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小說作品有什麼名字

土耳其小說作品有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3-05-19 01:59:15

⑴ 土耳其文學的現代文學

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在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開始進行政治改革,1839至1878年在土耳其歷史上被稱為"革新時期"(即"坦齊瑪特"時期)。它的文學也逐步擺脫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影響,竭力模仿歐洲文學。文學作品的內容大多抨擊封建專制和宗教傳統,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它的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出現了新的文學體裁,如話劇、小說、雜文、政論等;它所用的語言也是更加純凈的土耳其語。

這時著名的作家有錫納西(1826~1871)、納默克·凱馬爾(1840~1888)和齊亞·帕夏(1825~1880)等。錫納西於1859至1860年間首次翻譯了法國的詩歌,創作了第一個劇本《詩人的婚姻》;阿卜杜勒·哈克·哈米德(1851~1937)最早接受歐洲詩歌的格律,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19世紀70年代末,由於第一次君主立憲運動失敗,文學的革新遭到挫折。1896年,一批作家以文學雜志《知識寶庫》為據點,形成一個流派,稱為"知識寶庫派"。
他們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他們的創作更加西方化,作品往往脫離社會現實,充滿悲觀絕望的情緒。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有陶菲克·菲克萊特,土耳其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及散文家傑納普·謝哈貝丁(1870~1934)及著名的小說家、長篇小說《藍與黑》和《破碎了的生活》的作者哈利德·齊亞·烏沙克雷吉爾(1866~1945)。
20世紀初,封建勢力重新抬頭,1901年《知識寶庫》雜志被封閉,文學再次陷入停滯狀態。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文學界才重新活躍起來。一些作家創辦《未來的曙光》雜志,繼承了"知識寶庫派"的事業,但無甚創新。這些作家中引人注目的有象徵主義詩人阿赫梅特·哈希姆(1884~1933),以寫歷史和社會題材小說聞名的亞庫普·卡德里(1889~1974)。
此後又出現民族文學流派,它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是土耳其民族主義。這個流派的作家被認為是共和國文學的奠基者。他們盡量不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在詩歌創作方面,他們主張廣泛採用民歌形式,用音節韻律來代替阿拉伯詩歌的"阿魯茲"韻律。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麥赫梅特·埃明(1869~1944)——土耳其國歌《獨立進行曲》的詞作者,·凱馬爾·貝亞特勒(1884~1959),以及一些被稱為"音節韻律派"的青年詩人。
在小說創作方面,他們要求取材於本民族的生活。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戰爭延續了 4年,激起了一個愛國主義的文學潮流,出現了許多以民族解放運動為題材的作品。如女作家哈莉黛·埃迪普(1884~1964)的著名長篇小說《磨難》(1922)、《殺死淫婦》(1926)及亞庫普·卡德里的長篇小說《私邸出讓》(1922)等。
但這個流派中最有才華的作家還是奧馬爾·賽福鼎和雷沙特·努里·君泰金。他們的作品大多屬於現實主義范疇,有的甚至帶有自然主義傾向。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在詩歌方面曾出現過受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影響的"七火炬"流派。到30年代,內吉普·法澤爾(1905~ )的表現個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孤獨、絕望和痛苦的詩歌又風靡一時。與他同時代的納齊姆·希克梅特則以其描寫社會生活的自由體詩歌而聞名。稍後,迪納莫(1909~ )、勒法特·厄爾卡茲(1911~ )和阿·卡迪爾(1917~ )等人也寫了不少反映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詩歌。但由於希克梅特及這些進步詩人被監禁和遭受迫害,這些詩人的創作未能順利發展。40年代期間雄踞詩壇的是以奧爾□·韋利(1914~1950)為代表的"怪誕派"詩人。他們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革新,進一步發展了自由體詩歌。這時還有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風格獨特的詩人達拉爾賈 (1914~ ) ,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十分引人注目。在短篇小說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生活,反映了嚴酷的社會現實。雷菲克·哈利特·卡萊伊(1888~1965)的《鄉土故事》 (1939)是最早的現實主義作品。 薩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亞納克(1906~1954)的作品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1956年後,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曾出現過一個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流派。他們的作品內容抽象,結構奇特,語言晦澀,不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後來也都改弦易轍,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政權更迭頻繁,各種思潮之間的斗爭錯綜復雜,這一切都由感覺敏銳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出來,因而在這期間短篇小說的創作比較活躍。其中引人注目的有貝基爾·耶爾德茲(1935~ )、奧斯曼· 沙欣(1938~ )和女作家菲呂贊·塞爾柱克(1935~ )。
在長篇小說方面,亞庫普·卡德里的《外人》(1932),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1936)及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鳥》(1922),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民生活,因而深受歡迎。30至50年代之間出現的薩巴赫丁·阿里、薩德里·埃爾泰姆(1900~1943)和雷沙特·埃尼斯(1909~ )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城市貧民、士兵、農民、工人、囚犯和流亡者的生活。埃爾泰姆的《當紡車停轉的時候》(1931)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階級斗爭的小說。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1944),以一個貧苦家庭的悲慘命運反映了農民遭受剝削的處境,成為40年代的名著之一。1954至1967年間是農村小說最風行的年代。亞沙爾·凱馬爾、奧爾□·凱馬爾、薩米姆·科賈格茲(1916~ )和奧爾□·
汗切爾里奧盧(1916~)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農民的生活。40、50年代期間一些畢業於"農村學院"
(一種從農民中培養為農村服務的人才的學校)的學生也成了著名的農村小說作家。如馬卡爾·馬赫穆特(1930~ )、法基爾·巴伊庫爾特(1929~ )和塔里普。
阿普阿伊丁(1926~ )等。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60年代後期,長篇小說仍然以社會政治題材為主,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土耳其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題材也逐步由農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作家們不僅暴露社會的黑暗,而且努力探索實現社會變革的道路。

⑵ 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訪談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擾昌慶瑞典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授予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徵(who in the quest for the melancholic soul of his native city has discovered new symbols for the clash and interlacing of cultures)。」

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他的作品迅賀已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 其作品包括:《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1979)、《寂靜的房子》(1983)、《白色城堡》(1985)、《黑書》(1990)、《新人生》(1997)、《我的名字叫紅》(1998)、《雪》(2002)、《伊斯坦布爾》(2005)。帕慕克生平請點這里: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6/pamuk-bibl.html

[Orhan Pamuk] –緩握 Hello.

[Adam Smith] – Hello, may I speak to Orhan Pamuk please? Hello?

[OP] – Hello.

[AS] – Hello, may I speak to Orhan Pamuk please?

[OP] – Speaking.

[AS] – Oh, my name is Adam Smith and I'm calling from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Nobel Foundation in Stockholm.

[OP] – Yes.

[AS] – We have a tradition of recording very short conversations with new Laureates immediately after the announcements.

[OP] – OK.

[AS] – So, first of all, many, many congratulations on being awarded ……

[OP] – Oh, thank you very much. It's such a great honour.

[AS] – I gather you're in New York.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 received the news?

[OP] – Oh, I was sleeping, and thinking that, in a hour, probably they will announce the Nobel Prize, and then someone would maybe tell me who won it. And then I'm thinking, so what am I going to do, what's today's work? And I'm a little bit sleepy. And then the phone call, and then I'm "Oh, it's already half past seven". You know, this is New York and I don't know the light, so I don't feel pretty …… And I answered, and they said I won the Nobel Prize.

[AS] – That's an extraordinary phone call to receive. There was an enormous cheer went up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when they announced the prize.

[OP] – Really, of that's great, I'm very happy to hear this. This is great.

[AS] – We've recorded it on the website so you can, when finally you get off the phone you can go and relive the moment.

[OP] – And also I saw so many journalists you know, wanted me to have it, so I'm pleased about that. I'm very pleased about all these details. Thank you very much, sir.

[AS] – You're the first ever Turkish writer to be awarded a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Does that give the award a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you?

[OP] – Well, unfortunately, that makes the thing very precious in Turkey, which is good for Turkey of course, getting this prize, but makes it more extra sensitive and political and it somehow tends to make it as a sort of a burden.

[AS] – Yes, because it's been quite a public year for you.

[OP] – Yes.

[AS] – So I imagine this will add to that. The citation for the award refers particularly to your "quest for the melancholic soul of (your) native city", and there's an extremely long tradition of writing about Istanbul, and in praise of Istanbul. Could you describe briefly what it is about the city that has acted as such a strong draw for people's imagination over the years?

[OP] – Well, it was at the edge of Europe, but different. So it was the closest 'other'. And it was really both close and, in a way, other. Mysterious, strange, uncompromising and totally un-European in ways, although in its spirit there was such a great place for Europe [words unclear].

[AS] – And referring to the phrase "melancholic soul", how would you describe Istanbul to those who've never seen it?

[OP] – I would say that it's one of the early modern cities where modernity decayed earlier than expected. I would say that the ruins of the past gave the city its melancholy, along with its poverty. But then I would also say that it's now recovering from this melancholy, hopefully.

[AS] – And another facet of your writing that was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in the citation, from the Committee, is the way that you deal with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of course it's a cliché to say that Turkey lies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East and West, but it does presumably offer the perfect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to view the cross-cultural interface?

[OP] – This meet of East and West and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is is unfortunately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and horrific ideas that have been proced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and is now serving for…… This fanciful idea is now unfortunately getting to be real, and this theory is serving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deaths of so many people.

[AS] – Because historically there has really been much more mixing of cultures than is popularly supposed.

[OP] – Culture is mix. Culture means a mix of things from other sources. And my town, Istanbul, was this kind of mix. Istanbul, in fact, and my work, is a testimony to the fact that East and West combine cultural gracefully, or sometimes in an anarchic way, came together, and that is what we should search for. This is getting to be a good interview by the way.

[AS] – Thank you, that's very kind of you. Many of your characters might be said to embody multiple cultural influences. I mean your writing indicates that they're far from uniformly either Eastern or Western, it's a mix.

[OP] – Yes.

[AS] – Do you write solely in Turkish?

[OP] – Yes. I think I wrote some six or seven articles in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magazines, in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in Village Voice.

[AS] – So there are presumably ……

[OP] – But of course I'm a Turkish writer, essentially, and live in the language. Language is me, in a way. Really, I feel it.

[AS] – Right, and there are ideas that you can express in Turkish, I assume, that would be very hard to capture in other languages?

[OP] – Exactly. Because thinking is composed of two things; language and images, and then yeah, half of thinking is the language. I agree, yes sir, please ask the question.

[AS] – Well, could you give an example of a concept that ……

[OP] – Wow! I can of course, but not on the day that I hav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AS] – That's fair enough, you don't really have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on the day you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OP] – Yeah, OK.

[AS] – You can say anything you like.

[OP] – OK, thank you very much sir.

[AS] – So then an easy question. I mean the award will encourage a lot of new readers to dip into your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Where would you recommend they start? What would you suggest to people, and also ……

[OP] – Oh, depending on the reader of course; the reader who buys books because the writer has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should start with My name is red. The reader who has already read that book should continue with The black book. The reader who is interested in more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olitics should go ahead with Snow, so forth and so on.

[AS] – Wonderful, wonderful. And if your readers are lucky enough to be able to read in multiple languages, but can't manage Turkish, do you have a recommendation for which language most excellently captures the spirit?

[OP] – Of course English is the world's language now, and that's the language I've been checking my books with, and I'm proud with my translator and I'm also confident. So, basically English translations.

[AS] – OK, thank you very much.

[OP] – Thanks, as you see I'm a tiful good boy, I did my homework very well now.

[AS] – Very well indeed! No, I'm thrilled with your cooperation. Thank you very much.

[OP] – Bye, bye. I'm have to hang now because my agent is calling and others, so many responsibilities that I have to address.

[AS] – Of course, quite so, thank you for sparing the time. See you soon, bye, bye.

[OP] – OK, bye, bye.

⑶ 土耳其有名的書是什麼書

奧爾罕·帕穆克的《新人生》 《雪》 《我的名字叫紅》 《伊斯坦布爾》
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鳥》
亞庫普·卡德里的《外人》
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
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
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⑷ 《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團敬喊:

鏈接: https://pan..com/s/1WMzGRyD8OsiK_zPYZyWfZQ

提取碼: 7mbi

書名: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

作者:[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

譯者:彭發勝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9

頁數:176

內容簡介: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奧爾罕•帕慕克 最新作品!

截至本書,帕慕克的重要作品已全部出齊。

一個小說家對讀者的揭秘與渴望。

成就奧爾罕•帕慕克的文學省思。

更是中國讀者熟悉的老帕,充滿純真的樂觀召喚大家——「讓我們來讀小說吧!」

對於現代的世俗化個人來說,要在世界裡理解一種更深刻、更淵博的意義,方法之一就是閱讀偉大的文學小說。我們在閱讀它們時將理解,世界以及我們的心靈擁有不止一個中心。

——奧爾罕•帕慕克

2009年,奧爾罕•帕慕克應邀在哈佛大學做了六場演說,即著名的諾頓演說,此為結集。

帕慕克說,在完成《純真博物館》之後,他覺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說家稿枯之後,好像回到了原點,他也意識到,這原點並不是他的出發點(這也是許多人的共識)。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個他所經歷的文學旅程的意象,他覺得是時候談談了。

「我希望談論我的小說創作旅程,沿途經過的站點,學習過的小說藝術和小說形式,它們加於我的限制,我對它們的抗爭和依戀。同時,我希望我的講座成為小說藝術的論文或沉思,而不是沿著記憶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討論我個人的發展。」

作者簡介塌野: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布爾,曾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總計已被譯為50多種語言。

其他作品:

《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雪》《黑書》《新人生》《寂靜的房子》《傑夫代特先生》《純真博物館》《別樣的色彩》

⑸ 介紹一下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於1952年出生於伊斯坦布爾,學習建築的他是當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最暢銷的作家。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波赫士、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自1979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以來,帕慕克的寫作生涯可謂榮譽等身,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獨立小說獎、法國文藝獎、德國書業和平獎等多種榮耀。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奧爾罕·帕慕克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他的作品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都柏林獎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紅》獲得了包括法國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作品已被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得到《土耳其日報》小說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的房子》,並於1991年獲得得到歐洲發現獎,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1990年出版《黑書》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法文版獲得了法蘭西文化獎。1992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隱蔽的臉》的電影劇本。

1997年《新人生》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出版,這本書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的文學地位;獲得2003年都柏林文學獎,這個獎獎金高達10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2年作者發表小說《雪》。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同年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在西方出版,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並於2003獲得都柏林文學獎,這個獎獎金高達十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成為包攬歐洲三大文學獎項的當代文學大師。地理上伊斯坦堡是歐洲的最邊緣,帕慕克的小說卻占據了歐洲文學的主流位置。

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古老的伊斯坦堡的兇殺案,宮廷細密畫家陸續死亡,在死亡背後,則是東方的宗教和藝術為了「自衛」而拒斥來自威尼斯的影響。謀殺和東西方交匯,是帕慕克的一貫主題;在這之上,則是深陷這一漩渦的個人的傳奇命運。在帕慕克筆下,東方的固執,終將讓步於西方的強悍。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宿命。

有「亞洲最聰明的小說家」之稱的奧爾罕·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近日由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引進,將於7月底上市,這是這位土耳其最負盛名作家的作品首次在內地出版。

◆2006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0月12日當地時間下午13時(北京時間19時),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瑞典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授予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歷年獲獎紀錄
1979 Milliyet Press Novel Contest Award (Turkey) for his novel Karanlık ve Işık (co-winner)
1983 Orhan Kemal Novel Prize (Turkey) for his novel Cevdet Bey ve Oğulları
1984 Madarali Novel Prize (Turkey) for his novel Sessiz Ev
1990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 (United Kingdom) for his novel Beyaz Kale
1991 Prix de la Découverte Européenne (France) for the French edition of Sessiz Ev: La Maison de Silence
2002 Prix Meilleur Livre Etranger (France)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2 Premio Grinzane Cavour (Italy)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3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Ireland)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5 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 (Germany)
2005 Prix Medicis Etranger (France) for his novel Snow
2006 Nobel Prizein Literature (Sweden)

⑹ 急需要一個土耳其的小說。請有建議的朋友們,等著你們的消息。

你看看《純真博物館》吧 。貌似這個作者還寫了《我的名字叫紅》
作者獲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這是他最柔情的一篇,而且作者把書中提到的純真博物館搬到了現實中去,就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希望幫到你了:)

⑺ 土耳其火車出自哪裡

出自: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作品《火車》,又名《去什麼地方呢?》。中文是由餘光中翻譯的。

(7)土耳其小說作品有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關於作者:土耳其著名詩人、小說家、翻譯家。 出生於土耳其名門望族。在伊斯坦布爾政治科學學院接受高等教育。並在巴黎深造。因二戰爆發未完成學業而回到土耳其。1944年,他曾在國有新聞社任職翻譯,並在勞動部等部門擔任過公職。

在婚後第四年,1954年患病癱瘓。1956年1月12日,在維也納一間醫院去世。 死後長眠於家鄉土耳其。在迪亞巴克爾市建有塔朗吉博物館紀念他。

⑻ 20世紀40年代土耳其主要是什麼形式的文學作品

20世紀40年代,以詩人奧爾·韋利(1914—1950)為代表的「怪誕派」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革新,進一步發展了自由體詩歌。這時還有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風格獨特的詩人達拉爾賈(1914—),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引人注目。這時在短篇小說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反映了嚴酷的社會現實。如:雷菲克·哈利特·卡萊伊(1888—1965)的《鄉土故事》(1939)。此外,薩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亞納(1906—1954)的作品也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⑼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土耳其短篇小說主要反映了怎樣的歷史

1956年後,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曾出現過一個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流派。他們的作品內容抽象,結構奇特,語言晦澀,不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後來也都改變風格,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土耳其政局動盪不安,各種思潮之間的斗爭錯綜復雜,這一切都由感覺敏銳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出來,因而在這期間短篇小說的創作比較活躍。其中較為有名的有貝基爾·耶爾德茲(1935—)、奧斯曼·沙欣(1938—)和女作家菲呂贊·塞爾柱(1935—)。

⑽ 現代土耳其文學是什麼

現代土耳其文學在詩歌方面曾出現過受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影響的「七火炬」流派。

20世紀30年代,內吉普·法澤爾(1905~)的表現個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孤獨、絕望和痛苦的詩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納齊姆·希克梅特則以其描寫社會生活的自由體詩歌而聞名。後來,迪納莫(1909~)、勒法特·厄爾卡茲(1911~)和阿·卡迪爾(1917~)等人也寫了不少反映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詩歌。但由於希克梅特這些進步詩人被監禁及遭受迫害,這些詩人的創作未能順利發展。

20世紀40年代,以詩人奧爾·韋利(1914~1950)為代表的「怪誕派」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革新,進一步發展了自由體詩歌。這時還有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風格獨特的詩人達拉爾賈(1914~),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引人注目。這時在短篇小說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反映了嚴酷的社會現實。如:雷菲克·哈利特·卡萊伊(1888~1965)的《鄉土故事》(1939)。此外,薩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亞納克(1906~1954)的作品也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1956年後,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曾出現過一個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流派。他們的作品內容抽象,結構奇特,語言晦澀,不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後來也都改變風格,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土耳其政局動盪不安,各種思潮之間的斗爭錯綜復雜,這一切都由感覺敏銳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出來,因而在這期間短篇小說的創作比較活躍。其中較為有名的有貝基爾·耶爾德茲(1935~)、奧斯曼·沙欣(1938~)和女作家菲呂贊·塞爾柱(1935~)。

在長篇小說方面,著名作家亞庫普·卡德里的《外人》(1932),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1936)及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鳥》(1922),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民生活,因而深受歡迎。20世紀30~50年代之間出現的薩巴哈丁·阿里、薩德利·埃爾泰姆(1900~1943)和雷沙特·埃尼斯(1909~)等作家,大多以城市貧民、士兵、農民、工人、囚犯和流亡者的生活為題材。埃爾泰姆的《當紡車停轉的時候》(1931)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階級斗爭的小說。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1944),描寫了一個貧苦家庭的悲慘命運,反映了農民遭受剝削的處境,成為40年代的名著之一。

1954~1967年這幾年是農村小說最風行的年代。亞沙爾·凱馬爾、奧爾·凱馬爾、薩米姆·科賈格茲(1916~)和奧爾·漢切爾里奧盧(1916~)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農民的生活。20世紀40、50年代期間一些畢業於「農村學院」(一種從農民中培養為農村服務的人才的學校)的學生也成了著名的農村小說作家。如馬卡爾·馬哈穆特(1930~)、法基爾·巴伊庫爾特(1929~)和塔里普·阿普阿伊丁(1926~)等。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20世紀60年代後期,長篇小說仍然以社會政治題材為主,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土耳其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題材也逐步由農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這時期的作品一方面暴露社會的黑暗,一方面努力探索實現社會變革的道路。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8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1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8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62