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
⑴ 二戰末期土耳其一招就降服了英國,它用的是什麼招數
二戰末期,軸心國集團敗局已定,許多手腳不幹凈的“中立國”惶惶不可終日,因為此時的美英等國打算對它們展開清算。在這個過程中,一度同德國走得很近的土耳其實在是按捺不住了。要知道,早在1942年夏,當隆美爾大軍在北非戰場上所向披靡時,土耳其甚至已暗中做好准備,接應德軍打開通向中東地區的通道。此一時彼一時,如今土耳其瘋狂對美英示好,希望能爭取一個寬大處理時,英國方面給出的態度十分強硬,丘吉爾直言不諱:我們大英帝國再不濟,也不至於同土耳其這種毫無價值的小國結盟吧? 丘吉爾向來嘴毒,在大問題上手段也足夠狠,在美國沒有特殊關照的情況下,他的態度幾乎是判了土耳其死刑。其實,英國向來對土耳其沒啥好感,早在奧斯曼帝國末期,英國就是折騰這個“西方病夫”的排頭兵,瘋狂攫取利益的同時還死命地醜化土耳其人的形象。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奧斯曼帝國好歹還是個落魄的大國,如今的土耳其要地盤沒地盤,沒兵又沒錢,英國便更是看不上了。更要命的是,即便如此,土耳其還一度把英國嚇個半死。
1945年1月25日,土耳其《黎明報》在顯眼的位置發表了這樣一段文字:“土耳其認為,如果它摒棄英國的友誼和支持,它就將喪失它的獨立;但同樣,如果英國中斷了它同土耳其的緊密友好關系,它就將失去其在中東的地位……土耳其在1941~1942年曾堅如磐石般地在納粹的波濤中砥柱中流,從而拯救了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今天,土耳其准備一如既往,以同樣堅強不屈的精神來抵抗目前威脅地中海地區的‘托洛茨基’運動。面臨這種危險,英國和土耳其必須同生死、共存亡。”這番話說得圓滑無比,同時卻又綿里藏針。首先,土耳其人自貶身價,把英國吹得天花亂墜,極大地誇贊大英帝國對二戰局勢的影響力;其次,土耳其堅決同軸心國集團劃清界限,給自己從泥潭中抽身而出提供了條件;最為重要的是,土耳其把蘇聯樹立成了英國新的敵人,而前者的態度很明確:要麼緊緊團結在英國周圍,大夥一塊對抗蘇聯,要麼乾脆自毀長城,聽天由命。
⑵ 土耳其二戰中有沒有被捲入
土耳其在二戰爆發後的1939年10月,和英、法締結了軍事互助同盟。法國陷落後,土耳其於1940年6月宣布中立,直到1945年才加入盟國對德國宣戰。
土耳其宣布中立的原因主要是擔心納粹的入侵,它在1941年春德國佔領巴爾干半島後迅速同納粹簽訂了友好協定。土耳其沒有公開反對納粹,而納粹也並未侵犯土耳其的邊境。總的來說在二戰期間土耳其就像走在綳緊的鋼絲上的雜技演員,努力在軸心國和盟國之間尋求平衡。
1945年2月,由於盟軍已將德軍驅逐出巴爾干半島,尤其是此時再不下手將得不到加入聯合國的機會,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
⑶ 二戰時期的土耳其
他開始是中立的,後來傾向於同盟國了
當時隆美爾入侵埃及時一直希望土耳其的炮群象英軍艦隊開火,如果真是那樣英軍本來就不妙的處境將更糟糕了,但是土耳其一直沒有這樣做~~
⑷ 二戰時中東哪些國家在幹嘛
那時候中東窮的很,確切的說沒有獨立國家
要麼是大號部落比如沙特,要麼是傀儡,比如伊朗
⑸ 二戰時土耳其是個什麼狀況
凱末爾死後,他的主要助手伊斯麥特伊諾努(smet nnü)於1938年當選為土耳其第二任總統和人民共和黨主席,執政直到1950年. 伊諾努剛當上總統就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納粹德國和美英都竭力爭取土耳其加入各自的陣營參戰.希特勒派特使游說伊諾努,而丘吉爾於1943年1月親赴土耳其的安達納,在一節列車車廂里密會伊諾努.同年4月,伊諾努密赴埃及,與出席第二次開羅會議的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 在二戰初期,英美均覺得土耳其中立比較符合盟國利益,可以切斷德國與中東油源間的通道.但1942年盟軍戰事不利,丘吉爾一度希望土耳其參戰開辟中東戰線牽制德國,但羅斯福依然堅持土耳其中立較好.後來盟國考慮,土耳其一旦戰敗會造成無法收拾的災難性影響,因此還是決定讓土繼續中立. 而在土耳其方面,伊諾努雖然內心傾向盟國並且與美英領導人多次密晤,但他考慮,當時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仍在進行中,經過多年戰亂的國民經濟並未完全恢復,仍需休養生息,而且土軍裝備與素質遠不能與德國相提並論,冒然與德宣戰將帶來一場民族災難.因此他決定繼續保護中立,同時與盟國保持友善關系和良好默契,以便在戰後獲得更多援助,以提防蘇聯染指海峽. 伊諾努的計劃無疑是非常符合土耳其的國家利益的聰明選擇,使土耳其在二戰中得到休養和發展,改革也繼續推進並獲得成功.二戰後,伊諾努就全面倒向美英並加入北約. 圖為1943年1月丘吉爾在安達納郊外一節列車車廂內密會伊諾努的照片.土耳其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但偏向盟國的立場可見一斑.
希望採納
⑹ 土耳其在一戰時是德國的鐵桿盟國,到了二戰土耳其做了些什麼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共同作戰,最終戰敗,結果遭列強宰割。土耳其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於一九一九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一九二一年一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二戰土耳其是中立國,但它與德國的關系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系,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德國二戰後重建時,由於缺乏成年男性勞動力,從土耳其「引進」了大量勞工,因此現在在德國到處可見土耳其人。
⑺ 二戰土耳其在做什麼
保持中立,起初德國勢如破竹之際一直和德國人眉來眼去。但當德軍在莫斯科和察里津(原諒我實在是不想打那個惡心的名字)慘敗之後。立即目不斜視了。
⑻ 二戰期間,土耳其為何一直保持中立,直至雅爾塔會議後才對德宣戰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直接站隊,被列強瓜分了。所以在土耳其不確定哪邊會可靠一點的時候是不敢再輕易站隊的。但是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列強不會容忍土耳其這種模糊的態度,各方都在注意著土耳其,都想將土耳其拉到自己這一方。
但土耳其還在猶豫,直到實在不能再保持中立的時候,向德國宣戰,還趕在蘇聯前面。雖然蘇聯覺得土耳其很狡猾,但西方對土耳其比較寬容,土耳其最終倒向西方。
⑼ 土耳其在二戰期間實行過 法西斯 一黨 獨裁簡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謝謝~
土耳其共和國的獨裁統治是凱末爾時期建立起來的,凱末爾變革的成功得益於蘇聯的支持,其人甚至一度被稱為紅色將軍,但實際上凱末爾最終並理睬蘇聯的政治暗示。他基於軍隊的支持堅決實行一黨制和總統制,他創建的共和人民黨(也稱土耳其國民黨)所以在凱末爾時期就是絕對的獨裁統治。同一時期中國的蔣介石也被稱為東方凱末爾,兩人所信奉的政體出奇一致。都是受到蘇聯支持才具有並掌握較強的軍事力量,但兩人的思想有完全不同於蘇共紅色思想,並最終與蘇聯背道而馳。
到1938年凱末爾逝世,伊茲麥特就任總統,他並沒有變革凱末爾的政體制度,並且進一步促進了共和人民黨中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不斷增加的政治危機中,土耳其與倫敦、柏林甚至莫斯科都保持著適當的距離,直到1939年10月土耳其與英法簽署一份互助協議,從而打破了與蘇聯的友好關系。並積極挽回和德國的關系。1941年德國政府巴爾干,本有能力繼續進軍安卡托利亞,但是在土耳其的一再保證下。於同年6月土德簽訂一份互不侵犯協約。從這時起到45年土耳其唯一的執政黨即共和人民黨一直同德國保持友好關系,並且該黨內的原本就有的民族主義思想進一步猖獗,右翼勢力一度左右政局,甚至一度有人提議趁蘇聯軍隊大潰退的時機收復高加索。但是介於英法所屬的中東依然有不少兵力,土耳其一直秉持中立。
直到1944年德國戰局惡化,這股土耳其國內的納粹風才漸漸稀落,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對德宣戰搭上了瓜分二戰戰勝國成果的末班車。
此後,進入冷戰時期,土耳其倒向美國,土耳其的政治體制受到美國的極大影響轉變為多黨制和半總統制(即類似法國式的總統總理制度)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解的並不是很清楚,希望能夠幫助你。
⑽ 二戰歐洲戰場國家都在干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參戰了,只是主要戰場發生在歐洲,東亞,東南亞和北非。
美洲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英國曾與德國在南美洲沿海發生過海戰,詳情可參見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但是許多國家仍然向軸心國宣戰並且派出遠征隊(比如巴西)或者向盟軍提供資源及幫助。
真正保持中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瑞士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國家,分別是:愛爾蘭,瑞典,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西班牙,沙烏地阿拉伯,阿富汗,北葉門,土耳其,安道爾,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和梵蒂岡。
中立國其實是「非交戰國家」。在二戰中,真正保持中立的國家是幾乎不存在的,就連瑞士也是打下過盟軍和軸心國的飛機的,這種情況實在不能算是中立,應該說是兩邊都得罪才是吧(事實上瑞士也在二戰的時候不僅被軸心國而且被盟軍「不小心」轟炸過,只是造成的損失不大而已)。
關於「非交戰國家」即為中立領土的基本國際法是在海牙公約(1907年)定下的,因此在這里就按照海牙公約對「中立領土」的定義來定義中立國家。
愛爾蘭。
雖然作為大英帝國的鄰居,然而愛爾蘭人堅決不想淌二戰這灘渾水,就算是被德國轟炸,被英國人和德國人擊沉商船,他們也堅決不加入戰爭。
就連炸彈扔到國都頭上,也休想讓他們從他們的島上挪移一步。英國人甚至為了防止門口有敵人,一度計劃過入侵並佔領愛爾蘭(W計劃),但看在愛爾蘭實在是人畜無害,戰線又鋪得太開,也就算了。所以愛爾蘭的中立從戰爭開始一直維持到結束,過著相對悠閑的小日子。
葡萄牙。
葡萄牙這個國家很迷,新國是法西斯政府,但是總被隔壁同門師兄西班牙眼睜睜地瞅著。
為了制約西班牙加入軸心國並入侵的野心,葡萄牙身為法西斯政府卻和盟軍走得更近,尤其是英國(一方面是因為英國在地中海沿岸的軍隊,一方面是歷史上持續數百年的軍事同盟)葡萄牙在二戰中與軸心國和盟軍均有貿易往來。
葡萄牙在二戰後期將亞速爾群島借給盟軍作為軍事機場以便針對德軍的潛艇進行攻擊(雖然本質上借給他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知道英國人有佔領亞速爾群島的計劃並且知道打不過他們)。總體而言因為和西班牙互相牽制著對方,所以兩邊都按兵不動,大眼瞪小眼了一整場戰爭。
另外,雖然西班牙的藍色師中絕大多數是西班牙人,但是同為法西斯陣營的葡萄牙也象徵性地派出了一些兵力加入藍色師。
西班牙。
葡萄牙的鄰居是弗朗西斯哥·佛朗哥的長槍黨的地盤。在二戰之前,西班牙剛剛結束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保王的長槍黨戰勝了西班牙國名黨,西班牙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聯軍。
在建立了一個軍事獨裁政府之後,西班牙就閉門造車了,眼巴巴地瞪著隔壁鄰居葡萄牙看,雖然因為葡萄牙和盟軍的親近使得佛朗哥不敢動手,生怕牽扯進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直接參戰,然而親近軸心國(在1935年的時候佛朗哥訪問過納粹德國並與希特勒會面。
希特勒表示對佛朗哥的事業的支持)的西班牙還是像軸心國提供了兵力支持,就是附屬於德國陸軍的47000人的藍色師,這支部隊在列寧格勒之圍和克拉斯尼博爾戰役中表現優異,是德軍中唯一一支被賦予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勛章的師團(藍色師勛章)。
他們在整個東線戰場上死亡人數22000人左右,而整支師團消滅了近50000的蘇軍有生力量。
瑞士。
眾所周知的萬年中立國瑞士中立的主要原因在於它作為世界的銀行,蘇黎世儲存的大量資金都可能被盟軍或者軸心國掠奪。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瑞士乾脆誰的陣營也不加入。
雖說如此,瑞士依賴於德國的煤礦進口(德煤佔了當時瑞士國家能量資源消耗的41%),因此私底下它還是跟鄰居德國有貿易往來。據說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盟軍轟炸了瑞士,瑞士也毫不示弱地用高射炮射下了盟軍的飛機。
德國也曾有過侵略瑞士的意向,因此派偵察機巡邏過瑞士阿爾卑斯山,然而剛進入瑞士的領空沒多久便也被瑞士人射下來了,作為回報,德國人也派了轟炸機轟炸了瑞士。在戰爭開始前,瑞士曾經預料過周圍國家戰爭時期入侵的可能性,因此在阿爾卑斯山中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
因為瑞士多山的地理,這個國家易守難攻,再加上本身它對於德國的依賴性,德國最終便放棄了入侵瑞士的計劃。
瑞典。
雖然沒有加入軸心國陣營,然而在冬日戰爭(1939-1941)及後繼戰爭(1942-1944)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武器和人力資源,並組織了志願軍幫助芬蘭抗擊蘇聯的進攻。
此外,瑞典還提供鐵路運輸幫助德軍向芬蘭前線輸送物資和軍備(1941年6月到7月,德國第163步兵師從德佔的挪威經由瑞典向芬蘭運送大量的榴彈炮和坦克)並向德國進口鋼鐵。
然而在戰爭快結束的時候瑞典發現事態不對,便倒戈向盟軍,在芬馬克郡解放戰時向盟軍提供由挪威難民組建的挪威游擊隊作為幫助。瑞典在二戰期間收留了大量北歐反法西斯戰士和猶太難民,並暗中給予幫助。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在1938年7月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簽訂了中立條款,然而戰爭爆發時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無視波羅的海三國的中立性,迅速攻下並佔領了這三個國家。此後這三個國家先後出現了反蘇地下黨組織,然而很快被蘇聯秘密警察組織內務人民委員部扼殺。
為了防止更多的起義發生,蘇聯在波羅的海三國實行焦土戰術。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中,波羅的海三國被納粹德國攻陷,部分國民被納粹德國強征入伍(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附屬於德軍的愛沙尼亞第八步槍軍和附屬於武裝黨衛隊的拉脫維亞軍團)。
其餘的一些軍民逃亡芬蘭並加入了芬蘭軍隊抗擊蘇聯。立陶宛相對蘇聯而言更加歡迎德軍,並組織立陶宛秘密警察幫助德國搜捕蘇聯和波蘭的地下黨成員。
沙烏地阿拉伯。
沙特1939年9月的時候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於1941年10月與日本斷絕外交關系。雖然正式外交層面上保持中立國家態度,然而靠石油賺錢的沙烏地阿拉伯把石油賣給了獅子大開口的美國。
1943年,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正式建交(沙烏地阿拉伯在1932年前還是一堆打來打去的沙漠小部落,內志酋長國戰勝了英國扶植的赫賈茲王國和奧斯曼帝國支持的舍邁爾山酋長國,成立沙烏地阿拉伯)。
阿卜杜勒-阿齊茲·阿爾-沙特國王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私下成為了好友。沙烏地阿拉伯允許美國在宰赫蘭建設軍事機場,但是沙特本國在1945年才向德國和日本宣戰,因此沒有什麼實際作為。
土耳其。
在二戰開始時土耳其還在從一戰的戰敗造成的動亂中恢復。二戰開始前,土耳其在1939年與英法簽訂互助合作條約。然而德國入侵法國後土耳其以出兵可能會導致與蘇聯產生沖突(蘇聯39-41年間與德國處於半同盟狀態)為由沒有出兵而保持中立。
1941年7月,保加利亞王國加入軸心國並允許德國經由國土入侵希臘與南斯拉夫。土耳其就慫了,跟德國簽訂了中立條約。土耳其產鉻(用來生產不銹鋼和耐火材料),而德國因為當時盟軍對他們的禁運令而缺鉻,所以作為不被入侵的條件,土耳其在二戰期間成為德國鉻的主要來源。
1944年看到德國人被打得七葷八素之後,土耳其就變跳了,於是和德國斷絕了外交關系並停止向他們供應鉻。1945年,看德國要戰敗了,土耳其趕緊巴結盟軍,並向德國宣戰,然而土耳其最後也並沒有出兵。
葉門。
國家一大半被英國人占著,沒有心情管二戰。
安道爾。
雖然理論上來說從一戰到現在一直跟德國人處在交戰狀態,但壓根沒有在乎。法國,說不要再從國家輸送地下黨。
列支敦斯登。
把資產移走。
摩納哥。
賭、娛樂。
聖馬利諾。
駐扎德國的醫務人員。
梵蒂岡。
壓根沒動。
(10)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