麼是重要的東西?可能在當前的電影中,你沒有看到你想要去描述的重要事物。這促使你去跨入這個行業,我覺得這是我做電影的動力源泉。」
來自安納托利亞的青年人
努里·比格·錫蘭最早在2000年,以第二部作品《五月碧雲天》首次入圍柏林電影節正式競賽單元。後來在2003年,他執導的《遠方》在戛納電影節上囊括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男演員兩項大獎,由此錫蘭在世界范圍內名聲大噪,成為戛納的熱門新銳導演。2009年錫蘭擔任第62屆戛納電影節評委。2014年,他憑借《冬眠》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這位土耳其導演的童年在愛琴海北部的恰納卡萊省耶尼傑鄉村度過。1976年,他從高中畢業後開始在伊斯坦布爾技術大學學習化學工程。然而,他這一段大學生涯被時局的動盪所打斷,抵制,沖突和政治兩極化令他的大學生活無法繼續。後來他在博斯普魯斯選修了電氣工程專業。1985年畢業後,錫蘭經歷了一些旅行,後來返回土耳其,在安卡拉馬馬克軍隊中服役的18個月里,他確定自己要以電影為生。隨後,錫蘭在伊斯坦布爾的米瑪希南大學學習了兩年的電影。
從1995年到2008年,他拍攝了5部長片,當他回憶起過去的時候,他稱他會有一種懼怕感。缺乏自信,在這位多次提名金棕櫚導演的成長路上,如影隨形。
在剛開始成為導演時,錫蘭說自己有自信危機:他更偏好一些他熟知的事物,這包括他的童年,他的個人經歷,真實生活,還有他所熟悉的人。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錫蘭早期一直在親朋好友環繞中拍電影。在他的前三部影片《繭》《小城歲月》和《五月碧雲天》中,錫蘭沒有接受投資,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於是《繭》這部18分鍾的影片,只有兩個人出境,錫蘭用自己的攝像機,用一年的時間,拍攝了一部沒有聲音的短片,並於1995年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最佳短片提名。
在《繭》獲得成功之後,錫蘭決定製作一部有聲音的電影,於是他的劇組人數也翻了個倍:從兩個人變成了五個人。對錫蘭來說,他很顯然享受這種舊日時光。
「第一部電影拍攝起來像是在度假,我覺得這是我最大的自由,如果延長拍攝時間,電影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但只有劇組人員很少的時候才可能實現,後來我在安納托利亞拍攝,有很多劇組人員在一起工作,所以我只盡好快拍完這部電影。劇組人員少,對大部分電影來說,都是一個優勢。」
在錫蘭創作的後期,他的妻子埃布魯·錫蘭走進了他的生活。翻開錫蘭的影片可以發現,他們在《小城歲月》中就有過合作,當時埃布魯擔任了他的美術指導。而在後期,他們開始一起創作劇本。
錫蘭分享說,他的電影製作是和生活重合的。很多時候,在寫作劇本的階段,他的妻子發言權會更大:「我們經常會爭吵,有時候很困難。她經常會堅持要做到些什麼,我能怎麼辦呢?她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人選。」
這是一種曲折的成長,一個學習電氣工程的男孩,通過旅行、18個月的兵役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問題,然後他開始學習電影,在年過三十後拉來親朋好友創作自己的電影,自己承擔了幾乎所有技術活兒……而在製作出三部曲式的《小城歲月》《五月碧雲天》《遠方》後,他收獲了在電影道路上的成長,也收獲了愛情。
「我現在覺得我已經有自信了,有勇氣去走到更大的,我不太熟知的領域。電影創作現在對我來說像是一種 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我能夠從更大的背景下了解我自己,了解人類,我覺得電影是在 探索 人類的本性。」
從孤獨中生發出的靈魂對白
在面對自我之時,錫蘭或許謹慎又小心。但面對電影的拍攝時,他又有一種執拗的勁頭。
這種執拗的勁頭表現在了他的作品中。錫蘭近十年間的作品風格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早年的家庭作坊式的創作模式被打破,他開始更多地使用專業演員,更多地接觸 社會 問題。同時,從《安納托利亞往事》開始,錫蘭電影中的對白逐漸增加,較之他早年的「沉默寡言」,有些影迷一度戲稱,不知是什麼改變了錫蘭,讓一位沉默的大師變成了有趣的話癆。
對於這類疑問,錫蘭坦誠,他與以前相比,更為自信,也有了更多對文學和哲學的思考。他今年的新片《野梨樹》再次提名金棕櫚,在海南島電影節上也對中國觀眾予以展映。
在這部影片中,他試圖描述土耳其的年輕人,土耳其那些在思考的年輕人會遇到的信念危機、價值取向、親情問題,宗教信仰,文學思考,都被囊括在這部時長188分鍾的電影里。對於土耳其的年輕人來說,它夠長,也足夠豐富。
當然,作為導演,他清楚帶有文學、哲學色彩的對白,對於電影比較危險,「甚至會看起來比較愚蠢」。
但他仍然在試圖做一些嘗試:「以一種我自己喜歡的方式,讓我喜歡的那種對白,在我的電影裡面占據更多的位置。我現在想要去做這種嘗試,但是這也並不意味從此之後我所有電影都會有很多的對白,可能有一天我也想要重回我舊時候做電影的方式。」
他認為自我測試是製作新電影的一種動力:導演需要有挑戰性,克服自己的恐懼,在這種製作過程中,才有繼續做電影的動力。在做一個新的電影時,需要有很大的動力,才能夠鼓舞你去這么做。」
錫蘭說,他最新創作的一個劇本,兩三個人一起花了近10月的時間寫完。第一次拍出來的版本長達五個小時,在剪輯時剪到了三個小時的時長。他戲稱自己不喜歡准備時間拖得太久,一寫完劇本會立刻進行拍攝,有時候選角可能只需要15天。同時,他也不喜歡做太多的排練,坐在桌邊和演員過台詞,是他非常不喜歡的模式。
「如果我跟這個演員過台詞,我感覺不到這個台詞的靈魂,我不太喜歡那種情況下的台詞,我覺得拍攝現場會更能表現台詞背後的內容。」
但拍攝的過程,他也並非十分享受。「拍攝的時候,其實我不是非常確定的,我不知道它對不對,拍攝的時候我永遠都缺乏絕對的自信。所以我一般拍攝時間都要超過三個月,就是因為我要拍好多不同的版本,作為替代的方案。在這部電影中,我至少拍了200個小時。」
「我更喜歡拍得多一點,如果拍的少,在拍之前你會做更好的准備。但是也會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你會緊緊遵循劇本,你會沒有更多 探索 的可能性,可能你在後期剪輯中就不能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來。」
即興和控制的拍攝過程,成為錫蘭電影里很重要的拍攝部分。他表示自己不會做分鏡頭。在早期拍攝時,他由於對於自己的不自信,每一個晚上我都想去詳細地規劃拍攝過程。但是當下他有了更高的自信度。「我會觀察演員的狀態,片場的其他工作人員狀態怎樣,在拍攝第三、第四部的時候我才會有更高的自信度,而在之前的幾部里,我自己包攬了所有工作,所有東西都想得很具體。」
結語
在跨越整個亞洲後,來到海南,坐在電影人中間,與年輕的異國導演分享故事的時候,錫蘭說;「我一直都感覺痛苦,這本來就是個痛苦的過程,而拍攝和寫劇本最為痛苦。有人說拍電影需要協作,但是我其實覺得在片場非常孤單,沒有人懂我試圖要表達的是什麼、試圖要 探索 的是什麼。」
他對年輕導演說:只有導演才會真正在乎這個電影拍成什麼樣,我想,你們也深刻地理解這一點。
-END-
B. 如何評價土耳其導演錫蘭的電影《冬眠》
《冬眠》 (土耳其語:K Uykusu) 是一部努里·比格·錫蘭執導的土耳其電影,入圍2014年第67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劇情簡介電影以安納托利亞為故事背景。長達3個多小時的...
C. 錫蘭《小鎮》 電影帶來的世界8 2022-06-06
錫蘭 《 小鎮 》 電影帶來的世界 8
這是一部土耳其導演錫蘭在1998年拍攝的獨立電影,是這位後來享譽世界的大導演的長片處女作。這一年,中國導演賈樟柯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問世。早一年,即1997年,伊朗大師阿巴斯的巔峰之作《櫻桃的滋味》問世。在獨立電影的歷史上,這應該是個巧合。
(一)《小鎮》梗概
有人把此片翻譯成《小城歲月》。在中國,感覺上小城與小鎮還是有區別的,再小的縣城也算城,再大的鄉鎮卻只能是鎮。直觀上看,《小城歲月》比《小鎮》文藝許多,但看過電影卻覺得《小鎮》更接近錫蘭的本意。小城就是小城市了,而小鎮卻更靠近農村。影片中,樹林與田野的交映,晨曦與暮靄的變幻,加上稀疏散落的房屋,實在構不成一個小城,更像村落。
影片中的田園牧歌情調,農村屋舍風格,無不體現出濃濃的鄉土氣息。結合錫蘭的自述,說小鎮更為貼切。
這部電影以兩個孩子的視角,跟著季節更替,分四個段落敘述了一個土耳其小鎮中的家庭故事。
故事的第一段是,一戶人家中,11歲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她還不習慣面對無情的社會現實以及生活給她的殘忍傷害,但她必須學會適應。
教室里,遲到的小男孩脫下在雪地弄濕的襪子,掛到爐子上烘乾。落下的水滴掉在燙熱的鐵板上,化為水蒸汽嗤嗤作響。小女孩由於午餐便當有異味,自尊心被刺傷,暗自落淚。她注意到黑板和老師以外的一切,比如那片飛在教室里頭的鴨絨毛。個人的主觀體驗被慢慢放大,形成一種迷幻的、帶有童年記憶的游離效果。老師讓不同的學生朗讀課文,小孩子們都很認真聽話。不過是那種逐字照念,有氣無力的樣子。中年男老師不時駐足窗前,隔著玻璃,看著對面山坡上的積雪。鏡頭變焦,一下子就清掃了之前伊朗兒童電影的殘舊錯覺。比起伊朗人,錫蘭還是有著個人專屬的美學體系。出色的導演對於真實距離和窗框構圖都著獨特的表現力,稱得上所見略同。隔著玻璃窗戶的幾組鏡頭,在《遠方》和《適合分手的季節》等片里都有出色表現。
第二段發生在春天,女孩和小他四歲的弟弟相伴前往玉米地,他們的家人正在那裡等著他們。穿越玉米地時,他們似乎體悟到了自然與曠野的神秘。
這時有了林中的風,一陣陣的風吹起,跑到姐弟倆人身邊。他們忙著摘枝頭李子,穿過樹枝的陽光在地上投下了色塊分明的陰影,明暗來回遊走變化。時間流動遲緩,不為周圍人察覺。整段的場面調度和視聽語言都十分出色,游樂場里的叫喊聲,音樂的高低變化,時有時無,像極轉暈了頭的人們,又是一旁人物百無聊賴的真實體驗。空鏡和特寫鏡頭在這一段被多次運用,蒼蠅侵犯著驢子的眼睛;一番爭論後,火光下爺爺額頭的皺紋、眼睛、耳部,父親和堂叔因為據理爭執表現出的不同神情,不耐煩或小沉默。
第三段中這對姐弟目睹了更多成人世界的復雜與黑暗。到了林間,一家人圍坐在野外生起的篝火邊上,夜幕下火光搖曳,簡直有些難以想像的美好。篝火,夜晚的風,大人們的話,到後來的咳嗽,狗叫,放諸於我,找到一個契機圓了心中所往。孩子們把時間用在了長大後記不起來的頑皮事上,也會一直記得曾經捉弄過的瘋子,出於人類本性里的欺凌弱小,他們捉弄的小動物,有時候也變成童年的夢魘。
影片在這一大段插入兩段非現實的畫面,一是小男孩在爺爺的一戰故事裡入睡,不管伊拉克和印度在何方。講故事的聲音再一次高低變化起伏,小男孩做了個噩夢,夢見母親從窗檯摔下。堂叔用牢騷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對其他人的講話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他發表異見,講起自己一人去當兵:路邊松樹的味道,眼前的黃土路,變得真實起來。
最後一段發生在家裡,夢境與現實在這里平靜地交錯。藉助爺爺等人口中的講述,現下的時間被拉長,進入穿越幾十年光陰的另外一個空間。講述的時間超越了影片的時間,這部分的片長佔用也是最長,也是錫蘭小時候的獨特記憶。錫蘭的魅力在於不掩飾對小鎮的認同與歸屬,裡麵包含著父親帶來的寶貴記憶財富,他所持有的不僅是一種尊敬加關愛。小鎮給他成長帶來的歡樂太多,它的變化與消逝,看在一個經歷者的眼裡,只會驅使他記得更深。這是懷舊情結的積累爆發,也是感性主義的培育。雖然沒有外力的介入,錫蘭成長後離開小鎮。但小鎮生活的美好卻伴隨著男孩的長大,在不可逆中的時間流動中催促著他去重拾,加以再現。
一條到處覓食的狗,一名路邊靜坐的老漢,寥寥幾個畫面,這就是錫蘭記憶中的小鎮和故鄉。換作許多人,這樣的情景人物也是親近的,它們出現在每個人的記憶中又略有不同,有斑點的狗,抽煙、瞌睡乃至發愣的老漢。他們註定應該出現在成長過程中屬於他們的合適位置上。你費盡心思去尋找記憶中不應忘記和錯失的記憶,卻不知這狗和老漢其實已是完整的解釋。
( 二)導演錫蘭
努里·比格·錫蘭(Nuri Bilge Ceylan),1959年1月26日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之後在土耳其恰納卡萊省的耶尼傑長大。從伊斯坦布爾海峽大學(osphorus大學)的電氣工程專業畢業後,他花費了兩年時間在米馬爾希南(Mimar Sinan)藝術大學研習電影製作。而後錫蘭經過了一個比較漫長和不太如意的的階段,才開始拍攝電影。這在後面附錄錫蘭自述中有具體描述。
錫蘭電影年表:
1995年,執導個人首部劇情短片《 繭 》,獲得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提名。
1998年,執導劇情長片處女作《 小鎮 》,獲得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卡里加里電影獎、第1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青年電影銀獎 。
2000年,執導《 五月碧雲天 》,獲得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
2003年,執導《 遠方 》,獲得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2006年,自導自演《 適合分手的季節 》,獲得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2008年,執導《三隻猴子》,該片獲得第6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錫蘭憑藉此片獲得第61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2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009年,擔任第62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
2011年,執導《 安納托利亞往事 》,獲得第59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並憑藉此片獲得第2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2014年,執導《 冬眠 》,獲得第6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錫蘭憑藉此片獲得第27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提名。
2018年,執導劇情片《 野梨樹 》,該片入圍了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第9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
2019年6月,錫蘭出任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
( 三)錫蘭電影
上列錫蘭的電影中,《 小鎮 》、《 五月碧雲天 》和《 遠方 》為其故鄉三部曲,《小鎮》的故事在《五月碧雲天》和《遠方》中得到了延續,這是一組以時間為線索、展現土耳其城市化狀貌的三部曲。職業演員穆扎菲·奧德默在《五月碧雲天》中飾演拍攝《小鎮》的導演,他在《小鎮》中扮演了片頭被孩子玩弄的瘋子。艾明·托普拉克飾演沒考上大學、在工廠打工的年輕人是貫穿三部曲的一個線索。在《遠方》中,他來到了伊斯坦布爾,寄居在穆扎菲·奧德默飾演的導演家中。我覺得其中《 五月碧雲天 》最精彩。
而在錫蘭所有的電影中,《 冬眠 》應為最佳,金棕櫚獎不是浪得虛名。另外還比較喜歡《 安納托利亞往事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錫蘭電影,有點先入為主。
這里單說《小鎮》,還是因為它是錫蘭的第一部長片,類似於賈樟柯的《小武》。一個導演的起點電影往往是最重要的。
《小鎮》取材自他父親艾岷·錫蘭的故事,並加入自己的童年回憶和家庭往事。電影中出現的兩個孩子還原的是童年時期的努里·比格·錫蘭和他的姐姐。艾岷·錫蘭和妻子在電影中扮演了自己,錫蘭則完成電影的掌鏡工作。這是一部家庭作坊式電影,像錫蘭所有的電影那樣,由極簡的團隊(往往有親友的加入)製作完成。
《小鎮》中美輪美奐的黑白影像令人贊嘆,這得力於錫蘭本人的攝影功底。在從事職業導演之前,錫蘭的身份是攝影師。因此毫不奇怪,《小鎮》中的畫面更多是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靜態攝影,而不是流動的影像。同時,特寫的大量運用也暴露出錫蘭沒有接受正規電影教學的經歷,極少有的敘事性段落則以生硬的蒙太奇完成。不過,錫蘭找到了規避短板的辦法,即放大影像的感染力,減少敘事。
如果說《小鎮》煥發出某種詩意,其原因不只在於畫面自身帶有的詩情畫意,同樣也出自影像以詩的邏輯剪輯。據說,這來自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小鎮》所參考的電影主要是《伊萬的童年》和《鏡子》,前者在孩子的世界和雪地場景中能明顯感覺到,後者則是影片中的自然風景(雪、樹、份……)及多處幻覺與夢境。可以說,《小鎮》是錫蘭作為塔可夫斯基忠實粉絲的致敬之作。
錫蘭後來形成的風格,不少都能在《小鎮》中找到影子。家庭生活是錫蘭大多數電影刻畫的主題,《小鎮》已經具備。隨著人物突然從近景中出現或消失,鏡頭的焦距發生急劇的變化,這類極富視覺沖擊力、顯示靜態人物與動態環境之間張力的鏡頭將成為錫蘭電影的標志性鏡頭,在《遠方》和《三隻猴子》中將得到登峰造極的發揮。
錫蘭心目中的另一偶像一定是契柯夫。很多人都認為《冬眠》對於錫蘭不啻一次自我突破,因為他放棄了擅長的影像造型能力,轉而嘗試開發電影的文學性。但頻繁的對話在《小鎮》已經出現,家人圍著篝火各顧各的真摯與對話以某種類似於契訶夫的方式進行著。錫蘭曾在《五月碧雲天》中題詞獻給契訶夫,並且眾所周知的是,《冬眠》就改編自契訶夫的小說。
附錄1 :錫蘭自述
2019年6月20日,錫蘭擔任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期間,參加了一個兩個小時的對談和互動活動。錫蘭敞開心扉,講述自己走上電影之路的曲折經歷,鼓勵年輕人從事藝術創作,並毫無保留地和大家分享拍攝電影的經驗。
錫蘭當年60歲,他的作品並不多。一共拍了《小鎮》、《五月碧雲天》、《遠方》、《氣候》、《三隻猴子》、《小亞細亞往事》、《冬眠》、《野梨樹》八部電影。其電影有著獨特風格,觀眾很容易被他電影的深沉、憂郁和詩意打動。而原本學工程的錫蘭,他的電影之路可以說十分曲折。
「在我小時候,電影的影響很大,通常看了一部電影,不管好壞,至少會討論三天。我很喜歡電影,但大學學的是工程。大學第三年的時候我發現不適合做工程師,就開始做攝影。」
但大學畢業後,錫蘭就陷入了迷茫期。
「雖然我得到了工程學位,但很困惑,不知道人生該做什麼,接下來該怎麼走。在那個年代的土耳其,大家覺得攝影不可以當飯吃的,只能是一個業余愛好。」
「我先去了倫敦求學,第一個工作是在餐廳做服務生,錢很少。我經常會去超市裡偷書來看,偷小磁帶來聽古典音樂。但有一天我被抓住了,從那以後我就不偷了。因為當時的這種恥辱感,是非常嚴重的。」錫蘭被抓了兩次,有一次是偷牛奶,他被一個15歲的孩子一把抓住,然後推出了店外。「我走啊走,突然之間看到了一面大的鏡子,我在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臉,是和過去那麼不同。那一次的經歷,教會了我很多。」
「羞恥和恥辱感,是生活中的好老師。」錫蘭說。
錫蘭屬於大器晚成,36歲才開始做第一部電影。
「在36歲之前的十年,我都是很迷茫的,是一種流浪的生活,完全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也沒有目標,當時看電影也只是一種消遣時間的方式。我在倫敦時,經常一天看三部,從晚上六點一直看到半夜十二點,但也沒決定要成為一個導演。」
而真正讓他下決定做電影,是在服兵役的時候。
「我服了大概一年半的兵役,因為我不喜歡社交,孤獨讓我讀了非常多的書,這些閱讀的過程指引了我,把我引向了電影之路。我發現做攝影不夠,需要一些媒介來更好地表達人類的深度和復雜性。我非常喜歡文學,但又不是很擅長文學,因此選擇了當導演。」
錫蘭坦言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對自己影響巨大。
「契訶夫教我怎樣看待生活,怎樣對待生活。基本上他的故事,我都讀了,而且很多遍。他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對他而言,每一個人都有故事,而且與眾不同。我的電影裡面,都可以看到契訶夫的影子,都攜帶了一些他的特點,《冬眠》里兩個小故事就來自於契訶夫的文學。」
在鼓勵年輕電影人時,錫蘭說:「如果你覺得害怕,這是很正常的,這其實會成為動力的源泉,所以害怕是一件好事。不要被害怕所打倒,繼續向前走,即便很孤單。如果你感覺不到孤獨,那你就不想做電影了,因為做電影就是打發孤獨的一種方式。」
錫蘭拍電影很慢,大部分時候,三年才完成一部電影。
「我不急,我不是多產的,不是那種在短時間里拍很多電影的導演。不是我去找靈感,而是靈感找到我。我拍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會影響我,改變我。我要等到這部電影先拍完,改變了我,然後,它會給我指明方向,讓我拍另外一部電影。如果我第一部電影還沒拍完,就開始寫第二部電影,可能我就不那麼喜歡我拍的第一部電影了。」
那靈感怎麼來?
「靈感沒有公式可言的,大部分是一種機遇,一種隨意的機遇。寫劇本就像一個蒙太奇一樣,很多的點子匯聚成一體。開始的起點是最難的,因為你要決定做什麼,一部電影要花三年拍,所以一定要是真的讓你感到很興奮又熱情的,不然你就沒有這些激情去開始了。」
作為一個已經蜚聲海內外的世界級藝術片導演,錫蘭會拍土耳其以外的故事嗎?
「到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哪些細節,細節對於導演來說,就是我們表達的語言。比如,我看一個中國人,我不知道他是來自中國的哪一個地方。但如果是中國電影人,通過這個人的方言、穿著、動作,就可以看出這個人來自哪裡,這些細節都非常重要,我只了解土耳其的東西。」
錫蘭鼓勵年輕人從事藝術創作,認為這也是一種自我治癒。
「如果你要去坦白一些東西,藝術是一個很好的領地。在這里是非常安全的,你可以去坦白一切,而坦白也是一個治療。這對於觀眾以及藝術者、創造者本身,都是一個治癒的過程,我很享受其中。」
附錄2:賈樟柯談錫蘭
遠在他鄉的故鄉——賈樟柯談錫蘭
1998年,我帶著《小武》去參加柏林影展青年論壇。那年我已經二十八歲了,這是我第一次出席國際電影節,也是我的首次歐洲之行。
一個人從北京搭乘漢莎航空的航班出發,起飛後不久大多數乘客就都睡著了。機艙里異常安靜,我卻睜大眼睛不肯入眠,腦子里不時閃過法斯賓德或文德思鏡頭下的柏林,近十個小時的航程我是在冥想中度過的,一會兒柏林、一會兒北京、一會兒我的故鄉汾陽。
多年之後我想,我之所以到現在還熱愛所有的遠行,一定跟故鄉曾經的封閉有關。而所有遠行,最終都能幫助自己理解故鄉。的確,只有離開故鄉才能獲得故鄉。
那時候兩德統一還未滿八年,人們習慣上還把目的地稱為「西柏林」。可我偏偏對「東柏林」感興趣,放下行李拿上一張酒店的地址卡,我便在暮色中坐一輛公共汽車出發了。
每到陌生之地,我都喜歡這樣漫無目的地游盪,喜歡在偶然中遭遇一座城市,公共汽車從動物園附近出發,穿過城市向東而行,沒有跟當地人說一句話,車窗外的建築像是能告訴我一切。西邊的馬路基本上呈放射狀分布,路邊建築的設計也表現出開放的狀態。可一到東邊,橫平豎直的街道和平板的辦公大樓就似曾相識了,國營體制的感覺毫不掩飾地經由建築表現出來。
我下了公共汽車,遙望西柏林方向,遠處大廈上賓士汽車的廣告在夜幕中旋轉閃爍。那時,我腦子里冒出一個詞:資本主義的柏林。這里的觀眾能理解社會主義的汾陽?我問自己。《小武》拍攝於我的老家汾陽,那裡塵土飛揚、城外的軍營每天軍號陣陣。電影的世界是真奇妙,再過兩天,我就要將故鄉的風景人物,放映給異鄉人看了。1998年的柏林電影節還有一個導演,也用電影把他的故鄉帶到了柏林。這部電影叫《小鎮》,導演是來自土耳其的錫蘭。錫蘭1959年出生在伊斯坦布爾,他是在當兵期間看了波蘭斯基的自傳,開始愛上電影的,他常自編自導自演,和他的妻子一起出現在自己的電影中。
在看《小鎮》之前,我從來沒機會知道土耳其的小鎮會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那裡的人們怎樣生活的。 坐到電影院里,燈光暗下、銀幕閃亮的時候,才知道《小鎮》是一部黑白電影。電影開始於一場漫天大雪,原來土耳其小鎮上的孩子們跟我一樣,只有天氣的變化才能給一成不變的生活帶來新鮮感。這時,銀幕上一個孩子穿過山巒去上學,他進入教室,把雪打濕的鞋子脫下來,烤在火上。火爐溫暖,窗外寒冷,這不就是我小學時冬天的記憶嗎?接著,孩子脫下他的襪子,掛在火爐上,襪子上的水滴,掉在火爐之上,「吱吱」蒸發的聲音,一點一點滴在心頭。
我不喜歡跟蹤電影的情節,我看電影最大的樂趣,是看導演描繪的詩意氛圍,沒有詩意的電影對我來說才是沉悶的電影。錫蘭的《小鎮》是一部用電影語言超越語言的電影:不用聽懂對白看懂字幕,僅僅通過電影畫面,已經能夠理解導演的世界。
記得在黑澤明導演生前,侯孝賢去拜訪他,黑澤明問自己的助手:你知道我為什麼喜歡侯孝賢的電影嗎?他的助手用哲學命題來解釋,黑澤明搖搖頭說:不是,我在他的電影里,能看到塵土。
錫蘭導演呢?在他的電影里,能看到天氣。雪後的寒冷,自雪地上玩耍的孩子們身體里散發出的熱氣,被雪凍得麻木的雙腳,襪子上掉下來的水和炙熱的火爐相碰撞冒出來的蒸汽……都是這部電影的詩句。
錫蘭在《小鎮》中拍了很多微觀世界的鏡頭:小動物、一草一木的細節、紋路、肌理。我們從未這樣專注而細心地凝視過那些與我們共存於這個世界的生命。透過錫蘭的攝影機,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的粗糙,以及逐漸喪失的耐心。
錫蘭營造的聲音世界也讓我迷醉,他從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裡將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聲音提取出來,加以誇張,給我們熟悉的陌生感。水滴在火爐上被炙烤蒸發的聲音,大自然裡面動物的鳴叫聲,遠處隱隱約約人的喊叫聲……鳥啼蟲叫,風聲雷鳴,這些原本被我們在日常中忽視的聲音,在影片中被提煉出來。它們幫我打開了記憶之門,讓我想起已經淡忘的歲月。
通過錫蘭的電影,會發現我們還有一個故鄉遠在他鄉,它也解答了我的疑惑:在資本主義的柏林一定有人看懂了我的《小武》,他們在我的電影里同樣可以遭遇鄉愁。(原文載於《中國周刊》)
D. 私房推薦|凜冬將至,9部電影陪你過暖冬
大雪封門,長夜漫漫,怎麼辦!別急,本人為你呈上私家珍藏適合趴在被窩里慢慢享受的電影。這些電影或色調溫暖,或主題平和而暖心,包你過一個思想深邃的暖冬。廢話少說,星期五文藝上片:
《適合分手的季節》
導演:努里·比格·錫蘭
國家:土耳其
上映時間:2006
推薦語: 一部關於愛情、等待、悲傷與希望的電影,所有這一切發生在大雪紛飛的土耳其,似乎更讓人感受到那種愛情的苦澀。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導演:理查德·沙因克曼
國家:美國
上映時間:2007
推薦語: 暖陽西下,郊區外的一棟別墅中,一群大學教授生起火爐,一場關於人類上萬年的暢想討論開始了...
《冬眠》
導演:努里·比格·錫蘭
國家:土耳其
上映時間:2014
推薦語: 大雪紛飛的冬天,遠在土耳其的異鄉古城裡,一間雅緻的小酒吧中,泡上一杯暖咖啡,聊人生、聊哲學、聊生活...這就是這部戛納大獎電影索要向我們展示的一切。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導演:大衛·林奇
國家:美國
上映時間:1999
推薦語: 一位耄耋老人,在突發中風後,開著自己的拖拉機,迎著暖陽,去尋自己千里之外幾十年未見的兄弟,這部片子不但色調暖人,音樂也暖人,劇情也暖人,一切都暖人...
《茶之味》
導演:石井克人
國家:日本
上映時間:2004
推薦語: 一部關於日本的,郊外的,一家人的故事,整部電影平淡敘述,讓人感覺心態平和,像是喝了一杯淡淡的暖茶。
《冬至》(國產電視劇)
導演:管虎
國家:中國大陸
上映時間:2002
推薦語: 難得一見的國產犯罪心理電視劇(陳道明主演)...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發生在冬天、江南水鄉,看完像是做了一場異鄉夢。
《醉鄉民謠》
導演:喬爾·科恩 / 伊桑·科恩
國家:美國
上映時間:2013
推薦語: 一部關於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謠藝人的電影,畫面和音樂美到讓人醉生夢死...
《八惡人》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國家:美國
上映時間:2015
推薦語: 如果你想舒舒服服地在家烤著暖氣,看一部懸疑、室內犯罪、情節、動作於一身的電影,那就是昆汀的這部《八惡人》了!
《夢想照進現實》
導演:徐靜蕾
國家:中國大陸
上映時間:2006
推薦語: 王朔的本子,徐靜蕾導演,全劇就倆演員,場景就一個,時長101分鍾...這會是部什麼電影?一看便知!
E. 《冬眠》影評
網路:
《冬眠》是由努里·比格·錫蘭執導,哈魯克·比爾吉奈爾、梅麗莎·索岑、戴美特·阿克拜格主演的一部土耳其電影。影片於 2014年6月13日在土耳其上映。該片獲得第6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是有史以來在戛納摘得金棕櫚的影片中片長最長的一部。
影片到底有多長?3小時16分鍾,我用了2晚的時間看完,而選擇看這部電影的原因也是看到了3小時的片長,獵奇心理打開了它。
《冬眠》是什麼被沉睡了嗎?
電影取景地是位於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亞,世界上最像月球的地方。這一獨特地貌是由火山灰經過幾億年的沉積風化形成,岩質疏鬆,當地人因地制宜建造了類似我國西北的窯洞,電影中呈現了唯美,古樸,貧瘠,荒涼,陰冷的背景畫面。
男主艾登是一名喜劇演員,退休後經營世襲的酒店生意,是地主是有錢階層。多金有事業,社會經濟的蕭條同樣逃不掉碌碌無為的單調生活,因階層貧富的差距反遭窮人憎惡蔑視。有才華卻鮮有欣賞者唯有孤芳自賞,自傲自大,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尼哈爾是他的妻子,年輕貌美,老夫少妻,善良有追求,與一潭死水的生活盲目斗爭,與唯我獨尊的老公分居獨立,現實的弱小隻能是金絲雀,離開家離開她厭煩的丈夫,馬上回歸毫無尊嚴的貧困中。
冗長沉悶的節奏,大篇幅人物對話,看似枯燥乏味卻沖突不斷,高潮迭起。
(沖突一)伊利亞斯打破車窗險釀車禍,他父親伊斯梅爾寧可擊碎自家的玻璃也不願意屈服,無賴式的對抗。這里富人艾登是無辜的,他並無意為難窮人,而且表現了仁愛和大度。但窮人卻倔強維護卑微的尊嚴,仇富情緒高漲。
(沖突二)艾登因他文章的崇拜者祈求捐助動了惻隱之心,與妻子和朋友商量如何處理希望得到支持,但妻子冷冰冰的否定了他慈善的動機,揭穿了他不過是享受崇拜者的膜拜而已。
(沖突三)伊斯梅爾帶著伊利亞斯步行十里地來給艾登道歉,但伊利亞斯卻沒悔悟更不想低頭認錯,心急攻心暈倒了。
(沖突四)尼哈爾與丈夫姐姐的爭吵,姐姐悔悟自己不該離婚,卻又不斷的譴責丈夫各種行為。尼哈爾卻認為姐姐應該更獨立,既然已經離婚了好馬不吃回頭草,讓自己強大不依附任何人。尼哈爾明明因自己的金絲雀身份感同身受肺腑之言好言相勸,姐姐卻刻薄的以為尼哈爾是嫌棄她。
(沖突五)姐姐刻薄的挖苦艾登的文章過於高冷,空洞,虛偽,根本吸引不了觀眾。而艾登反擊姐姐不過一個喋喋不休的寄生蟲。
(沖突六)這應該是影片的高潮,最貼近「冬眠」的場景。尼哈爾為募捐在家辦了個聚會,艾登卻一無所知闖了進來,心裡不快也想要讓尼哈爾難堪,特別是男教師的到來讓他感到了危機四伏。尼哈爾半祈求半命令的支開了艾登。這段場景比較特別的不知誰喊了一句「下雪了」,大雪紛紛揚揚,是到了萬物冬眠的時節,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是一場冬眠的歷練嗎
(沖突七)或是男教師給了艾登強烈的壓力,妻子所謂的募捐真的那麼單純嗎?艾登決定反擊,來到尼哈兒的房間,一派好心人的做派勸導尼哈爾的善意小心中了壞人的計,讓自己無法脫身,「你給予別人的未必是他想要的」,不斷挖苦尼哈兒的沒頭腦,做事的不嚴謹,自作主張。尼哈爾給丈夫下了一個最終定義:「令人不堪忍受的男人」——他傲慢、主觀、吝嗇、厭世。
(沖突八)艾登假意離家實際找了理由去會了男教師,在酒精的慫恿下兩人由正人君子變得相互詆毀,教師引用莎士比亞的話:良心,無非是懦夫們所用的一個名詞,他們害怕強有力者,借他來搪塞。鋼筋鐵骨是我們的良心,刀槍是我們的法令。而男主回擊:我們疲於奔命,作出好似大有可為的假象。每天秒早上我都有絕妙的想法,整天卻都在無所事事。
(最後的沖突)伊利亞斯的爸爸燒掉了尼哈爾給他們的錢,尼哈爾絕望的啕哭,正應了丈夫拋給她的那句「你所給予的未必是別人想要的」
影片的最後在茫茫原野上打獵,貧瘠之地依然可以滿載而歸。返回家中,在院子里深情凝視著窗內的妻子,一大段對妻子深沉的愛的告白,最後,影片定格在男主安心的開始編寫他的小說。
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孤獨,誰也走不進誰的內心世界,是誰的錯?誰是壞人?其實,沒有誰對誰錯,不過是每個人都築起一座堅固的堡壘,只有堡壘內是真實的正確的,城堡外只有危險和反抗。各種負面情緒滲透到人物的血液中骨子裡,各自為政,嚴防死守,孤獨的享受「冬眠」的苦楚。這不僅讓我投射到自己的家庭,安靜的家,何嘗不是如此。導演最終給了一個樂觀色彩的答案,不論個體之間曾經經歷怎樣傷害和誤解,冰封的心靈也許會重新盼到回暖的那刻。
F. 土耳其影壇諾貝爾獎得主有哪些
2006年,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2014年,土耳其導演錫蘭憑借電影《冬眠》拿下了金棕櫚大獎
G. 戛納電影節史上土耳其獲獎的電影有哪些
1、《冬眠》金棕櫚大獎
2、《小亞細亞往事》平分評委會大獎
3、《遠方》獲得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男主角獎
4、最佳導演獎《三隻猴子》
5、戛納最佳編劇獎《在人生另一邊》
6、評委會大獎《烏扎克》
7、《烏扎克》
8、金棕櫚獎《自由之路》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自開辦以來,戛納國際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
H. 電影冬眠的拍攝地在哪兒
冬眠是由努里·比格·錫蘭執導,哈魯克·比爾吉奈爾、梅麗莎·索岑、戴美特·阿克拜格主演的一部土耳其電影。取景於卡帕多奇亞,也位於安納托利亞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