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什麼時候開始撤軍

土耳其什麼時候開始撤軍

發布時間: 2023-03-09 19:12:56

A. 敘利亞要求土耳其立即從敘撤軍嗎

敘利亞外交部14日要求土耳其軍隊立即無條件撤出敘西北部伊德利卜省。

在9月14日至15日舉行的敘利亞問題阿斯塔納會談上,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達成一致,將在敘利亞設立包括伊德利卜省部分地區在內的4個沖突降級區。三國將根據俄土伊聯合工作小組的授權在沖突降級區部署觀察員。敘利亞外交部9月16日發表聲明說,阿斯塔納會談協議並不能使土耳其在敘的軍事存在合法化。

B. 奧土戰爭是怎麼回事

到18世紀間,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18世紀土耳其軍隊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爭,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它無須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但需一次付清20萬杜卡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軍事失敗加深了奧斯曼帝國的危機。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總之,奧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曾盛行一時,在其鼎盛時期,幅員跨歐、亞、非三大洲。早在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就開始遠征歐洲,之後,土耳其與東南歐和中歐各鄰國之間一直存在領土糾紛,各國統治者經常進行武力爭奪。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憤懣情緒增長。1730年9月,伊斯坦布爾爆發人民起義。到18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掀起爭取獨立的斗爭。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斯曼帝國的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已無往日的威風。

C. 土耳其從敘利亞撤軍了嗎

土耳其是一個蠻有野心的國家,你覺得他會那麼心甘情願從敘利亞撤軍嗎?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他只是在調整一下策略,好為下一步部署坐好准備,

D. 什麼仇什麼怨細說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血海深仇

如果你問一個土耳其人,這個世界上傷害土耳其最深的是哪個國家?他可能會思考許久,然後給出一份長長的清單。然而,如果你問亞美尼亞人同樣的問題,不到一秒鍾,他就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答案——土耳其。接下來的一個小時,他會滔滔不絕地向您歷數土耳其的罪惡。

除了猶太人,這個世界上恐怕找不到比亞美尼亞人更悲情的民族。

他們曾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四千多年前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名副其實的文明古國。

在亞歷山大帝國覆滅之後,亞美尼亞曾控制從裏海到埃及之間的廣大區域,成為西亞地區最強大的勢力。

在羅馬大肆擴張之時,它一度與羅馬與安息兩大強國鼎足而立,成為雙方的重要緩沖國。

然而,自此之後,亞美尼亞民族就徹底淪為一個被統治的民族了。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它先後被羅馬帝國、薩珊波斯、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特別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亞美尼亞曾被前者統治了500多年。

在這500年中,堅持自身文化信仰的亞美尼亞民族顛沛流離,歷經屈辱,數次掀起遷徙浪潮,數次遭受血腥屠殺,經歷了人類 歷史 上罕見的苦難。

在十七世紀初,伊朗薩菲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戰爭,為了不讓敵方獲得補給,生活在邊境的亞美尼亞人成為了焦土政策的對象,大量居民被迫遷移,不願遷移的亞美尼亞人則遭到屠殺。

這些亞美尼亞人大多遷移到了伊朗內陸,由於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他們往往被徵收重稅,生活異常凄慘。以遷移到馬贊德蘭的亞美尼亞人為例,3萬人的移民經過50年的繁衍,僅剩下了不到5000人。

到了十九世紀,由於對外戰爭的不斷失敗以及國力的衰落,奧斯曼土耳其越發敵視不同信仰的亞美尼亞人,很多亞美尼亞人不得不遷移他國。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保守估計,至少有30萬亞美尼亞人從土耳其的東北部遷移到了沙俄控制下的高加索地區,也就是今天的亞美尼亞。

出於對投敵行為的報復,土耳其更加劇了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

在十九世紀末,土耳其對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展開了多次屠殺。在凡湖西岸的比特里斯,土耳其屠殺了2萬亞美尼亞人。此後的兩年,約有20萬亞美尼亞人遇害。

二十世紀初,土耳其人聯合庫爾德人在奧斯曼土耳其境內的幾乎所有大城市掀起了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僅僅1909年3月31日一天,就有超過3萬亞美尼亞成年男子被殺。

一系列的屠殺事件激起了歐洲列強的干涉,他們通過派遣戰艦的方式迫使土耳其停止了屠殺。

一戰時期,土耳其掀起了屠殺亞美尼亞人的狂潮,他們借口亞美尼亞人通敵,調動軍隊對亞美尼亞人展開了有組織的屠殺,死者據說高達驚人的150萬,另外有數十萬亞美尼亞人逃離了土耳其。

一戰結束後,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壽終正寢,亞美尼亞人的悲劇並沒有結束。

由於協約國勝利,亞美尼亞人認為他們受到了列強的保護,紛紛返回家園。但是,新生的土耳其並沒有放過他們,又是一系列的屠殺,超過3萬亞美尼亞人被殺害,剛剛返回故鄉的亞美尼亞人又不得不開始遷移。

1921年,當法國從土耳其撤軍之時,由於懼怕土耳其人的屠殺,法國佔領區內的亞美尼亞人幾乎全員跟隨法軍撤離,臨近土耳其同時又在協約國控制下的敘利亞與黎巴嫩於是成為亞美尼亞人的聚居區,僅在黎巴嫩的亞美尼亞人就多達20萬。

至此,原先作為亞美尼亞人主要聚居區的土耳其基本已經看不到亞美尼亞人的身影了。

如今,亞美尼亞早已獨立,距離當年的大屠殺也已經過去了100年,然而,它與土耳其的仇怨遠未解開。

盡管鐵證如山,盡管國際 社會 譴責不斷,但是,作為地區大國的土耳其至今仍拒絕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存在,兩國的真正和解也就遙遙無期了。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E. 介紹一下二戰巴爾干戰役

巴爾干戰役
巴爾干戰役的目的在於建立進攻蘇聯的南方戰略基地和保障地中海區域的戰役實施。德國軍政當局早在1940年底,即義大利軍隊在希臘作戰失利之後就已制定了奪取希臘的計劃。在准備這次進攻時德軍最初指望南斯拉夫會俯首聽命,並企圖將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拉入法西斯聯盟。 巴爾干戰役 時間:1941年4月6—29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聯盟(德、意、匈)的國家為奪取南斯拉夫和希臘而採取的作戰行動。 1941年3月23日在南斯拉夫發生的國家政變使他們改變了這些計劃。新政府迫於人民群眾的壓力拒絕與德國結盟,而在1941年4月5日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於是德國軍政當局向其武裝力量下達摧毀南斯拉夫的任務。現在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軍事行動計劃已作為一個戰役計劃擬定出來了。為了實施這一戰役,動用了第12(司令為李斯特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和第1坦克群(共32個師,其中有10個坦克師),1500多架飛機(第4航空隊和空軍第8軍)。意、匈軍隊在輔助方向作戰。為了侵略巴爾干國家,德國及其盟國動用80多個師、2000多架飛機、近2000輛坦克。德軍處於包圍南斯拉夫和希臘軍隊的有利態勢。德軍的任務是: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奧地利境內實施多路向心突擊,侵入南斯拉夫,分割並消滅南斯拉夫武裝力量;同時,開始入侵希臘,奪取薩洛尼卡並向拉里薩方向進攻。航空兵應對貝爾格萊德實施突擊,摧毀南斯拉夫的機場,破壞鐵路交通,從而打破其戰爭動員計劃。南斯拉夫和希臘對抗擊這一侵略沒有準備。南斯拉夫的軍事計劃不適應新的戰略形勢。它的軍隊僅開始戰略展開。這支軍隊共有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32個獨立團(動員不充分、技術裝備很差),以及110輛坦克和416架陳舊的飛機。希臘軍隊的基本兵力(15個步兵師)當時正在意希戰場(阿爾巴尼亞)作戰。為了反擊法西斯德國的進犯,希軍指揮部只能抽調6個師。1941年3月,6萬多不列顛遠征軍(1個坦克旅、1個澳大利亞師和1個紐西蘭師)和為數不多的英國航空兵(9個中隊)的到來,沒能從根本上改善希臘軍隊的態勢。南斯拉夫軍隊同希英聯軍協同作戰的協議也未能達成。 德軍對南斯拉夫的入侵是1941年4月5日夜開始的。德意航空兵對南斯拉夫各機場、貝爾格萊德和其它城市實施突擊。德軍第12集團軍各師在3個地段越過保、南邊境。德軍坦克部隊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在進攻的第一天就推進30—50公里。4月7日南斯拉夫軍隊在馬爾頓被擊潰,德軍佔領斯科普里、什季普、韋列斯。4月8—10日德軍繼續南進。同時,在4月8日,德軍第1坦克群的各師從索非亞西部地區向尼什實施突擊。德軍坦克部隊3天內向前推進幾乎200公里,並從南威脅貝爾格萊德。4月10日南斯拉夫發生的政治事件(民族主義集團領導人的叛變分裂活動)使克羅里亞和斯洛維尼亞境內的抵抗停止了。4月11日意匈軍隊發起進攻。4月13日德軍在貝爾格萊德地區匯師,並攻佔該城。4月15日南軍停止抵抗。4月17日簽訂南軍無條件投降書。 在與南斯拉夫作戰的同時,德國第12集團軍左翼(6個師,其中包括1個坦克師)於4月6日向希臘軍隊發起進攻。4月9日,德軍佔領薩洛尼卡,希臘「東馬其頓」集團軍投降。德軍繼續南進,對英希聯軍中央集群造成包圍的威脅,並對意希戰場上希軍後方造成威脅。4月12日希軍指揮部開始從阿爾巴尼亞向國內撤軍。意軍(22個師)跟蹤追擊。軍事上的失利在希臘統治集團和希軍領導人員內部引起危機。4月23日簽訂希軍投降書。4月27日德軍進占雅典。4月29日日終前進抵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損失近1.2萬人的不列顛遠征軍,毀掉重武器和運輸工具,經海路撤往克里特島。巴爾干戰役的最後階段是克里特島空降戰。
克里特島空降戰
1941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巴爾干戰役中,德軍為奪取克里特島而實施戰役代號「水星」的作戰計劃。
德軍統帥部在佔領希臘後決定攻佔克里特島,因該島對奪取地中海東部和愛琴海的制海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戰役企圖規定,使用先遣空降兵首先奪取島上的3個機場,以利主力在該島順利實施機降。同時計劃派出登陸兵實施登陸並從海上運送重型武器裝備。
參戰軍隊計有:空降兵第7師、山地步兵第5師和若干獨立部隊(共約2.2萬人),第4航空隊第8和第11軍(轟炸機433架、戰斗機233架、運輸機500架、偵察機50架、運輸滑翔機72架);登陸兵(約7,000人)和各種艦船70艘。由第4航空隊司令勒爾上將負責統一指揮。攻擊開始時克里特島守軍有英軍3萬人(主要是由希臘撤至該島的遠征軍士兵)和希臘軍隊1.4萬人。守島軍隊裝備低劣,火炮不足,完全沒有飛機,坦克僅有6輛。任衛戍司令官的紐西蘭弗賴伯格將軍將兵力分散配給該島4個防區。
英軍統帥部估計德軍會首先派登陸兵登陸,因此,特別重視海軍的抗登陸防禦。英軍地中海艦隊所屬各編隊(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9艘、艦隊驅逐艦20餘艘)負責遂行此一任務。法西斯德軍在大陸和各島嶼上的空軍基地距克里特島不遠(120—140公里),因而可以保障在戰役中廣泛使用空降兵。
5月20日晨,德軍傘兵在航空兵對英軍克里特島陣地實施密集突擊之後在馬萊邁、雷西姆農、伊拉克利翁等機場地域和哈尼亞市進行傘降,遭到頑強抵抗,損失慘重。德軍付出重大損失的高昂代價才得以在馬萊邁和哈尼亞地域站穩腳跟。5月21日,德軍統帥部乘勝用飛機和滑翔機將山地步兵第5師空運到此。該師所屬部隊和殘存的傘兵分隊在航空兵積極支援下向該島內地發起進攻。 同時,德軍統帥部還企圖從海上實施登陸,但由於遭到英國海軍抗擊登陸未能成功。英國艦隊在敵人掌握制空權的條件下,未能給予遭受重大傷亡的守島部隊以重大援助。5月23日,部分英艦遭德軍航空兵突擊受重創,遂停止在克里特海域巡邏,撤向亞歷山大。5月28日夜間,英軍開始由該島向埃及撤退。5月29—31日,共撤出官兵1.8萬名。
克里特空降戰役中,德軍被擊斃和失蹤約4000人,受傷2100餘人,損失飛機220架,其中運輸機119架,以及大量艦船。英軍損失1.5萬餘人,其中被擊斃1742名。英艦隊損失很大:3艘巡洋艦和6艘雷擊艦被擊沉,許多艦只被擊傷,其中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6艘、雷擊艦7艘。希臘損失裝甲艦1艘、艦隊驅逐艦12艘、魚雷艇10艘和75%的商船,傷亡和被俘1.5萬人。希臘守島軍隊亦遭重大損失。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規模空降戰役之一。德軍攻佔克里特島後,其東南歐陸上交通線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控制了愛琴海和地中海東部航線,並使英國喪失了一個地中海內最重要的據點。戰役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德國空軍起了決定性作用,使英國地中海艦隊遭受重大損失。
克里特島抗登陸戰役之所以失敗,尚有下列因素:英軍統帥部不相信德軍藉助空降兵能攻佔如此巨大的海島;守島部隊沒有飛機,也缺少必要數量的坦克、火炮和其他武器裝備。奪占克里特島之戰顯示了空降兵作戰能力的增長。同時事實證明,實施這樣的戰役,如不與其他軍種協同,勢必遭到重大損失。因此,奪占該島之後,德軍統帥部再未敢實施類似的大規模空降戰役。

F. 希臘入侵「西亞病夫」土耳其為何以失敗告終呢

在鼎盛時期,土耳其被稱為奧斯曼帝國。其領土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北非和中東等地區都在其控制之下,甚至整個歐洲都在其控制之下。然而,後來隨著西方列強的興衰,它遭到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入侵,被稱為「西亞病夫」。即便如此,土耳其依然與西方國家硬碰硬,在中東和東歐的地位也是無人能比的。

薩卡里亞戰役是希臘-土耳其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它的勝利不僅使安卡拉政府從危機走向安全,而且使國際局勢發生了一系列有利於土耳其新政權的變化。出於地緣政治考慮,法國和義大利也開始從土耳其撤軍。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軍隊對希臘侵略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反擊。9月2日,希臘陸軍總司令特雷庫皮斯被俘,伊茲米特於9月9日被收復。9月18日,希臘軍隊被完全趕出小亞細亞。

G. 奧土戰爭是怎麼樣發生的

奧土戰爭指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發動的各次戰爭。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開始征服歐洲,進而於1521年佔領貝爾格萊德。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捷匈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站穩了腳跟,就有了進一步向西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則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

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1529年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

但是,土軍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能達成協議。1532年夏,戰事再次發生。查理五世統率的奧軍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

根據這項條約,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但奧地利每年必須向土耳其蘇丹進貢3萬杜卡特,並保證不進攻匈牙利東部受土耳其操縱的揚·查波爾斯基的軍隊。

1540~1547年戰爭是土耳其聯合法國進行的。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動了進攻,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根據1547年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了土耳其,匈牙利中部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手中。

1551~1562年的奧土戰爭,是為了爭奪特蘭西瓦尼亞。土軍取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1553年攻佔埃格爾。

但是,根據1562年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盡管1566年土軍攻佔奧地利的錫格特瓦爾要塞,但1566~1568年戰爭中土耳其仍一無所獲。

1592~1606年戰爭是由土軍的進攻挑起的。1596年10月,奧匈軍隊在克烈斯特什附近慘遭敗北。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根據1606年的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權利平等的締約一方,它無須再向土耳其蘇丹繳納年貢,但需一次付清20萬杜卡特。

1660~1664年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而爆發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哥特哈德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到蒙特庫科里元帥統率的奧軍迎頭痛擊。

根據1664年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特蘭西瓦尼亞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在1683~1699年戰爭中,土耳其企圖利用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1683年7月,土軍圍困了維也納。

但是,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2萬餘人戰死,丟失300門火炮和全部戰旗。維也納一戰失敗後,奧斯曼帝國被迫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

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了反土耳其「神聖同盟」,1686年起俄國也加入了這一聯盟。1686年,奧軍攻佔布達,1687~1688年期間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和巴納特,攻佔貝爾格萊德。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維丁城附近戰敗。

但是,就在這一年,土耳其扭轉戰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俄國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態勢。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1697年9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統率的奧軍在蒂薩河畔的澤特附近獲得勝利。土軍3萬餘人陣亡,損失了全部火炮和輜重。

根據1699年卡爾洛維茨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神聖同盟」的其他參加國也得到不少土地。

1716~1718年戰爭中,奧地利同威尼斯結盟。1716年10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率領奧軍攻取特梅什瓦爾要塞,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

根據1718年簽訂的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奧地利又獲得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波斯尼亞北部等地領土。

1737~1739年戰爭是奧地利根據1726年奧俄共同防禦條約發動的。

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許多地區,但1739年7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慘敗。

同年,奧地利與土耳其單獨媾和,簽訂貝爾格萊德和約,不僅將1737年所佔領的全部領土,而且將以前佔領的巴納特、塞爾維亞北部等部分領土歸還土耳其。

1788~1790年戰爭也是奧地利發動的。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但於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為土軍所擊潰。俄軍在蘇沃洛夫和波將金統率下一再取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3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

法國大革命後國際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根據單獨議和的1791年錫斯托夫和約,土耳其收回了前一次戰爭中奧地利所侵佔的所有省份。

其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上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於在兩國佔領地區內鎮壓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兩國對抗在19世紀初葉軍事實力和政治力量大大增強了的俄國的共同要求。

整個說來,奧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H.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

土耳其擴張戰爭前後持續了兩百年,時間跨度大,影響范圍廣。加速了許多地區的伊斯蘭化,對後來的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希望你喜歡。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分析
中文名稱:土耳其擴張戰爭

參戰部隊:土耳其、地中海多國

戰爭結果:土耳其獲勝

時間:1360年~1566年

地點:巴爾干半島、中歐、西亞等地區

人物:蘇萊曼 塞利姆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詳情
征服巴爾干半島

1360年,穆拉德一世即位後立即著手組織對巴爾乾的征戰,因為此時的巴爾干形勢對自己十分有利。拜占庭帝國日薄西山,統治權力不超過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隅土地;巴爾乾的重要國家塞爾維亞面臨分裂;保加利亞自1330年被塞爾維亞戰敗後元氣未復;在地中海東部和海峽地區有巨大經濟 政治 利益的威尼斯和熱那亞經常處於明爭暗鬥之中。在土耳其人的迅猛攻擊下,拜占庭境內一些名城相繼陷落。1361年,亞德里亞堡就被土耳其佔領。同時,一批又一批土耳其人,源源不斷地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定居在巴爾干。

1363年,穆拉德一世攻佔埃迪爾內,接著又佔領保加利亞的普洛夫迪夫。驚恐之下,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瓦拉幾亞組織聯軍反擊,但在1364年的馬查河戰役中被人數處於劣勢的奧斯曼軍隊擊潰。此後的東南歐各國更抵抗不住土耳其人的攻勢,節節敗退。1367年,穆拉德一世移都亞德里亞堡。不久之後,又佔領了整個色雷斯,切斷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爾干半島其餘部分的聯系,使拜占庭陷於孤立。這樣,拜占庭帝國僅僅保留著君士坦丁堡一隅。

但是,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擴張,遭到巴爾干各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在塞爾維亞國王的領導下,由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瓦拉幾亞人(羅馬尼亞南部居民)和匈牙利人組成聯軍,抗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侵略。開始,聯軍接連取得了幾次勝利,幾乎迫近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首都亞德里亞堡。但是,他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輕敵冒進,1371年7月26日,馬里扎河畔一役,聯軍6萬人被土耳其殲滅,奧斯曼帝國吞並了塞爾維亞南部的領土。馬里扎河戰役的慘敗,使巴爾干各國君主深感處境危險,於是共同磋商,一致公推塞爾維亞拉扎爾公爵為統帥,再次組成聯軍,以阻止奧斯曼人的進兵。

1389年6月,拉扎爾統率2萬聯軍與穆拉德率領的3萬土耳其軍,在塞爾維亞南部科索沃原野,展開了一場具有 決定 性意義的會戰。奧斯曼大軍分三路殺來,中路軍由七十高齡的穆拉德親自統率。6月15日,塞爾維亞愛國者、貴族米洛什·奧比里奇詐降土耳其,乘機行刺了蘇丹穆拉德。結果,老蘇丹被刺中要害,傷重而亡。但是,整個戰役並沒有因此受阻,穆拉德的兒子巴耶塞特接替了奧斯曼大軍的指揮。在號稱「閃電」的巴耶塞特的督戰下,奧斯曼大軍最終戰勝了聯軍。塞爾維亞人慘敗,拉扎爾公爵陣亡,許多將領戰死。科索沃戰役結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區對土耳其的抵抗,塞爾維亞淪為奧斯曼附庸。

攻佔君士坦丁堡

1393年,巴耶塞特又率軍征服了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的處境岌岌可危。國王西吉斯蒙以抵抗異教徒的名義,向歐洲____各國呼籲求援,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很快組織了抗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新十字軍的聯軍。於是,法蘭西、德意志、波蘭、捷克、威尼斯等國的十字軍騎士10餘萬人,齊聚於西吉斯蒙的旗幟下。

1396年9月,兩軍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遭遇。西吉斯蒙庸碌無能,聯軍各將領 意見 分歧,指揮混亂,結果,一敗塗地。奧斯曼大軍乘勝侵入匈牙利。之後,巴耶塞特繼續揮師南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先後攻佔了帖撒利、伊庇魯斯等地。到14世紀末,奧斯曼已經佔領了自多瑙河到雅典之間的廣大地區,除了君士坦丁堡城的一隅之地和伯羅奔尼撒半島部分地區而外,奧斯曼帝國幾乎控制了整個巴爾干半島。1393年起,奧斯曼人開始對君士坦丁堡持續圍攻,迫使拜占庭帝國同意在城內修建穆斯林區、清真寺,任命伊斯蘭法官,對奧斯曼的年貢增加到1萬金幣,奧斯曼在君士坦丁堡近郊有駐軍權。

正當奧斯曼土耳其擴張之勢銳不可擋,大有席捲東南歐,征服東羅馬帝國之際,東方的帖木兒帝國在小亞細亞興起。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勢力受到了帖木兒帝國的威脅。1400年,帖木兒已經滅掉了9個王朝,征服了 27個國家,整個中亞細亞和近東地區都屈服於他的淫威之下。1402年初,帖木兒統率80萬大軍再次進犯小亞細亞。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也不甘示弱,親率25萬大軍前去迎戰。在決定勝負的安卡拉會戰中,奧斯曼軍隊大敗,國王巴耶塞特和一個兒子被俘。從此奧斯曼在亞洲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並為爭奪王位發生內戰。

公元1451年,年僅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後,奧斯曼出現了中興。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親自統率步兵12萬,騎兵2萬,別動隊1 萬,大小戰艦300艘,從水陸兩路浩浩盪盪撲向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三面臨海,一面有堅固城牆,易守難攻,城牆、「希臘火」和金角灣口大鐵鏈是其護城三大法寶。54天的圍攻由於金角灣方面未能合圍而失敗。4月21日夜,奧斯曼人買通守城部隊中的熱那亞人並沿其控制的加拉塔區邊界鋪設一條15公里長的木板滑道,把70艘小船從陸路拖入金角灣,終於完成了對君士坦丁堡的海陸合圍。經過激烈的戰斗,奧斯曼軍隊終於在5月29日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被殺。無數財寶被搶劫,古典 文化 慘遭破壞,6萬居民被賣為奴,著名的聖索菲亞教堂被改為清真寺。

後來,穆罕默德二世把首都遷到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佔領君士坦丁堡不僅標志著拜占庭帝國千年統治的結束,而且意味著新的世界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它在東方穆斯林國家中的威望急劇上升,對內控制能力和對外侵略擴張能力隨之倍增,對歐亞 國際 局勢的發展具有越來越大的發言權。在此後的二三十年間,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迅速擴大,塞爾維亞、摩利亞、瓦拉幾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先後成為帝國的一部分。在亞洲,蘇丹也兼並了許多地方,基本完成了安納托利亞的統一。

東進!東進!

1512年塞利姆一世即位,開始了帝國極盛時期的對外擴張。塞利姆的主要對手是企圖插手安納托利亞事務的伊朗薩菲王朝和埃及麥木魯克王朝。薩菲王朝信奉什葉派,在安納托利亞擁有數以萬計的信徒,煽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的統治。塞利姆逮捕7萬什葉派信徒並處決其中5萬人,使雙方仇恨達到極點。

1514年春,塞利姆率14萬大軍、,300門大炮直奔波斯邊界。8月23 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與波斯騎兵進行決戰,大敗波斯軍,佔領大不里士,次年又奪取庫爾德斯坦地區。查爾迪蘭戰役的勝利使奧斯曼帝國鞏固了東部邊界,控制了由大不里士至阿勒頗和布爾薩的道路。

1516年6月,塞利姆進攻阿勒頗,同時 命令 艦隊襲擾敘利亞沿海。8 月24日,雙方在阿勒頗附近的達比克草原進行決戰,大敗埃軍並使年邁的麥木魯克蘇丹命喪黃泉。奧軍乘勝追擊,相繼佔領阿勒頗、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底進入開羅,麥木魯克王朝滅亡。敘利亞、 巴勒斯坦、漢志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亞地區全部並入奧斯曼版圖,使之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征服埃及的結果大大加強了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作為哈里發和伊斯蘭兩大聖地的保護者,奧斯曼蘇丹在穆斯林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威望,作為埃及和紅海兩岸的主人,奧斯曼控制了印度到地中海的紅海商路。塞普勒斯每年向埃及交納的8000 金幣轉歸奧斯曼。塞利姆極為重視地中海海上霸權,命令在金角灣興建新船廠,建造150艘兵船,為其海上擴張打下基礎。

蘇萊曼創造不朽基業

1520年,年僅26歲的蘇萊曼一世即位,他是一位卓越的 軍事 組織家,通過他的大力擴張,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達到極點。

1521年,蘇萊曼在索非亞動員了數萬頭駱駝運載軍糧和軍械,率10萬大軍向貝爾格萊德進發。經過3個星期的圍攻於8 月底佔領了貝爾格萊德。第二年6月,他又在亞洲集中了300艘戰船,10萬大軍征伐羅得島。羅得島是個築有堅固要塞的港口,該島守軍只有600人,普通士兵也不過6000人,但戰鬥力很強,並且擁有強大的海軍,以致奧斯曼軍對該島的圍攻持續了半年之久,在損失了5萬多名戰士後,才於1522年 聖誕節 前夕迫使敵人有條件的投降。經過兩年時間的征伐,蘇萊曼完成了他的先輩們未竟的事業,解除了帝國後顧之憂。

平定羅得島之後,蘇萊曼繼續發動對外侵略戰爭。1526年4 月,他率領10萬大軍,攜帶300門大炮,正式出征匈牙利。9月,蘇萊曼未經戰斗就佔領了匈牙利首都布達。1529年5月,蘇萊曼又兵發中歐,9月,包圍了歐洲的名城維也納。城內守軍英勇抵抗,久攻不克。由於冬季早臨,戰線過長,糧草和軍械不濟,蘇萊曼被迫撤軍,1532年,蘇萊曼再次進軍維也納。這次進軍的結果雙方在1533年簽訂了一項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的統治者斐迪南大公向奧斯曼帝國稱臣納貢,承認匈牙利由蘇萊曼佔領。蘇萊曼對中歐的多次征伐,使得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 不斷擴大。

在亞洲,蘇萊曼先後於1534年、1548年、1553年、1554年屢敗沙發維王朝的伊朗軍隊。蘇萊曼率大軍幾度佔領大不里士,攻陷巴格達,踐踏了伊朗帝國西半部領土。根據1555年土伊和約,奧斯曼從伊朗手個奪取了伊拉克、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的西部地區。在非洲,奧斯曼軍隊1554年從西班牙人手裡奪取了突尼西亞的瑪赫迪港。進而從埃及西進,佔領了非洲北部的黎波里和阿爾及利亞。到了1556年,奧斯曼土耳其已經征服了整個北非沿海地區。

蘇萊曼的海軍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打敗了西班牙、威尼斯的艦隊,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權。蘇萊曼在陸上擴張節節勝利的同時,也大力搶奪海上霸權。他一面加緊擴建海軍,一面加強與海盜的聯系,決心在海權方面也要超過西方異教徒國家。1534年,被任命為總督的海盜哈伊勒丁率奧斯曼艦隊佔領突尼西亞。

1538年,奧斯曼艦隊同西班牙、教皇、威尼斯、葡萄牙的聯合艦隊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發生海上決戰,奧斯曼艦隊戰勝了兩倍於己的聯合艦隊,威尼斯被迫割地,並賠款30萬金幣。這次海戰大大鞏固了奧斯曼在東地中海的地位。1551年,奧斯曼艦隊圍攻馬爾他島,奪取的黎波里,並多次襲擾義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區和西班牙控制的北非奧蘭地區。但1571 年的勒頒多海戰,奧斯曼被聯合艦隊打敗。與此同時,蘇萊曼還致力於印度洋海權的爭奪。1529年他曾考慮挖掘運河,溝通地中海與印度的直接聯系。他在蘇伊士港建立紅海艦隊,並於1538年出征印度,雖然沿途獲勝但這次遠征卻以失敗告終。

這樣,通過200年的不斷戰爭擴張,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就囊括了昔日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其疆域東起波斯灣頭,西到匈牙利,北達高加索,南部佔領了整個北非及地中海海域,從埃及直到阿爾及利亞,控制了紅海、黑海、愛琴海和地中海,領土面積達5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泱泱大國。公元1566年,這位曾經顯赫一時的蘇萊曼坐在一輛轎車里,進行第十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他在攻陷多瑙河附近的錫格特,即將吞並匈牙利的前夕,便與世長辭了,享年72歲。蘇萊曼去世以後,隨著國內外各種矛盾的加劇,奧斯曼帝國也就由極盛的頂峰開始走下坡路了。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背景簡介
土耳其人起源

土耳其人屬於過渡型人種,他們的祖先就是我國 歷史 上稱為突厥的中亞游牧民族,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游牧突厥部落的一支。5世紀時,突厥人居於中國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處於原始社會末期。6世紀中期,突厥成為橫亘亞洲北部的大國。經過6、7世紀隋、唐對突厥的戰爭,突厥國破滅,領土並入唐朝版圖。1055年,在中亞游牧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為中心形成塞爾柱國家,塞爾柱國家曾繁榮一時。

奧斯曼建國

在13世紀時,為了躲避蒙古鐵蹄的蹂躪,輾轉遷移到黑海南岸的小亞細亞半島,依附於塞爾柱土耳其人建立的魯姆蘇丹國,並信奉了伊斯蘭教。當時,奧斯曼土耳其人數很少,力量也很單薄。但隨著實力的不斷上升,在公元1300年,奧斯曼自稱蘇丹,開始了對周圍地區的征服。當時,東歐地區和巴爾干半島地區的一些傳統強國在長期的相互征戰中,實力已經都有所下降。這在客觀上也為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戰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奧斯曼帝國

公元1326年,奧爾漢即位,在他統治時期,開始形成真正統一的奧斯曼國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完全納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從而為後來奧斯曼帝國的大規模擴張行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14世紀中葉以後,更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拉開了序幕。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相關文章:

1. 奧斯曼土耳其歷史

2. 戰爭勵志故事

3. 俄羅斯歷史上的戰爭

4. 土耳其軍事政變原因真相

5. 大同盟戰爭的結束與意義

I. 咸魚翻身的「西亞病夫」土耳其

1920年6月22日,希臘軍隊從其佔領的土耳其良港伊茲密爾地區發起進攻,一路向北直指巴勒克西爾和布爾薩地區,另一路則向東開往烏沙克和阿菲永地區。同時,從小亞細亞方面派出1個師,進攻馬爾馬拉海北岸的特基爾達。7月,希臘所屬的西色雷斯境內希臘軍隊,也越過馬里查河向東進攻,以對色雷斯地區的土耳其軍隊暫編第1軍構成夾擊之勢。

由於土耳其是一戰戰敗國,戰爭初期大部分土軍已被協約國繳械復員,大國民議會又兩面受敵,有9萬兵力的希臘佔領軍占據著強大優勢,僅用半個月就向前推進了250公里,7月20日,希土雙方在埃迪爾發生激戰,土軍腹背受敵,而且由於得不到後方援助,形勢日見危急。就在此時,暫編第一軍司令扎法爾·泰亞爾將軍被希軍俘虜。失去領導的土軍迅速土崩瓦解,紛紛逃散, 色雷斯也被希軍完全佔領,協約國佔領軍出兵土南部穆達尼亞和班德爾馬,與希軍遙相呼應。而亞美尼亞也在東線攻入土耳其。土耳其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凶險境地。

在此危急情況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西防東攻,先打最弱小的亞美尼亞,先找軟柿子捏,以便對其他圍攻之敵形成震撼之勢。國民議會即刻任命第十五軍軍長卡塞姆·卡拉拜基爾為東線司令,立即下令進行反攻。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早在1919年初就被凱末爾調至埃爾祖魯姆任15軍軍長,同時他還受命在此間擴充軍隊,收集武器,宣傳抗敵思想,因此當大國民議會政府決定對亞美尼亞開戰的時候,土軍在東線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而且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也是做為東線反攻最合適的將領人選。

1920年9月28日清晨,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的指揮下,土軍開始反攻,很快便佔領了薩勒卡默什,之後趁勝進攻,又突破亞美尼亞人在薩勒卡默什到拉拉奧盧之間構築的防線。10月28日,土軍再次發起強攻挫敗了亞美尼亞人的抵抗,2天之後土軍佔領了卡爾斯城,不久之後又收復了居魯姆城。

與此同時,俄軍也來助攻。1920年11月28日,艾納特里·海克將軍率領紅軍進入亞美尼亞,僅用一個星期就打得亞美尼亞軍隊俯首稱臣,至此,亞美尼亞已不再對土耳其構成威脅。

俄國居中協調,讓土耳其通過與喬治亞交涉,收回了阿爾達漢、阿爾特溫,並佔領了巴統。東線獲得重大勝利後,使得土政府可以抽調出一大部分軍隊增援吃緊的西線和南線。

一向貪婪的俄國為什麼願意出手幫助土耳其呢?其時的土耳其基本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所以土耳其政府想到得到俄國的幫助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

於是土耳其國民軍總司令凱末爾與蘇俄代表謝苗·布瓊尼會面求援。恰好蘇俄意圖吞並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高加索部分地區,於是順水推舟與土耳其達成援助意向。凱末爾通過承諾割讓納希切萬及巴統,來換取蘇俄的資金及武器支持。 意向達成後,蘇俄政府向土耳其援助包括60門克虜伯大炮、3萬發炮彈、70萬發手榴彈、1萬發地雷、6萬柄羅馬利亞刺刀、150萬支鄂圖曼步槍、100萬支俄國步槍、100萬支曼里夏步槍,甚至還有一些舊式的馬蒂尼-亨利步槍以及25000柄刺刀等在內的大量軍事武器援助。

由於蘇俄的大量援助,凱末爾開始武裝土耳其軍隊,形成強大的反攻力量。

擁有大量蘇俄武器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開始組建新的土耳其國民軍。大批青年紛紛應征入伍,一戰後被迫復員的軍人也紛紛歸隊。並撤換指揮不利的原西線司令阿里·福阿德,任命伊斯邁特上校為新的西線司令。

土耳其西線司令伊斯邁特,因為兩次伊諾努戰斗的勝利,後來以伊諾努為家族姓氏

1921年1月10日,伊斯邁特率部6000人在厄斯基色希爾西面伊諾努村附近山谷中與2.2萬希軍遭遇。在軍隊人數上土耳其國民軍明顯處於劣勢。但剛組建起來的土軍士氣高漲,並且充分利用地形優勢與希軍展開激戰。希軍雖人數眾多,但在狹谷地帶難以展開軍團作戰,最後只能在入夜以後悄悄撤退。在這場遭遇戰中希軍死亡51人,傷130人;土軍死亡95人,傷183人,土軍的損失略高於希軍。

此次遭遇戰又被稱為「第一次伊諾努之戰」,它規模雖小,卻是希臘人在土耳其遭受的首次軍事失利,同時又是希土戰爭的轉折點,大大增強了土耳其人民打敗外國侵略者的信心。

1921年3月23日,裝備有4萬支步槍、3700挺機槍、114門火炮及配備1200名騎兵的希臘軍隊分南、北兩路向土軍防線發起進攻,北路依然是攻擊重點。伊斯邁特採取防守反擊戰術,預設戰場依然在伊諾努村。

西線的土軍在經過短時間的補充之後,已經擁有2.4萬支步槍,214挺機槍和107門火炮,只有1.5萬人的土軍在數量上輸於對手,但騎兵數量卻比希軍多3倍。土軍穩住陣腳後不斷組織反沖擊,將希軍左翼擊潰。希軍遂於31日夜裡匆忙撤退。土軍死追不放,又給希軍造成重大傷亡。在這場戰役中,希軍死亡707人,失蹤503人,傷3075人;土軍死亡681人,傷1822人,失蹤1369人。西線司令伊斯邁特指揮軍隊迅速向南推進,與南路土軍夾擊希軍,將其擊敗。至此,第二次伊諾努之戰又以希軍失敗告終。

雖遭兩次失利,但根本沒有銼動希軍銳氣。1921年7月,希軍改變主攻方向,以1個軍攻擊北路,2個軍在南路發動猛攻。土軍在南線只駐防有1個師,在希軍沖擊之下根本措手不及。凱末爾見此情形毅然下令西線土軍全線撤退。這一決定挽救了西線部隊,否則繼續固守必然導致全軍覆沒。

希土戰爭形勢圖,藍色為希軍進攻線路

希軍很快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而土軍則再次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險。危急之中,總司令凱末爾向全軍發出號召:「陣地的防線是沒有的,有的是肉體的防線,這種肉體的防線是由全體人民組成的。人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鮮血換來的,我們都不能拋棄。」激戰中,凱末爾的一條肋骨被流彈打斷,但他依然帶傷指揮作戰。

凱末爾的實際行動大大鼓舞了土軍全體官兵的士氣。他們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希軍進攻,至9月10日,希軍終於被擊潰,損失2.3萬人,土軍損失3.8萬人。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授予凱末爾「勝利者」榮譽稱號,並晉升他為元帥。

薩卡里亞戰役是希土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它的勝利不僅使安卡拉政府轉危為安,還使國際形勢發生了一系列朝有利於土耳其新政權的方向轉變。法國和義大利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開始從土耳其境內撤軍。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軍隊向希臘侵略軍發起最後大反攻,9月2日俘獲希軍總司令特雷庫皮斯,9日收復伊茲密特。9月18日將希臘軍隊徹底趕出小亞細亞。

1922年10月11日,以英國哈林頓將軍為首的協約國代表團與土耳其國民政府簽訂《穆達尼亞停戰協定》:希臘完全歸還東色雷斯;土耳其國民政府恢復對伊斯坦布爾和土耳其海峽的控制權;廢除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與協約國簽訂的賣國條約《色弗爾條約》,重新開始和平談判。「西亞病夫」土耳其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從而避免了一場嚴重的亡國危機。11月1日,土耳其大國民會議廢黜土耳其蘇丹。次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開始了伊斯蘭國家的首次世俗化改革,將政教分離入憲;廢除阿拉伯字母,採用拉丁字母拼寫土耳其語,實施各項西式世俗化改革措施。凱末爾主義成為現代土耳其國家的著名 歷史 文化遺產。

J. 解析克里米亞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1853年2月,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希科夫親王作為俄國全權特使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希臘人等)有特別保護權。就在這時,巴爾干土耳其領地門的內哥羅發生革命,土耳其軍隊開進門的內哥羅鎮壓。緬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獲得了重大勝利,蘇丹答應在聖地保護權上做出一切必要讓步。然而,緬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蘇丹答應簽定一項新條約,土耳其應該從門的內哥羅撤軍。這不啻於將巴爾干拱手讓與沙皇,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無法答應這個這個苛刻的要求,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駐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勛爵鼓勵蘇丹拒絕俄國的漫天要價,和以往一樣英國許諾將在危機中支持土耳其,且這次還有法國的支持。
奧斯曼於1853年5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
1853年7月3日克里米亞戰爭:沙俄軍隊開入多瑙河流域國家
1853年7月3日,俄國出兵8萬人佔領了在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並拒絕了蘇丹提出的撤軍要求。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
1853年10月16日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土耳其政府向俄國宣戰
1853年10月16日,奧斯曼土耳其政府向俄國宣戰。這樣,在俄土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終於在多瑙河上開始了,對於雙方來說,這是宗教狂信的戰爭,對於俄國人來說,這是實現傳統的野心的戰爭,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戰爭」。
1853年11月30日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海軍取得了黑海制海權
1853年11月30日,俄國海軍中將納希莫夫率領的俄國分艦隊,突然襲擊在黑海南岸的土耳其海軍基地錫諾普,打敗了土耳其分艦隊,俄國取得了黑海制海權,激化了同英法的矛盾。
1854年3月27日克里米亞戰爭:英國向沙俄宣戰
1854年4月20日克里米亞戰爭: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
1854年4月20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這個協議在這場戰爭內有效。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1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2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3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