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為什麼不佔領保加利亞

土耳其為什麼不佔領保加利亞

發布時間: 2023-05-14 17:22:35

⑴ 巴爾干戰爭簡介:巴爾乾地區發生的兩次戰爭

巴爾干戰爭(The Balkan Wars)是指於1912~1913年間,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發生的兩次戰爭。

20世紀初,歐洲大陸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國家之間以及與國家之間矛盾不斷加深,斗爭愈演愈烈。巴爾乾地區,重重矛盾在這里匯聚著、斗爭著,1912年終於爆發了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干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戰爭。由於歐洲國家在巴爾乾地區有著重大利益之爭,它們干預這場戰爭又成為必然。對戰爭的干預導致歐洲國家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於是也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接上了導火線。

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巴爾干半島,飽經了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創傷。20世紀初期,曾於14世紀初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的國家土耳其仍控制著巴爾干半島南部的大片領土和屬地,阿爾巴尼亞還沒有取得獨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人民在馬其頓、色雷斯一帶還受政治壓迫和迫害。

1912年3月,南方斯拉夫國家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訂立盟約,黑山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干國家反土同盟,並決定利用意土戰爭的時機發動對土戰爭。但歐洲國家圖謀巴爾幹人民掌握自個的命運,他們各自懷著利益進行干預。 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黑山)首先對土耳其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土耳其軍隊撤出巴爾干。

土耳其 *** 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干聯盟對土宣戰的直介面實。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採取軍事答猛歲行動。

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質量和軍隊戰斗訓練水平上,均勝過土耳其軍隊。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斗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林方向以三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三個集團軍)對付土耳其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准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的軍隊。希臘海軍准備對土耳其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耳其軍隊形成了包圍態勢,准備在土耳其援軍到達之前擊潰敵軍。

1912年10月22日,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清睜的土耳其軍隊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集團軍擊退上軍。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一、三集團軍,在多次擊退土耳其軍隊後,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洛澤格拉德)附近擊潰土耳其軍隊第三軍,開始向南推進。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林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耳其軍隊第四軍被擊潰。土耳其軍隊倉促退卻。1912年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土耳其軍隊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

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1912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羅斯(1547~1917)在支援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林不利於自個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1871~1918)和奧地利(1867~1918)則以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個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境內知罩發生政變,新 *** (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干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土耳其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干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

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俄國革命家列寧指出:「巴爾干戰爭是標志著東歐中世紀社會崩潰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環。」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當時保加利亞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擴大自個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 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四集團軍陣地。戰斗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

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未遇什麼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毀1913年《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佔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於29日宣告投降。根據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干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因失去非常多領土而大大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王國像扎進奧地利身邊的一根刺,幾乎把領土擴大了一倍,1913年夏季,奧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國建議採取一些措施來抑制塞爾維亞。可是,德國(1871~1918)和義大利拒絕採取行動。這些都成了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

巴爾干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巴爾干各國在戰後矛盾也進一步加深,為大國繼續干涉和控制巴爾干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世界戰爭埋下了導火線。巴爾干戰爭之後,各國加緊了軍備競賽,大量徵集兵員,研製和生產各種新式兵器,軍費大幅度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億馬克。兩大軍事集團各自 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制定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1871~1918)總參謀長毛奇過去說:「我們已准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巴爾干戰爭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機槍數量增加,飛機除進行空中偵察外,還用以實施轟炸,以及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大量使用,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斗隊形,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里地段上展開。防禦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顯著。這些對以後的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

⑵ 為什麼土耳其沒有把靠近的保加利亞,希臘同化成穆斯林

奧斯曼帝國其實民族政策還算比較開放的,當時巴爾干都有部分自治權的,在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前,奧斯曼甚至提倡過奧斯曼主義,認為帝國的臣民,無論為基督徒還是穆斯林,無論是突厥人還是斯拉夫人,都是奧斯曼人,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力。

⑶ 為什麼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協定

俄國在支持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⑷ 請詳細介紹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滅亡

保加利亞王國大約在7世紀末建立在多瑙河流域古麥西亞地方。這里的最早居民是印歐人種的色雷斯人。公元初期大部分色雷斯人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6世紀時斯拉夫人的兄搏一支從東歐平原南遷至多瑙河流域,在麥西亞地方形成「七部落聯盟」。保加爾人原為中亞突厥部落的一支,約370年與匈奴人一同來到伏爾加河西部草原。保加爾人的一支約在460年進抵亞速海北部和東部。這支保加爾人時常與黑海西岸的斯拉夫人聯合共同進攻拜占廷的北方領土。6世紀60年代,他們受到亞洲來的阿瓦爾人的襲擊,不得不尋求拜占廷的援助。從此保加爾人和阿瓦爾人始見於東歐史籍。

7世紀前半期,保加爾人在庫爾特(即庫布拉特, 605—665年在位)的統治下,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保加爾汗國。拜占廷人稱之為「大保加利亞」,地處於庫班河以北地區。庫爾特死後,保加爾汗國分裂。大部分保加爾部落西遷潘諾尼亞,甚至到達義大利。阿斯巴魯赫(約644—約700年)率領的一支保加爾人部落,渡過多瑙河,定居在拜占廷的多布羅加一帶。在反對拜占廷的共同斗爭中,保加爾人與當地斯拉夫人建立聯盟。679年聯盟軍隊在阿斯巴魯赫統率下打敗拜占廷,佔領多瑙河和巴爾干山脈之間的領土,與北方已有的領土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連成一片。681年,交戰雙方締結和約,拜占廷承認保加利亞為獨立國家,首都在普利斯卡。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保加利亞王國。這是保加爾人和斯拉夫人聯合建立的國家。兩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保加爾人由游牧轉向定居,接受斯拉夫人文化和生活習慣,共同採用斯拉夫語。國家名稱仍沿用「保加利亞」,但實際上已成為斯拉夫化的國家。

封建制度的確立 8世紀時,保加利亞正處於封建化的過程中,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當尖銳。在對拜占廷的關繫上時戰時和,互有得失。792年,保加利亞人在卡爾達姆大公領導下打敗了拜占廷軍隊;利用拜占廷帝國因聖像破壞運動兩派斗爭混亂之機,為保加利亞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張奠定基礎。克魯姆大公統治時期(808—814年),國勢強盛,領土大為擴展。克魯姆本人可能出身於潘諾尼亞保加爾人,英勇善戰,威震四方,曾打敗過阿瓦爾人。

保加利亞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農業經濟在社會中的作用愈益加強,封建關系也隨著發展起來。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克魯姆的政策也發生微妙的變化。大公竭力貶抑保加爾貴族,抬高斯拉夫貴族的社會地位。大公的權力在新興貴族的支持下得到不斷加強。809年,克魯姆奪取了拜占廷北方重鎮薩爾迪卡(即後來的索非亞)。保拜兩國之間又爆發了四年大戰(809—813年)。拜占廷軍隊在809、811年兩次攻掠保加利亞首都普利斯卡。811年克魯姆在山區大敗拜占廷軍隊,皇帝尼基福魯斯戰死。812年,保軍乘勝奪取黑海西岸要塞麥森布里亞,並不斷向南方推進,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順勢劫掠了色雷斯和阿得里亞堡。保加利亞在巴爾干崛起,其版圖不僅囊括了今保加利亞大部,而且也包括今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一部分。

克魯姆之子奧莫爾塔格在位時期(埋羨814—831年),保加利亞向南擴張的勢頭遭到遏制,拜占廷終於打敗保加利亞人,奪回麥森布里亞和阿得里亞堡,迫使保加利亞人退出拜占廷北部地區。817年,雙方締結三十年和約,並在色雷斯邊境修築土壘城牆,以防止保軍的進攻。保加利亞開始在普利斯卡西南方修建新都大普列斯拉夫(821年)。雙方締和以後,保加利亞的擴張轉向克羅埃西亞、潘諾尼亞和塞爾維亞等地。9世紀中葉,鮑里斯大公(852—888年)宣布以希臘正教為國教(865年)。部分大貴族反對大公的宗教政策,掀起叛亂,但遭到大公的鎮壓。885年,繼西里爾、美多德之後,正教當局派希臘傳教士到保加利亞傳教,並用斯拉夫語作禮拜。

9世紀是保加利亞封建關系迅速發展的時期。王公貴族和教會都成為封建大土地所有者,許多農民失去土地,處於依附和半依附狀態。在封建關系形成過程中,直接牽動封建貴族和農民之間、新舊貴族之間的利害沖突。這種沖突往往披上宗教外衣。反對鮑里斯的貴族叛亂打的是恢復異教的旗號;反對弗拉基米爾(鮑里斯之子)的貴族集團,依然如法炮製,以恢復異教信仰作號召,再次掀起叛亂。鮑里斯從隱退的修院中復出,迅即平息了貴族叛亂。9世紀保加利亞的激羨液祥烈斗爭是封建化過程中階級矛盾和新舊勢力矛盾的集中表現。一次次叛亂被鎮壓使保加利亞的封建關系得到不斷發展。到10世紀初大公西蒙一世時期(893—927年),封建制度基本確立,國勢臻於鼎盛。

10世紀的強盛 西蒙也是鮑里斯之子。自幼就在君士坦丁堡受希臘文化教育,喜愛古典學術,獎掖古籍翻譯。首都大普列斯拉夫和西蒙皇宮,氣勢宏偉,富麗堂皇,反映了希臘文化的影響。文化上與希臘兼容並蓄,政治上與希臘兵戎相見,這就是西蒙政策的特點。西蒙在位期間,為爭奪貿易權和王位繼承曾與拜占廷進行過多次戰爭。西蒙繼位不久,於894年便與拜占廷爆發戰爭,希臘人戰敗。拜占廷皇帝立奧六世與普魯特河流域的馬扎爾人勾結,唆使他們從北方進攻比薩拉比亞,使保加利亞腹背受敵。但西蒙先後戰勝馬扎爾人和希臘人,於897年迫使拜占廷媾和,皇帝被迫納貢。

拜占廷皇帝立奧六世於912年逝世,因皇位繼承問題發生內訌。立奧生前指定其子君士坦丁為同朝共治皇帝(911年),但在立奧死後其弟亞歷山大繼承帝位,翌年也去世。時年7歲的君士坦丁得嗣大統,稱君士坦丁七世,由大主教尼古拉斯攝政。保加利亞大公西蒙,自稱羅馬人皇帝,於913年進軍君士坦丁堡,企圖奪取皇位。攝政王尼古拉斯為了安撫西蒙,決定少帝將娶西蒙之女為後。聯姻的許諾換取西蒙退兵。宮廷中許多人認為這個許諾無異於出賣國家,因而釀成宮廷政變。母後佐婭奪取了攝政大權,使西蒙的計劃遭到挫敗。914年,西蒙再次進攻拜占廷,侵入馬其頓、帖撒利和阿爾巴尼亞。917年,當西蒙即將在安奇亞盧斯打敗拜占廷時,受希臘人策動的佩徹涅格人侵入瓦拉幾亞,使這個戰爭持續多年不分勝負。919年,拜占廷海軍司令羅曼努斯·萊卡佩努斯把女兒嫁給少帝君士坦丁;翌年他本人又稱帝,與君士坦丁同朝共治。後來羅曼努斯又把攝政太後送進修院,使君士坦丁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919年之後,西蒙利用拜占廷宮廷內爭,加緊進攻。他在919—924年的5年間曾4次進抵赫勒斯滂和君士坦丁堡,都因缺乏海軍未能奪取首都。924年西蒙再次逼近君士坦丁堡,會見了共治皇帝羅曼努斯,雙方決定締結和約。925年,西蒙自稱「羅馬人和保加利亞人皇帝」。拜占廷雖提出抗議,但羅馬教皇予以承認。隨後西蒙又在首都普列斯拉夫設立總主教,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宗教地位。

波高美爾派的傳播 保加利亞是基督教異端波高美爾派(又譯鮑格米勒派)的策源地。古斯拉夫語Bogomili,意為「愛上帝者」。這一派於10世紀前半期開始出現於保加利亞,11世紀初傳到塞爾維亞和拜占廷。信徒主要是農民。它受流行於拜占廷的保羅派的影響,主張二元論的學說,認為上帝生了兩個兒子,即耶穌基督和撒旦。基督是善的代表,撒旦則是惡的化身,善與惡經常斗爭,善勢力終將消滅惡勢力。壓迫和暴力是惡的產物,認為有形的物質世界是魔鬼撒旦創造的,因而他們反對教會的特權和剝削,主張沒收教會財產分給群眾,廢除教階制度。因此該派在教義上否認道成肉身之說,反對關於上帝通過物質施恩於人的基督教教義。他們也反對洗禮、聖餐禮以及正教教會的全部組織體系。在社會倫理方面也是堅持二元論的觀點。凡是使人接觸物質的活動,尤其是婚姻和酒肉,他們都一概反對。

波高美爾派提出了消滅一切壓迫的口號。因此保加利亞農民的反封建斗爭多半集結在波高美爾派的旗幟下。波高美爾派運動就是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人民反封建壓迫的運動。波高美爾派號召人民積極和壓迫者斗爭,摧毀壓迫和剝削制度,恢復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很明顯,這些主張完全符合農民的要求,因而傳播迅速,形成聲勢浩大的人民運動。10世紀的一個教士說:「他們教導自己的門徒拒絕服從政權,譴責富人,痛恨皇帝,咒罵長老,責備領主,認為替皇帝賣力的人是卑鄙的;他們教各種奴隸不要替自己的領主做工」。波高美爾派運動使保加利亞的統治集團惶恐不安,誣指波高美爾派為異端邪說,施以拷打,處以火刑,並勾結拜占廷進行聯合鎮壓。但是波高美爾派運動並未被消滅。許多人逃亡國外,把他們的教義和主張傳播出去。傳到西歐成為阿爾比派異端的先驅。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滅亡 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地方封建主的勢力大為加強。在西蒙的兒子彼得統治期間(927—969年),內憂外患與之俱來。貴族之間發生內訌,造成分裂割據;以波高美爾派異端形式出現的農民反封建斗爭在國內迅速傳播;馬扎爾人和佩徹涅格人的入侵直接威脅國家的生存。彼得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並娶拜占廷共治皇帝羅曼努斯的孫女為後,在一定時期內與拜占廷保持和平關系,以對付內部的分裂和外部游牧民族的入侵。967年,羅斯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侵入保加利亞,是應拜占廷皇帝之請從腹背打擊保加利亞的。保皇彼得策動佩徹涅格人於968年進攻羅斯首都基輔,迫使斯維亞托斯拉夫立即從保加利亞撤軍。在羅斯大公戰敗佩徹涅格人之後,於969年第二次入侵保加利亞,奪其首都普列斯拉夫,俘獲保皇鮑里斯二世(969—972年)及其全家。羅斯人企圖長期佔領保加利亞。希臘人為之震驚,拜占廷皇帝尼基福魯斯迅速與保加利亞人媾和,轉而與羅斯人作戰。拜占廷軍隊在阿卡迪奧波利斯打敗羅斯人(970年)。971年,皇帝約翰·齊米西斯率軍隊海陸並進,攻打羅斯人。他們從斯維亞托斯拉夫手中奪取普列斯拉夫,並把它摧毀,隨後又在德里斯托夫把他包圍;斯維亞托斯拉夫兵敗負傷,被迫接受以放棄保加利亞為條件,締結和約。羅斯人撤退後,多瑙河流域的土地盡為拜占廷所有。保皇鮑里斯二世被迫退位,總主教也同時被廢。保加利亞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實際上已經滅亡。

保加利亞西部未被拜占廷佔領的地區仍然作為保加利亞國家而存在。西部一總督之子薩繆爾自立為王(976—1014年)。以奧赫里德為中心逐漸將其領土擴展至索非亞,並重建總主教管區。保加利亞的勢力到10世紀末又擴張到帖撒利、都拉斯,東端和西端都到達海濱。拜占廷皇帝巴西爾二世(963—1025年)於996—1014年對保加利亞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1014年,雙方會戰於巴拉西斯塔,保軍大敗,1.4萬官兵被俘。巴西爾下令盡行挖出戰俘的雙目,每百人中只准一人留一目,令其引導失明官兵重返保加利亞。巴西爾因此獲得「保加利亞人劊子手」的稱號。1018年,保加利亞全境被拜占廷佔領,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徹底滅亡。

第二保加利亞王國的興起和衰亡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滅亡後,其國土在拜占廷的統治下將近170年。拜占廷統治集團殘酷剝削和壓迫保加利亞人,強制推行同化政策。保加利亞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斗爭連續不斷。波高美爾派在這個斗爭中起了重要作用。1185年,保加利亞東北部的第諾伐人民,在貴族出身的伊凡·阿森和彼得·阿森兄弟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反抗拜占廷統治的起義。他們打敗了拜占廷駐軍。1187年,拜占廷政府被迫承認保加利亞的獨立,此即第二保加利亞王國(或後保加利亞王國),首都先在普列斯拉夫,後遷第諾伐。

13世紀,保加利亞的封建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有所增加,總數約達70個。它同拜占廷、義大利、波蘭、羅斯等國的貿易也有發展。國王伊凡·阿森二世時期(1218—1241年),國勢最為強盛,版圖最廣。它首先打敗了拉丁帝國,佔領馬其頓、色雷斯和阿爾巴尼亞北部,東西方直達於海。阿森二世死後,國勢漸衰。1242年又遭到蒙古軍的侵襲。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77—1280年爆發了伊瓦依洛起義。起義軍搗毀貴族庄園,佔領地主土地,聲威顯赫。鎮壓起義的官軍被擊敗,國王被擊殺。起義軍擁戴伊瓦依洛為王。1278年佔領首都第諾伐。部分貴族乘機鑽進起義隊伍,使伊瓦依洛與前王王後結婚。起義隊伍在分化,矛盾在加劇。1279年2月,拜占廷攻佔第諾伐。1280年,起義軍失敗,伊瓦依洛逃到那海(亦作諾蓋)汗處,旋被蒙古人殺害。農民起義失敗,封建內訌不止。1330年,保加利亞淪為塞爾維亞的屬國。14世紀中葉以後,保加利亞分裂為多布羅加、維丁和第諾伐幾個小國,1396年前後全被奧斯曼帝國所吞並,第二保加利亞王國遂亡。它存在約210年(1187—1396年)。
參考資料:奇酷社區

⑸ 奧土戰爭是怎麼回事

到18世紀間,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18世紀土耳其軍隊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爭,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它無須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但需一次付清20萬杜卡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軍事失敗加深了奧斯曼帝國的危機。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總之,奧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曾盛行一時,在其鼎盛時期,幅員跨歐、亞、非三大洲。早在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就開始遠征歐洲,之後,土耳其與東南歐和中歐各鄰國之間一直存在領土糾紛,各國統治者經常進行武力爭奪。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憤懣情緒增長。1730年9月,伊斯坦布爾爆發人民起義。到18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掀起爭取獨立的斗爭。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斯曼帝國的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已無往日的威風。

⑹ 一戰中土耳其,保加利亞為什麼要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

土耳其在長期對抗沙俄帝國的過程中,與德國產生很多利益契合點。因此歷史上一直有親徳的政治傳統,在情感上本來就偏向同盟國;一戰爆發前土耳其在英國購買了一艘戰列艦(原為出售給巴西海軍的「里約熱內盧」號戰列艦,後因經濟原因停購,轉而被土耳其買下),一戰爆發時該艦已經海試。但是英國政府擔心土耳其會加入同盟國對英作戰,於是強行沒收了該艦便如英國海軍,命名為「阿金庫爾」號戰列艦。此事徹底激怒了本來還心存猶豫的土耳其,成為土耳其參戰的直接導火索。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陣營主要原因是分贓不均及自身貪婪所至。
在俄國和奧匈帝國的慫恿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等國組成了聯軍,共同進攻奧斯曼帝國。最終土耳其被迫答應和談。在瓜分勝利果實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獲得了馬其頓地區的控制權。但這引起了自己盟友塞爾維亞的嫉妒。僅1年後塞爾維亞就聯合了希臘、羅馬尼亞共同夾擊保加利亞。土耳其在這個時候也對保加利亞發動了反擊,試圖奪回失地。保加利亞無力抵抗,這就是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在這次戰爭之後,保加利亞僅僅剩下了馬其頓地區17%的土地,其餘的土地被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瓜分。這就是一戰爆發前的復雜關系,在一戰爆發之後,德國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這深深的刺激了保加利亞,保加利亞決定加入同盟國集團,其實它不想與其他國家為敵,只想全力進攻老冤家塞爾維亞。但是一戰的結果讓保加利亞很失望,德國一敗塗地,保加利亞也喪失了一部分領土。

⑺ 歷史上巴爾干戰爭的背景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⑻ 一戰中土耳其,保加利亞為什麼要

土耳其是因為之前就依靠德國貸款,同時一戰爆發後,英國單方面扣押並使用原本應該買給土耳其的兩艘軍艦(土耳其當時已經付過錢了,而且是全國捐款付的),土耳其蘇丹認為英國在羞辱自己,本來蘇丹親英,並依賴自己的權利和親德的青年土耳其黨抗衡,這件事之後蘇丹徹底偏向青年土耳其黨,不就土耳其收留德國軍艦,不久之後,土耳其參戰。
保加利亞比較復雜,簡單的說就是想奪回在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時失去的土地,建立大保加利亞,同時,保加利亞沙皇出身德意志地區,比較親德奧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8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1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8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