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禁衛軍權力為什麼那麼大

土耳其禁衛軍權力為什麼那麼大

發布時間: 2023-04-07 15:04:46

A. 歷史上拿破崙時期的奧斯曼實力如何蘇丹親兵的戰鬥力呢

自打土耳其戰爭以後,巴爾干領土局勢就不穩。法國大革命徹底把巴爾乾的斯拉夫人全煽動起來了,奧斯曼一直忙著四處鎮壓,就是這個還不得不讓塞爾維亞事實上獨立了。


奧斯曼一直比較依賴英國,一開始支持英國抽法國,後來看著拿破崙法國挺厲害,想一起研究打俄國。1807年轉手被賣,結果被毛子一頓胖揍!腆著臉去找英國,才在戰後扯皮中保住了宗主權。



總之上半場沒空和破輪玩,下半場終於想玩了,結果又被毛子暴揍

對了~~奧斯曼還去伊朗打了段秋風。。。





Janissary(音譯耶尼切里) ,中文通常翻譯為「土耳其近衛軍」,也就是「土耳其新軍」,創建於1362年,這支部隊的兵源來自巴爾干半島被征服的基督徒里挑選的男孩,這就是著名的血賦,我們從羅馬尼亞影片《勇敢的米哈伊》中可以看到來征血賦的就是米哈伊的少年玩伴,估計貴族們也不能免除血賦。


另外德庫拉也干過這種事。這些兒童被帶回土耳其接受伊斯蘭教的思想,並接受軍事訓練,依靠嚴密的組織、精良的戰術素質、狂熱的信仰,近衛軍成為土耳其帝國的精英部隊,直到最後成為左右土耳其王位的力量,被蘇丹消滅為止。近衛軍其實類似軍事和尚,被要求獨身禁慾,以軍隊為家,蘇丹為父,雖然後來殺老子的事不少,他們的一個特點可能是只留小鬍子,兩撇小鬍子,滿帥的。在軍事學校中培訓到二十四、五就會正式成為Janissary的一員,訓練期長達十幾年,所以他們的戰鬥力強也就不奇怪了,不過好像學校中什麼都教,耶尼切里們經常被派出去做地方軍政長官。有人還成了學者。他們如果退休的話是有退休金拿的。


近衛軍的基本單位叫「Orta」,類似連隊,他們的標志是「Kazan」,這東西是個鍋,大概是意味著是一個鍋里吃飯的人,由蘇丹授予,類似戰旗般神聖,在部隊全滅前是絕不能被奪走的。


Janissary最著名的標志就是叫做「Bork」的白色頭飾,其實應該算包頭帕,在腦袋後面拖著長約45厘米,帽子前面會有金屬盾形裝飾,紋飾華貴,鑲嵌珠寶。為區別個分隊會在帽子上加一些裝飾物(如羽毛)。耶尼切里的各部隊服裝顏色並不統一,所以bork是最重要的識別信號。


Janissary初創的時候,只包括身著鎖子甲,使用各種刀劍(著名的波浪形,名字忘了,世界名刀)、戰斧、戰戟、帶鉤的長矛、釘頭錘、套索、短刀、各類盾牌;後來出現了火槍兵,從火門槍、火繩槍、到燧發槍;早期還有弓箭手,使用土耳其復合弓、十字弓、重十字弓,不過弓箭手的數量比較少,而且大部分在15世紀轉型成為火槍兵。


作戰時Janissary被作為預備隊,部署在Yerlikulu步兵(類似民兵和軍戶,更多象軍戶,戰事徵召,平時回鄉,免賦稅,還是象軍戶)之後,炮兵之前。Yerlikulu步兵撤退時,Janissary步兵便牽制敵人的重騎兵並將其引入己方炮兵的射程。炮擊之後,火槍手也開始開火,此時驚恐之中的敵人多半會被土耳其的步兵消滅。蘇丹本人的安全則由Janissary的專門部隊負責。而禁衛軍掌握的特權是他們成為一個特殊的集團,後來就利用自己衛護王宮的職責開始干涉蘇丹的廢立,終於招致滅亡。

B. 關於中世紀歐洲軍事與政體,可以舉兩到三個代表性強的國家舉例子。【懸賞: 100分哦!在線等..】

樓主你好,我也非常喜歡中世紀,喜歡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文明,看電影好喜歡中世紀的《天國王朝》,《勇敢的心》,《征服1453》,《聖女貞德》,我也經常玩游戲,《騎馬與砍殺》、《中世紀2》,

中世紀的核心思想騎士制度。

  1. 中世紀西歐騎士制度作為一種形式化的制度, 是指以軍事采邑為基礎、以騎士服役為表徵、以
    基督教為指導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統治為本質的騎士階層所特有的組織制度、法律規范、道德准則、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總稱, 涉及制度層面的主要包括騎士軍規、騎士法規、騎士禮儀等。

  2. 關於軍事官職名稱。 對於這一點,在中世紀的軍事官職,慢慢演變來的,騎士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采邑, 所謂的中世紀西歐國家軍隊其實就是一夥一夥臨時從庄園里糾集出來的暴民,就組成了軍隊,軍隊只聽從自身領主的號令,因此,封地的稱號和爵位在中世紀相當長的時間內代替了現在軍銜的作用。這些貴族為了能亮陵兆夠指揮和掌握軍隊,會安排一些官職,比如隊長、傳令官、旗手、鼓手之類。
    中世紀的爵位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除了這五等爵位之外,還有親王(或王子)、從男爵、爵士、 騎士等貴族封號。其他西方國家的貴族制度與英國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意志的爵位分為15等,有的國家波蘭實行四等爵位,沒有子爵,有的國家如匈牙利實行三等爵位,沒有侯爵、子爵。爵位都是由國王授勛,像爵士這個爵位沒有太多特權,非世襲制,長子不能繼承爵士爵位,就像現在,足球教練曼聯隊的主教練,安德烈.佛格森被英國女王在教堂授勛為爵士。爵士是對國王、社會做出大貢獻的人才能受到國王的授勛,只是一個名頭而已。
    一直到15世紀末,軍隊才有了軍銜,和現代的我國軍隊軍銜職務相似,分為元帥(這是中世紀最高軍銜、最高榮譽)、大校(相當於現在的師長,四個上校由他指揮,1500為一團,也就是說,大校最少統帥6000士兵,在中世紀這是大貴族,大軍團首領,爵位一定是公爵)、上校(一個軍團的首長,1500人的編制)、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這些軍銜都是以統帥多少人來定軍隊職務的。這些軍銜的擁有者同樣也有貴族的爵位封號。

  3. 他們的約束關系:中世紀以基督教為指導思想,君權神授,國王是上帝旨意,採用世襲制,一個王國的所有人都要忠於國王,僅僅是忠,有些國王非常沒有地位,大貴族,他的領地富饒,士兵眾多,大軍團長,他就敢於挑戰王權,就像我們春秋戰國時代的,東周後期,出現了戰國七雄,諸葛亮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天子代表中世紀的國王,諸侯代表大貴族。他們的約束關系其實就是比力量,誰有能力,發展經濟,中世紀還有一個兵種,叫做雇傭兵,誰給錢就替誰賣命,歸根結底,還是誰有錢誰說了算,也有專門的職業叫做賞金獵人。在西亞,不是信奉耶穌基督,而是真主安拉,列如:《天國王朝》中的十字軍有很多都是雇傭兵團,和信奉真主安拉的軍事奇才有沙漠之狐之稱的薩拉丁為了爭奪領地的戰斗。還有《征服1453》中的土耳其安拉攻打居士坦丁堡的戰役,居士坦丁堡就是現在的伊斯坦布爾,屬於土耳其,信奉伊斯蘭教。

  4. 騎士不等於 騎兵 騎士是爵位,是低於爵士的爵位,騎士只是構成了裝甲騎兵的主力。騎士的軍役劃分, 就兵種而言, 分騎兵、步兵; 就職能而言, 分野戰和守衛。一個兵團由貴族的號召力,經濟實力決定,我們以伯爵為列。12 世紀羅伯特伯爵二世的1000名騎士每人有戰馬3 匹,頭盔、胸甲、防護肩及肘部的鐵板、劍、長矛、帳逢, 各種餐具如水壺、深底鍋、盤子, 以及負載這些物品的動物等。其次, 騎士裝備主要是獨立承擔。這是基於所謂權利與義務的交換: 領汪銷主把采邑授予騎士, 騎士則給予軍役回報。普通騎兵是沒錢用得起騎士所需要的這些裝備,也得不到騎士的爵位。 除了騎士這個特殊兵種外,有非常多的兵種,弓箭手,騎射手,長槍兵,步兵,步兵用的兵器很雜,有刀,劍,長戟,斧頭,盾牌,等等。騎士是火器時代到來之前的最強兵種,全身鎧甲,頭盔也是完全閉塞,只有幾條縫隙用於呼吸和眼睛來看的視野,手持長槍,這敬租個槍和我國的紅纓槍是完全不同的,一般還會掛上領主的旗幟或者國王的旗幟,一個大貴族用友多少騎士,就說明這個貴族有多大能力的象徵,一個騎士裝甲兵團1000人,常常排成一行,兩軍對峙,在平原,橫沖過去,沖垮所有對手,但是在《勇敢的心》裡面,蘇格蘭大英雄華萊士,用很長的木樁,肖堅,抵住了英國國王長腿的騎士攻擊,取得勝利。

  5. 到了火器時代,大炮、火槍的到來,把歐洲騎士制度沖垮了,這時騎士走向沒落,火器把庄園城堡炸得粉碎,封建制度的瓦解,火器的功勞巨大。《征服1453》中的土耳其安拉,利用超級火炮烏爾班烏爾班大炮,打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堅固的城牆,並且死士挖地道挖到城牆腳下,地道裡面塞滿了火葯,點燃導火索,城牆瞬間被摧垮,安拉取得了戰斗的勝利,居士坦丁堡成為土耳其的國土。

  6. 中世紀的歐洲的信仰耶穌,一切都是神賜予的,國王加冕,是由教皇來執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教皇,這又是一個政治組織,中心在義大利羅馬,梵蒂岡就是教皇所在地,現在依然是,由教皇派遣大主教,下屬,或者自己給各個國家的封建君主,英國國王、法國國王等等加冕,加冕儀式復雜,教會的權利也是非常大的。一旦成為教會的眼中釘,就會被接受審判,各個主教教主就是審判官,《聖女貞德》就是因為違背了耶穌基督的旨意而被處以火燒,還有義大利天文學家布努諾他們提出了新思想,也被教會處以火刑。

  7. 你不了解的關於騎士的知識:

    騎士制度初期最直接的目的, 是為了保障封建主的兵源。事實上, 在整個中世紀時代, 騎士的數量都是很有限的。作戰中騎士數目最多的一次, 當屬發生於1346 年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克里塞會戰, 著名戰史專家富勒認為: !在中世紀的時代中, 從來不曾在一個戰場上, 集中過這樣多的騎士。因此, 規定騎士數額也就成為騎士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按照騎士制度的規定, 下級封建主為上級封建主服騎士軍役時,騎士數額的提供一般是這樣的: 其一, 根據各自受封土地面積和價值的大小, 確定提供的騎士數額。其二, 一般下級封建主只提供規定的騎士數額, 而非其屬下的全部騎士。更多的是只擁有一處騎士采邑的小封建主, 他們再無下屬騎士, 其本人以一個單獨的騎士身份追隨其上級封建主。

    騎士強調作戰的公平。這種公平體現在作戰雙方數量上、等級上及機會上的平等。
    騎士誓言中有這樣的規定: ! 他們決不在超過一對一的情況下進行戰斗, 他們要避免一切欺詐
    和虛假的行為。在廝殺中, 騎士要攻擊的是有準備的騎士或重裝騎兵, ! 依照騎士的規律,
    攻擊步兵對於一個騎士, 是有失尊嚴的。然而, 現實的冷酷常常使這種! 公平的標榜黯然
    失色。

    宗教熱忱在騎士制度的盛行時期大行其道,騎士被冠以基督教騎士之名。一批騎士之花如
    一度隸屬於教皇的條頓騎士團、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成為騎士的楷模。

    如果說騎士的各種儀式是騎士制度規范化的一部分, 那麼, 騎士禮節則是騎士制度生活化
    的一部分, 這涉及騎士的衣食住行。例如, 騎士要穿著整潔, 在領主及貴婦面前保持禮數; 站時
    不要抓撓身體或倚靠著柱子; 在讓他坐下前不要坐下, 騎士侍從不允許與一個騎士共同入座,
    即使這個騎士是他的父親也不行; 用餐時! 不能用肉直接去蘸鹽碟里的鹽, 不能把鼻涕擦在桌
    布上, 不能用小刀剔牙; 出行時! 要高貴莊重地走路, 不得向動物投擲樹枝或石塊, 不得喚狗咬
    人, 要禮貌待人; 平時! 要參加教堂里的宗教活動, 要俠媚婦女, 要服從主人的命令, 等等,呵呵做一個騎士也是不容易的

C. 土耳其的經濟軍事實力到底怎麼樣

很強。土耳其被稱為北約的二哥。

土耳其武裝部隊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要講綜合實力,土耳其肯定超過以色列,如果拋開美國干預調停的因素,兩個國家單挑死磕,土耳其肯定能夠笑到最後,畢竟,土耳其有十倍於以色列的人口和數十倍於以色列的國土縱深。而且作為號稱北約第二軍事強國的土耳其,其陸軍裝備並不比以色列差,相對以色列還具有規模優勢。

D. 刺客信條啟示錄 求禁衛軍詳細歷史資料 就是以下這張圖 具體名字還有所屬帝國之類的背景故事介紹

以下內容來自網路

耶尼切里

Janissary(音譯耶尼切里) ,中文通常翻譯為「土耳其近衛軍」,也就是「土耳其新軍」,創建於1362年,14世紀下半葉至1826年間奧斯曼帝國的常備兵團,又譯「禁衛軍」。

簡介


1361或1363年,穆拉德一世(1359~1389在位)頒布法令,要求將1/5的戰俘交給蘇丹,從中挑選年輕的基督徒組建一支步兵,取名耶尼切里(意為「新軍」),以區別於原先由土耳其人組成的步兵。


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時開始從非穆斯林臣民中強制徵募8~20歲的青少年補充耶尼切里兵團。通常5年徵募一次。徵募來的基督徒經體檢合格後,送到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農戶中服勞役,使其學會土耳其語,並培養其伊斯蘭教的狂熱信仰。幾年後再送入軍事學校,施以嚴格的軍事訓練。


歷史



起源


這支部隊的兵源來自巴爾干半島被征服的基督徒里挑選的男孩,這就是著名的血賦,我們從羅馬尼亞影片《勇敢的米哈伊》中可以看到來征血賦的就是米哈伊的少年玩伴,估計貴族們也不能免除血賦。另外德庫拉也干過這種事。這些兒童被帶回土耳其接受伊斯蘭教的思想,並接受軍事訓練,依靠嚴密的組織、精良的戰術素質、狂熱的信仰,近衛軍成為土耳其帝國的精英部隊!


耶尼切里有嚴格的紀律,必須絕對服從長官的命令,士兵平時在營房過集體生活,不準結婚,不能從事手工業和商業,他們的薪餉優厚,建立功勛者可被擢升為高級官吏。


耶尼切里初建時,人數僅千人。16世紀中葉帝國極盛時期增至近2萬人,約占帝國全部兵力的1/10。由於士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又能吃苦耐勞,經常在戰斗中成為中堅力量。耶尼切里除拱衛首都外,亦分駐於帝國各重要城市和要塞。


衰落和滅亡


16世紀末,穆拉德三世(1574~1595在位)開始准許雜耍人員加入耶尼切里兵團。兵團紀律逐漸鬆弛。他們


是不許結婚的,但到了蘇里曼大帝時期,有所放寬。17世紀末最終禁止徵募基督徒。到了塞利姆二世時代,幾乎成為定製,職位傳子,紀律敗壞。到了穆拉德三世時代,為了慶祝王子的割禮,人人皆可參軍,完全喪失戰鬥力。結果,兵團人數不斷增加,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而戰鬥力卻逐漸喪失。耶尼切里蛻變為宮廷陰謀的工具,其營房則成為宮廷騷動和叛亂的策源地。1622年耶尼切里殺死蘇丹奧斯曼二世(1618~1622在位),擁立患有瘋病的穆斯塔法一世(1617~1618,1622~1623在位);1807年又勾結宮中的保守分子,推翻實施新政改革的蘇丹謝利姆三世。耶尼切里實際上已成為國家進步的嚴重障礙。


1826年蘇丹馬赫穆德二世決定建立歐式新軍,耶尼切里兵團於同年6月掀起叛亂。蘇丹在宰相、伊斯蘭教教長等官員和伊斯坦布爾市民的支持下,將耶尼切里徹底屠殺干凈,然後放火燒光他們的軍事訓練設施和培訓機構!數萬耶尼切里的屍首在烈火中熊熊燃燒了3天3夜,腥臭數千里外!


開啟地獄之門


土耳其禁衛軍耶尼切里的失控的瘋狂行為是奧斯曼帝國衰敗


的最初徵兆和動力,而他們的總人數實際還完全沒有達到上面最後提到的那個數目。耶尼切里的建立始於穆拉德一世。
那個狡猾的暴君感覺到法律也許能起一點裝點作用,但顯然只有軍隊能實際維持他篡奪來的恐怖統治,於是逐步建立了這一支強大的禁衛軍,隨時用來保衛他的人身
安全、威嚇那些維齊、將領和元老、並用以防止或盡快摧毀剛露頭的反叛活動。這些士兵都受到特別的優待,工資加倍,而且還享受著許多特權;但由於他們強大威
力可能會使奧斯曼帝國人民在萬分驚愕之餘,同時更感到十分憤怒,因而在首都只駐扎著三個分隊;其餘的人則分散駐扎在奧斯曼帝國的各大城市市和戰略要地上。


但經過近200年的和平和奴役之後,蘇萊曼採取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一舉釘死了套在他的國家身上的鐐銬。在為了減輕駐軍對奧斯曼帝國造成的沉重負擔,以及為了加強對耶尼切里的訓練等好聽的借口之下,他把他們全部集中到伊斯坦布爾的一個永久性的軍營中來,在各方面都更大大加強了他們的力量,而且占據了最險要的地點。 對專制伊斯蘭蘇丹帝
王的王位來說,這樣一支無比強大的奴僕衛隊永遠是必要的,但常常也是致命的。既然如此這般把耶尼切里引進了皇宮和政務院,一些蘇丹總教導他們,一定要時刻
看到自身力量的強大和民政機關的虛弱;教導他們,以輕蔑的態度看待他們的主子的罪惡行為,並拋開只有靠遠距離和神秘感才能保持的對那種假想力量的敬畏。長
期處在這種由一座富饒城市提供的安逸、奢侈的生活之中,自身具有莫大權力的意識培養了他們的驕橫;漸至使他們不可能不感到君王的生死、政務院的權威、公眾
的財富、帝國的安危實際全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為了使耶尼切里不致沉
溺在這危險思想之中,一些最堅強、地位最為穩固的蘇丹也不得不恩威並用、賞罰兼施,盡量滿足他們的驕縱,爭取他們的歡心,對他們的越軌行為一味姑息,用大
量賞金以買得他們的完全不可恃的忠誠;這賞金自從蘇萊曼一世一步登天以來,便成為每一個新蘇丹繼位時不能不支付的合法報酬。

耶尼切里的鼓吹者更企圖從理論上肯定他們靠武力獲得的權力;聲稱,依據最純正的憲法原則來看,蘇丹的任何任命都必須得到·他·們·的同意乃是絕對必要的。維齊爾、將軍和地方官的任命權,盡管已被耶尼切里篡奪,實際卻是奧斯曼帝國人民的古老的不容懷疑的權利。但是,上哪兒去找奧斯曼帝國人民呢?我們總不能認為和許多奴隸和外鄉人混雜在一起充滿伊斯坦布爾街頭的人群就是奧斯曼帝國人民吧;他們只不過是一群充滿奴性的群氓,在精神方面,也和在物質方面一樣,窮得一無所有。

E. 御林軍和禁衛軍的區別

御林軍屬於禁衛軍的一種
禁衛軍即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首談手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親衛、近衛、御林軍等不同稱呼。在者嫌封建時代式微後,這些名稱往往成為軍事榮譽稱號,授予建立特殊功績的部隊。進入現代,除侍亮某些君主立憲國家仍保有正統禁軍外,其他非名義上由君王統治的國家如民主國家、共產國家等,與之性質相近的軍隊為「憲兵」或保安部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中國首都)的非軍事隊伍也通常會冠以御林軍的別稱。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負責保護黨和國家領導人安全的重要任務,擔當類似禁軍的角色。

御林軍,亦稱「羽林軍」,顧名思義,在中國是護衛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軍隊。始於漢武帝劉徹,此後,歷朝歷代的御林軍多有變化,隸屬系統、機構統領、職能權力和地位都不一樣。一般設總統領、右統領、左統領、帶刀護衛、敢死隊、大將軍、將軍等職位。大明王朝,洪武年間,設立親軍都尉府,統領中、左、右、前、後五衛,專事對皇城的保衛。皇帝死後也有「御林軍」,昭陵的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等共六對十二個。今天,中國對國外皇家衛隊也稱御林軍。

F. 昔日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是如何淪落成為歐洲病夫的

公元1681年,奧斯曼土耳其獲得了右岸烏克蘭的宗主權。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的疆土面積已到達最大。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與歐洲數個基督教國家開戰,圍攻奧地利維也納失敗。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二次圍攻維也納,上一次圍攻維也納是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圍攻無果主動撤退,這一次卻是奧斯曼帝國大敗。之後奧斯曼軍隊遭遇了一系列失敗,一直到1699年,參戰各方均無力再戰,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極其盟邦簽署了《卡爾洛維茨條約》,這場戰爭才結束。

《卡爾洛維茨條約》不僅意味著奧斯曼帝國擴張的終結,還意味著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落。條約規定,匈牙利不再屬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因此喪失了大片領土。

這只是開始,之後的兩百多年,奧斯曼帝國屢戰屢敗,領土不斷萎縮,直至最終崩潰。19世紀初期,拿破崙就稱其為「歐洲病夫」。

之前奧斯曼帝國幾乎是吊打歐洲各國,就在第二次維也納戰敗前,哈布斯堡還需要向奧斯曼帝國納貢。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大半個地中海也歸奧斯曼帝國所有。就連東南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也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

為什麼僅僅過了兩年,奧斯曼帝國就從巔峰走向了喪師失地的境地?為什麼在之後的兩百多年時間,奧斯曼帝國沒能再續輝煌,而是苟延殘喘直至崩潰?

單純了解一次戰爭,或者某一段歷史,顯然無法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只有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整個歷史,才有可能理解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而在西方中心論的話語下,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卡羅琳·芬克爾教授試圖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盡量以一種更加中立的角度敘述這段歷史,她推出了自己的著作《奧斯曼帝國:1299-1923》。這是英語世界第一本大量運用奧斯曼土耳其語原始材料寫成的奧斯曼通史,在土耳其大受歡迎。

卡羅琳·芬克爾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奧斯曼史博士,奧斯曼研究專家。她在伊斯坦布爾生活了15年之久,對土耳其有著深刻了解。

《奧斯曼帝國:1299-1923》講述了奧斯曼帝國自13世紀末建國起,至1927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發表偉大演說之間的悠久歷史。為我們展現了奧斯曼帝國登上霸主之位,到一步步淪為歐洲病夫,直至最終崩潰的歷史脈絡。

縱觀奧斯曼帝國六百餘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這三樣東西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聯,幾乎左右著帝國的興衰。

一、從帝國支柱到叛亂之源的禁衛軍

禁衛軍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支特色軍種,在帝國不斷崛起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初,奧斯曼軍隊只是一支掠奪聯盟,其成員很雜,宗教色彩很淡,其中有大量的基督徒。

隨著征服疆域的擴大,奧斯曼開始採用少年徵兵制度,建立了禁衛軍。

奧斯曼人征發十幾歲的少年,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以及文化教育,灌輸效忠蘇丹的信念。這些少年大多來自基督教家庭,主要是巴爾乾地區。進入禁衛軍的少年會被強制改宗。

禁衛軍被視為「蘇丹的奴僕」,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主力,在帝國擴張的事業中功不可沒。治理帝國的官員,也基本上來自禁衛軍。

然而禁衛軍是一把雙刃劍。一代蘇丹去世後,他的繼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必須討好禁衛軍。通常的做法就是給予賞賜,比如出征前發錢,征服新區域後分戰利品。

於是,禁衛軍的勢力越來越膨脹,甚至能夠廢立蘇丹。

18世紀的時候,禁衛軍勢力很大,但戰鬥力卻已經很弱了,完全淪為烏合之眾。大量閑雜人員混進了禁衛軍,領著薪水,但訓練幾乎沒有。而兵變卻愈發頻繁,只要不合意就發動兵變,禁衛軍已成為帝國的癰疽。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面對北方新興強敵俄羅斯,毫無抵抗力。蘇丹塞利姆三世試圖改革,結果卻命喪禁衛軍之手。

19世紀上半葉,馬哈茂德二世終於廢除了禁衛軍,成立了新軍,展開改革,然而為時已晚。

長期以來,為了維持禁衛軍的忠誠,帝國的財政已經耗盡,而禁衛軍的頻繁兵變引發的混亂,更是破壞了經濟和國家的統一。

17世紀末,為了應對國內外的危機,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奧斯曼帝國不得不飲鴆止渴,進行了稅制改革,結果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

二、不完善的稅制與地方豪強的出現

1683年,奧斯曼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開戰。維也納圍城戰敗後,奧斯曼遭遇了一系列失敗。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財政已經枯竭,財政枯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開支、用於皇室的奢靡開支、全球商路變化導致貿易壟斷收入劇降等等。

為了應對危機,帝國進行了稅制改革。所謂的改革就是將包稅制的三年期限改為終身制。

所謂的包稅,就是將一個地區的稅收權拍賣給個人,這個人先掏錢給帝國政府,然後他再向地區征稅,以獲得差價來為自己謀利。

這種稅制本身就很落後,原本的三年期限,還可以稍微防止地方勢力坐大。但是為了應對危機,包稅變成了終身制後,一些地方勢力迅速膨脹,成為地方豪強,擁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實力。

時間一久,地方豪強就可以截留稅收,奧斯曼帝國不得不派兵鎮壓豪強。而用兵就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財政收入,也就不得不將更多地區的包稅期限變成終身制,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地方豪強實力的膨脹,不僅消耗了帝國的實力,而且導致了分離主義。

19世紀,一些地區獨立,跟地方豪強的實力膨脹有著很大的關系。比如埃及、敘利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地。

財政收入不足以及對外戰爭的失敗,還導致了另一個嚴重後果。帝國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借外債,也就給了列強干涉內政的理由。

19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帝國政府欠著大量外債,國內大量產業也都掌控在西方列強手裡。地方豪強更是成為列強用來對付帝國政府的工具。比如巴爾干半島諸多國家的獨立背後,就有西方列強的操縱。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還能存續,完全是由於列強之間的矛盾,他們需要在這里維持勢力平衡。

三、認同危機

卡羅琳·芬克爾在敘述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時,強調了認同危機。事實上,從整個敘述來看,認同危機從奧斯曼帝國建立時就存在。

奧斯曼帝國的起始時間被定在1299年,這個時間是奧斯曼人自己定的。這年並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純粹是因為吉利。按照伊斯蘭歷法,這一年是700年,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將建國時間設在這一年,就是為了增強認同感。

事實上,奧斯曼人第一次現身史書,是在1301年,奧斯曼軍隊在一次戰役中擊敗了拜占庭軍隊。

為了證明建國的合法,奧斯曼帝國史學家在15世紀編造了一個夢:第一任蘇丹在聖人家中留宿時,夢見肚臍上長出一棵大樹,樹蔭籠罩了全世界。聖人解釋說,這意味著真主將皇帝的寶座賜予你和你的子孫。

14世紀,奧斯曼只是西亞地區諸多土庫曼部落中的一支。他們不斷吞並周邊的其他小國,到了14世紀末,成為最具威脅的力量。為了提高自身血統的高貴,奧斯曼人自稱祖先來自土庫曼的烏古斯部落,實際上這無法考證。

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帝國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暫時得到其治下的基督徒的認同,但是西方國家是完全拒絕的。

1478年,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帶來了一項政治資產,就是克里米亞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但是在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依然有很多競爭者,比如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埃及的馬穆魯克。

16世紀,奧斯曼帝國消滅了馬穆魯克王朝後,獲得了聖地保護者的稱號,算是得到了一半穆斯林的認同。而另一半穆斯林,薩法維王朝依然不認同奧斯曼的領導地位,雙方打了幾百年。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封建王權逐漸不再被認同。

19世紀,民族主義泛濫,奧斯曼帝國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並沒有一個主體民族。由於帝國之前實行宗教寬容政策,雖然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但穆斯林並不佔主體地位。在西方列強的操縱下,地方豪強的慫恿下,奧斯曼帝國境內分離主義愈演愈烈。

為了應對認同危機,奧斯曼帝國先後提出奧斯曼、伊斯蘭、泛土庫曼等等身份,希望獲得民眾廣泛認同,但全都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的領土所剩無幾,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此時凱末爾提出的土耳其人身份獲得了普遍認同,也鑄就了現代土耳其國家。

不過,曾經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四、奧斯曼帝國到底因為什麼而衰落?

卡羅琳·芬克爾在《奧斯曼帝國:1299-1923》的敘述中,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是驅動奧斯曼帝國擴張的三駕馬車,當帝國擴張結束時,這三架馬車卻沒能維持帝國的持續發展。

當奧斯曼帝國走向衰落時,歷代蘇丹都力圖改革,想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維持帝國的榮耀,這三架馬車已經成了阻礙。

但是,軍制、稅制和認同感的落後並不是導致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這三者的落後其實是奧斯曼帝國衰落的表現。帝國的衰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對比一下東方的中國,奧斯曼帝國一直在跟西方接觸,而且很早就開始向西方學習,但最終依然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而東方的中國,在19世紀後期才開始學習西方,最終也淪為了半殖民地,結局非常相似。

兩國有相似性,經濟結構上都是以農業為主體,政治體制上都是專制王朝。無論是早改革,還是晚改革,兩國都沒有及時觸及最根本的經濟層面,也就是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這是兩國落後的根本原因。

改革僅僅局限於軍事技術層面,後期則是全盤照搬了西方政治體制。但是落後的農業經濟根本無法支撐這種改革,最終導致了兩國都淪為了半殖民地國家。

只是中國相對幸運一些,在認同感上沒有太大問題,也就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分裂為40餘國的下場。

G. 禁衛軍與御林軍有甚區別

禁衛軍:
janissary:
n. 古時土耳其蘇丹的禁衛軍, 土耳其兵, 親信, 爪牙
或者
lifeguard

近衛軍:
近衛兵:
guardsman
蘇聯近衛軍,一個充滿光榮與榮耀的名字,一面永遠向前的旗幟,一個戰無不勝的英雄群體。
近衛軍泛指軍隊中的精銳之師,最早概念的近衛軍,出現於奴隸社會,主要是指統帥的扈從部隊。十二世紀,義大利將專門護衛國旗的精銳部隊冠以「近衛」稱號,這也是「近衛」稱號的最早由來。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近衛軍」,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講的中國古代的禁衛軍、羽林軍,是一支扈從、保衛的部隊,而非用於野戰的部隊。作為一個事物,近衛軍也有自己的一個發生發展壯大的沿革過程,到了近代,近衛軍就更多是一個榮譽。嚴格意義上講,蘇聯近衛軍並不是真正的「近衛軍」,但他無愧於近衛軍這個光榮的稱號。

蘇聯近衛軍的產生與壯大
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為了鼓舞士氣,蘇聯紅軍開始授予那些戰功卓著的部隊、艦艇、兵團和軍團「近衛」稱號。 這真是一個天才般的舉措。一個個榮譽的授與,使蘇聯的軍隊鬥志高揚,團隊精神更形鞏固,戰鬥力也隨之成倍數增長,為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1941年9月18日,遵照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決定,為表彰全體人員的集體英雄主義、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和高超的軍事技能,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發布第308號命令,將一批立正大功的兵團改名:步兵第100師(師長魯西亞諾夫少將)改稱
近衛步兵第1師(後來改編為近衛機械化第1軍);步兵第l27師(師長阿基緬科上校)改稱
近衛步兵第2師;步兵第153師(師長加根少將)改稱近衛步兵第3師;步兵第161師(師長莫斯克維京上校)改稱近衛步兵第4師。這些兵團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城下同德軍進行了殊死搏鬥,並參加了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在葉利尼亞城下舉行的反突擊。例如,1941年6月26-28日,步兵第100師所屬部隊在明斯克城下戰斗中重創德軍步兵第35師和第25裝甲師,殲滅其一個步兵團和一個裝甲團、一個半摩托車營,擊毀坦克l00餘輛、裝甲車l3輛、反坦克炮23門。該師全體軍人在葉利尼亞城下勇敢堅決地進行戰斗。1941年9月初,該師在第24集團軍突擊集團編成中實施進攻,突破葉利尼亞以北德軍防禦陣地,切斷葉利尼亞-斯摩棱斯克鐵路線,從縱深中包圍了該地的德軍集團。該師堅決果敢的戰斗行動,對粉碎德軍和收復葉利尼亞具有重大意義。
蘇聯近衛軍的隊伍迅速在偉大衛國戰爭中的血與火中成長起來。1941年9月21日,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師(師長利久科夫上校),9月26日,步兵第107師(師長米羅諾夫上校)、第120師(師長彼得羅夫少將)、第64師(師長格里亞茲諾夫上校)均被授予近衛軍稱號,分別改名為近衛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師,近衛步兵第5師、第6師、第7師。1941年11月18日,步兵第319師(師長潘菲洛夫少將)因在莫斯科(沃洛科拉姆斯克)保衛戰中表現無比英勇頑強,改為近衛步兵第8師。1941年11月26日,步兵第78師(師長別洛博羅多夫少將)因在莫斯科城下伊斯特拉方向對德軍作戰中連戰皆捷,被改為近衛步兵第9師。坦克兵成為近衛部隊的有坦克第4旅(旅長卡圖科夫上校)被改名為近衛坦克第1旅(1941年11月11日)。該旅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戰功卓著。10月初,該旅在近衛步兵第1軍編成中作戰,向奧廖爾-圖拉方向挺進,在姆岑斯克地域與德軍突擊的坦克集團遭遇。該旅所屬部隊廣泛設伏,數日之內,遏制德軍兩個裝甲師的多次突擊,並在戰斗中擊毀坦克l33輛。
其後,光榮的近衛軍稱號從單純的陸軍師擴展到各個軍兵種。
騎兵在蘇聯近衛軍的戰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1941年11月26日和12月25日,騎兵第2軍(軍長別洛夫少將)、第3軍(軍長多瓦托爾少將)和騎兵第5軍(軍長克留喬金少將)分別改名為近衛騎兵第l軍、第2軍和第3軍。
炮兵在莫斯科接近地,同德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炮兵第440、471、555、274團,反坦克炮兵第289、296、509、760團,這些部隊因在戰斗中表現出的英雄主義、大無畏精神和高度組織紀律性,而於1942年1月8日亦被授予近衛軍稱號。反坦克炮兵第280團(團長葉夫列緬科少校)是近衛反坦克炮兵第一個團隊。1941年10月,該團配屬步兵第316師,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以南德軍坦克集團進攻方向,組織了堅不可
摧的反坦克地域,並於1941年10月25日的戰斗中,擊毀德軍坦克37輛。
1942年1月8日,摩托車第36團和通信兵第12團被改為近衛團。
1941年12月6日,紅旗殲擊航空兵第29團(團長尤達科夫少校)是近衛航空兵第一個團隊。該團飛行員在戰爭爆發後僅兩個半月時間就擊落敵機47架。同一天,被改稱為近衛航空兵團的還有:殲擊航空兵第526團、第155團和第129團,俯沖轟炸航空兵第31團和強擊航空兵第215團。水魚雷航空兵第1團(多次參加空襲柏林)、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殲擊航空兵第5團、第13團和紅旗北方艦隊混成航空兵第72團,因出色完成各項復雜的戰斗任務,發揚了英雄主義精神,於1942年1月18日均改為近衛團。1942年4月,被授予近衛軍稱號的艦艇有:「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艦長古幸海軍中校),「剛毅」號驅逐艦(艦長列夫琴科海軍大尉),「馬爾季」號布雷艦(艦長梅謝爾斯基海軍上校),「T-205」號掃雷艦(艦長什克列布季延科海軍上尉),「Д-3」號潛艇(艇氏比別耶夫海軍大尉),「M-171」號潛艇(艇長斯塔里科夫海軍大尉),「M-174」號潛艇(艇長葉戈羅夫海軍大尉),「K-22」號潛艇(艇長科捷利尼科夫海軍中校)。1942年6月18日,「紅色克里木」號巡洋艦(艦長祖布科夫海軍上校)改為近衛巡洋艦。

聯近衛軍獨特的榮譽體制
和平時期,前蘇聯對各軍團、兵團、部隊和艦艇不授予近衛軍稱號。但是,為保持戰斗傳統,原各部隊、艦艇、兵團、軍團的近衛軍稱號,在其撤銷時,可轉授給其他軍團、兵團、部隊和艦艇。近衛軍是一個光榮的稱號,有其一整套榮譽授予體制和載體。
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凡榮獲近衛軍稱號的部隊和兵團,均授予近衛軍軍旗。近衛集團軍軍旗旗面由紅色絲綢製成,邊緣裝飾以金色流蘇,尺寸為145x115厘米。正面中央刺綉有直徑60厘米的近衛軍徽章圖案,在其上方為俄文「消滅德國侵略者」(Смерть §?§?§T§?§è§ü§ú§T захватчикам)口號,下方是部隊的名
稱。在旗面的三個邊緣處刺綉有金星、鐮刀和斧頭圖案。軍旗的背面,中央為列寧刺綉頭像,其直徑為48x46厘米,上方是「為了我們蘇維埃祖國」 (За на нашу Советскую Родину)標語,下方則是蘇聯的俄文縮寫。軍旗旗桿為木質,長2.5米,直徑4厘米,顏色為深棕色,頂端裝有金屬箍並系有兩條金色飾帶。 其它級別近衛軍部隊的軍旗與近衛集團軍軍旗基本一樣,只是旗面中央的近衛徽章沒有橡葉飾,尺寸也縮小為38x50厘米。
遵照l942年5月2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命令,為蘇軍陸軍近衛部隊和兵團的軍人頒發「近衛軍」胸章,而為海軍近衛軍人頒發系有黑豎條橙黃色波紋綬帶的長方形金屬薄板製成的胸章。同時設近衛軍軍人稱號。根據1942年6月19日海軍人民委員部命令,制定海軍近衛軍軍旗。1942年7月31日頒布實行《蘇聯海軍近衛條例》。近衛軍胸章應佩戴於右胸。
近衛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起了巨大作用。第1、2、3近衛集團軍在會戰中發揚了非凡的英雄主義和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第24、第69、第21、第64、第62、第30和第16集團軍由於在對德軍戰斗中為祖國屢建戰功,並發揚了集體英雄主義精神與高超的軍事技能,均改為近衛部隊,分別命名為第4、第5、第6、第7、第8、第10和第11近衛集團軍。 根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1943年4月16日的指令,沃羅涅日方面軍、西南方面軍、西方方面軍和草原軍區對所屬軍隊中的近衛步兵兵團進行整編,目的在於將其作為最有經驗、戰鬥力最強的兵團加以有效的使用。還有許多坦克軍和機械化軍亦獲得近衛軍稱號。1943年2-3月間,首批成為近衛航空兵師的有:殲擊航空兵第220師(師長烏京上校);強擊航空兵第226師(師長博爾德里欣中校)、第228師(師長科馬羅夫上校)和第243師(師長蘇霍列布里科夫上校);轟炸航空兵第263師(師長多貝什上校)和第272師(師長庫茲涅佐夫上校),以及遠程航空兵第3師(師長尤哈諾夫上校)、第17師(師長洛吉諾夫空軍少將)、第24師(師長沃爾科夫上校)和第222師(帥氏季托夫上校)。紅旗防空航空兵第102師在多次空戰中表現出高超的作戰技能,亦改為近衛航空兵師。
1943年,出現了第一批近衛坦克集團軍:2月22日——近衛坦克第4集團軍(首次組建)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5月l 4日——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他們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中不傀是英勇作戰的模範。1944年改為近衛坦克集團軍的還有坦克第l集團軍(4月25日)、坦克第2集團軍(11月20日)、坦克第6集團軍(9月12日)、坦克第4集團軍(1945年3月17日第二次組建)。這些坦克集團軍直到衛國戰爭結束,還保持著自己的番號。
1943一1945年多次進攻戰役中,近衛軍團和兵團通常都在決戰方向作戰。蘇聯最高統帥部所使用的近衛坦克集團軍,對在敵防禦縱深中迅速發展戰役勝利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在1943年4月18日給各方面軍司令員的訓令中要求在進攻中將近衛兵團和軍團務必使用在主要突擊方向突破敵防禦陣地;在防禦中用以實施堅決的反突擊。

蘇聯近衛軍的相關待遇和獎懲
1943年6月1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對近衛軍作了如下補充規定:近衛軍部隊必須是全軍的表率,……如果近衛部隊在戰爭中出現被殲滅而丟失軍旗、貪生怕死和在戰斗中潰逃的情況,其指揮人員將被送交軍事法庭,剝奪該部隊的近衛稱號並進行整編。
近衛軍各兵團和軍團以輝煌勝利標志著自己在1944-1945年進攻戰役的戰斗歷程。近衛軍許多部隊(艦艇)、兵團和軍團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保衛戰,在收復右岸烏克蘭、克里木半島、白俄羅斯以及進攻東普魯士、維斯瓦-奧得河、柏林和殲滅日本關東軍等重大戰役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多次受到最高統帥部通令嘉獎,榮獲政府獎賞,並因攻克軍事重鎮而獲得榮譽稱號。按規定,凡榮獲「近衛軍」稱號的部隊將予以加薪,指揮員增加一半,而士兵則上漲一倍。 到偉大衛國戰爭末期,蘇聯近衛軍已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1945年5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榮獲近衛軍稱號的計有: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6個坦克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40個步兵軍、7個騎兵軍、12個坦克軍、9個機械化軍和14個航空兵軍,217個步兵師、9個空降兵師、17個騎兵師、6個炮兵師、53個航空兵師、6個高射炮兵師、7個火箭炮兵師;13個摩托化步兵團、3個空降兵團、66個坦克團、28個機械化團、3個自行火炮團、64個炮兵團;1個迫擊炮旅、11個殲擊反坦克炮兵旅、40個火箭炮兵旅、6個工程兵旅和1個鐵道兵旅;1個築壘地域;18艘戰斗艦只和許多軍(兵)種部隊。

H. 御林軍和禁衛軍有什麼區別

前面的稱呼是宋朝保衛皇宮軍隊的叫法,後者是唐朝的叫法,實際都一樣。就像英吉利海峽是英國人的叫法,而法國人叫它不叫英吉利海峽,叫加萊海峽,其實就是那個海峽。

I. 中國古代的羽林衛,羽林軍,御林軍,禁軍,內衛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只是稱呼不同。

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軍、親衛軍、近衛軍、御林軍等不同旁汪正稱呼。

在封建時代式微後,這些名稱往往成為軍事榮譽稱號,授予建立特殊功績的部隊。

進入現代,除某些君主立憲國家仍保有正統禁軍外,其他非名義上由君王統治的國家如民主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等,與之運悔性質相近的軍隊為「憲兵」或保安部隊。


(9)土耳其禁衛軍權力為什麼那麼大擴展閱讀:

各朝代禁軍:

1、秦朝

秦朝以衛尉掌皇宮諸門屯兵,中尉掌京師駐兵。

2、漢朝

漢代初期,延襲為南、北二軍。以衛尉率南軍,守衛宮城;中尉統北軍,屯衛帝都。

3、三國

魏文帝曹丕在既有的「虎豹騎」(分屬虎營、豹營的騎兵團)中,選編精銳組成侍衛隊,稱「武衛軍」。

而魏國的虎豹騎最初就是由曾任漢朝禁軍指揮官之一的曹操編組成,長官歷來由曹氏一族的曹純、曹真、曹休出任;此為曹魏禁軍的由來。

4、隋

隋朝的禁軍有十二衛(左右翊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左右御衛)和東宮六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

5、唐

唐朝沿襲隋朝十二衛(其中左右翊衛改稱左右衛﹑左右屯衛改稱左右威衛,左右候衛改稱左右金吾衛、左右御衛改稱左右領軍衛),並增加四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稱南衙十六衛。

6、宋朝

(1)北宋太祖趙匡胤,即是官拜五代後周禁軍統領,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禁軍擁護為開國皇帝。

之後趙陵鉛匡胤再邀集諸多擁護他之高級武官杯酒釋兵權,建立北宋中央集權之東京禁軍。宋太宗再分置多職、互相制約以聽皇帝號令,扼阻前朝唐代藩鎮割據地方之禍。

(2)南宋時,各屯駐大軍取代禁兵,成為正規軍,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則成為專供雜役、不從事戰斗的部隊。

7、元代

元代中央禁軍稱為宿衛軍,宿衛軍又分皇帝親自掌握的「怯薜軍」和由樞密院統領的侍衛親軍。

8、明代

明朝禁軍分為守備京師的京營及衛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衛親軍。

9、清代

清朝剛入關時,沿用明制。

在完成了對全國的佔領和控制後,將八旗的主力安置在京城,對皇宮和京師保衛系統進行了重建。

清朝晚期,清廷在在內憂外患的壓迫下創建新式禁衛軍:神機營,用西方近代武器裝備,兵員從八旗原有的禁衛軍諸營中選拔。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8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1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8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