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人為什麼穿拖鞋

土耳其人為什麼穿拖鞋

發布時間: 2023-03-09 22:14:15

Ⅰ 土耳其的禮儀方式是什麼樣的

禮儀: 1. 稱呼方式 東道主和來訪的客人互相打招呼時,彼此要稱「某某先生」或「某某夫人」,只有在雙方的有所發展時,才可以成對方的名字。數次見面後,外國人可以直呼主人的名字,並帶上一個詞尾,男子通常稱「某某貝」(如梅米特。貝),婦女稱「某某哈尼姆」(如貝爾吉斯。哈尼姆),意即」某某女士「如果對方有學銜或職稱,最好稱呼他為 「某某博士」或「某某教授」等。當碰到一個見過面的人時,可以向他打招呼,說一聲「賣哈巴」,意即「您好!」。 2.名片交換 由於有些土耳其的姓名不太容易記住,最好帶上足夠的名片,同遇到的土耳其人互相交換。接到名片後,要試著把上面的名字的發音念准,然後請別人替自己糾正。 3.守時觀念 大多數商務經營者都很重視守時,與政府機關的約會必須嚴格遵守。在伊斯坦布爾,交通十分擁擠,赴約時必須早二十分鍾出發。在雞尾酒會這樣的社交場合,遲到幾分鍾是不會受到指責的:但應邀出席正式的晚宴不可遲到。 4.交談 訪問者完全可以談論政治,但應避免發表傾向性意見。世界大事和個人愛好是交談的合適話題。 5.服飾 參加商務會議時,必須穿禮服。有訪問活動時一定要穿外套、系領帶。 6.招待應酬 土耳其人及其殷勤好客,所以,招待客人在發展商業關系和友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商務招待會通常在餐館舉行,席間還可以觀賞歌舞表演。招待會結束後,如能發一封短涵向主人道謝,甚至回謝對方,將是表示領情的一個好方式。 7.小費 土耳其人在為他人服務時,有收取小費的習慣。乘坐計程車,小費一般為10%,行李每件約90里拉,旅館、飯店出15%的小費已附加入帳單外,還宜另付20%的小費給侍者。其他的小服務,每次可給50里拉左右的小費。 8.饋贈 理想的禮品通常是從免稅商店買來的咖啡、烈酒和香煙。要去拜訪客戶時。可以先將禮物送去。 應邀出席家宴時,通常可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送給主人,也可以在第二天送一束鮮花去,並附上一張小紙條,表示謝意。進餐時,若能對佳餚表示興趣,主人將會非常高興。

Ⅱ 請問一月份去土耳其旅遊.需要注意些什麼.還有想了解下當地的信息

土耳其為地中海式氣候,由於冬季為當地的雨季,亦請帶備雨具和太陽鏡,以防不時之需。夏季酷熱,遮陽傘,太陽鏡,防曬霜為必需品。

餐飲:
1、在酒店用自助早餐時,請適量選取,切勿在餐盤內剩餘食物過多或打包帶走,這是酒店禁止的行為;
2、酒店通過紅外線電腦管理冰箱里的飲料,酒店房間內的酒水非常昂貴,如不飲用,請勿移動,以免酒店電腦自動記賬;
3、酒店的自來水可供飲用,但酒店內沒有飲用的熱水供應,如習慣飲用熱水,請自備燒熱水的電器用品。
4、土耳其的中國餐廳供應免費茶水, 當地餐廳不供應免費飲料或熱水.
5、一般土耳其餐廳或賓館不歡迎外帶食品或飲料,如有必要請向餐館服務人員探詢.

耳其是回教國家,所以不要帶豬肉罐頭入境。伊斯坦堡最好避免在海鮮飯店進食,他們是有名的敲竹杠專家,許多應該附帶的東西如麵包、水也獅子大開口,觀光客有理說不清,吃了虧一肚子氣。

住宿:
1、土耳其一般無一次性使用牙刷、牙膏、拖鞋、電熱水瓶等物品,建議自帶拖鞋和牙具等一次性使用的物品;
2、請勿穿著睡衣走出房間;在酒店大廳內或其附設餐廳、酒吧內請勿穿拖鞋;酒店內禁止大聲喧嘩,以免影響其他客人休息;
3、離開酒店外出時,請通知領隊或陪同,並攜帶印有酒店地址和電話的名片,以備迷路時使用。最好能結伴同行(其中最好有懂外語的),以策安全;
4、酒店電話費昂貴,建議自行購買電話磁卡使用公共電話(磁卡可以在小店裡面買到);
5、土耳其電源為220V電壓, 插頭為兩角圓形插頭.
6、酒店一般設有收費電視服務,在入住酒店前請向陪同咨詢,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費用
7、旅行社只負責住宿費用,對飯店可以使用的房間內小酒吧、付款電視、洗衣、通訊設施等個人消費,一律由客人自己負責;
8、酒店的自來水可供飲用,但酒店內皆沒有飲用之熱水供應,如習慣飲用熱水,請自備燒熱水之電器用品。此外,如需使用電風筒或其他電器,亦需自行攜帶。
9、土耳其人珍惜地毯,請勿吐痰在地毯上。酒店內的落地煙灰缸也不適合吐痰,請自備衛生紙。

旅館的保險箱保險嗎?根據經驗,二、三、四、五星級的旅館都是保險的,但民宿(Pension)則不敢保證。 行土耳其人做事慢,開起車卻跟拚命三郎似的,過馬路時切記停、聽、看。搭乘長途巴士時最好選有名、較貴但品質有保證的Varan, Ulusoy等老字型大小,舒適又安全。土耳其公路設施完善,長途巴士多半是豪華賓士,物美價廉值得一試。

安全:
1、托運行李時,請不要將現金或貴重物品放入行李中,如果行李丟失,請及時在機場填寫行李損失或丟失單;
2、 護照、機票及貴重物品請隨身攜帶,切不可放在酒店房間中或交通工具上;
3、 景點、旅館早餐廳、餐館等場所,注意個人物品,不要在公共場所顯示過多現金及其他名貴物品,機票、護照要保管好。
4、 國外期間,須集體活動,聽從領隊和當地導游安排,不得擅自離隊和憑個人意志辦事;
5、不要單獨離開酒店,尤其在晚上,最好3人以上一起活動。

比起紐約、羅馬的扒手橫行,土耳其安全多了。伊斯蘭教唾棄做賊的,所以被扒被搶的機率不大。但人多的市集還是要注意。賣小玩意或地毯的小孩纏著大人要你買的機率也很大,這時加快步伐或堅決搖頭或說已買就好。也要小心四處游盪的吉普賽人。

外出可能會因水土不服而令身體感覺不適,故應准備些常用葯物,以備不時之需。若需長期服用某類葯品,如血壓高、心臟病、胃病或糖尿病等,必須攜帶足夠的葯物及相應得醫生處方,以防萬一。來賓有高血壓、心臟病的請事先通知領隊並告知應急辦法。

女性遊客

土耳其正從一個傳統的父權社會轉換到現代的兩性平權社會,對於單身、女性觀光客會用較多的語言、眼神、手勢來表示他們的好奇與「關愛」。要懂得保護自己,如不要穿太暴露的上衣、短褲,在無名指上戴個結婚戒指有「嚇阻」的作用。有的土耳其男性會對單身女性觀光客大獻殷勤,看你的心情與需要,小心應付。土耳其人是個頗講究正式的民族,從穿著到禮儀。朋友見面先親左右頰,較不熟的則握手。到人家裡做客時要脫鞋。不要在公共場合擤鼻子,不要和愛人在公共場合摟摟抱抱,這些被視為有礙觀瞻。

Ⅲ 世界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區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舉行激烈的搶山羊比賽,以示慶祝。兩隊騎手爭搶獵物,比賽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阿根廷: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後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准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鍾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鍾聲吃下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後穿上新衣裳,他們認為這樣可去除過去一年的衰氣,除舊迎新,迎接來年好運。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戶紛紛到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採集來的鮮花撒在江面,然後,大家笑呵呵地跳進水中盡情沐浴,同時用花瓣來揉搓身子,在這個國家,水被視為「聖潔」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准備一碗水,聽到新年鍾響,大家都很快地將水潑向街,意為「除歲」

哥倫比亞:元旦前夕,各條街上都製作很大的傀儡——「舊年」,並宣布「舊年遺言」,「遺言」的內容滑稽風趣,以博得人們開心,午夜時將「傀儡」炸毀,在粉碎舊年「傀儡」的爆炸聲中,人們載歌載舞,互相慶賀。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元旦為「正日」。在這一天,他們的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泰國: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節日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

德國:德國人在元旦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他們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人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等農作物的顆粒,還有一些綠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朝鮮:朝鮮和我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怪,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新加坡:農歷除夕時,孩子們有守歲的習慣,直到午夜待家長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結束後方能就寢,第二天清晨則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裡拿「紅包」(壓歲錢)去看舞龍、舞獅隊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節日的氣氛。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

義大利:義大利的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戶戶收拾舊物,將屋子裡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伊朗: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

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習慣,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面對冰天雪地,大聲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彷彿在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以健身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希臘: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裡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羅馬尼亞:元旦前夜,人們在廣場上豎起高大的聖誕樹,搭起舞台。市民們一邊燒著焰火,一邊載歌載舞。農村人拉著木犁,上面裝飾著各種彩花,慶祝新年。

Ⅳ 去土耳其旅遊要帶什麼

帶什麼 帶什麼衣服 著裝 去土耳其要帶什麼,其實這個問題出來的時候小編第一反應就是帶上戀人,因為要帶著她去浪漫的土耳其。但是當你准備去土耳其的時候,你會發現行李超級多,不是你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的。

帶什麼
1.要帶葯,尤其是消炎葯,國外是處方葯,不會隨便幫你開的。

2.氣溫:雖然土耳其溫度14-28度,但真的會喉嚨發炎。

3.氣候:土耳其非常乾燥!晚上會因為嗓子干疼而醒兩三次,不得不起來灌水。因為沒有加濕器,只能浸濕紙巾戳個透氣孔直接蒙在口鼻處才能睡著。第一天就口腔潰瘍,第三天就開始喉嚨痛,吃了四頓喉疾靈+響聲丸終於把右嗓子的炎症壓下去,左嗓子的炎症就冒出來。

4.一些應急土辦法

①用高濃度鹽水漱口,含在喉嚨消炎;

②喝蜂蜜檸檬水,土耳其盛產水果,檸檬還是很多的,商店也能買到蜂蜜。

這是外治,關鍵還是飲食。土耳其不僅天氣乾燥,吃得也很乾,各種煎炸烤。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挑食,不要只吃肉,它的薄荷味的奇葩蔬菜沙拉要吃,酸到你快哭出來的奇葩酸奶要吃,各種生番茄生甘藍要吃。尤其是酸奶,一開始可能會懷疑土耳其人為什麼要吃那麼酸的酸奶,後來才發現它非常下火的。

同行的朋友說:「之所以上火,就是因為你吃太多肉不消化,想消化就多吃青菜和它們的酸奶。」

5.保障:土耳其不是很太平,再加上氣候導致喉嚨會發炎,土耳其的醫療也貴,有一份保障還是很重要的,我每次出行都是會買美亞白銀,醫療保障10萬,綁架拘留、旅行延誤、變更、個人財務、意外等等都有全面的保障。
帶什麼衣服
對女生來說,旅途中時刻保持美美拍照美美是非常重要的!再者土耳其溫差很大,我走的地區跨度也很大,九月底十月初這段時間那幾個城市的溫度跨度大概是14-28攝氏度,怎麼帶衣服確實是個頭疼的事情。

我帶衣服的原則是:易於排列組合搭配,不帶只能搭配受限單獨穿的服裝,色彩多但都是基礎色(黑、白、紅、褐、深藍)、雪紡為主(易洗易干,透氣得來也熱)。我當時帶了:

1套黑色連衣短裙(棉花堡背景為藍白色,我當天就穿了反差色過去,其實只要是鮮艷的衣服也都可以啦,但是下裝一定要短,因為棉花堡是玩水的地方)

1條暗紅色長裙(事實證明土耳其很多古城,都是土黃色背景,紅色非常搶眼,暗紅色也有復古感)

3條棉質鉛筆褲(藍色、深藍色、黑色),為了應付十幾度的低氣溫的

3件雪紡中袖上衣

1套褐色連體褲(純粹就是喜歡它的花色啊,就是為了穿去古城的,不過有點融為一體了……)

1件藏藍色防水風衣(坐熱氣球時間為凌晨五六點,氣溫相對低,防風的衣服必須帶上,而且安卡拉和伊斯坦布爾緯度高,碰上下雨時會很冷,必須防風還能防水當雨衣用)

1件白色麻質防曬衫(透氣輕薄,涼的時候能保保暖,曬的時候能擋擋太陽)

1條紅色羊絨圍巾(伊斯蘭國家啊,有時候會要包腦袋的,冷的時候還能暖脖子啊,曬的時候也可以擋太陽啊萬能啊,紅色還能用來把自己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啊)

1條加絨保暖內衣(飛熱氣球的時候真的很冷啊,要穿這個啊,不過我比較建議帶uniqlo的輕質羽絨,因為更輕便易帶,我那個太重)
著裝
5月中旬的氣候,中午已經很熱了,早晚會較涼。建議白天穿短袖、連衣裙,晚上外面可穿件長袖開衫。熱氣球和滑翔傘要穿的厚一些,熱氣球我穿了針織開衫、長褲;滑翔傘不能穿裙子,否則會走光,我穿了長袖衛衣、牛仔褲。僅供參考。

因為走路較多,應穿較為舒適的鞋子,運動鞋最佳;海邊可以人字拖,要防水的哦~

土耳其的太陽紫外線很強,非常非常曬!最好戴上遮陽帽和太陽鏡,全身塗上防曬霜;男士們不愛塗的話真的會被曬傷哦~

參觀清真寺時,婦女需戴頭巾。入口處會提供的統一藍色的頭巾,如果想凹凸造型,建議自己准備一條。

Ⅳ 鞋的變遷~~~~~~~~~~~~~謝謝

鞋的產生與自然環境、人類的智慧密不可分。遠古時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氣候的嚴寒酷暑,人類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雙腳,於是就出現了鞋: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古人類保存下來的文獻,仍能給我們提供一部精彩的鞋史。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的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訂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里。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們在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齣售成品鞋。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台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 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鞋子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飾一樣,鞋子在某些時候,也代表了某種你想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分地位;但是,除了對一雙罕見的鞋子嘖嘖稱奇之外,我們最關心的,其實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腳的問題。因此,當你夢見鞋子,往往表示著,在你生活中的某個層面也許浮現出「到底適不適合」的疑慮。夢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現實生活中採取的行動方式,特別是你穿著它四處走動的時候。注意在夢中,鞋子的式樣與類型,觀察你和鞋子的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對它的感覺;也許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腳上的原因了。

鞋子的發展史

對鞋子的關注,在西方19世紀中後期就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但當時均是把鞋視為腳的附屬物來研究的。他們認為,腳是一種色情器官,鞋則是它的性外套。這一事實和人類一樣古老,人類的腳具有一種自然的慾望功能,這種慾望功能對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人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鞋和人類的文化息息相關,不僅每一個民族穿鞋示一樣,不同歷史時期的鞋也各有差異,甚至每個人穿的鞋也是風情各異。雖然鞋的基本功能是為了保護足部,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鞋除了實用之外,各個時代的美感與風格,也在足下展露無遺。
從鞋子本身的發展歷史而言,鞋子與社會地位、氣候環境、宗教、性別、時代的文化背景皆息息相關;同時,人們對於鞋子的選擇還可以透露出穿著者的品味與儀態。從工藝編年史的角度看,鞋子的樣式往往隨著社會價值觀而不斷創新,而且也可看出當時工藝的水準與製作技術。
鞋子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護腳物,也不僅僅是一種想入非非的裝飾品。它主要是一種慾望外套,恰好和具有自然的色情意味的腳相得益彰。各種時髦的鞋子都是腳的誘惑藝術品。
幾千年以來,鞋子翔實地記錄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隨著時代變遷,東西方文化差異起來起小,人類的價值觀也越來越趨於一致。這本《鞋的風化史》正是在這種趨於一致但又有著極大不同的文化宗旨下完成的,相信本書可以為讀者提供從不同角度看待西方與東方不同的鞋文化與生活,因而在輕松的觀賞中也同時領略到風化史的發展。

最早的鞋子

你是否曾經想過,人類最早的鞋子是什麼樣的?要追索這個問題,必須上溯到幾萬年前。在遙遠的非洲南部海岸,離印度洋不遠處的克拉西斯河河口,有著無數密布的洞穴,據悉那兒曾經是homosapienssapiens(這個拉丁詞的意思是「雙倍智人」)的第一批社區。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早期人類發明了服裝——大多是經過腌制的動物皮毛。而為了保護腳底板,他們想出的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一把揪住手邊的任何東西(平展的樹皮、大片樹葉,也許還有一束束的野草),用藤條或堅韌的長草捆在腳下。早期的「鞋子」可能不很美觀,但卻很實用。

經過長期的實驗,人類發明了「涼鞋」。這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它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上。從北美,到克拉瑪斯印第安人、史前期的岩居人那兒,這種鞋子到處都可以找到。早期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過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塊,沿著邊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最古老的涼鞋。據估算,這只涼鞋有近千年的歷史,其製作用的材料是美洲駝皮。

同樣的涼鞋怎麼可能在相距如此之遙的地方找到呢?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隨著地球氣候的變化,大規模遷移的原始人在地球各個角落安家落戶,他們從沿途遇到的人那兒照搬了做鞋的方式。根據所能得到的原材料,以及隨四季變化而體驗到的天氣情況,從別處借鑒的設計又得到了改進。許多最早的涼鞋都是用植物材料製作而成,遭受風雨侵襲很快就損壞了,那我們還能到哪兒去尋找涼鞋的線索呢?有趣的是,最古老的一張有關涼鞋的圖畫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證。這塊有五千年歷史的雕刻石板是在赫拉克勒波利斯這座「雄鷹之城」的廟宇中發現的。石板的一面是國王正在懲罰一個倒霉的下跪的敵人,另一面是國王正大踏步地赤足跨過十個沒有頭顱的屍體。但無論國王走到哪兒,都有一個侏儒般的僕人跟隨著他,手裡捧著國王的一雙花哨的涼鞋。這雙涼鞋也許代表著納莫國王的權力。

在接下去的一千五百年中,埃及人發展了他們特殊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334年,九歲的圖坦卡蒙當上了埃及國王,在有關的記載中就已出現了「涼鞋」的象形字,形如一個橢圓加上兩條鞋帶。九年後,圖坦卡蒙國王去世,他的屍體被製成了木乃伊,在隨葬物中,就有距今已三千多年的精美涼鞋。他的臣民相信,這些鞋子會幫助國王繼續他來世的旅程。其中一雙尖形尖頭涼鞋用鑲金製作;另一雙則以紙莎草做成,腳踝處有皮扣帶,繪有一幅想像豐富的尼羅河風景圖案。

皮靴的產生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士兵一直用皮靴保護他們的腳和腿。他們穿著皮靴穿過崎嶇不平的鄉野,涉過冰冷刺骨的河流。在一幅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壁畫上能見到這種鞋具是最早的一個記錄,此畫捕捉了薩根王二世(公元前721年至公元前705年)兇猛的武士乘著戰車,擴充亞述帝國版圖的場面。畫面上所有的人都足登飾有花邊的皮靴。幾百年後,古希臘的斯巴達戰士的鞋具更加富於想像——紅得耀眼的皮靴(以及顏色相配的紅色短袖束腰外衣),其目的旨在遮掩傷口流出來的血液。這種紅皮靴很快在瘋狂的斯巴達青年中流行開來。一些歷史學家堅信,皮靴的歷史要比古希臘和亞述帝國更加久遠。也許在四千五百年前,第一批皮靴是鹿皮鞋,人們在穿著時還得另外纏上綁腿擋風禦寒,保護腿腳不被荊棘劃破。但到後來,綁腿就連在了鹿皮上,成了高及腿肚或膝部的皮靴了。這種皮靴在北亞大量發現,那兒的氣候十分惡劣。專家認為,早期皮靴中有許多被攜帶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和北美地區,被因紐特人和美國土著部落加以改造。

皮靴與其他鞋子一樣,其設計也隨著制靴者和穿靴者的需要和可供利用的資源在變化。野獸也經常為制靴者提供靈感,當生活在北極圈以上的因紐特人注意到,北極熊皮即使在最嚴寒的氣候下也不會凍結時,他們就用巨熊腿皮和熊掌製作皮靴。生活在日本北海道的土著人曾用鹿皮做皮靴。而北美馴鹿和長胡須的海豹的皮革則成了阿拉斯加近海土著居民製作冬用皮靴的最佳材料。為了製作最好的防水皮靴,薩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帶毛的一面翻在外面。俄羅斯極東部勘察達爾半島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則涼爽多霧,勘察達爾人用魚皮做成的皮靴在霜凍情況下穿,這種皮靴在飢荒時還可煮食充飢。

對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和西伯利亞極北地區的薩莫耶德部落的人來說,腳如不能保持乾燥,將意味著死亡。為此,愛斯基摩人用兩層草墊和鳥皮做短襪。薩莫耶德人則用乾草把腳包裹起來,接著是一層兔皮,然後是皮靴里子,再襯上更多的草料,最後才是皮靴的外皮。皮靴的出現促成了短襪的誕生,這種短襪的材料從幼犬皮到草編織物,什麼都有。兩百年前,英國海盜和早期美國商船上的一些成員喜歡穿頂部很寬的高筒靴。因為有了「高筒」,走私有價值的物品就很方便。「bootlegging」,即「高筒」,後來成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禁酒時期的一個很流行的詞彙,因為當時那些穿高筒靴者常非法製作並銷售酒類。

鞋子和地位

在古希臘,鞋子象徵著奴役和自由之間的區別。希臘哲學家普盧塔克(46——120)寫道,「赤腳」,「是下賤奴隸的標志」。奴隸是不許穿鞋的,奴隸被賣掉時,他們的赤腳上蓋滿了白堊或灰泥,因此他們被叫做cretati,即「白堊人」。希臘的自由人不敢不穿鞋就上街,害怕被人當成奴隸。從歷史上來講,鞋子反映了財富,可以用來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甚至宗教信仰。例如二百七十年前,如果一個英國女孩穿了一雙牛皮鞋,就會被認為跟一個穿花邊高跟鞋的年輕女士很不一樣——哪怕她穿的皮鞋很精製。

法國的路易十四國王身高僅五英尺三英寸。從1643年到1715年,他率領法國軍隊與歐洲的幾乎所有國家打了四場大仗,建造了凡爾賽宮。盡管他取得這些成就,但還是心存遺憾,他希望自己能以極其動人的高大的君王形象讓世界矚目。為了解決身高問題,他頭戴一頂高聳的假發,足登一雙高跟鞋。一到特殊場合,他就穿上這雙用軟木做的五英寸高的高跟鞋,上面裝飾著各種表現法軍戰斗勝利的袖珍畫像。他那高跟鞋的腳踵處的皮革染成了紅色,這個色彩後來就象徵著貴族的成員。鞋子的顏色常常象徵著權力。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接受教皇利奧三世加冕,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在征服了歐洲大部之後,查理曼大帝穿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紅皮鞋,上面綴著黃金和祖母綠,與他鑲嵌著珠寶的皇冠相映成趣。紫紅色也是一種皇家鞋子的顏色,羅馬帝國初期,只有皇帝能穿紫紅色皮製的涼鞋,上面綉著金線,腳背上有隻金色的雄鷹。根據羅馬法律,誰要是敢於穿同樣的鞋子,就會遭到流放,失去所有的財產。有些羅馬統治者對其臣民穿的鞋子顏色和裝飾非常挑剔,奧勒良皇帝就曾宣布,除了他本人和繼任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許穿紅鞋。赫里奧嘎巴魯斯皇帝禁止任何女性用黃金和珠寶做鞋子的裝飾,除了貴族中級別最高的女性之外。

鞋子不僅能夠反映地位,而且也很能說明某位領袖的哲學思想。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於1801年就任美國第三屆總統,他足登結著鞋帶的牛津鞋登上總統寶座。「牛津鞋」鞋面很低,早在1640年就由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引進。但那時鞋帶還很新鮮——所以傑斐遜一出現便引起了某種轟動。傑斐遜並不想在時裝領域獨領風騷,他只不過是1785年到1789年任美國駐法公使時受到嶄新的革命精神的影響而已。法國人已經放棄了銀扣帶,轉而使用鞋帶,因為他們認為這更「民主」。軍用皮靴也曾用作象徵物,當法國的拿破崙(1769——1821)奪取大權,於1804年自封為皇帝,在教皇庇護七世主持的一場典禮中,他在鞋具方面引導了一場全新的潮流。

拿破崙特別欣賞羅馬帝國的藝術和服裝,最喜歡皮靴前面高過膝蓋,但後面則切割得稍短,便於行走。為了保持必要的亮光,皮靴上面用特殊的油脂和蠟的混合物打光,不允許有一塊發暗的斑點。1815年英軍在滑鐵盧一役大敗拿破崙,統領英軍的威靈頓公爵曾出人意料地說,他之所以能在軍事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他的士兵屬於「歐洲鞋穿得最好的人」。就像拿破崙一樣,威靈頓也是一個皮靴迷。

時裝鞋與高跟鞋

是誰帶頭搞起時裝鞋的呢?也許是從前那些國王或王後和其他有權有勢的人。17世紀,查爾斯二世(1630——1685)號稱「快活的君王」,他喜歡跑馬、賭博、擁翠偎紅,腳上穿的鈍頭鞋面上總要綴著絲綉的玫瑰花。朝廷的其他富有的男男女女也都效仿這位快活君王的風格,競相在豪華和色彩上攀比。有時候,最有錢有勢的人也會從工人階級穿過的鞋子上面照抄鞋樣。1555年pumps(註:英文中含有「泵」之意)第一次在英格蘭被描繪為「薄鞋」,不用系鞋帶,但像泵一樣緊緊吸附在腳上。這種淺口鞋用軟木或皮革做底,專為奔跑的男僕設計,他們在主人的車旁跑動,車子一停下來,就要准備替主人開門。到了1730年,年輕人、富人和躁動不安的人都時興起這種鞋樣來,此時它的料子已經用上天鵝絨了。

鞋跟的發明促成了最戲劇性的時裝變化。起先,鞋跟也許產生於一種很實際的需要,為的是不讓裙邊沾濕雨水、泥水和雪水。近東的婦女也許在五百年前就已經發明了「chopines」(即軟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婦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蹺,有八英寸高,木製,裡面的襯墊是祖母綠和銀絲。一根根皮帶像涼鞋鞋帶一樣從周圍把腳縛住。16世紀,義大利威尼斯腳穿「超平」的婦女如此之多,以至一位遊客說,這個國家好像到處都是會走路的五朔節花柱。很快這種時髦傳到了法國和英國,在那兒,「超平」高到了18英寸!

這種踩高蹺的鞋子並沒有完全吸引住人們。16世紀前期,一位無名的義大利鞋子設計師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解決方法:鞋可以高起來,但卻不像「超平」那樣笨拙。當凱薩林·德·美第奇從義大利啟航,去與奧爾良公爵完婚時,她的行李中帶上了一樣特別的東西:法國將要見到的第一雙高跟鞋。

鞋子的前面是軟木楔子,後跟較高,這就讓凱薩林有了她需要的身高,能夠直接地盯著看她未來的丈夫了。她丈夫後來成了亨利二世國王,高跟鞋跟著火爆起來。鞋匠們開始為左右腳製作不同的鞋底了(而不是像原來那樣「直筒的」)。然而,這種軟木或木頭製作的鞋子跟高三四英寸,甚至達五英寸,穿鞋者的腿常常會腫脹起來,婦女為了不致跌倒,走路時仍不免像走高蹺般地晃來晃去。法國人把這種新式高跟鞋具叫做「chaussureaport」,又叫「橋鞋」(因為下面的拱形)或「嗒嗒鞋」(因為鞋子發出的聲音)。

一、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Ⅵ 土耳其傳統服裝

土耳其傳統服裝:

土耳其女性的傳統服飾多由花色繁雜的棉質與絲質布料製成,基本款式沒有太大變化,各地區之間的差異也較小,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寬大松垮的無襠褲莎伐。

在土耳其許多地區,常見的女性服裝還有高領長袖的夾克配以長可及膝的外套,夾克的下擺分為三片,前面兩片,後面一片。為了便於跳舞或工作,有時將後面的一片折進腰帶里,或將前面的兩片折至背部,固定在臀部。

在北部某些地區,人們還會將前面兩片交錯成圍裙的樣子。夾克大多是用有著垂直線條且色彩豐富的布料製成,它與款式寬松色調平淡的沙伐形成了鮮明對比。

(6)土耳其人為什麼穿拖鞋擴展閱讀

土耳其男子的紅色筒帽一般都附有頭巾,有些地區的男子只帶頭巾,頭巾分為單色或多色,佩藏時常常環繞在頭部。黑海沿岸的某些地區,男子喜歡戴「巴士里克」,它由條長長的黑 色圍巾繞在頭上,但在頭部兩側會露出像耳朵一樣的兩端。

土耳其男人大多穿著黑色或褐色的葉梅尼鞋子,在黑海沿岸更常見的是軟皮靴再配一.條寬腰帶。很多人更喜歡在寬腰帶上繫上另一條很寬的皮帶,便於插置各式武器。

Ⅶ 在土耳其旅遊,為什麼導游說不要做OK的手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使用手勢來配合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可你知道嗎?在土耳其並不是所有手勢都可以隨便使用。例如我們在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的「ok」手勢在土耳其就是個大禁忌,它是一種極其具有侮辱意義的冒犯性的手勢。就好比在中國,你對著別人比中指的手勢,也是相當侮辱人的冒犯性手勢。

還有相當重要的一點,在土耳其進入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的時候一定要拖鞋,否則會被視為不尊重他們禮拜的地方,且不潔凈。雖然要求要脫鞋子,但是襪子是不需要脫的,也不用擔心人家的地板臟,最潔凈的地方,自然他們也會注重寺內衛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5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2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3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5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