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階梯屬於什麼地貌

土耳其階梯屬於什麼地貌

發布時間: 2023-03-12 19:48:24

Ⅰ 土耳其的地形特徵是什麼

(1)讀圖,土耳其地形類型有高原、山地,根據圖例可以看到,周圍被山脈環繞,地勢東高西低.
(2)根據圖文判斷,安卡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因地處內陸,受海洋影響較小,氣溫年較差較大,年降水量較少.伊斯坦布爾是地中海氣候,距離海洋近,受西風帶影響,年降水量較多,季節變化較大,冬雨較多.
(3)讀圖文,圖茲湖是土耳其第二大湖(內陸鹹水湖),因入湖河流沿岸農業過度引水灌溉,它曾在2008年乾涸為一片鹽灘,因此,圖茲湖成為鹽灘的過程為:湖水中含有大量鹽分,近年河流入湖水量減少,蒸發旺盛,最終湖水乾涸形成鹽灘.
(4)由材料可知,工業園區建立受到了兩國政府的支持;有鐵路和公路直通土耳其南部最大港口梅爾辛,交通便利; 它包括工業區及住宅服務區,基礎設施完善.
(5)讀文可知,馬爾馬雷海底隧道修建後,4分鍾就可以穿過海峽,縮短了通行時間;交通受自然環境影響小;馬爾馬雷海底隧道不僅使鐵路直接連通兩洲,也有軌道與市內地鐵相接,促進亞歐經濟、文化交流,也緩解了(伊斯坦布爾)市內交通壓力.
故答案為:(1)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東高西低.
(2)年均溫較低,氣溫年較差較大,降水較少.
(3)湖水中含有大量鹽分,近年河流入湖水量減少,蒸發旺盛,最終湖水乾涸形成鹽灘.
(4)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條件優越,政策優惠,有產業集聚效應,距歐洲市場近.
(5)縮短了通行時間,交通受自然環境影響小,促進亞歐經濟、文化交流,緩解(伊斯坦布爾)市內交通壓力.

Ⅱ 地貌類型七大地形 地貌類型七大地形是什麼

1、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受流水侵蝕作用形成,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我國黃土集中分布范圍:北起長城,南界秦嶺,西從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地理上稱為黃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

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近代喀斯特研究得名於此。

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洞、石筍、落水洞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

3、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廣東福建丹霞山為典型。

丹霞地貌區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遊資源豐富,有的早已成為風景區,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張掖丹霞等。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4、雅丹地貌

中國內陸荒漠里,有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它是一列列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是由強大的定向風吹蝕和古河流侵蝕形成。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羅布泊和古樓蘭一帶的雅丹外,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風城」等也都典型。

5、沙漠、沙丘地貌

風力堆積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鏈、沙壟、沙地……

6、冰川地形地貌

在我國中西部高山區地帶生長發育的當代冰川,按其主題活動狀況可分成二種:大陸性冰川(或稱冷冰川)、海洋性冰川(或稱暖冰川)。大陸性冰川受乾躁大陸性氣候危害,冰溫很低,冰舌表層下列的主題活動層溫度為-1℃到-10°℃,冰內與冰下消溶較差,融水量小,冰流速率低,冰川溶蝕和運送工作能力較弱。海洋性冰川生長發育地域降雨豐富多彩,冰舌處冰溫貼近O℃,冰內和冰下消溶明顯,冰川流動性速率大,冰川溶蝕和運送工作能力強。依據冰川的形狀則可分成:冰斗冰川、懸冰川、峽谷冰川(包含土耳其斯坦型冰川、小復式峽谷冰川、網狀結構峽谷冰川、寬尾冰川)、坡屋頂冰川和高原冰川等。

7、沙塵地形地貌

青海省嚴寒旱災,坐落於西風帶范圍內,全年度風靡高處西風,風速強勁,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西寧青海湖盆地及其青南高原的絕大多數地域尤多西風和西北風,風力〉5米/秒(起沙塵)的日數一般在50天之上;再加這種地區旱災和半乾旱的氣侯,植物群落稀缺,岩層外露,第四紀疏鬆堆積物普遍沉積,及其人們不科學的生產製造主題活動,導致植物群落遭受毀壞,在風速功效下長成各種各樣沙塵地形地貌。風蝕地貌以風蝕殘丘和風蝕窪地方式普遍遍布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地區,以冷湖一帶更為典型性。

Ⅲ 土爾其在地球上的緯度

土爾其在地球上的緯度是北緯38.8,東經43.5。

土耳其國家范圍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地跨亞、歐兩大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實行歐洲模式,是歐盟的候選國。憲法規定土耳其為民主、政教分離和實行法制的國家。土耳其外交重心在西方,在與美國保持傳統戰略夥伴關系的同時加強與歐洲國家的關系。

(3)土耳其階梯屬於什麼地貌擴展閱讀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文:Türkiye Cumhuriyeti,英語:The Republic of Turkey)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利亞半島)和南歐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

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

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組成的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

海岸線長7200公里,陸地邊境線長2648公里。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地形地貌土耳其地形復雜,從沿海平原到山區草場,從雪松林到綿延的大草原。這里是世界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阿勒山(又譯作亞拉臘山或亞拉拉特山)高達5,165米,山頂終年積雪覆蓋,景色最為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此外,這還是一個河流湖泊眾多的國度,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均發源於此。

Ⅳ 什麼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


「無底洞」又稱「落水洞」,其實就是喀斯特洞穴的一種。它是由地面上的水沿著石灰岩岩層進行侵蝕時形成的垂直洞穴,也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無底洞」一般有100多米深,難見其底部,因此得名。

Ⅳ 土耳其棉花堡是什麼地貌類型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啊!

棉花堡表面白色的物質就是富含石灰岩的物質,和國內溶洞的鍾乳石物質基本一致,但棉花堡的鈣質是白色的,雪白色的,所以就很特別

Ⅵ 土耳其風化區卡帕多奇亞是什麼地貌

土耳其卡帕多奇亞屬於火山熔岩地貌。這種地貌的形成起源於幾百萬年前Erciyes、Hasandag和Golludag三座火山的噴發。噴出的大量岩漿冷卻、鈣化,凝固成的風化岩層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易於受腐蝕。之後,較耐腐蝕的玄武質火山岩覆蓋了松軟的風化岩層。隨著時光的流逝,玄武質岩石碎裂,變得疏鬆,將松軟的風化岩重又暴露出來。慢慢地,除了被玄武岩象傘一樣遮蓋起來的地方外,雨水把風化岩石侵蝕出一條條溝壑,形成了陡峭的神奇「煙囪景觀」。

Ⅶ 全球喀斯特石林地貌分布及對比

從喀斯特地貌的術語和定義可以清楚地看出,國際上通常還是將石林地貌歸屬於劍狀喀斯特(pinnaclekarst)地貌類型。而大量研究表明,世界上的劍狀喀斯特從地理分布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雲南石林為代表的「大陸劍狀喀斯特」;另一類是以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穆魯等為代表的「熱帶島嶼劍狀喀斯特」。

1.全球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觀分布

研究表明,劍狀喀斯特的形成是地質、氣候、水文等多種條件有利結合的結果。由於形成條件較苛刻,因此世界上真正意義的劍狀喀斯特或石林地貌很少,只在熱帶、亞熱帶的極少數地區發育。一些有著大片碳酸鹽岩分布的地區如歐洲、美洲等,雖然地表也有類似劍狀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但都屬於「高石芽」或「殘余狀岩塊」等,而不是真正的「劍狀喀斯特」或「石林」。

(1)大陸劍狀喀斯特及類似地貌的分布

地中海地區

法國:與雲南石林有相近之處的是法國南部喀斯(Causse Noir)的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圖3-60)面積1.2km2,海拔800m,侏羅紀白雲岩被交錯的裂隙網分割,由於雨水溶蝕和風化作用,裂隙不斷加寬,形成起伏的地形以及奇形怪狀的小石峰和分離的石柱,石柱的高度可達12m,石柱呈上大下小的蘑菇狀。這種白雲岩喀斯特地貌在中歐溫帶較寒冷的地區以及東部阿爾卑斯石灰岩地區具有典型性。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地貌的形成是受大西洋濕潤氣候的影響,常年具有降雨,白雲岩經緩慢溶蝕而成。

同樣位於喀斯(Causse Noir)地區,與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相鄰且情況類似的還有喀沃斯(Chaos Rajol)區域,該區域面積3.4km2,海拔170~256m,該區域經長期的風化溶蝕,也殘留著一些高大壯觀的劍狀石柱。

土耳其:土耳其南部的陶魯山(Taurus Mountains)地區是一個面積幾平方千米的高原。主要出露晚第三紀中新世礫岩,高原邊緣有兩條小而深的喀斯特峽谷。該地區由於侵蝕作用而形成數米高的不規則狀岩錐、岩柱(圖3-61)。

圖3-60 法國南部喀斯(Causse Noir)的林柱狀喀斯特

圖3-61 土耳其南部的陶魯山(Taurus Moutains)地區林柱狀喀斯特

西班牙:西班牙北部的索拉里(Solares)地區,被稱為「分布著岩針的山坡」,在濕潤的溫帶氣候條件下,該地區的石灰岩被6~10m深的溶蝕裂隙組(kluftkarren)分割成分離的岩柱(圖3-62)。

南部的托克·安提奎若(Torcald』Antequera)喀斯特高原,海拔1377m。年降水800mm,夏季數月為旱季。地層為侏羅紀白雲岩和白雲質灰岩,層理發育,密集裂隙,也發育類似「建築廢墟」般的林柱狀喀斯特地貌,面積28km2。其現代地貌形態是由於冰緣動力作用,在受到快速侵蝕的地區殘留下高達8m的岩柱。

西班牙南部莫瑞納山(Sierra Morena)的塞柔(Cerro de Hierro)(圖3-63)地區還有出土的古喀斯特,是由古生代石灰岩發育大型溶痕而成,海拔700~800m,該古喀斯特是由於1950~1970年的鐵礦開采而出露。該古喀斯特形態方面與石林有相似之處。

黎巴嫩:黎巴嫩傑塔(Jeita)東部的石灰岩岩層被深達20m的裂隙分割成直立的岩塊和岩柱,由於岩性多樣以及石灰岩層的多孔性和可溶性,岩塊和岩柱的組合特徵猶如建築廢墟。該地貌的形成是侵蝕作用加之古氣候濕潤條件下的強烈溶蝕和現代雨季風化作用的綜合結果。冬季持續多日的霜凍和降雪和夏季持續多日的高溫暴曬促進了岩石的分解。

大洋洲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有一定范圍的石灰岩存在,環海岸分布,但基本上都是白堊紀以後的地層。沿大陸北、東和南三面邊緣斷續分布。由於形成時間較晚,加上氣候乾燥,流水作用不強烈,石灰岩地區的喀斯特景觀普遍發育都不典型。但是,在若干局部地點,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類似「劍狀」的景觀澳大利亞,少數地點還保存有「龍齒」狀山脊,有近似石林的景觀存在。

圖3-62 西班牙北部索拉里(Solares)地區的林柱狀喀斯特

圖3-63 西班牙南部莫瑞納山(Sierra Morena)地區的林柱狀喀斯特

在新南威爾士的雪山公園中,有一處名叫亞朗戈比利(Yarranggobilly)的地方,有一小片劍狀喀斯特,在志留系緻密塊狀石灰岩上沿裂隙發育成的短粗高石芽型喀斯特,個體孤立分布。同在新南威爾士的布戈尼亞保護區(Bungonia Reserve)也有一塊發育在志留紀地層上的喀斯特。被稱為「龍牙」地貌。位於昆士蘭北端的奇拉貢(Chillagon)(圖3-64),有類似雲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高石芽呈尖塔狀,針狀,個別高度可達20m,由於個體直徑較大,猶如石柱,往往個體孤立分布,沒有連成片,與石林有一定區別。

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陸劍狀喀斯特不發育,很少有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觀的報道。

(2)熱帶島嶼劍狀喀斯特的分布

馬達加斯加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的劍狀喀斯特(Tsingy de Ben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Madagascacar)

馬達加斯加島位於南半球,非洲大陸東部,面積595800km2,是世界第四大島。由於四周為海洋包圍,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馬達加斯加島形成時間較悠久。東側陡峭,西側平緩。高山逼近東部,最高峰海拔2700m。馬達加斯加西部為沉積岩區。岩層自東向西逐漸變新,依次為古生代砂頁岩,侏羅系石灰岩,白堊系和第三系砂岩,泥灰岩,第四系沉積岩。這些岩石呈條帶狀由北向南延伸,在島嶼中部向西凸起,使沉積岩帶形成彎弓形狀。石灰岩帶由此被切割成南北兩部分。馬島氣候基本屬於熱帶,全島年均溫在20°C以上。由於東部和西部降水的差異,形成雨林-季雨林和熱帶稀樹草原(薩瓦納)兩大氣候類型,東部年降水量可超過3000mm,西部從350mm到2000mm不等,北多南少。馬島上河流較多,均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向兩側流出。流程短小,但因降水豐沛,河流切割侵蝕作用強烈,河谷多形成峽谷地貌。動植物種群數量較多,由於地理位置與大陸隔離,因而保存有若干特有種和地方種。全島的植被可以分成兩大類型,熱帶森林和熱帶稀樹草原。前者分布在島嶼東側迎風坡,後者廣布在西部背風坡。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熱帶森林面積還不到全島面積的10%,而灌叢草地佔有很大比重。

圖3-64 澳大利亞昆士蘭奇拉貢(Chillagoe)的林柱狀喀斯特

馬達加斯加島的石灰岩分布面積不大,形成時間也比較晚,以侏羅紀地層為主。從北向南,呈狹窄條帶狀延伸。在島嶼中部,因受基底花崗岩的擠壓切割,被分成南北兩部分。由於石灰岩分布在古生代沉積岩與新生代沉積之間,古生代沉積岩質地松軟,易被侵蝕成窪地,而堅硬的石灰岩就突兀而起,形成懸崖峭壁。在石灰岩與古生代沉積岩之間形成了一條很長的北南向懸崖帶。由此向西,石灰岩帶西側地形起伏不平,發育著獨特的劍峰狀喀斯特地貌。再往西去,尖峰狀喀斯特地形逐漸消失,出現圓丘狀喀斯特地貌。整個島嶼的石灰岩面積約20000km2。具有劍峰形態的石灰岩地區主要有5片,它們是:安卡拉納(Ankarana)、納林達(Narinda)、納莫羅達(Namoroda)、貝馬拉哈(Bemaraha)、貝馬里俄(Bemarivo)。5片劍峰狀喀斯特地區總面積約近7000km2,間斷分布在馬島西部,其中,貝馬拉哈面積最大,達到4000km2,其次是納林達1500km2,其餘的3個面積在150~500km2之間。這5片地區均普遍發育著侏羅系石灰岩的石塔、劍峰,高度在1~10m的劍峰猶如刀刃,十分鋒利,10~40m的則形如刀劍。最典型的劍峰地貌分布在貝馬拉哈。

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位置是南緯18°7'~19°6',東經44°6'~44°8',面積1520km2,海拔150~700m(圖3-65)。該保護區於1990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目錄,定為高級別的保護區,要求實行嚴格的保護。這里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26℃,其中,井割的月均氣溫保持在20℃以上。年雨量為980mm;雨季從12月到來年3月,其餘6~8個月為旱季。

圖3-65 馬達加斯加貝馬拉哈(Benaraha)自然保護區的劍狀喀斯特

貝馬拉哈由侏羅系石灰岩組成,地形上為單斜山地,東高西低。東邊為南北向的懸崖絕壁,懸崖東側是疏鬆的沉積岩窪地,堆積著從結晶岩高地侵蝕下來的沖積物。堅硬的石灰岩抗侵蝕能力強,形成懸崖。這些懸崖比馬納波羅河河谷要高出300~400m,從北向南延伸數十公里。從懸崖往西,地面坡度變緩,遍布圓丘狀石灰岩丘陵,這些圓丘邊坡很陡,頂部平緩。最典型的劍狀石灰岩岩體分布在保護區南部。這里的碳酸鹽岩純度較高,含有95%~98%的碳酸鈣,空隙度約1%~3%,為裸露的岩體。尖銳的高石芽拔地而起,高度從幾米到30~40m。邊緣十分鋒利,猶如刀刃,高者猶如利劍,而且相互緊密連接,形成刀牆狀。由於這里的劍峰狀石灰岩地形非常典型,因此就以當地的地名「井割」(Tsingy)來代表這類地形———劍峰狀喀斯特地形,它代表著分布密集的叢林狀的「石林」地貌。

貝馬拉哈劍峰狀石林十分發育,數量眾多,有相當規模。石柱伸出地面,外形呈刀刃狀、劍狀、鋸齒狀,形態各異,景觀宏偉。同時由於節理發育,形成比比皆是的直立岩壁。在保護區內還橫穿過一條大河馬南布盧河。此河自東而西,深切河谷,逐級跌落,形成陡峭的河谷和瀑布。兩岸壁立,呈狹谷狀,河流水位變化可達10m以上。最大的瀑布落差在100m以上。一旦雨季來臨,景象非常壯觀。由於氣候炎熱,雨水充沛,風化作用十分強烈。堅硬的石灰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十分破碎的喀斯特地貌,通行非常困難,只有在旱季才能沿河而下,平時需藉助直升機。

馬來西亞沙撈越巫魯山國家公園的劍狀喀斯特(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Sar-wak,Malaysia)

巫魯山國家公園(Gunung Mulu)位於馬來西亞的沙撈越的第四管理區與第五管理區之間,其東北部與汶萊接壤(圖3-66)。地理位置北緯3°56'~4°16',東經114°47'~115°。面積為52.865公頃。海拔變化很大,介於38~2376m之間。穆魯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受東北季風控制,5~10月為西南季風。年均雨量在5000mm以上,雖然這里沒有明顯的乾季,但降雨還是有一定的季節性,高峰在4~5月和10~11月,最低出現在8~9月。相對濕度很高,很少低於90。終年高溫,低地為26°C,高地變化在14~18°C之間。

圖3-66 馬來西亞沙撈越巫魯山國家公園的劍狀喀斯特

巫魯山國家公園具有多種地形和地質地貌類型。它位於加里曼丹地向斜帶上,包含有所有主要的岩石種類。巫魯地塊覆蓋著整個公園的西半部,由厚度4000m到500mm的頁岩和砂岩組成,包括高達2376m的巫魯山(Gunung Mulu)主峰。其特徵是有被切割很深的沙質土壤和樹枝狀密布的深切河谷水系。梅里堪(Melinau)地塊的喀斯特石灰岩分布在巫魯的西部坡地上,由古納貝納拉峰(Gunung Benarat,1515m),古納阿比峰(Gu-nung Apil,750m),南部丘山(457m)等山嶺組成了山脈脊線,寬約5km,長約30km。它們有陡峭的懸崖絕壁,渾圓的或者針狀的山頂。這里的石灰岩質地非常純凈,為白色和灰色的碳酸鹽岩與石英質灰岩,屬中第三紀堅硬的碳酸鹽岩,厚度可達1500mm,產狀為40~50WNW,單層厚度一般可超過50m,並且有很厚的風化土,岩石露頭較少。懸崖高差達600m的峽谷,攜帶著來自巫魯地區石灰岩岩體的水,切開古納阿比峰和古納貝納拉峰之間的山體,進入沖積平原,然後沿南西向進入桑給吐吐(Sungei TutLih)。河流侵蝕石灰岩,沿著斷裂,層理和節理流入岩石中復雜的洞穴系統。塞達(Setap)頁岩地塊占據著公園西北角,在谷地是粘土頁岩,而在坡面上則是沉積岩和石英砂岩。這個地塊受到河流強烈切割侵蝕,產生了柵格狀的水系網路。沿著汶萊的邊界,有狹窄的Belait露頭出現,交替為頁岩和砂岩,以砂岩為主。在這里與石灰岩之間是沖積平原,沉積物從粘土、碎屑岩,變化成石英礫石,在石灰岩岩體上覆蓋著漂礫。平原地形波狀起伏,這是因為遺棄的河道被豐富的沉積物逐漸填滿的緣故。現代水系發育,河道深切,水量充沛。

巫魯山國家公園中最突出的喀斯特景觀有兩方面,其一,非常發育的洞穴。其二是劍峰狀石林。石林面積不大,約為5公頃,介於兩組走向5°與95°的相互垂直的節理之間,分布在古納阿比峰北側,海拔1200~1600m的陡坡上,這里的降水量高達5500mm。在這片面積不大的范圍的,發育著大群劍峰狀喀斯特地貌。垂直節理十分發育,裂隙面幾近垂直,形成石質劍峰。劍峰猶如薄片的刀劍,邊緣非常鋒利,刃面有70°~80°的傾角。劍峰成簇狀聚集,主群中劍狀岩體約有100個,一般高度為30~40m,最高可達45m,遠高於雲南石林。岩柱上部為白色,很少有藻類附生其上,這可能是充沛而頻繁的降水,強烈的熱帶陽光暴曬,使生物無法生存的緣故。但石峰岩體下部長滿苔蘚和藤本植物。劍峰上部的刃面有明顯的三組溶溝,每組寬15mm,長500mm,最大的溝槽寬100~600mm,長大於10m。另外古納主峰和鄰近的貝納拉山也有分布,但鋒利的石質劍峰高度要低一些,約為10m。由於節理發育,岩體中有不少裂隙,大部分裂隙已被植被和土壤充填,但仍有些裂隙深不見底。劍峰喀斯特地區地面非常崎嶇,加之茂密的熱帶叢林,幾乎無法通行。乘飛機從空中俯視,尖利的石芽突兀而起,成簇的劍峰密集在一起,灰白色的岩體顯得格外純凈,這一片劍峰喀斯特景觀蔚為壯觀。

巴布亞紐幾內亞凱靖德山的劍狀喀斯特(Mt.Kaijende,Papua New Guinea)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有兩處劍狀喀斯特,分別分布在穆勒山和凱靖德山(圖3-67)。後者位於山地森林線附近,發育在中新統灰岩上,由於第四紀以來的不斷抬升,現在海拔高度已達3000m左右,穆勒山海拔2900~3000m,凱靖德山海拔2600~3700m,是世界上劍峰喀斯特分布最高的地區。凱靖德山的劍狀喀斯特分布在森林線附近,坐落在苔蘚林里。平均溫度只有5~8°C,降水較多,氣候寒涼濕潤。這里分布著中新統厚層石灰岩,間夾鈣質泥岩和燧石。在若干岩層厚度較大的地方發育著劍狀喀斯特。由於岩石節理發育,裂縫很寬,垂直壁立的岩體在濕潤的氣候下,被溶蝕成直立的劍狀,呈刀刃狀。山脊頂部由這類利劍狀岩體組成,形成鋒利的嶺脊。在節理交匯點還發育著另一類喀斯特景觀———圓形窪地。窪地直徑約百米,深達50~100m,具有近乎直立的圓形岩壁,壁的底部生長有茂密的植物,壁頂往往有尖峭的嶺脊。

圖3-67 巴布亞紐幾內亞凱靖德山的劍狀喀斯特

凱靖德山的喀斯特地貌大約在第四紀形成,是在不斷抬升中形成的。並且自形成以來就完全處於自然演化之中,幾乎沒有受到人類社會的干擾和破壞,原始狀況保存甚好。

2.雲南石林喀斯特地貌對比與評價

對雲南石林(即路南石林)全球對比與評價,前人曾發表過很多精闢、科學的意見,這里筆者摘錄了幾位世界著名喀斯特專家的評價。

朱麗婭·詹姆斯(JULIA JAMES,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國際洞穴聯合會前主席):「我考察了目前已開發為旅遊的地區,即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和未開發為旅遊區的清水塘石林。我曾考察了澳大利亞和世界上許多類似石林的喀斯特地區,因此我能對路南石林作出全面意義的評述。

路南石林是一個很重要的、成功的旅遊勝地。目前,年遊客數達100萬人次。它作為旅遊勝地進行開發,對地方經濟具有相當大的價值。石林以它天下奇觀之盛譽吸引了絕大多數遊客。大石林、小石林和乃古石林的優美源於石灰岩柱和劍狀喀斯特相結合。石灰岩被溶蝕成許多豐富的外部形態,變成各種形式的灰色,並襯以紅土及綠色植被為背景。上述特徵已獲得充分開發,為了遊客的安全和舒適,在石林已修建了台階、游道和其他設施,與石林景區的各種大型溶痕形態和湖泊、瀑布和洞穴等景觀組合在一起。另外,所有微溶痕的典型形態均可以在路南范圍內找到。350km2的路南石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劍狀喀斯特區。石林具有復雜性的地質歷史,它的各個演化階段均在申請的世界遺產區內展示。石林極好的解釋了微生物藻類和高等植物與石灰岩間的相互作用。這樣一來就可能得出如下結構:生物活動在石林形成各種形態中起了重要作用。大的劍狀喀斯特是溶痕發育過程中的一個極端形態。所生成的各種形態類型是它們復雜演化中的一個系列。相類似的形態可以在馬來西亞的穆魯、菲律賓的巴拉望、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凱靖德山、馬達加斯加的井割和澳大利亞的智拉哥等地找到。前4個地區劍狀喀斯特要老得多,但只有極小規模的喀斯特殘余才與路南石林相類似,沒有一個其他類似的喀斯特地區像路南石林那樣作過廣泛的基礎研究。這是石林能擁有中國和國際榮譽的一大特點。路南石林范圍內的所有地點很容易進入。應該說,路南石林的管理是在長期科研成果基礎上進行的。在路南石林進行深入研究的潛力是無限的。要建在大石林的喀斯特研究中心將受到所有喀斯特科學家的歡迎和支持。對所有遊客、中小學生和大學生進行喀斯特發育過程的教育來說,路南石林是東南亞最理想的地點。目前路南石林的管理局已有許多對遊客教育的設施。這里的彝族人民所創造的有關路南石林的文化活動歷史悠久。很幸運,彝族人民願與遊客共享石林之美和他們的文化。很清楚,他們強烈支持路南石林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路南石林地形已被引證在許多科學論文和教材書中。它們是世界最復雜的劍狀喀斯特。我個人的意見是,名詞「石林」(Shi Lin)應該為國際喀斯特界採納,以藐視與其相似的地形特徵。因此路南石林應該變為喀斯特發育中該種形態的參照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喀斯特專家袁道先,曾擔任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科聯資助的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299項目「地質、氣候、水文與岩溶形成」(1990~1994年)國際工作組主席。該項目對土耳其、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伊朗、加拿大、英國等8個國家的岩溶進行了現場對比。另有日本、南斯拉夫、泰國、匈牙利、羅馬尼亞、墨西哥、古巴、巴西等國家向該項目提供了44個對比點的資料)論述道:「從IGCP299的成果來看,路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喀斯特組合形態而聞名於世,它是由溶蝕裂隙、石柱、土上溶痕及土下溶痕所組成。由於路南石林具有獨特的地質、氣候、水文條件,即產狀水平的堅硬的二疊系灰岩;新生代以來大幅度的掀斜式抬升;潮濕的亞熱帶氣候,老第三紀紅層的覆蓋和逐步被剝蝕及由此而來所產生的有利水文條件;以及未受末次冰期的大陸冰川刨蝕,路南石林以其深切的溶蝕裂痕、高大的石柱、壯觀的土上溶痕和豐富多彩的土下溶痕而成為全球獨特的喀斯特景觀。世界上其他地區出現的類似石林的喀斯特形態,或由於岩性松軟(東南亞、中美洲、澳大利亞南部),或由於缺乏必要的地殼抬升(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澳大利亞南部),或由於降水不足(如許多乾旱、半乾旱區喀斯特),或由於末次冰期大陸冰蓋的刨蝕作用,溶溝溶痕發育時間短(英國約克郡、加拿大東南部),其類型形態不如路南石林壯觀,有的地方雖由於有比路南更高的降雨量,發育了更為高大深尖的溶痕,但沒有其他形態相配套(如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喀斯特)。因此,路南石林在世界上具有極其鮮明的特色,不但有很高的觀賞旅遊價值,而且有很高的教育和科學研究價值(如全球變化、喀斯特形成機理研究)以及保護的必要。

Ⅷ 土耳其屬於哪個洲

土耳其是亞洲國家。

土耳其共和國,簡稱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創始會員國和二十國集團的成員。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亦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8)土耳其階梯屬於什麼地貌擴展閱讀

一、土耳其地形地貌

土耳其地形復雜,從沿海平原到山區草場,從雪松林到綿延的大草原。這里是世界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阿勒山(又譯作亞拉臘山或亞拉拉特山)高達5,165米,山頂終年積雪覆蓋,景色最為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此外,這還是一個河流湖泊眾多的國度,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均發源於此。

二、土耳其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花崗石、大理石、硼礦、鉻、釷和煤等,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其中,花崗石和大理石儲量佔世界40%,品種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三氧化二硼儲量7000萬噸,價值3560億美元;釷儲量佔全球總儲量的22%;鉻礦儲量1億噸,居世界前列。

此外,黃金、白銀、煤儲量分別為516噸、1100噸和155億噸。石油、天然氣資源匱乏,需大量進口。水資源短缺,人均擁水量只有1430立方米。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1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1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8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9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4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1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6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