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羅馬時期的土耳其發生過什麼

羅馬時期的土耳其發生過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11 10:07:49

❶ 俄國土耳其歷史上有什麼恩怨,為什麼發生那麼多次戰爭呢

如果問起,這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恨俄羅斯,拋開蘇聯解體後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那就非土耳其莫屬了。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三百多年間,兩國之間的大型戰爭,多達12次。

即使是今天,兩國在敘利亞戰場的暗中較量,也是持續不斷。

那麼,俄土兩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恩怨,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種水火不容的局面呢?


(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

真正讓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沙俄歷史上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後,俄軍名將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大敗土軍,攻入克里木汗國和巴爾干,愛琴海的俄海軍也大獲全勝。

土耳其不得不休戰求和,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地區和刻赤海峽,成功打通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是葉卡捷琳娜並不滿足。1783年,克里木半島、塔曼島和庫班地區也被俄國強行佔有。至此,俄國得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在內的大片海岸線,成為黑海沿岸國家。國勢日衰的土耳其,只能間接承認了俄羅斯的吞並。

俄國在黑海區域的擴張,和英國的龐大殖民利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英國希望利用土耳其,控制兩個海峽,遏制俄國與其爭霸。

第十次俄土戰爭時,俄軍一直挺進到離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地方,差點實現彼得大帝的夙願。這次戰爭,不僅土耳其在整個巴爾乾地區的領土被肢解獨立,卡爾斯、阿爾達漢等也落入了俄國手中。

和俄國打了數百年的土耳其,慢慢淪落到牆倒眾人推的境地。1911年發生意土戰爭,1912年發生巴爾干聯盟戰爭。土耳其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廣博領地,僅剩下伊斯坦布爾所在的一小塊東色雷斯。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和土耳其的凱末爾運動一拍即合。兩個世仇國家出現了少有的親密。但二戰後兩國關系再次走入冰點。在冷戰時期,土耳其一直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蘇俄的最前沿陣地。

直到今天,俄羅斯還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和南方出海口的夢想,讓土耳其如芒在背。這對十世之仇的冤家,圍繞各自的政治利益,在敘利亞局勢中,暗地裡仍然摩擦不斷。

❷ 東羅馬哪一年敗給土耳其 喪失亞洲大篇土地 這戰役

1.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又稱曼茲科特戰役)。
2.曼齊克特之戰是1071年在拜占庭帝國與在西亞新崛起的突厥之間的決定性會戰。此役拜占庭軍慘敗,其國王羅美納斯四世甚至被突厥所俘虜。此戰役後,拜占庭帝國喪失了作為優秀兵源補充地的小亞細亞地區,其軍事力量遭受巨大打擊,故而此戰可謂是拜占庭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大標志。

3.1071年,土耳其人向曼茲科特(今巴爾干半島東部)的拜占庭軍隊發起猛攻,拜占庭在查士丁尼皇帝時期創建的裝甲騎兵在土耳其人先進的軍隊面前根本無能為力,在卡皮多莎城下作了戰略性撤退,並在山後方布下陣勢。這也等於是從根本上放棄了卡皮多莎附近的幾個附屬城市。當日,土耳其宣布卡皮多莎是他們的領土。土耳其的騎射手隨後也控制了通往撒拉遜城的橋梁,拜占庭軍隊被割成兩半。迫不及待想佔領撒拉遜城郊金礦的土耳其人向居高臨下的拜占庭弩兵大舉進攻,結果損失慘重且沒有成效。為了不讓撒拉遜城郊的拜占庭軍隊重新收復失地,土耳其人炸斷了通往撒拉遜城的橋梁。同時,他們把軍隊調到山後,用輕騎兵與拜占庭的主力騎兵對沖,騎射手在後掩護,還派出一支輕騎兵迂迴到拜占庭軍隊的後方奇襲他們的弩兵。奇襲取得了巨大成功,拜占庭的主力騎兵失去了掩護爭先恐後地向城中退去,一路自相踐踏,死者不可計數。土耳其人隨後開始攻城,他們用巨大的投石機發射石頭砸毀了拜占庭的城牆,從而使拜占庭的幾座城堡都沒了屏障,便逐漸向土耳其人屈服,稱臣並納貢。土耳其取得了會戰的完全勝利。
這場戰役後土耳其人佔領並蹂躪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地區。而這里是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穀物,牛隻,馬匹,和士兵的來源。雖然小亞細亞暫時又重新被拜占庭帝國佔領,但重建困難重重,拜占庭軍隊於1176年再度慘敗於土耳其人手中。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世與土耳其的議和失敗,在熱那亞人的幫助下,土耳其的炮艦轟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拜占庭軍隊與城市共存亡,戰斗到最後一刻,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殉國。

❸ 羅馬重大歷史事件

1.羅慕路斯建城
2.三次布匿戰爭 徹底擊敗與之爭奪地中海統治權的迦太基
3.第一次三頭同盟 凱撒,龐培,克拉蘇結成政治同盟共同對付元老院
4.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奴隸起義,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覆滅和帝國的橘敗形成(鎮壓這一起義使軍事將領有了擁兵自重的能力).
5.高盧戰爭 凱撒征服高盧,並打造了一支只知有凱撒不知有羅馬的近衛軍.
6.內戰 凱撒擊敗龐培,成為獨裁官,開了軍事將領向羅馬進軍取得獨裁先例(之前的馬略,蘇拉也做過,不過影響沒有那麼大)
7.後三頭同盟 凱撒被刺後親凱撒的三個實權派安東尼,屋大維(即後來的奧古斯都),李必達結成同盟,共同消滅反凱撒勢力.最後屋大維擊敗另兩位,自稱第一公民,成為實質上的羅馬國王.
8.條頓堡戰役 標志著日耳曼戰爭,這一最終摧毀羅馬的戰事的開始,該役羅馬最精銳的三個野戰軍團全軍覆沒,羅馬對日耳曼的戰略進攻態勢轉變為戰略防守.
9.猶太戰爭 羅馬鎮壓猶太人起義並燒毀耶路撒冷神廟,猶太人淪落四方(所以現在到處都有猶太人).
10.五賢帝時代 羅馬在一片兵晃馬亂之中獻有的出現了連續5位賢明的軍主,穩定了內政外交軍事,小小圓睜顫的中興了把.
11.東西羅馬分裂 狄奧多西大王死後將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留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可惜的是兩個兒子都是傳說中早嘩白痴級別的人物.
12.羅馬城第一次被攻陷 阿拉里克大王率哥特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攻陷了羅馬(很久以前高盧人也攻破過,不過最終剩餘的羅馬人聚集在一座小山上挺了下來),該行為激發了很多蠻族領袖的想像力(他們可能將這看做自己霸王的加冕儀式),很快羅馬就會被各色蠻族人洗劫了.
13.查士丁尼中興 羅馬又小小的中興了把,並再次合並,涌現出了像貝利撒留和納爾西斯這樣傑出的將領,不過大帝死後又再次分裂,並再沒有統一.
14.最後的羅馬人 羅馬軍事統帥埃提烏斯聯合羅馬人,西歌特人,以及其他所有能徵召的軍隊在沙隆平原與當時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麾下的胡人,東歌特人,阿蘭人和日耳曼聯軍展開會戰.這是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會戰,據稱超過100萬人參加,最終羅馬聯軍獲勝,阿提拉西進步伐被遏制.這也是羅馬和埃提烏斯取得的最後一場大戰役的勝利.攻高震主的埃提烏斯不久被國王殺害,而從此再沒有將領能保護羅馬,不出一代,西羅馬滅亡.
15.東羅馬滅亡 土耳其人用油包戰船繞路從背後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在句延殘喘數百年後滅亡了.

❹ 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間爆發過哪些戰爭

土耳其人的祖先就是生活在中國北部的突厥人。他們以游牧為生,經常侵擾唐朝的邊境,被唐軍打敗後向西遷徙,游牧於中亞細亞一帶的草原上。其中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於11世紀時迅速崛起,佔領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接著又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一帶的領土,建立起塞爾柱土耳其國家。他們雖然接受了阿拉伯人創立的伊斯蘭教,但沒有接受哈里發的稱號,而稱自己的國家首腦為「蘇丹」(一譯素丹)。他們也沒有廢黜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但只是把他作為一個宗教領袖看待。 奧斯曼土耳其人也是突厥人中的一支,最初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國家。到14世紀初,在首領奧斯曼的領導下,這一支突厥人逐漸強大畝坦起來。公元1326年,他們奪取了拜占庭帝國的布魯薩城,在那裡定都,建立起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歷來被稱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斷侵略日益衰弱的鄰居拜占庭帝國,擴張自銷卜己的版圖。1354年,他們跨過達達尼爾海峽,多次擊敗巴爾干半島各國組成的聯軍。1396年,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匈牙利國王率領了匈、波、捷、法、德等國及義大利的熱那亞和威尼斯等城市的騎士組成的聯軍,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同土耳其軍決戰,結果歐洲聯軍大敗。此後,巴爾干半島基本上被土耳其人控制,拜占庭帝國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圍的地方,而且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並將它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教的城市)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滅亡了拜占庭帝國後,繼續擴張。16世紀,它先後侵入伊朗,佔領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它甚至向西侵入歐洲的腹地,虧耐穗曾攻陷當時屬於匈牙利的貝爾格萊德和布達,兵臨維也納,成為又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公元17世紀,帝國開始衰落。20世紀初,帝國不斷遭到列強宰割,於1922年被推翻。

❺ 土耳其的歷史

公元前1800年到前1170年,赫梯人興起。

在赫梯帝國於公元前1170年崩潰後,安納托利亞地區出現了政治真空。

於是許多講印歐語的民族,以及「海上民族」紛紛遷入這一地區,形成了一波移民浪潮。

弗里吉亞人也在這批移民之內,他們於前9世紀至前8世紀時建立了以戈爾迪烏姆為都城的王國。

烏古斯酋長塞爾柱原住錫爾河東岸,後來為了避免西喀拉汗王朝的侵略,後南下由孫子在1037年建立大塞爾柱帝國。

在東羅馬帝國浮沉的幾個世紀里,一個游牧民族——突厥人(Turk)開始從亞洲中部向西遷徙,由於堅強好戰的天性,很快佔領了衰落的白益王朝的地盤,並以波斯伊斯法罕為中心,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帝國。

出生於馬其頓的穆斯塔法·凱末爾實現了「青年土耳其黨」多年以來的夢想: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國家。

1923年《洛桑條約》的簽訂,洗刷了《色佛爾條約》的恥辱,並使外國勢力撤離了土耳其領土。

現代土耳其的邊境確定下來。

土耳其人從此開始了對自己政務的管理,他們進一步鞏固安卡拉,並將其設為首都,廢除了 *** 教君主政體。

穆斯塔法·凱末爾成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國的總統以及共和國人民黨。

之後,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

阿塔爾圖克建立起民主政體。

(5)羅馬時期的土耳其發生過什麼擴展閱讀

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組成的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

海岸線長7200公里,陸地邊境線長2648公里。

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地形復雜,從沿海平原到山區草場,從雪松林到綿延的大草原。

這里是世界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阿勒山(又譯作亞拉臘山或亞拉拉特山)高達5,165米,山頂終年積雪覆蓋,景色最為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

此外,這還是一個河流湖泊眾多的國度,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均發源於此。

土耳其的氣候類型變化很大。

東南部較乾旱,中部安納托利亞高原比較涼爽。

一般來說,土耳其的夏季長,氣溫高,降雨少;冬季寒冷,寒流帶來了降雪和冷雨。

果園、麥田和水庫儲有充沛的雨水,葡萄園和去海灘遊玩的人有充足的日照。

❻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發生過哪些戰爭

戰棚蘆猛爭前奧斯曼帝國領土只是在小亞細亞半島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東部和南部,首都布魯薩城。戰爭後拜占庭帝國被吞並,鏈橋奧斯曼帝國領土涵蓋了今天土耳其全部和巴爾干半島。再後來帝國與歐洲征戰,與亞嘩並洲非洲征戰,形成跨三洲的大帝國

❼ 昔日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是如何淪落成為歐洲病夫的

公元1681年,奧斯曼土耳其獲得了右岸烏克蘭的宗主權。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的疆土面積已到達最大。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與歐洲數個基督教國家開戰,圍攻奧地利維也納失敗。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二次圍攻維也納,上一次圍攻維也納是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圍攻無果主動撤退,這一次卻是奧斯曼帝國大敗。之後奧斯曼軍隊遭遇了一系列失敗,一直到1699年,參戰各方均無力再戰,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極其盟邦簽署了《卡爾洛維茨條約》,這場戰爭才結束。

《卡爾洛維茨條約》不僅意味著奧斯曼帝國擴張的終結,還意味著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落。條約規定,匈牙利不再屬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因此喪失了大片領土。

這只是開始,之後的兩百多年,奧斯曼帝國屢戰屢敗,領土不斷萎縮,直至最終崩潰。19世紀初期,拿破崙就稱其為「歐洲病夫」。

之前奧斯曼帝國幾乎是吊打歐洲各國,就在第二次維也納戰敗前,哈布斯堡還需要向奧斯曼帝國納貢。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大半個地中海也歸奧斯曼帝國所有。就連東南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也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

為什麼僅僅過了兩年,奧斯曼帝國就從巔峰走向了喪師失地的境地?為什麼在之後的兩百多年時間,奧斯曼帝國沒能再續輝煌,而是苟延殘喘直至崩潰?

單純了解一次戰爭,或者某一段歷史,顯然無法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只有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整個歷史,才有可能理解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而在西方中心論的話語下,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卡羅琳·芬克爾教授試圖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盡量以一種更加中立的角度敘述這段歷史,她推出了自己的著作《奧斯曼帝國:1299-1923》。這是英語世界第一本大量運用奧斯曼土耳其語原始材料寫成的奧斯曼通史,在土耳其大受歡迎。

卡羅琳·芬克爾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奧斯曼史博士,奧斯曼研究專家。她在伊斯坦布爾生活了15年之久,對土耳其有著深刻了解。

《奧斯曼帝國:1299-1923》講述了奧斯曼帝國自13世紀末建國起,至1927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發表偉大演說之間的悠久歷史。為我們展現了奧斯曼帝國登上霸主之位,到一步步淪為歐洲病夫,直至最終崩潰的歷史脈絡。

縱觀奧斯曼帝國六百餘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這三樣東西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聯,幾乎左右著帝國的興衰。

一、從帝國支柱到叛亂之源的禁衛軍

禁衛軍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支特色軍種,在帝國不斷崛起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初,奧斯曼軍隊只是一支掠奪聯盟,其成員很雜,宗教色彩很淡,其中有大量的基督徒。

隨著征服疆域的擴大,奧斯曼開始採用少年徵兵制度,建立了禁衛軍。

奧斯曼人征發十幾歲的少年,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以及文化教育,灌輸效忠蘇丹的信念。這些少年大多來自基督教家庭,主要是巴爾乾地區。進入禁衛軍的少年會被強制改宗。

禁衛軍被視為「蘇丹的奴僕」,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主力,在帝國擴張的事業中功不可沒。治理帝國的官員,也基本上來自禁衛軍。

然而禁衛軍是一把雙刃劍。一代蘇丹去世後,他的繼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必須討好禁衛軍。通常的做法就是給予賞賜,比如出征前發錢,征服新區域後分戰利品。

於是,禁衛軍的勢力越來越膨脹,甚至能夠廢立蘇丹。

18世紀的時候,禁衛軍勢力很大,但戰鬥力卻已經很弱了,完全淪為烏合之眾。大量閑雜人員混進了禁衛軍,領著薪水,但訓練幾乎沒有。而兵變卻愈發頻繁,只要不合意就發動兵變,禁衛軍已成為帝國的癰疽。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面對北方新興強敵俄羅斯,毫無抵抗力。蘇丹塞利姆三世試圖改革,結果卻命喪禁衛軍之手。

19世紀上半葉,馬哈茂德二世終於廢除了禁衛軍,成立了新軍,展開改革,然而為時已晚。

長期以來,為了維持禁衛軍的忠誠,帝國的財政已經耗盡,而禁衛軍的頻繁兵變引發的混亂,更是破壞了經濟和國家的統一。

17世紀末,為了應對國內外的危機,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奧斯曼帝國不得不飲鴆止渴,進行了稅制改革,結果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

二、不完善的稅制與地方豪強的出現

1683年,奧斯曼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開戰。維也納圍城戰敗後,奧斯曼遭遇了一系列失敗。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財政已經枯竭,財政枯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開支、用於皇室的奢靡開支、全球商路變化導致貿易壟斷收入劇降等等。

為了應對危機,帝國進行了稅制改革。所謂的改革就是將包稅制的三年期限改為終身制。

所謂的包稅,就是將一個地區的稅收權拍賣給個人,這個人先掏錢給帝國政府,然後他再向地區征稅,以獲得差價來為自己謀利。

這種稅制本身就很落後,原本的三年期限,還可以稍微防止地方勢力坐大。但是為了應對危機,包稅變成了終身制後,一些地方勢力迅速膨脹,成為地方豪強,擁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實力。

時間一久,地方豪強就可以截留稅收,奧斯曼帝國不得不派兵鎮壓豪強。而用兵就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財政收入,也就不得不將更多地區的包稅期限變成終身制,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地方豪強實力的膨脹,不僅消耗了帝國的實力,而且導致了分離主義。

19世紀,一些地區獨立,跟地方豪強的實力膨脹有著很大的關系。比如埃及、敘利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地。

財政收入不足以及對外戰爭的失敗,還導致了另一個嚴重後果。帝國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借外債,也就給了列強干涉內政的理由。

19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帝國政府欠著大量外債,國內大量產業也都掌控在西方列強手裡。地方豪強更是成為列強用來對付帝國政府的工具。比如巴爾干半島諸多國家的獨立背後,就有西方列強的操縱。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還能存續,完全是由於列強之間的矛盾,他們需要在這里維持勢力平衡。

三、認同危機

卡羅琳·芬克爾在敘述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時,強調了認同危機。事實上,從整個敘述來看,認同危機從奧斯曼帝國建立時就存在。

奧斯曼帝國的起始時間被定在1299年,這個時間是奧斯曼人自己定的。這年並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純粹是因為吉利。按照伊斯蘭歷法,這一年是700年,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將建國時間設在這一年,就是為了增強認同感。

事實上,奧斯曼人第一次現身史書,是在1301年,奧斯曼軍隊在一次戰役中擊敗了拜占庭軍隊。

為了證明建國的合法,奧斯曼帝國史學家在15世紀編造了一個夢:第一任蘇丹在聖人家中留宿時,夢見肚臍上長出一棵大樹,樹蔭籠罩了全世界。聖人解釋說,這意味著真主將皇帝的寶座賜予你和你的子孫。

14世紀,奧斯曼只是西亞地區諸多土庫曼部落中的一支。他們不斷吞並周邊的其他小國,到了14世紀末,成為最具威脅的力量。為了提高自身血統的高貴,奧斯曼人自稱祖先來自土庫曼的烏古斯部落,實際上這無法考證。

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帝國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暫時得到其治下的基督徒的認同,但是西方國家是完全拒絕的。

1478年,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帶來了一項政治資產,就是克里米亞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但是在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依然有很多競爭者,比如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埃及的馬穆魯克。

16世紀,奧斯曼帝國消滅了馬穆魯克王朝後,獲得了聖地保護者的稱號,算是得到了一半穆斯林的認同。而另一半穆斯林,薩法維王朝依然不認同奧斯曼的領導地位,雙方打了幾百年。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封建王權逐漸不再被認同。

19世紀,民族主義泛濫,奧斯曼帝國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並沒有一個主體民族。由於帝國之前實行宗教寬容政策,雖然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但穆斯林並不佔主體地位。在西方列強的操縱下,地方豪強的慫恿下,奧斯曼帝國境內分離主義愈演愈烈。

為了應對認同危機,奧斯曼帝國先後提出奧斯曼、伊斯蘭、泛土庫曼等等身份,希望獲得民眾廣泛認同,但全都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的領土所剩無幾,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此時凱末爾提出的土耳其人身份獲得了普遍認同,也鑄就了現代土耳其國家。

不過,曾經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四、奧斯曼帝國到底因為什麼而衰落?

卡羅琳·芬克爾在《奧斯曼帝國:1299-1923》的敘述中,軍制、稅制以及認同感是驅動奧斯曼帝國擴張的三駕馬車,當帝國擴張結束時,這三架馬車卻沒能維持帝國的持續發展。

當奧斯曼帝國走向衰落時,歷代蘇丹都力圖改革,想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維持帝國的榮耀,這三架馬車已經成了阻礙。

但是,軍制、稅制和認同感的落後並不是導致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這三者的落後其實是奧斯曼帝國衰落的表現。帝國的衰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對比一下東方的中國,奧斯曼帝國一直在跟西方接觸,而且很早就開始向西方學習,但最終依然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而東方的中國,在19世紀後期才開始學習西方,最終也淪為了半殖民地,結局非常相似。

兩國有相似性,經濟結構上都是以農業為主體,政治體制上都是專制王朝。無論是早改革,還是晚改革,兩國都沒有及時觸及最根本的經濟層面,也就是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這是兩國落後的根本原因。

改革僅僅局限於軍事技術層面,後期則是全盤照搬了西方政治體制。但是落後的農業經濟根本無法支撐這種改革,最終導致了兩國都淪為了半殖民地國家。

只是中國相對幸運一些,在認同感上沒有太大問題,也就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分裂為40餘國的下場。

❽ 土耳其在中世紀跟哪些國家發生宗教戰爭,有人說鄂圖曼皇帝也瘋了周邊鄰居也瘋了。好幾次戰爭都跟宗教有關

那時不叫土耳其
叫拜占庭 就是東羅馬帝國
主要就是十字軍東征 和阿拉伯打過
也和十字軍打過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打亂了拜占庭的統治秩序,使拜占庭處境困難。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的形象被拉丁人醜化,拜占庭皇帝們不得不迎合西方,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2世紀末拜占庭未能也無力迎合西方,這成為西方入侵的借口。前三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人與拉丁人關系惡化,拜占庭人對西方人的仇恨使得西方更加想要征服拜占庭。
第四次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1202年-1204年)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