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怎麼會有中國古瓷

土耳其怎麼會有中國古瓷

發布時間: 2023-03-17 16:29:15

⑴ 外國古代有陶瓷嗎

迄今為止所獲得的考古資料表明,陶器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獨立地創造出來的;瓷器則是中國於東漢時代發明的,此後逐漸傳向東西方。

古代陶器 陶器的發生與發展有著上萬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陶器有中國江蘇溧水神仙洞出土的陶片,肯亞甘博斯山洞出土的帶有藍紋的陶器碎片,以及歐洲馬格德林文化遺址出土的野牛和熊的陶塑。這些都是約1.5~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遺存。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由漁獵轉向耕作,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陶器製造也隨之而發展起來,並且成為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勞動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世界許多地方,都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遺存。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很多都有不同形式的裝飾紋樣或彩繪。無論是刻劃的、壓印的和拍印的,或是用赭色或黑色礦物原料彩繪的幾何圖紋、動物或人物形像,都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感染力(圖1 )。這類彩陶和印紋陶等,是新石器時代世界許多地區陶器發展的共同特徵,它表明此時的陶器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的藝術性內容。

自東漢發明瓷器以後,中國的陶瓷業已轉向以瓷器為主的發展方向,瓷窯遍及中國南北各地。但許多產瓷地區都附帶生產陶器,另有一些以製造陶器聞名的城市也逐步形成。唐代發展起來的鞏縣三彩陶塑,極盛一時。它既保持了秦漢以來彩陶的寫實傳統,又創造地運用低溫鉛釉色彩的絢麗、斑斕,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氣象。磁州窯系的觀台窯,既燒制低溫鉛釉三彩陶器,也燒制純綠釉陶器。廣東佛山石灣窯與江蘇宜興窯均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兩代。石灣窯以仿鈞著稱,以「器體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潤」為其特點。宜興紫砂陶器因明代萬曆年間崇尚飲茶而盛行一時,至清代成為貢品並遠銷日本及歐洲,後為德國的邁森瓷廠以及歐洲其他陶器廠所仿製。

日本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 2500年繩紋時代 (JomonPeriod)的帶有繩紋紋飾的黑陶,質地粗糙。稍晚,在東京彌生町(Yayoi)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質地較精,呈紅色或灰色,在器型設計上有較明顯的朝鮮影響。這種陶器的生產一直延續到公元 6世紀才停止。14世紀以前,日本陶器製品大部分用作禮器。14~16世紀,開始有了茶杯、茶托、盤碟、缸盆之類。到20世紀,日本瓷器生產激增,傳統陶器則多半由一些小型的私人窯廠繼續生產。

朝鮮的陶器頗似中國東北所產陶器。在朝鮮新羅王朝(Silla dynasty,公元前57~公元935)時期的陶器,尚帶有中國周代陶器的風格,同時也仿造漢代青銅器器型進行生產。在釉陶生產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羅三彩產品。

中、近東及埃及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陶器製造也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對歐洲陶瓷業的興起具有深遠影響。這一地區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製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質地粗糙的軟質陶器,還發現了距今8500年的一種硬燒拋光陶器;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發現了公元前3100年以前製成的多種陶器,其中有優質硬燒陶器。

中、近東的陶器生產在 9~13世紀期間達到了最興旺時代。初期制陶中心為伊拉克的巴格達,埃及開羅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蘇聯的撒馬爾罕。由於伊斯蘭民族習慣上不用陶器作為陪葬品,所以14世紀以前的陶製品很難發現。公元 9世紀時,中國向伊斯蘭教主贈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後巴格達和其他伊斯蘭教區生產精細陶器。伊斯蘭國家的陶工們在陶器製造方面還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貢獻,他們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原由亞述人發明的錫釉,並創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澤彩料。12世紀時,波斯已能生產出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並已掌握用低溫顏料進行釉上彩繪的技術。

早在15世紀至16世紀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代,已在安納托利亞製造出建築用的色釉陶瓦。16世紀為土耳其制陶業最發達的時期。土耳其陶器的裝飾取法於中國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則沿習於波斯的器型風格。17世紀初,丘塔希亞開始生產屋瓦及彩陶等陶器,並且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陶業中心。這個陶器生產基地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埃及在法蒂瑪王朝(909~1171)時,陶器生產最為興旺,產品的質地雖較粗糙,但光澤彩的彩繪卻較為精緻。14世紀生產一種白色的陶器,並採用中國宋代的裝飾模式,在坯上刻劃圖案花紋,然後施以透明釉料再燒成。

歐洲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的制陶技藝,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傳至歐洲的希臘與愛琴海的一些島嶼。公元前3000年,希臘中部的特薩里區和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已成為當時的制陶中心。特薩里的陶器為單一紅色,偶爾有彩繪圖案;克里特島的陶器以拋光陶器為主,有的飾以刻劃紋。公元前16世紀,希臘已出現用快輪拉坯和還原焰燒成工藝而製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膩感。邁錫尼文化期間(公元前14~前13世紀),克里特島的陶瓶向埃及出口,並西傳至義大利及西西里島。

羅馬帝國時代,埃及的鉛釉陶技術傳入義大利,並延續生產直到錫釉陶技術傳入。錫釉陶的生產技術,是由中東經西班牙南部馬略卡島傳至義大利的。在義大利生產的錫釉陶稱為馬略利卡。文藝復興時期,錫釉陶製造技術迅速由義大利傳開,首先到達法國,然後傳至德、荷、英及北歐國家。義大利錫釉陶的主要特點是,彩繪裝飾起初為多色彩繪,而後當光澤彩由西班牙傳入後,則多採用光澤彩,使產品呈金黃色。義大利錫釉陶造型簡潔,頗適應畫家才能的發揮。威尼斯於16~18世紀生產錫釉陶,產品經常模仿中國明代瓷器,形成一種具有東方色彩新的風格,稱之為「alla porcelana」。

在錫釉陶生產技術傳入法國之前,法國在16世紀廣泛使用鉛釉陶。錫釉陶傳入後受到普遍歡迎。18世紀初,法王路易十四下令熔毀宮中銀器,以償付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費用。此後,權貴們都轉向使用陶器,從而使陶器生產出現了一個高潮。

德國的陶器有兩大類,一為石器,一為錫釉陶。德國製造的石器質地堅實,飾以浮雕,在國外廣泛行銷,17世紀時遠銷日本。此後,新建的錫釉陶廠多得不可勝數,而以紐倫堡地區產量最大。17世紀60年代,法蘭克福及其附近的漢洛廠開始生產錫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採用了中國的裝飾圖案。

16世紀20年代,一些義大利陶工遷居荷蘭,開始了荷蘭的錫釉陶生產,並以仿製中國宜興陶器為主。17世紀初,荷蘭的陶器生產集中在德福特,其產品稱為德福特陶。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輸入中國瓷器,陶器的裝飾遂轉向模仿中國的青花而摒棄了義大利的裝飾格調。

英國的陶器生產,由於地理原因,在中世紀時很少受到外來影響。初期的製品均系無釉陶器,隨之而發展成為鉛釉陶。16世紀50年代,錫釉陶製造技術由荷蘭傳入,淘汰了鉛釉陶的生產。在陶器的裝飾方面,受到中國明代萬曆青花瓷的影響。這種影響在18世紀初尤為強烈,特別是在布里斯托爾地區有堅持延續不變的趨勢。17世紀70年代,德國石器與中國宜興紫砂陶器都在英國盛行,許多工廠爭相仿製。英國的錫釉陶生產以倫敦為中心。但當英國陶瓷家偉奇伍德的米色陶器問世之後,立即受到英國及其他國家官僚貴族的賞識,從此錫釉陶逐步棄而不用。

蘇聯、瑞士以及北歐國家,都在18世紀設廠生產陶器。北歐諸國的錫釉陶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傳入的。

美洲陶器發展概況 在美洲,最早生產陶器的是安第斯 (Andes)山脈中部地區以及南美西海岸的玻利維亞和秘魯。製造技術較為發達的為安第斯山脈中部。在那裡發現的公元前2000年製成的陶器,已採用了模製成型。在秘魯北部 7世紀時的莫奇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人頭陶罐,造型與手工都很精緻。

遠在公元前2000年前,墨西哥與中美洲的瑪雅人已能製造陶器,並在器表面飾以幾何紋。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瑪雅人已能製造出多色陶器,薩潑特克人能按照他們的神像製成骨灰瓮。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後,墨西哥開始製造錫釉陶。

北美洲的陶器製造主要是在印第安阿納薩齊人定居到今天的美國西南部阿利桑納州等處後才開始的。北美洲的許多陶製品如陶塑等,都用於宗教目的,也有一些人像、動物或昆蟲的陶塑藝術品。

美國的陶器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在17世紀時傳入的,並首先在弗吉尼亞、馬薩諸塞、喬治亞等州興建陶器廠進行生產。

古代瓷器 瓷器是在陶器製造工藝技術長時期、多方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與陶器相比,瓷器的工藝要求較為復雜,且各地的發展極不平衡。

日本的瓷器製造是在13世紀開始的。13世紀20年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右衛門到中國福建學習制瓷技術,5年後歸國,在瀨戶設廠製造黑釉瓷器。後瀨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陶瓷業的中心。16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吳祥瑞前往中國景德鎮,後帶回瓷器的製造秘術,並在有田郡設廠生產青花瓷。初期的青花瓷簡潔精緻,很快由荷蘭船商運銷歐洲。有田郡廠後來由酒井田繼續經營,並開發了釉上裝飾技藝,稱為柿右衛門瓷,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八角形或方形器皿。瓷器表面採用不對稱的彩繪裝飾,並留有空白部位,這種方法在18世紀對歐洲瓷器的裝飾產生過較大影響。18世紀,日本白瓷出口歐洲,並在荷蘭等地進行彩繪後出售。

朝鮮在10~14世紀時已能仿造中國耀州窯和越窯的青瓷,並有較高的成就。14世紀以後,朝鮮瓷器質量不及中國明、清時期的產品,質地較為粗糙,但如瓜形、梨形等器皿造型,都具有明顯的朝鮮特色。

歐洲瓷器發展概況 約在8世紀末,中國的瓷器開始西傳。首先到達中、近東地區,對那裡的陶器生產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14世紀末,敘利亞已能仿製中國的青花瓷。大約在13~14世紀的中國元代,中國瓷器傳到歐洲,立即為歐洲人所賞識,同時有許多生產廠家爭相仿製。但由於不能正確選擇熔劑原料,仿製一直沒有獲得成功。16世紀,歐洲曾以碎玻璃粉作為熔劑配製瓷器坯料,期望獲得透明度好的坯胎,從而導致歐洲軟質瓷器的出現。1750年,法國建成塞夫爾瓷廠,此後直到1769年,一直生產軟質瓷。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德國薩克森里的希恩豪斯與一些化學家對中國瓷做了一些重要的試驗研究工作,發現可以用長石粉取代玻璃粉作熔劑,最終成功地制出了與中國瓷相仿的硬質瓷,並開始批量生產瓷器,從而使軟質瓷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

18世紀,歐洲的法、德、英以及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都先後建成了一些瓷器廠。法國的塞夫爾瓷廠,以法王路易十五為大股東,1770年起生產硬質瓷,1793年改為國家工廠;德國的邁森瓷廠,1715年建廠並生產硬質瓷,飾以釉上彩;英國的徹爾布瓷廠,1743年建於倫敦附近的徹爾希,並生產軟質瓷,1755年在軟質瓷坯料中摻入煅燒的骨灰。1800年左右,斯博德在他自己的工廠里用骨灰摻入到硬質瓷坯料中,創造了外觀與坯胎質量優美的骨瓷。歐洲瓷器製造業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從研究、仿製到發展的過程,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十分可觀。
20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提高陶瓷的科技水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歐洲的許多陶器生產設備已從半機械化走上機械化繼而達到了自動化。例如成型機械已從旋壓改成了自動滾壓與等靜壓;燒成設備已從過去的倒焰式間歇窯發展到自動控制的隧道窯或梭式窯和鍾罩窯;燃料則從煤發展到天然氣和電。這些改進保證了產品規格的一致和釉面質量。20世紀隨著陶瓷科學與生產技術的進步,陶瓷領域已包含用很少粘土或不用粘土的特種陶瓷,如高鋁瓷、鎂質瓷、鋯質瓷和氮化物陶瓷等。陶瓷已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材料之一。

⑵ 古時候中國的瓷器和制瓷技術,是怎樣外傳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偉大發明有絲綢、紙張、瓷器、煉丹術、指南針和火葯等,其中絲綢和紙張外傳比較早,瓷器的外傳則比較晚。瓷器可能是在隋唐時代,由於中外交通漸漸發達,才開始外傳的。

歐洲牛人研究中國瓷器圖

中國制瓷的方法,還傳播到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和敘利亞等國家。義大利威尼斯,1470年從阿拉伯學到制瓷方法。這是中國瓷技傳入歐洲的開始。以後歐洲各國制瓷,大都是先後從威尼斯學去的。英國制瓷比較遲晚,是從歐洲大陸傳去的,還是直接從中國傳去的,還有一定的疑問,但不管從那裡傳到英國,其根源必然是我國。

歐洲各國仿造中國瓷器之初,由於燒成溫度不夠高,成品都是軟瓷。它們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研究,才逐漸掌握製造硬瓷的方法。而且,他們最初生產的瓷器,常常脫離不了模仿。例如1708年,德國人柏特格所造的硬瓷,還是模仿中國古名窯的產品。1760年,丹麥還燒造中國風的青花瓷器。在同一年代,英國博屋設「新廣州瓷廠」,連設備都是從廣州訂制的,而生產的瓷器,無論形制或圖畫都是中國風格。可見祖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對於世界人民的影響,是何等巨大。

⑶ 如何鑒賞評估中國古代青花瓷器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
●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收藏界才有了「元青花」的概念
●元青花紋飾畫得很「滿」,南京市博物館鎮館之寶《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是代表作
我國在東漢出現了青瓷,南北朝後開始出現白瓷。唐代的越窯秘色瓷和邢窯白瓷成為貢瓷,唐代湖南長沙窯的釉下彩和宋代的五大名窯等都是瓷中奇葩。收藏界最流行的是元、明、清的瓷器,有單色釉、彩繪瓷,彩繪瓷中以青花瓷的數量最多。元代以來,青花瓷成為瓷器中的主流。所謂「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先在瓷胎上繪畫圖案,再罩以透明釉,經1300℃的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相間耐歷的彩瓷,主要產地在江西景德鎮。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在元初得到發展,而真正走向成熟是在元至正年間。民國初年,英國的珀西瓦爾·大維德爵士從旅英華僑吳賚熙手中買下了一對「供養款」青花象耳瓶,這兩只大瓶據吳賚熙所說是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過琉璃廠的古董商們都拒絕收購,他們認為是不值錢的明代青花。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利爾藝術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約翰·波普博士以這兩件瓷瓶為標准器,將供奉於伊朗阿爾德比爾神廟和土耳其托普卡比宮中收藏的80件中國青花瓷器進行詳細比對,將元代青花瓷器從明代青花中分離出來,定名為元青花,從此改變了「元無青花」的學界定論。
元青花紋飾畫得很「滿」,上下常出現蓮瓣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
講青嘩畝跡花瓷不能不提青花料,元青花主要用兩種料,一種是進口料,來自南洋,青料中含鐵較多,特點是色澤濃艷,而且會產生一些鐵銹斑;一種是產自雲南會澤的珠明料,青料中含錳較多,呈青灰色。
一般製作高檔青花瓷,用的是進口料。這一時期現存的著名瓷器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鬼穀子下山》圖罐、《尉遲恭單騎救主》圖罐、《三顧茅廬》圖罐等。
●明永樂、宣德是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使用的進口料傳說由鄭和下西洋帶回
●宣德青花瓷落款沒有固定位置,而後來的落款都在器物外底
●明成化年間,青花瓷進入高峰期,改用國產料,講究"留白",落款特別,最難模仿
明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是中國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使用的進口青料,傳說是由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蘇麻離青」料,不僅如此,其器物造型與紋飾特徵都明顯與伊斯蘭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蘇麻離青產自土耳其,色澤濃艷深沉,凝聚處常顯現出黑色斑點,並滲入胎骨,用手摸之有凹凸不平感。
這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比較輕薄、秀美,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而宣德的帶款器比較多,對於落款,宣德正處於探索期,款可能落在各處,沒有固定位置,有的在外沿,有的在內底,因此有「宣德款滿器身」之說。後來的落款都在器物外底。
永、宣之後,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由於政治、經濟等原因,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而明中期的成化朝,歷時23年,又進入了陶瓷亂並燒造史上的重要時期。成化青花的特點胎薄、釉白、青色淡雅,此時由於閉關鎖國,進口料已經用盡,於是改用江西樂平產的「平等青」料,藍中略泛青灰色。成化青花紋飾疏朗雅緻,結合繪畫技巧,講究「留白」,因此注重釉的質量,追求玉的質感,是青花的高峰期。另外,成化青花的款非常獨特,「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歪歪斜斜,最難模仿。
明晚期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有用產自西域的回青,最偏紫色,以及江西上高產的石子青,青中帶灰黑。崇禎時期有產自浙江衢州的浙料,為靛青色。
●清康熙「青花五彩」備受推崇,人物特點「有眼無珠」
清康熙是青花瓷的鼎盛期。
康熙青花瓷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特色是雲南會澤產的「翠毛藍」,青翠明快,呈寶石藍色。康熙青花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即所謂「青花五彩」,備受推崇。
康熙青花五彩人物的特點是「有眼無珠」,即不畫出瞳仁,且人物服飾層次分明,如果紋飾中出現了兩個人物,身上的服色一定是一濃一淡。
青花瓷在康熙朝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而瓷器的衰落則是在乾隆朝末期、嘉慶以後。
雍正、乾隆時期的青花瓷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顯得生硬。
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
道光、咸豐、同治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
光緒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
光緒時出現了一種「洋藍」,是化學調配出來的,色澤青中泛紫,紫色漂浮在表面。
元青花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高44.1厘米,口徑5.5厘米。南京市博物館鎮館之寶。1950年,南京市江寧縣朱元璋義子、明朝開國功臣沐英將軍墓被盜,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就是被盜文物之一。這個青花梅瓶被盜墓賊挖出後,很快就被一姓陳的文物商人買走,當年,這個文物商人用七根金條換回了青花梅瓶(七根金條在當時可以買3棟豪宅)。
【評估篇】
●陳設器比用器價值高,價值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一瓶二罐三盤四碗」
●人物圖比植物圖價值高,尤其是講述歷史故事的人物圖最好;動物圖案以龍最貴
●高峰期作品比起源期作品價值高
下面說到收藏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如何評估青花瓷器的價值?
通常來講,評估一件古玩藝術品的價值,可從四個方面考慮: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以及市場估價。
所謂歷史價值,是說這件器物產生於什麼年代。1949年以前的器物都可以被稱為文物,但器物是不是越老越好呢?未必。拿青花瓷來說,歷史價值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高峰期、成熟期、起源期、衰落期。
評估青花瓷的藝術價值,分為造形、裝飾、圖案三個方面。在造形中,用於審美的陳設器價值最高。陳設器又分許多種,價值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一瓶二罐三盤四碗」;除了陳設器,就都是有實用性的器物了,這裡面價值高低依次是文房用具、明器、寢具、日用器。再來說裝飾,分為彩裝飾、釉裝飾、胎裝飾。而從圖案的角度來說,價值高低依次是人物圖、動物圖、植物文字,尤其以講述歷史故事的人物圖最好,越著名的故事越好。而且古代人物畫很難模仿,頭大、上身長、腿短,不太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動物圖案以龍為最貴,植物以牡丹等富貴圖案最佳。
所謂科學研究價值,是指器物是否有紀年款識,是否紀年墓出土。如那對使元青花得以定名的元至正型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瓶子頸口有幾行落款非常特別——「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說的是在元至正十一年,一個名叫張文進的人,為供奉香火而特意打造了一對香爐和花瓶。博物館最注重文物的歷史價值,但市場看的是藝術價值。
此外還有完殘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等因素,也影響著青花瓷的估價。如英國蘇富比[微博]、佳士得[微博]拍賣的文物價格就比較高,因為那裡是世界拍賣中心,匯集了大量的收藏者。
器物是完整或殘缺,價格差別極大。從尺寸來說,雖然是器形大的比較好,但也不是越大越好,現在拍賣中價格最高的多是一尺左右的器物,可觀賞,亦可把玩。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上,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拍出了摺合人民幣約2.3億的天價,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就是因為它的歷史價值(元代是青花瓷器生產的成熟期)、藝術價值(陳設器、大小適中、人物故事題材)都很高,存世僅此一件,應屬物有所值。
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
高27.8cm,口徑4.3cm,足徑6.7cm。瓶為4瓣瓜棱形,口微撇,長頸中部起一圈凸棱,將頸分為上下兩部分,豐肩,腹下內收,圈足外撇。底白釉無款。頸部共有紋飾三層,凸棱以上為海水紋、折枝花卉紋,其下為纏枝花卉紋,肩及足部邊緣飾海石榴一周,腹部飾纏枝寶相花紋。明成化時期的瓜棱瓶造型比永樂時期更為清秀,其足變矮,胎更薄。成化時期的瓶、罐等琢器傳世較少,類似此件形制的瓜棱瓶更屬少見,此瓶為成化時期琢器中的代表作品,現存於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通高23.7cm,口徑23.1cm,足徑14.2cm。罐直口,短頸,圈足。器蓋平頂,微折沿,有環形抓鈕。罐通體飾青花山水人物圖案。青花嬌艷青翠,清新明快,具有水墨畫的藝術效果。畫面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畫中的文人高士、獨釣老翁等形象生動。此器胎精體重,瓷質潔白細膩,為康熙朝民間青花瓷器的代表作,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⑷ 為什麼瓷器傳到歐洲全民瘋狂

「當我們還在用笨重的鐵做原料再搭上三十天的時間,才能打造出粗糙的餐具時,遠在東方的人只需要把水和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放進封閉的大坑裡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就能永遠光潔如新,永遠不褪色的器具,人們稱之為瓷」--------瓦格納回憶錄

瓷器的故鄉在中國,瓷器是中國人偉大的發明和創造,在中西方眾多交換的商品中,瓷器的影響最為持久,因此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現收藏在愛爾蘭國立博物館中的一件元代青白瓷玉壺瓶是迄今為止歐洲人記錄的第一件中國瓷器,它是元朝最後一位皇帝送給匈牙利國王的禮物,從此,瓷器就在上流社會中被狂熱地追捧,首先是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他們將瓷器放在家中的陳列室里,後來到了十八世紀,這種狂熱又蔓延到了中產階級。人們對它如痴如醉,甚至借債,傾家盪產都要擁有它,到十八世紀末,輸入到歐洲的中國瓷器多達6000萬件。

拿英國來說,英格蘭的商人和士族們對中國的瓷器非常渴望,十八世紀共超過兩百萬件的瓷器被運到了倫敦,而當時這個島國的人口還不超過六百萬。




其實,在瓷器大量傳入中國之前,有一個人就開始向歐洲人介紹傳奇的中國文化,這個人就是17世紀初來到中國利瑪竇,當時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而歐洲卻在經歷教派的紛爭和困擾,當他把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展現在大家面前時,歐洲人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關注。




隨著當時商業資本主義經濟經濟的發展,歐洲社會已對東方就更加嚮往,中國的商品風靡一時,人們為能買到中國貨而倍感自豪,中國的瓷器被眾多貴州紳士追捧,他們把它稱為「東方的魔玻璃」,它也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所以就算通過不合理的手段弄到中國瓷器,他們也很竊喜。




歐洲人也曾想著學習這門製作工藝,奈何,他們實在想不清楚這么精美的瓷器製作材料是什麼,一位法國的作家甚至寫道:「瓷器是由雞蛋殼和搗碎了的貝殼製成的,最大優點在於,如果把毒葯放到裡面,它就會炸成碎片」,他們甚至認為瓷器里有一種魔力,如果經常使用就能使人身體更加強壯健康,瓷器的粉末能夠治牙病,甚至能夠防毒......這簡直就是萬能的神物。





雖然這其中包含了很多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溢美之情,但從實際情況看,瓷器的傳入確實減少了歐洲人疾病的發病率,因為此前他們使用廳絕的劣質餐具是流行病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瓷器的傳入推動了歐洲飲食文明的發展。

⑸ 陶瓷是怎麼來的

陶瓷
陶瓷 china,大寫China,其意則為中國。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李滾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陶器的發明

古代人類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們需要尋找貯水、汲水、貯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從技術上來講,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豐富經驗這些都是製作陶器的准備條件。另一個條件就是要「定居」。因為陶器不易攜帶,既笨重又容易破損。當然,陶器的生產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漸鞏固下來。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制的器皿耐火和密緻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製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等,摻雜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質松易碎。用以燒制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據這些陶片中存在的礦物,以及測量少數陶片的燒成溫度,可以確定這些陶器的燒成溫度大致在700°C。在這些遺址中沒有發現窯爐遺跡,可以推斷是平地堆燒的。器型都是用盤築或手工捏成型的罐、缽之類的小型陶器。雖然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大大地改進了原始人的生活質量。

距今5、6千年的仰韶文化模消時期的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制陶業以比較發達,已發掘的陶窯遺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為部落集體所有。燒制陶器的黏土是經選擇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製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採用模製。到了仰韶後期開始出現慢輪修整。普遍使用陶窯燒制陶器。在陶窯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燒烤,火力也比較均勻,減少了陶器的龜裂和變形。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最能反映當時制陶水平的是細泥彩陶。它表面呈紅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獨特,可見當時的制陶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此外這哪碼余些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這充分表現了繪畫者的想像力和創造才能,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解原始社會先民生活和生產的可靠信息。

一萬年前,原始窯燒制時,由於陶坯與大量空氣接觸燒成的陶器為紅色,成為紅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紅、白、黑等繪紋形圖案,入窯燒制後花紋附著於器物表面,稱彩陶。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制陶工藝的珍品是黑陶這種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燒制這種陶器的關鍵工藝是在燒成後期,用泥封窯頂,同時滲水入窯,煙熏滲碳。

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後期,在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一種印紋硬陶。由於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對增加,因此燒成溫度達1100°C。到了商代印紋硬陶開始大量生產,它吸水率外型美觀、堅硬耐用,成為深受歡迎的陶器品種。

陶器的應用

陶器作為一種器具首先用於生活之中,所以一開始陶器多製成罐、碗、盆、缽等用於燒煮、儲藏、飲食方面的用具。在許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各類炊煮器、食用器、盛貯器,這些都是滿足先民們生活需要的用品。這一用途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在許多文化遺址還發現了陶網墜、陶紡輪、陶子彈等生產工具,陶網墜用於捕撈,陶紡輪用於紡織,陶子彈用於打獵。這表明陶製品已從生活領域跨入生產領域。

商代以後,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做建築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現了陶水管,晚期又出現三通陶水管,這些都是用於地下排水系統。

西周初期,筒瓦和板瓦已經出現,隨後瓦當也問世了。這就使屋面的建築材料有了新的格局。此後幾千年,屋面建築大都是這一格局。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磚塊。陶制建築材料,如磚瓦在秦、漢有了更大的發展,「秦磚漢瓦」成了建築的基本材料。

陶器由於易於加工,人們在製造陶器時一開始就注意到美觀的需求。最早的嘗試就是在陶坯成型後,處於半干時用手和水將表面抹平,甚至在表面塗一層泥漿,即所謂陶衣。彩陶的出現,更增加了陶器的審美價值。陶塑作為一種藝術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如河母渡遺址出土的陶豬、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頭像等。到了商代,陶塑得到更大的發展,種類增加,形象更加生動逼真。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是秦代制陶工人的傑作。原料就地取土,未加調配。使用如此一般的黏土燒制這樣巨大的陶俑而不變型,歷經2000餘年不損壞,這說明當時制陶技術的精湛、高超。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特殊的風格和高超的藝術形象馳名於世界。這種「唐三彩」陶器是用白色黏土做胎,施以含鉛的低溫釉,釉中使用鐵、銅、錳、鈷等多種金屬作呈色劑,在750-850°C低溫下焙燒而成。所謂「三彩」即多彩之意。在製作時還採用了類似「蠟染」的所謂「漏花」的技法,巧妙的製成五彩繽紛,鮮艷奇目的器物。

陶器的耐火特性以及它易成型的優點,使它成為冶煉青銅時的陶坩堝和鑄造青銅和鐵器的陶范。從商周開始直到今日一直是人們使用的耐火材料。

瓷器的發明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中國陶瓷業對世界的影響

我國初唐時期,瓷器便由海上和「絲綢之路」輸入到西方去了。公元8世紀,我國瓷器已經傳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國。

五代時瓷器傳到朝鮮。與此同時,制瓷技術也被引進。朝鮮工匠在學習中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燒製成功了優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時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衛門景正在福建學習制瓷,回國後建窯,燒制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帶,如印度尼西亞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汶萊也發現過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馬來半島也發現過唐代的瓷器。

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波斯喇吉斯,後來又傳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紀後半葉,中國的造瓷技術才傳到義大利的威尼斯。從此,歐洲的造瓷技術便得到迅速發展。

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指與生物體或生物化學有關的新型陶瓷。包括精細陶瓷、多孔陶瓷、某些玻璃和單晶。根據使用情況,生物陶瓷可分為與生物體相關的植入陶瓷和與生物化學相關的生物工藝學陶瓷。前者植入體內以恢復和增強生物體的機能,是直接與生物體接觸使用的生物陶瓷。後者用於固定酶、分離細菌和病毒以及作為生物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是使用時不直接與生物體接觸的生物陶瓷。

植入陶瓷又稱生物體陶瓷,主要有人造牙、人造骨、人造心臟瓣膜、人造血管和其他醫用人造氣管和穿皮接頭等。

植入陶瓷要求其一要與生物體的親和性好,即植入的陶瓷被侵蝕、分解的產物無毒,不使生物細胞發生變異、壞死,不會引起炎症、生長肉芽等。二要在體內有長期功能,且可靠性高,即在10年~20年的長期使用中,不會降低強度,不發生表面變質,對生物體無致癌作用等。三要易於在短期內成形加工。四要容易滅菌。陶瓷不同於金屬,它具有強共價鍵性質,即使在生物體內苛刻的化學條件下,也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排異反應遲緩,具備長期使用的機械性質。與有機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體陶瓷耐熱性好,便於進行高壓滅菌。

目前已經實用的植入陶瓷的品種如表所示。

植入陶瓷的品種、用途

氧化鋁陶瓷和單晶氧化鋁 表面為親水性,與生物體組織有良好的親合性人造骨、人造關節、接骨用螺釘

磷酸鈣系陶瓷(磷灰石質陶瓷) 類似於人骨和天然牙的性質、結構,可依靠從體液中補充Ca2+、PO 等形成新骨,可在骨骼接合界面產生分解、吸收和析出等反應,實現牢固結合人造骨、人造關節、人造鼻軟骨、穿皮接頭、人造血管、人造氣管等

其他陶瓷(碳,CaO-P2O5-SiO2、Na2O系玻璃、微晶玻璃等) 具有生物穩定性的碳有很好的生物體親和性 人造心臟瓣膜、人造骨、人造牙等

生物工藝學陶瓷主要應用的有多孔玻璃和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用作固定酶的載體;多孔陶瓷可用於細菌、病毒、各種核酸、氨基酸等的分離和提純,還可用於處理生活用水。

陶瓷人工關節
現在,人的關節萬一損傷,可以換上人工關節。正像機器損壞了,換個零件那樣。以前人工關節一般用不銹鋼之類的金屬材料製成。在氣溫變化時,特別是遇到陰雨天,裝上這種金屬關節的人,往往會感到酸痛。這是因為人體里的液體(稱為體液)酸鹼度會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並與金屬關節相互作用,產生電解現象,使人體的局部生理狀態紊亂,引起不適的感覺。

如果採用陶瓷材料來製造人工關節,就沒有這種痛苦和煩惱了。陶瓷不怕酸鹼腐蝕,也不導電,無論體液酸鹼度如何變化,對陶瓷都不會起作用。

不是任何陶瓷都可以作為人工關節材料的。凡是生物醫學材料,除應滿足一定的理化性質要求外,還必須滿足生物學性能的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

凡是可作為生物醫學材料的陶瓷,稱為生物陶瓷,它們可用於製造體內修復器件和人工器官,在化學成分上,生物陶瓷通常由存在於生理環境中的離子(鈣、磷、鉀、鎂、鈉等)或對人體組織僅有極小毒性的離子(鋁、鈦等)所組成,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陶瓷的種類很多。例如,氧化鋁生物陶瓷強度大、硬度高、摩擦系數小、耐磨性好,適合於製造人工關節頭和臼等對耐磨性要求高的修復體、牙種植體、耳聽骨修復體、骨螺絲等。氧化鋯生物陶瓷不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生理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其斷裂韌性和強度均優於氧化鋁陶瓷,用其製作的髖關節頭比氧化鋁陶瓷的小20%左右,從而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長的壽命,主要用於關節、牙等硬組織的修復和替換。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科學家還研製成功了等離子噴塗氧化鋁、氧化鋯人工骨與關節陶瓷塗層材料,並獲得了國家發明獎。

⑹ 中國的瓷器是哪個世紀向外輸出的

中國瓷器向國外輸出的歷史最早開始於8世紀。在此之前,著名的「絲綢之路」早已溝通了中外商貿及文化交流,中國被譽為「絲國」。進入8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

中國陶瓷輸出的地區最初運凳主要是亞洲地區。進入十七世紀,西歐皇室和宮廷開始興起收藏中國瓷器之風。葡萄牙開辟新航路之後,瓷器也成為歐洲社會最珍貴的禮物。這一時期,歐洲流行的羅科科(Rococo)藝術風格,以生動、優美、輕倩、自然為特色,其倡導的藝術作風與中國藝術風格中的精緻、柔和、纖巧和幽雅殊途同歸。這也促進了包括瓷器在內的、有「中國風格」的物品流傳整個歐洲社會。據不完全統計,17世紀中國每年輸出瓷器約20萬件,18世紀最多時每年旁拍旅約有一百萬件。 中國瓷器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China一賀猛詞也隨著中國瓷器在英國及歐洲大陸的廣泛傳播,轉而成為瓷器的代名詞,使得「中國」與「瓷器」成為密不可分的雙關語。 至於這種變化最終在何時最後確定下來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與瓷器永遠地結合在了一起。

⑺ 古時有沒有外國人燒制過哪些比較出名的瓷器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陶器,其風格比較粗獷、朴實,比較出名的是彩陶、黑陶。一直到魏晉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瓷器,到唐代的時候,瓷器這個技藝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巔峰水平。但是在明清時代,陶瓷技藝又一次突破,達到了又一次的巔峰。

世界各國也都有自己製造出的瓷器。比如日本,最早的是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一直到二十世紀,日本的瓷器才開始增多。比如朝鮮,在當地,有著不少模仿中國風格的各種瓷器。

公元九世紀的時候,因為中國贈送了一些瓷器給伊斯蘭教主,於是伊斯蘭教區等地開始生產瓷器。並且為瓷器的鍛造做出了不凡的貢獻,他們恢復了失傳很久的錫釉鍛造方法,並創造了一種新的光澤材料。而在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時的土耳其,就創造出了色釉陶瓦。埃及則創造出了新的彩繪,還生產出了一種新的白色瓷器。德國則有兩種瓷器,一種是石器,另一種是錫釉陶,頗為流行荷蘭則生產一種福德特陶,英國先是生產無釉陶器,後來生產鉛釉陶器。

⑻ 中國古代陶瓷對世界經濟和文化有什麼影響

說到我國古代陶瓷,首先肯定會想到江西省的景德鎮,因為他有世界瓷都之稱,是我們國家四大名鎮之一。我們國家現在很多瓷器都是從景德鎮那邊賣出的,可以說景德鎮匯集了我國很多名瓷好瓷,還有許多的大師級別的制瓷師傅。我國古代陶瓷對於當時的世界經濟以及文化都有著深刻的形象。我們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地售賣瓷器,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

瓷器在我們中國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國最鼎盛的朝代,唐朝有“南青北白”這樣的說法,意思是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這兩種其實是競爭關系,但也是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因為青瓷是所有瓷器的鼻祖,所以產生青瓷的越窯也被稱為母親窯,而現在我們國家最出名的其實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傳播跟一位著名歌手有關,那就是周傑倫先生,他的一首青花瓷把青花瓷的韻味還有我們江南的風土人情融入其中,向我國各地傳播著青花瓷的文化。

⑼ 土耳其為什麼會有西方文化

土耳其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它在現代國際大廈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其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之外,這個國家正處於重重疊疊的經濟區域中心,這些區域中最著名的當屬那些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中亞各國家,土耳其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貼近它們,而且具有與之相似的文化淵源。土耳其是黑海周邊地區和近東地區國家的工業和貿易中心。土耳其也是黑海、地中海和愛琴海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土耳其人繼承伊斯蘭的傳統又擁有奧斯曼帝國的輝煌,他們在繼承西方傳統的同時成為現代西方的一部分。東方和西方、亞洲和歐洲的傳統融入土耳其的現代文明中,這種融合的一個標志是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兩座大橋,它們用許許多多過去和一個未來把兩塊大陸連成一體。
土耳其人中99%都是穆斯林,但您卻很難想像在土耳其這篇土地上也曾經經歷過基督教的興盛時代。早期的基督教徒居住在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亞」地區,在和平之中傳播他們的宗教。到七世紀,基督教徒為了逃避拜占庭的迫害來到這里,鑿穴而居,洞穴相連,縱深地下幾十米。今天的「卡帕多奇亞」也是最惹人眼球的地區。旅遊者從世界各地趕來參觀葛萊梅(Goreme)露天博物館,它是一個包羅了數十座中世紀洞穴教堂的世界遺產。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8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2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1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0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8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