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無法崛起
⑴ 土耳其為什麼不能崛起
土耳其憑什麼崛起?中國有廉價勞動力和沿海城市,土耳其有什麼?驢雜?看看最近土耳其政變,簡直是兒戲,軍隊弱雞,總統腦殘獨裁,這種國家不滅亡就謝天謝地了。
⑵ 土耳其為什麼沒能崛起呢
國際社會朋友圈裡有一句話曾廣為流傳:狗中哈士奇,國中土耳其。土耳其在當今世界上,宛如網紅的存在,其所作所為,強行帶節奏,讓不少國家的人都敬而遠之。
土耳其在凱末爾之後,這個老邁的西亞帝國,就好像煥發了“青春”。這個國家的黨政機關,乃至於普通民眾,經常搞不清狀況,稀里糊塗地犯傻,甚至讓人覺得土耳其得了人格分裂,做人做事沒有一點准頭兒,經常搞出國際笑話。
土耳其曾經很厲害,占據著亞歐非三大洲的交匯處,交通發達,強收保護費,富裕繁盛一時。在土耳其牛氣沖天的時候,彎月騎士甚至都圍攻過維也納。不過隨著大西洋航線的開通,土耳其的地利優勢就沒了,隨後在歐洲的“東方問題”中,土耳其徹底淪為了“西亞病夫”,被歐洲諸國輪番宰割,終於在一戰中完全崩潰,只保留了現在的疆域版圖。
(朝鮮戰爭中勇猛善戰的土耳其旅)
志願軍的套路,土耳其人從沒有見過。他們只見志願軍在白天發起猛烈攻勢,夜間也不歇著,用鑼鼓、軍號等樂器製造噪音干擾土耳其人休息,攪得他們心煩意亂。土耳其軍隊孤立無援,又被鬧騰到無法休息,沒法打這仗,於是就撤退。在撤退過程中,土耳其旅第1營遭到伏擊,土耳其人還沒建立防禦陣地,志願軍已經沖過來了,這支沒有形成完整隊形的土耳其部隊立刻被沖散了。土耳其旅長阿齊茲回憶說:中國軍隊似乎哪兒都是,而等你發起進攻時,又哪兒都找不到,即使得到的消息也往往是虛假的。在此次戰役中,土耳其旅共損失了3514人。到1950年年底,該旅作為一個建制單位實際已經徹底喪失了戰鬥力。
土耳其派兵助戰,雖然於大局無補,可勝在精神可嘉。美國大哥論功行賞,大手一揮,拉了土耳其進了“朋友圈”,加入了北約。
加入北約之後,土耳其的真實目的才凸顯出來。原來土耳其一直對把領海邊界劃在家門口3公里遠的希臘痛恨無比,經常念叨著要海洋國土。以前,希臘是跟美國混的小弟,土耳其收拾希臘,就等於同最強大的美國集團作對。如今土耳其也拜了美國的碼頭,這樣再收拾希臘,了不起就是內部矛盾。
⑶ 希臘入侵「西亞病夫」土耳其為何以失敗告終呢
在鼎盛時期,土耳其被稱為奧斯曼帝國。其領土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北非和中東等地區都在其控制之下,甚至整個歐洲都在其控制之下。然而,後來隨著西方列強的興衰,它遭到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入侵,被稱為「西亞病夫」。即便如此,土耳其依然與西方國家硬碰硬,在中東和東歐的地位也是無人能比的。
薩卡里亞戰役是希臘-土耳其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它的勝利不僅使安卡拉政府從危機走向安全,而且使國際局勢發生了一系列有利於土耳其新政權的變化。出於地緣政治考慮,法國和義大利也開始從土耳其撤軍。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軍隊對希臘侵略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反擊。9月2日,希臘陸軍總司令特雷庫皮斯被俘,伊茲米特於9月9日被收復。9月18日,希臘軍隊被完全趕出小亞細亞。
⑷ 土耳其為什麼不能像中國重新崛起
內斗太嚴重了 而且內部太不團結
⑸ 地理位置極為優越的土耳其,為何無法恢復奧斯曼帝國的雄風
無論從哪個方面說,烏克蘭都已經喪失了爭奪霸主寶座的實力。當年奧斯曼帝國的偉業在後人的手中就像是一把流沙,任其努力也無法把握。眾多先天劣勢註定了當土耳其的國土縮小到現在這樣後,已經是陷入泥沼,無法自拔。
當今世界,已經容不下一個新的大國,土耳其想要光復往日雄風,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手動滑稽)。
⑹ 昔日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是如何淪落成為歐洲病夫的
公元1681年,奧斯曼土耳其獲得了右岸烏克蘭的宗主權。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的疆土面積已到達最大。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與歐洲數個基督教國家開戰,圍攻奧地利維也納失敗。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二次圍攻維也納,上一次圍攻維也納是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圍攻無果主動撤退,這一次卻是奧斯曼帝國大敗。之後奧斯曼軍隊遭遇了一系列失敗,一直到1699年,參戰各方均無力再戰,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極其盟邦簽署了《卡爾洛維茨條約》,這場戰爭才結束。
《卡爾洛維茨條約》不僅意味著奧斯曼帝國擴張的終結,還意味著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落。條約規定,匈牙利不再屬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因此喪失了大片領土。
這只是開始,之後的兩百多年,奧斯曼帝國屢戰屢敗,領土不斷萎縮,直至最終崩潰。19世紀初期,拿破崙就稱其為「歐洲病夫」。
之前奧斯曼帝國幾乎是吊打歐洲各國,就在第二次維也納戰敗前,哈布斯堡還需要向奧斯曼帝國納貢。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大半個地中海也歸奧斯曼帝國所有。就連東南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也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
為什麼僅僅過了兩年,奧斯曼帝國就從巔峰走向了喪師失地的境地?為什麼在之後的兩百多年時間,奧斯曼帝國沒能再續輝煌,而是苟延殘喘直至崩潰?
單純了解一次戰爭,或者某一段歷史,顯然無法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只有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整個歷史,才有可能理解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而在西方中心論的話語下,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卡羅琳·芬克爾教授試圖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盡量以一種更加中立的角度敘述這段歷史,她推出了自己的著作《奧斯曼帝國:1299-1923》。這是英語世界第一本大量運用奧斯曼土耳其語原始材料寫成的奧斯曼通史,在土耳其大受歡迎。
卡羅琳·芬克爾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奧斯曼史博士,奧斯曼研究專家。她在伊斯坦布爾生活了15年之久,對土耳其有著深刻了解。
《奧斯曼帝國:1299-1923》講述了奧斯曼帝國自13世紀末建國起,至1927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發表偉大演說之間的悠久歷史。為我們展現了奧斯曼帝國登上霸主之位,到一步步淪為歐洲病夫,直至最終崩潰的歷史脈絡。
縱觀奧斯曼帝國六百餘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這三樣東西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聯,幾乎左右著帝國的興衰。
一、從帝國支柱到叛亂之源的禁衛軍
禁衛軍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支特色軍種,在帝國不斷崛起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初,奧斯曼軍隊只是一支掠奪聯盟,其成員很雜,宗教色彩很淡,其中有大量的基督徒。
隨著征服疆域的擴大,奧斯曼開始採用少年徵兵制度,建立了禁衛軍。
奧斯曼人征發十幾歲的少年,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以及文化教育,灌輸效忠蘇丹的信念。這些少年大多來自基督教家庭,主要是巴爾乾地區。進入禁衛軍的少年會被強制改宗。
禁衛軍被視為「蘇丹的奴僕」,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主力,在帝國擴張的事業中功不可沒。治理帝國的官員,也基本上來自禁衛軍。
然而禁衛軍是一把雙刃劍。一代蘇丹去世後,他的繼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必須討好禁衛軍。通常的做法就是給予賞賜,比如出征前發錢,征服新區域後分戰利品。
於是,禁衛軍的勢力越來越膨脹,甚至能夠廢立蘇丹。
18世紀的時候,禁衛軍勢力很大,但戰鬥力卻已經很弱了,完全淪為烏合之眾。大量閑雜人員混進了禁衛軍,領著薪水,但訓練幾乎沒有。而兵變卻愈發頻繁,只要不合意就發動兵變,禁衛軍已成為帝國的癰疽。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面對北方新興強敵俄羅斯,毫無抵抗力。蘇丹塞利姆三世試圖改革,結果卻命喪禁衛軍之手。
19世紀上半葉,馬哈茂德二世終於廢除了禁衛軍,成立了新軍,展開改革,然而為時已晚。
長期以來,為了維持禁衛軍的忠誠,帝國的財政已經耗盡,而禁衛軍的頻繁兵變引發的混亂,更是破壞了經濟和國家的統一。
17世紀末,為了應對國內外的危機,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奧斯曼帝國不得不飲鴆止渴,進行了稅制改革,結果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
二、不完善的稅制與地方豪強的出現
1683年,奧斯曼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開戰。維也納圍城戰敗後,奧斯曼遭遇了一系列失敗。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財政已經枯竭,財政枯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開支、用於皇室的奢靡開支、全球商路變化導致貿易壟斷收入劇降等等。
為了應對危機,帝國進行了稅制改革。所謂的改革就是將包稅制的三年期限改為終身制。
所謂的包稅,就是將一個地區的稅收權拍賣給個人,這個人先掏錢給帝國政府,然後他再向地區征稅,以獲得差價來為自己謀利。
這種稅制本身就很落後,原本的三年期限,還可以稍微防止地方勢力坐大。但是為了應對危機,包稅變成了終身制後,一些地方勢力迅速膨脹,成為地方豪強,擁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實力。
時間一久,地方豪強就可以截留稅收,奧斯曼帝國不得不派兵鎮壓豪強。而用兵就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財政收入,也就不得不將更多地區的包稅期限變成終身制,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地方豪強實力的膨脹,不僅消耗了帝國的實力,而且導致了分離主義。
19世紀,一些地區獨立,跟地方豪強的實力膨脹有著很大的關系。比如埃及、敘利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地。
財政收入不足以及對外戰爭的失敗,還導致了另一個嚴重後果。帝國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借外債,也就給了列強干涉內政的理由。
19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帝國政府欠著大量外債,國內大量產業也都掌控在西方列強手裡。地方豪強更是成為列強用來對付帝國政府的工具。比如巴爾干半島諸多國家的獨立背後,就有西方列強的操縱。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還能存續,完全是由於列強之間的矛盾,他們需要在這里維持勢力平衡。
三、認同危機
卡羅琳·芬克爾在敘述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時,強調了認同危機。事實上,從整個敘述來看,認同危機從奧斯曼帝國建立時就存在。
奧斯曼帝國的起始時間被定在1299年,這個時間是奧斯曼人自己定的。這年並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純粹是因為吉利。按照伊斯蘭歷法,這一年是700年,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將建國時間設在這一年,就是為了增強認同感。
事實上,奧斯曼人第一次現身史書,是在1301年,奧斯曼軍隊在一次戰役中擊敗了拜占庭軍隊。
為了證明建國的合法,奧斯曼帝國史學家在15世紀編造了一個夢:第一任蘇丹在聖人家中留宿時,夢見肚臍上長出一棵大樹,樹蔭籠罩了全世界。聖人解釋說,這意味著真主將皇帝的寶座賜予你和你的子孫。
14世紀,奧斯曼只是西亞地區諸多土庫曼部落中的一支。他們不斷吞並周邊的其他小國,到了14世紀末,成為最具威脅的力量。為了提高自身血統的高貴,奧斯曼人自稱祖先來自土庫曼的烏古斯部落,實際上這無法考證。
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帝國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暫時得到其治下的基督徒的認同,但是西方國家是完全拒絕的。
1478年,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帶來了一項政治資產,就是克里米亞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但是在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依然有很多競爭者,比如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埃及的馬穆魯克。
16世紀,奧斯曼帝國消滅了馬穆魯克王朝後,獲得了聖地保護者的稱號,算是得到了一半穆斯林的認同。而另一半穆斯林,薩法維王朝依然不認同奧斯曼的領導地位,雙方打了幾百年。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封建王權逐漸不再被認同。
19世紀,民族主義泛濫,奧斯曼帝國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並沒有一個主體民族。由於帝國之前實行宗教寬容政策,雖然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但穆斯林並不佔主體地位。在西方列強的操縱下,地方豪強的慫恿下,奧斯曼帝國境內分離主義愈演愈烈。
為了應對認同危機,奧斯曼帝國先後提出奧斯曼、伊斯蘭、泛土庫曼等等身份,希望獲得民眾廣泛認同,但全都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的領土所剩無幾,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此時凱末爾提出的土耳其人身份獲得了普遍認同,也鑄就了現代土耳其國家。
不過,曾經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四、奧斯曼帝國到底因為什麼而衰落?
卡羅琳·芬克爾在《奧斯曼帝國:1299-1923》的敘述中,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是驅動奧斯曼帝國擴張的三駕馬車,當帝國擴張結束時,這三架馬車卻沒能維持帝國的持續發展。
當奧斯曼帝國走向衰落時,歷代蘇丹都力圖改革,想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維持帝國的榮耀,這三架馬車已經成了阻礙。
但是,軍制、稅制和認同感的落後並不是導致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這三者的落後其實是奧斯曼帝國衰落的表現。帝國的衰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對比一下東方的中國,奧斯曼帝國一直在跟西方接觸,而且很早就開始向西方學習,但最終依然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而東方的中國,在19世紀後期才開始學習西方,最終也淪為了半殖民地,結局非常相似。
兩國有相似性,經濟結構上都是以農業為主體,政治體制上都是專制王朝。無論是早改革,還是晚改革,兩國都沒有及時觸及最根本的經濟層面,也就是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這是兩國落後的根本原因。
改革僅僅局限於軍事技術層面,後期則是全盤照搬了西方政治體制。但是落後的農業經濟根本無法支撐這種改革,最終導致了兩國都淪為了半殖民地國家。
只是中國相對幸運一些,在認同感上沒有太大問題,也就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分裂為40餘國的下場。
⑺ 領土廣袤的奧斯曼土耳其怎麼衰落的,是怎麼一步步被肢解的
輝煌的奧斯曼帝國在19-20世紀走到了歷史的盡頭。當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意味著它作為砧板上的肉的命運以無法改變。
5、海峽被其他國家管理。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包括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兩旁的「海峽地區」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原屬奧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區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其中卡拉塔施及馬爾丁以南歸敘利亞,摩蘇爾以南歸伊拉克。
⑻ 強盛百年的奧斯曼土耳其最終為何止步於維也納
17世紀,土耳其國內的發展和穩定導致人口急劇增加。土耳其領土的大部分是沙漠。土耳其人口達到3000萬。土地壓力大大增加,導致財政收入下降。無力支付復員人員的薪水和土地的結果就是這些僱傭軍大規模的叛亂,而叛亂地點又在其政治核心地帶的小亞細亞。戰亂和後黨專政讓奧斯曼錯過了三十年戰爭這個機會。
不斷被聯軍打敗的奧斯曼軍隊開始無序作戰,聯軍乘勝追擊開始突破奧斯曼軍隊的一道又一道的防線。最後,聯軍突襲了奧斯曼軍隊的大規模騎兵,給戰敗的奧斯曼軍隊帶來了最後的打擊。僅僅一天,增援部隊就擊敗了奧斯曼軍隊,贏得了維也納圍城的勝利。
⑼ 地理位置極為優越的土耳其,為何無法恢復奧斯曼帝國的雄風
據說拿破崙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要在亞歐大陸上選一個首都,那麼這個地方一定是尹斯坦布爾」,這句話充分的體現了尹斯坦布爾的重要地理位置。尹斯坦布爾又被叫做君士坦丁堡,後來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才被改名為尹斯坦布爾,這是就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當年的奧斯曼帝國可謂是一個霸主,不愧帝國的稱號。
首先看看現在的土耳其,國土面積並不大,人口也很少。而且在資源上面土耳其也不佔優勢,他們只有天然氣和石油這兩個資源,而且產量還少得可憐,只能通過進口才能維持自己的生產。雖然自己身處要道,但是土耳其由於經濟落後的緣故,各種碼頭機場都用不上,白白浪費了這么好的地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