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車隊遇襲被炸了什麼裝備

土耳其車隊遇襲被炸了什麼裝備

發布時間: 2023-04-26 01:02:36

1. 俄羅斯好可憐啊,被土耳其這樣欺負了也不能打人家,被譽為戰斗民族,以強硬而著稱的形象要被毀了

這次俄蘇24被擊落事件中普京大帝表現非常優異,收放有距乾地漂亮!我們不妨來尋尋其行為脈絡:一是搶先佔領道德制高點。
關於搶道德制高點方面,俄羅斯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學習。首先,俄羅斯是做,實實在在地打擊IS,讓全世界都看到俄羅斯的打擊成果。特別是當法國巴黎爆發恐襲,整個歐洲都在被難民和恐襲折騰的時候,俄羅斯表明這種堅決打擊人類公敵——IS的態度地同時又順手解了阿薩德的圍,是面對面與西方打輿論戰的基礎。
俄羅斯戰機被土耳其擊落後,普京當時正在訪問約旦,於是在會見約旦國王時就明確表明,土耳其這是保護恐怖分子,是背後放冷箭,已經超出了反恐范疇。這一系列表態,既是明確態度,也是放出底線。
接下來,針對土耳其方面公開說法的一系列漏洞,俄在隔空喊話時逼著土耳其說出是故意擊落戰機,並讓國際社會都知道土耳其的這種行為是在保護恐怖份子。在這方面,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所說的「俄羅斯根本沒有打IS,而是在轟炸土耳其的親戚土庫曼人」徹底暴露了土耳其的利益尾巴。試想,俄羅斯打擊IS的效果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這方面美國都不都不承認,土耳其說這種話顯然就會給世界一個袒護IS和說謊的印象。
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方面又逼著土耳其說出擊落的具體細節。鑒於現實,土耳其最終公布的細節是俄羅斯戰機一共越境兩次並且只越境17秒。17秒和原來所說的5分鍾警告10次明顯沖突。如果說俄羅斯戰機還沒到土耳其領空,土耳其有什麼資格警告?如果侵入只有17秒,這哪裡有警示溝通的時間?正常人都能聯想到,這是事先准備好,看到俄戰機越境就擊落或追著屁股擊落。土耳其為了強辯,不得不說侵入即有權擊落。但是,俄羅斯接著拿出來資料,僅2014年一年土耳其戰機就侵入希臘領空2200多次,而且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當時還說臨時侵入不應該被指責。你土耳其的飛機一年侵入人家領空兩千多次都是正當的,怎麼他國飛機才進入17秒就要擊落?這不是扯嗎?
正是基於這些輿論現實,包括歐盟、德國、法國、美國和北約雖然都說土耳其有權力的這么做,但也只能說做過分了,不應該這么做。美國第一時間撇清,北約更是不給土耳其背書。之所以能達到這些效果,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俄羅斯輿論戰打得好,土耳其完敗!
英國《每日郵報》的讀者評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支持俄羅斯,他們認為俄羅斯是在幫歐洲打擊恐怖組織,而土耳其則是在支持恐怖分子。甚至有很多人讓土耳其滾出北約。事實上,就此一件事,歐盟基本上已經對土耳其關上了大門,土耳其這是把老歐洲給得罪的差不多了。想想看,土耳其在給歐洲輸送難民,輸送恐怖分子,俄羅斯這邊打IS土耳其還袒護,這種印象在西歐國家民眾中一旦奠定,那麼土耳其將面臨何種處境?
二、搶外交先機,在輿論上將美逼到死角。
俄羅斯在外交上也非常老練。對待代表整個歐洲的法國,那是張開懷抱歡迎合作,在拉法國的時候還說要和法國、美國建立反IS的同盟,並且在第一時間表明俄羅斯不會與土耳其因此開戰。有了這些話,歐盟國家的心就放在肚子里了,俄羅斯這里就是向歐盟表明,俄羅斯不會因此事遷怒於整個歐洲,俄羅斯依然希望和歐洲發展友好關系。有了這樣的態度,歐洲就不會對俄羅斯產生反感,反而會有幾分同情,畢竟現在西歐國家都在經受IS和難民之苦。
第一天俄羅斯如此態度,但第二天針對美國就玩了變臉,直接問土耳其,這事美國知道嗎?奧巴馬總統知道嗎?是白宮默許的嗎?這些發問土耳其沒有回答,但這是俄羅斯的一種外交招數。美國第一時間就撇清這一事件與美國無關,那麼俄羅斯就進一步逼迫土耳其,這事美國是不是知道。如果對方說知道,那俄羅斯就會直接質問美國。土耳其不敢說,那麼俄羅斯這么質問了,白宮是不敢亂說話的,因為搞不好白宮會因此引火上身,在輿論上成為眾矢之的。白宮志在領導反IS的聯盟,是絕不能陷入輿論漩渦的。
俄羅斯有了這些,其實在外交上就占據了主動。外交上有了主動,那麼接下來干「實事」也就有了空間。
三、卸掉西方緊張的心理包袱,摸清美國、北約的戰略底線。
在俄羅斯戰機被擊落後,無論是土耳其、俄羅斯、美國、歐盟、北約全都是非常緊張的,這是麻桿打狼兩頭怕,因為一旦俄羅斯因此對土耳其開戰,整個北約就會被扯進去,那這就成了世界大戰。所以,事件發生後,土耳其擔心「挨打」忙著「找媽」,美、法、德、英、歐盟、北約趕緊呼籲冷靜,不要升級。俄羅斯反應很激烈但也的確很冷靜,第一時間放話不會因此爆發戰爭,不會升級事件,這樣先卸掉北約國家的心理包袱,不讓事件升級到北約與俄羅斯的對抗。
事實上,這里的相關各方,除了土耳其想讓這事升級到北約對俄羅斯層面,其它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想。所以,當俄羅斯給了這個「定心丸」後,很快北約以及北約的主要國家就表態了。相關表態大家應該已經看到,整體就是一個調子:土耳其有自衛權,但這件事做過頭了,這事還是俄羅斯和土耳其自己溝通解決吧。
摸清了西方主要國家地底線也就解放了俄羅斯地手腳。
四、展開報復。
俄羅斯人是一個睚眥必報的民族,在北約表態後,用外交手段分化了美歐的觀點,同時就展開了對土耳其的布局與報復。俄羅斯先是在敘利亞北部部署了有強大防控能力的巡洋艦,這樣就可以保護俄羅斯戰機在敘利亞北部執行任務。與此同時,俄羅斯還要部署S400防空導彈,並且用殲擊機給轟炸IS的戰機護航。有了這些部署,這實際上是給土耳其人設了一個禁飛區,只要土耳其再越雷池一步,那麼俄羅斯就可能如法炮製擊落土耳其的戰機。有最新的S400防空導彈、俄羅斯巡洋艦上裝的S300海基版的防空導彈,再加上戰機護航,土耳其如果再敢亂來,俄羅斯一定會下手。
在進行了系列部署後,俄羅斯對土耳其保護的敘利亞反對派進行了地毯式的轟炸。俄羅斯對對手最大的打擊不是去和土耳其開戰,而是狠狠地打擊敘利亞反對派。過去,俄羅斯可能還顧及土耳其的情緒下手不那麼狠,現在撕破臉了,還顧及什麼?所以就有了事發後連續的地毯式轟炸。如果僅止於此,那還是彪悍的毛子嗎?睚眥必報的俄羅斯是不會那麼做的。所以,我們看到,在輿論戰、外交戰初步告一段落,俄羅斯在第三天就轟炸了土耳其所謂的「人道援助」的車隊,炸死7人,炸傷10人。俄羅斯這次事件中死了兩人,這一下土耳其就死7個傷10個。
對這次炸車隊事件,土耳其大喊大叫,但北約沉默了,俄羅斯也不證實,土耳其又能怎樣?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的報復也站得住腳,既然俄羅斯戰機侵入土耳其17秒都不可以,你們的車隊豈能進入敘利亞境內?來了自然就炸掉。
事實上,現實的情況已經意味著俄羅斯用軍事手段截斷了土耳其和敘利亞反對派以及IS的經濟聯系,土耳其人再想通過運輸石油賺錢沒戲了。敘利亞反對派土庫曼旅也將為殺死俄羅斯飛行員付出代價,沒有支援再加上地毯式轟炸,恐怕死得比IS還快。估計未來一段時間俄羅斯人會把更多轟炸IS的精力轉入轟炸敘利亞反對派。
如果報復僅止於此,那還是不但彪悍還有些陰的毛子嗎?睚眥必報的俄羅斯是不會那麼做的。據11月26日的俄羅斯最新消息,敘利亞副總理兼外長領隊的訪問團已經抵達莫斯科。非同尋常的是,敘利亞庫爾德人領袖將首次在莫斯科與敘利亞高級代表會晤。幾個意思?占豪在前面已經分析,這很可能意味著,普京要推動敘利亞政府給敘利亞庫爾德人高度自治,未來一旦談妥條件,俄羅斯人軍事武裝敘利亞庫爾德人,然後敘利亞庫爾德人與庫爾德工人黨結成聯盟,在敘利亞土地上和土耳其庫爾德地區的土地上形成一個軍事區域,接下來庫爾德人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向北打擊土耳其,這會是土耳其的噩夢。對敘利亞來說,這事可以借俄羅斯的力量,通過庫爾德人將土耳其的土地分裂出來,然後以庫爾德自治區的方式加入敘利亞。這些現在雖然還是距離遙遠的相反,但普京的這一切,都是在未雨綢繆。未來,這些未雨綢繆很可能會真的要土耳其半條命。
五、劃下紅線。
在做這些報復的同時,普京在11月26日向土耳其下最後通牒:如果再擊落俄羅斯戰機,必報復!這話普京說出來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聽眾聽起來卻覺得有些幽默,因為在普京看來,上述的一系列「報復」都不算「報復」,只是上點眼葯。
其實,俄羅斯的這些做法,一邊進行打擦邊球式的報復,一邊又給土耳其劃下紅線,讓你不得不佩服俄羅斯人打擦邊球真的是其它國家無法媲美的。當然,埃爾多安也放了狠話,說只要再侵入土耳其領空還要擊落。這話說出來,以土耳其這位總統的犯二勁頭,也不排除會這么做,但到底是誰擊落誰,那可要看誰下手快了。
普京的這5招是一環扣一環,是在排除系統性風險後玩的與土耳其的貓鼠游戲。小國與大國為敵,吃苦的日子還在後面······以普京的性格,後面一定還有後手,我們且看下一步怎麼做。
現階段,考慮到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打破了一些平衡,顯然談判桌上一時半會是難有大的進展了,大家是要在戰場上拼出實力,然後再在談判桌上分勝負。所以,未來一段時間,中東完全有可能再發生大的事件,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2. 土耳其炮擊敘利亞境內庫爾德人武裝

土耳其當地時間18日深夜開始對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武裝發起猛烈炮擊。此前敘利亞政府曾警告土耳其,此舉將被視為對敘利亞的侵略,但土耳其顯然無視了這份警告,同時土耳其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敘利亞自由軍」也做好了參與這一地區戰事的准備。

新華社1月19日消息,土耳其近日對敘利亞阿勒頗省境內與土接壤的阿夫林地區發動猛烈炮擊,打擊受美國支持的敘利亞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YPG)。據土耳其官方的阿納多盧通訊社(Anadolu)報道,土耳其對阿夫林地區的庫爾德武裝陣地發射了至少10枚炮彈。

值得一提的是,埃爾多安1月11日還致電普京,呼籲停止敘利亞政府軍在該國北部對敘利亞反對派的打擊。

3. 第一次世界大戰d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戰爭的背景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的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爭奪摩洛哥事件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能夠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其中由法國來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就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給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的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只好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德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法國正式成為摩洛哥的保護國。 因此也使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還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更加的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編輯本段]戰爭的過程
【西面戰線】 施里芬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且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迫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馬恩河至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變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美國參戰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最後進攻 1917年,東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十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第一次世界大戰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已方則損失十萬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東面戰線】 俄國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頭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持,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雷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土耳其參戰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意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克基拉島。 俄軍反擊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分羅馬尼亞國土。 進攻伊斯坦布爾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奧斯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於是決定聯合進攻奧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靠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共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結果被迫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十月革命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在1917年3月(俄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組成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擁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勝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它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始。 盟國敗陣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帝國和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爭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決戰,就是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英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沉,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系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敵人 - 美國的參戰。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其他國家參戰 在美國參戰後,拉丁美洲各國亦跟隨美國向同盟國宣戰,結果使這場戰爭的范圍再度擴大。但這些國家大多在名義上參戰,並未實際投入戰爭。 中國參戰 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北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斗爭激烈。 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但未獲成功;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即使這樣,段祺瑞仍不滿足,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又大肆干涉,終於觸動了眾怒。 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它們間的爭斗被稱為「府院之爭」。 之後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勛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勛入京後,擁立宣統復辟。事件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府院之爭告一段落。 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德國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只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魏瑪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1914年7月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8月 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4年11月 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年5月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年10月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年3月 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年2月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戰。 1917年4月 美國參戰。 1918年3月 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 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 德國簽約停火,大戰結束。

4. 土耳其版戰狼慘敗真相是什麼

1月29日的《鳳凰軍評》解讀了土耳其特種部隊在敘利亞阿夫林地區遭遇的嚴重傷亡。當時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把不該出現在這里的霰彈槍。

眾所周知,土耳其在國產裝備領域內相當有熱情。但在這張20日的宣傳宣傳照中,在一個土軍班級作戰單位中,除了MGL榴彈發射武器與G3步槍外,充當火力支援的機槍竟是俄制PKM通用機槍。考慮到北約標準的FN MAG/M240機槍發射的就是與G3步槍相同的7.62mm NATO標准槍彈,作為北約國家的土耳其竟然配備俄制機槍確實難以理解。而要了解同時裝備不同彈種對作戰能力造成的嚴重阻礙,只要看看印度的就全知道了。

由此可見,土耳其精銳部隊中包含的多重裝備局限,不僅限制了作戰威力,更體現了土耳其作為一個裝備自產乏力國家的真實水準。23日的遇襲事件,戳破了土耳其這只紙老虎。

5. 土耳其為什麼願意配合俄羅斯,要將黑海艦隊遇襲事件查個水落石出

土耳其之所以願意配合俄羅斯,要將黑海艦隊遇襲事件查個水落石出,個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當然也有令俄羅斯不滿意的,如土耳其向烏克蘭出售作戰無人機,土耳其支持亞塞拜然(穆斯林國家)侵吞俄羅斯支持的亞美尼亞(東正教國家)納卡地區,不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等。如今土耳其願意配合俄羅斯要將黑海艦隊遇襲事件查個水落石出,也展現出了土俄之間的關系較好的一步。

6. 普京是不是被土耳其打回原形了

俄軍轟炸土耳其救援車隊

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事件發生後,兩國展開了新一輪博弈,從俄羅斯的「出招」來看,普京是一邊在為輿論造勢,一邊在加緊展開報復行動。

俄羅斯「求安慰」:埃爾多安還沒來電話

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25日報道,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主席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說,「我們正在等待土耳其(就擊落俄戰機一事)作出正式道歉,承認這一行為非法」。她還說,這一事件顯然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兩國關系。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7日表示,俄戰機被擊落事件發生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還沒有打過電話給俄總統普京。

埃爾多安11月26日接受法國24電視台采訪時說,俄羅斯蘇-24戰機被擊落事件發生後,曾經試圖給普京打電話,但雙方未能通話。他還說,他請求與普京於11月30日在巴黎舉行會晤,但俄方並沒有給予答復。

將事發地區夷為平地

俄羅斯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伊戈爾·科納申科夫少將26日(星期四)向媒體披露,在營救俄羅斯蘇-24倖存飛行員地區活動的恐怖組織被殲滅。

「我們的飛行員到達安全區後,俄羅斯轟炸機和敘利亞政府軍火箭炮兵對指定區域進行長時間的大規模打擊。

「該地區的恐怖分子和其它神秘團伙已經被殲滅。」科納申科夫說。

科納申科夫還透露,11月23日至26日, 俄羅斯空軍針對449個目標進行了134架次飛機。在伊德利卜省,駐扎在敘利亞俄羅斯空天部隊集群摧毀了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一個彈葯庫和「勝利陣線」大批武裝分子。

與此同時,俄羅斯還要部署S400防空導彈,並且用殲擊機給轟炸IS的戰機護航。有了這些部署,這實際上是給土耳其人設了一個禁飛區,只要土耳其再越雷池一步,那麼俄羅斯就可能如法炮製擊落土耳其的戰機。有最新的S400防空導彈、俄羅斯巡洋艦上裝的S300海基版的防空導彈,再加上戰機護航,土耳其如果再敢亂來,俄羅斯一定會下手。

土耳其救援車隊被炸

據土耳其國營通信社安納多盧通信社11月26日報道,俄軍空襲了敘土邊境的一個土耳其救援車隊,當地的激進分子宣布了同樣的消息。報道還稱,俄軍空襲造成車隊7人死亡10人受傷。土耳其方面宣稱,該車隊正在向難民運輸補給。但是目前並沒有確實證據,證明是俄軍進行了空襲,而地面上的武裝分子則宣稱這些空襲是俄軍發動的。土耳其的IHH人道主義救援基金會在該區域的工作團隊也宣稱空襲來自俄軍。

對這次炸車隊事件,土耳其大肆報道,但北約卻沉默了,俄羅斯也不置可否,土耳其又能怎樣?有專家認為,俄羅斯的報復也站得住腳,既然俄羅斯戰機侵入土耳其17秒都不可以,你們的車隊豈能進入敘利亞境內?來了自然就炸掉。

微信公眾號「牛彈琴」認為,接下來的一個合理推斷就是:俄羅斯轟炸的準星越來越差,誤炸自然就會越來越多。明明說要對准IS的,有時就會誤投到土庫曼族武裝頭上;明明要在敘利亞一側發動攻擊,可能導彈就發射到了土耳其一側;明明對準的是戰斗人員,很糟糕的,一些非戰斗人員也葬身炸彈之下……

既然在南聯盟的戰場上,美國的導彈還能誤炸貝爾格萊德的中國大使館;既然在阿富汗,美國還最近還錯襲了國際人道主義組織的醫院。俄羅斯將炸彈投送到錯誤的地方,更似乎是順理成章,不足為奇。

7. 深談一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主力艦對決——日德蘭海戰

深談一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主力艦對決——日德蘭海戰 導語:在一個世紀前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德兩國艦隊總共派出了50艘戰列艦和14艘戰列巡洋艦參與這次巔峰對決,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主力艦對決,包括了兩國在戰爭前夕建造的絕大部分主力艦,但仍有數艘戰艦缺席,它們有的正在維修,有的另有任務,還有的則已經長眠海底…… 英國海軍在1906年建成了跨時代的「 」無畏」號戰列艦,從而開創了大艦巨炮時代的新紀元。在此後的數年間,英國相繼建造了4級9艘以「 」無畏」號為藍本設計的全新戰列艦,包括3艘帕勒洛豐級、3艘聖文森特級、1艘尼普頓級和2艘巨人級,它們與「 」無畏」號一樣裝備10門305毫米艦炮;為了保持對其他各國海軍的優勢,尤其是應對德國海軍的挑戰純跡前,英國海軍從1909年開始實施了一項號稱「 」德國造一艘,我就造兩艘」的龐大造艦計劃,在1909年至1914年間相繼建造了3級12艘裝備10門343毫米艦炮的超無畏艦,包括4艘俄里翁級、4艘英王喬治五世級和4艘鐵公爵級,這12艘戰列艦構成了一戰爆發時英國海軍的核心打擊力量;英國人在催生出史上第一代超無畏艦後並不滿足,從1912年開始又啟動了5艘伊麗莎白女王級和4艘復仇級戰列艦的建造,它們全部裝備8門381毫米艦炮,威力進一步提升,到日德蘭海戰爆發前,5艘伊麗莎白女王級已經全部完工,復仇級也有3艘建成。此外,英國海軍在開戰時又徵用了為外國建造的3艘戰列艦,分別命名為「 」阿金庫爾」、「 」愛爾蘭」和「 」加拿大」號,它們均在日德蘭海戰前加入艦隊。綜上所述,到1916年夏季,英國海軍總共建造了33艘無畏型和超無畏型戰列艦。在英德海軍競賽的另一個焦點——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方面,英國海軍也是成績斐然,在1906年率先開建3艘無敵級之後,又陸續建造了3艘不倦級、3艘獅級和1艘虎級,其中前兩級裝備8門305毫米艦炮,後兩級裝備8門343毫米艦炮,上述10艘戰列巡洋艦均在1916年前建成,構成英國大艦隊的快速打擊力量。州森 ■ 一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的宏大陣列。在戰前的造艦競賽中,英國海軍建造了超過30艘無畏型和超無畏型戰列艦,穩居世界最強海軍的寶座。 作為在20世紀最初10年間強勢崛起的新興海上力量,德皇陛下的海軍一直致力於向英國海軍看齊,因此也成為無畏艦時代英國海軍最積極的追趕者。德國海軍無畏艦的建造始於1907年,到1915年時已經先後完成了4級17艘無畏型戰列艦,包括4艘拿騷級、4艘赫爾戈蘭級、5艘凱撒級和4艘國王級,其中前兩級裝備12門280毫米艦炮,並且採用帶有前無畏艦風格的六角形炮塔布局,後兩級裝備10門305毫米艦炮,凱撒級的炮塔布局與「 」無畏」號類似,而國王級則首次採用了與英國超無畏艦相同的全中線炮塔布局。德國海軍無畏艦在設計上更加註重生存性,因此在火力上有所犧牲,艦炮口徑小於同期建造的英國戰列艦,在技術上最初趨於保守,比如落伍的六角形炮塔布局,直到1914年開工的巴伐利亞級才跨越性裝備了8門380毫米艦炮,在火力上與伊麗莎白女王級持平,但該級建成的2艘艦均在日德蘭海戰後才服役。在戰列巡洋艦的建造上德國對英國也是亦步亦趨,以1907年開工的大型巡洋艦「 」布呂歇爾」號為起點,但該艦由於技術失誤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戰列巡洋艦,其12門210毫米艦炮安裝在6座呈六角形布局的炮塔內。在「 」布呂歇爾」號之後,德國海軍奮起直追,先後建造了4級7艘戰列巡洋艦,包括1艘馮·德·坦恩級、2艘毛奇級、1艘塞德利茨級和3艘德弗里格爾級,其中前三級裝備8~10門280毫米艦炮,最後的德弗林格爾級則升級為全中線布局的8門305毫米艦炮,該級艦在日德蘭海戰爆發時有2艘建成服役。 ■ 停泊在基爾港內的德國海軍公海艦隊戰列艦群,在20世紀最初十年裡,德國海軍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強大的海上力量,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 通過上述盤點不難發現,英國海軍明顯是這場造艦角力的贏家,在戰列艦數量上以33艘壓倒了德國海軍的17艘,而且德國人在1916年春季時沒有一艘戰列艦的主炮口徑超過305毫米,而英國艦隊中卻有12艘裝備343毫米艦炮和8艘裝備381毫米艦炮的超無畏做清艦。在戰列巡洋艦的數量上,英國海軍也以10艘對7艘勝出,即便德國人將半吊子的「 」布呂歇爾」號算上也僅有英國人的八成,而且在火力上也處於與戰列艦相似的劣勢。 當1916年1月萊茵哈德·舍爾海軍中將就任公海艦隊司令時,他對於上述實力差距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制定出擊計劃時他必須集中全部作戰力量,以求在引誘部分英軍戰艦的時候能夠形成局部優勢,迅速粉碎對手。正基於這個目的,舍爾在1916年5月底率領艦隊從威廉港出擊時,麾下囊括了當時現役的17艘無畏艦中的16艘,僅有凱撒級的「 」國王阿爾伯特」號因為正在維修而沒有跟隨出發。為了增強力量,舍爾還將6艘前無畏艦加入編隊,勉強拼湊出22艘戰列艦的陣容。希佩爾海軍中將率領的偵察艦隊則以5艘精銳戰列巡洋艦為核心,擔任誘餌和前衛,當時德國海軍現役的6艘戰列巡洋艦中僅有毛奇級的「 」戈本」號缺陣,這艘戰艦在開戰時正在地中海活動,直接加入土耳其海軍,改名為「 」蘇丹塞利姆」號,當然實際上還是由德國人控制,關於這艘戰艦的故事早已為人熟知。至於最早的「 」布呂歇爾」號已經在1915年1月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被擊沉了。 對於英國海軍大艦隊司令約翰·傑利科上將而言,公海艦隊的傾巢出動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他掌握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但自開戰以來始終找不到目標施展威力。在獲悉德國海軍的動向後,他意識到這是一個畢其功於一役的良機,自然也排出了超級豪華的陣勢給對手一個驚喜。由傑利科親率的大艦隊主力擁有24艘戰列艦,全部是無畏艦和超無畏艦,此外還有3艘戰列巡洋艦;由貝蒂中將指揮的前衛艦隊由6艘戰列巡洋艦和4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組成,總共有28艘戰列艦和9艘戰列巡洋艦,這是傑利科當時能夠出動的全部力量。對照之前的主力艦建造數量,筆者發現有5艘戰列艦和1艘戰列巡洋艦缺陣,通過梳理英軍艦隊作戰序列很容易確定它們的身份。 英軍缺席日德蘭海戰的唯一一艘戰列巡洋艦是不倦級的「 」澳大利亞」號,它在1916年4月22日與姊妹艦「 」紐西蘭」號不慎相撞受傷,當時還在船塢內接受維修,錯失戰機。在缺陣的戰列艦中,鐵公爵級的「 」印度皇帝」號與「 」澳大利亞」號遭遇相似,正好也在接受檢修,未能出陣,留下終生遺憾。伊麗莎白女王級的首艦「 」伊麗莎白女王」號也未能出現在傑利科的陣容中,它在1915年2月被調往地中海,此時正守望著血肉橫飛的加里波利半島,它的重炮只對著土耳其人的堡壘和工事發泄錯過日德蘭海戰的怨氣。在1916年5月,最新的復仇級戰列艦已經有3艘建成服役,但是只有「 」復仇」和「 」皇家橡樹」號被傑利科帶上前線,而服役僅三周的「 」君權」號因為艦員缺乏經驗、訓練不足,被留在了斯卡帕灣,成為另一個缺席者。大名鼎鼎的「 」無畏」號也在缺席名單中,在日德蘭海戰前夕,這艘資格最老的無畏艦被派往第3戰列艦分艦隊,給一票前無畏艦當旗艦,看著自己的後輩們威風凜凜地出征,想必這位現代戰列艦的鼻祖也是無比郁悶!但是,還有比「 」無畏」號更憋屈的,那就是最後一位缺席者,屬於英王喬治五世級的「 」大膽」號戰列艦,作為英國海軍的一等主力艦,這艘裝備343毫米艦炮的超無畏艦當時既沒有在船塢里偷懶,也沒有被外派其他任務,而是長眠在冰冷黑暗的海底,與魚蝦為伴,還創造了兩項並不光彩的記錄:英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的第一艘戰列艦,歷史上第一艘戰沉的超無畏艦。然而,「 」大膽」號的名字依然出現在英國現役海軍艦船名單中,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要了解個中緣由還要把時鍾撥回到1914年8月戰爭爆發之際…… ■ 1906年剛剛建成服役的「 」無畏」號戰列艦,這艘跨時代的戰艦開創了大艦巨炮時代的新紀元,卻失去了參加日德蘭海戰的機會。 隨著英德兩國彼此宣戰,戰前一直在熱那亞-紐約航線上奔波的德國跨洋班輪「 」柏林」號失業了,這艘隸屬於北德意志勞埃德航運公司的客輪在戰爭爆發時正在不來梅港維修,因此免於被英國海軍捕獲,但它很快就接到德國海軍的徵用命令,前往威廉港報到。在威廉港海軍船廠內,這艘排水量23700噸、航速16節的客輪被改裝為輔助巡洋艦,加裝2門105毫米艦炮和6挺機槍,船艙內攜帶200枚水雷。1914年9月,改頭換面的「 」柏林」號正式成為德皇海軍的一員,並得到新的工作:參與對英國的海上破襲戰。 9月底,「 」柏林」號在新任艦長漢斯·普豐德黑勒海軍上校指揮下開始了第一次戰斗巡航,但出發不久即被英國艦船發覺而被迫折返。10月16日,「 」柏林」號再度啟航,這次的目標是英國西北海岸的克萊德灣,海灣周邊有很多繁忙的港口和重要的海軍基地,艦船來往密集,對於德國襲擊艦來說是一個獵物豐富的獵場。然而,在航進途中,普豐德黑勒發現英國海岸上用於導航的燈塔已經全部熄滅,而且通過監聽發覺英國海軍的無線電通訊也十分繁密,顯然有大量艦船活動,他由此判斷目標明顯、火力貧弱的「 」柏林」號已經不可能成功潛入克萊德灣,因此自行決定更改計劃,在距離自己最近的商船航線上佈雷。10月23日夜間,「 」柏林」號在愛爾蘭島北部海岸附近的托伊島和斯威利灣之間布下一個V形雷陣,之後向北遁去,計劃繞行冰島海域前往挪威近海,最後沿海岸南下返回德國。然而,在返航途中「 」柏林」號遭遇風暴,受到損傷,加上燃料不足和機械故障,它只能進入中立國挪威的特隆赫姆避難。由於交戰國艦船在中立國港口停留不得超過24小時,超過時限的「 」柏林」號於11月18日被挪威 *** 扣留,結束了自己短暫的服役生涯。直到許久之後,「 」柏林」號的船員們才得知這次出擊歪打正著,報銷了英國海軍最新銳的一艘主力艦。 ■ 一戰期間被扣留在挪威峽灣內的德國輔助巡洋艦「 」柏林」號,盡管只進行了兩次戰斗巡航,但該艦布設的水雷擊沉了包括「 」大膽」號戰列艦在內的多艘英國艦船。 在1914年10月,從柏林的海軍司令部到普豐德黑勒上校本人,德國方面並不知道英國主力艦隊正好停留在斯威利灣!這是一個月前的一次著名戰斗導致的意外結果,在1914年9月22日,德軍U-9潛艇在北海南部海域一舉擊沉了3艘英軍裝甲巡洋艦,令整個英國海軍談之色變,患上了「 」潛艇恐懼症」,開始在北海沿岸的海軍基地和錨地加強反潛防禦措施,其中包括大艦隊的主要錨地——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而大部分英軍主力艦也被調往英國西海岸和愛爾蘭暫避,等到基地防禦措施完善後再行返回,「 」柏林」號恰好抓住了這個機會,鬼使神差般地在英國艦隊的臨時錨地之一——斯威利灣設下了死亡的陷阱。 1914年10月27日清晨,英國海軍第2戰列艦分艦隊從斯威利灣拔錨起航,前往外海進行炮術訓練,隊列中包括7艘超無畏艦「 」英王喬治五世」、「 」百夫長」、「 」大膽」、「 」阿賈克斯」、「 」君主」、「 」雷神」和「 」俄里翁」號。上午8時45分,當英軍艦隊在托伊島附近海域改變航向時,「 」大膽」號的鋼鐵身軀在轉向時觸動了一枚德國水雷的引信,爆炸發生在該艦左舷後部距離船底約5米的水下,最初在甲板上只是聽到一聲悶響,甚至無法確定是一次爆炸,直到「 」大膽」號完成轉向後艦體出現無法恢復的傾斜,艦員們才意識到自己的戰艦遇到麻煩了。水雷的爆炸威力破壞了「 」大膽」號左輪機艙的船殼,具 *** 置在輪機艙後部橫向隔壁前方約3米處,左輪機艙、X炮塔彈葯庫及相鄰艙室迅速被洶涌而入的海水淹沒,造成艦體左傾10~15度。 ■ 「 」大膽」號剛剛服役時的雄姿,該艦屬於英王喬治五世級,於1913年10月建成服役,僅僅一年後該艦就觸雷沉沒。 在得到艦體進水的報告後,「 」大膽」號艦長塞西爾·丹皮爾海軍上校立即想到一個多月前那三艘倒霉的裝甲巡洋艦,他第一時間判斷遭到德國潛艇的攻擊,並下令發出反潛警報,第2戰列艦分艦隊的其他戰列艦在看到「 」大膽」號的報警信號後就像受驚的獅子一樣,立即加速向錨地返航,以免遭遇毒手,只留下輕巡洋艦「 」利物浦」號守護受創的「 」大膽」號。盡管下達了關閉水密門的命令,但海水還是透過被爆炸破壞的艙壁、管路間的縫隙以及通風管道在艦體內蔓延著,中央輪機艙已經嚴重積水,而且水位持續升高。通過向右舷艙室反向注水,「 」大膽」號將艦體左傾控制在10度上下,而且右輪機艙的主機尚能運行,使軍艦保持9節的航速,因此丹皮爾艦長認為自己仍然有機會操縱戰艦駛向40公里外的海岸搶灘擱淺。然而,「 」大膽」號的進水情況遠比想像中的嚴重,到上午10時,中央輪機艙的積水已經超過1.5米,被迫放棄,更糟的是右輪機艙也正在被海水吞噬,到11時右舷主機也徹底停轉了,全艦動力喪失,成了一具在風浪中隨波逐流的鋼鐵軀殼。此時艦體的下沉已經非常明顯,當軍艦向左側搖擺時海水已經漫上左舷的露天甲板。顯而易見,僅靠「 」大膽」號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擺脫困境。 ■ 1914年10月27日,「 」大膽」號在愛爾蘭北部海域托伊島附近觸雷,這幅照片顯示了該艦在當天中午疏散艦員的場面,可以明顯看到艦體已經嚴重左傾。 大艦隊司令傑利科在通過無線電得知「 」大膽」號遇險的消息後,立即命令所有可以出動的驅逐艦和拖輪前往出事海域救援,但是懾於德國潛艇的威脅,他沒有派出戰列艦拖曳「 」大膽」號,如果在同一海域同時損失兩艘主力艦,傑利科的烏紗帽肯定是保不住了,對於整個皇家海軍和英國國民的士氣也將是災難性的打擊。然而,巡洋艦、驅逐艦一類的中小型艦船面對排水量23000噸的「 」大膽」號時根本就是束手無策,就在所有人焦慮萬分時,一個碩大的船影在中午時分出現在「 」大膽」號的視野中,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那是屬於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豪華郵輪「 」奧林匹克」號,也是兩年前因為撞冰山沉沒的「 」泰坦尼克」號郵輪的姊妹船,是一艘排水量超過50000噸的大傢伙。當時,「 」奧林匹克」號正滿載乘客執行戰爭時期的最後一次客運任務,途經愛爾蘭以北海域,在收到「 」大膽」號的遇險信號後趕來救援。 ■ 上圖是屬於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 」奧林匹克」號郵輪,它是著名的「 」泰坦尼克」號的姊妹船,在10月27日恰好途經「 」大膽」號遇襲海域,參與了救援行動。 ■ 上圖是參與救援「 」大膽」號的兩艘英軍戰艦,左為「 」利物浦」號輕巡洋艦,右為「 」狂怒」號驅逐艦。 丹皮爾上校與「 」奧林匹克」號船長哈多克經過商討,決定由郵輪將戰列艦拖航到斯威利灣。為了減輕負擔,「 」大膽」號的大部分艦員都被疏散到「 」利物浦」和「 」奧林匹克」號上,到下午14時艦上僅剩下250名艦員,為挽救軍艦做最後的努力。驅逐艦「 」狂怒」號嘗試將拖纜從「 」奧林匹克」號連接到「 」大膽」號上,由於海況惡劣,這項工作十分困難,有資料顯示「 」狂怒」號連續三次嘗試都失敗了,盡管最後總算成功系纜,但拖航仍然不能順利進行,已經失去控制且不斷進水的「 」大膽」號根本無法保持航向,即便是「 」利物浦」號和運煤船「 」索恩希爾」號從旁協助拖曳也無濟於事。折騰到下午16時,「 」大膽」號的處境沒有絲毫改善,只是愈加凶險,其前部艦體的干舷高度僅有1.2米,而艦尾甲板距離海面只有0.3米了! 在27日下午,傑利科接到報告,在托伊島附近海域近日連續有船隻觸雷,使他確定「 」大膽」號是遭遇水雷攻擊,而非潛艇的偷襲,於是在17時命令前無畏艦「 」埃克斯茅斯」號前往拖曳「 」大膽」號,同時通知海軍部著手准備相關的維修工作。第1戰列艦分艦隊司令路易斯·貝利海軍中將也乘船趕到現場,接管了救援行動的指揮權,但是隨著夜幕的降臨,一切都太遲了。19時15分,包括貝利中將、丹皮爾上校在內的最後一批人員撤離了「 」大膽」號,在觸雷近11個小時後它最終被放棄了,人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目送它走完最後一程。此時,「 」大膽」號的艦尾已經完全沒入海中,海水穿過管道和艙口越來越快地驅趕著艦體內剩餘的空氣。20時45分,「 」大膽」號的艦體傾斜度急劇增加,很快向左傾覆,只剩下一段艦底還露出海面。大約15分鍾後,艦體前部發生了大爆炸,接著又是兩次爆炸,將鋼鐵殘骸拋到百米空中,很可能是艦體傾覆後A炮塔或B炮塔彈葯庫內的炮彈發生跌落碰撞,導致殉爆,最後斷送了「 」大膽」號的性命。意外的是,「 」大膽」號發生爆炸時,一塊碎片擊中了700米外「 」利物浦」號甲板上的一名軍士,導致他不幸身亡,成為整個沉沒事件中唯一的犧牲者。 1 2 3 ■ 上面這3幅照片都是「 」奧林匹克」號的乘客在救援過程中從甲板上拍攝的,清晰地記錄了「 」大膽」號在垂死之際的狀態,但是船上美國乘客的目擊報告給事後英國方面的保密行動造成了很大困擾。 在得知「 」大膽」號沉沒的噩耗後,傑利科上將立即向海軍部和戰時內閣建議 *** ,不能讓外界獲悉此事。這個反應是非常自然的,一個月前U-9製造的災難已經讓英國公眾倍感糟心,此時一艘強大的超無畏艦的戰損如果公諸於眾,只會令德國人更加歡欣鼓舞,讓英國的民心士氣備受挫傷,甚至還會影響到其他中立國的外交態度。出於上述考慮,英國軍方及 *** 高層對傑利科的建議給予首肯,並迅速採取保密措施,禁止新聞媒體進行報道,所有參與救援行動的人員也都被要求保持緘默,最棘手還是如何處理「 」奧林匹克」號,該船乘客中有很多美國人,他們目睹了沉沒的過程,拍攝了很多照片,甚至還攝制了一段影片。身為中立國人員,這些美國乘客是不會受到英國方面禁言令的約束。英國海軍唯一能做的只有將「 」奧林匹克」號暫時扣留在斯威利灣,除了「 」大膽」號的艦員和少數有緊急公務在身的英國官員外,所有人都不得離船,直到11月2日才允許「 」奧林匹克」號前往目的地貝爾法斯特。正如英國方面所擔心的,那些美國乘客很快就在各種場合泄露了「 」大膽」號的命運,實際上德國方面在11月19日就獲悉了「 」大膽」號沉沒的情報。 英國海軍還對此次悲劇事件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 」大膽」號在遇襲時並未處於高度警戒狀態,全艦上下十分鬆懈,水密門也沒有完全關閉,此外在艦體結構設計和損管系統的布置上也存在缺陷。英國海軍隨即採取改進措施,加強紀律整頓和損管訓練,消除隱患,這些經驗教訓在日德蘭海戰中體現出了價值——在戰斗中「 」馬爾博羅」號戰列艦(屬於鐵公爵級,在設計上與英王喬治五世級相似)被德軍魚雷擊中,艦體嚴重進水,但在全體艦員的齊心協力下,該艦最後免於沉沒,成功返回港口。 ■ 至今「 」大膽」號的殘骸仍靜靜地躺在愛爾蘭北部海岸外的大西洋底,圖為現代潛水愛好者在水下拍攝「 」大膽」號的主炮,炮管上布滿銹跡和海生物。 在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海軍對於「 」大膽」號的戰沉始終保持沉默,它的名字一直保留在現役艦艇名單中,直到1918年11月14日,即戰爭結束三天後,《泰晤士報》才刊登了一則簡短的官方聲明,公開宣布了「 」大膽」號的死訊。曾擔任德國公海艦隊司令的舍爾海軍上將戰後對於英國方面處理「 」大膽」號沉沒事件的方式表示了贊同,就當是的情況而言秘不發喪顯然是明智的選擇。如今,「 」大膽」號的殘骸仍然靜靜地躺在托伊島東北約27公里的海底。最後還要提一下的是德國輔助巡洋艦「 」柏林」號的命運,它被挪威 *** 扣留到戰爭結束,盡管它的服役經歷非常短暫,但是擊沉「 」大膽」號的戰績足以使它成為一戰時期德國海軍最成功的襲擊艦之一。「 」柏林」號於1919年作為戰爭賠償被移交給英國,改名為「 」 *** 」號,繼續為英國航運公司服務,直到1931年被出售解體。

8. B61核炸彈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美軍武庫中的戰術核炸彈為B-61。該炸彈裝備美國空軍。1961年10月開始研製,1966年10月,生產出第一枚具有戰備性質的B61-0,1967年1月開始批量生產B61-0,1969年1月,B61-0的批量生產結束。此外,美軍一直在不斷改進該炸彈,先後發展了從B61-0到B61-11多個型號。1997年1月,最新型的B61-11開始批量生產。美國大約總計生產了各型B61核炸彈3150枚。在12個型號中,現役的有5個型號:B61-3,B61-4,B61-7,B61-10和B61-11型。B61是一種兩級內爆式輻射武器,其特點是重量輕,中等當量。B61核炸彈的重量為315.2~324.8千克;彈體長度為263.5厘米;彈體直徑為34厘米。圓偏差概率小於182.9米。

主要特點

B61-3型:它是具有300噸TNT、1500噸TNT、6萬噸TNT和17萬噸TNT四種爆炸當量的戰術炸彈。它是最早使用PBX-9502鈍感高能炸葯的核武器,也是最早(1980年)採用微機控制解保與點火系統的核武器型號。B61-4型:它是具有300噸TNT、1500噸TNT、1萬噸TNT和4.5萬噸TNT四種爆炸當量的戰術核炸彈。B61-7型:它是具有多種可選爆炸當量的戰術/戰略核炸彈,其低當量型號可用於戰術用途。最低爆炸當量為1萬噸TNT,最高達30萬噸TNT。它由B61-1型改進而成,使用PBX-9502鈍感高能炸葯。B61-10型:它是具有300噸肆沖TNT、5000噸TNT、1萬噸TNT和8萬噸TNT四種爆炸當量的戰術核炸彈。B61-11型:它是具有多種可選擇爆炸當量的戰術/戰略核武器,爆炸當量范圍從1萬噸TNT到34萬噸TNT。B61-11型能在爆炸前鑽入地下3~6米,與地面爆炸相比,它可以對地下目標進行更大、更強的打擊,因此又被稱為「鑽地彈」。B61-11型已成為美國自從1989年暫停核武器生產以來,核武器庫中最新的核彈頭。目前可以通過對B61-7型核炸彈進行改裝來獲得B61-11型核炸彈。目前,作為戰略核武器部署的B61-7和B61-11核炸彈共有350枚,分布在美國的七個空軍基地。作為戰術核武器部署的B61-3、B61-4和B61-10約為1350枚,其中1200枚戰術核炸彈存貯在美國內華達和新墨西哥州的空軍基地內,其他150枚部署在7個北約國家的10個空軍基地內。包括:比利時(10枚)、德國(45枚)、希臘(10枚)、義大利(30枚)、荷蘭(10枚)、土耳其(15枚)、英國(30枚)。

B-61核航空炸彈是美軍研製生產的一種多用途航彈。共有7種型號,66年裝備部隊,共部署約3000枚。

主要改型

B-61核航彈共有7種型號,其中60年代末裝備的B-61-1型為戰略核航彈,重322.7公斤,當量90萬噸,投彈高度500米。另6種均為不同威力級別的戰區核航彈,彈長361厘米,直徑34厘米,重300餘公斤,在10~50萬噸TNT當量范圍內設有4種當量。

B61炸彈是美國戰略防禦的組成部分,是核武庫中最老的武器,其中很多最初升雹巧生產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早期。

這種炸彈是一個大家族,包括戰略與戰術炸彈兩個分支,戰略炸彈的型號為B61-7/11,戰術炸彈的型號為B61-3/4/10,前者當量為1到35萬噸,後者為300噸到35萬噸。戰術型的由空軍的F15/F16/F18/NATOTornado攜帶。

B61-7核炸彈。約有600多枚,其中部分已改裝成B61-11穿地核炸彈。

B61-11核炸彈。主要是由B61-7核炸彈改進而成,具有對地下目標的打擊能力,在爆炸前可鑽入地下3~6米深,主要用來替代B53核炸彈。

B61系列的核彈,有多個子型號,最早於1966年10月開始第一次生產,目前這一系列核彈前後共生產了3000多枚,是美軍現使用的核彈家族中最龐大的一種。

目前,吵鍵美軍已經裝備部隊的核鑽地彈主要有B61-11核彈頭。這種彈頭是由一種氫彈改裝而成的。這種氫彈最初是從飛機上用降落傘投射並在空中爆炸的。後來,美國對這種氫彈作了一些改進,將彈頭裝進一個貧化鈾製成的針形彈殼內,從而形成了不再需要降落傘的核鑽地彈。這種貧化鈾比鉛還要重30%。

B61-11核航彈重約545公斤,長3.7米,彈體直徑約0.34米,彈尾直徑約0.57米,爆炸威力從300噸到30萬噸TNT當量,其間有五種不同的方案選擇。它採用空氣動力翼系統以提高命中精度,頭部裝有約1厘米粗的鋼頭錐,有一個113.5公斤重的平衡器。由於彈殼是針形的,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彈頭可以鑽進深達15米的地下爆炸。但目標偏差超過40多米,而這次美國想要的是目標偏差10米范圍以內的鑽地核武器,還要能鑽地更深。

對於B61-11的用途,外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B61-11是一種旨在用來對付利比亞、朝鮮和伊朗等「無賴國家」的新武器。因為美國懷疑這些國家可能正在企圖研製核武器、化學武器或生物武器,而研製這些武器的設施都在地下。但由於這種核炸彈將取代B-53核彈頭,所以,美國政府的官員們卻暗示,該鑽地彈是為了摧毀像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的地下指揮與控制總部。

9. 怎麼看土耳其在侵略敘利亞的戰爭中,豹2坦克遭到了重大的損失呢

庫爾德Firat通訊社報道,10月13日隸屬於庫爾德武裝的“敘利亞民主軍”宣布取得首場大捷。據他們說在拉斯艾因地區重創了一支土耳其裝甲部隊,其中包括摧毀了土耳其軍隊的大批坦克和75名土耳其士兵。有消息透露出疑似土耳其軍隊裝備的德國製造的豹2坦克被擊毀,目前對於這個報道的真實性還沒有得到證實。

就豹2坦克本身來說,土耳其裝備的豹2A4坦克並不是最先進的,庫爾德武裝手裡的反坦克武器完全能夠對付。如果真的如媒體所報道的這樣,庫爾德武裝取得的戰果可以說是輝煌的,對土耳其膨脹的野心無疑是一個打擊。土耳其的做法無疑是自私的,它所謂的在敘利亞境內建立一個容納庫爾德難民的“安全區”,實際上就是肢解敘利亞,土耳其對於敘利亞境內庫爾德人的進攻也會增加更多的難民,並且很有可能使“伊斯蘭國”死灰復燃,這是很危險的。土耳其的確是太狂了,怎麼不在你自己的領土上去建立一個安全區,這種情況下敘利亞庫爾德武裝應該拿出點鬥志,狠狠教訓一下土雞,否則它讓美俄給寵上天了。

10. 一把彼得大帝的刺刀,殺敗土耳其、降伏波斯,刺穿了四百年時空

在人們的印象里,日本軍隊最痴迷於白刃戰,在熱兵器時代仍然妄想刺刀決勝;在諾門坎戰役和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士兵端著刺刀,如飛蛾撲火般沖向對方炙熱火網的腦殘行為已經成了人們的笑談。 然而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出現以前,刺刀突擊的威力是絕不能低估的;在日俄戰爭的弓長嶺之戰中,彈葯耗盡的的日軍第二師團12000人以夜間刺刀突擊的戰法,以少勝多,擊潰了俄軍17000守軍;黑溝台會戰中,為了救出瀕臨絕境的秋山好古的騎兵第一旅團,立見尚文中將率第八師團一萬餘人,發動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白刃突擊,生生殺開了一條血路。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刺刀在關鍵時刻仍然能發揮決定性作用。2004年,20名英軍士兵被100餘名什葉派武裝分子包圍,很快就打光子彈,陷入絕境;英軍指揮官率領士兵斷然發起刺刀突擊,結果以亡命著稱的35名極端武裝分子死於刺刀下,其餘潰逃,而英軍僅少數部分士兵受傷。英軍能絕處逢生,就是依靠那種敢於刺刀見紅的氣勢和無畏精神,而這種精神是軍隊最需要的。 其實,世界上最推崇刺刀戰的是俄國軍隊,因為戰斗民族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無所畏懼的勇氣,進入熱兵器時代後,他們也沒有放棄對刺刀的執著,從彼得大帝時代直到現在。著名的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團是彼得大帝的近衛團,而他們的軍歌《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團進行曲》中唱到:「 」三棱刺刀訴說驕傲,不息旋律歌唱榮光……」可見那時,三棱軍刺已經為俄軍所鍾愛。 俄國名將蘇沃洛夫元帥對刺刀的偏愛更是到達了極致,他經常鼓勵士兵們說:「 」勇士們!敵人在 你們面前發抖……敵人雖然也和你們一樣有雙手,但他們不會像咱俄國人亮衡這樣使用刺刀 ……」 在那個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蘇沃洛夫更信任刺刀,他說:「 」彈會上當,刺刀不會上當。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 在第六次俄土戰爭中,蘇沃洛夫就率領俄軍在雷姆尼克戰役中用刺刀擊敗了奧斯曼大軍。 1789年9月21日夜,兩萬五千名俄奧聯軍偷渡雷姆納河,向十萬土耳其軍隊發起進攻;當時俄軍使用的燧發槍口徑雜亂質量低劣,准確性很差,帆野又由於天降大雨,已經無法可靠擊發了,而土軍卻裝備了性能先進的英制褐貝斯步槍;在裝備和人數都居於劣勢的情況下,俄軍發起了刺刀沖鋒,雙方激戰達12小時,土軍遭重創,放棄陣地潰逃,傷亡、溺斃者達1萬餘人,而俄軍僅死44人,傷300餘人,真是越不怕死的越不容易死。 1812年拿破崙侵俄,在博羅季諾戰役中,法軍裝備遠勝俄國,俄軍能依仗的只有勇氣和刺刀,堅守拉耶夫斯基炮台的俄軍經過一日激戰後,僅剩92人。法軍突入後,俄軍用刺刀甚至火炮通條進行了最後的戰斗,正是在這次戰斗中,利哈喬夫師長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號:「 」我們身後就是莫斯科!」 俄軍使用的槍刺雖然鋼材質量低劣,但因為採用了三棱設計、螺絲刀式的平口刀尖,因而特別堅固,在俄羅斯的嚴寒中也不會折斷,而且創口極難癒合,這些特點使俄國幾百年來始終難以割捨對多棱軍刺的熱情。 1812年10月31日,俄土戰爭中的英雄,科特利亞列夫斯基將軍指揮俄軍利用暗夜掩護渡過阿拉斯河,偷襲了波斯太子阿巴斯指揮的波斯軍隊,結果在俄軍突如其來的猛烈打擊下,波斯軍隊軍隊損失慘重,全面崩潰。英國顧問克里斯蒂和威廉蒙蒂斯組織了堅決抵抗,但無濟於事,他們雙雙陣亡。 此戰,波斯人陣亡一萬人,而俄軍僅陣亡一百二十四名士兵和三名軍官。俄軍隨後猛攻了英國工程師修建的連科蘭要塞。由於要塞十分堅固,得到英法援助的波斯守軍槍械精良,而俄軍的M1808式燧發槍還沒有普遍列裝。 俄軍經過五天血戰仍無法攻克,最後用大量炸葯爆破才取得成功。俄軍損失慘重,士兵傷亡了三分之二,統帥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也在最後的沖鋒中頭部受重傷,瀕臨死亡。 攻入要塞的俄軍因慘重傷亡而殺紅了眼,在最後的短兵相接中,俄軍的白刃戰優勢徹底碾壓了對手,他們暴怒地用刺刀殺死了要塞中殘存的4000名波斯士兵。 19世紀中期,後膛步槍和定裝彈葯在英法等先進國家的廣泛裝備,戰場火力密度較以往大大增加態鍵喊,冷兵器加速退出,然而俄國人仍然執著於刺刀。除了民族氣質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俄國於軍工水平長期落後,步槍性能長期不如歐洲同類裝備,只能依賴刺刀。 在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沙俄自造步槍質量很差,子彈打出去往往做布朗運動,毫無准頭可言,這種火槍只能在遠東欺負滿清,連奧斯曼土耳其的裝備都不如。所以那時俄軍步槍很多是從不同國家進口的,口徑都很不統一。直到到1715年,沙俄的M1715燧發槍才終於統一了19.8mm口徑。然而因製造水平低下,自產槍支不能完全滿足軍隊需要,仍不能擺脫進口依賴,到拿破崙戰爭時期,俄軍槍支型號還很雜亂,有許多法國M1777、英國布朗貝斯之類不同口徑的火槍。 後來俄軍模仿西方技術,造出了M1808式燧發槍,但有些復雜的鋼制部件還不能製造,只能用黃銅代替。 19世紀30年代,火帽逐漸開始替代燧石。但工業基礎落後的沙俄無法量產火帽,直到1845才列裝M1845式火帽步槍。而同時期德國已經裝備了德萊塞後裝線膛針發槍,英國列裝了布倫瑞克線膛槍。克里米亞戰爭中,裝備M1845滑膛槍的俄軍被英法聯軍的線膛步槍打得一敗塗地。 為了趕上西方的後裝線膛潮流,俄國請美國槍械設計師博爾丹為他們設計一款後裝線膛槍,博爾丹根據俄國軍工當時的製造加工能力設計了一款活門式後膛閉鎖的後裝線膛槍,就是博爾丹1型。 但俄軍對這款步槍並不滿意,到了1870年,因活門閉鎖而使操作變得復雜不可靠的博爾丹1型被採用旋轉栓動技術的博爾丹2型取代,博爾丹還為俄軍開發了專門的10.7×58mmR全金屬定裝彈,至此俄軍才才真正擁有了一款和歐洲沒有代差的步槍。 然而僅僅十年後,跨時代的筒倉式無煙火葯連珠步槍問世,法國首先裝備了採用這種技術的勒貝爾步槍,隨後德國的彈倉式M1888也誕生了,感到自家博爾丹又落後了的沙俄請來了比利時設計師里昂·納甘與本國陸軍上校 謝爾蓋·莫辛共同開發了7.62x54mmR無煙火葯的莫辛·納甘,再次追平了與歐洲的差距。 由於當時西方國家已經普遍為步槍換裝可拆卸的劍形刺刀,俄國也意識到了其三棱軍刺只能捅刺不能劈削,而且相對於劍形刺刀缺乏韌性易折斷的局限,所以也想改進。但俄國鋼材質量差,無法批量生產合格的劍形刺刀,於是他們的改進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就是再加一條棱,從三棱變成四棱,使之更加堅固。這樣做符合俄國人的性格,這與後來他們說的:「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一發RPG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發!」是一個邏輯。 俄國在博爾丹2型上使用四棱軍刺,莫辛納甘步槍也繼承了這種軍刺。然而在日俄戰爭中,一向對自己的白刃戰水平非常自信的俄軍卻在與日本人的對刺中落入下風。本來,莫辛納甘1891無論是槍長還是刺刀長度都優於日軍的30式步槍,而且俄國人高大威猛,所以他們自信地認為近戰中要五個日本兵才能打得過一個俄國兵。可是弓長嶺和黑台溝兩戰,卻顛覆了這種看法。對此,俄國人認為,刺刀對決不佔優勢的重要原因是日本人裝備了30式刺刀,於是他們也打算改進,然而還未來得及實施,一戰和革命就接連爆發了,面臨諸多重大問題的俄國已經顧不上一把刺刀了。而後來斯大林對四棱刺刀的喜歡,使任何替換它的想法都失去了可能。 二戰結束後,蘇軍換裝半自動步槍,四棱軍刺再一次赫然出現在現代化的SKS槍管上,至此,這把軍刺已經在彼得大帝的注視下,伴隨著《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團進行曲》穿越了四百年的時空,隨後,它的榮耀又在中國軍隊里延續了四十年。 1962年端著三棱軍刺的 *** ,把揮舞牛腿彎刀的廓爾喀阿四捅了個落花流水,這也是這把軍刺在退出歷史舞台前閃現出的最後一道寒光。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公開渠道,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8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1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8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