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耶路撒冷對土耳其有什麼影響

耶路撒冷對土耳其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5-16 03:14:27

❶ 土以關系歷史性突破,這背後埃爾多安在下一盤大棋嗎

以色列和土耳其重新建立外交關系,引起外界不小關注。在俄烏沖突背景下,國際政治秩序面臨重新“洗盤”可能。這種情況下,中東兩國復交算是“積極信號 ”。對於一心想要恢復日耳曼帝國的埃爾多安來講,意味著他距離“目標”,又繼續前進一步。

❷ 土耳其在歐洲的歷史上有什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演進

土耳其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祖先在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丁零、高車、鐵勒、突厥、回紇等,在六至九

世紀間,土耳其族開始往中亞移動,不久中亞地區便成為世界史上所謂的土耳其斯坦(Turkistan),這些

地方包括了現在的土庫曼(Turkmen)、烏茲別克(Uzbek)、哈薩克(Kazakh)、塔吉克(Tadk)、

吉爾吉斯(Krighiz)等地。而在這些土耳其族中有另一支經由伊朗進入當時已回教化的西亞,並開始接觸

回教,信仰回教。西元1055年土耳其族人佔領當時回教文明中心-巴格達,並成立塞爾柱王朝,成為西亞

回教世界的統治者。西元1071年,塞爾柱軍隊大破當時位於小亞細亞的東羅馬帝國軍隊,小亞細亞因此成

為土耳其人的勢力范圍。由於西亞(尤其是耶路撒冷)及小亞細亞為回教勢力所據,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

諸國是一大打擊,於是有了世界史上著名為爭奪聖地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大敗後,建立塞爾柱王朝的土

耳其族在小亞細亞的西北部一角另建立了鄂圖曼帝國,不久即入侵巴爾干半島,並於西元1453年佔領了東

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使這個頗具聲威的東方基督教盟主從歷史上消失。隨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

始沿多惱河向西征伐,1529年終於包圍了歐洲第一名都維也納。雖然鄂圖曼土耳其終究未能攻克維也納,

但是整個東歐的南半部至此歸入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

歐洲勢力的挽回是18世紀以後的事。到19世紀時,帝國內部的民族主義勢力高漲。在其它歐洲列強

的鼓動和支持下,這些帝國的臣民紛紛開始為獨立而戰。1832年,希臘王國首先獨立,隨後塞爾維亞人、

羅馬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阿拉伯人先後獲得的獨立。此後,奧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選錯邊加

入了德國,大戰後,帝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嚴重威脅。

在以後的歲月里,有無數的人為土耳其人的命運而戰。或許現在的土耳其並不能真正算是一個泱泱

大國,但是若要了解其國家、國民甚至其與四周鄰國的關系,研究土耳其在歷史上的雄偉及活躍有其必要

性,如土耳其對曾統治過阿拉伯人、希臘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等一事,感到十分驕傲,也因此我們不

難理解,為何在塞普勒斯問題土耳其對希臘的態度會如此強硬,或許我們也能解釋出,在阿拉伯回教勢力

的強大壓力之下,同為回教國家的土耳其為何仍能與以色列簽訂軍事交流的協定。

惱人的人口問題及種族糾紛

據估計土耳其人口在2000年底將達到6,500萬人,其中男性有3,300萬人,女性有3,200萬人,

平均壽命為70.5歲,識字率為84.2%(1998年)。每年人口之成長率約為1.5%(1995-1999年平均)

,人口眾多,使得土耳其成為歐洲國家僅次於德國的人口大國,而高出生率,使其平均年齡僅為

25.5歲,15歲至65歲的就業年齡層占總人口的65.8%,而高人口成長率及低年齡層組合則意味著土

耳其勞力供給過剩,而安納托利亞高原農民流入城市又會使得這種情形加劇。

土耳其人口組成主要是以土耳其族為主體,約佔全國總人口八成以上,其次為庫德族,約占

10.8%,再次為阿拉伯人,約佔1%,此外還有亞美尼亞、希臘人及喬治亞人。官方語言是土耳其

語,宗教信仰上,99%土耳其人信奉回教,其中85%屬遜尼派。

土耳其為多種族國家,由於語言、文化的不同,種族之間沖突勢難以迴避。不過回顧過去歷

史,其實土耳其在十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威勢達於最高峰時,仍有許多不同種族居住在小亞

細亞及色雷斯一帶,而鄂圖曼土耳其歷代國王,亦不曾對非土耳其民族採取敵視政策,但近代的

土耳其歷史,卻充斥著與非土耳其裔爭斗及壓迫,其中最明顯的則是對世居於「後院」庫德族的

鎮壓。

庫德族人與土耳其之間的沖突問題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世人常把庫德族人要求民族自治視為

單純的土耳其一國之內的「分離主義」,不過如此一來使得問題過於簡化並與史實有所出入。庫

德族人約有2000萬,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利亞、黎巴嫩、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

庫德人是中東地區僅次於阿拉伯、突厥、波斯的第四大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大多屬遜尼派。目

前庫德人聚居地被稱為庫德斯坦,主要指土耳其、伊朗、伊拉克三國交界地區,地理條件復雜,

交通不便。庫德斯坦被劃歸不同國家,但庫德人從不承認這種政治分割。

事實上,庫德人在1844年就曾獨立建國,時其領土從現在的伊朗、土耳其邊境一直延伸到伊

拉克境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1846年,庫德人佔領基督教聶斯托留教派的幾個村莊,這使得以

東方基督教保護者自居的英、法強權得以威脅當時的土耳其蘇丹出兵鎮壓,建國才兩年的庫德斯

坦便瓦解了。而強權的介入,主要還是因為庫德斯坦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二次大戰後,為瓜分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920年各強權簽訂塞夫勒條約(Treaty of Sevres),並同意給與庫德族人自

治權或「在某一天獨立」。1923年凱末爾革命建國後,土耳其又與各強權簽訂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取消庫德族人的自治獨立條件,並將庫德斯坦劃分勢力范圍,造成目前各國分別

管轄庫德人的現狀。而目前伊朗、伊拉克境內庫德人對統治者的反抗,亦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從

歷史的背景中可以看出,將庫德人問題視為單純的地方叛亂組織,將使問題過於簡化,並無法求

得具前瞻性的因應措施。

庫德人成為土耳其的子民並無法獲得民族認同和平等地位,他們連用自己文字和語言教育孩

子的權利都被剝奪了。1925年,土耳其政府關閉庫德族學校、禁止使用庫德語、革除庫德族官

員、沒收庫德人土地,庫德人發動起義,結果凱末爾發動三萬軍隊進行鎮壓;1930年庫德族宣布

復國,但不久又遭鎮壓;1937年庫德人發動暴動,死傷無數;1978年土耳其庫德人成立自己的政

黨-庫德工人黨(PKK),其主要目的在於阻止土耳其政府對庫德族的壓迫,爭取應有的政治、文化

權利。但在遭政府鎮壓後,1984年PKK開始宣布進行武裝抗爭,試圖以流血方式引起世人注

意。1990年波灣戰爭結束後,在美國的默許之下,土耳其一次又一次的越過國境,以清剿庫德反

抗軍為由,在伊拉克北部盛產石油的庫德人居住區進行攻擊。

庫德人保守估計占土耳其總人口一成以上,但庫德人在土耳其地位遠低於境內的希臘人、亞

美尼亞人及猶太人,因為庫德人在土耳其定義上不屬於少數民族,因而無權以母語教育下一代,

且庫德語用於廣播或政治場合仍屬違法,這導致新一代的庫德青年大都無法准確運用其母語,這

又使得希望建立獨立庫德族國家的人士憂心不已,另在土耳其,庫德民族政黨和組織的活動都是

非法的,土當局除對該族實行同化政策外,並與有庫德人居住的鄰國簽訂了一系列旨在切斷與鄰

國庫德人聯系的協定,更使得庫德族問題難以獲和平的解決。

❸ 俄羅斯與土耳其這對老冤家,它們有著怎樣的恩怨糾葛呢

就在最近的土耳其航空展上,一架俄羅斯的蘇-35戰機參加了航展。也是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普京的陪同下查看了蘇-57、蘇-35等制先進戰機,作為遭美國拒絕交付的F-35戰斗機的替代方案。同時前段時間網上還爆出了俄羅斯向土耳其出售了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新聞。作為北約組織成員國的土耳其,購買了俄羅斯的防空導彈系統先進戰斗機,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

俄土這對冤家,現在搭得火熱,原因是各自都需要對方,俄羅斯長期受遭西方國家的打壓,國際活動空間有限,作為北約成員國的土耳其與俄羅斯保持著火熱的關系,對俄羅斯有著特殊的意義,同時也有利於改善經濟和外交上的被動。而土耳其邊境上的庫爾德問題,土耳其希望得到俄羅斯的支持,而且土耳其更是需要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發展經濟。

❹ 歷史系的名詞解釋:聖地爭端。

「聖地爭端」即「克里米亞戰爭」(又說「克里木戰爭」)
是19世紀上半葉歐洲列強爭奪歐洲霸權以及奧斯曼帝國遺產的斗爭而引起的。當時最為突出的矛盾表現在英法等國與俄國在奧斯曼遺產問題上的爭奪。「克里米亞戰蔽譽爭」的爆發腔塌,俄國戰敗和巴黎和約革命形勢的成熟。

19世紀50年代關於「聖地」(即耶路撒冷)問題的爭端是克里米亞戰爭的直接原因。長期以來,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就耶路撒冷的基督教聖地管轄權問題發生爭執。

就根本而言,聖地問題是拿破崙三世安排的陷阱,不諦為一出傑作,可惜這是唯一的伍並圓一次。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聖地問題助他登上皇帝的寶座(1851年),而俄土交惡給皇帝帶來新的機會。

❺ 以色列帝國及其所打中東戰爭和土耳其的關系是怎樣的

以色列就是中東國家。但是是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建國前的那塊名叫巴勒斯坦土的地上是沒有國家的。一戰以前那片土地上只有地主,阿拉伯人的地主們和他們的貧苦阿拉伯雇農以及數量很少的猶太人一戰結束後的歐洲大陸出現了反猶太主義的苗頭,大批歐洲猶太人被迫開始陸續續的回到了他們祖先曾經生息的故土---巴勒斯坦回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花費高出當時實際價格數倍的價錢從原來的阿拉伯地主們手上購買了土地。到二戰結束以後,整個巴勒斯坦都已經成了猶太地主們的私有土地了。原來的阿拉伯人地主帶著他們靠出賣土地獲得的金錢紛紛移民去了其他阿拉伯國家、南美洲、歐洲等地,把原有土地上的窮苦阿拉伯人毫不留情的「轉贈」給了猶太人。而巴勒斯坦的新地主們---猶太人,則把自己的私人土地無償的獻給了他們的國家,以色列突然發現聖城(耶路撒冷也是伊教的聖地)落到異教徒手上的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勃然大怒」,深感他們的宗教感情受到了侮辱,隨即糾合起來對以色列發動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以色列建國以後,原來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窮苦阿拉伯人迅速的分化成了兩大群體.願意接受以色列這個國家的留下來做了以色列的國民,並可以保持原來宗教信仰。不願意被異教徒「統治」「侮辱」的,視宗教為生命的阿拉伯人,或為了"復國"而拿起了武器,或成為了暫住他國的難民。於是,中東戰爭爆發。例次的中東戰爭以及近年的黎以沖突都是以色列勝利。5次中東戰爭,每次爆發的原因都不同,美國人賣武器給以色列,蘇聯人支持阿拉伯國家,就這樣。這是兩大陣營的對抗。為什麼會打仗,一兩句話說不清楚,這么跟你說吧。現在的以色列國家,這塊土地在2000年以前就是猶太人的故土,當時他們就在這建有古以色列國,但羅馬人佔領並驅逐了猶太人,於是猶太人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由於他們不信基督教,所以在基督教國家一直都被迫害,2戰期間,大量猶太難民逃到了巴勒斯坦地區,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區是英國的殖民地,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人不斷移民到這里,並購買了大量土地。2戰結束,600萬流散在歐洲的猶太人被屠殺,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聯合國批准下,他們建立了以色列國,但建國的第二天,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等阿拉伯國家就開始進攻以色列,他們不同意以色列建國,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阿拉伯國家一直不承認以色列國的存在,一直試圖消滅以色列,所以接下來又打了幾次戰爭。美國人並沒有直接幫助以色列打仗,只是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美國有幾百萬的猶太人,他們聰明而富有,以色列得到了他們的物質上的支持。倒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蘇聯以核威脅迫使英法以撤軍,這次中東戰爭是英法以VS阿拉伯,原因是埃及強行收回蘇伊士運河。

❻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

土耳其擴張戰爭前後持續了兩百年,時間跨度大,影響范圍廣。加速了許多地區的伊斯蘭化,對後來的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希望你喜歡。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分析
中文名稱:土耳其擴張戰爭

參戰部隊:土耳其、地中海多國

戰爭結果:土耳其獲勝

時間:1360年~1566年

地點:巴爾干半島、中歐、西亞等地區

人物:蘇萊曼 塞利姆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詳情
征服巴爾干半島

1360年,穆拉德一世即位後立即著手組織對巴爾乾的征戰,因為此時的巴爾干形勢對自己十分有利。拜占庭帝國日薄西山,統治權力不超過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隅土地;巴爾乾的重要國家塞爾維亞面臨分裂;保加利亞自1330年被塞爾維亞戰敗後元氣未復;在地中海東部和海峽地區有巨大經濟 政治 利益的威尼斯和熱那亞經常處於明爭暗鬥之中。在土耳其人的迅猛攻擊下,拜占庭境內一些名城相繼陷落。1361年,亞德里亞堡就被土耳其佔領。同時,一批又一批土耳其人,源源不斷地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定居在巴爾干。

1363年,穆拉德一世攻佔埃迪爾內,接著又佔領保加利亞的普洛夫迪夫。驚恐之下,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瓦拉幾亞組織聯軍反擊,但在1364年的馬查河戰役中被人數處於劣勢的奧斯曼軍隊擊潰。此後的東南歐各國更抵抗不住土耳其人的攻勢,節節敗退。1367年,穆拉德一世移都亞德里亞堡。不久之後,又佔領了整個色雷斯,切斷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爾干半島其餘部分的聯系,使拜占庭陷於孤立。這樣,拜占庭帝國僅僅保留著君士坦丁堡一隅。

但是,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擴張,遭到巴爾干各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在塞爾維亞國王的領導下,由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瓦拉幾亞人(羅馬尼亞南部居民)和匈牙利人組成聯軍,抗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侵略。開始,聯軍接連取得了幾次勝利,幾乎迫近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首都亞德里亞堡。但是,他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輕敵冒進,1371年7月26日,馬里扎河畔一役,聯軍6萬人被土耳其殲滅,奧斯曼帝國吞並了塞爾維亞南部的領土。馬里扎河戰役的慘敗,使巴爾干各國君主深感處境危險,於是共同磋商,一致公推塞爾維亞拉扎爾公爵為統帥,再次組成聯軍,以阻止奧斯曼人的進兵。

1389年6月,拉扎爾統率2萬聯軍與穆拉德率領的3萬土耳其軍,在塞爾維亞南部科索沃原野,展開了一場具有 決定 性意義的會戰。奧斯曼大軍分三路殺來,中路軍由七十高齡的穆拉德親自統率。6月15日,塞爾維亞愛國者、貴族米洛什·奧比里奇詐降土耳其,乘機行刺了蘇丹穆拉德。結果,老蘇丹被刺中要害,傷重而亡。但是,整個戰役並沒有因此受阻,穆拉德的兒子巴耶塞特接替了奧斯曼大軍的指揮。在號稱「閃電」的巴耶塞特的督戰下,奧斯曼大軍最終戰勝了聯軍。塞爾維亞人慘敗,拉扎爾公爵陣亡,許多將領戰死。科索沃戰役結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區對土耳其的抵抗,塞爾維亞淪為奧斯曼附庸。

攻佔君士坦丁堡

1393年,巴耶塞特又率軍征服了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的處境岌岌可危。國王西吉斯蒙以抵抗異教徒的名義,向歐洲____各國呼籲求援,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很快組織了抗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新十字軍的聯軍。於是,法蘭西、德意志、波蘭、捷克、威尼斯等國的十字軍騎士10餘萬人,齊聚於西吉斯蒙的旗幟下。

1396年9月,兩軍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遭遇。西吉斯蒙庸碌無能,聯軍各將領 意見 分歧,指揮混亂,結果,一敗塗地。奧斯曼大軍乘勝侵入匈牙利。之後,巴耶塞特繼續揮師南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先後攻佔了帖撒利、伊庇魯斯等地。到14世紀末,奧斯曼已經佔領了自多瑙河到雅典之間的廣大地區,除了君士坦丁堡城的一隅之地和伯羅奔尼撒半島部分地區而外,奧斯曼帝國幾乎控制了整個巴爾干半島。1393年起,奧斯曼人開始對君士坦丁堡持續圍攻,迫使拜占庭帝國同意在城內修建穆斯林區、清真寺,任命伊斯蘭法官,對奧斯曼的年貢增加到1萬金幣,奧斯曼在君士坦丁堡近郊有駐軍權。

正當奧斯曼土耳其擴張之勢銳不可擋,大有席捲東南歐,征服東羅馬帝國之際,東方的帖木兒帝國在小亞細亞興起。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勢力受到了帖木兒帝國的威脅。1400年,帖木兒已經滅掉了9個王朝,征服了 27個國家,整個中亞細亞和近東地區都屈服於他的淫威之下。1402年初,帖木兒統率80萬大軍再次進犯小亞細亞。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也不甘示弱,親率25萬大軍前去迎戰。在決定勝負的安卡拉會戰中,奧斯曼軍隊大敗,國王巴耶塞特和一個兒子被俘。從此奧斯曼在亞洲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並為爭奪王位發生內戰。

公元1451年,年僅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後,奧斯曼出現了中興。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親自統率步兵12萬,騎兵2萬,別動隊1 萬,大小戰艦300艘,從水陸兩路浩浩盪盪撲向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三面臨海,一面有堅固城牆,易守難攻,城牆、「希臘火」和金角灣口大鐵鏈是其護城三大法寶。54天的圍攻由於金角灣方面未能合圍而失敗。4月21日夜,奧斯曼人買通守城部隊中的熱那亞人並沿其控制的加拉塔區邊界鋪設一條15公里長的木板滑道,把70艘小船從陸路拖入金角灣,終於完成了對君士坦丁堡的海陸合圍。經過激烈的戰斗,奧斯曼軍隊終於在5月29日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被殺。無數財寶被搶劫,古典 文化 慘遭破壞,6萬居民被賣為奴,著名的聖索菲亞教堂被改為清真寺。

後來,穆罕默德二世把首都遷到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佔領君士坦丁堡不僅標志著拜占庭帝國千年統治的結束,而且意味著新的世界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它在東方穆斯林國家中的威望急劇上升,對內控制能力和對外侵略擴張能力隨之倍增,對歐亞 國際 局勢的發展具有越來越大的發言權。在此後的二三十年間,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迅速擴大,塞爾維亞、摩利亞、瓦拉幾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先後成為帝國的一部分。在亞洲,蘇丹也兼並了許多地方,基本完成了安納托利亞的統一。

東進!東進!

1512年塞利姆一世即位,開始了帝國極盛時期的對外擴張。塞利姆的主要對手是企圖插手安納托利亞事務的伊朗薩菲王朝和埃及麥木魯克王朝。薩菲王朝信奉什葉派,在安納托利亞擁有數以萬計的信徒,煽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的統治。塞利姆逮捕7萬什葉派信徒並處決其中5萬人,使雙方仇恨達到極點。

1514年春,塞利姆率14萬大軍、,300門大炮直奔波斯邊界。8月23 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與波斯騎兵進行決戰,大敗波斯軍,佔領大不里士,次年又奪取庫爾德斯坦地區。查爾迪蘭戰役的勝利使奧斯曼帝國鞏固了東部邊界,控制了由大不里士至阿勒頗和布爾薩的道路。

1516年6月,塞利姆進攻阿勒頗,同時 命令 艦隊襲擾敘利亞沿海。8 月24日,雙方在阿勒頗附近的達比克草原進行決戰,大敗埃軍並使年邁的麥木魯克蘇丹命喪黃泉。奧軍乘勝追擊,相繼佔領阿勒頗、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底進入開羅,麥木魯克王朝滅亡。敘利亞、 巴勒斯坦、漢志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亞地區全部並入奧斯曼版圖,使之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征服埃及的結果大大加強了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作為哈里發和伊斯蘭兩大聖地的保護者,奧斯曼蘇丹在穆斯林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威望,作為埃及和紅海兩岸的主人,奧斯曼控制了印度到地中海的紅海商路。塞普勒斯每年向埃及交納的8000 金幣轉歸奧斯曼。塞利姆極為重視地中海海上霸權,命令在金角灣興建新船廠,建造150艘兵船,為其海上擴張打下基礎。

蘇萊曼創造不朽基業

1520年,年僅26歲的蘇萊曼一世即位,他是一位卓越的 軍事 組織家,通過他的大力擴張,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達到極點。

1521年,蘇萊曼在索非亞動員了數萬頭駱駝運載軍糧和軍械,率10萬大軍向貝爾格萊德進發。經過3個星期的圍攻於8 月底佔領了貝爾格萊德。第二年6月,他又在亞洲集中了300艘戰船,10萬大軍征伐羅得島。羅得島是個築有堅固要塞的港口,該島守軍只有600人,普通士兵也不過6000人,但戰鬥力很強,並且擁有強大的海軍,以致奧斯曼軍對該島的圍攻持續了半年之久,在損失了5萬多名戰士後,才於1522年 聖誕節 前夕迫使敵人有條件的投降。經過兩年時間的征伐,蘇萊曼完成了他的先輩們未竟的事業,解除了帝國後顧之憂。

平定羅得島之後,蘇萊曼繼續發動對外侵略戰爭。1526年4 月,他率領10萬大軍,攜帶300門大炮,正式出征匈牙利。9月,蘇萊曼未經戰斗就佔領了匈牙利首都布達。1529年5月,蘇萊曼又兵發中歐,9月,包圍了歐洲的名城維也納。城內守軍英勇抵抗,久攻不克。由於冬季早臨,戰線過長,糧草和軍械不濟,蘇萊曼被迫撤軍,1532年,蘇萊曼再次進軍維也納。這次進軍的結果雙方在1533年簽訂了一項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的統治者斐迪南大公向奧斯曼帝國稱臣納貢,承認匈牙利由蘇萊曼佔領。蘇萊曼對中歐的多次征伐,使得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 不斷擴大。

在亞洲,蘇萊曼先後於1534年、1548年、1553年、1554年屢敗沙發維王朝的伊朗軍隊。蘇萊曼率大軍幾度佔領大不里士,攻陷巴格達,踐踏了伊朗帝國西半部領土。根據1555年土伊和約,奧斯曼從伊朗手個奪取了伊拉克、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的西部地區。在非洲,奧斯曼軍隊1554年從西班牙人手裡奪取了突尼西亞的瑪赫迪港。進而從埃及西進,佔領了非洲北部的黎波里和阿爾及利亞。到了1556年,奧斯曼土耳其已經征服了整個北非沿海地區。

蘇萊曼的海軍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打敗了西班牙、威尼斯的艦隊,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權。蘇萊曼在陸上擴張節節勝利的同時,也大力搶奪海上霸權。他一面加緊擴建海軍,一面加強與海盜的聯系,決心在海權方面也要超過西方異教徒國家。1534年,被任命為總督的海盜哈伊勒丁率奧斯曼艦隊佔領突尼西亞。

1538年,奧斯曼艦隊同西班牙、教皇、威尼斯、葡萄牙的聯合艦隊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發生海上決戰,奧斯曼艦隊戰勝了兩倍於己的聯合艦隊,威尼斯被迫割地,並賠款30萬金幣。這次海戰大大鞏固了奧斯曼在東地中海的地位。1551年,奧斯曼艦隊圍攻馬爾他島,奪取的黎波里,並多次襲擾義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區和西班牙控制的北非奧蘭地區。但1571 年的勒頒多海戰,奧斯曼被聯合艦隊打敗。與此同時,蘇萊曼還致力於印度洋海權的爭奪。1529年他曾考慮挖掘運河,溝通地中海與印度的直接聯系。他在蘇伊士港建立紅海艦隊,並於1538年出征印度,雖然沿途獲勝但這次遠征卻以失敗告終。

這樣,通過200年的不斷戰爭擴張,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就囊括了昔日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其疆域東起波斯灣頭,西到匈牙利,北達高加索,南部佔領了整個北非及地中海海域,從埃及直到阿爾及利亞,控制了紅海、黑海、愛琴海和地中海,領土面積達5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泱泱大國。公元1566年,這位曾經顯赫一時的蘇萊曼坐在一輛轎車里,進行第十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他在攻陷多瑙河附近的錫格特,即將吞並匈牙利的前夕,便與世長辭了,享年72歲。蘇萊曼去世以後,隨著國內外各種矛盾的加劇,奧斯曼帝國也就由極盛的頂峰開始走下坡路了。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背景簡介
土耳其人起源

土耳其人屬於過渡型人種,他們的祖先就是我國 歷史 上稱為突厥的中亞游牧民族,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游牧突厥部落的一支。5世紀時,突厥人居於中國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處於原始社會末期。6世紀中期,突厥成為橫亘亞洲北部的大國。經過6、7世紀隋、唐對突厥的戰爭,突厥國破滅,領土並入唐朝版圖。1055年,在中亞游牧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為中心形成塞爾柱國家,塞爾柱國家曾繁榮一時。

奧斯曼建國

在13世紀時,為了躲避蒙古鐵蹄的蹂躪,輾轉遷移到黑海南岸的小亞細亞半島,依附於塞爾柱土耳其人建立的魯姆蘇丹國,並信奉了伊斯蘭教。當時,奧斯曼土耳其人數很少,力量也很單薄。但隨著實力的不斷上升,在公元1300年,奧斯曼自稱蘇丹,開始了對周圍地區的征服。當時,東歐地區和巴爾干半島地區的一些傳統強國在長期的相互征戰中,實力已經都有所下降。這在客觀上也為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戰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奧斯曼帝國

公元1326年,奧爾漢即位,在他統治時期,開始形成真正統一的奧斯曼國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完全納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從而為後來奧斯曼帝國的大規模擴張行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14世紀中葉以後,更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拉開了序幕。

土耳其擴張戰爭的介紹相關文章:

1. 奧斯曼土耳其歷史

2. 戰爭勵志故事

3. 俄羅斯歷史上的戰爭

4. 土耳其軍事政變原因真相

5. 大同盟戰爭的結束與意義

❼ 一戰奧斯曼土耳其為何要加入同盟國陣營 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歐洲歷史上幾個大國為了爭奪利益和底盤而爆發的一場戰爭,主要戰場在歐洲。不過亞洲國家想要獨善其身肯定是不可能的,很快也被捲入到了其中。緊鄰歐洲戰場的波斯愷加王朝卻倒了大霉。那時候波斯已經發現了大片油田,黑乎乎的石油讓人眼紅。因此俄國兵從北邊南下,土耳其和德國兵從西邊過來,英國兵從東邊經過阿富汗過來,幾家在波斯大打出手。所謂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不過如此。經過幾次大戰,同盟國的軍隊被轟了出去。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被捲入程度最深的,還要數亞歐交界處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近一個世紀,同盟、協約兩大陣營中的國家都欺負過土耳其,但欺負得最狠的莫過於協約國的沙皇俄國。相反,同盟國的老大德國本身統一很晚,倒是沒怎麼欺負過土耳其。德皇威廉二世還口口聲聲德國是奧斯曼的好朋友,甚至專門給七百年前的阿拉伯英雄薩拉丁送了大理石棺材,對土耳其也很夠意思,把兩艘新式軍艦也送給了土耳其。這么一來,奧斯曼土耳其決定跟德國做好朋友。

1914年10月,土耳其派出了德國贈送的軍艦,揍掉了老對頭俄國海軍的幾顆大牙。日薄西山的奧斯曼帝國正式加入了同盟國一方。協約國想不到這個「歐亞病夫」竟敢和自己作對,當即調兵遣將前往土耳其想教訓教訓。土耳其此時已經換上了青年黨執政,心想俺們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腐朽落後、任人宰割的封建國家了,何懼你們這些帝國主義!

他們調兵遣將跟協約國對著干。奧斯曼土耳其當時的領土已經不太多了,歐洲的伊斯坦布爾等一點地盤和小亞細亞算是土耳其人的基本地盤,另外還占據著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沙特西部等阿拉伯地區。土耳其的邊境四面烽煙不絕。比如前面說的,在東邊跟英國、俄國爭奪波斯,在北邊的高加索、黑海一帶和俄軍進行拉鋸戰。

西邊也打起來了。英國、法國在1915年派出一支強大的艦隊,掩護著大批陸軍,向歐亞交界處的達達尼爾海峽進攻,企圖把土耳其切成兩段。土耳其軍隊在德國顧問的指點下,堅守海峽。英法海軍逼近陸地,萬炮齊轟,土耳其就布下水雷,炸沉炸傷不少敵艦;英法軍派出掃雷艦開路,土耳其就趁敵軍掃雷艦過去後,抓緊再布下一批;英法陸軍在岸邊登陸,土耳其就在山頂布陣,居高臨下,迎頭痛擊。曾經被歐洲強國藐視的土耳其陸軍,如今堅守陣地,使協約國軍隊寸步難行。經過半年的激戰,雙方各自損失10多萬人,協約國軍隊被迫撤退。這一戰,土耳其軍隊以勝利贏回了榮譽,負責指揮的將軍凱末爾(1881—1938年)成為民族英雄。而協約國方面則受到很大震盪,海軍第一次官費希爾辭職,力主此次戰役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下台,前線指揮官漢密爾頓將軍從此退役。

真正打得厲害的還是南邊。協約國沒法直接攻入土耳其核心領土,就分兵進攻阿拉伯地區。英國派了一支兵馬,從波斯灣北上,企圖攻克巴格達。這支軍隊在伊拉克沙漠里傻乎乎一路狂奔,最後被土耳其軍隊包圍在庫特伊馬拉,彈盡糧絕,水也喝光了,只好在1916年4月投降。1917年,英軍在波斯灣方向投入12萬大軍,進攻由3萬5千人防守的巴格達,雖然最終得勝,卻傷亡了4萬人,還有大批人病死、渴死、熱死,連司令官莫德將軍都死了。

土耳其和英國還在亞非交界的西奈沙漠拉鋸著。先是土耳其軍隊從巴勒斯坦向埃及進攻,被英軍打退。接著英國軍隊從埃及向巴勒斯坦反攻,又被土軍打退。雙方你來我往,反復爭奪了幾個回合,都沒佔到便宜。1917年3月,英國4萬大軍向加沙發動進攻,卻兩次被數千人的土耳其軍隊打退,損失上萬人。眼看這么下去,英軍在西亞還不知道要被磕掉多少顆大牙。幸虧這時,英國在中東方面的總司令換成一個叫艾倫比的厲害人物。艾倫比到達埃及後,親臨前線觀察地形,得出結論:要從埃及進攻西亞,必須先佔領水源地比爾謝巴,這樣才能讓大軍有水可以喝,也足夠支撐穿越沙漠的需求。於是,艾倫比先做出要繼續猛攻加沙的架勢,誤導土軍把主力都調去防守,然後在1917年10月以8萬大軍的力量向比爾謝巴發動突襲,僅用一天就拿下了這一水源地。佔領水源地之後,在沙漠里打仗就有了保障。艾倫比隨後分兵進擊,佔領交通樞紐,切斷了土軍退路。到12月9日,攻佔了聖地耶路撒冷。同時,艾倫比還充分利用了阿拉伯人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起義。
阿拉伯的勞倫斯
20世紀初,在整個阿拉伯地區,反對土耳其的起義已經風起雲涌。「一戰」爆發後,英國更是出錢出槍支持阿拉伯人造反。1916年,阿拉伯領袖海珊·伊本·阿里(1854—1931年)發動大起義,在1916年10月宣布建立「阿拉伯王國」,阿里自稱國王。英國軍官勞倫斯(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奉命去給阿里當軍事顧問,指揮阿拉伯人大打游擊戰,四處煽風點火,搶占城市,切斷鐵路,把土耳其的西亞防區攪成了一攤爛泥,搞得土軍焦頭爛額,有力地配合了艾倫比的進攻。雖然英軍、阿拉伯聯軍在1917年底取得了中東地區的勝利,但在整個戰局上,由於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戰爭,協約國失去了一個大塊頭盟友。

這樣一來,土耳其在高加索方向的壓力頓時沒了,不但把不少軍隊調到中東,還趁勢搶佔了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等高加索地區。德軍也得以把大批軍隊從東線調到西線,協約國在戰爭西線的壓力大大增加,中東的英軍也被抽調不少去支援法國。這么此消彼長,接下來的幾個月,艾倫比停止進攻,土耳其也得以暫時固守防線。協約國的困難是暫時的。等到1918年,美軍大舉登陸歐洲,協約國立刻恢復了進攻。中東局勢也隨之轉好。

1918年9月,艾倫比一面佯攻約旦河谷,一面令勞倫斯和阿拉伯游擊隊在敵後到處奇襲,分散土耳其和德國人的注意力。隨後,艾倫比在地中海岸邊發動突襲,一舉突破土軍防線,然後切斷了土軍的退路。短短幾天,土耳其的主力便被摧毀了。英軍在阿拉伯起義軍配合下,38天推進560多公里,奪取了整個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殲滅了在西亞的土軍,光俘虜就抓了7萬多人,自己傷亡卻不到5000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阿拉伯地區的幾百年統治也宣告結束。

❽ 十字軍東征的背景、過程及其影響

建議看電影《天國王朝》是有關十字軍的
建議玩攻城游戲《要塞》是有關十字軍的,我會教你。
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八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清簡哪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教廷在「拯救聖地」的名義下,號召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去奪回被伊斯蘭教控制的耶路撒冷,並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200年的侵略性遠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先進的科學、經濟與文化,因而它也是人類爭奪最激烈,戰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早在公元7世紀,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就佔領了耶路撒冷,他們干擾基督教商人,殘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聖的基督教徒,因此就埋下了宗教戰爭的禍根。
11世紀末,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已有的財富已不能滿足封建主貪婪的慾望,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另外,當時的西歐實行長子繼承製,許多不是長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成為「光蛋騎士」,他們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為生;除了騎士外,西歐的城市商人,特別是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和拜咐讓占庭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獨占該地區的貿易,因而也積極參與了十字軍。還有就是農民,他們受到了封建主越來越重的剝削和壓迫,再加上連年的災荒,所以他們夢想尋找擺脫飢餓和封建枷鎖的出路,所以才逐漸被教會所蒙蔽,被騙往東方;歐洲教會最高統治者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會」,確立教皇的無限權威。這些原因促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地中海東岸國家。當中近東地區混亂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歷克修斯一世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的時候,不知此舉正中了羅馬教皇的下懷。早已垂涎東方富庶的西歐教俗兩界,由天主教會發起,以驅逐塞爾柱突厥人、收復聖地為目標,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為口號,開始了十字軍東侵。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答碼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散稱「十字軍」。
九次東征
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說∶「在東方,穆斯林佔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的『聖城』(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干凈!」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軍東侵前後進行了9次。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佔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佔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十字軍橫征暴斂,促使人民不斷起義,政權動盪不定。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了西西里島。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鬍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腓力佔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了塞普勒斯王國,以後,於1192年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佈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普勒斯的於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兒童十字軍,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准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飢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第六次十字軍遠征(1228—1229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 第七次十字軍遠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軍遠征(1270年),是法國國王「聖者」路易九世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遠征,但兩次遠征均遭失敗。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進軍突尼西亞。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埸。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1271年—1272年),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領導,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於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
至此,十字軍東征時代基本完結了。
十字軍遠征總體上說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胄的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十字軍採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斗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個對單個的決斗,協同動作有限。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交戰時,他們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勇猛果敢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
恩格斯寫道∶「……在十字軍遠征期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而且由於其侵略暴行和本來的罪惡面目,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十字軍所謂要奪回的聖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單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約1萬名避難者慘遭屠戮。十字軍一個頭目寫給教皇的信里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聖墓」前去舉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虜掠。《耶路撒冷史》記載說,十字軍佔領該城後,對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天大屠殺。「勇士們」為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千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里扒尋黃金。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時,對該城燒殺搶掠一星期,將金銀財寶、絲綢衣物和藝術珍品搶劫一空,使這座繁榮富庶的文明古城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廢墟。為了分贓方便,就把金屬雕塑熔鑄成塊件。法國編年史家維拉杜安寫道∶「自世界創始以來,攻陷城市所獲的戰利品從未有如此之多。」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十字軍東侵在客觀上打開了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並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於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侵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葯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侵時期內傳到西歐的。
十字軍東侵,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重視等.由柳洪平創建。
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回教徒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響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響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獲利比起與家鄉親族或和鄰近地區爭奪要強上許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斗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回教徒,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沖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斗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
部份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回教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佔領耶路撒冷。
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誓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入侵東方後,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後,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

❾ 土耳其和以色列有什麼矛盾為什麼關系很緊張

原因:

  1. 其實以色列和土耳其的關系是很不錯的。在二戰後,土耳其倒向西方,是非常支持以色列的。因此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土耳其那是第一個承認的,是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伊斯蘭國家。

  2. 可以說那個時候同為西方下,兩國關系密切。但是此後,土耳其逐步發現跟著西方不是長久之計,又要回歸阿拉伯世界,做阿拉伯的領袖。

  3. 而以色列卻不斷開啟戰爭模式,尤其是對巴勒斯坦貧民的襲擊,使得土耳其國內民族主義者,宗教主義者不滿。尤其是在1980年,以色列佔領伊斯蘭聖地東耶路撒冷,使得土耳其跟以色列關系徹底降溫,開始相互指責。

  4. 在2010年,土耳其抗議以色列封鎖加沙地帶,而土耳其派遣救援船的時候,還被以色列攻擊,造成十多位土耳其人死亡,一時之間兩國關系降到了冰點。

  5. 而土耳其要求以色列道歉,但是以色列就是不道歉,更加激怒土耳其,兩國開啟了對抗模式。而近幾年來,以色列支持庫爾德人,不斷的攻擊巴勒斯坦貧民,讓土耳其更加反感。

  6. 而以伊斯蘭領袖自居的土耳其,更加痛恨以色列的強硬,尤其是耶路撒冷問題,巴勒斯坦問題,讓土耳其無法忍受。

  7. 而且從埃爾多安上台後,土耳其宗教勢力抬頭,力爭讓土耳其恢復伊斯蘭影響力,恢復往日的榮光。

  8. 因此,更加在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矛盾上,採取更加激進,迎合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因此,在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問題下,土耳其跟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同仇敵愾,現在直接驅逐以色列大使就是這個的表現。

  9. 對於土耳其來說,對以色列是歷史仇恨,加上宗教矛盾,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兩國走向死敵關系。

  10. 其實本質上來看,兩國的關系跟伊朗和以色列的關系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伊朗反美,而土耳其不敢反美。所以土耳其和以色列關系緊張,但是不會發生戰爭,畢竟都是一個老大,都在北約混呢。


領土紛爭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的加沙地帶(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帶,不過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仍未解決。

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范圍之內,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范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范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

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以色列

❿ 北約成員國土耳其,為何總在「人權」「民主」方面常遭西方國家批評

北約成員國土耳其這個國家為何總在人權和民主這兩個方面遭到西方國家的批評,就是因為土耳其這個國家犯罪率比較高,也不重視所謂的人權和民主,所以才遭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批評。
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土耳其這個國家雖然是北約組織成員國,同時在其他國家的幫助下土耳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是非常強的,在東中地區土耳其可以說是一個佼佼者,而土耳其這個國家因為歷史原因,所以這個國家不注重人權和民主,恰恰因為土耳其又是北約成員國的身份,而北約的很多國家都比較注重人權和民主,所以土耳其欠缺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導致西方國家的批評。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